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R 中学 小学 2,学科:物理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 课前预习,了解教材二、 完成课后习题二、 教学课题一课堂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二教育目的:1、 使学生通过“声音”这一常见现象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规律,从而找出规律,利用规律,创造美好的美丽。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学会利用因特网学习,特别是利用“百度搜索”,丰富自己的知识,三、 教材分析 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声音的传播过程的图片,培养学生读图识别能力。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声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了解声音的美妙,让学生在听觉、视觉上都有直观的感受。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分组讨论法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五、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欣赏影片,回忆情景并思考问题。进行猜想?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观察课本、录像里的发声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一、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二、 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百度视频】声音的产生和传播/u55/v_NDY1NTU3NzY.html引 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 声音的产生【百度图片】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百度视频】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v/b/61203040-1823075975.html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百度百科】了解声音的定义 /view/27063.htm 4) 、扩展:录制声音【百度音乐】欣赏音乐忐忑学生活动:课本14页的探究实验观察分析2、声音的传播:(1) 、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2) 观看一段实验的视频【百度视频】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programs/view/HPVarTEt5Y4/ (3)、结合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百度百科】了解声源的定义/view/84796.htm【百度百科】了解介质的基本定义和常见类型 /view/298837.htm学生活动: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百度百科】了解真空的基本定义/question/359012907.html 学生活动: 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 、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百度视频】声波 /show/krJjMYHZt3pOhMkX.html 3. 声音传播的形式实验:(1)演示实验:高低不同的4组蜡烛围在音响周围。观察:当音响不发声时,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子?(静止、直立)猜想:当音响发出有震撼力的音乐后,火焰会是什么样子?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3)提问:当音响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音响周围蜡烛的火焰随着声音在不断地振动)思考:什么原因使火焰颤动?(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火焰为什么会随着声音振动)(4)讲解:(课件辅助)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课件演示声波)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传播。“声波”实际上是一种由于声音引起的物体的振动。当音响发声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向四周传播时,就会引起火焰跟着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声音。虽然“声波”是无形的、看不到的。可以通过“水波”的演示,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感受“声波”的传递方式,从而把无形的“声波”转化为一种有形的效果! 4、声速: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百度知道】声音的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question/359012907.html5、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百度百科】回声的基本定义 /view/106147.htm 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就听到了回声。举例:声波反射的利用回音壁、露天物体后的抛物面。都是利用了声波的反射。不同的物体对声波的反射能力不同,坚硬光滑的表面发射声波的能力强。【百度图片】回音壁/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B%D8%D2%F4%C7%BD&in=1735&cl=2&lm=-1&st=-1&pn=1&rn=1&di=20508814140&ln=1724&fr=&fm=detail&fmq=1329898637383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问:请计算一下,当你和同学去爬山时,你大声呼喊远离你680米山崖处的同学,你发声后多长时间他才能听到你的喊声?你还可能听到什么声音?答:他大约在2秒后能听到我的喊声,我还能听到自己的回声。问:请计算:在课堂里老师和坐在后排的你相距7米时你的讲话声经多长时间老师才能听到如果也能听到回声的话,你发声后多长时间可以听到回声?答:老师在我发声后约0.02秒能听到我的讲话声,如果能听到回声应在004秒后听到但实际上我听不到。问:对,事实上我们在屋里谈话听不到回声,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回声到达人耳如果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我们在屋里谈话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04秒,不到01秒。耳把回声和原声源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就是这个缘故。