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纳米人.doc_第1页
中国十大纳米人.doc_第2页
中国十大纳米人.doc_第3页
中国十大纳米人.doc_第4页
中国十大纳米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十大纳米人 第一位 姓名:张立德生年:1938星级:五星贡献:把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发展:江河日下星座:悲凄星单位:合肥固体物理所点评:张先生是真正意义上最早把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本土科学家, 曾受邀请以分会主席的资格参加了第一和第二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 纳米材料结构研究及光、电性能方面的工作 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 米材料鼻祖Gleiter教授的赞扬。他和牟教授合著的 纳米材料学和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中国仅有的两本综合性的纳米教材,指引了众多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走向纳米领域。他近年来致力于 米材料的产业化,对推动 米材料和纳米技?在中国的发展居功至伟。 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纳米专家第一人。可悲的是作为纳米第一人,却至今仍然不是院士,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现行院士制度的巨大讽刺。 不足之处在于他始终没能够组织起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近年来的工作深度不够,没有杰出的弟子。由于年龄的缘故,将逐步退出舞台。第二位 姓名:钱逸泰生年:1941星级:五星贡献: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发展:夏日黄昏星座:幸运星单位:科技大学点评:钱先生是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是溶剂相合成 米材料的国际级专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合成金刚石和立方氮化镓方面 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乘此东风成为中国第一位纳米院士,可谓幸运星。把他排在第二位也是当之无愧的。不足之处在于他人情味不够,手下弟子精英辈出,慑于其严厉的手腕,先后离去。近年来的工作深度不够,还是靠活动能力和吃老本维持。由于其院士的身份,还将活跃十年左右,但是很难左右中国纳米政策的大局第三位 姓名:卢柯生年:1965星级:五星贡献:非晶晶化法制备 米材料的创者发展:前途无量星座:天王星单位:沈阳金属所点评:卢先生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三种 米材料制备技术之一的非晶晶化法的创造者,从出道以来一直工作在纳米研究的国际前沿,而且研究方向自始至终很专一,因而很有深度。近年来在Science和PRL上发表的工作引起国际反响。不仅学术一流,组织能力也是一 流,手下的弟子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工作做得很塌实,凝聚力很强。 在人脉上也很突出,与众多院士关系密切。年纪轻轻,已经是国际级专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官升脾气长可能是他的不足之处,不知他还有多少时间能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未来的中国纳米第一人!第四位 姓名:范守善生年:1947星级:四星贡献:碳纳米管实用化的本土发起人之一发展:平淡星座:逍遥星单位:清华大学点评:范先生涉足纳米材料领域较晚,做的工作主要集中炭纳米管相关的项目上。在Science 和Nature上发表的工作有一定影响。突出贡献是近期对推动纳米米材料的实用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去年他的课题组在所里做的报告想必很多人听过了,感觉上他们的工作研究的比较系统。范先生工作出色,为人也比较低调。虽然没有什么官职,但并不妨碍我把他排在第四的位置。在人脉上一般,很朱静等合作一般。由于不善于专营,在中国的大形式下,难以有太大的发展。第五位我选择王广厚。单位:南京大学理由如下:王先生是早期中国团蔟物理研究的代表人之一,在团蔟和纳米颗粒结构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单纯就这一方面而言,他的成就远远超过侯建国在基础物理中心时所做的工作。在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冯端院士的支持下,为中国团簇和纳米小颗粒结构方面实验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今年来转向热门的准一维制备,没有什么出色的工作,这是 他最大的败笔。第六位总该轮到解思深院士了:单位:物理所是否很多人等不急了?解先生进入纳米这一领域很晚,原来研究超导,不太成功。虽说有几篇Nature,Science水平的工作,但无非就是什么最细、最长,从现在来看,他的记录已经被甩在后面了。即使是物理所,对他的工作的评价也是很一般,物理所崇尚的是物理,是PRL。早些年郁郁不得志,现在时来运转。把他排在这个位置并不委屈他, 或者还高了些。第七位我选了李亚栋:单位:清华许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李先生的背景一般,毕业于安徽很一般的学校,在钱先生手下拿到博士学位后,被清特华聘为教授。如果列位有 幸听过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会知道,他之所以强,强在什么地方。钱院士的众多弟子,如谢毅、俞书宏等始终无法超越李,也可见一斑 。他可以说是把水热法制备 米材料发挥到了极至。如果在美国,他就是另一个杨培东。可惜在中国,他的前景并不看好,因为范守善 自己低调,李借不上力。第八位我选赵东元:单位:复旦在中国在微孔、分子筛的并且有应用化前景的算他第一。但是他和在 美国时的同门冯配云、杨陪东相比,逊色不少。尽管如此,在中国他在自己的领域是最牛的。他敢于申请院士,也并不只是血气方刚。第九位 姓名:彭练矛生年:1962星级:三星单位:北大贡献:把电镜和纳米结合得最好的国内的科学家发展:有实验和理论双重背景,如果不从国外回来,成就当不在王中林之下星座:天忙星点评:彭先生是国内电镜方面的大师级人物,虽然年轻,但功底不凡。在电镜表征纳米材料方面的工作可与王中林相媲美。作为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得到的官方的支持很少(这和龚旗煌天壤之别,龚因为甘子钊的大力支持,组建了国家表面物理重点实验室,如今是举足重轻 的人物),尽管个人天赋极佳,而且非常努力,现在还是起色不大。不过最近他在组建实验和理论两个小组,准备冲击纳米器件这一领域 ,感觉准备工作很充分,据说已经筹集了近两千万经费,希望他能有所成就。把他选在十大纳米专家之九主要是看他的潜力无限。不足之处在于他的人脉不是很旺,如不改善,很难有大成。第十个江雷姓名:江雷生年:1965.6 星级:三星贡献:亲双疏界面材料微观机制Y发展:有强力后援,官运亨通星座:红专星点评:江先生是亲双疏界面材料研究较早的科学家之一,首次从微观上澄清了亲双疏的本质。最近几年来在此领域做出了不错的工作,得到同行的赞扬。