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辅导练习部分参考答案.doc_第1页
大学语文辅导练习部分参考答案.doc_第2页
大学语文辅导练习部分参考答案.doc_第3页
大学语文辅导练习部分参考答案.doc_第4页
大学语文辅导练习部分参考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辅导练习部分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古代诗词1.诗经三首三、试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译文:她是太子的妹妹、邢国国君的姨妹,谭国国君的夫人也是她的姐妹。 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译文:她的手柔软如柔荑,皮肤洁白细腻如凝脂,颈项白润细长如蝤蛴,牙齿光洁整齐如瓠犀。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文:她展露笑容时酒窝闪现,非常美好。她的眼睛黑白分明,顾盼有神。四、具体分析摽有梅中是怎样具体刻画女主人公心情的变化的?本诗描写未嫁的女子感叹青春逝去,渴望有男子及时来求婚。姑娘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诗以落梅比喻青春消逝,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层层递进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五、分析摽有梅结构特点。摽有梅三节结构大致相同,循环往复,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三节涵义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形象鲜明地写出女主人公待嫁的迫切心情。 六、毛诗序云:“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工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时,故作是诗也。”根据这一段,分析苕之华一诗的主旨,并仔细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一主旨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本诗以苕华的生机勃勃起兴,反衬民不聊生的景象。七、分析硕人关于“赋”手法的运用。“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汉代辞赋基本特征就是就是大量铺陈。硕人通篇用了铺张手法,不厌其烦地吟唱了有关“硕人”的方方面面:例如为了突出其“高贵的出身”,开篇即极力渲染,用了一组排比铺陈描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为了突出家族的尊贵,突出描绘陪嫁的隆重仪仗“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为了显示其无比的美丽,更是用了大量排比铺陈“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4.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一、试将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译文:游子远行,跋涉千山万水,走了很多的路。与你活生生的别离。 2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译文:分别的日子愈来愈久,为你消瘦憔悴、形容枯槁,衣带渐宽。 3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不要再反复的述说被抛弃的事情,努力多吃点饭保养好身体(期待来日的相会)。二、选择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 A各在天一涯(边) B道路阻且长(而且,表示并列) C胡马依北风(依恋) D岁月忽已晚(傍晚)三、试分析诗中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线索,并说出这一抒情主体有何特征。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线索是相思,情感围绕相思发生变化。首先抒情主体为与爱人相隔千万里而,见面遥遥无期而伤心。由于刻骨的相思,她担心远在异乡的爱人发生情变而猜疑不安,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徨。随着分离的日子愈来愈远,思念令她身体消瘦、形容憔悴。远游的游子还没有回家,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抒情主体想到既然思念、伤心会让人老去,不如努力保养身体,保持青春的容颜,等待来日的相会。 由此可以看出抒情主体具有真挚情感与乐观精神。 四、本诗比兴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诗歌在讲述抒情主体对远游的爱人产生猜测怀疑时,不是直接表露。而是用比兴的手法写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物尚有情,更何况人呢。又“胡马”“越鸟”的相思,写出主人公刻骨的思念。避免浅显直露的表达,显得含蓄蕴藉,充满诗意的美。