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原创毕业论文】刘姥姥人格美初探.doc_第1页
【优秀原创毕业论文】刘姥姥人格美初探.doc_第2页
【优秀原创毕业论文】刘姥姥人格美初探.doc_第3页
【优秀原创毕业论文】刘姥姥人格美初探.doc_第4页
【优秀原创毕业论文】刘姥姥人格美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刘姥姥性格浅析引 言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以金陵四大名门贵族贾、史、王、薛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而刘姥姥在红楼梦中出场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姥姥进大观园,已经成为我国尽人皆知的口头禅,红楼梦中的很多故事都因她而展开,她是联系上流社会和世俗阶层的纽带。可以这样说,红楼梦中正是有了刘姥姥的出现,才使贾府的气氛变得非常轻松活跃,才使贾母高兴,才使巧姐最后能脱于危难之间。看了红楼梦的人,可能不会记得其中几个漂亮丫鬟,但绝对记得刘姥姥。正如清代评点家涂瀛赞刘姥姥说:“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一切揣摩求合,思之至深。出其余技作游戏法,如登傀儡场,忽而星娥月姐,忽而牛鬼蛇神,忽而痴人说梦,忽而老吏断狱,嬉笑怒骂,无不动中窍要,会如人意。因发诸金帛以归,视凤姐辈真儿戏也。”1对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与总结,并将她比作冯谖一类的著名侠客。刘姥姥是由贫穷一进荣国府打抽丰开始便气势不凡,首战告捷。二进荣国府时,刘姥姥一家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她能在贾府上下人等中泰然自若,从主子到奴仆对她都很友善。连高傲的王熙凤也对她亲热异常,不仅让她为女儿起名字,还让她认刘姥姥作干娘,最后赢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及至三进贾府,贾府已被抄败落。树倒猢狲散,王熙凤临终前将巧姐托孤于刘姥姥。当巧姐被狠舅奸兄等鸡鸣狗盗之徒商议偷嫁于外藩的关键时刻,得到了刘姥姥的巧妙庇护,使贾府等人刮目相看。她作为一个农村老妇,怎么能得到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的喜欢和尊重呢?正是缘于她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能言善辩,以及灵活机动的办事能力。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刘姥姥的性格特征,即真淳质朴、大智若愚、温厚知礼、仁爱善良。一、 真淳质朴在辞源中,真、淳、质、朴四字的解释分别为:真即真实,与假相对。吕氏春秋疑似:“戎寇真至,幽王擎鼓,诸侯兵不至。”2 “淳”:“质朴,敦厚。”淮南子齐俗:“衰世之俗,浇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朴。”注:“淳,厚也。”3 “质”的解释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诚实、真实。左传昭十六年:“楚子闻蛮氏之乱也,子蛮子之无质也,使然丹绣戎蛮子嘉,杀子。”注“质,诚也。”孔子曰:“言之,子贡以其质告。”注:“质,由实也。”第二,质朴,与“文”相对。4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朴”:“质朴,通樸”老子:“朴散则为器。”一本作樸。 6真淳质朴,即为真诚淳朴、敦厚朴实。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给读者们的首要印象是“真实、本色”,一个农村老妪进入奢华之家,毫不伪装,把庄稼人的本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胡文彬在红楼梦人物谈中写到:“有人说,刘姥姥很村(不是蠢),我以为她村而不俗。又有人说,刘姥姥是一个丑角,造出一大堆俗而又俗的笑话让人发笑而已。我以为这是看了表面,其实刘姥姥是丑角,但并不意味着是傻角,她说出的笑话在别人听来可以发笑,但在她自己说笑时眼里闪动的是泪光,她在心里流泪。”7 正如道德经中,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8谓其真淳如赤子尔。刘姥姥虽是农村人,但真的就像胡文彬说的村而不俗,只是表现出了一名庄稼人的本色而已,没有丝毫的俗气。只有真实的才是最美的。刘姥姥真淳质朴的农村人本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刘姥姥的真淳质朴表现在她的真诚,不虚枉、不伪装、不遮掩上。红楼梦第六回写到,“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遂一心一计,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咱们庄稼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吃多大饭。”