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峨蔓文物点简介.doc_第1页
中和峨蔓文物点简介.doc_第2页
中和峨蔓文物点简介.doc_第3页
中和峨蔓文物点简介.doc_第4页
中和峨蔓文物点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和镇文物点(51处)1、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原名载酒堂,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中和社区东500米,始建于北宋元符元年即东坡抵儋第二年(公元1098),系东坡先生解衣带头醵钱构建并取汉书扬雄传“载酒问字”的典故命名,始为茅屋。历代均有维修和扩建,明永乐7年(公元1409)改茅屋为瓦屋,明嘉靖28年(公元1549)更为现名。书院坐东北朝西南。院内建筑按三轴线布列,主体建筑均布列于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载酒亭、载酒堂、正殿、东西两庑廊并上中四间夹屋,东轴线布列钦帅堂、西轴线布列陈列馆。院内有历代楹联碑匾,东坡笠屐铜像,东坡讲学组像等。构筑四周围墙,标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书院西北500米的东风街三角巷中有1通民国时期的“苏东坡庙东坡公园由此路进”路碑。1996年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儋州故城儋州故城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镇政府所在地,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为夯筑城墙,宋、元沿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重修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每个城门外设瓮城(月城)及护城壕等建筑,城门、瓮城(月城)建筑及城墙原址外用砖石包砌加固;清代多次修葺。故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周长约1600米。故城现存西(镇海门)、北(武定门)两城门及其瓮城(月城)和两城门相连的城墙,东(德化门)、南(柔远门)两城门及部分城墙已毁,城基尚存。儋州故城除现存的故城门及城墙外,现存的还有宁济庙、魁星塔、关岳庙、西门古道、太婆井、分司井和具有南方建筑特色的民居等建筑及州署遗址。2006年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宁济庙 宁济庙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中南街西侧,始建于唐初,是海南建筑年代最早的冼庙。宋绍兴年间,高宗皇帝敕封冼夫人为“显应夫人”,名其庙为“宁济”。庙自宋至清均有重修和增建。庙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建筑,由头门、中堂、柔惠亭、正殿、陈列馆组成。正殿坐北朝南,为穿斗抬梁式木结构,硬山式屋顶,风火式山墙。中堂两边山墙有用贝类壳和石灰做精美图案半浮花雕饰,雕饰周围绘有彩色装饰花纹。庙内现存太婆井,九具黎首石雕和清代石碑2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关岳庙 关岳庙原称关帝庙,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中和一小内。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指挥周远所建,奉祀武圣关羽。清代为武营所管,民国三年(公元1914)将岳武穆合祀,改为“关岳庙”。春秋二祭与孔庙并案。该庙座北朝南,由头门、正殿、八角亭、后殿(已毁)组成三进式庙堂。东西宽13米,南北长24.6米。头门和正殿均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平屋,明、次、梢间为抬梁结构。八角亭为重檐硬山式屋顶,亭子首层八角均设吊柱,亭梁上书:“咸丰十九年重建”。5、魁星塔 魁星塔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中和一小内,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塔坐北朝南,玄武岩筑成的七层石塔,中空,塔基边长2.2米,塔身高7.02米,塔刹由仰莲宝珠组成。塔身一、三层的正面有拱形门,三层的拱形门两侧署刻“光绪乙未年仲夏日谷旦,儋州阁营水陆兵重修”等字迹,七层的正面竖刻“魁星”二字。至今保存完好,是儋州故城内的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儋州署遗址 儋州署遗址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镇政府大院内。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年),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田章修建,明、清和民国均有维修和增建。东至中和水厂后墙,西至邢成书住宅后墙,南至中和镇府门前公路,北至城墙,面积31080平方米。从地表已看不出形制。现中和镇府新办公大楼建于遗址上。7、丽泽书院 丽泽书院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东坡希望小学内。旧称“义学”,为明万历已丑年(公元1589年)给事中许子伟建。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重修,名“丽泽堂”。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重建,改为“丽泽书院”。