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资料4 针灸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相适应的一些体会.doc_第1页
1959年资料4 针灸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相适应的一些体会.doc_第2页
1959年资料4 针灸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相适应的一些体会.doc_第3页
1959年资料4 针灸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相适应的一些体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59年资料4 针灸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相适应的一些体会.txt结婚就像是给自由穿件棉衣,活动起来不方便,但会很温暖。谈恋爱就像剥洋葱,总有一层让你泪流。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针灸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相适应的一些体会本钢职工医院王品三 针是通过体表刺入皮下组织,而产生一种刺激作用,以达疗效;灸是在体表借燃点艾炷之热力,而产生一种刺激作用,以达疗效,二者都是属于物理刺激疗法。那么为什么在针灸适应疾病证候的条件下,却有效与不效呢?这不能不归之于针灸刺激量和疾病证候的相适应问题。更确切一点来说,也就是朱琏同志所指的针灸的三个主要关键。即时机、部位、手法。因为人是个有机体,和其他动物一样,必须适应自然环境,保持内在平衡,才能健康生存,否则就会疾病丛生,也就是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所以针灸刺激量的大小与疾病证候的相适应与否,也就是能否恢复内在平衡,以适应自然环境,是决定针灸疗效的主要关键。方家是通过临床的四诊、八纲辨证后,本着七方十剂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八法予以应投药剂;西医也是明确诊断后,根据解热、镇痛、强心、利尿、消炎等不同的作用予以处方。都不外求得对疾病证候的相适应,而获疗效。所以用药不同,剂量也不同。那么针灸亦然,也必须根据临床的检查,特别是经络变化的检查,来明确时机、肯定部位、掌握手法。以适应体质的强、弱、肥、瘦,疾病的久、暂、缓、急,从而获得针灸疗效。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 从这个公式里,我们可以看出时机、部位、手法都对,其结果必获著效,其中二个对一个不对,有二个互相抵消,其结果剩下一个对,那么也可以获得疗效;如果若是一个对二个不对,其中二个抵消,剩一个不对,必然无效;至于完全不对,则不仅无效,也很可能有害,助长疾病证候的加剧。因而太过则有伤机体,不及则不能达到应有的刺激作用。由此看来针灸临床,还必须慎审从事,不掌握住这个关键,势必贻害于人。所以甲乙经针道第四有这么一段话:“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反沉,病益甚。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舍,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虚虚实实、损不足、益有余,是为重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厥,夺阳者狂,针害毕矣。”所谓时机:是指疾病的具体症状。将包括生活史,既往历、以及现症。需要明确生活、工作、体质、营养、既往病史、自觉诱因、病程时间以及临床所出现的证候、检查到的症状,化验所见等等;同时也必须搞清经络的变化,知热感度的差别,经络间的有余不足,同经同穴的电位差别等等,综合所有这些都是属于疾病时机的材料,才能明确是虚、是实、应补、应泻、或先补后泻、平补平泻以及根据不同的经络变化,那些需补需泻。因而在针灸临床上,除一般的诊断外,一定要根据经络的诊断,来作为针灸刺激量的标准,是较为恰当的。其次部位将包括二个方面,即疾病证候的部位,以及针灸所要刺激的部位。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依据疾病证候的部位,来肯定针灸刺激的部位。所以病灶的部位、证候所表现的经络部位、在临床上所查觉到的主症外的异常过敏部位、经络脉诊的压痛部位,以及经络间所出现的有余不足部位等等,这些都是针灸刺激部位的指征。是局部取穴,或是远隔部位取穴;是单侧刺、是双侧刺,是刺激一个点、或是刺激经络的一条线,或是针对病灶刺激一个面。这都意味着针灸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的相适应问题。试举几例予以说明:一、单侧刺:如门诊556号病志,马某,患第三枝三义神经痛,病程很久。初诊时两侧取穴经针无效,二诊取患侧的耳门、下关、合谷立即止痛,并留针一小时,就感觉到异常轻快。二、双侧刺:门诊第2988号病志,患儿百日咳,两鼻衂血,双刺少商后,始终未衂。三、刺激一个点:如某人患神经性的两侧顳顬部胀痛,经检查左足外踝下足少阳胆经原穴“丘虚”异常过敏压痛。当即予以强刺后,其痠麻觉沿足少阳胆经一直传异到顳顬部,顿时胀痛消失而愈。四、刺激经络的一条线:如患一侧坐骨神经痛或风湿痛的,往往我们在胆经系统上取穴环能跳、风市、阳 陵泉、阳辅等穴。五、刺激病灶的一个面:如神经性皮炎,我们便用皮肤针在病灶部位,全面的局部扣打,以轻度出血为止,确实立即止痒,促进循环旺盛,增加皮下氧份,改变神经机制,恢复皮肤健康。我们从46例的疗效统计来看有效率是84.8%、治愈率是50%。所有这些都不外根据疾病证候的部位,来确定针灸刺激的部位,也就是取穴的一个准则,因而获得针灸疗效。马丹阳非常强调这一点,在他的天星十二穴里,他首先指出来,“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也就是应当单侧刺的单侧刺,应当双侧刺的双侧刺,是刺激一个点,或是刺激一条线,甚或是一个面,不能千篇一律,墨守陈规,而是必须辨症施治。