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尽管他的研究领域比较狭窄,但是有一定深度,也是值得称道的。把他选在十大纳米 专家之列也是名至实归。他的弟子冯琳博士也因为在亲双疏方面的出色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尽管年纪轻,如今已是国家纳米中心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不知是否白副院长会否尽快把他捧上院士的宝座?不足之处在于他的研究面太窄,影响力不够。/bbs/viewthread.php?tid=60041.杨培东简介 在旅美的杰出中国人里,科学家究竟占多大百分比,没有人统计过。但毋庸置疑的是,美国科学研究领域,一直盛产杰出的华人。杨培东,现年32岁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家,便是其中一名佼佼者。来自江苏苏州、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杨培东28岁时就成为伯克利大学助理教授,独立负责一个实验室的工作。同时,他还是劳伦斯利弗摩尔国家实验室科学家。近年来,杨培东领导的研究小组接连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等权威科学期刊上发表有关纳米材料的论文,他本人多次获得各种科学奖金和荣誉,成为美国和世界纳米研究领域的明星。课题组主页 /pdygrp/main.html2.夏幼南简介 夏幼南 65年出生,8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化学);90年获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96年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师从George M. Whitesides教授,论文题目是“Soft Lithography: Micro- and Nanofabrication Based on Microcontact Printing and Replica Molding”。 96-97. 7做博士后研究,97. 7起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任助理教授。已在Science,Nature,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刊物上发表了50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24篇,其中包括在Angew. Chem. Int. Ed.及Annu. Rev. Mater. Sci.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六篇特邀综述论文。文章发表后,引用八十余次。1997年因科研成绩突出在美国1997年在美国获Dreyfus New Faculty Award和ICI Student Award Finalist奖。课题组主页 /yxia/3.王中林简介 王中林,男,1961年出生,1982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于同一年考取中美联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CUSPEA)。1987年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从1987到1994,他曾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英国剑桥大学开文迪许实验室,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定量局从事过研究工作。1995年被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聘为副教授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于1999年提前晋升为该校终身制正教授并担任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并于2004年晋升为佐治亚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校摄政董事教授(RegentsProfessor)。他于2000年九月创建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王教授已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400篇论文,55篇综述和书章节文章,140篇会议论文,八项专利,四本专著和十五本编辑书籍。他已被邀请做过340多次学术讲演和大会特邀报告。他的学术论文已被引用七千次以上。他成功地组织和担任过十次学术会议的主席。王教授荣获了美国显微镜学会1999年巴顿奖章,佐治亚理工学院2000和2005年杰出研究奖,2005年Sigma Xi学会持续研究奖,2001年S。T。Li奖金(美化学学会),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CAREER基金,中国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海外专家顾问团成员和国家自然基金委海外评委,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评委。他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海外主任,教育部清华大学“长江”特聘讲座教授。课题组主页 /zlwang/4.彭小刚简介 几年前,量子点的制备工作在纳米科技领域曾是一支独秀,几乎各种材料的单一量子点分别在这十几年里被做了个遍。在这个领域里,A. Paul Alivisatos可以说是绝对的权威,熟悉纳米领域的人几乎都知道此人。随便在science或nature上搜一下他的名字, /Ytht.NetCsbA5mrFB/con?B=Nano&F=M.1082982353. 在发光量子点这个色彩斑斓的领域里,有一颗璀璨的新星,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他就是Alivisatos的得意门生彭小刚。他毕业于吉林大学,在Alivisatos门下完成博士学业,现在在University of Arkansas做Associate Professor。很有意思的是,在低微这一块儿,有两个人遥相呼应,一个是做零微量子点的彭小刚,一个是做一微纳米线的杨培东,两人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年龄相仿,杨71年的人,彭也差不多;都曾从师于大牛牛门下,一个是lieber,一个是Alivisatos;杨哈佛毕业后去了berkeley自立门户,彭berkeley毕业后去了Arkansas做老板;当然了,都是化学出身;都是JACS上最频繁出现的水手之一。彭在II-VI族半导体量子点的研究上毫无疑问的走在了国际的最前列,其制备手段炉火纯青,引领风骚,让人望尘莫及。前两年里,从paper上看,彭的工作重心在量子点的新方法制备的开发上;近一年来有很大改动,似乎想从深层次去开发量子点的功能上入手,又像是准备在nano device上大作手脚,也开始涉足bio体系,颇有让人琢磨不透的潜力。彭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本事,就是很强的挖掘能力,一旦把握住了机会,几乎不给后人留什么残羹。当我们还在摸着后脑勺重复他的实验的时候,他已经把这个宝贝鸡蛋里面的脆骨都挑了出来;当我们叹息他把这块绿地乱砍乱伐的再也没有什么开发价值的时候,他总是能出其不意的把一篇又一篇的jacs、nano letters摆上舞台。