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培训 主讲 林建东 I 防火技术 一 燃烧的基本概念 二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 三 火灾的危害性 四 火灾的防治 五 灭火技术措施 六 火场逃生 七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一 燃烧的基本的概念 1 定义 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发光 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 燃烧的三个特征 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放热 发光 一 燃烧的基本的概念 3 燃烧的三要素 基本条件 可燃物质 如木材 乙醇 乙烯等 助燃物质 常见的为空气和氧气 导致燃烧的能源 即点火源 如撞击 摩擦 明火 高温表面等 一 燃烧的基本的概念 4 燃烧的类型 闪燃 可燃液体受热蒸发为蒸气 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可燃气体 当温度不高时 液面上少量混合可燃气体遇火源会出现瞬间火苗或闪光 即短暂的燃烧过程 一闪即灭 称闪燃 一 燃烧的基本的概念 闪点 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如 苯 闭杯 11 1 甲苯4 环己烷 16 5 芳烃42 等 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 随时都有可能被火点燃 闪点越低 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一 燃烧的基本的概念 着火 可燃物质在火源的作用下能被点燃 并且火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 着火点 燃点 能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 如 苯甲苯535 二硫化碳90 等 一 燃烧的基本的概念 自燃 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无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燃烧的现象 包括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 能引起自燃的最低温度称自燃点 如 黄磷30 煤320 自燃点越低 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一 燃烧的基本的概念 5 物质的燃烧过程 历程 任何可燃物质的燃烧都经过氧化分解 着火 燃烧等阶段 一 燃烧的基本的概念 可燃气体 在火源作用下加热到着火点 燃点 就能氧化分解燃烧 是最容易燃烧的 如 乙炔2C2H2 5O2 4CO2 2H2O Q 一 燃烧的基本的概念 可燃液体 受热 蒸气 燃烧如 乙醇C2H5OH 液体 C2H5OH 蒸气 C2H5OH 蒸气 3O2 2CO2 3H2O Q 一 燃烧的基本的概念 可燃固体 可燃固体受热成熔融状态 蒸发出可燃蒸气 从而氧化燃烧 如 固体硫 一 燃烧的基本的概念 可燃固体受热直接析出可燃气体从而氧化燃烧 如 木材在T 295 析出H2 CH4甲烷 表面燃烧 炽热状态如 焦炭 无火焰 亦称无焰燃烧 又如 金属燃烧 Al Mg等 二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 火灾 指失去控制蔓延成灾的燃烧现象 或指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 通常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人员和和财产损失较轻时 有时也称火警或未遂火灾事故 二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 1 火灾发生的条件 火三角即燃烧必须是可燃物 助燃物 剂 氧化剂 着火源三个基本条件同时具备 并且相互作用 即构成燃烧系统 才能发生 火三角也称为火灾三要素 二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 根据 火灾分类 GB4968 85 一般将火灾分为 A类 固体物质火灾 这类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的性质 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 毛 麻 纸火灾等B类 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 乙醇 沥青 石蜡火灾等 二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 C类 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 氢气火灾等 D类 指金属火灾 如钾 钠 铝 镁火灾等 E类 带电火灾 如家电 