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日本青年的_民族主义_倾向.pdf_第1页
当代日本青年的_民族主义_倾向.pdf_第2页
当代日本青年的_民族主义_倾向.pdf_第3页
当代日本青年的_民族主义_倾向.pdf_第4页
当代日本青年的_民族主义_倾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外研究 Guo Wai Yan Jiu 中国青年研究 03 2012 进入 21 世纪之后 日本青年在各个领域表现出 的 民族主义 倾向逐渐引起了学者和媒体的关注 在世界杯等国际性体育赛事中 青年们脸上涂着 日 之丸 油彩 在看台上热情高涨地挥舞日本国旗 高 唱国歌 君之代 为日本队呐喊助威 2002 年日韩 世界杯 表现出毫无顾虑的 爱日本 和 日本主 义 的趋向 在体育赛场之外 年轻人也表现出对于 本国的历史 传统和文化的回归倾向 2004 年 4 月 朝日新闻社的舆论调查结果显示 在小泉参拜靖国神 社 修正当前的宪法 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等问题 上 20 多岁的世代持肯定态度的比例大多高于其他 世代 引发一些媒体和学者产生了当今日本正在走向 右倾化 保守化 的担忧 各个领域的学者开始 关注青年这一群体的民族主义 也出现了许多与此相 关的评论和研究 其中较早和较有影响的是精神分析师香山 Kayama Rika 的著作 微型 民族主义症候 群 青年的日本主义 香山发现 平时对于 国 家 没有什么意识的青年 在国际性体育赛事中以及 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一种毫无顾虑的 日本主义 但它没有太深的内涵 多是情绪化的表达 因此将其 称作 微型 民族主义 petit nationalism 1 随着 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这一名词也广为人知 在 2004 年朝日新闻社的调查结果公布之后 内山洋 纪 福井洋平认为 20 多岁的年轻人已明显倾向于现 实主义 并认为香山所说的青年的 微型 民族主 义 已被一种新的民族主义 顽固民族主义 所 超越 2 本文将 20 多岁日本青年的这种民族主义倾向概 而称之为 日本青年的民族主义 将其作为一种现 象来考察 它的表现有不同领域和层次 从领域上 讲 既体现在日常的非政治领域 也体现在明确的政 治领域 前者如国际性体育赛事中对日本队的狂热支 持 对日本历史和文化的体认及对其独特性的探求 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 和 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 等重新书写日本史的团体在青年中所受的热烈欢迎 国外研究 Guo Wai Yan Jiu 当代日本青年的 民族主义 倾向 庄娜 摘要 日本青年在 21 世纪后逐渐抬头的 民族主义 倾向引发了学者和媒体的关注 并有部分见解认为日本青年正在走向 右倾 和 保守化 本文将介绍日本 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 分析其思想史背景 并认为日本青年的民族主义倾 向是战后未能解决的重建国民认同的课题与青年寻求自我认同的需求相结合的 结果 但在如何为其定性上尚需谨慎 关键词 日本 青年 民族主义 107 国外研究 Guo Wai Yan Jiu 中国青年研究 03 2012 后者则可体现为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认可 因期望 日本做出更多的国际贡献而对自卫队和防卫省有更多 期待 对修改宪法的赞同 对美日同盟的维护 等 等 而对国旗 国歌等国家象征符号的认同 对于 爱国 的直观反应 则难以区分政治与非政治的界 限 从层次上来讲 青年的民族主义从单纯的情绪化 的表达 到混沌的 爱国心 因为出生在日本所 以爱日本 的抒发 再到明确的政治诉求的提出 层次不一 复杂多样 但总体上表现出青年对迄今为 止在学校教育中所受的历史观 国家观和战争观等的 反思 质疑 甚至排斥和反驳的趋向 本文认为它有 特定的脉络 原因和特征 应该被作为一个专门的研 究对象来对待 有些研究对 youth nationalism 一词的 使用 3 就是这一视角的体现 