9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一个真诚、朴实、勤恳、知足的人,对自己的条件没有一点不满意,只是想凭自己的努力安分守己过日子,老老实实做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她在周瑞家的引见下见到凤姐后没有了之前的开朗与健谈,只是早“已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10此时的刘姥姥话虽不多,但内心的拘谨、紧张却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刘姥姥要向凤姐开口求助时,也是转弯抹角地说不出来,还是在周瑞家的暗示下,才把话说了一半,却仍是尴尬。这些细节,显示了刘姥姥这个农村人,第一次在这样的富贵人家求助时,表现出的局促不安。想舍出脸去求助,但又觉得拉不下脸,最后才拐弯抹角的把来的目的说明了。正是由于农村人没见过世面,却又要在这样富贵的人家面前说出自己此行的目的,实在难以开口。刘姥姥当时紧张、尴尬的心理被表现得一览无余。刘姥姥对待巧姐以真诚之心,当凤姐儿问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得多。我这大姐儿时常要病,也不知是什么缘故。”刘姥姥道:“这也是有的事。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委屈;再她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她些就好了。”11刘姥姥这一段话非常诚恳,而且可以看出,刘姥姥已经把巧姐当做亲人,爱她,真心为她好,才会这样说。正如洪秋蕃评论说:“刘姥姥要凤姐少疼巧姐,是富贵人家养儿女第一法。”12 刘姥姥真心为了巧姐儿好,毫不遮遮掩掩,不再说一些恭维的话,而是实事求是,知道什么说什么。刘姥姥的“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表现刘姥姥质朴的例子有很多,如在行酒令中,贾母等人都是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但值得注意的是,她们怂恿刘姥姥“只管说”,只因为大家“都要听”她的笑话儿,于是便引逗她说出“一个萝卜一头蒜”,“大火烧了毛毛虫”, “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13之类的俗语。正如老子道德经中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4大家听了, 哄然大笑,似乎表现了刘姥姥的俗不可耐,但只要我们认真推敲一下,刘姥姥那四句牙牌令都是实话实说,句句在理,妙不可言。这是农村人地地道道的语言, 比起“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一类故作文雅的字眼来显得更淳朴、天真,洋溢着一种自然的泥土气息,全是庄稼人的本色,朴素之极,得体之至!就像老子所提倡的只有自然的才是最美的。第四十一回,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时来到妙玉的栊翠庵,贾母把吃了半盏的茶递与刘姥姥,刘姥姥便一口吃尽后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15有人说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为了奉承老太太,以获得可观的财物,但从此处看来,如果刘姥姥真是为了钱财而来,她就不会说出如此直白且是贾母、妙玉都不喜欢听的话。这些都是因为刘姥姥见什么说什么,不会隐藏和奉承。来到省亲别墅,“刘姥姥觉的肚里一阵乱响,忙的拉着一个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裙子。”及后面的醉卧怡红院,一系列动作,都把她作为一个农村人的本色及老实、正直和粗鲁刻画得非常丰满。至于刘姥姥最后的神态,正如脂批所云:“世故人情,到此应观止矣。一人有一人口气,一事有一事光景,即令百年阅历,处处留心,而有必非所见,必非所闻者,竟亦凿凿道出,真是神工鬼斧。”16刘姥姥老实本分,但作为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农村老妪在一进荣国府时面对荣国府的奢华表现得非常诧异。正如蒙古王府本有评语说:“是写府第奢华,还是写刘姥姥粗夯?大抵村舍人家见此等气象,未有不破胆惊心、迷魂醉魄者。”17比如“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地下又坠着一个称砣似的,却不住的乱晃。”18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把钟比作匣子,把钟摆比作称砣,这些都是农家常见之物,都是刘姥姥所熟悉的,而挂钟则是当时富贵之家才有,刘姥姥根本无法了解,所以才被钟声吓了一跳,作者通过她的眼睛,以她所熟悉的农家田舍,对比贾家的雕梁画栋,衬托出封建贵族家庭的豪华,显示出农村和城市的贫富悬殊。刘姥姥身在荣国府,琳琅满目,皆是奢华。但她却毫不伪装,丝毫不隐藏自己身上的“村俗”气息,眼里只有自己平时所见之物。更丰富了刘姥姥真淳、朴实的性格。其次,刘姥姥的真淳质朴还表现在她的节俭、朴素上,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的表现都体现了她的真实、质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因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月貌,误当是凤姐儿,便要称姑奶奶。