变压器 二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 3 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初起期 烟 阴燃 发展期 窜出火苗 火势由局部到大面积 最盛期 空气剧烈对流 风助火势 火势强盛 火焰包围可燃物 烈火熊熊 衰弱期 可燃物逐渐减少 熄灭期 可燃物不足 惰性介质 灭火作用等 二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 4 火灾发展过程的几种现象 火旋风 火在蔓延过程中出现的旋转火焰 与风向 地理形态 建筑物的影响有关 有垂直火旋风 水平火旋风 他们都会促进火势蔓延速度加快和强度加大 二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 轰燃 定义 室内的局部火 由于热辐射 热对流等 向大面积火转变 由燃料控制向通风控制 不仅是可燃物的数量和性质 而是风助火势 空气剧烈对流等 容易进入最盛期 未燃气体和挥发的蒸气局部聚集 如顶棚的下方 突然着火而造成的火焰迅速扩散 二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 轰燃的判断 上层的烟气平均温度达到600 地面处接受的热流密度达到20kw 二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 轰燃造成的原因 1 热辐射2 热对流烟气吸收的热量大于损失的热量就可能发生轰然 二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 回燃 死灰复燃的现象叫做回燃 原因 室内火势熄灭后 由于温度仍很高 可燃物的热分解析出可燃气体 逐渐积累 一旦通风条件改善 这些混合气体会被灰烬点燃 不仅会在室内形成强大快速的火焰传播 而且会在通风口外形成巨大的火球 轰燃 二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 回燃的特点 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对生命财产具有较大的危害 三 火灾的危害性 火灾的危害 1 对人体直接造成的烧伤和烧死 2 造成财产的损失3 烟气的危害 三 火灾的危害性 火灾除了造成直接烧伤和烧死外 往往更多 约一半以上 的人员的死亡是烟气造成的 三 火灾的危害性 定义和组成 烟气是一种混合物 包括燃烧产物如CO2 水蒸气 以及未燃的燃气 CO 多种有毒有腐蚀性的气体 固体微小颗粒和液滴 卷入的空气等 三 火灾的危害性 烟气的产生 除了少数的纯燃料 如H2等 燃烧时不产生烟气外 多数可燃物都会产生烟气 烟气的毒性 窒息如CO2等气体 中毒 主要是CO 多数的中毒死亡都是由它引起的 三 火灾的危害性 烟气的高温能使人灼伤 造成呼吸困难 能妨碍人员逃生和妨碍灭火 四 火灾的防治 1 防火技术的基本技术措施设计阶段 评估阶段 阻燃阶段 火灾探测 灭火措施 四 火灾的防治 设计阶段 建筑或工程设计时考虑到防火安全 如采用难燃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易燃建筑材料 防火门 防火墙 安全通道等 耐火等级分 一 二 三 四级 四 火灾的防治 评估 对已有的厂房 仓库或工程进行危险评估 包括 耐火等级 安全间距 使用能源的安全要求等 四 火灾的防治 阻燃 对建筑材料和结构进行阻燃处理 如装饰材料聚氧乙烯等易燃材料 添加阻燃剂 其本身应毒性小 所以要求清洁阻燃 如溴 锑和铅的化合物等比较理想 四 火灾的防治 安全间距 储罐相邻距离 罐组相邻距离 企业与相邻设施距离均需要满足标准 火灾探测 利用火灾的初起期的冒烟 阴燃等信息研制火灾报警器 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 五 灭火技术措施 1 消防方针 预防为主 消防结合 2 灭火的原理 火灾一旦发生 只要消除燃烧三个基本条件中的任何一条 火即熄灭 五 灭火技术措施 3 灭火的基本技术措施 窒息法 消除助燃物 氧化剂 如CO2灭火器 CCl4四氯化碳灭火器等 隔离法 消除可燃物 如水墙 破拆 关闭燃料的阀门等 冷却法 消除着火源 如水冷却 五 灭火技术措施 4 灭火剂 气体灭火剂 如CO2灭火剂 卤代烷 1211灭火剂 二氟一氯一溴甲烷 等 泡沫灭火剂 利用硫酸铝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作用 产生CO2泡沫 五 灭火技术措施 6NaHCO3 Al2 SO4 3 18H2O CO2 2Al OH 3 3Na2SO4 18H2O 干粉灭火剂 主要是 2NaHCO3 Na2CO3 CO2 H2O Q还有消防用水等 五 灭火技术措施 5 系统的应用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具有报警功能又有喷水灭火功能气溶胶灭火装置 按产生气溶胶的方式可分为热气溶胶和冷气溶胶 目前国内工程上应用的气溶胶灭火装置都属于热型 冷气溶胶灭火技术尚处于研制阶段 无正式产品 热气溶胶以负催化 破坏燃烧反应链等原理灭火 气溶胶与卤代烷类和惰性气体类哈龙替代技术不同 普通型的气溶胶灭火后有残留物 属非洁净灭火剂 而新一代S型气溶胶具有较高的洁净度 由于各企业采取的药剂配方不同 有些非洁净的气溶胶喷洒后的残留物的性质也不相同 六 火场逃生 