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以经史实学课后进,又改为“经济书院”。书院为三进四合院式院落,坐西南向东北,统面宽16米、统进深48.5米。主体建筑面阔三间,抬梁式木构架,耳房3间。中堂前左立一通石碑,碑文字迹,漫灭难辩。碑额篆刻“重修义学碑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桄榔庵遗址 桄榔庵遗址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桄榔庵路北侧,为苏东坡贬儋时居所。元延佑四年(公元1317)建东坡祠,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重修时改名桄榔书院。有“正殿五眼,讲堂五眼,头门三眼。增建头门、耳房、左边小门,及门外照壁”(摘自儋县志)。今毁。存“重修桄榔庵记”石碑1通。现遗址以“重修桄榔庵记”为中心,往西25米,往东5米,南到桄榔庵路,往北55米,面积1800平方米。现从地表看不出形制布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儒学遗址 儒学遗址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坡井村,又称学宫。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建于城东,历宋元明清,几经迁移,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知州曾邦泰复迁于今址。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修。遗址原有大成殿、明伦堂、启圣祠、泮池等,民国九年(公元1920)被焚毁。现遗址以原建筑正门中轴线为中心,东西墙基长35米,南北墙基长70米,面积约2450平方米。后来该村生产队在该址建房子,部分遗址被破坏。现存墙基长17米、宽11.4米、残高1.1米、厚0.4米。10、东坡井 东坡井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坡井村西南约25米,为苏东坡亲手所凿。井水清澈而甘甜,坡井村人至今还饮用。井坐西南向东北,为玄武岩砌筑,圆形,井沿用黑石凿成,井沿下内壁用方石块砌成。井口内径0.86米、外径1.2米、井深7米余。井栏高0.2米,造型奇特,呈波浪状。因年代久远,井栏四周磨成许多深浅不一绠痕。井周围有以规则梯形石块铺建而成的地板,方圆2米外有以规则方形石块筑建而成的环形围栏,围栏东面留有出入口,连接出入口铺有一条长约30米的狭长的小路。井栏外左侧1米立有石碑2通。2009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接官亭遗址 接官亭原名得月楼,位于中和镇长村村委会接官亭村西约20米,古为接待官吏之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明洪武年间改名接官亭,成化年间重修改迎恩馆,万历年间重修,今废,从地表无法看清其形制。范围东西约38米,南北约45米,面积1710平方米。12、山村遗址 山村遗址位于中和镇山春村委会大许村西700米处的蚂蝗岭山底,东面为大许村,西侧有一条东岸渠由南流向北,水渠西边为山春坡水田、东南为小许村和新基村,北350米为洋浦公路。范围东西约1800米,南北约1750米,面积31500平方米。采集有水波纹陶片,双肩石斧、石锛、半瓷片、红褐陶片和青花瓷片等。13、宝生堂号骑楼 宝生堂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8号,建于民国时期。据了解,宝生堂现主人周秉臣说,其父周士生于民国时期建保生堂,主要经营医药材,后其父到东坡书院工作,曾在书院接待过史学家郭沫若。宝生堂坐东南向西北,是一栋长方形宅院,面宽2.7米,进深10米,单檐硬山平屋。一层走廊顶上有用石灰砌成“宝生堂”三字店名。14、广德生号骑楼 广德生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20号,与成记楼斜相对望。据楼主黄文森说,该楼是其祖辈黄甲登建,黄甲登曾是清末六品官员。该楼以前主要经营纸类和副食品等。该楼坐东南向西北,二层,面宽3.9米,进深18 米。楼为南洋风格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檐口中央是石灰做的半浮式“广德生”三字。15、成记栈骑楼成记栈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39-43号,建于民国时期。据屋主谢仿炎说,九十年代初期中和解放新街没有水泥硬化之前,复兴街一直是中和繁华商业街,他家祖辈就在这成记楼经营日常副食品杂货。如今当地建了新农贸市场后,该街道逐渐失去了昔日繁荣。成记楼坐西北向东南,为东南亚风格骑楼,一层,面宽10.2米、进深28米。楼下段为骑楼列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有南洋风格雕花及装饰水泥缕空图案和刻“成记栈”三字。16、万众号骑楼万众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10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二层,坐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3.4米,进深10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在二层窗口下横书 “万众号”三字。万众号骑楼以前经营药材,服务镇上和周边农村。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和解放街的逐渐繁华,丁玉强将药材店搬至解放街,并继续沿用“万众号”这一商号。17、宜记栈骑楼宜记栈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14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二层,坐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2.7米,进深10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在二层窗口下横书 “宜记栈”三字。