同时,表现作者身后的文学素养和纯熟的语言技巧,显示了文人五言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的风貌。7.归园田居一、作者是如何通过简单的白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的?诗人用简单的白描,着意写出乡居的宁静。诗人通过淡淡的几笔勾勒出宁静飘逸的田园风光,巷子、荆扉、虚室、桑麻等意象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远离尘世纷争的世外桃源。诗人首先描绘出一个远离官场的小屋,由于人迹罕至,以至于“白日掩荆扉”。在这样的环境心灵得以净化而“绝尘想”。在这样静的环境中,即使存在人迹往来,也只言农事,绝无官场的虚假应酬、勾心斗角。以动写静,写出心灵的明净、感情的淳朴,让读者感受但乡村的幽静和心境的恬静。二、选择句中画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野外罕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之事) B虚室绝尘想(世俗的念头) C披草共来往(割除) D桑麻日已长(一天天)12.秋兴 (八首其一)一、结合以前学过的杜甫的作品,试分析作者“沉郁顿挫”的风格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的。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杜甫遭遇战乱,远离家乡旅居蜀地,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但是这种强烈的情感却不是有蓬勃而出,而是将其寄予在山水之间。诗歌写巫峡的秋声秋色,美丽而萧瑟,壮阔而阴郁,衬托出孤独诗人形象。面对铺天盖地的萧瑟秋景,滔天波浪的长江,郁结于胸中的古国家园之思念更加深沉浑厚。而这种思念却以丛菊、孤舟、寒衣等意象表达,这种回环往复的思家爱国之情流程发之于内心,又束缚于诗体形式中诗,显得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二、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描写的骇浪滔天、阴云迫地的景象有什么暗示或象征意味?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三、试将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1玉露凋伤枫树林。 译文:深秋季节,枫树林在风霜的侵蚀下逐渐凋零。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译文:长江波浪滔天,其汹涌澎湃的气势似乎与天连接在一起,天上的风云似乎快砸到地面上,天上人间风云蔽日,一片萧森景象。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译文:春秋代谢,转眼两年时间已过,菊花也开放两次。面对开放的菊花,想起往事伤心落泪。诗人犹如系在岸边的孤舟一样被拘束在异地他乡,他虽然身在夔州,却牵挂着长安故园。 4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白帝城里响起一阵紧似一阵的捣衣声。16.八声甘州一、选择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形容江水浩荡) B渐霜风凄紧(急剧) C不忍登高临远(望) D想佳人妆楼颙望(抬头)二、试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译文:到处花枯叶落,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已经停止。 2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译文:感叹这些年来到处漂泊迁徙,到底为何要这样被苦苦地留在异地他乡。 3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译文:因为思念心切,有好几次错误地将别人乘坐的船只误以为是自己爱人乘坐归来的船只。 4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译文:你怎么知道,此时此刻,我也正依靠着栏杆,是这样的愁思满怀。 三、试析“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情感内涵。四、简要分析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答案:它描写了羁旅行役之苦,抒发了词人怀念家乡的凄苦心情。上阙寓情于景,下阙因景抒情,将景物、离愁、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五、请理解铺叙和白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铺叙”是对同一个事物反复详尽地予以叙述,对秋季凄凉的景色反复刻画,暗示衬托心境的凄凉,也为下阙的乡愁书写作环境上的铺垫。本文上阙以铺叙的手法描绘了一副秋季萧瑟的画面,以秋雨、霜风、夕阳等物象渲染寒气袭人的孤寂环境,再以“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写出一切美好事物停止,烘托出作者孤寂、伤感的情绪。下阙主要以白描的手法写出诗人想象远方的佳人与自己一样苦苦思念对方,百转千回地写出相思浓烈。没有特别的典故或者美妙的词汇,语言朴实,没有渲染烘托等手法。20.摸鱼儿一、分别说明词中所用典故的涵义,分析它们在表达题旨上的作用。体会辛弃疾词“以文词”的艺术特色。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自古便有娥眉见妒的先例。