课题组主页 /depts/chemin . lty/peng/index.html5. G. D. StuckyIntroduction received his Ph.D. in 1962 from Iowa State University. After postdoctoral study at MIT, he held posi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 and DuPont Cent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before joining the UCSB faculty in 1985. His research currently focuses on molecular assembly of nanoscale to macroscale components of composite systems; the interface of inorganics with biomolecules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chemistry associated with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energy resources; gradient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and understanding Natures routes to organic/inorganic bioassembly. Recent honors include a von Humboldt Senior US Scientist award (2000),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ward in th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02), an IBM Faculty Award (2003), the IMMA (International Mesostructured Materials Association) Award (2004), and election to fellowship in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5).Home Page /mrl/info/publications/6. Charles M. LieberLieber Group, Summer 2006简介 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Charles M. Lieber (中译名:查尔斯烈波),长期从事原子力显微镜、隧道扫描电镜、高温超导材料、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的研究,是目前国际上最权威、最活跃、最著名、年轻有为的纳米科学家和材料学家之一,对国际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具有极高的造诣。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中,可以说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或他的研究工作。查尔斯烈波教授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国际顶尖的纳米科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工作站在学术最前沿,领导着纳米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以2001年为例,一年内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就在Science、Nature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查尔斯烈波教授在纳米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曾做出过一系列重大贡献,他曾发明了纳米镊子等纳米工具、P-N纳米二极管等;最近更是活跃在纳米碳管、纳米线的研究领域,去年他的研究成果被美国科技新闻评选为国际十大科学重大进展之一。鉴于查尔斯烈波教授的卓越贡献,他获得了大量奖励。值得一提的是,他曾获得纳米技术领域最高大奖-“费曼奖“、国际材料学会“杰出青年奖“、美国“总统奖“、美国化学会“纯化学奖“、美国科学基金会“创造奖“等等。他在各种重要大型国际会议和美国化学会会议上所做的特邀大会报告就达40次之多。近年来,查尔斯烈波教授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在国际最权威刊物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41篇,在化学界、物理界最高学术刊物J. Am. Chem. Soc.,Phys. Rew. Lett.上发表论文达40篇。home page /7. Thomas J. PinnavaiaIntroduction Universit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b. 1938). B.A.,1962, SUNY at Buffalo; Ph.D., 1967, Cornell University. Inorganic and Materials Chemistry; intercalation chemistry of complex layered oxides; mesoporous solids; pillared clays; solid acids and bases;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applications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molecular desig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nano-structured architectures.home page /pinnweb/8.C.J. Brinkerintroduction C. Jeffrey Brinker is widely recognized for his pioneering work in sol-gel chemistry the formation of ceramic materials from molecular precursors. His initial efforts addressed the processing of highly refractory glasses like fused silica at remarkably low temperatures less than half that of conventional melt-processing. He then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preparation of porous materials useful for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cluding antireflective coatings, sensors, membranes, adsorbents, and thermal and acoustic insulation. Through