本文将首先揭示日本青年民族主义在战后思想史 中的背景 之后介绍日本学界的先行研究成果 最后 指出这一现象中存在的问题点 以作今后进一步研究 的基础 一 背景 自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以来 爱国 一词就 带有某种禁忌的色彩 上世纪的日本就是打着 忠君 爱国 的旗号将全体国民拖入战争 因此当日本的民 族主义因战败而受创之后 对 爱国心 一词一直怀 有警惕 甚至很少提 爱国 的说法 直到现在 试 图恢复战前皇国体制的右翼势力都是最无顾忌地提倡 爱国 的一群 但他们提倡的 爱国 与战后民主 主义的原则相悖 并不具备普遍性 战败之初 日本 共产党提出了 反美爱国 的民族主义路线 但在被 称为 战后民主主义者 的知识分子当中 多数都与 共产党保持了距离 而在 50 年代盟军刚结束对日占 领之后 提倡爱国的主要是保守知识分子 这种 爱 国心 在战后长期遭受压抑的局面 在上世纪 90 年 代和进入 21 世纪后出现了转变 爱国心 的禁忌 正在出现松动的迹象 1 国旗国歌法的制定与学校教育中对爱国心的 提倡 1999 年 政府制定 国旗国歌法 正式将战后 沿用的 日之丸 和 君之代 作为日本的国旗和国 歌 此法一出 文部省即以此为依据 命令公立学校 在开学典礼和毕业仪式上都要升 日之丸 旗并演奏 君之代 由于 日之丸 和 君之代 是日本近代 天皇制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象征性符号 很多人对 此深感抵触 认为此举有违对个人内心自由的尊重 由此产生持续争论 1998 年 广岛县立高中围绕毕 业典礼上 日之丸 君之代 的处理方法 在县 教育委员会和县教职员组织之间产生对立 校长在其 中左右为难 竟至自杀 2003 年东京都教委下达通 知 在学校开学和毕业典礼上升国旗时拒绝起立 拒 绝齐唱国歌的教职员要给予处分 2004 年在东京就 有 198 名教师因拒绝起立受到处罚 还有老师被送去 研修 以 矫正 对国家象征的态度 政府推动与青年的 日本主义 的上升应该有一 定关联 但也很难说是直线的因果关系 因为学生对 于这种带有强制色彩的爱国心教育并非没有异议 高 桥克己 绫牧子的调查显示 学生们虽认为爱国心教 育是必要的 但 78 的学生认为应该以自然的方式 来进行爱国教育 对于爱国心教育的强制推行感到反 感 4 但不可否认的是 政府层面上做出的对国旗国 歌法的制定 教育基本法的修订 防卫厅升级为防卫 省等举措 为战后日本压抑的 民族主义 解开了束 缚 营造了一种社会氛围 而在体育竞技场上 脸上 涂着日之丸油彩的青年们热烈挥舞国旗 在比赛开始 之前众声齐唱君之代这种情景 就是在这种社会氛围 之下出现的 2 不同于既有左 右阵营的新立场 自由主 义史观 的出现 在朝日新闻社 2004 年 3 4 月实施的舆论调查 中 对于 你认为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好的吗 在 20 岁世代的人中有 46 的人做出肯定回答 对 今天的宪法需要改正吗 20 岁世代的人中有 63 的人持肯定态度 另外 赞成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的 占 51 不论以上哪个问题 20 世代青年中持肯定 回答的比例几乎都高于所有其他年龄段 这一调查 数据是推断近年来 日本青年正在走向右倾化 保 守化 的一个主要来源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 年 轻人存在着更加强烈的希望对日本做出肯定性评价 的意愿 这种意愿并不是青年特有的 学界和民间早就出 现了试图对日本史 尤其是近代史 和日本在世界上 的定位做出更加肯定评价的动向 其一是持 大东亚 战争肯定史观 试图恢复战前天皇制的右翼势力 这种立场虽一直存在 却并没有多少支持者 第二种 立场即 自由主义史观 与既有的左 右立场都不 相同 既不取 东京审判史观 又不取 大东亚战 108 国外研究 Guo Wai Yan Jiu 中国青年研究 03 2012 争史观 不重 天皇 而重 国民 试图摆脱 国 民 身上沉重的战争责任 把战死者作为为国家牺牲 奉公的英雄来尊重 其典型代表就是 1995 年成立的 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 和 1996 年成立的 新历史教 科书编纂会 