可想丫鬟都是穿金戴银,那主人的穿着打扮还得了;看到凤姐饭后那桌上碗盘摆列,仍是满满的鱼肉,不过略动了几样;馋得板儿闹着要肉吃。二进荣国府时了解到贾府一顿螃蟹宴,便念叨着:“这些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听说把软烟罗拿来糊窗子,便说:“我们想它做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还有那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制作精美的茄鲞,刘姥姥听了它的制作方法后,摇头吐舌说;“我的佛祖!倒得多少只鸡配他,怪道这个味。”19等等。刘姥姥看到这一切,当然有羡慕之心,但更多的是惊叹与感慨,感叹富贵人家的奢侈、浪费,再想到自己作为农民的贫困。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反差,表现得如此鲜明、尖锐,令人叹为观止。刘姥姥将庄稼人真淳质朴的性格在以上两个方面得到完完整整的体现,毫不失农村人的本色,非常契合老子自然质朴之美的美学思想,即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倡自然本色的整体的美。刘姥姥无论从说话还是做事上都可见出那种隐含在内心的质朴真淳之美。真诚、不虚伪,朴素的性格正是大多数农民具备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学习并将其发扬光大。二、 大智若愚智,在辞源中的解释为聪明、才能。国语晋七:“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侯。”又周下:“言智必及事。”注:“能处事物为智。”21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如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22尔雅释名中:“智,知也。無所不知也。”23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24那么,智即是指一个人的才能、智慧、谋略。“愚”则在辞源中解释为愚笨、无知。诗大雅抑:“人亦有信,靡哲不愚。”25刘姥姥虽为一介农妇,但从她三进荣国府看来,无不时时处处体现着她的智,各种说话的智慧、做人的智慧、做事的智慧。最早在老子道德经中出现过和大智若愚相似的词语大巧若拙,意为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而“大智若愚”这个词则出自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26大智若愚在辞源里的解释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27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刘姥姥外表看似愚蠢,实际上却智慧无比。表面的丑态却不能掩盖她的智慧。但是,刘姥姥虽是一个农村老妪,她所表现出来的“智”与其他人物,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表现出来的“智”大相径庭,诸葛亮从小饱读经书,通过自己从书本上了解到的知识再运用于实践。而刘姥姥所表现出的“智”则不同,她从小没有机会读书,没有什么文化,只能在生活中学习,她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名言的实践者。她通晓世事、精通人情,能够用简单的话语讲深刻的人生道理。蒙府本评道:“天下事无有不可为者。总因打不破,若打破时何事不能?请看刘姥姥一篇议论,便因解得些个才是。”28可见,刘姥姥面对事情是何等的豁达,只要能突破习惯的思路,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刘姥姥的智,首先表现在她说话的智慧。 第六回的叙述, 狗儿因家中冬事未办,心中烦虑,却只能“吃闷酒”,“寻气恼”,刘氏也“不敢顶撞”,当狗儿夫妇愁云重重时,刘姥姥对狗儿说:“如今咱们虽离城住著,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29的言语,正如论语中说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30这些话不仅劝勉了狗儿,而且表明了她乐观向上,勇于突破眼前的困境。也显示了她不一般的见识,“谋事在人”,说明她早已看透这层关系,并觉得只要去努力,能得到救助的机会应该还是很大。能求助于那样的富贵人家,即使贾府稍微救助一下,她想到也够他们一家过活的了。刘姥姥面对生活的困境,不像狗儿那样消极,对生活有的不如意,她并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以愉快乐观的心情去面对、沉着冷静地解决。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能想到进荣国府“打抽丰”的办法,可见,她并不只是劝说狗儿,而是提出了切切实实的解决措施。说话的智慧还表现在当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问“这园子好不好?”时,刘姥姥赞道大观园竟比年画还强十倍。又听说惜春会画画,便夸她年纪虽小,却又是好模样,又能干。