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马街书会.doc_第1页
宝丰马街书会.doc_第2页
宝丰马街书会.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宝丰马街书会中新网平顶山2月6日电(王永记)为期三天的2012年河南宝丰马街书会5日拉下帷幕,在当地文献的记载中,近年来的马街书会比相关史料记载规模更大,人数更多。当地官方统计,仅正月十三这一天,前来“赶会”的人数达近20万,艺人多达1800余人。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的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中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每年的正月十二到十五之间,只要是来参加书会的艺人,不管你来自何方,哪个省份,马街村人都会给出极大的热情,免费提供食宿,700年来从未间断。也许正是马街人的朴实善良与无私奉献,才使得书会延续700年至今不衰。每年书会期间,来自各地的曲艺艺人满怀虔诚,携敲提弦,不远千里“亮书”马街。参会期间,艺人们以天当幕,以地为台,说、拉、弹、唱,以艺会友,代代相传。观众动辄十万人以上,影响辐射周边数百公里。因此,700多年来,马街一直被艺人敬之为“圣地”。凡到马街书会亮书的艺人大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会场上的火神庙里烧香朝拜,然后规规矩矩地为神说唱一段,希望能得到神的保佑,能把书尽快“写出去”。在书会的艺人堆里,有名家大腕、高龄老人,也有四、五岁孩童。有三口之家组成的、也有几人联帮组成的说唱团,你拉,我唱,他演,配合十分默契。当然也有不少唱独角戏的艺人,他们有的在地上栽一根木杆,绑上一个小扬声器,便自拉自唱起来;有的干脆将小喇叭放在田埂上,坐在土地上或是站在田间自娱自乐。此种盛况延续至今。尽管马街书会在2006年就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仍面临着艺人越来越少,技艺无人继承的危机。与几年前相比,自发前来参加马街书会的艺人越来越少。究其原因,观众的冷漠是艺人们最大的失望。尽管书会盛况依然,人头攒动,然而前来参会者大多像逛庙会一样,注意力在吃和玩,真正“听书”、“赏书”者越来越少,一些艺人对此表示深感失望。艺人眼中的“曲坛圣地”正在受到质疑。正是这种质疑与失望,让马街书会上自发前来的艺人越来越少。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是马街书会的辉煌时期。据宝丰县文化局保存的每年到会艺人登记表显示,1996年到会610摊、1800名艺人,但是到了2005年,到会仅有82摊、不足500人。近年来,马街书会参会艺人更是越来越少,参会艺人的平均年龄却越来越大。大部分艺人因生活困难纷纷改行,年轻艺人鲜有出现,曲艺市场逐渐萎缩。近年来当地官方对外所称的“每年一千多人”的参会艺人,更多的是官方以各种比赛名义邀请的民间艺人,不在自发行列。如今的马街书会,不管哪一届,官方均称非常成功,但事实摆在眼前:艺人越来越少,“市场”越来越小,评书、坠子、大鼓传统艺术形式面临传承危机。相声表演世术家赵炎2月5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称,不管是从业艺人的数量还是它的观众,评书、坠子、大鼓等传统的艺术形式,都在面临挑战,娱乐方式的增加分流了它的一些“客户群体”,这是客观因素。因此,不管是对于演来还是艺人,能否“与时俱进”,写出适合市场需求“新书”,是文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参会的中国曲协副主席程永玲则对马街书会充满信心:“我看到了最原生态的、最原汁原味的表演,群众的热情让我认为,说书这种艺术形式不但不会断代,而且能很好的传承下去。他们的服饰、肢体、表情不一定很到位,但很自然,没有人强迫他们,完全出于个人爱好,700多年来,它历经多少风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