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河市基本概况黑河市地处中国东北边陲,面积68726平方公里。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边境线上唯一一对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最全、距离最近的对应城市,最近处相距仅750米。黑河市辖北安、五大连池、嫩江、逊克、孙吴、爱辉2市县1区,代管五大连池风景区,有65个乡(镇)、562个行政村。境内还有省农垦总局北安、九三2个分局所属25个农场,57个部队农场及21个其他国营直属农场,省森工总局通北、沾河林业局所属34个林场及海关、银行、税务等几十个中省直部门。 位置 地处我省东北部,位于北纬47425103,东经1244512918。东南与伊春市、绥化市接壤,西南与齐齐哈尔市毗邻,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隔嫩江相望,北部与大兴安岭地区相连,东北与俄阿州隔黑龙江相望。 人口 截止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7万人,乡村人口101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长率1.9。全市有39个民族,其中,3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7万人。有7个民族乡、47个民族村。其中鄂伦春、俄罗斯和鄂温克族是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全市共有鄂伦春族人口1865人,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 地形地貌地处大兴安岭东部,小兴安岭北部,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沟谷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总体为中、低山丘陵类型,其中山地44225平方公里,占64.3%,海拔300800米左右,平原24051平方公里,占35%,海拔90120米;洼地450平方公里,占1%,多为黑龙江、嫩江及主要支流地带。 气候 黑河临近冷空气发源地西伯利亚大草原,境内又有小兴安岭山脉纵贯南北,全市呈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处于三、四、五、六4个积温带。春季高温多风,夏季雨热同现,秋季降温急骤,冬季寒冷干燥,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全市年均降雨量491540毫米,有效积温19502300,日照时数25622677小时,无霜期90120天,年均气温零下-1.30.4,日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零下40,平均风速23.5米/秒。历史沿革黑河市历史悠久。据考古证明,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地活动,形成本地古代土著民族的基础。公元前16世纪,居住在今黑河市北部、嫩江流域的东胡、秽貊人和商朝就有过“东胡黄罴,山戎戎菽”的贡纳关系。到西周初年,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的肃慎族已向周王朝贡“楛矢石砮”。唐朝,黑龙江中、下游属黑水靺鞨。公元725年(唐开元三十年),唐王朝设立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属之。公元729年(唐贞元八年),又设立室韦都督府,对黑龙江上、中游和嫩江流域室韦诸部进行有效的统治。金朝,属于蒲峪路。元朝,为了沟通内地与黑龙江流域的联系,建立许多“站赤”,今黑河市即在辽阳行省开元路管辖区域内。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区内女真、契丹人均属之。清朝,康熙为了抵抗沙俄的侵略,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12月13日,在黑龙江左岸旧瑷珲设置黑龙江将军衙门。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迁至江右岸新瑷珲城(今爱辉区爱辉镇)。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又移驻墨尔根(今嫩江县城),瑷珲副都统留守瑷珲新城,全市多归其统辖。民国年间,全市大部分地区为黑河道尹公署管辖。1933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黑河,1934年12月1日,成立伪黑河省。1945年8月,黑河解放。11月19日,成立嫩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11月中旬,成立中共黑河地区中心县工作委员会。12月14日,嫩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更名为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1946年9月7日,黑龙江省政府决定设立黑河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初,黑龙江、嫩江两省合并为黑嫩省。1947年2月7日,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为黑嫩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9月17日,原黑嫩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为黑龙江省黑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1月16日,黑河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为黑龙江省黑河区专员公署。1955年4月19日,黑河区专员公署改称为黑龙江省黑河专员公署。1967年4月9日,成立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2月8日,撤消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 成立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2月8日国务院决定撤消黑河地区,设立黑河市(地级)至今。资源概况 黑河市幅员辽阔,土地、森林、草原、水利、野生动植物、旅游及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土地和林草资源 耕地面积2880万亩,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主产区。