与此同时,她还不时地找话逗趣以迎合众人的的心理,“谁知城里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它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30她故意把鹦哥说成是雀儿,贬低自己孤陋寡闻的同时,也抬高了贾府众人的地位。可见刘姥姥虽是一个农村老妪,但却能说会道,表面愚蠢,其实为人精明,深得贾府众人的喜欢。第四十回,贾母带着刘姥姥到探春屋里,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31天真的板儿见了自己在农村熟悉的蝈蝈和蚂蚱,当然兴奋不已。但刘姥姥却一巴掌打过去,骂他是:“下作黄子,没干没净地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32这一举动,看似很粗鲁,怎么能当着主人的面打孩子呢?其实这显示了刘姥姥的圆滑、聪明,她是一个识趣的,颇知媚眼高低的人。试想,一个农村来的,而且是根本就不算亲的亲戚进探春的闺房,探春本来就不高兴了,但她肯定碍于贾母的面子也不好多说什么。这一点,善于察言观色的刘姥姥心里很明白。刘姥姥看似很笨的举动,其实她是告诉探春:我们能进来,是你们赏赐的,只是孩子不懂事而已,你别跟孩子一般见识。其次,刘姥姥的智慧还表现在她做事的智慧上。第六回,当刘姥姥进贾府“打抽丰”时,并不是直接去找王夫人,而是首先找到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周瑞因昔年争买田地一事,多得狗儿她父亲之力。也算欠刘姥姥一家的人情。刘姥姥巧妙地利用这一层关系,在周瑞家的引荐下顺利见到了凤姐。最后顺利得到二十两银子。凤姐请刘姥姥给大姐儿起名,刘姥姥也很能讨其欢心。听说是七月初七生日,刘姥姥便根据取名的彩头和民间的忌讳,立刻想出“巧姐儿”这个名儿来。她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在刘姥姥认定“这个名字必然长命百岁,日后长大了个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33真如洪秋蕃所说的那样:“刘姥姥取了巧姐的名字,笑道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她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顺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长命富贵,只寻常颂祷,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人生得此即大福,刘姥姥可谓知言。然世之妇人喜听长命富贵之言,不喜听遇难逢凶化吉之言,此见识之不及积古老妪也。”34反应灵敏,投其所好,刘姥姥之智由此可见也。最后刘姥姥为人处事上也聪慧过人。二进荣国府,刘姥姥被凤姐留下陪贾母“说个话儿”。刘姥姥通过自己的观察也深知贾母在贾府中的地位,极力搜寻贾母爱听的话儿说,“刘姥姥便把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说与贾母听,贾母越发得了趣味。”紧接着,曹雪芹也点明:“那刘姥姥虽是村野人,却生来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都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件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话也编出些话来讲。”35随后,刘姥姥讲的抽柴故事,就博得了贾宝玉的好感。但因为讲到这个故事时,外面真的失火了。第二次,她就接受教训了,讲了一个万无一失的故事,于是讲到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得孙子的故事,也:“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这就是刘姥姥随机应变为人的能力。洪秋蕃评论说:“刘姥姥系大有本领之人,以一贫老村妪,夤缘人贾府,与凤姐认亲,又能合老太太脾胃,更能博哥儿姐儿们喜欢,良由阅历久,世故深,略具识见。”36同样的例子,凤姐把一盘子花都横三竖四地插在刘姥姥的头上,供大家取乐时,众人让她:“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成老妖精了。”但知趣的刘姥姥并不恼,反说自己,“年轻时也风流。”吃饭时,凤姐与鸳鸯一起捉弄刘姥姥,提前给刘姥姥递话,刘姥姥就向鸳鸯保证:“姑娘放心。”才有刘姥姥的“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37的笑话。事后,鸳鸯向刘姥姥道歉,她心中明镜一般:“姑娘说的哪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心有什么恼的。”这种常人都认为是一种对自尊心的侮辱,而且刘姥姥是在座的人中年龄最大的,此举动更是不合时宜。但对刘姥姥来说则不然。刘姥姥虽为俗人,但却能和贾府一干人打成一片,装疯卖傻,自我解嘲。如果说刘姥姥任别人往她头上插花是“愚”的,但能适时地配合并毫不生气却是“智”。如果任由别人插花而不吭气,或者扭扭捏捏,则显得更愚蠢,那么当时的场面就不会是欢乐,而是冷淡了。人生艰难,有时不得不自嘲一下,以脱离尴尬的处境。刘姥姥的表现更展示了她的这种谦卑处下的大智若愚,粗中有细。处事方法的与众不同,这是她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存本领。