回声到达耳比原声晚0.1 三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问:如果你发声后2种听到回声,那么你距障碍物多远?请你再说说回声的利用答:障碍物距我约340米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问:利用回声还可以测海底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你们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要测出什么?然后怎样计算?答:需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答:需要测出从向海底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答: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与原声和回声相隔时间乘积的一半,即是海底深度。 举例:有得时候我们必须削弱回声。例如为了时录音室、音乐厅得声音清晰,使体育馆内得声音不过分嘈杂,这些建筑内壁都用吸音材料来减弱声波得反射。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百度图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百度阅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book/view/e1d086f5391e54f0001c19d1.html 四、达标练习:(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2)声音必须靠_传播,它在_不能传播,(3)15 空气中的声速是_。(4)某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15秒后听到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六、 教学反思1、挖掘教材、大胆创新在老自然教材和新教材中,“声波”的知识并不是被列为教学重点。通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分析,我认为既然讲授的是“声音的传播”,就有必要让学生先明白“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所以本课教学,我把对“声波”的讲授列为教学重点,并引导学生先对“声波”进行学习。2、设计实验、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设计了音响和蜡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音响发声前和发声后,蜡烛火焰有何变化?由此引发学生猜想、分析原因。通过学生展示记录单,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是以“波纹”图来呈现的,而且“波纹”的方向单一,没有体现出“四面八方”,学生在汇报时,也没能说出自己记录的“波纹”表示的是“声波”,而说的是“声音”、“空气”或是“振动”!根据此现象想,我认为学生之所以能画出“波纹”,很可能是头脑中前概念的存在,或是联想到生活中的“水波”,但是学生考虑不到“四面八方的方向”,是因为“声波”不可见,所以无法形成正确认识。当学生谈到“振动”一词时,我当时没有及时的追问。课下我反思了:如果追问学生到底是什么在振动发出声音,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说出“音响振动”,那么“振动”是怎么传递给了“火焰”呢?在“音响”和“火焰”之间还存在着什么物质?学生就会想到“空气”,“音响”的振动通过“空气”传递给了“火焰”,引起了“火焰”振动。这样引着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明白:音响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这种振动有传递给了“火焰”,所以“火焰”也动了。空气被声音所引发的振动传播就是“声波”,它向四周各个方向传播。3、搭脚手架、突破难点“声波”是无形的、看不见的、抽象的!要让学生认识、了解“声波”,需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以“水波”为脚手架,通过演示水面某一点的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播的现象来理解“声波”的传播。在课下,我反思了“水波”与“声波”的对比,虽然二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但还是应对学生强调:水波是平面的传播,而声波则是向各个方向的传播,是一种立体的模式。由此,我想到先前的“音响蜡烛”实验,可以改进为用一个立体的薄塑料罩罩在音响上,当播放出震撼的音乐后,可通过观察塑料薄膜的振动来感受“声波”。4、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在组织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从实验材料的猜想、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活动的实施以及实验结论的总结,都来自于学生,教师起到引导、辅助作用。但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没有把学生“放开”,没有更充分的利用上教室内的一些资源,其实“课桌椅”,“窗户”,“墙壁”等等都是很好的实验资源,让学生走到教室中去充分的探究,能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5、总结提升、再接再厉通过本次“评优课”的尝试,是我不仅对“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挖掘,同时也尝试了围绕核心概念为学生搭建“脚手架”的教学手段。其实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也是一种创新尝试,特别是在“实验设计”环节,真正体会到反复磨练教学的过程就是一种提高!结合自身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下及时进行了反思,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抵债协议书范本
- 供应商物流合同范本
- 内燃机供应合同范本
- 出资项目投资协议书
- 借用厂房参茶协议书
- 山东东营市事业单位招考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服装店房东合同范本
- 出售花园的合同范本
- 印刷专用标志协议书
- 杭州奶粉销毁协议书
- (高清版)T∕CES 243-2023 《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技术规范》
- GM/T 0135-2024多方安全计算技术框架
- 徕卡相机LEICA V-Lux 4 中文使用说明书
- 国企国资预算管理办法
- 理发店股份分配合同协议
- 地理中考家长会课件
- 2025-2030年中国环氧活性稀释剂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企业碳排放管理培训课件
- 2025外研版新教材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全册单词表
- 心绞痛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 学校新闻摄影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