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农业的产生和早期农业经济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得生活资料,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繁衍生息,发展着社会生产和人类自身的进步。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使很多地区的氏族部落逐渐学会了使某些经常食用的植物果实和籽粒通过种植的方法,获得有效的食物来源,这就是原始农业产生的萌芽。一些最常食用的野生植物经过一代又一代地培植改良,成为氏族成员普遍喜爱的粮食。中美洲的玉米,地中海沿岸的小麦,中国北方的粟和南方的稻,都是这样出现的。 原始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距今1 万多年前,氏族制度发展很快,随着全球性的气候转暖,人口显著增加,人类活动的地域也不断扩大。中石器时代的采集和渔猎经济已不能保证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长期跋涉的游猎活动也给规模越来越大的氏族群体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婚姻制度和以图腾崇拜为标志的宗教习俗,极大地限制了氏族迁徙活动;氏族人口的增加使妇女、儿童和老人迫切要求定居生活。在这种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的原始农业率先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北和华南地区相继产生了。在采集和渔猎经济的中石器时代,妇女是采集活动的主要劳动力,男人则经常从事渔猎活动。这种性别上的自然分工,使妇女成为原始农业的发明者。妇女们发现,在土地、水分和气候适宜的条件下,有些植物的种子可以发芽、开花、结果,有些还能易地移植,重新生长。相对定居的生活使植物的种植与栽培成为可能,而农业的出现又导致了定居生活的巩固与发展。于是,在长期居住的山洞附近,人们用刀、斧披荆斩棘,放火烧荒,开辟出一块块适于栽种的土地,年复一年地播种收获。随着农业的产生,在许多河流两岸的山坡台地上,出现了一些规模不大的氏族聚落营地。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分散、不稳定的,主要在山谷的营地附近和野生植物密集的地方进行。当时的种植方法也很原始。根据民族学资料,云南独龙族过去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在清除杂草的同时,即利用草根带起来的土掩埋了种子。稻谷长起来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这种方法甚至比刀耕火种的方法更为原始,提供了农业最初产生时一种切实的例证。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现代考古学认为,原始农业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革命。所谓“新石器”,就是适应农业生产而出现的石器磨光技术,以及与磨制技术相继产生的切割、钻孔技术。新石器时代刚刚出现的农业,是刀耕火种阶段的刀耕农业。它是在强度采集的基础上,采取点穴种籽、广撒薄收的方式进行的最原始的生产活动。在最初的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都很简单,主要是沿用中石器时代采集用的尖木棒、石制砍砸器和大尖状器等。翻挖土地和砍伐林木,使石斧的作用显得特别突出,磨制石斧开始出现。建筑房屋的过程中又产生了石锛和石凿。作物收获量逐渐增加,磨制的石刀和石镰也越来越普遍地推广应用了。在中石器时代已经出现的去壳工具石磨盘、石磨棒从自然状态变成人们精心制作的谷物加工工具,紧接着各种石铲逐渐取代了尖木棒和木铲、骨铲。于是,这一批磨制石器成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当时要磨制一件美观实用的石器是不容易的,所以打制石器在新石器时代继续广泛地使用着。在中国的北方,由于冬季寒冷,需要用兽皮缝制衣服,用石叶镶嵌在骨柄上的石刀是切割和制革的重要工具,打制石叶和石镞的细石器工艺传统也因之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甚至流传至北方一些青铜文化时期的部落。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有利于发展石器制作工艺,并开始出现了粗制的陶器。陶器的产生,与农业的发生和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农业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使到处迁徙的氏族选择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定居下来,而且使粮食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由于粮食不像鱼类、肉类那样可以在火上直接烧烤食用,因此必须使用一定的炊煮器达到食用的目的。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陶器既不可能在世界各地同时出现,也不可能只由一个地点发明再向各地传播。因此,适宜农业生产的一些地域就成为陶器的起源地区。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陶器起源很早的地区,公元前6000 年左右已有比较多的发现,但迄今尚未发现农业刚刚发生时期的最初的陶器。随着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用火的经验日益丰富,逐渐掌握了粘土经火烧烤会变硬的性能,结合对粘土掺水之后可以捏塑成各种形状的认识,总结出粘土干后定型变硬、被火烧过不易漏水的经验,于是发明了陶器。最初的陶器是用一些竹、藤、树枝编织物或葫芦等为内模制成的,在这些内模上涂抹、贴塑一层又一层泥土,再用火烧。后来人们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为模,也可以烧制成陶器。在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的陶器,虽然不是最原始的陶器,但仍保存着粘土层层贴塑技术的现象。人类发明陶器首先是为了汲水和炊煮食物的需要。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各种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陶器主要是罐、盆、钵、壶、盂几类。用于汲水、贮水的多为泥质陶器,炊具则多在陶土中掺有细砂或粗砂粒,称为夹砂陶。这种夹砂陶的器皿因陶胎内有细孔,炊煮时水中的空气不断从细孔中逸出,使陶器不致破裂,同时也有耐火、传热快等特点,使陶器比较耐用,能经得住温度的急剧变化。由于没有文字可考,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形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只能依靠考古发现的物质文化遗存来说明,其中以磨制石器为主的生产工具和以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品成为分析当时社会经济的最重要依据。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充分展示了经济发展的悠久历程。