她即迎合了凤姐、鸳鸯哄老太太开心的想法,也博得了贾母的开心。何乐不为呢?正如周汝昌先生在姥姥才是奇女流中说:“姥姥何奇?她但是才能、言谈颖慧,般般过人,真非凡品。”“她识相,知趣,机变,低而不卑,野而不鄙,身份拿得住使命完得成。她讨得府里上上下下每个人的喜欢而不是厌恶。”“为了酒宴前博人一笑,就此顺水推舟,半真半假的同大家逗逗笑,开开心这丢不了脸,伤不了身,却赢得了一片欢声和喝彩。”“她的具大度、识大局、有大才、怀大志,略可与此见之。”38吃饭时刘姥姥故意将鸽子蛋说成是鸡蛋:“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39试想一下,刘姥姥常年生活在农村,难道真的分不清鸽子蛋和鸡蛋吗?说鸡俊蛋小,难道城里人养的鸡都要比农村的鸡长得好看些?这就是刘姥姥聪明的地方。她是故意装着不认识鸡蛋和鸽子蛋,贬低自己,反正自己是一介农妇,没见过世面。夸贾府的东西好,哄得大家开心。维持了刚刚活跃起来的气氛。总之,表面上越是表现得愚蠢、可笑、笨拙,实际上越是大智慧。道德经中论述: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40刘姥姥正是在处理很多日常事情上显得很傻,很吃亏,但是在表面的愚笨下却隐藏着大智慧。类似上述文字中提到的刘姥姥的为人处事技巧,红楼梦中还有很多。无论是刘姥姥说话,做事还是为人方面,极善于辞令,体现出她的人生智慧,外表看似愚蠢,内心却隐藏着极大的智慧。这种从生活中体悟出来的智慧。是真正的大智若愚。三、 温厚知礼温厚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指温良忠厚、谦卑处下、温和宽厚。后汉书王畅传:“ 卓茂 、 文翁 、 召父之徒,皆疾恶严刻,务崇温厚。”“温厚”一词在辞源中也解释为和平宽厚,温和。41礼记乡饮酒义:“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胜于东南。”42 “礼”作为儒家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4“礼”在辞源中的解释为:以礼相待,对人表示敬意。礼月令季春之月:“聘名士,礼贤者。”。45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46礼记乐记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47那么,礼主要有礼制、礼仪、礼貌之意,由此可见,温厚知礼为温和宽厚、知礼守礼之意。刘姥姥在进荣国府中,从一开始到最后,无不体现出温和宽厚、谦卑懂礼,毕恭毕敬。因此才讨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刘姥姥的温厚集中表现在对凤姐母女俩身上,第一百十三回,刘姥姥来探望凤姐,看到“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份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48这几句简单的话语,足以看出刘姥姥对凤姐的担心,只有把凤姐当亲近之人看了才会这么着急吧。以及后面刘姥姥求神祷告的一系列言行,都可以看出刘姥姥对凤姐的关切。凤姐也看出刘姥姥是值得信任的人,所以才把巧姐放心大胆的交给刘姥姥。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9论语曰:“不知礼,无以立也。”50只有礼才能使我在社会上站得住。刘姥姥虽出身农家,但在她三进荣国府的一言一行中,无不处处透露出刘姥姥的知书识礼。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看到平儿穿得遍身绫罗,花容月貌,便当是凤姐儿,于是准备问姑奶奶好。可见,刘姥姥是小心翼翼,十分懂礼节的。等到真正见了凤姐儿,便急忙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好,这里虽说刘姥姥是来打抽风的,但是不能不从这些小细节中看出她的知礼、懂礼,才使第一次见面比较体面,不至于那么尴尬。获得凤姐给的二十两银子后,她明白这次打抽丰能成功,主要依靠周瑞家的引见,不然,她不会见到凤姐,也不会得到救济。于是拿到银子后,她硬要留下一块银子给周家的孩子们买果子吃,只是周瑞家的执意不肯,刘姥姥才作罢。这一点表明刘姥姥很懂礼节,明知道周瑞家的看不上,但还是做出了此举,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51刘姥姥在人情世故上是如此懂礼,知礼之人。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幸运的投了贾母的缘,贾母正想找一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说话。刘姥姥比贾母长几岁,虽是乡野中人但她老于世故,知理识趣,善于随机应变。在和贾母见面时,她知情知趣,有礼有节,赢得贾母等人的喜欢。且看她和贾母的对话:刘姥姥一上场先是拜了几拜,口里说:“请老寿星安!”正如尔雅释名中说“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52,下面还说到“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我们要也这么着,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刘姥姥眼睛牙齿都还好,比起比她小几岁的贾母眼花、耳聋、记性也没了的明显更有福气。