林业经营面积32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7.3%。天然草原830万亩,经认证的湿地54万公顷,是我省重要淡水沼泽湿地之一。有林地和草原面积占区划面积的61.6%。 水能资源 水资源充足,境内拥有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大小河流621条。全市人均占有量是全国的3.5倍,是黑龙江省的2.6倍。河流均属山区性河流,落差大,适合修建水电站的坝址多,黑龙江干流黑河段水能蕴藏量1500万千瓦。内河装机容量67万千瓦,占全省52%,已建成的10个水电站总装机19.4万千瓦。 野生动植物资源 辖区内有马鹿、驼鹿等野生动物467种,野生植物1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珍稀动物都有分布,是我国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圃和基因库。境内已发现的中草药材350多种,人参、鹿茸、林蛙油等名贵中药材和刺五加、平贝、黄芪、五味子、赤芍、苍术等道地药材产量较大,野生药材年蕴藏量大约在1700万公斤左右。经多年的种植探索,掌握了成熟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人参、五味子、水飞蓟、板蓝根、黄芪、甘草、刺五加、防风、平贝等13个品种,面积近10万亩。在江河湖泊中,生长着18科87种鱼,其中黑龙江特产的大马哈及“三花五罗”等鱼种尤为珍贵。 旅游资源 属于较丰富的地区,有绮丽多姿的江河湖泊、誉满中外的黑龙江、冠盖群秀的五大连池、广袤无垠的森林、辽阔丰腴的草原等地文风貌、水域风光等5类 32种 111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其中,地文景观类有21处,水域风光类有16 处,生物景观类有4处,古迹与建筑类有53处,休闲求知健身类有17处。经初步品位认定,独特性和垄断性旅游资源占整体旅游资源的42%,从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实体数量上看,我市旅游资源5类32种基本类型占全国基本类型总数68种的45.05%。特别是五大连池风景区被誉为“天然的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素有“药泉”和“圣水”之称,集生态旅游观光、度假健康疗养、地质科学考察为一体,相继获得2个世界级和14个国家级称号,2010年五大连池景区申遗进入国际评估审核程序。 矿产资源 黑河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大兴安岭、黑河、伊春铁多金属产业带穿越境内。目前,市域内共发现黑色、有色、贵重、稀有等金属矿产及能源、化工原料、冶金辅料、稀散元素等非金属矿产,种类达95种,现已查明储量的有37种,分别占全省的72.5%和48%、全国的53.9%和 24.2%;发现矿产地600余处,其中探明储量73处,主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10000亿元以上。现探明铜、钼、钨、沸石等16种资源储量,均居全省首位。其中,多宝山铜矿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铜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为全省第二大铁矿。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9.6亿吨。另外,铂族金属、硫铁矿、珍珠岩等特色矿产资源储量也相对较高,为省内其他地市少见。 漠河地理位置 漠河县位于祖国版图的最北部,居中俄界河黑龙江之滨,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县份。漠河县位于全国九大山系之一的大兴安岭山脉的北坡,黑龙江上游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7至12420,北纬5210至5333。 漠河县东与塔河县接壤,西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右旗为邻,南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所属的呼中区交界,北隔黑龙江主航道与俄罗斯相望。漠河县自黑龙江上游内蒙古恩河哈达以东26千米处,下至谢尼康河口,边界线长242千米,境内南北宽150千米,总面积18233平方千米。漠河县面积占大兴安岭地区总面积的216,占全省总面积的3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里464人。人口民族 2011年,漠河县人口为86501人。其中:西林吉镇41420人;图强镇21696人;劲涛镇17891人;兴安镇2144人;北极镇3350人。有汉、满、蒙古、朝鲜、回、锡伯、鄂伦春、鄂温克等17个民族。历史沿革 漠河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已有远古人类聚落。漠河县地处高纬度,受太平洋影响,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依山傍水,植物繁茂,动物繁多,是古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境内发现的老沟和洛古河两处古遗址,是距今1万3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迹,两处出土的文物证明:漠河县当时的远古人类处于母系社会阶段,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并形成聚落定居。唐虞三代漠河境域为边域荒服之地。春秋战国,漠河境域为东胡、山戎之地。伊尹朝商书记载:早在商朝之初,东胡族已出现商的北方。又据逸周书王会篇载:两周之初,东胡又达周的北方正东。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匈奴”,战国时东胡势力强盛,曾打败燕国,迫使其贤将秦开为人质,后秦开归燕,率军“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两汉时期漠河境域属于乌桓和鲜卑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漠河境域为鲜卑东部之境。鲜卑为东胡族余支,其居住地在黑龙江、西伯利亚和辽水流域一带,西伯利亚即由鲜卑一音而得。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李敞住祭石室,其地在今大兴安岭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西北10千米处的嘎仙洞。隋唐时期,漠河境域属于契丹室韦之地二唐代,契丹居室韦一山,室韦山在漠河西南境,漠河一带称为室韦国,唐王朝在黑龙江西部设置室韦都督府,漠河地受其管辖。室韦之名始见于北魏史籍,该民族分布于今天大兴安岭东西两侧,黑龙江南北两岸。