exploitation of the scaling relationships of mass and size of fractal objects, he devised a fractal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tailor the porosity and pore size of these materials. This early work culminated in the publication of Sol-Gel Science in 1990 (with co-author George Scherer), a book that remains the most highly cited reference in this rapidly growing field.home page /solgel/brinker-bio.html9.Alan Ozinintroduction Geoffrey Alan Ozin, born 23rd August 1943 in London England , received a B.Sc. in chemistry from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in 1965 and his D. Phil. degree in inorganic chemistry from Oriel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 in 1967. He was ICI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from 1967-69 before joining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1969. He achieved the rank of Full Professor in 1977, University Professor in 2001, the highest honour in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was named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Materials Chemistry in 2001, a national awar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home page /staff/GAO/flashed/menu.htm10.Frank Carusointroduction Professional AffiliationsMember of the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s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ournal Chemistry of MaterialsMember of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s of the Wiley-VCH journa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Member, Royal Australian Chemical Institute (MRACI)Honours/AwardsAustralian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Award, Royal Australian Chemical Institute (RACI), 2006.Le Fevre Prize, 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2005Federation Fellowship, The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2002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and- Royal Australian Chemical Institute Exchange Medal, 2001Rennie Memorial Medal, Royal Australian Chemical Institute (RACI), 2000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Award, 1999BioFuture award (BMBF), Germany, 1999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 Germany, 1997home page .au/people/staff/caruso.htmlAlivisatos AP /pagrp/GBawendi M /chemistry/nanocluster/Brus LE /cu/chemistry/fa.roup/index.htmlCheon JW http:/chem.yonsei.ac.kr/cheon/index-e.htmDai HJ戴宏杰 /dept/chemistry/faculty/dai/group/ El-Sayed MA /Peng XG /depts/cheminfo/uark.peng/index.html Prof.Smalley/index.cfm/Lieber CM /刘杰 /jliu/labgroup/ 朱珍平,山西煤炭所 /chinese/index.htm scienceDirect / Web of Science /p . =WOS&Func=Frame Science / 纳米科技世界论坛,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WorldAdvanced Materials /cgi-bin/jhome/10008336 APL / Small/cgi-bin/jhome/107640323 CPL /sci.2847aca033111c2e091 PRL / Nature Materials /nmat/index.html JACS/journals/jacsat/index.html NanoLetters /journals/nalefd/index.html chemistry of materials /journals/cmatex/index.html IBM纳米研究 /nanoscience/ NanotubeSite /历年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纳米相关)汇总 bio-polymer(金币+3,VIP+0):总结不错 7-14 14:231999年物理学李文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碳纳米管的催化热解方法制备、结构和物性研究导师:解思深 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纳米材料的溶剂加压热合成、结构及性能 导师:钱逸泰2000年化学齐利民 北京大学 基于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纳米材料合成 导师:马季铭2001年物理学 张胜坤 复旦大学用空间电荷谱研究GeSi半导体低维量子结构的电学特性导师:王迅化学李亚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导师:钱逸泰材料科学与工程钱国栋 浙江大学 无机基有机纳米复合发光材料制备与光谱学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