中国原始农业发生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迄今尚没有明确的发现。远古经济比较发达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近年发现的一些公元前五六千年的遗址,基本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的遗存,为我们提供了中国远古社会主要经济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渊源。这些遗存包括:华北经济区的磁山文化,西北经济区的白家大地湾文化,中原经济区的裴李岗文化,东北经济区的兴隆洼文化,海岱经济区的青莲岗北辛文化,华南经济区的仙人洞文化,以及江汉经济区以湖南澧县彭头山和石门皂市遗址下层遗存为代表的文化。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存,以共同的性质和不同的特点,反映出当时氏族经济的基本面貌。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1.中原经济区的裴李岗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诸文化中,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地位十分突出。裴李岗文化以河南省新郑县的裴李岗遗址而 裴李岗文化定名。这种文化的分布以嵩山周围比较密集,在太行山东麓、大别山以北也留下了裴李岗人活动的踪迹。从地质构造上看,河南省广大地区是以华北陆台为基础的。由于地质运动史上的无数次升隆,造成了很多山间盆地和谷地,如在豫西有伊洛盆地、汝颖谷地、溱淆谷地等等;太%8E%BF%E7%9B%86%E5%9C%B0 class=innerlink林县盆地;嵩山以东,是黄河冲积平原。俯瞰整个中州大地,到处似乎是平畴沃野,但从小区域上观察,则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土岗沟壑。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诸氏族部落,就大多生活在靠近各个河流的岗丘上。这一带第四纪黄土广泛覆盖,尤其是豫东平原,黄河冲积的次生黄土非常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据气象学方面的研究,在距今25008000 年的全新世中期,中原和华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得多,粟作农业的起源很可能就在这里发生。 裴李岗文化的典型遗址除裴李岗外,还有新郑的沙窝李和唐户村,密县莪沟,长葛岗河,临汝中山寨,许昌丁集,郏县水泉,巩县铁生沟等等,不下40 余处。碳14 断代为公元前6200 年至前5500 年前后,经历了700 年的发展而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各遗址都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和零星发现的纺轮、骨器等,铲为双刃舌状,镰的刃部有细密的锯齿,磨盘则底附四足,形制很有特色。这类工具都磨制很精,光滑实用,表现出石器制造者熟练的加工技巧。在农业生产中,从翻土、播种到收割和谷物加工,已构成系列化,足以说明农业生产已脱离了最初的发生期。在各遗址中都发现了盛水和贮谷的深腹陶罐、炊煮的三足钵和鼎、汲水的壶等陶器,器形小,火候低,种类也不多,都是手制的,大量采用贴塑的方法,容易剥落和破碎。在这种文化的后期,出现了圈足碗和形体较大的罐,但与后来仰韶文化常见的敛口钵和大型瓮、罐类储藏器还是不能比拟的。从氏族营地和公共墓地的发掘表明,裴李岗人的定居生活时间还不很长,农业经济也不够发达。部落的面积普遍较小,文化堆积很薄,除了在墓葬中有少量随葬品外,营地的房址中遗物很少。他们在寒冷的季节居住在简陋的半地穴式窝棚里,夏天则露宿在营地中的坪场上,点燃起一堆堆篝火。各个遗址发现的房屋遗迹,多是首先在地面上挖出一个直径约23 米的坑穴,周围埋上几根木柱以搭盖草棚。房子的南面挖出一个斜坡形或阶梯式门道以便出入,房内中间或离门稍远的地方设置火塘,有的火塘还用黄泥、草拌泥筑成灶圈,有的火塘则修成簸箕形,室内一般都修垫得很平整,有的还开始在居住地面上铺设一层比较硬实的灰白色干土,踩踏得很坚固。面积很小的营地和构造非常简陋的窝棚,反映出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活是艰苦和不稳定的。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2.华北经济区的磁山文化磁山文化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黄河北岸,与裴李岗文化相邻。南自漳河沿岸,北达易水之滨,处于华北平原的西部边缘。这一部落的营地遗址在滏阳河支流的南洺河两岸比较集中,典型遗址有武安磁山、南岗、牛洼堡、西万年和容城坡几处,比起裴李岗文化来,分布的范围更小,遗址也少得多。在磁山遗址,发现了同嵩山周围一样的房屋遗迹,也发现了大致相同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石铲、石镰、石磨盘和石磨棒等。这个部落的陶器也和河南的差不多,有造型一致的陶壶、三足钵、鼎、罐等。一些陶器表面压印的弧线篦点纹饰更是惊人的雷同。不过,这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也是很显著的,如典型的遗物石磨盘和石铲、石镰,两地表现出风格上的差异。裴李岗文化的石磨盘大都两端圆钝,状如鞋底;石铲较薄;石镰有锯齿刃。磁山的工具中,石磨盘则在一端或两端带尖;铲则较厚,有的两侧带肩或柄部作尖锥状;石镰很少,且刃部无齿,制作也较粗糙。更为重要的是从陶器上看,磁山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数量较多的陶盂和靴式陶支座,完全不同于裴李岗文化分布范围之内的各遗址。至于磁山文化中常见的陶器上的细绳纹,也在裴李岗文化中很少见到,偶尔在其晚期遗存中有所发现。这些区别,说明了两种地域相连的不同文化各自的特点。磁山文化遗存的碳14 断代在公元前6100 年至前5600 年前后,大约经历了500 年左右的发展历程。 考古发现表明磁山文化的农业生产似乎比裴李岗文化前进了一步,达到了同时期各地农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在磁山遗址中先后清理出88 个储存粮食的窖穴,这些窖穴均有粮食堆积,有些是堆积很满的。这88 个窖穴中粮食总体积达109 立方米,折合重量为5 万公斤以上。经过科学家的灰像分析,鉴定为粟。由此可见,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发展到磁山文化阶段,已达到一定规模了,这一时期与农业发生期,应该有较长一段的时间距离。在磁山遗址,还发现了一处制造石器的场所,分布着石块、石片、残石器和半成品。此外还发现了骨凿、骨针、兽骨、鱼骨及渔猎工具石弹丸、骨镞、牙锥、角梭等,说明采集和渔猎经济仍占一定的地位。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3.渭水经济区的大地湾文化在中原经济区的裴李岗文化和华北经济区的磁山文化不断发展的时候,渭水流域也活跃着许多母系氏族部落。这些部落与裴李岗人、磁山人很少交往。渭水上游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和中游的陕西渭南白家材遗址,是他们留下的丰富遗存,考古界称之为“大地湾文化”或“白家文化”。