据旧唐书室韦传载:“东至黑水,西接突厥,南接契丹,北至于海”,与新唐书所载略同。唐代室韦东界到精奇里江至牛满江一带;西界在今呼伦湖一带,南界在霍林河流域,北界所到之海当为今鄂霍次克海。室韦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入贡,历开元、天宝、大历、贞元、太和、开成、大中、咸通朝贡不绝。唐并于室韦居住中心地区设室韦都督府管辖室韦诸郡。据通典边防典、旧唐书室韦传、新唐书室韦传和隋书记载:“唐代室韦共有22部。”其中:落俎室韦,在今精奇里江东西北,黑龙江上游北岸一带。大室韦,在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之南。蒙兀室韦,在阿尔巴西河,即今额木尔河流域(漠河县境内)。据旧唐书室韦传:“其北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伦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之南,又东流与那河、忽汗河合”。蒙兀室韦从额木尔河西迁的时间,蒙古秘史载:“在7世纪,成吉思汗的始祖孛儿贴亦那带领部落离开兴安丛林西迁,渡腾汲思海,到鄂嫩河的不儿罕山驻牧。”但7世纪是初唐,当时蒙兀室韦并未离开额木尔河流域,直到唐末仍在呼伦湖北一带定居。辽时期,公元916年,居住东北的契丹族兴起,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8部,平定了“奚”和“室韦”,建立了“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公元10世纪,室韦各部尽属于辽朝。契丹国志记载:“太祖并储蕃三十六国,室韦在其中。”辽继唐在黑龙江上游地区设治管辖室韦各部。辽初,漠河地方属东京道室韦王国府管辖,到辽圣宗时,改属西北路招讨司室韦节度使管辖。金时期,漠河为上京治下的蒲与路(路治所在今克东县境内)的西境。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部灭辽后,建立金国,于公元1125年统一了东北全境。1129年(金天会七年)金在东北地区设置了上京、咸平、东京和北京4个路,蒲与路为上京管辖。金史地理志载:“蒲与路,国初置万户,海陵阁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经当代考古证实蒲与路南起今呼兰、肇州以北之地,西境以嫩江和今泰来县接壤,东境至汤旺河,北抵外兴安岭,漠河地自在其中。元初,漠河属蒙古贵族铁木哥斡亦斤的封地,后改为辽阳行省蒲与路管辖。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灭金后,开始分封诸侯,划分领地,将今嫩江流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之地,封给其三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诸王叛乱被平定后设立岭北行中书省,漠河地在其治下的和林总管府管辖地区内。岭北行省,管辖区域从大兴安岭以西、哲里木盟以北直至北冰洋尽属岭北行省;大兴安岭东至日本海,属辽阳行省辖地。明时期,漠河属奴儿干都司木河卫之地。 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王朝在黑龙江下游与阿姆贡河江流处右岸的特林设立奴儿干都司,“奴儿干为满语的译音,汉语意为“图画”,因该地山川秀丽、风景如画,故名。奴儿干都司共辖384卫、24所、7城站、1寨,所辖区域北界至外兴安岭,东至鄂霍次克海的库页岛。明正统(14361449年)后设立木河卫,对黑龙江上游地区实行有效管辖。据满文档案记载:木河卫直至1564年(明嘉靖四十年)还向明王朝请求袭职。在清军入关前,东起鄂霍次克海、西至贝加尔湖之间的广大地区的索伦部各族都已臣服于清王朝。清初漠河为索伦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王爷的领地。因清军入关,无暇顾及东北边防,致使罗刹(沙俄)不断侵扰,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地区的达斡尔人先后迁到嫩江流域定居。同时游猎在外兴安岭勒拿河和结雅河流域的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逐渐迁徙到阿木尔河、盘古河和牛耳河流域等黑龙江右岸上游一带。1644年,清军入关后,整个东北地区由盛京总管府管辖。1653年,设立宁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清康熙元年),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漠河地方在其管辖之下。1674年(康熙十三年),清政府开始在黑龙江左精奇里江口以南的黑龙江东岸(明代忽里平寨旧址)修建木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设立黑龙江将军,黑龙江第一任将军萨布素率部戍边于瑷珲,统辖松花江左岸以北,包括漠河在内至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后于黑龙江城(瑷珲)设立黑龙江副都统,漠河为黑龙江副都统所辖。1691年(康熙三十年)设布特哈总管衙门,漠河境内原为黑龙江城所辖的鄂伦春、索伦、奇勒尔等牧猎地区,改属布特哈巡查与管辖。1882年(光绪八年),漠河划规兴安城总管衙门。1883年俄人结伙在阿勒巴金河(今额木尔河)支流的什都哈河(今老沟河)流域盗采黄金,并成立所谓极吐尔加共和国。1885年清政府察觉后令黑龙江副都统到漠河调查,1886年(光绪十二年)派兵消灭“极吐尔加共和国。1888年(光绪十四年)北洋政府于此处创办漠河金矿总局。1894年(光绪二十年)后,漠河为黑龙江副都统下库马尔路协领管辖,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兴安城总管衙门裁撤黑龙江将军衙门改行省。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设黑河府,今漠河地域则隶属黑河府管辖。同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请设立漠河直隶厅,为缓设之缺,未及实行。宣统元年(1909年)11月17日在漠河设立总卡衙门。总卡衙门为瑷珲道所辖,委佐领文景为总卡官,同时成立漠河守备队,在黑龙江沿岸漠河境内设监视所6处,由守备队管辖。总卡官文景于1910年(宣统二年)五月初一正式接管一切地方事务,节制洛古河至安罗之间的8处卡伦。总卡衙门负责漠河一带地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税收、民事和涉外事务等职责,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构。是为漠河地方政权设治伊始总辖境域,西至洛古河卡伦以上8千米的额尔古纳河口,下至呼玛尔总卡所属伊西肯卡伦分界,东西长约350余千米。