骑楼以前经营药材,至20世纪60年代初,林开宝将家搬到解放新街后,骑楼则不再经营和住人。18、健兴昌号骑楼健兴昌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17号,建于民国中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一层,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2.64米,进深8.4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横书 “健兴昌”三字,周边装饰已损毁。骑楼以前经营香、宝和烛等。19、健兴号骑楼健兴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19号,建于民国中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二层,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2.64米,进深8.4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楼层下方横书 “健兴”三字。骑楼最先经营香、宝和烛等,后来经营五金,到80年代末关闭商号,现用于居住。20、聚和号骑楼聚和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23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一层,房内架檩条铺木板,上层住人,下层经商。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3.4米,进深8.4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横书 “为人民服务”五字。骑楼早年经营药材。与“中和堂”、“宣和”二商号在中和老街人们称之为“邢家三和”。21、中和堂骑楼中和堂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29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二层,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2.7米,进深10.5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横书 “中和堂”三字。骑楼早年经营药材。与“聚和”、“宣和”二商号在中和老街人们称之为“邢家三和”。22、锦昌号骑楼锦昌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32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三层,坐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3.2米,进深18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横书 “锦昌”二字,周边雕有镂空图案。锦昌号骑楼与广祥隆号骑楼是复兴街上的最高楼,以前主要经营百货,现为居住场所。23、广祥隆号骑楼 广祥隆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34号,由黄受熊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兴建,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三层,坐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3.8米,进深20.8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山花,山花上竖书 “广祥隆”三字,周边雕刻鹤、松等吉祥图案。广祥隆号骑楼是复兴街上的最高楼,以前主要经营烟丝、布匹等,生意红火,在白马井、新州等地设有分号,广祥隆号在当时可谓富甲一方。24、宣和号骑楼宣和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46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一层,坐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2.8米,进深8.5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的商号已消失。骑楼早年经营药材。与“聚和”、“中和堂”二商号在中和老街人们称之为“邢家三和”。25、时春号骑楼时春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47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一层,房内架檩条铺木板,上层住人,下层经商。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2.6米,进深9.3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横书 “时春”二字,商号周围装饰有镂空几何图案。骑楼以前经营布匹,现为居住场所。26、礼和号骑楼礼和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49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一层,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2.85米,进深9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横书 “礼和”二字。