要点 身上着火时 在地上打滚 不能跑 用毛巾 手帕捂鼻护嘴 不顺风疏散 用湿棉被 毛毯遮盖身体 无路可逃 寻找避难处 阳台 楼房平顶或退入房间 卫生间 将门缝用湿毛巾等封严 浇水 六 火场逃生 高层楼房可以采用绳索 或床单撕条 雨水管 雨棚等 被迫跳楼 高层楼向地面抛下厚的棉被 沙发垫子等物增加缓冲 双脚先落地 求救呼救 呼叫 敲打金属物件 夜间可以用手电筒 利用疏散通道逃生 不坐电梯 以防停电 七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1 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分类 七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2 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分类 七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2 安全距离 1 罐组内相邻可燃液体地上储罐的防火间距 七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2 液化烃罐组与相邻工厂或设施的防火间距 爆炸基本概念 一 爆炸及其分类 二 爆炸极限 三 爆炸的危害 四 燃烧和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关系 五 爆炸危险场所等级划分 一 爆炸及其分类 1 爆炸 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基本特征 压力的急骤升高2 分类 按爆炸性质分 物理性爆炸 物质物理变化 to V P 而引起的爆炸 如锅炉爆炸 蒸气爆炸等 一 爆炸及其分类 化学性爆炸 物质在瞬间完成化学反应 同时释放大量气体和热量引起的爆炸 如 乙炔2C2H2 5O2 4CO2 2H2O Q化学爆炸三要素 气体 Q 化学反应高速度 核爆炸 一 爆炸及其分类 按爆炸速度分 轻爆 燃烧速度为数米 秒 爆炸 燃烧速度为十几米 数百米 秒 爆轰 燃烧速度为1000 7000米 秒 一 爆炸及其分类 按爆炸反应物分为 可燃气体 纯 的分解爆炸 C2H2 2C H2 Q 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 2C2H2 5O2 4CO2 2H2O Q 可燃粉尘爆炸 铝粉 面粉 煤粉等与空气 O2 混合物 可燃蒸气 可燃液体雾滴可爆炸 二 爆炸极限 1 定义 可燃物质 可燃气体 蒸气或粉尘 与空气 氧气 的混合物 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亦称着火极限 二 爆炸极限 如CO 空气混合物 二 爆炸极限 氢气 4 0 75 6 甲苯 1 2 7 0 环己烷 1 2 8 4 芳烃 0 6 7 0 氨 13 5 79 煤粉尘 30 120g m3 45 2000g m3时 无论在密封的容器内还是在敞开的空间遇到明火 都会产生爆炸 当煤粉含量在300 4000g 3时 其爆炸强度 破坏力最大 二 爆炸极限 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越宽 则爆炸危险性越大 据此 可燃物质 燃气 蒸汽 粉尘 化学性爆炸的条件为 可燃物质 燃气 蒸汽 粉尘 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均匀混合 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在火源作用下 二 爆炸极限 2 爆炸下限 可燃性混合物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 爆炸下限越小 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3 爆炸上限 可燃混合物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 爆炸上限越高 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二 爆炸极限 4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初始温度升高 爆炸极限范围变宽 如 丙酮CH3COCH3在0 为4 2 8 100 为3 2 10 初始压力增大 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宽 如 甲烷CH4 0 1MP时为 5 6 14 3 5MP时为 5 4 29 4 二 爆炸极限 容器管道减小 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小 如 H2 C2H2 d 0 1 0 2mm时爆炸不传播 火源能量越高 爆炸极限范围愈宽 如 CH4 100V 1A电火花不炸2A 5 9 13 6 3A 5 85 14 8 二 爆炸极限 最小点火能量 能引起可燃性混合物爆炸的火源的最小能量 如 H2 0 017毫焦C2H2 0 019毫焦 含氧量越高 爆炸极限变宽 如 H2 空气4 75 H2 氧气4 95 二 爆炸极限 惰性介质含量越高 爆炸极限范围变窄 危险性小 如 水蒸气 N2 CO2 Ar等 三 爆炸的危害 1 