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結構、行為與績效模型研究會計師事務所產業.doc_第1页
以結構、行為與績效模型研究會計師事務所產業.doc_第2页
以結構、行為與績效模型研究會計師事務所產業.doc_第3页
以結構、行為與績效模型研究會計師事務所產業.doc_第4页
以結構、行為與績效模型研究會計師事務所產業.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論文摘要民國77年考選部放寬會計師考試錄取標準,不僅滿足了市場中上市公司家數不斷增加之需求,同時也使審計市場走向競爭化。本研究利用產業經濟學之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探討審計市場結構改變對會計師事務所之行為、績效之影響,其中特別探討事務所之審計品質是否與績效有關。本研究資料來源為財政部統計處的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研究期間包括民國78年至84年(民國80年除外)。研究結果顯示:一、會計師事務所之市場佔有率與績效間之關係呈正相關,但有逐年越不顯著之趨勢。顯示審計市場結構逐漸走向競爭市場,事務所之壟斷利益不復存在。二、會計師事務所之審計品質與績效間歷年皆呈正相關,顯示事務所若致力於提高審計品質,將能提升事務所績效(利潤),此可作為事務所主事者決定未來經營方向之參考。三、當會計師事務所遵守一般公認審計準則之規定,對專業人員提供在職訓練,將有助於事務所利潤之提昇。四、事務所以高薪聘請高教育程度的專業人員、鼓勵助理人員取得會計師資格、執行在職訓練,以及增加電腦設備之投資,均有助於審計品質之提昇。AbstractGraduate Institute of Accounting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Title: Empirical Examination on CPA Firms Industry Using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Model-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Audit QualityAuthor: Yang, Jing-WenAdvisor: Tsai, Yann-Ching, Ph.D.Month/Year: June 1999 In 1988, the Examination Yuan raised the passing rate of the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CPA) examination. It not only satisfied the growing demand on audit service of the listed firms, but also induced the market to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Using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mode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market structures on accounting firms conduct and performance. In particular, this paper also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audit quality and CPA firms performance. The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the Survey on the Business of Accounting Firms done by th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inistry of Finance, Taiwan. The data period covers 1989 to 1995, excluding 1991. Empirical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The market share of accounting firm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PA performance, but the significance level is declining after the increase of the passing rate. It reveals that the competition among CPA firms is growing and the oligopoly rent no longer exists.2. The audit quality of CPA firm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PA performance, indicating that the profit will boom as the accounting firm