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 是 新历史教科书编纂 会 的前身 二者的成员或有交叉 其成立的宗旨类 似 就是认为现行的教育不恰当地贬低了日本史 因 此要编纂新的历史教材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历史后 自然地产生自我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感 自由主义史 观研究会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对中学历史教科书上 强 制从军慰安妇随行 的记述发出了全面批判 研究会 出版的四卷本 教科书没有教给你的历史 成为合 计销量超过 120 万册的畅销书 新历史教科书编纂 会 的成员小林善纪的 战争论 1998 与西尾干 二的 国民的历史 1999 也成为畅销书 2001 年编纂会出版的 新历史教科书 和 新公民教科 书 通过检定并大为畅销 虽在学校中的采用率并不 高 但由于宣称采用了实证史学的方法 在青年中很 容易引起共鸣 有些青年就是在接触到小林善纪和井 泽元彦的书之后 对之前所接触到的历史观产生了质 疑 有的是看到了特攻队队员写给亲人的家书后 对 这些 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生命 的人产生了敬意 5 后来 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 常被作为日本的右派 运动被提及 二 日本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 青年的民族主义与时代的民族主义在关注点 外 在表现上有着某种共性的同时 也有着鲜明的代际特 征 迄今为止已有从精神分析学 社会学 政治学等 各个领域进行的研究 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以下问题 1 青年的民族主义是否表明青年在走向右倾化 或者保守化 青年民族主义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就是部分学 者由此做出了青年正在走向右倾化的判断 如内山洋 纪和福井洋平 中国学界也多持这种观点 但是纵观 日本学界的研究 在定性的问题上却是多持谨慎态 度 但与其说是不赞同将青年的民族主义归于右倾 不如说是认为 左 与 右 的传统区分已无法涵盖 今天日本社会的精神状况 香山认为旧的一代虽然有若干思想上的混乱 但 是还是可以区分出左和右 但是下一代人那里 不是 思想上的 右 左 而是从社会阶层的 上 和 下 向 右 流动 6 小熊英二则指出 这种常被 批判为 右翼 右倾化 的言论和行动 起初并 不是有意站在右翼立场上的 甚至这些言论的持有者 本人在一开始时明确地主张自己不是右派 这是与以 往的保守派和保守主义不同的一点 毋宁说是对 左 派 的批判和反对 亦即是 反左派 使得他们的立 场渐渐地与右派和保守派趋近 以至于最终被划归右 派或保守派 7 铃木谦介在 年轻人在 右倾化 吗 一文中指 出 日本的年轻人在足球等体育项目的比赛中朴素爱 国心的表露 以及在网络上发布的对左派的批判和排 外主义的主张 常被评价为 右倾化 的表现 但舆 论调查中作为 右倾化 表现的考察细目是是否同意 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是否同意改宪 是否同意向伊拉 克派遣自卫队等 而护宪 反战等 都是以往的左派 所拥护的价值 因此时下讨论中所谓的 右倾化 言 论实际指的是 反左派 的言论 而从近期对日本青 少年所作的调查数据来看 青年的 右倾化 不过是 杞忧 青年在网络上表现出的对他人的极度不宽容的 现象 与其说是右倾化 不如说是 采取了左派的形 式的反左派的主张 很难说能够归结成 右倾 8 2 是否可以视为民族主义 属于何种民族主义 香山指出 虽然年轻人口头上说着 爱日本 但 只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上 对于自己所说的 爱日本 到底是何内容并未做深究 她注意到 青年虽然在赛 场上热烈挥舞国旗 但是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国旗是 由神道团体制作分发的 即使知道 也未表现出欢迎 或是厌恶之情 而是仅仅出于观看比赛时想和大家一 