直接的破坏作用 设备容器被炸毁 碎片可在100 500米内分散 在大范围内造成危害 2 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爆炸产生的高压高温高能的气体向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的空气 形成冲击波 对周围的建筑物 设备和人员的震荡作用 而造成破坏和伤害 三 爆炸的危害 3 造成火灾 爆炸产生的高温热量 容器破裂的静电放电能把周围的可燃性物体点燃 引起火灾 4 造成中毒和环境的污染 好多物质不仅可燃 而且有毒性 四 燃烧和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关系 比较两者的条件 四 燃烧和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关系 五 爆炸危险场所等级划分 1 气体 蒸气爆炸危险环境0级危险区域 指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或短时间频繁出现爆炸性气体 蒸气或薄雾的区域 1级危险区域 指正常运行时预计周期性出现或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 蒸气或薄雾的区域 2级危险区域 指正常运行时不出现 或即使出现也只可能是短时间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 蒸气或薄雾的区域 非爆炸危险区域 五 爆炸危险场所等级划分 2 粉尘 纤维爆炸危险环境10级危险区域 指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或短时间频繁出现爆炸性粉尘 纤维的区域 11级危险区域 指正常运行时不出现 或即使出现也只可能是短时间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 蒸气或薄雾的区域 五 爆炸危险场所等级划分 3 火灾危险环境21区 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 使用 加工 储存或转运闪点高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无题 而它们的数量和配置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火灾危险环境 22区 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悬浮状 堆积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 它们虽然不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但在数量上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火灾危险环境 23区 指由固体可燃物质 在数量上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的火灾危险环境 III 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 1 控制和消除火源包括明火 高温表面 冲击摩擦 自然发热 电器火花 静电火花 光或热的射线以及非生产用火等8种 III 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 2 组织火焰及爆炸波的扩散 1 阻火装置 如安全水封 阻火器和单项阀 2 泄压装置 包括安全阀和爆破片以及呼吸阀和防空管 3 指示装置 如压力表 温度计和水位计等 III 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 3 防止形成爆炸介质 1 以不燃或难燃材料 代替可燃或易燃材料 提高耐火极限 2 加强通风 使可燃气体 蒸气或粉尘达不到爆炸极限 3 密闭设备 不使可燃物料泄漏和空气渗入 III 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 4 清洗置换设备系统 防止可燃物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5 对遇冷空气 水或受热容易自燃的物质 多采用隔绝空气储存 6 充装惰性气体保护有易燃 易爆危险的生产过程 7 隔绝储存性质互相抵触的物质 1目的有效防止火灾 爆炸事故的发生 保障员工生命和公司财产安全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防火 防爆安全管理 3职责3 1安全环保部负责建立健全防火 防爆安全管理制度 并负责防火 防爆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 3 2安全科负责监督防火 防爆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及日常检查工作 3 2各单位负责本单位防火 防爆安全管理具体工作 4控制要求4 1生产装置4 1 1根据生产 储存 使用危险化学品有关火灾和防爆危险性等级分类要求 公司厂房布置 建 构 筑物结构 电气设备的选用 安装及有关安全设施的配设必须符合有关规程 