devotes to upgrade the audit quality. This result is important to managing partners when setting the strategies of the CPA firms.3. The CPA firms that observe the Generally Accepted Auditing Standard to give on-job training to personnel will find profit increasing.4. With personnel of high education degree, assistants with CPA licenses, on-job training and investment in computer, the audit quality of CPA firms will be enhanced.目錄論文摘要I目錄IV表次V圖次VI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1第二節研究目的4第三節論文架構4第二章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回顧5第一節產業經濟學之相關理論5第二節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於服務業應用之相關文獻9第三節審計品質代理變數之相關文獻12第三章以結構行為績效模型分析會計師事務所之現況14第一節審計市場之市場結構14第二節會計師事務所之行為21第三節會計師事務所之績效23第四章研究方法26第一節研究假說之建立26第二節模型建立與變數之定義30第三節資料來源與研究期間38第四節研究樣本之選取40第五章實證結果與分析44第一節審計品質代理變數之衡量44第二節迴歸分析結果51第六章結論與建議60第一節結論與研究限制60第二節對後續研究與政府政策之建議61附錄63參考文獻64表次【表一】歷年會計師到考人數、錄取人數與錄取率表16【表二】歷年平均每一會計師各項收入與利潤成長率25【表三】財政部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彙總表38【表四】資料庫修正之標準彙總表40【表五】歷年資料庫樣本數彙總表43【表六】與審計品質有關之各變數的敘述性統計資料46【表七】歷年審計品質之主成分分析表(八個變數)49【表八】各變數與審計品質間關係彙整表50【表九】迴歸模型中各變數的敘述性統計資料53【表十】78年度績效與各變數間之相關係數54【表十一】79年度績效與各變數間之相關係數54【表十二】81年度績效與各變數間之相關係數55【表十三】82年度績效與各變數間之相關係數55【表十四】83年度績效與各變數間之相關係數56【表十五】84年度績效與各變數間之相關係數56【表十六】歷年迴歸分析結果彙總表59【表十七】各變數與績效間之關係彙整表59【表十八】歷年審計品質之主成分分析表(十五個變數)63圖次【圖一】產業組織分析架構圖7【圖二】產業組織分析架構圖15【圖三】歷年平均執業會計師人數17【圖四】歷年會計師事務所總家數與新開業事務所家數17【圖五】歷年會計師事務所產業集中度18【圖六】歷年會計師累計錄取人數統計圖20【圖七】歷年事務所管理顧問收入佔總收入比例21【圖八】歷年每一專業人員之在職訓練成本22【圖九】歷年平均每一會計師各項收入與利潤金額2467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審計在現今經濟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是不容質疑的。當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時,經理人與股東、債權人之間即產生訊息不對稱,進而有監督成本、約束成本等代理成本產生。為了降低代理成本,經理人與股東都傾向透過公正的第三者來增加會計資訊之公信力,而會計師便適時的扮演這個角色。從審計市場之需求分析,經濟部統計處之統計資料顯示,民國77年公司登記家數僅339,777家,至民國87年底則已增加至583,335家,十年間成長近一倍,審計市場之潛在需求大量增加。而公司法第二十條規定:公司資本額達中央主管機關所定一定數額以上者,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股東權益變動表及現金流量表,除公營事業外,並應先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目前經濟部規定資本額達三千萬以上之公司,即需會計師查核簽證。另證券交易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已依本法發行有價證券之公司,應於每營業年度終了後四個月內公告並向主管機關申報,經會計師查核簽證、董事會通過及監察人承認之年度財務報告。根據財政部證券及期貨發展基金會之統計,公開發行公司家數民國77年僅389家,民國87年成長至2,423家,十年中增加五倍;民國51年至民國77年止,上市公司家數累計達163家,到了民國87年底,累計家數達到437家,十年內上市公司成長一倍以上;上櫃公司則在十年內(至民國87年底)增加至176家,在在皆顯示出近十年來對審計服務之需求遽增。另外,公開發行公司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制度之審查、財務預測資訊之核閱,也由於主管機關之法令規定而納進會計師業務範圍內,形成對會計師審計服務之另一需求。