该楼以前经营布匹,到20世纪80年代末商贸中心转移到新街和农贸市场后才停业,现为居住场所。27、寅泰号骑楼寅泰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50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一层,坐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2.65米,进深7.4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横书 “寅泰”二字,商号周围有镂空图案。骑楼早年经营杂货,20世纪7090年代改为制作香宝烛等,现为居住场所。28、天保堂骑楼天保堂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51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二层,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3.2米,进深9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二层立面设三个罗马式券门形窗,窗下有用蓝色书写的“天保堂”字样,每扇窗之间有罗马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书 “药房”二字,周边有镂空花图案,顶部中间的镂空花中留有一大孔,以减轻台风对建筑物的损坏。该楼在复兴街上立面保存较好的建筑之一,以前经营药材,现为居住场所。29、发兴号骑楼发兴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61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二层,坐西向东,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2.78米,进深8.65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二层立面设三个罗马式券门形窗,窗下有镂空瑞兽图案,每扇窗之间有罗马柱,上段为山花,山花上横书 “发兴”三字,周边有镂空的瑞兽、梅花等吉祥图案,商号顶部有一大圆孔,以减轻台风对建筑物的损坏。该楼在复兴街上立面保存最好的建筑,以前经营面粉,现为居住场所。30、顺兴号骑楼顺兴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63号,建于民国中期,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一层,坐西向东,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3米,进深8.6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横书 “顺兴”二字,周围有镂空几何图案。该楼以前经营竹、藤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制作木履出售,现为居住场所。31、安盛号骑楼安盛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67号,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南洋风格的建筑。骑楼为一间一层,房内架檩条铺木板,上层住人,下层经商。坐西向东,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3.35米,进深8.4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横书 “安盛”二字,周围有镂空几何图案。该楼以前经营杂货,现为居住场所。32、裕兴号骑楼 裕兴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74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骑楼。骑楼为一间二层,坐东向西,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3.1米,进深8.2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二层立面设三个罗马式券门形窗,每扇窗之间有罗马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横书 “裕兴”二字,商号左右为镂空的如意吉祥图案。该楼在复兴街上立面保存较好的建筑之一,以前经营布匹,现为居住场所。33、立生号骑楼 立生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78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骑楼。骑楼为一间一层,坐东向西,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3.2米,进深10.3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横书 “立生号”三字,商号上部装饰镂空同心结和立生号拼音图案。骑楼以前经营布匹,现为居住场所。34、德盛号骑楼德盛号骑楼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复兴街095号,建于民国时期,为南洋风格的骑楼。骑楼为一间一层,坐西向东,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面宽2.7米,进深4.2米。楼面下段为骑楼列柱,上段为檐口,檐口上横书 “德盛”二字,商号周围有镂空图案。骑楼以前经营小杂货,现为居住场所。