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王营乡的邵店村东,清水河南岸。从19781982 年,考古学家们经过5 年的挖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的大量房址、灰坑、窑址和墓葬,生产工具数以千计,还有大批生活用具、武器和装饰品。在这个遗址中,有距今73507800 年之间的一批房址和墓葬,遗迹和遗物揭示出新石器时代早期渭水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原始氏族的生活、丧葬习俗。 同中原和华北地区一样,大地湾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窝棚,居住面积仅六七平方米,屋内地面也不那么平整,只有一层长期踩踏而形成的比较坚硬的硬土面。氏族成员死去以后,埋葬在深仅容身的长方形墓坑中,随葬品极少,表现出社会生产力低下,生活比较恶劣的情形。在大地湾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生产工具主要是打制或略加磨制的石器,有斧、刀、铲、砍砸器、刮削器,还有些细石器,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氏族成员使用的陶器,有三足钵、筒状深腹罐、球腹壶和圈足碗等,这些生活用品的造型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的同类器物都很相似,特别是陶器表面普遍带有绳纹,与磁山文化更为接近。大地湾文化遗存的自身特点是,交叉绳纹钵的口沿磨光并绘有紫红色的宽带纹;罐和碗的口沿常做成锯齿状;在钵的内壁发现有十多种彩绘符号;磨制石器很少,仅占石器总数的1/10。这些特点说明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独立的系统和渊源。它后来直接发展成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在渭水流域,与大地湾文化遗存同时存在的遗址主要有陕西境内的临潼(原渭南)白家村,华阴老官台、元君庙,渭南北刘、白庙,宝鸡北首岭,长武下孟村,长安芦坡头和眉县第二坡等等,其中以白家村遗址最具代表性。当时白家氏族部落的营地内,房屋都是与大地湾遗址相同的窝棚,不过室内面积稍大,约12 平方米左右,居住面也比较光滑平整,在略呈圆形的房子内,东北角有一个灶坑,南面有一台阶式的门道。遗址内发现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骨器、蚌器和陶制品。石器以磨制的居多,包括长方形石铲、长弓形两面刃石刀、石斧,以及打制的石刃和砍砸器;骨器有锥、刀、针、矛、锯、镞;还有蚌壳磨制的刀、镰及陶纺轮。这里出土的陶器,基本上与大地湾相同,盛行通体拍印细绳纹的圜底钵、三足钵、平底罐、三足罐、圈足碗,也发现了一些鼓腹瓮和器座。在白家文化类型的其它遗址,曾发现过较多的骨镞和网坠。因为大地湾、白家一类遗址都集中在渭水流域,有完全一致的文化面貌,考古界一致认为它们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的先民有些氏族曾翻越秦岭到达陕南的汉中盆地定居,西乡的李家村、何家湾都曾留下他们的遗迹。这部分渭水流域的移民,后来对江汉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做出了较多贡献。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4.海岱经济区的北辛文化 以泰山、沂蒙山为中心的海岱经济区,在中国远古的氏族经济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早在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 北辛文化陶器-指甲娫钵时代,泰沂山区和沂水、沭水两岸就活跃着一些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氏族。泰沂山脉中段主峰的鲁山南侧和鲁东南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及中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已近百处,其中临沂城东的沂、沭河之间的凤凰岭遗址,是1 万年前中石器时代猎人经常活动的营地,发现了丰富的细石器遗存。20 世纪80 年代之后,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和滕县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这类遗存由于50 年代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并以滕县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它的分布范围除山东半岛外,还包括江苏北部地区的洪泽湖东北一带,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县北辛、兖州三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14 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5300年至前4300 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 北辛文化陶器-盖鼎北辛文化也不是海岱经济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北辛文化之前,山东半岛及苏北地区的原始农业经济已经有二三千年的发展过程,所以北辛文化同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一样,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一阶段,已接近母系氏族社会经济繁荣时期。 北辛氏族部落集团已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在各遗址中发现的生产工具分为石器、骨器和蚌器几种。石器以打制的为主,制作也比较简单,常见有交互打击制成的扁平长方形或桃形石铲、上窄下宽的石斧和敲砸器等,磨制石器包括圆角长方形石铲、三角形无足石磨盘和圆角长方形石磨盘、石磨棒、石刀、石镰、石凿、石杵及匕首;骨角器有骨镞、鱼镖、骨匕、骨凿、骨梭、骨针、骨锥和骨笄等;蚌器有镰、针和镞;此外还有一些陶网坠。北辛文化的制陶业尚比较落后,陶器都是手制的,主要器形有鼎、钵、壶、支座和三足釜,其中以三足釜最多,特点非常突出,也有少量盆、盘和杯。早期阶段的陶器制作不规整,胎壁较厚,火候也不高。中晚期的陶器制作规整了,胎壁变薄,器物表面也增加了很多窄堆纹和篦纹,成组的窄堆纹陶器,是北辛文化的特点和标志。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5.东北经济区的兴隆洼文化 东北经济区地域辽阔,远古社会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辽河流域、第二松花江流域和松嫩平原 兴隆洼文化三个局部地区。考古发现表明,环渤海湾的辽河流域农业经济比其它两个地区先行发展,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是辽河流域的重要遗存。 