從審計市場之供給觀之,民國76年之前,會計師錄取的門檻是相當嚴格的。民國39年至民國76年之間,37年內一共錄取647人,平均每年錄取17人。民國77年之後考選部放寬錄取標準,11年內(至87年)一共錄取3,058人,平均每年錄取278人,較之前成長了16倍,可看出會計師服務之潛在供給自民國77年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事務所平均執業會計師人數自民國81年後亦有提昇,民國78與79年僅1.89與1.75人,民國81、82、83與84年分別達到2.13、2.17、2.18與2.18人。而根據財政部統計處的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會計師事務所家數由民國78年之474家成長至民國84年之710家。民國78年與79年事務所新開業家數分別為40與37家,民國81年以後每年新開業家數均較為提昇(民國81、82、83與84年分別為96、100、65與92家),顯示民國81 會計師法第九條第二項規定,會計師應在公私機構擔任會計職務或在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助理人員二年以上,方得登錄。另外,同條第一項又規定,會計師應向省(市)主管機關申請登錄,方得開業。因此考選部於民國77年放寬會計師錄取標準後,一般尚未在公私機構或會計師事務所任職之人,最快也必須在民國80年後才能申請登錄以開業。因此民國80年可視為一個分界點,但由於民國81年財政部統計處停辦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因此會計師事務所民國80年之相關資料缺漏,茲以民國81年作分界點。年以後審計市場供給迅速增加,競爭日趨激烈之情勢。除了上述會計師市場之自發性變遷外,主管機關透過法令之規定,將公開發行公司財務報告之簽證、財務預測之核閱,以及內部控制制度之審查皆納入會計師之業務領域中,使得會計師之業務範圍增加。主管機關亦透過職業道德與一般公認審計準則之規範鼓勵事務所對專業人員實施在職訓練。另外,六大事務所合併動作亦使審計市場結構產生變化,主管機關究竟應該鼓勵,或限制合併,這著實考驗著主管機關主事者之智慧。綜合觀之,審計市場在過去十年來的確發生重大變動,而這些變動相信對事務所帶來相當衝擊。考選部放寬會計師錄取標準之做法,或許能滿足市場需求增加,但會計師人數增加是否會造成審計市場惡性競爭或劣幣驅逐良幣之現象,反而使審計品質降低,則為值得研究之議題。此外,主管機關鼓勵事務所實施在職訓練是否有實質意義,而對於事務所之合併行為,主管機關究竟應採何種政策。這些問題均觸發了本文之研究動機。另一方面,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市場之研究,大多以代理成本與產品異質性假說為基礎,探討會計師更動與選擇之問題,例如,李文智、蘇裕惠與柯承恩(民國81年),王振東(民國82年)。另賴振昌(民國84年)應用組織生態學進行會計師事務所之生態研究。黃貽玢(民國84年)則利用產業經濟學之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探討國內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之產業結構、行為與績效之關係。該研究利用財政部統計處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之整理後資料,將事務所區分為大、中、小三類,簡單分析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產業結構與其行為、績效間之關係,但由於該研究並無詳細原始資料,因此並未應用產業經濟學之實證模型進行研究。李文智、陳安琳與黃蘭貴(民國88年)之研究,係利用Cowling and Waterson所提出之靜態均衡模型對會計師事務所產業進行分析,其實證結果發現事務所績效與勞力成本間呈顯著正相關,與預期相反,其分析中亦述及模型並未控制審計品質變數。由於會計師事務所之主要產業特性即為審計品質,考慮審計品質變數將使分析更加完整,因此本研究加入審計品質變數,希望利用財政部統計處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之相關資料,透過結構行為績效模型一窺審計市場結構改變對事務所績效之衝擊,進而探討政府政策方向是否正確。第二節研究目的承上節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即在分析我國審計市場之結構、行為與績效間之關聯性,藉以達到下列五項具體目的:一、探討審計市場結構改變對事務所績效之影響。二、探討會計師錄取標準放寬,是否造成惡性競爭、審計品質降低之結果。三、探討會計師事務所經營管理諮詢服務與工商登記服務對績效之影響。四、探討會計師事務所施行在職訓練對績效之影響何在,而在職訓練對事務所審計品質之提昇是否有所助益。五、探討會計師事務所面臨之風險對績效之影響。第三節論文架構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第二章文獻探討則針對產業經濟學、結構行為績效模型相關應用,以及審計品質代理變數之相關文獻作一回顧。第三章則以結構行為績效模型為架構,說明會計師事務所之現況。第四章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假說之建立、模型設定、變數定義、資料來源與樣本之選取。第五章則針對實證結果作一分析,並提出可能之解釋。