刘姥姥却贬低自己,反衬贾母有福。这些话虽不一定是刘姥姥真实的想法,但不能不说她的这一番话说到贾母心坎里去了,得到了贾母的亲睐。虽是奉承,却恰到好处,不使人反感。由此观之,刘姥姥在各种言行中透露出她的知礼、懂礼,这些礼节除了和先天的理论修养有关之外,更多的是后天在处事中所学的智慧。而刘姥姥先天肯定没这条件,她的懂礼、守礼都是在自身的人际交往中得到不断提升的。四、 仁爱善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仁,亲也。见部曰亲,从人二。会意,仁者人也。”53 辞源中解释为“古代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亲,爱人。”54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55礼记中庸:“仁者,人也。”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56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57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说文解字:“善,吉也。”58辞源:“亲善,友好。”战国策秦二:“齐楚之交善。”左传襄公三十年:“善人国之主也。”59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0仁爱善良即宽仁慈爱,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刘姥姥只是一个农村的老寡妇,可从她的为人处事看得出,她是一个善良之人,知恩图报之人。而刘姥姥的仁爱善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她的善心、友爱上和她的知恩图报上。首先,刘姥姥的善心、友爱主要表现在第一百一十三回中,此时的贾府已经败落,凤姐病重卧床。树倒猢狲散,平日里趋炎附势之徒,一见权势倾颓,家破人亡,避之不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刘姥姥却能来探望生病的凤姐,临走时,刘姥姥答应替凤姐到乡下的庙里求神拜佛,凤姐儿退下手腕上的一只金镯子,作为花费,刘姥姥立马拒绝了,说“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那用这些?就是我替姑奶奶求去,也是许愿,等姑奶奶好了,要花什么,自己去花罢。”这正是孔子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61的思想啊!爱人,是不需要什么回报的,只要能真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很好了。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凤姐,因为家中被抄,已经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了,这手腕上的金镯子,也许是最值钱的了。但刘姥姥却并没见钱眼开,借机“打抽丰”。刘姥姥的雪中送炭和贾府中贾芸贾环他们落井下石相比,高尚多了。凤姐儿这时最信任的人莫过于刘姥姥了,还说:“姥姥,我的命就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 “患难见真情”,刘姥姥趋人之急,脱人之厄,充分展示出刘姥姥的人格之美。刘姥姥重情重义, 有始有终,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不已。正如清代清代评点家涂瀛说:“刘姥姥卒能脱巧姐于难,是又非无真肝胆、真血气、真性情者。殆黠而侠者,其诸弹铗之杰者与!”62刘姥姥赢得了凤姐的喜欢,并深深记得凤姐当年对她的救济以及对她的照顾。当巧姐陷入困境的时候,刘姥姥一方面出于对凤姐的感激,另一方面出于自己内心的仁义,毅然救巧姐于为难之中,这种人确实值得信任,凤姐之所以当初把巧姐托付给她,应该也是看上刘姥姥这一点吧。其次,刘姥姥的仁爱善良还体现在她知恩图报上。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都说的是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不要忘记别人的恩情,并要懂得回报。刘姥姥自上次打抽丰成功之后,并没有忘恩负义。第三十九回,带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来报恩来了。当她见到平儿时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担粮食,瓜果蔬菜也丰盛。这是头一次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吃个野菜儿,也算我们的穷心。”63这一段话,即将此次来的目的讲清楚了,那就是谢恩,刘姥姥自从得到贾府接济后,据她自己讲生活大有好转,接近了小康之家了。于是就扛着新摘下的瓜果菜蔬,进城答谢。这些都是贾府所缺乏的野味,虽然不值几个钱,却也礼轻义重。刘姥姥懂得知恩图报,绝不会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惠。 第一百一十三回,刘姥姥在地里干活时,听见贾府被抄吓得:“连豆子也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地大哭了一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是真话诓话,我是要进城去瞧瞧去的。