娭中医治疗之特色.doc_第1页
娭中医治疗之特色.doc_第2页
娭中医治疗之特色.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法之我見淺論中医治疗之特色:中医治法最早见于内经,其中载有针灸、按摩、汤液、醪醴以及“治病必求于本”、“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结者散之”.等治疗方针与原则,凡学习中医者,莫不皆奉灵枢、素问为治疗之金科玉律。仲景则据内经治则着伤寒杂病论,分六经及杂病论治,“述证用方”,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后人皆以医圣称之。徐之才撰有药对,并将药治各法进行归纳,创 “宣可去实、通可去滞、补可去弱”等“十剂”之说。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将他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其中千金要方又为我国最早的医学治疗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 药齐备,堪称为方书之祖。嗣后又有张景岳、汪昂“以法统方”,将方剂进行归类,张氏将剂形归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以战略方式部署成“新方八阵”,其中以补阵方剂最代表景岳的学术思想。汪氏则着有“医方集解,”将汤方归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等19类;其余尚有4类,3者以所治病症(痈疡、经产、急救)为主,另1以勿药为题;为便于记颂,汪氏又将类方编成“汤头歌诀”,此二书无论对初学中医或临证取用,实有莫大帮助;再观汪氏十九法,其与现今中药学、方剂学以治法归类基本相近,所载方论,部分虽欠精确,然治法有所增加,实具有可创性。继景岳之后,程钟龄又创“医门八法”,将张氏“固、因”二阵,易为“汗、吐”二法,总结“八纲辨证”理论,现已成为当代中医辨证论治一大准绳。中医诊疗特色,在乎“辩证”与“论治”。“辩证”系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为依据,经四诊、八纲汇集症状、体征、年龄、性别、饮食善恶、精神情志、天时气候、地域环境、新病宿疾及临床资料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判断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与邪正关系,从而决定属何证情。“论治”则依辩证所得证情,确立相应治疗方针,施药疗疾。 “治法”为中医治病重要环节,“治”须经过审证求因而定,“法”则为采取具体治疗措施之指导,“治”与“法”二者必须精准正确,前后呼应,然后始能奏桴鼓之效。假若医者辨证有误,或治法不当,则难望获奏良效;或即使辨证精确准当,但所定治法或所施之药与病症不符,具体措施势与实际病情相左,则可能延误病期,甚至衍生坏症、偾事!若此,安可望使患者病情克期而愈,冀奏厥效?因知,治法之重要浅显可见,医家在临证之时,切不可轻率玩忽。中医治法,范围广泛,举凡内、妇、外、儿、眼、耳、喉、鼻,诸多急慢疾患,或因症同情异,或由症异情同,皆可采某一治法或数种治法同时施用。中医疗法,亦颇众多,药物、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皆可用以治疾;药物治疗,可用清热、平肝、活血、补虚、内病外治、冬病夏治,分内服、外敷、吹喉、点眼施治;针灸推拿,可用头针、耳针,推、整、按、揉,循经取穴、或清天河、或开璇玑,或上病取下、或下病上取,不一而足。 中医素以“理、法、方、药”为治病四大步骤,此一论点,实仅独指药物疗法而言,若以此代表中医全面,则未免有所偏颇。盖有些治法可经针推按整,或以情治情,或经祝由祷告(心理治疗),不必全然依赖用药,亦可远离病灾;由是,学习中医者,当依“症因法治”,即辨症求因、审因立法、据法施治,既能包括药治,复又涵括其它治法,如此方堪称为中医之全方位治疗。 中医治法有其特定性,此种特定性在中药、方剂功能及临床各科辨证施治中尤为多见,如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汗出表证,和解少阳,适用于寒热往来少阳证;引火归原适用于肾阳不足、虚火上浮戴阳证等。在上述特定性治法中,需特别提出下列数项:(1)某些措词虽或有不同,其义则一,如补命门火亦即温补肾阳;疏肝理气亦即疏理肝气.等。然,亦有词似或仅一字之差,其义即大相径庭者,如温补肾阳治肾阳不足、畏寒肢冷等症;温肾壮阳则治肾阳亏损、阳痿早泄。(2)再如,同为治失眠、心悸之剂,但因病机不同,有用补心安神治心火亢盛者,或以养心安神治心阴不足或血不养心者,每易混淆。(3)知母、龙胆草、龙骨、代赭石、芩、连、黄柏皆具清热之功,遂有学者认定凡清热药皆有解毒之效,殊不知母、龙胆草功能清热泻火,龙骨、代赭石有平肝潜阳作用,皆无解毒之功,非若芩、连、黄柏既能清热泻火、清热燥湿,复具清热解毒之效。似此数例特定治法药物,往往因其功效主治相近,容易左右遣方用药的正确与否,并影响治疗的效果,医者在临症、审症中,务必详思细审、不容有所差缪。 中医治法具有“兼容性,”“兼容”者,或以一法为主,而以他法辅佐;或两法、三法,同时并进,相容而不悖之谓也。如针与灸、推与拿,非仅无相互排斥之弊,甚至可获相辅相成之利。中医治法兼容性之效益可见于以下诸端:(1).增强治疗效果,使疾患早愈:如药治常与针灸、推拿同施;内服常与外敷、吹喉等同用;针刺与拔罐同用;推拿与温覆并治.。(2).可为内服药物(包括汤、丸等)的基本法则:如阳明理时实热证,满、痞、燥、实、坚、胀同见,当用大承气汤,既用大黄、芒硝攻下积滞,又用枳实、厚朴破气除胀,标本兼治,既可攻热,有以下实;气虚下陷、阴挺脱肛,治宜补中益气汤,既用人参、黄芪补气,又以升、柴以升提;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方以五苓散,既用桂枝通阳化气,又用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参苏饮与大柴胡汤二方,皆可扶正祛邪,皆治正虚邪实,一则以气虚而外感风寒,即以人参与紫苏同用,一则以寒热往来而又大便秘结,即以柴胡、黄芩与大黄同用;清瘟败毒饮用治气血两燔,高热烦躁、发斑吐衄,即以石膏、黄芩与生地、赤芍、丹皮,清热与凉血同用;如龟鹿二仙膏有滋阴、补阳、益气、养血之能,用龟版、鹿角、人参、枸杞子并治阴阳两虚、精血不足。(3).治防兼施:如乌梅丸用乌梅之安蛔止痛,又用川连、黄柏等清热解毒以防感染发热,既能治疗,又可预防续发病症。(4).辅佐主药,以减少或消除不良反应:如异功散用人参、白术等健脾补气,防其气壅不行,再配陈皮以行气和中;又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四逆汤,分别用大枣佐葶苈子、甘草佐附子以缓和峻烈之性。在近代百余年,中医为保障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临证各科在医疗实践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如妇、儿、针灸、推拿、气功等均取得相当进展,并刊行了大批的专科医着。同时,由于西医传播,中医汲取了现代医学知识与医疗实践,推动了中医学诸多新的发展,普遍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相继创制了众多新法、新方,如以清热、攻下、行气为法,治疗胰腺炎(清胰汤);以利胆排石、行气止痛为法,治疗胆囊炎(胆道排石汤);以补气与温通为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麝香保心丸);以通下与活血为法,治疗肠梗阻(复方大承气汤)等,无不疗效卓著。再以传染病流行为例,近代医家从实际临证出发,吸收经方、时方之长,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仲景的伤寒学说和清代的温病学说,使中医中药对热病治疗(包括喉、痧、痘、麻疹等)有很好的疗效;此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