最後第六章彙總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第二章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回顧產業經濟學係起源於1930年代,後經許多學者之努力而日顯完備。該領域中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早期之研究對象係以製造業為主,後來研究興趣延伸至服務業(例如:銀行業與人壽保險業)。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係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因此本章首先說明產業經濟學之相關理論基礎,另對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於服務業應用之相關文獻作回顧。再則由於實證模型設計中包含審計品質之代理變數,因此本章並說明審計品質代理變數之相關文獻。本章共分為三個部分:產業經濟學之相關理論、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於服務業應用之相關文獻,以及審計品質代理變數之相關文獻。第一節產業經濟學之相關理論產業經濟學於1930年代由Mason提出,後經許多經濟學者的努力而更顯完備。其中Bain (1951)提出了市場結構與廠商行為係績效決定因子的觀念。不過Bain較著重於市場結構與績效之間關係之討論,其後的Scherer (1980)則更著墨於市場行為與結構、績效間互動關係。在1976年之前,幾乎所有的研究皆沒有定義良好的理論模型,Cowling and Waterson (1976)即利用靜態均衡的分析方法建構結構績效之理論模型,並加入了動態的觀念。以下本研究便對產業經濟學之相關理論作一回顧。Bain (1969)在其所著之產業組織(Industrial Organization)一書中,對市場結構(market structure)、市場行為(market conduct)以及市場績效(market performance)作了如下之定義:1. 市場結構即市場的組織特性,包括市場中賣方之集中(concentration)程度、買方的集中程度、產品差異化程度以及進入障礙高低等市場供需情況。2. 市場行為即廠商隨著市場情況不同,作因應調整所表現出來之行為模式,包括廠商之定價行為、生產產品種類、產品設計之選擇、促銷成本之多寡,以及廠商間互動之機制等。3. 市場績效即廠商行為所產生之最後結果,包括生產效率、價格邊際成本(或平均成本)差額、促銷成本佔生產成本比、產品特性,以及產業成長性等。Scherer (1980)在其所著之產業市場結構與經濟績效(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一書中,即取法自Bain 之觀念,但更著墨於市場行為之分析,其所提出的產業組織研究架構如【圖一】所示。Scherer之基本觀念為:各項基本情況(包括供給面與需求面之基本情況)將影響市場結構與市場行為,並間接影響市場績效。但是這樣的關係並非單向的,而是存在著回饋效果(如【圖一】之虛線所示)。例如,致力於研究發展不僅會影響到產業的技術,同時也會反向影響到產業結構中之成本結構與產品差異性等因子。【圖一】產業組織分析架構圖資料來源:譯自Scherer, F. M.,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1980.Cowling and Waterson (1976)有感於先前研究皆無定義良好的理論模型,因此利用靜態均衡的分析方法建構結構績效之理論模型,同時並加進了動態的觀念。該研究基本模型建構過程如下:假設一產業中,N家廠商皆生產同質化產品,則第i家廠商的利潤方程式為:其中為廠商利潤,為產量,p為價格,c為變動成本,為固定成本。假設廠商利潤最大化且不考慮潛在進入之情形,則對上式作一階微分得:( i = 1,N )又其中,同時並將市場中N家廠商相加得到:設且兩邊同除p得到:其中為產業之需求價格彈性。將上式整理一下,即得:由上式觀之,可知邊際貢獻率(即Lerner所提出之市場力量指標)與產業內的廠商數目以及產業之需求價格彈性呈負相關。綜合觀之,結構行為績效模型之主要觀念為市場結構會影響廠商行為,進而影響廠商績效。而根據Cowling and Waterson之推論,績效(邊際貢獻率)與市場結構(產業內的廠商數目)呈負相關。第二節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於服務業應用之相關文獻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應用於服務業的相關研究並不多,主要係以銀行業為研究對象。應用於會計師事務所產業之相關研究則少之又少。茲就應用於銀行業與會計師事務所業之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劉祥熹、鄭世榮 (民國80年)以結構行為績效模型為基礎,視銀行業為一產業,分析在當時銀行業之組織架構及各種行為策略下,對銀行營運績效存在著何種關係。該研究可用樣本數共23家銀行,研究期間涵蓋7477年,研究方法採併合時間數列與橫斷面資料以及聯立方程式模型之三段最小平方法。該研究中根據市場結構、行為策略及營運績效之交互影響關係設定市場佔有率、定價行為以及利潤率三條方程式。其實證結果顯示:1. 市場佔有率方程式中,非利息收入比例、放款比率、分支機構數目以及存放比例皆對市場佔有率存在著顯著的影響關係(其中放款利率對市場佔有率為負向影響,其餘皆為正向影響)。