辽河上游的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一带,公元前五六千年生活着一些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氏族部落,其中有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兴隆洼文化诸氏族,也有一些以采集和渔猎经济为主的氏族与之同时存在。兴隆洼文化,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遗址而定名。这个遗址地处努鲁儿虎山麓大凌河支流的牤牛河上游丘岗上。发掘清理的氏族居住营地是经过周密规划、精心安排的。房址的布局排列整齐,井然有序,都是西北东南走向,每间约5080 平方米,最大的房间达140 余平方米,显得比黄河流域的同时期氏族居址高大宽敞。营地的周围有宽约2 米、尚存深度1 米左右的壕沟,是这个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是目前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兴隆洼氏族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中主要是用于掘土的打制的有肩石锄。很多房址中都放置着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还有石铲、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和圆饼形石器等等。由石片嵌入骨柄凹槽的刮刀很有特色,是北方细石器工艺传统的产品。其它加工兽皮用的石刀和渔猎工具也比较多。骨器有锥、镖、针等,磨制都比较精良。在房址的居住面上,常常发现琢制的石磨盘和磨棒,有的房间里还出土了石杵。这些谷物加工工具,既可以加工农作物去壳脱粒,也可以用于加工采集的植物籽实。房址中发现较多的鹿角、狍骨和胡桃楸的果实硬壳,说明氏族营地附近广布森林,狩猎和采集经济仍占一定的比重。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黄河流域的诸新石器时代文化大体相当。在兴隆洼遗址西北部的西拉木伦上游林西县白音长汗,是兴隆洼文化的另一个典型遗址,1989 年发掘出房址17 座,也是成排分布、井然有序的,氏族营地外围同样有一条壕沟。生产工具则以梯形石铲为主,与兴隆洼遗址稍有不同。另外,兴隆洼遗址的房子没有门道,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房屋属于“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的居室最古老的形式,但白音长汗遗址发掘的房子却大多有向东的门,也反映了两地生活习俗的差异。总的看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主要的,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碳14 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6000前5500 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6.湘赣经济区的早期农业长江中游以南,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形成了方圆千里的水乡泽国。在这江河湖泊之中,江南丘陵以罗霄山脉为脊,高低错落,聚散于湘江、赣江两岸。以湘江流域至洞庭湖周围,和以赣江流域鄱阳湖一带的湘赣经济区,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经济区,丰富的水系和茂盛的山林植被为古代氏族部落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从而发展了农业生产,创造出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江南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集中发现在洞庭湖周围和鄱阳湖一带两个区域,比较典型的遗址有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北秭归朝天嘴、宜都城背溪、枝江青龙山,湖南石门皂市、临澧胡家屋场和澧县彭头山等。洞庭湖周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以石门皂市下层为代表,宜都城背溪、临澧胡家屋场等遗址都比较典型。在这些遗址中发现的生产工具较多,打制石器占相当大的比重,常见燧石打制的细石器,磨制石器主要是石斧,还有石网坠、石球等;骨器则有骨针和骨锥。这一区域的氏族制陶工艺也相当原始。陶器是比较单一的夹砂或夹炭红陶,褐、灰陶仅有少量发现,许多陶器胎质为黑色,外涂红、白、黄色陶衣。制法全为手制贴塑法,即用手捏出器形,内外再糊上几层,比较容易破碎。器型主要是圜底器和圈足器,晚期出现了少量的三足器。日用器皿包括釜、罐、钵、盘、?饰是其它地区普遍流行的绳纹,拍印得比较浅而乱,其次有刻划纹和篦点纹。各遗址都发现了一批动物骨骸,有水牛骨、鳖腹甲、鱼骨、蚌壳等,水生动物较多。从石门皂市等遗址反映的文化面貌,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洞庭湖周围的经济生产还很落后,采集和渔猎经济仍是当地氏族的主要经济活动,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是他们的重要食物来源。大量细石器的出土正是脱离中石器时代时间不长的反映。对皂市和城背溪遗址的遗存碳14 测定,年代在公元前57505480 年前后,与黄河流域诸文化的年代一致,但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看来是比较低下的。由于缺乏典型的、系列的农业生产工具,也许这一带的农业生产还未发生,或刚刚出现以木、竹器为工具的点种方法,处于初期阶段。近年来洞庭湖周围彭头山文化的发现,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湘赣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经济状况。湖南省西北部的澧阳平原,介于武陵山余脉与洞庭湖盆地之间,为过渡地带,东连湖区,西北部近山地,属河湖冲积平原。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的植被多杉木和湿生蕨类孢子植物,为暖性针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环境,气温较现代略低。距今8000 年左右,这一带生活着以彭头山文化为代表的氏族部落。彭头山文化以1988 年发掘的澧县彭头山遗址命名。该遗址坐落在县城西北的一个小山岗上,周围地势开阔平坦,北有涔河,南有澧水,氏族营地既发现了一些大小不等的房址遗迹,也有灰坑和墓葬。从生产工具看,石器可以明确区分为细石器、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类,其中磨制石器数量很少,细石器较多,体现出强烈的中石器时代文化色彩。彭头山文化的细石器有刮削器、锥形器、雕刻器几种;大型打制石器仅有砍砸器、刮削器和石锤;磨制石器数量虽少,但普遍加工较精,通体细磨,表面光滑,已掌握了切割、细磨和两面钻孔等技术。生产工具只有功用不明确的石斧(体小,形似斧,刃似锛),其它磨制石器有小型的管、棒类饰件。从石器的情况和遗址的地貌、孢粉分析,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是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稻作农业处于发生不久的初期阶段。陶片中夹杂着许多稻壳,因全部炭化、形态不完整,尚不能确认为人工栽培稻。