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标题∶财政与货币政策.doc_第1页
论文标题∶财政与货币政策.doc_第2页
论文标题∶财政与货币政策.doc_第3页
论文标题∶财政与货币政策.doc_第4页
论文标题∶财政与货币政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论文标题:财政与货币政策作 者:陈世邦联系方式子信箱:财政与货币政策内容提要 本文先是分析了技术不变条件下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冲击,而后提出如何用财政政策解决经济的这种内在不稳定性以及如何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迎合这种技术冲击。本文剖析了挤出效应假说,认为政府支出分经济状况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效果挤出投资和促进经济稳定;同时也提出通货膨胀不应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快速应用才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关键词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消费总值GDC 新工艺 新产品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像威廉麦克切尼马丁这样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是内在不稳定的。他们认为,经济经常经历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除非决策者用财政与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否则这些冲击将会引起产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必要而无效率的波动。而像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的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本来是稳定的。他们把我们有时经历的大而无效率的波动归罪于错误的经济政策。那么财政与货币政策应该在努力稳定经济中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这里分技术不变状况阐述经济是内在不稳定的,分技术进步状况阐述经济是在不断地受着冲击的,从而提出我们该如何用财政与货币政策迎合这两种不稳定。一、技术不变条件下财政与货币政策。我们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了重新定义。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折旧K、政府税收T、可支配收入DI。关系式如下:GDP = K + T + DI (1)把国内消费总值GDC定义为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之和。关系式如下: GDC = C + I + G (2)把私人净储蓄NSp定义为可支配收入DI与消费C之差。关系式如下: NSp = DI C (3)把政府净储蓄NSg定义为政府税收T与政府支出G之差。关系式如下: NSg = T G (4)现在,我们假设一国经济处于稳定状态,如图1的A点。由于劳动量是一国经济的外生变量,我们假设它为定值。在稳定状态点A,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内消费总值,资本投资等于折旧,即 GDP = GDC (5) I = K (6)图1 稳定状态的经济结合(1)、(2)可得: (DI C) + (T G) = 0即 净储蓄NS = NSp + NSg = 0 (7)从上式我们得出结论,经济体要处于A点的稳定状态,必须是净储蓄为零。那么,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我们的私人净储蓄NSp会自动地一直维持在零值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依据式(7),NSg = 0,政府可以应用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图2 消费函数与预算限制线的不重叠造成了私人储蓄的净增加图2所显示的是个人消费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图中的45 线,也就是消费者的预算限制线,它表示存在借贷限制时,个人消费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假设整个经济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均匀地分布在b至c之间。我们知道消费曲线与45 线相交的A点是收支相抵点,与这一点相对应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为a 。个人可支配收入分布在a与b之间的,由于他们的个人消费受着预算限制线的限制,所以在这一群体当中,他们的个人消费正好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其净储蓄为零;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分布在a与c之间的,由于消费线低于预算限制线,且它们之间的垂直距离衡量了相应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下的储蓄水平,在这一群体中,他们的净储蓄为ACE的面积。因此,我们认为存在借贷限制的条件下,消费函数与预算限制线的不重叠造成了私人储蓄的净增加,其大小等于ACE的面积。令S = NSp = SACE,结合(1)、(2)、(3) 、(6)得: GDC = GDP S + (G T) (8)如果政府采用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即G = T,那么有 GDC = GDP S GDP 图3 需求下降引发经济衰退从上式可以看出,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是不足的,其差额为S。图3 为我们说明了这种不足将带来的影响。正如图所示,总需求向左平移了S ,新的均衡发生在新的总需求曲线与原总供给曲线的相交点E1处,产出从Q0下降到Q1,经济发生衰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S 的进一步增大,GDC 的进一步缩小,经济将进一步衰退,严重时将引发经济危机。因此,若要使经济体得以维持在初始的稳定状态,如图1的A点、图3的EO点,必须是GDC = GDP,结合式子(8),得: G = T + S (9)式子(9)表明,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政府支出等于政府税收与私人净储蓄之和。即政府借入市场上的私人净储蓄S,或用于扩大政府的支出或用于向低收入群体(如图2中个人可支配收入处于a与b之间)的转移支付。但是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造成政府的财政赤字。二、技术进步条件下财政与货币政策。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假设消费者的消费函数与预算限制线是重叠的,即不考虑第一部分所述及的私人储蓄净增加而导致经济衰退的问题。我们知道科学技术进步给经济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生产技术的进步;二是新产品的引入。