而公、民營虛擬變數則顯示我國銀行業務是以公營方式為主幹。2. 定價行為方程式中,在5%顯著水準的測定下,只有存款結構對放款利率存在負向且顯著的影響效果,其餘市場佔有率、廠商利潤率與存放比例對放款利率都不具顯著的影響效果。3. 利潤率方程式中,非利息收入比例與風險水準對利潤率存在著正向且顯著的影響關係,放款利率與薪資費用比例對利潤率則有負向且顯著的影響效果,另外市場佔有率、分支機構數目不足以解釋對利潤率的影響,至於公、民營虛擬變數則顯示公營銀行之營運績效異於民營銀行。盧素蓮、黃德芬 (民國84年)引用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探討金融自由化措施對金融機構經營績效之衝擊。該研究以39家本國銀行(包括16家新銀行)為樣本,並將樣本期間(7183年)分成解除管制初期、解除管制中期及完全解除管制時期等三期。實證結果顯示早期臺灣銀行業之行為並不符競爭性,其高利潤來源係政府保護及市場壟斷之結果,而公營銀行之經營效率低於民營銀行。隨著銀行業之競爭性日趨劇烈,各銀行遂積極改善其經營效率,使業務量能對其利潤率產生正向貢獻。李文智、陳安琳與黃蘭貴 (民國88年)將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應用於會計師事務所產業,試圖以此探討民國77年考選部開放會計師錄取標準後對該產業之影響。該研究之研究期間涵蓋民國78年至84年(不包括80年),一共採取3284個樣本數進行研究。該研究中建立兩個模型,第一個模型係探討市場佔有率、多角化、分事務所數目、資本投入支出、勞力成本、風險程度以及會計師錄取率提高後期間等變數對績效之影響。實證結果顯示,市場佔有率、資本投入支出、勞力成本以及風險程度皆與會計師績效呈正向且顯著之關係,而多角化程度與分事務所數目則對會計師績效都不具顯著的影響效果。另外,會計師錄取率提高後期間之虛擬變數也顯示其對會計師績效有顯著影響,因而推論會計師錄取標準之放寬的確替事務所之產業結構帶來改變。第二個模型建構在第一個模型之上,並加入虛擬變數與市場佔有率乘積、虛擬變數與資本投入支出乘積之變數。實證結果支持在會計師錄取率增加後,競爭使每一會計師之績效降低之論點。該研究又將樣本分成會計師錄取率放寬前與放寬後兩個次樣本進行分析,實證結果發現,會計師錄取率放寬前,資本投入支出與會計師績效間呈負向但非顯著之關係,錄取率放寬後,不僅市場佔有率對會計師績效之影響程度降低,而且資本投入支出與會計師績效間呈正向且顯著之關係,茲足以顯示考選部開放會計師錄取標準後,增加市場競爭所帶來的正面意義。蔡彥卿、李文智與黃蘭貴(民國88年)仍透過結構行為績效模型分析會計師錄取率提高後,產業結構、行為與績效之間的關係。該研究除了探討市場佔有率、錄取率提高後期間、資本投入支出、勞力成本、多樣化、分事務所數目以及風險程度等變數對績效之影響外,尚探討績效、錄取率提高後期間、多樣化、分事務所數目、市場區隔以及成立年數等變數對市場佔有率之影響。該研究中以2SLS估計之實證結果顯示市場佔有率、資本投入支出、勞力成本、分事務所數目以及風險程度等變數與績效間,皆呈正向且顯著之影響;多樣化對績效之影響雖為負相關,但不顯著;而會計師錄取率提高後期間的估計係數為負數,且達5%顯著水準,足以顯示錄取率提高使市場競爭增加,進而使績效明顯變差之效果。另外,該研究之實證結果也說明績效、多樣化與成立年數對市場佔有率呈顯著正相關;分事務所數目以及市場區隔之變數則與市場佔有率呈顯著負相關;另外,會計師錄取率提高後期間對市場佔有率呈顯著負相關,意味著會計師錄取率增加後,事務所家數成長快速,產業競爭加劇而使每一事務所之市場佔有率變小。簡而言之,會計師錄取率放寬的確為事務所之產業結構帶來改變,而且錄取率放寬後市場佔有率對事務所績效之影響程度降低,資本投入支出並對事務所績效有正面意義,另一方面,錄取率放寬亦使每一事務所之市場佔有率變小。第三節審計品質代理變數之相關文獻DeAngelo (1981a)對審計品質作了如下之定義:1.)會計師發現財務報表錯誤或舞弊(breaches)之能力。2.)當會計師發現客戶舞弊時,能真實報導、抵抗客戶壓力之能力。之後DeAngelo (1981b)又進一步說明審計品質即會計師能同時發現客戶會計制度中之舞弊與真實報導該舞弊的聯合機率。由於審計品質難以客觀量化,學者們在研究中通常以代理變數(proxy)來衡量審計品質,茲說明如下:DeAngelo (1981b)採以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大小為審計品質代理變數之方式進行推論。該文中指出,當事務所擁有之委託客戶數越多時,為了保有客戶,事務所會傾向保有其獨立性,避免有任何欺騙之行為。因此在事務所所有客戶之準租皆相同的假設下,當事務所委託客戶越多,其審計品質也就越高。Palmrose (1988)則以訴訟案件的發生率為審計品質之代理變數。Palmrose認為,審計品質、審計失敗與訴訟案件這三者中,係以訴訟案件較易於量化。當審計品質越高,越不容易形成審計失敗,又審計失敗可能造成訴訟案件,因此可推論審計品質高之事務所,其訴訟案件發生率較審計品質低之事務所為低。Defond (1992)利用主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將會計師事務所之規模、會計師事務所之聲譽、專業性以及獨立性四個變數組合起來形成審計品質之綜合指標,以進行代理成本(代理衝突)之分析。Simon (1997)提出五個審計品質之代理變數,分別為:1.)會計師低估上市價格之程度。2.)會計師受到訴訟的程度。3.)會計師出具意見錯誤的比率。4.)