南以伊勒阿林山(今伊勒呼里山)山脊线与嫩江县分界;北至黑龙江主航道分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1912年(民国元年)6月,北洋政府撤销瑷珲兵备道,7月在黑河成立黑河道。1913年(民国二年),北洋政府又将黑河道改为黑河观察使,漠河则先后隶属于黑河道、黑河观察使统辖。1914年(民国三年)黑河观察使又改为黑河道。同年7月1日漠河总卡衙门改为漠河设治局,管辖额尔古纳河下游的珠尔干河和漠河两处总卡所辖区域。设治局驻漠河街,漠河设治局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道管辖。1917年(民国六年)1月26日,漠河设治局改升为漠河县,为二等县,隶属于黑河道辖治。1929年(民国十八年),废道制,黑河道改为黑河市政筹备处。漠河县改由省直辖,直属黑龙江省公署,为一等县。1912年(民国元年)冬,因呼伦贝尔蒙古独立,珠尔干河总卡宫赵春芳组织汉军二营占据吉拉林,与叛军拼死战争。呼伦蒙古独立后,唯珠尔干河总卡地不服叛乱。之后,黑龙江督军命令赵春芳率兵退守漠河,并决定将珠尔干河总卡并入漠河总卡。1914年(民国三年)初,珠尔干河总卡辖地与漠河总卡辖地完全合并后,于同年5月间成立漠河设治局,其辖境范围包括珠尔干河总卡并入辖地62万方里,合155万平方千米。辖境四至:东部以安罗卡辖界与呼玛的依西肯卡辖界接壤,西部经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的后贝加尔州为界,东西长435千米,南至伊勒呼里阿林山与嫩江县毗邻,北至黑龙江主航道与俄罗斯的阿穆尔州为界,南北宽约375千米。据1914年(民国三年)黑河道尹调查,漠河设治局辖境总面积为22万方里,合55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今天漠河县总面积的3倍多。1917年(民国六年)1月26日,漠河县成立,县辖区域与设治局区域相同,又据1928年(民国十七年)漠河县公署内务调查统计,漠河县总面积为3036万方里,合759万平方千米。1929年(民国十八年)鸥浦设治建县。将漠河东北部划规鸥浦县,漠河区域变化为:东至马伦与鸥浦、呼玛县接壤,西至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州为界,东西宽345千米,南至伊勒呼里山,与嫩江县和牛耳河与呼伦贝尔的一部分为界,北至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与俄国阿穆尔州为界,南北宽375千米。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东三省,1932年4月1日,黑河沦陷。 1934年1月,日军讨伐队侵占漠河。同年5月,伪漠河公署成立,定为丙级县。10月,伪满政府决定将东北三省划为14省,伪满洲帝国民政部于黑河设立了黑河省,开设办事处,11月,改为黑河省筹备委员会,12月1日,伪黑河省在黑河宣告成立,漠河县直至伪满政府灭亡,均隶属伪黑河省所辖。据伪黑河省总务厅于1935年10月调查,漠河县总面积326387平方千米。1939年6月,又将兴安北省北部划归漠河县管辖。其四至:东与鸥浦、呼玛两县接壤,南与兴安北省交界,西南、西部与室韦、奇乾两县毗邻,西北和北部隔黑龙江中心线主航道与俄罗斯赤塔、阿穆尔两州相望。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8月11日,苏军陆、海、空三军对漠河日军发起进攻,8月13日,漠河全县光复。在此期间,漠河隶属黑龙江省辖区内。1947年2月,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成立黑龙江嫩江联合政府,漠河县为其第五专署(黑河)。3月,人民解放军某部三旅挺进漠河,解放漠河全境,同时撤销县制并入呼玛县。6月,黑河专署专员许烈到漠河视察,并率章文坦、谢宝斋2人带工作队正式接收漠河,成立“建联会”,统管民主政权。9月,漠河复归黑龙江省领导。1948年1月,因西部斯大辽克距漠河太远,交通困难,不便领导,黑河专署派“建联会”主任谢宝斋到内蒙古协商划界,将斯大辽克以西划给内蒙古管辖,划定洛古河以上第1号航标灯为内蒙古和黑龙江省的分界点,同时成为漠河西部的分界线。1948年,土改运动结束后,在原漠河县设立呼玛县第五行政区,下辖漠河、额木尔、马伦、开库康4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漠河仍为呼玛县领导。1958年,改乡成立人民公社,由黑河专区呼玛县领导。1967年,呼玛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归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0年,呼玛县从黑河地区划出,归大兴安岭地区领导。同年8月5日,古莲区和阿木尔区成立。1976年,将阿木尔西部划出,成立图强区,三个区均为县级政企合一体制,均隶属于大兴安岭地区领导。1981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塔河、漠河两县,将呼玛县西北部的马伦、开库康两个公社划归塔河县,将漠河、兴安两个公社和阿木尔、图强、古莲3个行政区及富克山待开发无人区均归漠河县,县人民政府于同年8月16日在西林吉镇成立,归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领导。县城西林吉镇是1981年恢复建立漠河县时,沿用开发大兴安岭原古莲区时的西林吉镇。西林吉原名叫作栖林集,也叫作齐林集,是额木尔河流域一个气候比较温和的地方,是野生动物、鸟类比较集中的地方。准确位置在漠河称作农业三连的地方。原古莲区选址时,向南迁移了5千米,但仍属栖林集小盆地。县城初建时,中心保留一片原始森林,辟为森林公园,取名为“松苑”。“松苑”占地6公顷。县址西林吉镇内街道路面由水泥或油渣铺筑,路面平坦。东面和南北主街宽16米,其他街道12米,宽窄一致。县址西林吉镇在1987年5月6日遭受特大森林火灾洗劫后,县城变为废墟。大火扑灭后,由国务院复建指挥部和黑龙江复建指挥部在原来的县址重新建设。镇内占地由原来的574平方千米扩大为874平方千米。主要街道改建后,街道两侧修有下水道,排水通畅。整个县城街面整洁,每条大街都有清洁工打扫,晴天无尘土飞扬,雨天无积水泥浆。南北主街道3条。城镇房屋建筑,到1990年末统计,总建筑面积311 985平方米,其中公用建筑124 5389平方米,居民住宅187 4461平方米,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饮食服务、广播电视、市内交通、通讯设施齐全。镇内有工程师住宅楼两栋,有中小学8所,医院2所,建有环卫队,保持了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已实现精神文明城镇标准化。儿童娱乐中心由宋庆龄儿童基金会资助建成。大兴安岭“56”特大森林火灾纪念馆,位于城内17小区西北端,建筑面积l 07818平方米,有4个展厅,存有火灾的图片、实物、资料等,供人们参观、反思。在26小区西侧,建有大兴安岭最大的北陲封闭集市贸易市场。镇内建有松苑、阳光、桥北3个社区。社区内多种健身器材、娱乐等各项公益活动设施齐全,均有2 000平方米以上室内、室外活动场所。图强镇位于西林吉镇和劲涛镇之间,东西各相隔30千米。地处东经12248,北纬5248。