现在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别讨论:1 仅考虑科技进步引发生产技术进步状况。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经济体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且生产技术进步前后的要素构成比例不变。如图4所示,在生产技术进步之前,市场均衡在EO处。此时是:(1)、市场投入的劳动量为L0,资本量为K0,产出水平为QO,由要素成本所决定的零利润时的价格水平为P0。 (2)、价格水平为P0时,由总需求曲线所决定的市场总需求为QO。图4 长期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现在假设生产技术进步使得在原有的劳动量L0、资本量K0的水平上产出增长了一倍,长期总供给曲线由图4的AS0变为AS1。此时是:(1)、市场投入的劳动量为L0,资本量为K0,产出水平为2*QO,由要素成本所决定的零利润时的价格水平为PO/2 。(2)、价格水平为PO/2时,由总需求曲线所决定的市场总需求为Q1。由于2*Q0 Q1 (10)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厂商退出市场,直至产出水平下降为Q1止,此时市场上满足消费需求Q1所需要的要素投入水平为: 劳动量L1 = L0 * ( Q1 / (2*Q0) ) 资本量K1 = K0 * ( Q1 / (2*Q0) )市场所剩出的要素水平为: L = L0 L1 = L0 * ( (2*Q0-Q1) / (2*Q0) ) K = K0 K1 = K0 * ( (2*Q0-Q1) / (2*Q0) )面对这一状况,政府应该把市场上过剩的资本K吸收,把市场上过剩的劳动L吸收,并用这些要素来为市场提供公共品,例如教育、基础设施等。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当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市场出现要素剩余时,政府应该用扩大支出的财政政策对其进行吸收。2、仅考虑科技进步引入新产品状况。同样,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1)、引入新产品B之前市场上仅生产和消费产品A。(2)、新产品B与产品A在消费上是不相关的,即它们两者之间互为独立品,而且新产品的出现扩大了人们的消费范围。(3)、新产品B与原有产品A有相同的长期供给曲线、相同的需求曲线,而且生产中的要素构成比例相同。(a) 引入新产品B前原有产品A的市场均衡(b) 引入新产品B后原有产品A的 (c) 引入新产品B后新产品B的市场均衡 市场均衡图5 引入新产品前后市场的均衡如图5(a)所示,在市场引入新产品之前,市场均衡在EO处。此时是:(1)、市场投入的劳动量为L0,资本量为K0,产出水平为QO,由要素成本所决定的零利润时的价格水平为P0。(2)、价格水平为PO时,由总需求曲线所决定的市场总需求为Q0。现在假设市场在原有产品A的基础之上引入新产品B,那么对产品A的单一需求就转变为对产品A与B两者的需求,如图5(b)、(c)所示,市场A均衡在E1处、市场B均衡在E2处。由于产品A与B有着相同的长期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我们有: P0 = P2, Q1 = Q2从而有: La = Lb, Ka = Kb 其中,La、Ka是分别投入于产品A生产中的劳动量与资本量,Lb、Kb是分别投入于产品B生产中的劳动量与资本量。又 La + Lb = L0, Ka + Lb = K0所以 La = Lb = L0/2, (11) Ka = Kb = K0/2 (12)从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原本用于生产产品A的生产要素的一半转移到新产品B的生产上。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当科学技术进步为我们带来新产品时,人们的消费范围扩大,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的生产上,其转移的量随着新产品与原有产品各自的长期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而定。从长期来看,市场将自动地完成这种调整,政府可以不予干预,但是政府可以应用减少支出的财政政策,从而用释放出来的生产要素来迎合新产品的生产需求,这样可以减少对原有生产企业的挤出冲击。3、技术进步市场化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由于折旧的缓慢,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投资热潮会使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不足,设备更新缓慢,所以政府可以应用增加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来加速生产设备的更新,提高科技进步市场化的速度。该政策虽然会对原有产业中部分企业产生冲击,使其更快地退出市场,以及给市场带来通货膨胀,但是对该国来说,由于比其他国家更早地完成了设备更新,使得该国的产品能够迅速地占领世界市场,同时人类提高生活水平的速度也加快了。现实当中,科技进步既给市场带来了新工艺,也给市场带来了新产品。当劳动市场上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时,政府可以应用扩大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政策对其进行吸收;反之,若是劳动市场上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时,政府可以应用缩小公共品支出的财政政策以缓解。而当对新工艺、新产品的投资造成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不足时,政府可以应用扩大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来提高科技应用的速度。三、总结财政政策用来稳定劳动市场上的就业率。一国的失业率高意味着总需求不足,该国就应该加大政府支出对过剩的劳动力进行吸收;一国的失业率低意味着总需求过旺,该国就应该减少政府支出以缓解劳动力紧张的局面。货币政策用来稳定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抑制通货膨胀不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促进设备的快速更新、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财政政策主要影响市场的总需求,货币政策主要影响市场供给方技术更新的速度,所以,来自需求方面的经济不稳定,我们用财政政策平衡;来自于技术更新造成的供给问题,我们用货币政策来提速。参考文献: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美),张军等译(2000):微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格里高利曼昆(美),梁小民译(2000):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1998):宏观经济学(第七版),麦格鲁希尔公司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凯恩斯(1988):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迈克尔梅尔文, 欧阳向军、愈志暖译(1994):国际货币与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1997):全球视觉的宏观经济学,上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