样挥动小旗的想法 至于其来历和意义则完全不关心 因此热烈挥舞国旗也并不代表他们对 日之丸 和 君之代 有着内心的感动 9 多数学生看到此旗听到 此歌时也不会与 弘扬国威 联系起来 因此香山认为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在日本青年中 出现了民族主义的高涨 因为这些行为虽然运用了政 治符号 但却是在切断了符号与其所象征的意义的 情况下使用 于是 日之丸 旗从 日本 这个国 家的象征 变成了 日本足球队 的象征 在这个 意义上 这种看似民族主义的现象可以与政治无关 但是另一方面 也很难说它不会转化成政治性和国 家主义的东西 为了日本竞技体育挥舞日之丸旗的青 年 与为了战争挥舞日本旗的老一代之间 很难有清 晰的界限 10 109 国外研究 Guo Wai Yan Jiu 中国青年研究 03 2012 像是对香山担忧的回应 内山洋纪 福井洋平在 朝日新闻出版社 AERA 周刊的 2004 年 8 月 30 日 号上发表文章 20 多岁青年的 顽固型 民族主 义 认为香山所说的 微型 民族主义 被一种 顽固 的民族主义所超越 11 此后 对青年民族主义的争论继续展开 有学者 开始将青年民族主义放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审视 这方面的著作有北田晓大 讥讽型的日本 民族主 义 12 和高原基彰 不安型民族主义的时代 日 韩中的网络世代相互憎恶的真正理由 13 北田晓大 选取了 2channel 这一社区网站作为研究个案 从 媒体论的角度指出 年轻人那些看上去是民族主义的 行为背后 是一种对大众传媒持犬儒态度的 表现为 嘲讽 irony 形式的 浪漫主义 是一种将个人 认同投射到国家民族认同时的焦虑的体现 高原基彰 的研究指出 在中日韩三国中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 主义都有 高度成长型民族主义 与 个别不安型民 族主义 的阶段 三国青年中出现的反日 反华 反 韩民族主义都有一个共性 那就是反映了作为国民共 同奋斗目标的经济高速增长意识形态的消失 以及国 民内部立场的分裂和多元化 因此这种民族主义与其 说是对外的问题 首先是国内问题的体现 3 青年 民族主义 原因 1 精神分析的角度 香山针对青年将符号与意义分离的行为 运用精 神分析法 从两个层面对其做出解读 一是个体的心 理机制 香山指出存在两种分离的类型 一是 分 裂 二是 解离 这两种分离的类型 本来只是指 精神病症 但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青年 在面对稍微 复杂的状况时就易于采取这种方式 无视事物本来具 有的复杂的内在联系和矛盾 避免在个人的层面上产 生痛苦和紧张 分裂 splitting 是指将对象明 确地分割为相对立的两个领域 要么是 好 要么 是 坏 以择其一的方式来做评价 拒绝进入对象 内部复杂的关系 从而不让自己背负客观评价所带来 的精神负担 因此就会出现感情的两极化 要么是极 端的理想化和热爱 要么就是憎恶与嫌弃 且在两极 之间还可发生转化 青年在割裂符号与历史意义的情 况下使用国旗国歌等象征符号 不存在紧张感的 爱 国 情绪的表达 都是这种 分裂 机制的体现 而 解离 dissociation 则是将本应该统合在一起的 意识 记忆 认同和对环境的认知等分解开来 忘掉 给自己造成痛苦的意识和记忆等 或是想象成是另一 个人经历的事 借此回避紧张与精神压力 最典型的 就是在课余做色情服务的女大学生 把提供色情服务 这种会得到负评价的做法当作与自我没有关系的事 情 把在晚上从事色情业的自己 解离 出去 不纳 入自我的评价机制 青年对日本近代史的负面因素的 态度就与此类同 香山解读的第二个层面是拉康的 想象的关系 指人们常会在意社会上多数人的意见 并把这作为自 己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 这就是从镜子中的影像来感 知自己 当身边许多人都在挥舞日之丸旗唱君之代的 时候 自己也会同化进去 避免因与众人行为不一致 而造成的孤独感 2 社会学的分析 香山和北田晓大的著作作为青年民族主义问题的 先行研究 尽管已具有相当影响 但也被认为存在一 定问题 前者被认为缺乏缜密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而 后者则着眼于媒体研究 没有充分考察与媒体以外的 