問卷受訪者對會計師事務所之等級評比。5.)上述四個審計品質代理變數之綜合變數。Colbert & Murray (1998)則提出以同業覆核結果(無保留意見報告、附加意見書(letter of comment)之無保留意見報告、保留意見報告、相反意見報告)之虛擬變數,來當作審計品質之代理變數。由於審計品質難以量化,因此學者們通常以審計品質之代理變數進行研究推論,其代理變數之選擇包括事務所規模大小、訴訟案件發生率、同業覆核結果,以及各種綜合指標。 第三章以結構行為績效模型分析會計師事務所之現況前章已述及產業經濟學之起源與結構行為績效模型之發展。本章係採用蕭峰雄(民國81年)於所著產業經濟學一書中所提出之產業組織分析架構(如【圖二】)分析審計市場之現況。第一節審計市場之市場結構茲就審計市場賣方家數、產品差異性、進入障礙與多角化說明如下:一、賣方家數一般而言,賣方(廠商)家數越多,市場集中度越低,個別廠商對市場之影響力越小。而市場集中度之衡量方式最常用的即為CR4或CR8,CR4代表著產業中最大4家廠商之市場佔有率之和。根據考選部統計資料(如【表一】),會計師到考人數自民國63年突破500人後,錄取率大多維持在5%上下,甚至於低於1%。自民國77年起,考選部放寬會計師錄取標準,到考人數從77年1,229人左右,至87年成長到3,129人,十年成長了2.5倍,錄取率也大致維持在10%以上。可以看出審計市場中會計師人數激增之情況。【圖二】產業組織分析架構圖資料來源:蕭峰雄,產業經濟學,遠東經濟顧問研究社有限公司,民國81年9月。【表一】歷年會計師到考人數、錄取人數與錄取率表年度到考人數錄取人數錄取率60293113.75%6143240.93%62414112.66%6351750.97%6445691.97%65460122.61%6641220.49%673275717.43%68590101.69%69874161.83%70888111.24%7183580.96%7282514517.58%731155494.24%74991717.16%751026827.99%761122665.88%77122922017.90%78142228319.90%79205633916.49%8024511014.12%81223631914.27%8224271556.39%83242832613.43%84254128911.37%85296542914.47%8629261946.63%87312940312.88%合計3852837059.62%資料來源:考選部。根據財政部統計處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平均執業會計師人數自民國81年後有明顯提昇(詳見【圖三】),民國78與79年僅1.89與1.75人,民國81、82、83與84年分別達到2.13、2.17、2.18與2.18人。民國78年至84年間,會計師事務所總家數自474家成長至710家,而新開業之事務所家數自民國81年後也有明顯增加(詳見【圖四】)。【圖三】歷年平均執業會計師人數資料來源:財政部統計處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圖四】歷年會計師事務所總家數與新開業事務所家數資料來源:財政部統計處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作者自行整理。而以產業集中度之衡量指標CR6 由於會計師事務所產業於民國78年至84年間,仍是六大事務所之執行業務收入遠遠大於其他事務所之情形,因此在此將一般產業常用之CR4改成CR6,以表現出會計師事務所產業之特色。 計算CR6之市場佔有率係以各家事務所之執行業務收入佔市場總執行業務收入之比例表示。觀察會計師事務所產業於民國78年至84年市場結構之變化,發現市場集中度自民國82年後呈下降之走勢,顯示事務所產業競爭程度逐漸增加。(如【圖五】)【圖五】歷年會計師事務所產業集中度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二、產品差異性產品差異性係指相同功能或用途之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有偏好於某家廠商的產品,而願意支付較高價格之情形,謂之。審計市場中會計師所提供之產品即其審計服務,對委託人(審計市場之需求者或買方)而言,會計師執行查核工作、簽發查核報告所提供的功能皆相同,但當委託人願意支付較高之公費以取得某一會計師之審計服務時,此時會計師間之審計服務即有差異性在。而在現今之審計市場中,每一委託人所支付之公費多寡不一,顯示事務所之審計服務的確有差異存在。三、進入障礙根據Bain (1956)研究,形成進入障礙有下列幾項主要因素:規模經濟、絕對成本的優勢、產品的差異、制度上的因素以及企業設立需龐大資金等因素。而制度上的因素係指透過法令或政府規定,現有廠商能阻擋其他潛在廠商進入之情況。會計師法第一條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經會計師考試及格,取得會計師資格,領有會計師證書者,得充會計師。而會計師法第九條第二項亦規定,會計師應在公私機構擔任會計職務或在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助理人員二年以上,方得登錄。同條第一項即規定,會計師應向省(市)主管機關申請登錄,方得開業。亦即,若欲開業執行審計業務,必須通過會計師考試以及有二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方為可行。