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doc_第1页
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doc_第2页
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doc_第3页
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第一讲:关爱学生【规范内容】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条文解读】 关爱学生是师德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都无一例外地要求为人师者必须具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大爱情怀。从职业性质上说学生是教师所从事职业的直接作用对象,成为教师履行职责的客体。从感情纬度上说一旦身为人师,教师就与学生结下不解之缘。在学生身上寄托着教师的希望和期待,承载着教师的责任与信念;学生身上发生着的每一个变化,凝集着对教师付出的回报,体现着教师的价值。教师与学生因此总是难分难解,然而他们的角色、地位不同,目标、价值观不同,分别处在人生旅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情趣、不同的心理特征,难免有着冲突与隔阂。如何去协调与学生的关系,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作为教育职责的承担者的教师来说,是必须面临的挑战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具体到此条规范可以从“原则”“角色”“责任”“禁忌”四个角度来理解分析。 (一)两项原则尊重与平等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理解这一点首先要从教育中的人际关系人手,师生关系有一个重要的特征不可选择性。每一位老师会遇上什么样的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可选择的,如孔子所言有教无类”。所以这也就注定了教育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平等和理性。教育爱不同于母爱,母爱是一种本能,尽管古往今来的文学家一直歌颂母爱,但母爱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一最爱的永远是自己的孩子。而教育爱是理性的,爱所有的学生,无论是贫困还是富有,优秀还是平凡,聪明还是愚笨。经常有老师叹息:有的孩子不好好学习,顶撞老师,给老师难堪,难道也要勉为其难地去爱吗?这就未免把教育爱理解得比较表象化,仅仅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而已。事实上,教育爱之所以理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尊重的原则,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首先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倘若真能做到这样,许多教育失误都是可以避免的。尊重所有孩子的人格、精神,面向所有孩子的心灵,甚至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在极端的情况面前,并不一定要求老师必须在表面体现出爱,但必须尊重,不能放弃。 (二)角色定位良师益友“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传统的师生关系在东方文化中是“师道尊严”的,如苟子所言是“天地君亲师”。因而传统教师的形象也是充满威严的长辈特征,即使在形容充满了教育爱的老师,我们惯常使用的比喻也是“母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只要有爱就一定有教育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得从师生关系的分析人手。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并非理想主义地融洽和谐。由于双方的年龄、价值观、任务等的各种不同,加之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之间的隔膜,冲突也是经常存在的。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移情性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像陶行知先生曾说的那样要“蹲下身来”同孩子说话,把自己变成小孩子,才能更好地教小孩子。传统教育是权力教育,儿童经常屈服于成年人的权力之下,不需要理解也能达到控制。而现代教育是民主教育,老师们之所以觉得难题重重,一个很大的理由是单纯的爱或单纯的控制没有效力了。现在孩子更需要的是理解,不希望老师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更多地希望得到方向上的引导和策略上的帮助,以及陪伴成长的感觉。所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严师到良师,由良师到益友。良师是成长方向的引导者,走在学生的前面;益友是成长过程的陪伴者,走在学生中间。所以对待学生的方式也得以明朗化“严慈相济”取代过去的“严格要求”。 (三)基本责任维护学生安全、健康和权益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这一条曾经引起了网上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实际上这是教育者的基本责任。安全是生命的底线,健康是生命的质量,权益是生命的色彩,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这三个词分层次地表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保护学生安全的含义在这里不应被窄化理解为仅仅是灾难面前保护学生,还包括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如不带学生从事危险的活动,避免学生受到各种伤害等等。因为一切教育目的最终被确立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生命安全是健康的基本前提,生命不保,何谈健康?当然,保护儿童的安全并不仅仅是在突发危机事件面前教师们可歌可泣的牺牲与奉献,更多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如不带学生从事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危险活动,哪怕是正义的和英勇的活动(过去曾经有被树为典型的教师带领学生扑灭山火的事情等等),从事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应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意识教育等等。此外,不以过重的课业负担来摧残儿童的健康,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等等。权益则是指学生的隐私权(日记和信件)、名誉权、受教育权等等不能被随意剥夺和侵犯,这是学生的尊严所在。 (四)行为禁忌体罚和变相体罚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与既往的师德规范一脉相承的。它再次明确了教师行为的底线。关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其实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事实上不少教师也将体罚作为有效的教育手段使用。不可否认,在短期内和表象上,体罚取得的效果还是可行的,教师们体罚学生也大多是出自恨铁不成钢的爱,并非是跟学生之间存在私人恩怨。但体罚依然是明令禁止的教育手段。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向善,道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而教育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有价值的内容,二是符合伦理要求的手段。在某种意义上来看,教育手段比教育内容更为重要,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刻,而体罚显然是不符合伦理要求的。第二个原因是教育行为是一种专业行为,解决问题需要采用专业的策略和手段,而体罚是一种简单的暴力行为,缺乏专业技术含量。当然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教育并不反对合理的惩戒。事实上,批评、检查、处分等等惩戒学生错误的措施还是应该得到支持的,只是需要我们拥有更多的智慧去掌握和运用。主题一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文件依据】l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11月20日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并向成员国开放签署,1990年9月2日正式生效) 第二条1缔约国应尊重本公约所载列的权利,并确保其管辖范围内每一儿童均享受此种权利,不因儿童或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民族、族裔或社会出身、财产、伤残、出生或其他身份而有任何差别。2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儿童得到保护,不受基于儿童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家庭成员的身份、活动、所表达的观点或信仰而加诸的一切形式的歧视或惩罚。 第二十七条1缔约国确认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主题二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文件依据】l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12月29日修订) 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第十九条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第二十条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 第八条第四款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主题三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文件依据】l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六条第一款缔约国确认每个儿童固有的生命权 第二款缔约国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存活与发展 第十二条第一款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l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12月29日修订) 第二十二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主题四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文件依据】l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第十九条1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管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l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12月29日修订) 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