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64可见,刘姥姥已经把贾府一家当作自己的恩人。当贾府亲朋远远躲开时,刘姥姥还来探望,没有义字支撑,她会来吗?王熙凤在生死关头,发现了刘姥姥的心地善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独生女儿巧姐托给了刘姥姥。当凤姐的舅舅和贾芸等要贩卖巧姐,贾府一干女流束手无策时,又是刘姥姥“仍蹦一走”救了巧姐。正体现出论语八佾:“又尽善也。”的观点65。萨孟武认为刘姥姥“能趋人之急,托人之厄。”66吴宓则认为刘姥姥“有侠义之风” 67孟子尽心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68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他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了“恻隐之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使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残酷的。当刘姥姥协助巧姐逃难之时,贾府已经败落,藩王的势力正炽。 她并不知藩王要解除婚约,竟敢毅然主张逃到她的家里,而不怕藩王求婚未遂,派人追查巧姐的下落。也未考虑到若藩王探知巧姐是藏匿在王狗儿家里,必将加姥姥以拐带的罪名,拿官问罪,甚至招来杀身之祸。正如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69刘姥姥在自己家中细心的照料巧姐,让巧姐吃到不少乡里新鲜别致的菜肴。等贾府在度过难关后,再送巧姐回去。就像脂评说:“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70刘姥姥不畏权势,具有农民朴实的侠肝义胆,仁爱善良,知恩图报,能急人之所急。特别是在贾府破败,贾环等自私自利之徒密谋加害于巧姐之时,刘姥姥能挺身而出,救巧姐于危难之中,如果刘姥姥没有一颗仁爱善良的心,她会在这么危险的时候见义勇为吗?答案显然是不会。结 语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探析刘姥姥的人格美,刘姥姥作为以为乡村老妪,不失庄稼人的本色,表现出真淳质朴的特点,通过她三进荣国府,其人格得到升华,让我们从刘姥姥的外表探知其心理,更展现出了刘姥姥大智若愚、温厚知礼、仁爱善良的优良品质。一进荣国府,由“打抽丰”开始,我们初见她,可能会觉得她是一个势力之人,家里贫穷了就想到能沾点边儿的富贵亲戚。但在二进荣国府,我们看出了她的知恩图报之意。只是在贾府恰巧投了贾母的缘,于是,刘姥姥得以见了很多之前没见过的,吃了很多之前没吃过的。正是在贾府的这几天,让我们认识到刘姥姥到底是怎样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经过许多实例证明,她确实是聪明过人,无论是说话、做事还是为人,无不体现出她的大智慧。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此时贾家已经败落,然而她却并没有趋炎附势,和贾家断绝来往,而是扔下农活赶进城来看看,替凤姐求神拜佛,拒绝凤姐给的金镯子,由此可以看出刘姥姥并不是为了钱财而来。及至最后,才会义无反顾地救巧姐。哪怕冒着生命危险,她也毫不退缩。刘姥姥的性格特征到这已经发展到高潮。已经不是之前的形象,真所谓仁者,爱人也。她的这种大智若愚、仁爱善良、温厚知礼的儒家风范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总之,在红楼梦中,对刘姥姥的着墨多少,丝毫不影响刘姥姥的性格发展,她身上具有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并时时处处体现出中国儒家传统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思想。刘姥姥真淳质朴、大智若愚、温厚知礼、仁爱善良的性格特征,正是很多人想要追求的完美性格。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生活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层面,忽略了精神生活的提高,而像刘姥姥这样性格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努力追求性格的完美,刘姥姥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周汝昌评点刘姥姥时这样说道:“林黛玉之外、其女不一其人,也不限于十二钗,也不限于姑娘丫鬟。在我看来,雪芹笔下的其女,应推刘姥姥,可惜多数人误解了雪芹(不懂他的笔法用意),只以为姥姥不过是个让人取笑的贫婆村媪罢了。”71周汝昌给予刘姥姥如此高的评价。相信,刘姥姥的形象一定会和红楼梦一样,为世人所牢记。参考文献162 涂瀛.红楼梦论赞M. 中华书局,1963234621252741455459 辞源合订本M.商务印书馆,1988:1198,978,1615,814,780,622,369,1001,124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