民國77年以前,會計師考試及格標準是相當嚴格的,其後考選部放寬標準規定會計師錄取之及格標準為50分,但至多錄取到考人數之16%,使得民國77年後累計錄取人數(詳見【圖六】)或錄取率(詳見【表一】)皆呈現急速竄升之情勢。此顯示審計市場中由於政府法令之放寬,進入障礙降低,而新事務所於民國81年後迅速增加也部分反映出這項事實(詳見【圖四】)。【圖六】歷年會計師累計錄取人數統計圖資料來源:考選部。四、多角化一家公司經營二種以上之產品,即稱之為多角化經營。而公司從事多角化經營的可能理由包括:1.)現存市場成長緩慢或飽和後,公司利用現有經營管理人員的經驗、技術與銷售管道,進入新產品領域;2.)分擔風險;3.)利用現有研究發展的成果,進入新產品領域,避免重複研發的浪費。就會計師事務所所面臨之審計市場而言,大型事務所從事管理顧問之多角化經營確實能充分利用事務所現有經理人員的經驗與知識,而且由於所提供之管理顧問服務多半針對原審計服務之委託人,在成本低廉與全套服務之優勢下,似乎更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另外,為客戶提供管理顧問服務並不涉及決策判斷,因此並不違反超然獨立原則。由【圖七】可知目前事務所在管理諮詢服務之經營仍趨於保守,並沒有太明顯之漲幅,大致維持在總收入之5%左右。【圖七】歷年事務所管理顧問收入佔總收入比例資料來源:財政部統計處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第二節會計師事務所之行為茲就會計師事務所之定價行為、研究開發與廣告策略說明如下:一、定價行為一般廠商所採用的定價策略包括滲透性定價(penetration pricing)與撈一票式定價(skimming pricing)。滲透性定價主要觀念係薄利多銷,以搶奪市場佔有率為首要目標;而撈一票式定價的觀念則是強調短期利潤。根據中華民國會計師職業道德規範第七號公報規定,會計師延攬業務時,收取酬金不得低於會計師公會所定酬金標準,亦不得採取不正當之抑價方式。惟目前會計師事務所產業之競爭激烈,多半以削價競爭之方式來爭取生存空間,職業道德規範之相關條文形同廢置,而劇烈之價格競爭可能對政府提昇審計品質之目標形成障礙。二、研究開發在製造業中,研究發展之投資往往是公司成長最重要之關鍵。而在事務所產業中,專業人員之研究發展則是事務所服務品質好壞之決定要素。事務所提供審計服務,客戶第一個感受到的便是專業人員之專業素養,而且隨著客戶問題日漸繁雜,專業人員若不充實專業知識與接受專業訓練,很難在查核工作中做出最佳之專業判斷。另外,中華民國職業道德規範第四號公報中規定,會計師應不斷增進其專業知識技能,因此會計師應持續進修,其助理人員並應接受專業訓練。一般公認審計準則中亦規定,查核工作之執行及報告之撰寫,應由具備專門學識及經驗,並經適當專業訓練者擔任。在在顯示會計師事務所產業中人員研究發展的重要性。由【圖八】可看出,事務所於在職訓練所投入之成本有逐年上升之趨勢,顯示事務所對專業人員之研究發展日趨重視。【圖八】歷年每一專業人員之在職訓練成本資料來源:財政部統計處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三、廣告策略一般公司可透過廣告策略之運用達到產品差異化之目的,進而形成進入障礙。但在會計師事務所產業中,職業道德規範第三號公報中明定,會計師不得利用廣告媒體刊登宣傳性廣告,以此限制事務所在廣告策略上之運用。第三節會計師事務所之績效許多實證研究中係用Lerner指標來衡量產業之績效(劉祥熹與鄭世榮,民國82年;盧素蓮與黃德芬,民國85年),Lerner績效指標之計算為:Lerner Index其中,P為產品價格,MC為廠商之邊際成本,將分母與分子同乘產量Q,則Lerner指標修正為:Lerner Index即為邊際貢獻率。但由於廠商邊際成本資料難以取得,所以實證上通常以會計利潤率來代替Lerner指標(即將邊際成本改成平均成本)。在會計師事務所產業中,由於事務所係採合夥制,因此吾人更關心的是每一會計師之利潤多寡,茲將歷年平均每一會計師之公開發行收入、簽證收入、執行業務收入以及利潤表示如【圖九】,各項成長率則另列示如【表二】。由【表二】與【圖九】可看出,平均每一會計師之公開發行收入於民國79年至81年有明顯大幅成長,之後則維持在$130,000上下,顯示這段期間公開發行公司大幅成長,而會計師錄取人數也有提昇之事實。但每一會計師之公開發行收入遠低於每一會計師之利潤,顯示公開發行收入佔事務所總收入極微小之比例,此突顯出記帳業者所提會計師只需查核公開發行公司即有大筆收入之論點,實為無稽之談。另外,由平均每一會計師之簽證收入來看,其上升幅度較平均每一會計師之公開發行收入來的高,意味著這段期間內會計師在融資簽證與稅務申報簽證上有長足發展。不過,雖然平均每一會計師之簽證收入與執行業務收入每年均有成長,但平均每一會計師之利潤則有萎縮情形,突顯出收入增加之背後,但是會計師也付出了昂貴的成本,以至於利潤不增反減。【圖九】歷年平均每一會計師各項收入與利潤金額註:簽證收入包括財務簽證與稅務簽證收入。資料來源:財政部統計處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表二】歷年平均每一會計師各項收入與利潤成長率年度787981828384公開發行收入-31.94%56.40%-13.35%-2.92%-1.76%簽證收入-7.70%22.18%4.18%4.06%4.49%執行業務收入-7.19%18.63%2.86%5.88%4.31%利潤-9.26%15.59%-0.01%4.97%-2.32%資料來源:財政部統計處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第四章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係探討審計市場結構改變後對事務所績效之影響,而市場中影響會計師事務所績效之其他變數也予以控制,以期正確觀察市場結構改變對績效之影響。