不过,考虑到距今7000年前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已有较发达的稻作农业,彭头山文化出现初期稻作农业应该是可能的。这一部落的制陶业尚处于原始阶段,陶器采用直接捏塑成型和用泥片贴塑成型两种方法。全部陶器没有明显的夹砂陶和泥质陶之分,大量掺杂稻壳。胎壁普遍较厚,器底尤甚。陶片断面清楚可见泥片形成的分层现象。器物大多工艺粗糙,整体歪斜,器表凸凹不平,口沿也不规整。内外表面多经刮削、抹平,有的内壁未经刮还抹留有手指按压的痕迹。主要器形有深腹罐、筒形釜、盘、盆、钵、碗、碟和支座等。这些器物大部分造型简单,没有固定的形态,许多器物种类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普遍的特征为圜底、无沿、厚胎、厚底、表面滚压绳纹。彭头山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碳14 测定数据,都早于湖南石门皂市下层代表的一类文化遗存,是目前长江流域发现的时间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大溪文化的源头之一。由于彭头山文化的典型遗址发现不多,对于这种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基本面貌还缺乏更细致深入地了解。彭头山氏族部落与稍晚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所代表的氏族部落究竟是什么关系,考古界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但是,彭头山文化和石门皂市遗址下层一类文化遗存的发现,清楚表明早在800 多年前,洞庭湖周围乃至湘江流域就生活着一些原始部落,在从事渔猎经济的同时,已开始进行稻作农业生产,为氏族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鄱阳湖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同洞庭湖周围一样,也表现出较强的中石器时代文化色彩。仙人洞遗址是鄱阳湖东岸怀玉山北麓的一个遗址,在万年县城东北15 公里的一处山坡洞穴内。这个洞穴曾居住过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氏族成员,文化堆积中出土了许多生产工具,其中打制石器较多,一般仅打出刃部即行使用,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修整。常见的生产工具有砍砸器、刮削器、盘状器等。磨制石器较少,制作也比较粗糙,器类十分简单,主要有扁圆形穿孔石锤、两端尖的石矛以及个别的石凿。遗物中还发现许多针、锥、凿、镞、鱼镖等骨角器和尚保留外壳的穿孔蚌器。这批生产工具普遍制作简单,显示出从中石器时代刚刚进入新石器时代不久的状况。在这个洞穴中的较晚堆积中,发现的生产工具也是打制与磨制石器共存,并仍有较多的骨角器和蚌器,器形与较早阶段的大都相近,说明这两个阶段是互相衔接,承袭发展的,时间相去不远。但新出现了磨光的扁平石锛、骨矛和带梃的蚌镞。上层的陶器质量也比下层的有明显进步,由过去质地粗糙、内壁凸凹不平的夹砂红色陶器演变成制作较好的夹砂红陶、夹蚌壳粉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等多种质地的罐、豆、壶等。这种演变状况,与洞庭湖周围的制陶业发展规律完全相同。在仙人洞的遗存中,上、下层都发现了多处火堆遗迹,同时含有大量野生动物和螺蚌介壳,没有发现家畜的骨骸。根据上述现象,清楚地表明当时氏族的经济生活主要依靠狩猎、捕捞和采集,还没有稳定的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总的看来,湘赣经济区的两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比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北辛文化、大地湾文化等表现出更多的原始性。氏族的迁徙性较强,没有出现稳定的定居生活和农业经济,采集和渔猎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洞庭湖周围鄂西地区和澧水流域的氏族部落,已经有了初步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或许略高于鄱阳湖一带的氏族。彭头山的遗址的发现,为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产生和初期发展阶段树立了一个标尺,在中国远古经济史和农业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为进一步发现与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深远的意义。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7.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经济特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从物质文化遗存来看,表现出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相当低下的,当时氏族先民的生活状况十分艰苦。经济发展概况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农业生产很原始,采集和狩猎、捕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的地区渔猎经济尚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十分稳定的定居生活和一定规模的农业。黄河流域的诸文化遗存,从房址、墓葬、生产工具和陶器看,原始农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许多遗址都发掘出大量动物骨骼,主要是野生品种。磁山遗址虽然农业经济比重很大,也出土了鸟类、兽类、鱼鳖类、蚌类等23 种动物,其中有猕猴、狗獾、蒙古兔、花面狸、金钱豹、东北鼢鼠、梅花鹿、马鹿、四不象鹿、獐、狍、赤鹿、短角牛、野猪等,还有豆雁、鳖、草鱼、丽蚌的遗骸。属于家畜类的只有狗、猪和鸡。这个动物群落的发现,证明当时黄河流域各地氏族部落的经济类型承袭了中石器时代的传统生产方式,即狩猎和采集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华北动物群落的发现,也给我们提供了距今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活内容。当时华北一带气候温和,比现在平均气温高23。各氏族营地附近芦草丛生,有较多的湖泊沼泽;远处则有茂密的森林,野兽成群出没其中。如猕猴,今日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带;花面狸则是亚热带的种类;鱼鳖和丽蚌的较多出土,说明聚落附近河流水域宽阔,流量大,水产很丰富。这些环境给氏族成员提供了良好的采集、捕捞和狩猎的场所。猎获的动物既有大型的猛兽,也有中小型的,既有随季节变换而迁移的雁类和鹿类,也有常年栖息当地的动物,说明狩猎活动是全年进行的重要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日常普遍掌握的经济生产手段,而不是间歇的、闲暇的活动。这种状况表明,由于农业还不足以维持食物需要,氏族成员必须从多方面获得补充来生活。