规范 标准的要求 4 1 2在工艺装置上有可能引起火灾 爆炸的部位 应充分设置超温 超压等检测 报警 声 光 装置和安全联锁装置 4 1 3在可燃气体 蒸汽 可能泄漏扩散处 应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测 报警装置 其报警信号值应设定在该气体爆炸下限的20 以下 如与安全联锁配合 其联锁动作应在该气体爆炸下限的50 以下 4 1 4生产装置上所有自动控制系统 应同时并行设置手动控制系统 4 1 5所有与易燃 易爆装置连通的惰性气体 助燃气体的管道 均应设置防止易燃 易爆物质窜入的设施 但不宜单独采用单向阀 4 1 6在可燃气体 蒸汽 的放空管出口处应设置阻火器 在便于操作的地方设置截止阀 以便在放空管出口处着火时 切断气源灭火 放空管最低处应装灭火用管接头 4 1 7有突然超压或瞬间分解爆炸的生产设备或贮存设备 应装有爆破板 防爆膜 其出口应朝安全方向且加装防护设施 并根据需要采取防止二次火灾爆炸的措施 4 1 8用于易燃 易爆气体的安全阀及放空管 必须将导出管置于室外 并高于建筑物2米以上 4 2动火 用火作业安全4 2 1生产区内 根据火灾危险性及生产 维修 建筑等工作的需要 经使用单位申请 安全环保部审批 可设立 固定动火区 固定动火区 以外一律为禁火区 4 2 2设立固定动火区的条件和要求 固定动火区应设置在易燃 易爆区域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距易燃易爆厂房 罐区 设备 排水沟 水封等 应不小于30米 室内固定动火区应以实体防火墙与其它部分隔开 门窗向外开 通道要畅通 生产系统正常放空或发生事故时 可燃气体不会扩散到固定动火区内 固定动火区内不准存放易燃 易爆 可燃物等 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 固定动火区要设立明显标志 并落实专人管理 4 2 3禁火区内 禁止使用电炉 煤 气 炉等及其它有明火的方式取暖 烧水 热饭菜等 4 2 4可能产生火焰 火花和炽热表面等的作业 如使用电 气焊 割 电钻 喷灯 砂轮 打凿预制件等均为动火作业 动火作业必须申请办理 动火作业许可证 4 2 5动火作业分级管理公司动火作业分为特殊动火作业 一级动火作业和二级动火作业等三级 特殊动火作业 指在生产运行状态下的易燃易爆生产装置 输送管道 储罐 容器等部位及其它特殊危险场所和区域进行的动火作业 主要包括 带压不置换动火 在有可燃物构件的设施上动火 如凉水塔 一级沉淀池 澄清池 冷却塔等 工业窑炉 如三气炉 焙烧炉等 投产前的开车点火 易燃易爆液体和气体装卸作业场所动火 易燃易爆生产装置及设备 设施 上动火等 一级动火作业 指在易燃易爆场所进行的除特殊动火作业以外的动火作业 厂区管廊上的动火按一级动火作业管理 二级动火作业 指特殊动火 一级动火及固定动火区范围以外的其它动火作业 易燃易爆生产装置或系统经全部停车 并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和清洗置换 取样分析合格后的动火作业 可根据其火灾 爆炸危险性分析 经公司主管安全领导批准 可全部或局部降为一级动火作业管理 遇节假日或其他特殊情况时 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 4 2 6动火作业安全防火要求4 2 6 1一级和二级动火作业必须办理 动火作业许可证 进入容器设备等受限空间内及高处等进行动火作业 还应执行登高作业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等相关安全管理规定 凡在盛有或盛装过危险化学物品的容器 设备 管道等上进行动火作业 必须在动火作业前进行隔离清洗置换 经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作业 凡在易燃易爆容器 设备 管道等生产设施上动火作业时 必须将其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 并进行清洗置换 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作业 高处动火作业 其下部地面如有可燃物 洞 井 地沟 水封等应进行检查分析 并采取措施 以防火花溅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拆除管线的动火作业 必须先查明其内部介质的走向 并制定相应的安全防火措施 动火作业地点周围水平距离15米内有可燃物的 应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 凡在有可燃物或易燃物构件的设备内部进行动火作业时 必须采取防火隔绝措施 以防火花溅落引起火灾 风力五级以上 含五级风 天气 禁止露天动火作业 因生产需要确需动火时 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 并采取可靠的安全防火措施 动火地点周围30米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气体 15米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液体 不得在动火点下方10米范围内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或喷漆作业 