35、儋州升任陈父母去思碑 儋州升任陈父母去思碑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大楼西面,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2)立,坐东向西。碑晕首,四周刻有弦纹,高1.64、宽0.78、厚0.10米。此碑是在时任儋州知州陈节离职升任之际由州民自发刻立的,主要是深情赞颂他任职五载所实施的益民惠政,深切怀念他高尚的为官之德,特刻碑以志。36、王赐猛烈荆真君之墓碑 王赐猛烈荆真君之墓碑位于中和镇高第村西50米的塘辅园地的刺竹丛中,坐东南向西北。低平封土,1992年被盗。现墓碑被推倒,躺在碑座前的西南向。村人已不知墓主来历。碑刻“王赐猛烈荆真君之墓,时嘉靖甲寅岁,仲春月吉日立”。墓碑高0.9米,宽0.44米,厚0.1米。37、建长春楼记碑建长春楼记碑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卫生院内前楼后面的天井花坛内,立于民国三十一年。碑坐东南向西北,折首,高1.39米,宽0.7米,厚0.15米。碑文主要叙述镇长李泽儒发动乡绅、民众捐资建长春楼,用作镇府公所。解放后该楼用作中和镇卫生院,1993年卫生院扩建时将长春楼拆毁。现存“建长春楼记”碑1通。38、中和义冢 中和义冢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东南面3公里的泥塘地墓地上,墓地上布满了坟墓。其中,义冢系列也在其间:北为民国义冢,西为咸丰义冢,西南为道光义冢,三者相距不远,形成“品”字形。三个时期的义冢均坐西南向东北,墓冢均为平地,从外表看不出形制,现存三个时期的义冢碑及其后面排列整齐的数通小碑刻。墓中死者均为广东、湖南、江西等外籍人士,有商人和士卒。这些义冢是解放以前各个时期迁葬于此的无主坟墓。其中,民国义冢民国八年时从东坡书院迁葬于此。39、新村敬字亭敬字亭位于中和镇黄江村委会新村内白衣庙东南20米处,坐西北向东南。敬字亭实为敬字塔,是以前的读书人用来烧写过字的纸。亭为三层楼阁式石塔。亭基为正方形,边长1.3米。通高3.78米。第二层正面刻“敬字塔”三字。40、黄江新村遗址黄江新村遗址位于中和镇黄江村委会新村东北1公里的粉根墩地上,南1.5公里为北门江。范围东西约30米,南北约100米,面积3000平方米。现遗址灌木丛生,无法看清遗址形制。原采集有双肩石斧、石锛以及大量黑石块等。41、和平新村遗址 和平新村遗址位于中和镇和平村委会新村东约200米的稻田上,南500米为北门江。范围东西约250米,南北约250米,面积62500平方米。现遗址上种满稻谷,从表面看不出形制。曾采集到双肩石斧、石锛等。42、儋阳第一泉儋阳第一泉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中和社区六片蔡家园村北20米。泉坐西南向东北。据考证,儋阳第一泉凿于明代永乐年间,清代曾对古井进行维修。井圆形,内径0.8米,外径1.1米,厚度0.15米,泉水含铁较高,水质清澈,现村人还饮用。泉围栏正门左侧立有清代年间石碑1通,上刻“儋阳第一泉”。儋阳第一泉的发现对于研究儋州古井的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43、何宅村遗址 何宅村遗址位于中和镇横山村委会何宅村西北1公里处,座落在北岸山坡上,这里属丘陵地形。遗址北至北岸山坡顶,东、西各至山坡坡腰,南临北路涝水沟,地表呈自北往南倾斜,较为平坦。1993年,横山村村民在此山坡种地时,出土三件铜釜,其中一件完整,余二件残破。据鉴定,三件铜釜当属汉代文物。只在地表还发现少量汉代泥质几何印纹陶片。该遗址系本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为探讨海南儋州地区汉代文化的分布及其同大陆岭南地区古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44、东林堂 东林堂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七里村福安坊北30米,是一处清代建筑。据调查,乾隆庚申年间中和七里村八个坊的黎、金、何、梁、吕五姓集资修建。东林堂整体布局以前门、重门、正殿特殊的双重门次第而进,显出三门端正、持重。现存重门(九天门)和正殿,九天门宽3米,进深2米,单檐硬山式重门,屋脊饰云龙纹;正殿坐西向东,面宽12.4米,进深5米,硬山顶,抬梁结构,用材讲究,正殿门廊上有清代精辟的八仙彩绘浮雕和对联。前门已毁,现存4个柱础和台阶;重门(九天门)前两侧立有石碑3通。45、七里村八坊五姓古道 八坊五姓古道位于中和镇七里村,从七里村西南端开始,沿着村边往南再往东至东林堂台阶前,古道由玄武岩石石条铺成,全长约有1.58公里。古道宽度不一,宽的约1米,窄的约0.5米。现村民在古道左侧用泥土加宽5米的环村路。46、何希圣墓何希圣墓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五里村委会五里村西300米的灯盏地,坐东向西。何希圣,明代副贡,字克念,号噘生,中和镇七里村人,少孤聪慧,勤奋好学,九应秋试,两中副榜,以恩选就业北监,未任。卒年六十又二。墓呈官帽状,八边组成,边长1.45米,高3.5米,墓正面刻“甲储英”三字,四周刻有花纹和图案。墓前石案台长2米,宽1.2米。墓东侧4.5处有石碑1通,上刻“十八世祖恩贡何大公之墓”。47、天堂村文庙 天堂村文庙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七里村委会天堂村,据考证,天堂村文庙是为纪念明代,通经史传略、诸子百家,工诗能文的天堂村文化名人梁成公而建。始建年月不详,道光二十八年重建,文庙坐北向南,面宽12米,进深7.4米,三开间单檐顶,前廊有4条石柱,硬山顶,抬梁结构,梁上刻“时龙飞道光贰拾捌年戊申岁癸亥月甲子日甲子时”。文庙南10米处是梁成公书屋的遗址。48、水井香泉 水井香泉位于儋州市中和镇水井村委会水井村内,凿于清代。井围坐西南向东北,为玄武岩砌筑,圆形,井沿用黑石凿成,井沿下内壁用方石块砌成。井水清澈甘甜,因长期无人使用,井内壁长满青苔。井外径1.11米,深5米余。井沿高0.5米,西南侧有些缺损,因年代久远,井沿四周有磨痕。井周围有水泥辅成的地板,方圆1.76米外有70年代该村民用水泥石砖筑成的八边形围栏, 围栏东北面有一牌楼门,上刻“水井香泉”。