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宗元山水文学中的.doc_第1页
论柳宗元山水文学中的.doc_第2页
论柳宗元山水文学中的.doc_第3页
论柳宗元山水文学中的.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柳宗元山水文学中的“杂糅情感”孔 鑫(摘要):柳宗元的山水文学作品极大地震撼了后世读者,究其原因就是柳宗元的山水文学中孕育了丰富的情感,即钱钟书在管锥编谈一词多义时归纳的“杂糅情感”。本文从杂糅情感的内涵出发结合柳宗元山水文学作品,来探讨柳宗元的山水文学中所表现这种情感及其形成的原因。(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文学;杂糅情感 “杂糅情感”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谈到一字多义时提出的概念。钱先生认为“同字涵分岐之义,语言之含糊浮泛,每亦本情事之晦昧杂糅”。就是说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人的情感,又说:“字之本不兼正反两训者,流俗每以指称与初训相反之情事”。那么从字中训沽让我们足以窥见人之情感的正反相合。对于“杂糅情感”,钱先生还作了进一步探讨。他说:盖吾国古人於心性学说,反标“六情”、“七情”之目,千载未尝有所增损,而其于心性之体会,致曲钓幽,谈言微中,经,史、子集、小说、戏曲中历历可征,断非礼记之礼运中庸或白虎通之性情所能包举。左传言“乐忧”、“乐哀”即已拈出杂糅情感;太平御览卷二五五引桓氏家传载桓范谢表云:“喜于复见选擢,惭於不堪所职,悲於恋慕阙廷;三者交集,不知所裁。”也就是说杂糅情感不仅指两极情感即两种相反相违如爱憎、乐忧等情感可同时融于一身,还包括多种情感的杂糅,比如“喜、惭、悲”三种情感同时交融于一身。“杂糅情感”,是说情感并不那么清晰判然,有喜有忧,悲欣交集。杂糅情感”,喜极而泣,恼羞成怒,悲喜交集,长歌当哭,“怒亦挟喜”,“乐中有忧”,“忧中有乐”,堪称“物相杂而成文”那么这种复杂的情感也必定成了诗人作家的创作心理之一。艺术家把本是“天然发泄”的复杂情感,渗透溶解到艺术手现中去,借以排遣抒发。艺术家把多重情感寓于同一文学作品中,当然这些复杂情感绝不是杂乱无章的散落在作品里,而是各种复杂的情绪相融相通,互相依存并统一于某一主要情绪。这也正契合了刘熙载所说的“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刘熙载艺概文概)。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而且一贬就是十年,漫长的十年,他走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他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就随着他笔下的山山水水而流动跳跃。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革新失败身遭贬谪的悲愤;又有寄情山水,排遣悲怀的无可奈何得抑郁;还有卓然不群,不愿同流合污的孤傲清高;也有被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所唤起的暂时的喜悦,但他感情的主流还是“投寄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的心情。往往越是遭遇坎坷的人,内心世界越丰富,性格越复杂。柳宗元正是这样的人:仕途的起伏、家庭的不幸、文学家的热情、思想家的冷峻、文人和官吏的双重身份、成功者和失败者的不同地位,从各个方面造就了他,使其性格的许多方面呈现出双重性。如豁达与抑郁,早岁的柳宗元才华出众,仕途顺利,受长辈宠爱,令同代人羡慕。永贞革新失败,八司马被逐出京城。社会角色的突然转换,使他感到进退无路,不知所从。于是在十年的反思中一方面他超然地对待世俗的生死观念,认为有贡献者即使短命也能胜过浑浑噩噩的活上千百年。面对自己的早衰,他吟出了“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觉衰)的诗句。对于名,他也比过去看得淡泊多了,“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柳宗元 感遇二首永州作)。柳宗元并不是对一切名都无兴趣,他愿以业绩留名青史,但反对对虚名趋之若鹜。另一面是他始终无法摆脱受误解被冤枉的委屈感,认为“万罪横生,不知其端”(与萧翰林俛书)表现得抑郁自怜。再如刚直与柔弱,二十六岁的柳宗元刚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不久,遇到国子司业阳城遭贬,太学生们胭下请愿一事。他公开与朝廷唱反调,给太学生写信,热情赞扬阳城,声援他们。他到永州不久,曾撰先君石表阴先友记,对父亲的朋友褒贬不一,少有忌讳。他称已故宰相崔损“畏甚,为相,无所发明”,称当时还在世、两次为相的郑余庆是“始天下皆以为长者,及为大官,名益少”。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反思,使柳宗元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志向依旧,执着依旧,却不再那么任性了,其性情中柔的成分大大增加,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对此谈的比较多,他说“旨在于恭宽退让,以售圣人之道”。在永州和柳州期间,他写给各位官员的书和启中,多有恭顺、称颂之词,并一再表示,如能改变环境,自己以后就当个“时时作文,以咏太平”的好好先生。在急于改变环境时说这话可能是真心的,但他做不到。倘有机会东山再起,他还会不遗余力地去推行其“大中之道”的。在柳宗元性格中还有其它一些方面,比如:幽默与严肃,他的人生态度是严肃的,他的文章也是严肃的居多。同时,他又诙谐善谑,太平广记中记有他在雁塔题名时信口而出的玩笑,在他的诗文中,也不乏诙谐幽默之处。复杂的性格与坎坷不平的遭遇体现在作品中必然是情感的杂糅,因而无论是其描摹山水的诗歌,亦或是记游山水的游记,除了表现对秀美景物的由衷赞美和眷恋之情,更加透露出遭受贬斥、弃置的不平的复杂情感。