社会的关系 针对此现状 以著作 文化民族主义的 社会学 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 的社会学 家吉野耕作以大学课程中所作的社会调查为基础 通 过实证的研究 专门对媒体所称的所谓青年的 右倾 化 行为结合社会过程的分析做出考察 吉野耕作的调查研究分为两步 第一步 是对媒 体做出的年轻人在走向右倾化 保守化的报道 验证 其是否反映了年轻人的真实状态 吉野对此的结论是 否定的 他指出 媒体作为测量右倾化 保守化而提 出的问题 可做解释的幅度太大 也存在方法论上 的问题 因此只能得到大而化之的答案 却不能反 映在这个回答背后青年的观点 并且他在调查中发 现 媒体在调查后做出的 年轻人右倾化 的观点 与年轻人现实中的切身感受是游离的 因此 相较 于年轻人是否右倾化 保守化 民族主义化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考察把年轻人归入民族主义的社会的文脉 是怎样的 吉野研究的第二步 就是关注青年与民族主义的 关系 他指出以往的民族主义研究侧重于 创造型民 族主义 即创造民族认同 而现在的研究则应侧 重于作为 nation 已经成立了的社会中的民族认同再建 构的问题 他认为在有意图的意识形态操纵和动员不 存在的情况下 民族主义也可以展开 所以提出要从 研究以国家为中心的民族主义转向以市场为中心的民 族主义 他提出 当前的民族主义问题是全球化了的 消费社会的民族主义 应研究作为消费者的年轻人与 110 国外研究 Guo Wai Yan Jiu 中国青年研究 03 2012 围绕着他们的媒体 广告代理商 企业等各种文化中 介之间产生的社会过程 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中 国 家认同 国家象征等都变成了有魅力的商品 可超越 国民间的差异产生集合的连带 促进大量消费 因此 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民族主义在现代的展开 就需 要阐明全球化的社会经济装置的结构 在研究的最后 他还提出需要密切关注民族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结合的 问题 14 在吉野的研究之外 有的文章也多少涉及了社会 视角 其一是从世代变迁的角度 其二是从生活方式 变迁的角度 前者如内山洋纪 福井洋平 指出当前 青年民族主义的主体 其 10 岁到 20 岁是在 失去的 十年 中渡过的 当时日本陷入经济的低迷 经济大 国的辉煌早已不再 正因为如此 才在年轻人心中产 生了 日本本应更出色 的感觉 青年的民族主义就 是一种混杂了对大国的憧憬和焦躁感的心情 15 从生活方式变迁角度所做的研究 有中岛岳志 的 青年的 寻找自我 与平成新民族主义 16 中岛指出 年轻人在 寻找自我 的过程中 逐渐 与过激的爱国心和民族主义相结合 这是现代日本 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他把这称作平成新民族主 义 以与昭和维新民族主义相对照 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到后期 人们面临着枯燥乏味 的日常生活的无尽重复 如何从这种无止境的 日 常 生活中解脱出来变成了当代人的课题 有人选择 了向新兴宗教和某些特殊的亚文化靠拢 如上世纪 90 年代奥姆真理教的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但作者指 出 这种寻求虚构的 意义 的时代已经结束 一些 人选择了不再寻求 意义 的问题 只耽溺于瞬间快 乐的生活方式 这可以叫做 脱力的一代 但是 也有一些人不愿做 脱力的一代 他们排斥想出名 想暴富的拜金主义的生活 但也做不到踏实努力地认 真生活 他们无法不去追问 意义 而脱力地生存于 世间 这种人可以算作 中间派 他们想追求自身 存在的意义 因找不到而苦闷无据 因此产生了两种 路径 一种是到超越性的精神性力量 如 神 的存 在 中寻找依托和拯救 一种是将视线投向外部 试图通过将自己与世界连动而找到自身存在的依据 这两者都会对现时日本的腐败和无能产生不满 为 了找到 活着的真实感 他们可能会通过投身于民 族主义的漩涡来摆脱 温吞的地狱 的煎熬 作者 将这称为精神上不安定的 精神疾患型民族主义 以及将自己的感情 精神与世界联动的 