第一節研究假說之建立前已述及,審計市場結構與績效之關係,最早係由Cowling and Waterson提出靜態均衡模型,本文即沿用其模型以進行分析。推論之假設如下:1. 市場中有N家會計師事務所。2. 各家會計師事務所均提供同質服務。3. 各家會計師事務所均以追求利潤最大為目標。基於上述假設,可推得第i家事務所之利潤函數為:(4.1)其中為第i家會計師事務所之利潤,為第i家會計師事務所之產出,p為會計師事務所之價格,c(Xi)為第i家會計師事務所之變動成本,為第i家會計師事務所之固定成本。基於事務所均追求利潤最大之假設,對式(4.1)作一階微分可得:(4.2)令同時將市場中N家會計師事務所相加可得:(4.3)設且兩邊同除p得到:(4.4)其中為會計師事務所之產業需求價格彈性。將式(4.4)整理即得:(4.5)其中Si為第i家會計師事務所之市場佔有率。由式(4.5)觀之,可知邊際貢獻率(即績效)與會計師事務所之市場佔有率呈正相關。因此本研究建立以下假說:【假說一】其他情況不變之下,會計師事務所市場佔有率與其績效間呈正相關。註:由於本研究係以個體觀點切入,因此捨棄一般研究中常用之產業集中度,而改以個別事務所之市場佔有率來表現市場結構。近年來會計師事務所面臨審計市場飽和之窘境,使得事務所不斷尋求新的收入來源,大事務所中管理顧問收入之財源逐漸被重視,而小事務所中工商登記收入也佔執行業務收入中相當大的比例。會計師事務所由於審計工作淡旺季明顯,旺季時人力往往不敷使用,而必須常常加班以確保查核報告能準時發出,淡季時卻往往有閒置人力。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在管理諮詢業務或工商登記業務上的拓展,將可使事務所淡季人力之閒置有所紓解。會計師事務所為客戶同時提供審計與管理諮詢服務,不僅不會影響其獨立性,而且助理人員在執行審計工作時所獲得的經驗與知識,將可助於解決管理諮詢問題,客戶滿意度將大為提高,對事務所的利潤也會有正面的幫助。事務所經營工商登記業務,也會增加事務所財源。因此本研究建立以下的假說:【假說二】其他情況不變之下,會計師事務所多角化程度與其績效間呈正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對專業人員施行在職訓練,不僅是為了遵守職業道德規範與一般公認審計準則之規定,更重要的是,在職訓練可提昇專業人員之專業素養與專業能力。專業人員若能透過在職訓練獲得各項查核技巧、熟悉查核程序,則查核工作之進行將更顯順利,一旦查核效率增加,查核時程可縮短,查核成本將因而降低。因此本研究建立以下假說:【假說三】其他情況不變之下,會計師事務所之在職訓練與其績效間呈正相關。許多研究皆對審計品質這個議題相當有興趣,其背後動機不外乎希望探究會計師事務所所提供的審計服務,是否真能保持一定的審計品質,而確實解決企業與投資大眾、債權人間的代理問題。在Simon (1997)之研究中以五個審計品質之代理變數探討審計品質與大事務所審計公費溢額之關係,結果發現審計品質變數皆與審計公費溢額呈正相關,審計品質之綜合指標並達顯著水準。因此基於會計師事務所產業之特性,本研究希望探討事務所公費多寡與審計品質間之關係,藉以看出會計師事務所之審計品質是否具有齊一性,抑或是委託人多付出的公費真的可以得到他們要的審計品質。因此建立如下之假說:【假說四】其他情況不變之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品質與其績效間呈正相關。工商環境發展日愈蓬勃,公司財務報表之使用者層面也就越廣,而會計師所扮演之公正第三者角色也就愈形關鍵。為了避免公司財務報表錯誤或隱藏不實,公司法第二十條規定,公司資本額達一定數額以上者,其財務報表應先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但為了確保會計師及助理人員能確實執行查核工作,證券交易法第三十二條中規定,公開說明書之主要內容有虛偽或隱匿之情事者,會計師對於善意之相對人,因而所受之損害,應就其所應負責部分與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另外,證券交易法第三十七條亦規定,會計師辦理簽證,發生錯誤或疏漏者,主管機關得視情節之輕重,為警告、停止其二年以內辦理簽證,或撤銷簽證之核准等處分。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在簽發公開發行公司財務報告時,其受到處分之風險較大,所要求之風險貼水自然較高,即要求之公費會較高。因此本研究建立假說如下:【假說五】其他情況不變之下,會計師事務所風險與其績效間呈正相關。會計師事務所開設分所的用意是相當明顯的。當客戶在總所以外的地方設立工廠或分公司,分事務所可就近查核,節省部分審計成本。而且成立分事務所也可以招攬總所以外地區的客戶,增加執行業務收入。因此本研究可建立以下之假說:【假說六】其他情況不變之下,會計師事務所分事務所數目與其績效間呈正相關。第二節模型建立與變數之定義一、模型建立依據上述假說一至假說六,本研究建立以下之模型: 上式中變數定義如下:Perform:會計師事務所之績效MktSh:會計師事務所之市場佔有率Div1:會計師事務所多角化程度變數一Div2:會計師事務所多角化程度變數二Train:會計師事務所之在職訓練Quali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