柳宗元的山水诗,多数写在永州十年(805815)的流放生活中,诗中满含着在贬谪苦闷、去国怀乡、英雄失路、孤苦寂寞等种种情感。如作于元和四年(809)的构法华寺西亭一诗,最能表现他矛盾痛苦、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柳宗元构建西亭,是因为东山高峻,砍伐榛莽杂草之后,可以饱览风物,赏心悦目。“远岫攒众顶,登江抱清湾。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菡萏溢嘉色,遗清斑。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动人的美景使诗人精神开朗,忘记了贬谪的忧愁,然而接下来却是:“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表明他的乐以忘忧是短暂的,而谪居的苦闷是长久的、难以消除的。“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赏心乐事最忌孤寂,时间稍长,不由得又勾起了深切的乡愁离恨。这种悲哀是由贬谪而来,与忧愤同根而互生,想要回归故里,现实中同样不可能,结尾说自己游赏山水不过是无可奈何中的自慰罢了,哀婉低沉,怨愤之情长绕不去。作于元和七年(812)秋的五言古诗南涧中题:“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时方深秋,涧中寂寞,秋风阵阵,林影稀疏,给人以萧瑟之感。诗人初到时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却引起了无穷联想,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所以苏轼曾有评语说:“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这是道出了诗人被贬放逐后忧伤寂寞、孤独苦闷的自我形象。柳宗元柳州诗作大多有这样的山水物象,不论是登高望远,还是寄友赠别,大多以柳州的景物象征生存的苦境,或为乡愁,或为孤苦,或为有志难伸。作于元和十年(815)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庵芙蓉水,密雨抖侵辟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扰自音书滞一乡。”此时作者心中的柳州山水已经化为一片迷茫,目接大荒,愁思无限,有一种乡音难觅的感触,“岭树重遮”、“九回肠”的环境迷雾,异域神秘的“文身”风俗,“惊风乱跄”、“密雨斜侵”的山水意象是苦闷象征,沉郁了痛苦的感情和抑郁的情怀,寄托着一颗高傲而又孤独的心灵。最能体现柳宗元“杂糅情感”的文学作品莫过于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开宗明义:“自余为侈人,居是州,恒惴栗。”瞬息万变的政坛风波,亲朋好友的天各一方,奸臣群小的投石下井.使柳宗元虽赴永州,却心存战栗。灾难,对于中国古代士人来说,较之常人会更为恐惧,更不知所以然,也更缺乏应付的能耐。然而,当灾难稍稍过去,他们心中的文化意识又会复苏,在登山临水中搜奇觅胜,借此冲淡心中的忧愁。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柳宗元走进了奇特神秘古朴荒蛮永州山水。这里的山水给这位自幼生长于北地的文人以新鲜和刺激:“上高山,入深林,穷迪溪;一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作者写西山,所绘之景可谓奇景:“讹凡数州之土奥皆在任席之下。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侄若穴,尺寸千里,攒处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于山水间“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物我相融,天人合一,对山之韵、水之灵的超凡脱俗美的心领神会,以致于“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从而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但不管他如何神与物游,陶醉于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之中,他心中的文化底蕴,他素有的为政抱负都会使他不能忘怀于现实,因而他的登山临水,总隐含着迁客逐臣的满腔幽愤。并极其深刻地传达出了作者游览中寻求内心痛苦解脱的真情实感。钴鉧潭西小丘记着力描写了小丘千姿百态的群石和由中而望所得的佳趣,是为了铺垫小丘处于幽荒,无人赏爱“连岁不能售”的遭遇,这不正是自己长期被贬,沦落天涯的象征吗?小丘处于地老天荒的偏僻一隅,其美却浑然天成,作者才华绝伦,亦只能孤芳自赏。在这里有欣喜,有失落,最终还是那挥之不去的孤独。钻姆潭西小丘记中小丘的地理状貌、与之相欠的景物及小丘的遭遇,它似之所以受到作者的偏爱而被纳入笔端,主要原因不在于它的宜人景致,而在于作者从这些自然景物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小丘秀美,却无人赏识,倍遭冷落,自己有经世之才,却屡遭迫害,无处施展。贺小丘得主,欢喜欣慰之情溢于言表,而内心凄枪却更甚更浓。看似道游览的闲情逸志,而实际托物喻意,内心的愤感不平之气充分得以渲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钴鉧潭西小丘记还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积极进取的情怀。文章先叙发现小丘,次写买丘、治丘、赏丘,最后贺丘。作者在小丘之上放眼赏玩,浮云、溪流、飞禽走兽,回巧献技。置身小丘,触景生情,想到自身放逐边地幽寂独处的遭际,不胜感慨系之。然而作者买得小丘之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如果说小丘遭遇是作者自喻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作者对小丘的治理,看作是身处逆境的贬谪之人不甘沉沦对人生境界追求的一种自我设计。