世界指向 型 民族主义 并指出这两种表现的民族主义都呈 悄然扩大之势 3 政治学的分析 精神分析和社会学路径的分析各有长处 但也忽 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当代青年的民族主义并 非仅仅是世代变迁 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变迁所致 如果将其纳入思想史的视野 会发现它根本上来说是 战后遗留课题的延续 是战后日本社会特定的政治精 神领域的问题结合了新时代和新背景的再次出现 而 这是后工业社会的解释框架不足以涵盖的 其中 东 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平石直昭运用思想史的方法 对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分析尤为值得参考 17 平石指出 近年来日本的 保守化 和 右倾 化 现象 虽然具有类似的外貌 但引起它的思想 文化原因和政治的 社会的契机却绝不相同 从总体 来看 上世纪 90 年代之后的民族主义倾向虽有各自 的脉络与指向 但都是自战败以来即开始探讨与摸索 的关于如何重新确立国家认同的课题在时下的延伸和 体现 战败后初期如南原繁等知识分子提出的在对战 前的负面价值进行充分批判和割裂的基础上重建国民 精神的课题 经历了战后 60 年之后仍未得到充分的 继承和回答 平石运用丸山真男的 开国 的理论 提倡在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趋势下把握住当前新的 开国 的契机 不仅在物质和技术的层面 开国 还要在精神层面上打破拘泥于日本固有文化的思维模 式 以开放性的姿态用世界多元的文化与价值将日本 中心的封闭性文化取向相对化 加强与亚洲其他国民 的交流 在普遍性的价值之上形成新的国民精神 抵 制排外的民族主义倾向 在之后的研究中 平石还专门提到青年的问题 即在接受或是支持民族主义的国民 尤其是青年当 中 存在着 原子化 的倾向 这与现代日本社会的 变化以及所置身的世界状况有着深刻的联系 在高学 历的年轻人参与制造的奥姆真理教事件 以及青年的 无差别杀人事件间歇性出现的情况之下 作者认为需 要关注这些事件的发生到底有什么样的背景 以及是 否存在与 民族主义 结合的可能 等等 18 三 结论 综上 可对当代日本青年的民族主义做如下总结 1 当代青年民族主义并不是战前国家主义民族 主义的复活 两者的重大不同就是不再以天皇作为凝 111 国外研究 Guo Wai Yan Jiu 中国青年研究 03 2012 聚国民认同的核心 不是自上而下 而是自下部产 生 从草根中产生 其目标既不是建国 也不是某一 民族 种族 的独立 甚至不能一概而论为爱国主 义 其中也夹杂着对现实政治腐败的不满与抨击 在其根底的问题 是二战后民族认同再建构课题的 未解决 青年的民族主义是青年对迄今为止从学校和媒体 中接受的历史观 战争观的反思与质疑 体现了青年 在国家认同与自我认同问题上的焦虑 他们对日本这 一国家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追问 也包含了对自己这 一个人化存在意义的追问 两者是互为一体的 2 青年的民族主义与战后日本社会的精神结构 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存在着对学校中现行的历史教 育和政治教育的反驳 但从根本上来说 青年的民族 主义恐怕不是对日本战后精神结构的反抗 而是这一 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的延续 在这一点上 对日本青年民族主义的研究必须结 合对战后日本思想结构的考察进行 这是单纯的世代 理论和心理分析无法涵盖的部分 香山 Rika 的精神 分析指出青年民族主义的原因在于包括青年在内的社 会性群体在后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心理病征 虽然在解 释全球化背景下青年生活方式的共性上具有真知灼 见 但在解释日本青年民族主义的原因上却显然缺乏 历史的视野 在考察日本青年的民族主义时 需要思 想史的视角 关注青年民族主义的具体表现 促发原 因及政治的 社会的背景 3 关于定性的问题 正如小熊英二 吉田裕 铃木谦介 吉野耕作等研究者指出的 当下青年的 民族主义 言论和行动 是否可以一概划归为右派 