陈皇后因招入妒忌而被打入冷宫长门宫。后来她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却迟迟未到。辛弃疾用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接着他用玉环、飞燕的故事比兴寄托对投降派的不满和憎恨,说明得意的小人最终没有好下场。辛弃疾运用典故表达心中的愤懑,和对投降派的不满。在表情达意方面怨而不怒,符合传统美学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特点。同时,以运用典故的方式,以文为词。他将精美的文学语言与口语相结合,内容博大精深,避免词涉及内容狭小的缺点,具有文的通俗易懂又有词的典雅含蓄,为词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二、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1惜春长怕花开早 经常,总是 2春且住 暂且 3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拟定 4千金纵买相如赋 纵然,即使 5休去倚危栏 高高的 6烟柳断肠处 伤心、难过 三、试将下列词句译成现代汉语。 1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译文:听说芳草已经长满天边,遮断了春天的归路。 2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译文:算起来,只有檐下的蜘蛛网,还在整天殷勤地沾惹飞扬的柳絮,好像要网住春天似的。 3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译文:暂时得宠的小人,不要高兴得得意忘形!你没有看见曾经得宠一时的玉环、飞燕最后都没有好下场,还是被一杯黄土掩埋。第二单元 古代散文26.宫之奇谏假道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 假:借2、 表:外表,这里指外部屏障3、 甚:厉害,过分4、 据:安,这里做保佑讲。5、 荐:献,这里指向神献。6、 其:语气词,加强反问,“难道”。7、 腊:岁终祭神的祭名,这里用做动词,指举行腊祭。8、 奔:逃亡9、 馆:公家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如动词,驻扎的意思。10、 罪:责备三、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1、 以:表目的,连词2、 以:因为,介词3、 以:把,介词4、 以:用,介词5、 以:表目的,连词6、 以:率领,动词四、选择正确答案:1、 2、 3、五、宫之奇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了借道之利害: 1、虢、虞的地理位置,以“唇亡齿寒”做比。点明晋破虢后对虞的直接威胁。2、以史为据,驳斥虞公认为同宗不会相残的观点 。A、 虞、虢都是晋的同姓,既然灭虢,也会灭虞。B、 桓壮之族与晋的关系比虞虢更亲,已经遭受殺戮。当国与国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亲戚关系不起作用。3、以古书理论为据,针对祭祀供品丰厚洁淨的批驳,破虞公靠神灵保佑的希望 。A、 神只保佑有德的人。B、晋国也会向神献上厚丰厚洁净的貢品。六、召公向厉王进谏采取了设喻手法,从正反两方面向厉王说明了广开言路与压制言论的利害得失。钳制言论,就如同用堵塞法治水一样:堤防崩溃,洪水泛滥,会把人淹死;不让人民发议论,人民愤怒爆发起来就会使专制者垮台。而以疏导的方法治水,水就顺畅地由川入海,变害为利;让人民自由地评议政事得失,统治者就可以“行善备败”、“事行而不悖,就可以增加衣食财用。由于召公所设的比喻是真切的客观实际,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有极强的说服力,透彻地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道理。32.送李愿归盘谷序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阳:山的南面 2、鲜:少 3、宅幽:位置在幽深静僻处4、怜:爱 5、鲜:鲜鱼,活鱼 6、是:指示代词,这7、便:灵活 8、树:竖立 9、壮:称赞有气魄10、膏:给车轴加油 秣:喂四、韩愈在这篇序中借李愿的口痛快淋漓地揭露和讽刺了达官贵人的丑恶,虽然称之为“大丈夫”,文字上也没用什么尖锐的词句,但形象的描绘却把这种人的丑恶揭露得入木三分。文中首先写其地位:在朝廷上手握大权,能够“进退百官”, 协助皇帝发号施令;出外则大摆排场,警卫森严,仆从跟随,奔走不绝,声势显赫,不克一世。接着,描写其权势:“喜有赏,怒有刑”,赏罚只凭一己的好恶喜怒,更是炙手可热,无法无天。继而,写其骄衿自得的内心世界,帮闲文人簇拥于前后,极阿谀奉承之能事,而他们听来是欣然陶醉,不厌其烦。最后,铺陈其荒淫无耻的生活。韩愈在文中虽未著谴责之语,但这样描写,已使他们原形毕露。在讽刺趋炎附势的小人时,句式整齐拘谨,以与这种人的精神世界相称。先用四句写其动作和神态:“伺候于公卿之门”写其低三下四之态;“奔走于形势之途,”描绘其奔竞趋附之状;“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形容其谨小慎微、察言观色之形,维妙维肖。继而又用四句刻画其卑劣的内心世界:“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徼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分别写其自甘下流,恬不知耻;利欲熏心,不避刑戮;行险侥幸,得意一时;狗苟蝇营,至死不悟。