东与劲涛镇交界,西与西林吉镇为邻,南与内蒙古满归镇接壤,北与北极乡的北红村(大草甸子)相望。南北长约100千米,东西宽50千米,镇址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图强镇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10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990年末,全镇有住户6 456户,居民23 457人。图强镇属于林业城镇,其规划建设、投资等均由林业局负责,镇内90的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属于林业系统。嫩林线铁路樟岭、古莲段1970年动工,1973年通车,于此处设图强车站,内外交通便利,通讯方便,镇址位于阿木尔河下游北岸,地势平坦,东西南北街直角交叉,规划整齐,井然有序。1976年设镇,隶属于图强区管辖。1981年,图强区政府撤销后,由图强林业局代管,1983年由漠河县正式接管。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后,于7日晚大火席卷图强,全镇化为一片废墟。据灾后调查统计,烧毁房舍20万平方米,各种大型机械设备700余台,除库存木材外,仅建筑物和设备等固定资产损失价值就达7200万元,经济损失惨重。灾后,图强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设施迅速恢复,建有图书馆、新华书店、剧场各1所,中学1所,小学2所,职工医院1个。主要街道有光明路、图强路、奋斗路、建华路、宏图街、西一街、西二街、中心街、东一街、通达路、中华街、青年街、光华街、创业街,图强镇是漠河县重要林区城镇之一。劲涛镇位于漠河县东部,额木尔山脉西麓。劲涛镇辖区东面与塔河县接壤,西部与图强镇为邻,南与呼中区毗邻,北部与兴安镇交界。劲涛镇,原名阿木尔镇,因阿木尔河流经该镇而得名。1970年8月5日,开发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时开始筹建。1971年,修建嫩林线樟岭、古莲段铁路时,在此设立劲涛火车站。1972年,阿木尔区组建阿木尔镇筹备处。1974年9月15日,经中共阿木尔区委员会批准,阿木尔镇委员会正式成立。1975年9月4日,中共阿木尔镇委员会成立。1981年7月4日,镇委员会改为镇人民政府。1981年5月14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漠河县后,在古莲区基础上组建漠河县人民政府。1981年8月24日,撤销阿木尔区,阿木尔镇划归漠河县领导,漠河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11月28 正式接管,其接收前一段时期由阿木尔林业局代管。同年,漠河县人民政府决定将阿木尔镇改为劲涛镇。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于5月7 日23时40分左右烧进劲涛镇,午夜时分,全镇成为一片火海。据灾后统计,全镇居民受灾2296户,灾民7 993人,在大火中丧生25人。复建期间,来自省内外援建施工队伍78个,人员6 807人。当年10月25日,修复房屋109栋,新建205栋,完成建筑面积90 863平方米,受灾户全部分到了新房。劲涛镇西距图强镇30千米,距县城60千米,北到兴安镇80千米,东距塔河县城80千米。劲涛属于林业城镇,镇内主要公用设施建设靠林业投资,为阿木尔林业局所在地,镇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98为林业系统部门。镇内共有街道8条,巷道40条,划分14个居民委员会,1个街道办事处。主要街道为拥军路、建设街、旁山街、大庆街、反帝路、北一街、北三街、北四街。劲涛是漠河县东部地区主要城镇。北极镇,原名漠河乡。位于黑龙江上游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222l12221,北纬53275333。东部与兴安镇毗邻,西部与内蒙古的额尔古纳左旗为界,南部与西林吉镇大部和图强镇接壤,北部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的赤塔州、阿穆尔州相望。沿黑龙江边境上自恩和哈达,下至古站,东西全长176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总面积为2 383平方千米。北极镇在人民公社化时期,辖洛古河、漠河、北红(大草甸子)3个行政村。成立青年、先锋、前进、洛古河、立新、前哨、反修7个生产大队。北极镇在新中国成立前,多以采金和流送木材为主,务农人口相对较少。新中国成立以后,漠河的经济发展开始转向以农业为主。经过互相合作和人民公社化,农业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979年,总播种土地面积1 226公顷,总产量达817万千克。除自给外,对国家略有贡献。1979年,公社总收人达9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为148万元,占总收入的16。每个劳动力平均日值236元。农村人均收入31650元。公共积累达16298万元。到1950年,全镇耕地面积减少到1072公顷,粮食总产量达153万千克。田间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有农用汽车2台,马555匹,牛102头。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教育发展迅速,医疗卫生条件优越,乡所属单位有边防公安派出所、人民武装部、农机管理站、畜牧兽医站、林业工作站、乡中心小学校、中心卫生院、银行营业所、邮电局、粮食购销站、供销社、税务所、气象站、工商行政管理所、养路工区、文化站、电视转播台、水文站、边防检查站、发电厂等。漠河县漠河林场场址、西林吉林业局漠河综合林场场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北极地磁台台址均建在北极乡政府所在地。北极镇是中国最北端的旅游胜地,以北极光和白夜为最独特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上万人来此旅游观光。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极乡。兴安镇位于漠河县东北部,雅克萨城对岸。辖区地处东经1232412359,北纬53245324。东与塔河县开库康乡接壤,西与北极乡山水相连,南与劲涛镇北缘交界,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相望。边境线上自古站,下至谢尼康河口,东西长69千米,南北宽45千米,总面积为l 4284平方千米。兴安,原名额木尔,因额木尔河得名。1906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在此处设置卡伦,隶属于黑龙江副部统管辖。1909年(宣统元年)设置漠河总卡伦,额木尔卡伦受其节制。1914年(民国三年)漠河总卡改为设治局,额木尔卡伦属漠河设治局管辖。