在发明农业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妇女,继续承担着采集活动的生产分工。新石器时代人们的采集活动比农业生产更不受季节的限制,采集范围也比中石器时代更加广泛,其中主要是对野生植物类的采集,也包括对昆虫及幼小动物的捕捉。对植物类的采集品很多,在考古发掘中很难寻觅到当时的采集品,一些遗址中仅保存着少量植物果实的坚硬皮壳和炭化的籽实,如棒子、胡桃和小叶朴等。实际上,氏族妇女在日常采集活动中,必然也把一些植物的块根、各种鸟卵、蜂蜜等做为重要的采集对象。另外,由于大量草本植物的籽实难于留下遗迹,所以并不表明当时很少采集草本植物的果实。根据民族学的材料推断,古代氏族先民在一年的各个季节里都有相应的采集活动。春季和夏季,妇女们多采摘植物中可食的嫩芽、嫩叶和花朵;秋季在收获较多果实时,也挖掘一些植物的块根和块茎。此外,她们还挖掘各种野菜和采集木耳、蘑菇等菌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江南地区,采集的对象就比华北更多了。捕捉昆虫和各种小动物充饥,也属采集经济的范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捕捉的介虫类有河蚌、螺蛳、螃蟹、蜗牛等;昆虫类有黑壳虫、天牛、蟑螂、蚱蜢、蜂蛹、蜻蜒等;另外还有壁虎、蜥蜴、青蛙、蛇、田鼠之类小动物。所有这些已经为考古发掘、文献记载和民族志材料所证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都有营地面积小、房地少、文化堆积薄、生产工具简单、陶器制作粗糙的共同特点,说明当时氏族的迁徒性较强,有的氏族成员还住在山洞中。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低下的。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具有更为原始的色彩。经济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强大制约,人们还缺乏改造自然的能力。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差异,存在着不平衡性,并且预示着不同的经济形态发展方向。在远古社会里,选择什?问题。在最近十几万年的时间里,人类最初只是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棍等简陋的工具去获取食物,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各种危险。人们完全不懂得自然界的规律,几乎无力对付自然界强大的力量。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选择适合生存和繁衍的环境已成为各氏族最关心的大事。离开了群体,离开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意味着死亡。后来,在自然界的威胁下,人们不断地迁徙,在选择生活环境的迁徙中度过了中石器时代。到了距今1 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了,土地开始把谷类作物奉献给劳动的人们,氏族开始在得到粮食的自然环境中比较长期地定居下来。这种逐渐安定的生活,使氏族成员的较多时间用来制造种类更多的工具,特别是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制作工艺品来充实美化自己的生活。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经济出现时起,中国的黄河流域就到处有比较稳定的氏族部落活动的踪迹。从渭水流域的大地湾白家文化、华北的磁山文化、中原的裴李岗文化到山东的北辛文化,各地的文化面貌表现出早期农业经济极大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黄河流域大体相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动植物群落所决定的。但是,生存环境不同、经济形态和发展水平就不同。中原和华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华南地区生活在山洞里的氏族就仍停留在采集和渔猎经济状态之中。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发现的精致的磨光石器、种类较多的陶器和窖藏谷物,是洞庭湖、鄱阳湖地区的人们很难想象的。仙人洞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都表现出极大的原始性。氏族成员经常生活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烧火堆遗址,篝火都没有坑穴,在平地架起,只是底部垫上一些大石块以利通风燃烧,火烬中可以找到一些兽骨、蚌壳及少量破碎的陶罐。仙人洞遗址的年代与裴李岗文化同时,却没有发现农业经济的迹象。而西南地区怒江中游的一些氏族,当时却完全过着中石器时代的生活。所以,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各地的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在自然条件的强烈影响下,这种经济生产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仅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拉大了各地的距离,而且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各地氏族部落沿着不同的经济形态方向演变。例如东海、南海上一些岛屿居民,采集和渔猎经济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仍在继续发展;而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很多地区,农业经济到近代还没有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经济形态的差异,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发生时起,就开始表现出来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氏族部落彼此交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在中石器时代,氏族集团的迁徒流动性很强,在不同的地域但自然环境相似的条件下,采集和狩猎的技术与经验得以广泛地交流与传播,因而无论欧亚大陆还是美洲、大洋洲,细石器工艺传统都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经济的出现,使人们从季节性的定居生活转变为较长时间的定居,这种定居生活加强了文化的地域性,从而产生了相对封闭的特点。逐渐形成的生活习俗的差异和图腾崇拜式原始宗教,更加强了这种独立性和封闭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经济背景。考古发现表明,在一种文化的中心区域,这种文化的特点特别明显而强烈,而两种或三种文化的交界、接触地带,则文化遗存中必兼有几种文化的因素;同时,在交通不便的深山丛林中或聚落极其稀少的地方,文化遗存不仅特点不突出、遗物很少,而且大都表现出落后于同一时期其它文化的面貌。裴李岗文化的中心在嵩山周围,磁山文化的中心在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太行山东麓的冀南豫北地带,这两种文化呈犬牙交错的分布,交流与融合使这一带的经济发展较快,因此产生了仰韶文化的后岗类型、大司空类型和物质遗存丰富的龙山文化。