短短八句话,为这种人画出了一幅肖像。五、作者赞美隐居者是出于对统治集团的愤慨和抗议。歌颂隐者在当时的社会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表示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六、本文写了三种人:一是居于高位的统治者,二是洁身自好的隐居者,三是趋炎附势的小人。第一种人和第三种人是作者极力揭露和否定的人,只有第二种人才是作者肯定的人物。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一、三两种人合在一起写,因为那样写了,再写隐居者,就要分别与之进行比较,行文就不免累赘。而进行两次对比又是不可少的,因为那两种人一个得志,一个不得志,又有所不同。隐居者既不同于得志者的飞扬跋扈,又不同于不得志者的奔走钻营。在文章中,韩愈采用了两宾夹一主的手法,把对隐居者的描写放在中间,一笔而照应前后两端,同时作了两种对比。这种对比,既使得行文简练、巧妙,又突出了隐者的不同于那两种人的高洁、安适,达到了赞赏、美化隐居者的目的。33.三戒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干:冒犯 2、日:天天 3、如:按照,依从4、狼藉:零乱的样子,这里形容犬吃剩下的糜的毛皮、骨头等物。5、 以:而,连词 6、蔽:动词,隐藏7、慭慭然:恭敬谨慎的样子 8、狎:亲昵而随便9、计:盘算,谋划 10、类:似乎 11、畏日:怕犯忌讳12、直:当,同“值” 13、兼行:并行14、假:借 购:悬赏征求三、(D)四、1、认为,以为 2、用来 3、因为 4、认为,以为 五、相同点:两篇文章都是讽刺那些有靠山的仗势恃宠的人,并义正词严地向他们发出警告。不同点:第一篇中的麋鹿形象并无恶行,作者借他主要讽刺那些凭借势力而交结不当的人,作者为它悲惨下场而哀,又为他的恃宠骄纵而恨,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明。第二篇中的老鼠形象,则是那些为非作歹的丑恶势力,作者对其怀着强烈的愤慨,为其悲惨下场拍手称快。第三单元 古代小说37.李寄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土俗:当地风俗。此指当地百姓。2、厉:剧烈,猛烈3、尔:这,那,指示代词4、听:听之而从之5、听:听任、听随6、诣:到地方去7、斫:砍。 创:伤口8、咤:叹气声9、哀愍:哀怜二、下列句中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B)四、李寄通过斩蛇这一事件,歌颂并刻画了一位坚强、勇敢、智慧的少女李寄的形象。李寄的父母有六个女儿,而没有一个男孩。在封建社会中,女子受到种种歧视和限制,不能参加社会的主要生产劳动,因而加重了父母的负担。生活困难,使李寄萌生了卖身啖蛇“可得少钱,以供父母”的念头,表现出李寄对在贫困中挣扎的父母的同情。而她父母即使再穷也不愿意让女儿去送死,体现出劳动人民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当遭到父母阻挠后,李寄偷偷出走应募,可看出她性格的刚毅坚强。 李寄是一位十分有主见的姑娘,她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积极准备消灭大蛇为民除害,并且订下周密的计划,表现了她的智慧。 李寄是一位十分勇敢的少女。她年仅十二三岁,面对着“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长七八丈,大十馀围”的庞然大物,她毫不畏惧。“从后斫得数创”,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杀死大蛇后还“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于是缓步而归”,态度何等的从容!只有大智大勇才有这样的表现。五、1、当地官吏的怯懦反衬李寄的勇敢和机智。 对于“长七八丈,大十余围”的恶蛇,不仅是“土俗常惧”,就连“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等官员也屈服于大蛇的淫威之下。只有少女李寄,不听父母劝阻,自告奋勇地应募祭蛇而斩蛇。在斩蛇的过程中,李寄大智大勇,从容不迫,终于战而胜之。这充分表现了李寄的胆识。至此,昏庸迷信、残忍无情的官吏和英勇无畏的少女李寄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李寄的英雄形象在委琐的官吏面前显得异常高大。2、与九女结局反衬李寄的勇敢和机智同是祭蛇,结局却殊异:李寄斩蛇生还,九女丧生蛇口。其根本原因在于九女的“怯弱”,正是由于她们的怯弱,助长了恶蛇的嚣张气焰,“累年如此,已用九女”。而李寄面对恐怖凶恶的大蛇,不但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用自己的力量与智慧杀掉了穷凶极恶的大蛇,为当地的父老乡亲铲除了后患,也使更多的小姐妹免遭恶蛇的“吞啮”。这也正是李寄的可贵之处。 3、凶猛的恶蛇反衬李寄的勇敢和机智文中的大蛇,体形之巨大,面目之狰狞,让人不寒而栗。还有其危害之烈、妖术之厉害、凶狠残暴。 作者将恶蛇的体形、面目、妖术、危害、凶残渲染得越是厉害,便越能突出弱小的李寄的勇敢机智。第五单元 现代诗歌46.希望1、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提倡 白话 诗并进行创作的诗人,代表作有新诗集尝试集。2、诗名“希望”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首先本义是对花开的希望。其次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