1917年(民国六年)1月1日,漠河县成立,额木尔卡伦受漠河县管辖。1934年,漠河被日军侵占,并在额木尔卡伦设立警察署、军警、岗哨监视国境。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建立额木尔乡政府,隶属于呼玛县第五区领导,撤区后为呼玛县直接领导。1958年,撤乡成立额木尔人民公社,公社驻在古城岛上。1961年,公社机关从岛上搬迁到斯达尼斯,1963年易名为兴安公社,公社所在地由古城岛迁到兴安村。公社此时辖兴安、古城岛、大河西、二十五站、黄花岭5个生产大队。兴安镇是以副业生产为主的公社。1969年统计,播种面积871公顷,总产为9292万千克。除自给外,首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0000千克。公社拥有链轨拖拉机5台,胶轮拖拉机2台,手扶式拖拉机5台,谷物联合收割机4台,脱粒机7台,机引农机具40台,碾米机2台,磨面机8台,北京吉普汽车l辆。1979年全公社总收入49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92万元,占总收入的201,副业收入3938万元,公共积累7732万元。1990年全乡农业人口1 022人,243户,有耕地887公顷,粮食总产为90万公斤。乡直属单位有人民武装部、公安派出所、供销合作社、林业工作站、养路工区、卫生院、中心小学校、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发电厂,此外,还有部分社办企业。兴安镇是黑龙江上游一带有名的“鱼乡”。春秋两季一到,人们争相捕捞,每网少则5060斤,多则上百斤。这里家家织鱼网,人人会捕鱼,好年景一人一冬春可捕鱼上千斤,连七八岁的小孩也会用碗端鱼(一种捕鱼方法)。全镇有学校5所(包括4个教学点),镇中心校设初中班,各村有公办小学分校。1990年末,全镇在校学生308人,有教师19人。医疗卫生条件在全县相比较差,但卫生机构和医护人员配备齐全,镇有卫生院,各村有医务所。镇文化生活较单调,国家于1985年投资建立电视差转台,1999年由省及县广播电视投资建立有线电视小片网,可传送12套有线电视节目。兴安镇地方偏僻,交通不便,至县城190千米。有两条直达公路至县城。此外,兴安镇是全县主要灾区,黑龙江洪水十年九害,严重地威胁着全镇农副业生产,黑龙江明水期通航,虽然提供了一条水路,但距下游呼玛、黑河较远。行政区划 全县辖五镇(西林吉镇、图强镇、劲涛镇、兴安镇、北极镇),7个行政村,35个自然屯。西林吉镇是漠河县委、县政府(西林吉林业局)所在地,境内有图强、阿木尔两个林业局及所属古莲河露天煤矿、漠河发电厂。西林吉镇设3个社区,14个居民委员会;图强镇下设13个居民委员会;劲涛镇下设11个居民委员会;兴安镇下设3个村民委员会;北极镇下设3个村民委员会。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1991年,根据漠河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数字统计,全县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为184325平方千米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其中耕地面积2982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2;林地面积172096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3;牧草地551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3;居民点及矿用地4993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3;交通用地3199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2;水域153003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8;未利用土地90293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9。 气候概况 漠河县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县份。冬季受大陆季风和蒙古高压控制,强烈的冷空气自西向东推进,降水骤降,异常寒冷,严寒期长,l,2,3,11,12月份平均气温在22-28之间,当太平洋阿留申低压盛行时,海陆间气压梯度加大,气温急剧下降,气温一般在-40以下,盛行偏西或西北风。 春季,当贝加尔湖、蒙古低压向东移动经过县境时,为大风出现最多的季节。4月、5月份大风风速月平均18米秒,干旱少雨。 夏季,漠河县处于大陆低压东北部,当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携带暖湿气流由南向北推进与之汇合,使气温升高、降水增多。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81以上,由于地形复杂,太阳辐射强,空气湿度大,易产生地方性小范围对流团,易出现局部地区降、雷阵雨天气。 秋季,贝加尔湖低压东移,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8月、9月份出现霜冻,降水减少,秋高气爽,“五花山”开始出现。 季节的划分:根据1934年中国专家张宝堃提出新的分季标准,冬季,平均气温(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稳定到10以下。夏季,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春季,平均温度从10以下稳定升到10以上。秋季从22以上稳定降到22以下。按照天气气候角度来划分漠河的四季,漠河县的冬季漫长,可达8个月,长达240天左右,在1,2,3,4,5,10,11,12月份平均气温0.3-28.7。漠河没有夏季,春秋两季相连,在6,7,8,9月份平均气温75181,120天左右。 水资源概况 漠河县有大界河黑龙江、中河额木尔河,小河有800余条,全县容水量超过42亿立方米,出境水量3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超过3万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漠河县位于额木尔河、老潮河、大林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平原区面积11908平方千米,分布砂砾不潜水含水层,含水层厚度35米,地表水资源量年均2927亿立方米。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048亿立方米,降水年均77.12亿立方米。其中平原降水年均504亿立方米,山丘降水年平均7217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补给量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47499x104立方米年,黑龙江额木尔河水测向渗流补给量2138x104立方米年。