49、育材坊井 育材坊井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七片小街头育材坊土地庙后1.5米处东南角,坐西南向东北。井始凿约挖于明代,到清代附近姓丁的居民出资用青砖围砌井壁及用石砌井口,1980年附近居民出资维修井面及加高井沿。井为圆形,直径0.94米,沿高0.65米,井深12米。井面四周水泥硬化。该井为附近居民及土地庙祀祭提供生活用水。50、武馆古井 武馆古井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七片小街头中段,坐西北向东南。古井始凿约于清代,井为圆形,井壁用青砖围砌,井原来没高出地面的沿,后来周边群众出于安全考虑用石凿成圆口型盖罩在原井上。井直径0.94米,井沿高0.68、厚0.1米,井深约7米。清代该井为武馆武生及附近居民提供生活用水,至今小街头居民还在使用。51、教场井 教场井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东坡酒厂西北6米处,坐东南向西北。教场井始凿于宋淳间,为知军高可仁建,供教场士兵训练时挖。弘治间遭破坏,后指挥周运,江守继维修。井圆形,用砖围砌,沿呈八角形,用玄武岩石凿成,围栏为八角型,设门。井直径1.14、深8米,井沿厚0.12、高0.68米,井面四周水泥硬化。井前铺条石路,宽1.75、长4米。白马井镇黄河清进士墓:位于儋州市白马井镇新街社区高垅涝地(现清平街南侧)。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载,黄河清,徐浦人,清乾隆辛巳科(1761年)进士。墓向北,占地面积153.9平方米。圆丘形封土,直径5.5米,高2.5米。墓前原立有嘉庆六年(1801年)的墓碑,碑文为“进士黄河清之墓”,现已佚。峨蔓镇(39处)1、长沙村冲蓠遗址 位于峨蔓镇龙门村委会长沙村北300米的滩涂上,为古代渔民做海的设施。据村民介绍,明代时其祖上利用散落于海岸的火山岩石块筑成石墙,即为“篱”, 篱体为两道石墙斜向大海,逐渐靠近,在水流中间合拢,形成一个倒V形的“冲”。涨潮时海水没过篱面,鱼类随着潮水游到篱内;落潮时有些鱼类未能越过篱面回归大海,被阻在冲内,成为人们的猎物。篱东、西长各100米,冲口向南,宽14米,边长18米,篱和冲石墙宽约1.3、高约1.3米。因近年来海洋鱼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少,冲篱旧时捕鱼设施的功能逐渐减弱,但是仍有人在落潮时在此捕鱼。2、细沙灯塔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细沙村西500米的海上。塔建于明代,是为到盐丁港载盐的船只指引航向的。黑色火山石筑,塔基圆形,直径8.78米,塔身为四棱柱形,高6.4米,占地面积60.5平方米。塔顶设航灯一盏,导航用。现已不再使用。3、细沙敬字塔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细沙村李氏宗祠前。坐东南向西北,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塔基正方形,边长1.25米,通高6.2米。塔身刻梅菊竹麒麟图案。第二层正面刻“字纸亭”,第三至五层开金钱窗,拱门两侧刻“一堂开,六书总大纲”。宝珠形塔刹。4、龙滚井 位于峨蔓镇龙门村委会华坊村北500米的珍珠场地。据华坊村族谱记载,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霞光漫烟,村人以奇为怪,邀众来观,认出龙形,凿为龙井,可养千家。井坐东南向西北,石砌方形,边长0.42米,深2.1。井壁内有一岩洞。1993年华坊村人在方形井上加高加宽,并筑井栏,现井为圆形,直径1.86米,深5米,井口沿高0.4米,井水清澈,供华坊村民饮用,终年没有干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村民各家打了手压式水井后废弃不用。现供峨蔓风力发电站工程队饮用和工程用水。5、陈京本举人墓 位于峨蔓镇王坡村委会福花村西500米的罗下园。陈京本(17451806年),福花村人,清乾隆甲午科(1774年)举人。墓向南,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坐北向南,自南向北依次为望柱、石五供、墓碑、封土、围墙。圆丘形封土,直径3.3米,高1.1米。墓碑高112、宽38、厚7厘米,碑文记述墓主姓名及生平。陈举人少时曾往黎方耕种,晚年设教乡里,游其门者,多知名士。著有劝学文一篇。6、陈京本举人坊 位于峨蔓镇王坡村委会福花村东南20米。陈京本(17451806年),福花村人,清乾隆甲午科(1774年)举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立。一间两柱通天式石牌坊,面向南,宽2.3米,高2.5米。坊额呈三角形,顶中有莲花,两旁有麒麟互望而立,中间楷书“举人”。陈京本,少时曾往黎方耕种,晚年设教乡里,游其门者,多知名士。著有劝学文一篇。7、永远留存碑 位于峨蔓镇长荣村委会锡书村新建王氏宗祠左侧。康熙六年(1667年)立。坐西北向东南,玄武岩石质,高102、宽46、厚10厘米。额题“永远留存”,碑文7行110字,记述该村民祖先从交趾迁徙古儋的原因及海盗烧杀该村的史实。8、盐丁村盐田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盐丁村北侧的海滩上,面积约280140平方米。一望无际的大盐田由一小块一小块的小盐田、卤水池、石盐槽和盐房组成。卤水池在小盐田中间,上面铺着稻草和盐泥,用于过滤;5000个砚式石盐槽形态各异,高低不平,这石盐槽直径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3米,小的20厘米,都是不规则的圆形,均以黑色的火山石依其自然形状凿刻而成,每个盐槽普遍有1-2厘米的沿,可以防止卤水流出;26栋石砌盐房屹立在盐田中。当涨潮时,海水浸泡盐田,退潮后,经海滩泥沙和稻草过滤,制成含盐高的卤水,然后将卤水倒在槽内晒干水分,结晶成盐。据村民介绍,宋代其祖先李行中从三都迁来,并开始制盐。近年来,由于碘盐的普及,盐丁村的村民已由制盐业为主转为浅海捕捞为主。