并且从我们所得出来的公式来看,很明显的说明了这一点,刺的部位对就会有效,不对就会无效;灸的部位同样如此。所以有的同道将“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解释为补泻问题,我是不同意的,不仅从字意上说不通,而且在他最后又说“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拏”,这分明并不是指的补泻问题,而是部位问题。因此针灸在刺激的部位上,确实是个很主要的关键。手法是在明确时机,肯定部位的基础上的一个绝对技术问题。通过正确的手技,才能使疾病证候趋于缓解,或者消失;才能使有所变化的经络,恢复平衡,而获治愈,因而也是个绝对量的问题,能否适应疾病证候,关键也在于此。手法是包括施针的手技,和施针的顺序;灸则包括艾柱大小,火力强弱。同时也是根据具体症状,是针灸并施,或者专针专灸,总不外通过补泻二个基本手法。古今虽然在名词上有所不同,毕竞离不开虚补、实泻二个法门。强刺就是泻实,弱刺就是补虚,以适应对疾病证候的应有刺激作用。所以在古来有“五刺应五,九刺应九变,十二刺应十二经”,以及“刺常人,无失其常数,刺壮士应深而留之,刺瘦人应浅而疾之,刺婴儿应浅剌而疾发针,日再可也”等等的不同论述。近人也是通过强弱刺激二个基本手法,而使处于异常兴奋状态的机件组织达到抑制,处于异常抑制状态的机体组织恢复兴奋。总不外把机体内异乎生理现象的各种病理状态,通过针灸刺激作用的反射机制,恢复正常机能,从而获得治愈。当然在手法的细节上,是很多的,如灸炷的大小、多少,一般地应以疾病证候的具体状况和施灸的部位而增减,以适应疾病证候对量的要求,而达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至于近代针刺的单刺、旋撚、雀喙、屋漏、置针、间歇、振颤、乱针等手法,同样都离不开强弱刺激的二个作用,古来的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留气、运气、提气、中气,苍龙摆尾、赤凤摇头、子午捣臼等法,也都离不开补泻的作用,如内经说:“吸则内针,无会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出。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乃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候呼引针,气不得出,各在所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以此为基准,就可以在提插上找徐疾,在撚转上找左右,在经络循行上找迎随,以不同的手技,来达到加强疗效的补泻作用,而求得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的相适应。至于施针的顺序,在近代针灸学者却很少提及这一问题。治疗某一疾病,同时可以采取数穴。虚补其母,实泻其子,或先补后泻,究竟应当先刺那一穴,后刺那一穴,这倒是很有讨论地余地。古代的长桑君天星秘诀,就在于针刺的顺序,根据不同的疾病证候,先后施针而称之为“秘诀”。如他首先就说:“天星秘诀少人知,此法专分前后施。”事实也真灵,他的经验在今天临床上应用起来,也确实有效。如“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旋玑。”“小肠气痛先长强,后刺大敦不要忙”。从内容上来看,他的先后规律,是先临近取位,或局部取穴,后再远隔部位取穴,或诱导取穴。如我们通常知道胃疼三针。“中脘、内关、足三里”,那么究竞应该先刺那一穴呢?那就是应先刺中脘,后刺内关,最后刺足三里,其痛随针而减以至消失。不仅如此,其他亦然,如小儿夜尿,先刺中注,后次三阴交,否则就可能延缓治愈,甚或无效,这也是我们在临床上常常碰到的事。如果单从医者顺手方便施针,不从病体出发,是值得攷虑的。所以针刺的顺序,也是针灸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综合以上我对针灸工作有如下二点体会:一、必须依靠“经络学说”经络在人体上确是客观的存在着。日本中谷博士的良导络,良学点以及通过良导络、良导点所窥查到的五行生、克、制、化,就说明了这一点。法国的Flandin,Ch.佛郎丹、Ferreyrolles,P.费利罗尔、及Khoubessrian,H.柯贝塞梁等他门在临床上,针刺三阴交而出现了沿着肝、脾、肾三经的30-35厘米的三条白线,从而病症顷刻痊愈。最近健康报所发表的“经络测定仪”,就充分的说明了经络是实有其物的;同时也说明经络学说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针灸的学术研究中、以及临床的应用上就更具有绝对的重要意义。二、必须掌握“辨证施治”按照中医的四诊八纲和患者的病情体质来明确时机、肯定部位、掌握手法。特别是经络的变化,究竟是属实、属虚,再根据疾病证候的部位,来肯定针灸刺激的部位,分别予以不同的补、泻、迎、随等的不同手法,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那么要想掌握这一错综复杂的针灸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的相 适应问题,就必须把经络学说,有效地运用到临床实践里去。通过体表肉眼的所见、触诊的过敏、温觉的差别、电位的高低,从而灵活的辨证施治。试举一例予以说明:门诊第79号病志。陈,女,30岁,家庭妇女,三个小孩。自二十二岁患颈淋巴腺结核,在颌下有卵黄大硬结及既往破溃瘢痕,不活动,有压痛;在两耳下各有卵黄大硬结一个,活动无压痛,有时肿大,表部无改变,右侧有破溃愈合瘢痕期曾服中药和一般针灸无效。自57年来我院门诊,作背根切除术,自胃俞以上按节次第手术始终无效。自经查找过敏点后,发现至阳压痛、左肝俞压痛,在此二点施术后,经二星期复诊,硬结完全消至梅核大,并无压痛,硬度也大大减低,回顾自如。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掌握“辨证施治”。本篇仅根据经络学说,辨证施治及临床体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