额木尔河平原区地下径流补给量为41565x104立方米年,黑龙江干流河谷平原区3514x104立方米年。漠河县地下水总补给量为94716x104立方米年。漠河县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2763x104立方米年,其中黑龙江干流平原区为759x104立方米年。 矿产资源 漠河县县域地质构造复杂,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矿产资源丰富。县境内有固体燃料矿产、黑色金属矿产、稀有金属矿产、贵重金属矿产,可用于建筑、化工等方面的非金属矿产近20余种,矿产地60多处,其中包括沙金、岩金、煤炭、大理石、白灰石、泥炭等。另外,非金属建材化工用原料,膨润土、镁石,可用于建筑沙石、黏土。1998年又发现了石油、天然气等矿种。 野生植物资源 漠河山区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由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野生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其中目、种、属却比较齐全。种群面积分布较大,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和重要的经济与科学研究价值。现已发现野生植物8000种,隶属23目、41种、99属。 野生动物资源 县内有节肢动物甲壳纲、蛛形纲和昆虫纲。圆口动物:七鳃鳗,别名“七星鱼”、“七星子”。两栖动物:山鱼科动物1种、无尾两栖类有6种、蟾蜍1种、林蛙2种。爬行动物:3种蜥蜴、1种蛇、3种蜥蜴爬行纲、蜥蜴纲、蜥蜴科。鱼类:有鱼57种(亚种),其中鲤鱼科51种(亚种)、鳅科5种、鲑科5种、鮠科4种。鸟类动物:共有237种,13个亚种,分属于16目40科,其中雀科种类最多,有30种;其次为鸭科25种、鹜科22种。境内代表种松鸡科,主要有3种:黑嘴松鸡,又称棒鸡;黑琴鸡,又称乌鸡;花尾榛鸡,又称“飞龙”。陆禽除鸡类外,还有山斑鸠为常见候鸟。山崖附近有岩鸽。兽类境内共有56种,隶属于6目16科,是漠河野生动物中仅次于鸟类的第三大类群,其中貂熊、猞猁、紫貂、棕熊、水獭、麝、马鹿、驼鹿、雪兔9种野生动物被国家定为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有北极光、白夜、老沟古人类遗迹、北极村风景区、乌苏里北极点、观音山、胭脂沟、李金镛祠堂、北陲哨兵纪念碑、北极沙洲、“56”火灾纪念馆、原始森林“松苑”公园等。 林业资源漠河县和西林吉林业局为政企合一体制,西林吉林业局北部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南部、西部与内蒙古相邻,东部与图强林业局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1221231610;北纬521658531658。总面积为732092公顷。其中林地面积716635公顷,占总面积的9789;非林地面积15457公顷,占总面积的211。全局森林覆盖率为906。全局活立木蓄积为51663834立方米。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禁伐区面积259036公顷,限伐区面积213775公顷,商品林区面积134671公顷。投资环境 漠河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上游南岸,祖国的最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7至12420,北纬5210至5333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县份。198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县,现与西林吉林业局政企合一。全县所辖五镇:西林吉、图强、劲涛、北极、兴安;五个林场:古莲、前哨、河东、河湾、金沟,县址在西林吉镇。漠河县总面积18233平方公里,境内有汉、蒙、回、满、朝鲜、鄂温克、鄂伦春、锡伯、土家等11个民族,人口已逾十万。 漠河资源丰富,尤以森林、矿产、旅游、珍稀动植物资源闻名于世。全县林地面积16281平方公里,木材总蓄积量14647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樟子松、落叶松、白桦、杨树、柳树、云杉等;矿产资源有黄金、煤炭、石灰石、石墨、膨润土、大理石、汞、黄铁、水晶等,其中黄金、煤炭开采已形成规模,特别是黄金开采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曾被慈禧定为“胭脂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所辖北极村是我国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村内有“中国最北一家”、“北陲哨兵”碑、“神州北极”碑、望江楼等旅游景点。每年夏至,县政府都要在此举办盛大活动,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中俄界河黑龙江源于漠河,江水晶莹,曲折而下,两岸风光绚丽,景色秀美,境内原始森林繁茂葱郁,可探险、狩猎、篝火野宿。“胭脂沟”、“古黄金之路”充满历史的神秘,雅克萨古战场等明、清、民国时期的古迹遗址景点众多,随处可见。近年又开通了对俄过境游,为漠河旅游事业插上了飞向世界的翅膀。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马鹿、驯鹿、梅花鹿、棕熊、紫貂、飞龙、野鸡、梆鸡、野猪、獐、狍子、雪兔等珍禽异兽四百余种。黑龙江冷水鱼更是享誉海内外。这里的绿色植物天然、名贵、无污染,牙格达(红豆)、都柿、草莓、山葡萄、山丁子是酿酒和调制纯绿色饮品的最佳原料;猴头、木耳、蘑菇、蕨菜、金针菜等遍布群山峻岭,另有名贵草药三百余种。 漠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信、电力、接待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嫩林铁路直达哈尔滨,嫩漠、黑漠国防公路四通八达,水运沿黑龙江可转运乌苏里江、松花江,并可直通海运。改革开放以来,广播、通讯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国内外程控直拨电话、移动、无线寻呼网俱全,通信便捷。北极宾馆、漠河饭店、北极度假村等一批高档宾馆相继建成,接待条件十分优越。漠河与俄罗斯赤塔州、阿穆尔州隔江相望,边境线长达242公里。漠河口岸已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拥有两个常年过货通道。近年来边境贸易十分活跃,贸易额逐年高速递增。 中俄洛古河界江大桥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漠河机场即将开工建设。