动火作业应有专人监火 动火作业前动火作业人应清楚动火现场情况 在确认对周围的易燃物及动火安全措施完全落实情况并配备有足够适用的消防器材后方可进行 动火作业前 要仔细检查各动火工具本质安全程度 保证安全可靠 严禁带病使用 动火作业完毕后 动火人 监火人及参与动火作业人员应仔细清理现场 确认无残留火种方可离开 4 2 6 2特殊动火作业特殊动火作业在符合4 2 6 1规定的同时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动火作业前 必须通知生产 设备 安全等部门到场 必要时可通知消防队现场待命 以便在异常情况下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 在系统生产不稳定或设备 管道腐蚀严重的情况下不准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作业 带压不置换动火作业过程中 必须设专人负责监视生产系统压力变化情况 保证系统压力不低于100mm水柱 低于100mm水柱时应停止动火作业 查明原因并采取可靠措施后方可继续动火作业 任何情况下严禁负压动火作业 保持动火作业现场的通风良好 4 2 6 3气焊 割 作业安全要求 焊 割 炬控制阀要严密可靠 氧 乙炔气减压器要灵敏有效 气体软管耐压合格 无破损 压力表完好 氧 乙炔气瓶不得靠近热源 乙炔钢瓶不得卧放并禁止倒置 各瓶内气体不能用尽必须留有余压 不小于0 05Mpa 使用气焊 割 动火作业时 氧气瓶与乙炔瓶间距应不小于5米 二者与动火作业地点均应不小于10米 并不准在烈日下曝晒 4 2 6 4电弧焊 割 作业安全要求 电焊机要设立独立的电源开关 电焊机二次线圈及外壳必须有可靠的接地或接零装置 其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一次线路与二次线路绝缘良好 易辨认 在特殊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焊 割 作业时 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焊工在操作中要遵守焊工安全操作规程 在多人作业或交叉作业场所从事电焊作业要设有防护遮板 以防止电弧光灼伤他人眼睛 等离子切割 氩弧焊 CO2保护焊 埋弧焊等特种作业 应采取相关安全防护措施 4 2 7动火分析及合格标准4 2 7 1分析凡是在易燃易爆容器 设备 管道等生产设施上及密闭空间内和安全部门认为应进行分析的部位等进行动火作业时 动火作业前必须进行动火取样分析 动火分析的取样要有代表性 取样点由动火所在单位负责人或所属安全科管理人员负责确定 较大设备内应采取上 中 下取样 较长管线上应分段取样 动火点周围环境分析不小于10米 动火作业的分析样品应保留到动火作业结束 取样与动火间隔不得超过30分钟 如超过此间隔时间或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30分钟时 必须重新进行取样分析 特殊动火作业期间应随时进行监测 4 2 7 2动火分析合格判定a 使用测爆仪或其他类似手段时 被测的气体或蒸汽浓度应小于或等于爆炸下限的20 b 使用其他分析手段时 被测的气体或蒸汽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 时 其被测浓度小于0 5 当被测气体或蒸汽的爆炸下限小于4 时 其被测浓度小于等于0 2 4 2 8 动火作业许可证 的管理4 2 8 1 动火作业许可证 一式三联 二级动火证由审批人 第一联 动火人 动火所在操作岗位各持一份备查 一级和特殊动火由动火点所在单位 动火人 厂安全科 第一联 各持一份备查 动火证保存期限至少为一年 4 2 8 2 动火作业许可证 的办理程序 按 作业票证办理程序规定 的有关规定执行 4 2 8 3 动火作业许可证 的有效期限 特殊危险动火证和一级动火证的有效期最长为8小时 二级动火证的有效期最长为72小时 动火作业超过期限的 应重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嘉兴市秀洲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福建省莆田市哲理中学九上化学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化学九上期中监测试题含解析
- 配送车司机雇佣合同6篇
- 离婚自愿协议书:财产分配、子女监护及债务分担协议
- 矿业节能减排矿长及环保顾问双重聘用合同
- 租赁车辆安全培训合同违约责任及赔偿细则
- 私人土地买卖合同中的土地规划与建设要求协议
- 专升本护理云南考试题及答案
- 专科思政考试题库及答案
-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11000字》
- PEP小学英语单词表(3-6年级)
- 忠县介绍课件
- DB4401-T 43-2020 反恐怖防范管理+防冲撞设施-(高清现行)
- 保障和改善民生课件
- 北京京剧院劳动合同制职工招考聘用(必考题)模拟卷
- 银行信贷实务与管理课件
- 实习任务书(标准模版)
- (完整版)交管12123学法减分题库及答案
- 古文字学(全套课件)
- 大连石化“3.14”亡人事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