尚需谨慎 当然 对其是否是右翼或保守思潮的认定 也有其重要性 但在把握其动态上恐怕更重要的问 题 是如何防止这股本不是从右翼阵营出发的力量能 不被右翼阵营所争取 使它变为一股促进民主化进程 的力量或潜在力量 因为学界已经注意到 这些带有 右倾化 的言 论和社会运动的出现 从一个侧面证明 战后的左派 或说批判性知识分子的批判性空间 已经无法有效涵 盖当前日本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19 新历史教科书 编纂会 就是一个实例 小熊英二的研究已经指出 编纂会在出发点上是明确与右翼阵营划清界限的民 族主义潮流 但最终仍走向了与右翼合流的结果 这表明失去出口和凭借的民族主义如果在既有的左 派言论空间中找不到资源 很可能会被右翼所吸纳 这也是在观察青年民族主义今后的发展趋向时极为 需要注意的 4 青年民族主义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青 年虽然有着爱国的意识 但是对于 爱国心 到底指 什么其实仅有着非常模糊而朴素的理解 对 祖国 爱 与 乡土爱 也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许多年轻人 对 为什么爱日本 的回答是 因为出生在日本 或 是因为本身是日本人 而这类似于乡土意识的扩大 属于族裔民族主义的层面 但近代的民族主义恰恰是 建立在对单纯的地域共同体感情的否定性之上的 它 对民族主义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其拥有主 体性和责任意识 这就是 公民民族主义 的层面 但青年排除了紧张感 割裂了与历史意义关联的 爱 国心 无法承载这个层面的民族主义 青年在自我认 同和国家认同上的迷茫 使青年的民族主义呈现出未 定形的状态 但并不能因此就说这种爱国心不值得重 视 其实 正是因为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和认识 才会不固定在一个立场上 在有外来刺激或引导的时 候 更有可能被裹挟或发生转向 吉田裕曾指出 这 种青年民族主义虽不是矛头对外而是 向内的民族主 义 但由于根本上是一种情绪性 感觉性的民族主 义 所以一旦遭遇刺激他们民族感情的象征性事件 很容易转化成攻击性的民族主义 而靖国神社就是一 个典型的事例 20 其实 静态地谈论当前日本青年中的民族主义到 底是政治的还是文化 非政治 的 是防御型的还是 攻击型的 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并没有太大的意 义 关键的问题是 不止是日本青年的民族主义 就 一般的民族主义问题而言 在历史上 民族主义常常 都是与不同的要素相结合 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力量 因此要把握它的性质与方向 必须看它与什么样的要 素相结合 在近代 在二战后原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上 民族主义常常是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致力于旧秩 序的打破和民族的独立 对于当前日本青年的民族主 义 如果期望其在未来能健康发展 就要努力使这股 民族主义力量与民主化相结合 本研究得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科基金资助 项 目编号 CY U SSZD 1101 庄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博士 责任编辑 方奕 下转第48 页 112 青年与共青团工作 Q N Y G Q T G Z 中国青年研究 03 2012 1 黎陆昕 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 M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2 田杰 青年工作理论概要 M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91 92 3 郗杰英 刘俊彦 共青团工作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