进入新世纪,漠河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努力建设繁荣富强、文明开放的新漠河。2004年,漠河县分别被国家爱卫会、国家绿委会评为国家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漠河将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诚挚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旅游观光,合作开发、投资办企,共图发展。 绥芬河历史沿革绥芬河,满语是锥子的意思,因为绥芬河里生长着一种尖锐如锥的钉螺,满族人因此称它为绥芬河。绥芬河是发源于长白山麓、注入日本海的一条中等河流,当它于万山丛中蜿蜒而来,接近边境时,突然舒展开了腰身,形成了一个冲积平原,这就是东宁平原。绥芬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四五千年前,绥芬河境内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繁衍生息。近年来,我市建新、大砬子、大岭下、保府沟等地陆续发掘出多处古代文化遗址。经有关专家对出土石器的鉴定,证明早在4000多年以前,伴随着中华民族对黑龙江流域的开发,我们的先人们已开始在绥芬河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和生息繁衍。经考证,这些先人正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黑龙江流域的古代先民肃慎人(满族祖先)。清朝建立后,为保护祖先发祥地,将东北大部划为禁区,现绥芬河市区域就在其内。1858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割让给俄国。1860年,俄国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吞并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使绥芬河地区开始与俄国接壤,原居住在双城子、海参崴一带的中国居民,不堪忍受俄国当局的欺凌,陆续迁回国内,其中一部分人在今绥芬河市建华村一带定居下来,形成一个屯落,成为绥芬河地区近代首批居民。为了更牢固地占有这片远离欧洲的土地,俄国修筑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大铁路的最东端是位于日本海沿岸的海港城市海参崴。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成功,俄国继续向中国境内延伸势力。1896年,清政府与俄国签署中俄名办东省铁路章程,决定由俄国在中国境内修建中东铁路,中东铁路的经营权归俄国。这条横穿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开始于海参崴,那里被称为第一站,到绥芬河是第五站,因此绥芬河又被称为五站。中东铁路在最初设计时是沿着绥芬河河谷进入中国境内的,第五站建在河岸的东宁县三岔口村。因此,五站也叫作绥芬河站。但是修建过程中,由于地质结构复杂而向北移动到50公里外一个海拔500多米的山坡上,就是现在的绥芬河市。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以这条铁路为纽带,绥芬河曾与海参崴、哈尔滨得到过同步的发展。当时来自俄、日、朝、英、法、意、美等18个国家的使节齐至,商贾云集,带来了欧洲的商品、文化和建筑。一时间,小小的镇子上同时飘扬着十七、八个国家的旗帜,五颜六色,林立市区,时称“旗镇”,并一度以“国境商业都市”、“东亚之窗”的美誉而闻名遐尔。因绥芬河在东北最先开通火车、汽车,最先有电灯、电话,被冠之“文明中心”,载入吉林通志。1933年日本关东军占领绥芬河后,中苏间铁路被堵塞中断,绥芬河经济日益萧条,人口巨减。1945年绥芬河光复。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间,绥芬河口岸始终承担着运输中苏战略物资和进出口货物的重任,最高年份过货量近200万吨。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由于中苏政治关系的恶化,两国处于冷战时期,两国的贸易往来因此处于停滞状态。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中苏两国政治关系的逐步改善,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1984年和1985年,中苏两国签订“经济和科技合作协定”、“贸易和支付协定(19861990年)”,1988年绥芬河市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为通贸兴边试验区,两国的经济贸易环境显露出较好的发展趋势。1992年绥芬河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城市后,实现了由省级通贸兴边试验区向国家级沿边开放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1999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悬挂式气溶胶灭火装置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体育场馆智能弱电系统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 二零二五年度网络游戏玩家返利服务合同
- 2025顶名房屋买卖合同及家具拆装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承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海鲜餐厅餐饮外包合作协议
- 2025餐饮行业特色餐饮服务员雇佣合同细则
- 2025年防水材料品质认证与采购监督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分公司成立与公共安全服务合同
- 2025版工程造价咨询与工程加固服务协议
- 注射用头孢比罗酯钠-临床药品应用解读
- 营销策划服务合同:免修版模板范本
- 便道砖铺设施工方案
- 星火英语3500(整理)
- 张朋《了凡四训》课件
- 2023年英语高考试卷(全国卷1)试题及答案
- 遇见成长衔接梦想幼小衔接家长会PPT模板(含完整内容)
- GB/T 2652-2022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熔化焊接头焊缝金属纵向拉伸试验
- GB/T 15738-1995导电和抗静电纤维增强塑料电阻率试验方法
- 工程决算书(结算书)-模板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全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