由于这一带农业经济基础坚实雄厚,人口密集,物资交流方便,所以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商族几经选择,最后把国都确定在这里的安阳。不同的文化的交流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传播与推广,压印篦点纹深腹陶罐的制作技术,在中原和华北起源,很快成为辽河流域原始居民习惯使用的器皿;而在陶器表面拍印绳纹,几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交流与传播,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在交通工具尚未产生的时期,或交通工具很难使用的地区,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直到青铜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中国西南的横断山一带高山峡谷中还生活着以采集和狩猎经济为主的氏族部落,就是交通闭塞造成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业经济中已明显地表现出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经济的上述特点,是在人类不断战胜自然条件的种种限制,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表现出来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征服力量的加强,这些特点则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渔猎经济形态的减弱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的同一性也日趋发展了。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经济状况前5000 年至公元前3000 年左右,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发展阶段。这是氏族制经济繁荣发展的阶段,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速度比新石器时代早期更快了。新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渐增多,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制陶工艺更加成熟,各地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陶窑和制陶方法,薄胎陶、白陶等体现先进技术的产品有越来越多的发现,并已出现慢轮修整技术;玉石器制作工艺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一带成绩非常突出,切割、抛光、钻孔等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竹木器、骨角器制造和加工业也比过去有较大发展,一些地区出土的工艺品成为中国古代奇珍异宝;随着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土木建筑和造船工业也呈现出新局面;丝麻纺织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养蚕业和一些纺织新技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远古水陆交通的发展,以物易物的交换范围不断扩大,开始出现专门为交换而制作的商品;与此同时,采集和渔猎经济继续做为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仍是氏族成员经常从事的生产活动。总之,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在这一阶段里各个领域都发展较快,并加强了各个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中国的氏族社会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呈现出同一性的趋势,但在一些文化的中心区域仍保持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社会发展的同一性和地方特色为此后华夏民族的融合及多民族的文化结构孕育出雏形。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长达两千年的历程中,最富代表性的是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其它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及华南地区的一些原始文化。与此同时,辽东地区、松花江及嫩江流域、闽江两岸及四川盆地也都有一些氏族部落生息繁衍,开发着当地的自然经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黄河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居于领先地位,长江流域的原始经济几乎与之同步发展,其它地区则相对落后一些,他们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分别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大地上依山傍水几乎到处都有当时人们活动的踪迹,各氏族部落的先民用辛勤的汗水,创造性地开拓着远古的中华锦绣江山。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1.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经济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典型文化,以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现而命名。这个遗址从1921 年发现以后,曾经做过多次调查和发掘。19801982 年,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村揭露氏族营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米,发现了一批房址和窖穴,出土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六百余件,进一步明确了这种远古文化的重要意义。由于分布地域比较辽阔,包括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和内蒙古中南部广大地区,所以根据一些地方特征把这种文化划分成几种类型,主要有渭水流域的半坡类型、史家类型、西王村类型;豫西地区的庙底沟类型;郑州一带的大河村类型;河北和豫北的后岗类型、大司空村类型;豫南的下王岗类型,等等。这些不同类型在地域上既有交叉,在时间上也有先后,不过总的来说,它们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中游农业部落的许多共同特点,并分别与周围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及屈家岭文化有一定交流。