9、细沙村盐田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细沙村东侧海滩上,面积约126730平方米。月形的大盐田由一小块一小块的小盐田、蓄水池、卤水池、石盐槽组成。一条细沙路从盐田中穿过,通向细沙村。卤水池在小盐田中间,上面铺着稻草和细沙,用于过滤;1000多个砚式石盐槽形态各异,高低不平,石盐槽直径有大有小,大的直径约2米,都是不规则的圆形,均以黑色的火山石依其自然形状凿刻而成,每个盐槽普遍有1-2厘米的沿,可以防止卤水流出。涨潮时,海水留在蓄水池,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含盐高的卤水,然后将卤水倒在槽内晒干水分,结晶成盐。据村长介绍,清初其祖先从峨蔓黄沙村委会迁来,并开始制盐。10、灵返村盐田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灵返村东北300米的海滩上,面积约206770平方米。一望无际的大盐田由一小块一小块的小盐田、卤水池、石盐槽和盐房组成。卤水池在168块小盐田中间,上面铺着稻草和细沙,用于过滤;1500多个砚式石盐槽形态各异,高低不平,石盐槽直径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3米,都是不规则的圆形,均以黑色的火山石依其自然形状凿刻而成,每个盐槽普遍有1-2厘米的沿,可以防止卤水流出;9栋石砌盐房屹立在盐田中。涨潮时,海水浸泡盐田,退潮后,经海滩泥沙和稻草过滤,制成含盐高的卤水,然后将卤水倒在槽内晒干水分,结晶成盐。据村民介绍,宋代其祖先与盐丁村人一起从三都迁来,并开始制盐。11、盐丁村敬字塔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盐丁小学内。塔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坐南向北。八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石塔,塔基正方形,边长1.6米,通高7.05米。第二层正面刻“字纸亭”,第三层开钱形窗,拱门两侧刻“民国六年丁巳戊,仲春月十一日吉”。宝珠形塔刹。12、陈适墓 位于峨蔓镇田井村委会庙坊村内。陈适,陈中孚(宋昌化军知军)长子,乡荐临高尉,变擢升昌化军知军,皆祀乡贤名宦。据万历儋州志记载:陈适构坚白堂、继美堂。墓向东南,占地面积50平方米,墓如塔状,玄武岩石砌,通高1.2米,墓基方形,边长1米,正面刻字,字迹漫漶。其西南2米处为其夫人墓,长方形,长1.7、宽0.8、高0.9米。13、陈庚墓 位于峨蔓镇笔架村西北侧的那细岭,距岭顶约10米。陈庚,陈中孚(宋昌化军知军)次子,十二岁,以万安籍应试,中解元。迄后自吉阳回儋,居治北里许。墓向西,占地面积32平方米。自东向西依次为墓碑、封土及围墙,四周茅草丛生。圆丘形封土,直径2米,高0.8米。墓碑呈如意状,高53-78、宽138、厚16厘米,碑文“宋故陈解元墓”。14、翰林进士坊 位于峨蔓镇田井村委会新坊村镇清堂东20米。牌坊为陈苗相立,陈苗相,明代人,由内地随父母迁徙到此安生。他自幼聪明过人,志向远大,勤学苦读,博通经史,以考取进士功名,成为翰林之才,却因英年早逝而无法如愿。他是同堂同族人们学习的榜样。为此同堂同族之人于明时建起镇清堂之时同立牌坊以纪念之。一间两柱通天式石牌坊,面向东,宽2.2米,高2.11米,坊额三角顶,中有葫芦,两旁为莲花纹。15、多业村凌霄庵遗址 位于峨蔓镇田井村委会多业村西500米的凌宵坡上。万历本儋州志山川门云:“凌霄山在州治北二十里,宋僧和靖蜕化处,今为凌霄福地。” 现存三开间石屋一间,坐西南向东北,面宽8.55米,进深6米,混合结构。屋正中有一座石刻神像,石屋东北20米有石碑1通,碑额刻旭日东升纹,碑两边刻云龙纹,碑题正书凌霄碑记,碑文漫漶,石碑高130、宽97、厚14.5厘米。碑向东北倾斜,左下角残缺。四周有散落的石五供和莲花纹石柱,石碑前方有一石槽及一口水井。16、荔朗村凌宵庵 位于峨蔓镇片石村委会荔朗村西北3公里的白衣山顶。万历本儋州志庙、坛、祠中曰:“凌霄庵在州西北五十里,宋僧和靖寂化于此,乡人陈道源以蜕骨塑像建庵祀之,元至顺重修,至正立铭石架亭于上,教谕谢廷玉记,有碑。”现存石屋1间,坐西北向东南,石屋面宽2.65米,进深3.9米,屋面已毁。石屋现存石构架,方形柱,龙首梁架,石梁上刻“大清康熙丁亥仲冬吉旦白衣慈父普化琼”,石屋正中有一木刻神像,左侧立一通石碑,石屋被茂密的榕树遮盖。17、那陆村高锡地盐田 位于峨蔓镇黄沙村委会那陆村西北500米的高锡地,东、西、南面为坡地,北面为月海,面积约192.3亩。盐田建于清初。民国儋县志记载,黄沙港那陆村,出盐可载往临高、洋浦等埠发沽,北边一带多出鱼利。一望无际的盐田由一小块一小块的晒盐田、卤水池、石盐槽组成,盐田中还生长着一些茂密的红树林。卤水池在晒盐田中间,上面铺着稻草和盐泥,用于过滤; 块盐槽由当地的黑石砌成,呈长方形,长约3.5米,宽约3米。当涨潮时,海水浸泡盐田,退潮后,经海滩泥沙和稻草过滤,制成含高盐分的卤水,后将卤水倒在槽内晒干水分,结晶成盐,这里产出盐为细盐。据村民介绍,那陆村产的盐为官盐,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民还由政府供粮。近年来,由于碘盐的普及,那陆村的村民已由制盐业为主转为浅海渔业为主。18、那陆村低锡地盐田 位于峨蔓镇黄沙村委会那陆村西北400米的低锡地,东、西、南面为坡地,北面为月海,面积约78.9亩。盐田建于清初。民国儋县志记载,黄沙港那陆村,出盐可载往临高、洋浦等埠发沽,北边一带多出鱼利。一望无际的盐田由一小块一小块的晒盐田、卤水池、石盐槽组成。卤水池在晒盐田中间,上面铺着稻草和盐泥,用于过滤;盐槽大部分由当地的黑石砌成,呈长方形,长约3.5米,宽约3米,只有少量的砚式石盐槽。当涨潮时,海水浸泡盐田,退潮后,经海滩泥沙和稻草过滤,制成含高盐分的卤水,后将卤水倒在槽内晒干水分,结晶成盐。据村民介绍,那陆村产的盐为官盐,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民还由政府供粮。近年来,由于碘盐的普及,那陆村的村民已由制盐业为主转为浅海渔业为主。19、小迪村盐田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小迪村南200米的盐田地上,面积约95.7亩。盐田由一小块一小块的晒盐田、蓄水池、卤水池、石盐槽组成。