同样,治理后的小丘“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些则是作者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这说明柳宗元一时一刻也没有失去对京城岁月的怀念,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因此,如果说作者以“唐氏之地”自况,暗寓自己被贬远州的抑郁之情,以小丘价廉的“连岁不能售”,隐含自己怀才不遇之叹的话,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文中的买丘、治丘、赏丘、贺丘也蕴含着他对未来的期待、对理想的期盼。小石潭记着重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鱼的飘忽迅疾,传达出与游者相乐的快感,但“凄神含骨,悄然幽邃”的景致又触发了作者抑郁失意的心情。如小石潭记所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竹影摇曳,水声潺潺,大自然的美景在目,心情略舒,故“心乐之”。后来见小潭,观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于游者相乐。”下面接着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乎,不可知其源”。这里透漏他的心情并不舒畅,接着再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其悲凉之情浸于字里行间。对生命的渴望与执着化作对自然的敏锐把握,企图在有限的体验中把握无限的生命意义,以此超越世俗的功利纷争,但作者却始终无法完成这种超越,因此他与自然山水的心物感应,始终伴有感士不遇的牢骚,他对自然山水的赞赏,也带有浓厚的自怜幽独的色彩。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带有总结的性质.作者在历览山水之后,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情怀.因而此文不象前几篇那种多是在描写山水景观的奇丽与游赏的情致时,不动声色地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专写一段议论来深化主题。文章先着力描绘小石城山的小石、山形及山上竹树的疏数惬仰“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啤晚梁俪之形.其旁山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惬仰,类智者所施设也。”面对这些巧夺夭工的奇异景物,作者油然而生出一种感觉:这莫非是造物者的有意安排?接着引出了一段疑问和议论:造物者为什么在边地聚成如此奇观,又使他们沉理荒郊野地,无人观赏?大自然铸造伟大,为什么又往往弃之不用?作者“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茅坤唐大家柳柳州文钞)通过对造物者的怀疑与否定,表达了他对不公平命运的抗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自怜幽独,熔铸了自己的身世之感,他登山写景,但绝不是刻意地静止地写景,而是于写景中渗透自己优郁的情怀;他临水抒情,也不是一般地抽象地抒情,而是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融化于湖光水色之中。在寻幽探胜的游踪中,他得到了瞬间的欢乐和一时的超脱,但片刻又回到了“囚拘圈土”的现实处境,痛苦又袭击着他的心灵山水对于柳宗元.不仅仅是观赏的自然景物,更成了他的天涯知已。永州幽邃凄清的山光水色和作者沉痛抑郁的思想感情已经融为一体,这正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杰出之处。从游记中我们可以深刻窥察到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身陷逆境无比愤慈不平的感情、悲哀抑郁的情怀、极度苦闷中寻求解脱的心境,这一切都物化到了他所纵情挥洒笔墨的山水上,在与自然景物的交汇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再现。从以上作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柳宗元融注于山水中的感情大体可分为忧情和乐情两类,这就是苏轼对柳宗元所评价的“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情感的杂糅,混合,它强调的是相互对立的情感如轻快与忧愁,闲适与寂寞,恬静与孤独,平和与悲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冲突。然而,不管情感如何复杂,却总是潜伏着一条与创作意旨密切相关或互为表里的情感基调,柳宗元希望在山水游赏中获得兑现使得回避,对缺憾的补偿,对悲苦的宣泄,对局限的超越,但实际上确实现实痛苦的更加激发,这是一种更大的痛苦。柳宗元的山水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之所以能大放异彩,究其原因除了其文笔清新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语言简古、刻画细致入微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文章中渗透出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极大地震撼了后世读者。On Liu literary landscape in miscellaneous Rou emotion Bai Zhizhong (Inner Mongolia Vocational College Sports Inner Mongolia Hohhot 010051)Abst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