在与各地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仰韶文化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仰韶文化是继承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而来的,社会经济比原始农业初期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各地氏族部落在河谷阶地上营建了大大小小的部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氏族成员主要从事农业生活,同时饲养猪、羊等家畜,兼营狩猎、采集和捕捞水中的鱼蚌。这一时期的原始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制陶业、石器制造和其它手工业技术在各种类型的氏族经济生产中普遍得到推广和传播,一些先进技术已影响到长江流域和东北、西南地区。仰韶文化的两千年发展,既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1)农业和家畜饲养仰韶文化各个部落继承了前仰韶时期各种文化的传统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仍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粟的遗存在各重要遗址中经常发现,如西安半坡一座房子内的罐、瓮中都盛放着粟,另一座房子的小窖穴中也发现了粟壳遗存,特别是有一个窖穴中粟壳堆积达数斗之多。在重要遗址北首岭、泉护村、下孟村、王湾,也都发现了或多或少的粟壳。临潼的姜寨遗址,还发现了另一种耐旱作物黍。靠近长江北岸的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发现了稻谷痕迹。此外,在洛阳孙旗屯、郑州林山砦、淅川下集等遗址,也都发现了粮食遗迹。?达,粮食作物品种不仅是一种粟。同时,人们还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半坡遗址的一座房子内,一个陶罐里装满了已经炭化的白菜或芥菜之类的茶籽。仰韶文化处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生产水平仍比较低下。早期阶段可能有尖木棒等木质工具及石铲、石锄等挖掘土地。这时的石斧大多形体厚重,横断面呈椭圆形,适于砍伐林木以开垦荒地。收割农作物则用两侧有缺口的长方形石刀和陶刀。加工粮食使用石磨盘、石磨棒和木杵、石杵等。中晚期的庙底沟、大河村类型,出现了大量舌形或心形的石铲,磨制得比较平整光滑。在临汝大张村、郑州大河村等遗址,还出土一种大型、通体磨光的长条形石铲或有肩石铲。这一时期收割谷穗改用磨光的长方形石刀,有的还带穿孔。这些工具都比早期的半坡类型有所进步,生产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家畜饲养业比新石器时代早期也有一定进步,饲养的家畜有猪、狗和羊,马的骨头也有少量发现。鸡骨发现较多,可能已经驯化为家禽了。(2)采集和渔猎经济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各部落的采集和渔猎经济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当时的采集品中有榛子、栗子、松籽和朴树籽等,还有水中的螺蛳。其它如植物块根、鸟蛋、蜂蜜以及昆虫等,也是采集的对象,这些与过去没有多大区别。各氏族营地附近,都有大小河流和比较宽阔的水域,水产十分丰富,利于捕捞活动。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石、陶制网坠和骨制鱼钩、鱼叉等工具,说明当时氏族先民的捕捞方法既有网捕,也有垂钓和投叉击刺。许多遗址的彩绘陶器上都有鱼网的描画。半坡类型的彩陶盆内及其它一些彩陶器皿上常有鱼网纹和鱼纹,显然是长期捕捞活动的真实写照。狩猎主要是男子从事的活动,一般集体围猎较大和较凶猛的野兽。半坡遗址出土的猎获物骨骼较多,有斑鹿、水鹿、竹鼠、野兔、狸、貉、獾、羚羊等等,有的遗址还出土了一些飞禽的骨骼。狩猎所用的工具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用骨、石、角磨制的箭头,有三角形、柳叶形、带翼和圆锥状等十多种不同的形式,都磨制得很锋利。还发现了较多石、角制的矛头和投掷用的石球。从这些遗物可知,当时的狩猎方法包括射击、投掷和集体围打等几种,鹿是狩猎的主要对象。(3)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仰韶文化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畜牧业经济一样,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活动,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已普遍存在,商品经济的萌芽还没有产生。在各个部落里,氏族成员从事的生产劳动主要是以性别和年龄为分工的。手工业生产中的一些专业性技术,开始由氏族内部长期从事、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成员掌握,这些专业分工尚不十分明确和规范。当时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制陶业和制石、制骨、制革、纺织、编织等。(4)制陶业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制陶技术最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从考古发现看,各部落都掌握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包括选用陶土、塑坯造型、烧制火候等一系列技术和绘画、贴塑装饰的工艺。不过,制坯还停留在手制阶段,不少小件器物仍采用直接捏塑的简易方法。仰韶文化中期以前,一般都采用泥条盘筑法制坯造型,后来出现了用慢轮修整口沿部分的技术。制陶的工匠能够在器物表面施加各种纹饰,有的用特制的模具拍打,有的用工具刻划,有的装饰主要是为了加固器体,有的则仅仅是为了美观。其中装饰作用最明显的是彩陶花纹。仰韶文化各种类型遗址发现的彩陶花纹形式与风格互有区别,但也有它们的共同特点。早期以红地黑彩或紫彩为多,中期流行先涂绘白色或红色陶衣为地,再加绘黑色、棕色或红色的纹饰,有的黑彩还镶加白边,十分美丽。绘画所用的颜料、磨砚、研磨锤等工具,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的营地、墓葬中都有发现。从彩陶图案纹饰的痕迹分析,当时绘画已经使用毛笔一类较软的工具。各地的居住营地中,有专门烧制陶器的窑场和作坊。目前已发现仰韶文化各时期的陶窑上百座,构造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以横穴窑最为常见。横穴窑是较原始的一种陶窑,由火膛、火道、窑箅和窑室四部分组成。其特点是火膛、火道与窑室作横向排列,窑室在火膛后方并略倾斜向上,两者通过两条或更多的火道相连。窑室底部为窑箅,上有箅孔(即火眼),火苗经过火道和火眼进入窑室。横穴窑还可依其火道和箅孔的长短、形状而细分为四种形式。至于竖穴窑,主要特点是火膛位于窑室的下部,两者基本相垂直。如在偃师汤泉沟所见的一座典型的竖穴窑,火膛中还立木柱以支撑上部有7个火眼的窑箅。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