卤水池在晒盐田中间,上面铺着稻草和细沙,用于过滤;盐槽大部分由当地的黑石砌成,呈长方形,长约3.5米,宽约3米,只有一些砚式石盐槽。涨潮时,海水留在蓄水池,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含高盐分的卤水,后将卤水倒在槽内晒干水分,结晶成盐。据村民介绍,宋时其李氏祖先从三都迁来,并开始制盐。20、灵泉永济井 位于儋州市峨蔓镇盐丁村委会小迪村南200米盐田地北侧。井凿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井原为方形,用火山岩石条围砌,没有凸出地面的井围,长0.85米,宽0.7米,深3.65米(含新井围)。80年代初该村民在方井上筑圆形井围,内径0.98米,外径1.48米,围高0.5米。井水清澈甘甜,四周为盐田,为独此处有淡水,此井原供全村人饮用。井东南9米处立石碑1通,上刻“灵泉永济”。落款:“嘉庆十一年四月”。21、陈方诸墓 位于峨蔓镇田井村委会玉塘村北300米的大坡山上。陈方诸,福花村人,为陈京本举人的始祖,曾任博士官。墓坐西南向东北,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石望柱、石五供、石棺和墓碑,石棺长方形,长1.4米,宽0.76米,表面用石灰沙浆抹面,上有一正方形石亭,边长0.4米,高0.92米。墓碑折首,高1.55、宽0.58、厚0.16米,上刻“始祖博士官陈公之墓”、“时龙飞光绪十九年季春月”等。22、灵返村土地庙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灵返村东南50米处。据村民介绍,其始祖李行中宋初从三都迁至小迪村,再从小迪村分支到盐丁、细沙和灵返村。庙坐北向南,由台基和庙组成,均由玄武岩石块构筑,台基长1.4、宽1.3、高0.2米,庙,房子进深0.95、面宽0. 76、高0. 95米。房前设有石廊檐,房子墙壁、屋面、及廊檐等均用整石块雕凿,就连屋顶都雕成坡面瓦状。内供奉土地公神像1尊,石香炉1个,庙正面两侧台基上有2尊石狮子,西面有1尊石狮子。从雕刻工艺及建筑形式断定至少是清代的,另据田野调查也说明此庙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23、外翰第民居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盐丁村内,系李开敬祖辈于民国期间制盐、贩运盐等致富修建一处宅第。该处宅第由门楼、正堂、厨房、柴房、侧屋共五间构成,正堂前设照壁。四周墙体地板均用打制规整方块玄武石砌筑,工艺精良,石与石之间垒叠无隙逢。正堂门、窗凿刻有直线框纹,还个别雕刻鱼、花浮雕装饰物。正堂为三开间,于金柱与柱之间用木板封隔。堂为十三架檩木穿斗抬梁结构。宅第门楼为坐东向西。正堂坐向为坐南向北,宅第长10.55米、宽14.23米。正堂于民国戊午仲夏(1918年)建。门楼于民国丁己岁(1917年)李中桥建。整处宅第堪称儋州北部地区石工艺精良民居之一。24、盐丁村北面土地庙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盐丁村北10米的盐田内。据村民介绍,其始祖李行中宋初从三都迁至小迪村,再从小迪村分支到盐丁、细沙和灵返村。庙坐北向南,由台基和庙组成,均由玄武岩石构筑。台基长1.27、宽1.46、高0.67米,房子进深0.86、面宽0.81、高0.89米。房前设有石廊檐,房子墙壁、屋面、及廊檐等均用整石块雕凿,就连屋顶都雕成坡面瓦状。内供奉土地公神像1尊。从雕刻工艺及建筑形式断定至少是清代的,另据田野调查也说明此庙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25、盐丁村西南面土地庙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盐丁村西南面。据村民介绍,其始祖李行中宋初从三都迁至小迪村,再从小迪村分支到盐丁、细沙和灵返村。庙坐南向北,由台基和庙组成,玄武岩石筑。台基长1.78、宽1.35、高0.9米,庙长0.82、宽0.67、高1.1米。庙房前原有石廊檐,今毁,廊的门柱散落在庙周围。庙顶用石块雕成坡面瓦垄状,内供奉土地公1尊。26、细沙村土地庙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细沙村李氏宗祠西南面。据村民介绍,其始祖李行中宋初从三都迁至小迪村,再从小迪村分支到盐丁、细沙和灵返村。庙坐东南向西北,由台基和庙组成,均由玄武岩石构筑。台基长2.0、宽2.45、高1.09米,房子进深长1.2、面宽0.97、高1.0米,房子墙壁、屋面、及廊檐等均用大石块雕凿,就连屋顶都雕成坡面瓦垄状,庙内供奉土地公神像1尊。从雕刻工艺及建筑形式断定至少是清代的,另据田野调查也说明此庙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27、上浦村土地庙 位于峨蔓镇峨蔓村委会上浦村西南面村口,始建于清代。庙坐东北向西南,由玄武岩石构筑。房子进深1.1、面宽0.95、高1.25米。屋顶用大石块雕成坡面瓦状,内供奉土地公神像1尊。庙外原有一石屋,于抗日战争时期遭破坏,现庙四周散落一些石柱、石门卷和一具石龟。从雕刻工艺及建筑形式断定至少是清代的,另据田野调查也说明此庙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28、张屋村土地庙 位于峨蔓镇王坡村委会张屋村北60米处。据村民介绍,张屋村建于宋代,为儋州张氏最早居儋之地。庙坐东向西,由台基和房子组成,均由玄武岩石构筑。台基长1.5、宽1.17、高0.8米,房子面宽1.08、进深1.16、高1.28米,房前设有石檐廊,房子墙壁、屋面、及廊檐等均用大石块雕凿,就连屋顶都雕成坡面瓦状,庙脊两端饰龙首纹,中间饰宝瓶,庙内供奉土地公神像1尊,门两侧刻对联“福高垂万世、德厚润群生”。从雕刻工艺及建筑形式断定至少是清代的,另据田野调查也说明此庙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29、南泉村土地庙 位于峨蔓镇王坡村委会南泉村东南面。据村人介绍,南泉村祖先从竹彩村迁移过来,至今已700多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