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單元一:儒家思想與中國社會主題二:儒家思想的實踐社會救濟(社倉、義田、鄉約)與家庭倫理陳惠珠老師_北一女中教學設計、選文閱讀、問題討論、參考資料壹、教材設計的想法根據95課綱歷史專題的內容,第一單元包括先秦孔孟思想要旨與理學的內涵,並進而討論中國近世以來的家庭倫理與社會規範。因此,本單元擬以社會救濟與家庭倫理等方面來討論儒學思想的實踐問題。根據課綱歷史專題的實施方法,希望教師能敘述歷史背景,再提出問題意識,並根據一手史料、學者的研究論述等相關資料,以討論的方式訓練學生對問題意識的理解。加上,本主題在高一下學期中國史(第二冊)宗族、士紳與民間社會提到不少,教師講述時,可以先複習第二冊的相關史實,再根據蒐集的相關資料進行討論。貳、教學重點引起動機:下文摘自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發表我之節烈觀:女子自己願意節烈麼?答道,不願。人類總有一種理想,一種希望。雖然高下不同,必須有個意義。自他兩利固好,至少也得有益本身。節烈很難很苦,既不利人,又不利己。說是本人願意,實在不合人情。所以假如遇著少年女人,誠心祝贊她將來節烈,一定發怒;或者還要受她父兄丈夫的尊拳。然而仍舊牢不可破,便是被這歷史和數目的力量擠著。可是無論何人,都怕這節烈。怕它竟釘到自己和骨肉的身上。所以我說不願。轉引自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的問題新史學,10卷2期,1999年,頁30。重要概念:一、南宋的社倉 【資料補充】中國歷史上儲糧備荒的倉儲制度,以常平倉、義倉和社倉為骨幹。自漢代首創常平倉,繼之在隋代出現義倉,至南宋朱熹創設社倉而三倉完備,並沿用至清代。南宋時期,三倉並存,但常平倉、義倉設於城邑,發揮的功能僅及城市之民,而社倉設於鄉村,澤惠遍於眾多農家,功效與範圍遠較前兩者為廣。1.設立背景:南宋時期,人口迅速增加,農家平均耕地大幅減少,加以商業日漸繁盛,農家被動地捲入市場經濟當中,遭受糧價季節性波動的影響。當時,絕大多數的自耕農或佃農,終年辛勤耕作卻入不敷出,必須借貸來維持生活或從事耕種。但因富者借貸的利率甚高,使農民陷入長期負債或典賣田產的困境。2.施行方式:社倉的淵源可追溯至隋代的義倉,近則取法北宋王安石的青苗法,並將舊有制度加以變化。隋代初設義倉時,是在當社(25家為一社)立倉,勸百姓及軍人在收成時隨所得多寡捐贈米粟,儲藏在倉中,遇欠收或饑饉時再用以賑災。不久之後,義倉卻轉設置州縣,並強制隨賦稅繳納。此制沿用至宋代,並設於州縣,但士大夫請求設於鄉村,其後社倉屢設屢廢。朱熹創立社倉雖源自義倉,但經營方式不同於義倉的糧穀用於荒年賑給饑民,社倉則是常年貸放收息。關於貸放利息的作法,朱熹受到青苗法的影響,採取在鄉村借貸給農民並收息二分的作法,使扶助農民的功用得以確實發揮。【資料與問題】以下三則分別為理學家的觀點、朱熹弟子對社倉的看法,以及當代學者的研究。請先閱讀以下資料,再進行討論:資料一:張載西銘: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生於天地之中,也就是乾坤和合所生,如同子女是由父母的結合所孕育,兼有兩方的特質。天地所及的一切,我以之為體(身體);天地之性或心或道,我以之為性。如同子女擁有了父母的結合,在子女的心中,自己的生命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意指以天地的生命當做自己的生命。這是一種生命的態度,將天地看成父母,將宇宙天地之間看成自己的家,將宇宙的生命當成了自己的大生命,因而理所當然的具有民胞物與的情懷。資料二:朱熹弟子黃榦所著勉齋集卷十九袁州萍鄉縣西社倉絜矩堂記: 榦聞之師曰(聽老師說):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富者田連阡陌而餘粱肉,貧者無置錐而厭糟糠,非方也。社倉之設,輟此之有餘,濟彼之不足,絜矩之方(道)也。君子之道,必度而使方之。乾父坤母,而人物處乎其中,民特吾兄弟,物特吾黨與,則其林然而生者,未嘗不方也。【譯文:(大學說絜矩之道)絜是取以為原則,矩(畫出正直的角度和相等的長度)才能成方。(方形的上與下相等,左與右相等,藉以比喻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富者擁有連阡度陌的大片土地和吃不完的美食,貧者連立足之地都沒有而只能以糟糠裹腹,這不合乎方(公平)的原則。設置社倉,是讓富者捐出多餘的米糧以濟助匱乏的窮人,這才符合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君子的正道,一定要講求公平正義。天地就像我們的父母,而人們身處天地之中,要秉持著民胞物與的想法,那麼林林總總事情的處理就都能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了。】資料三:社倉是朱熹所創的一種社會互助制度,由地方政府或鄉里富家提供糧穀,設置貸本,以低利借貸給農民作為農業資本或生活費用。朱熹創設社倉的動機,實導因於親身體驗到農村糧食問題所造成的社會不安,而設法予以事先消弭。除了現實問題,另一面則是理學家的社會理念。理學家的社會理念,導源自仁。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也是宋代理學家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冊)(台北:允晨,1997年),卷四。】問題:1. 閱讀資料一、二後,顯示朱熹設置社倉與理學之間的關係為何?【參考答案:學生按照引文回答亦可。受西銘影響,將宇宙天地之間看成自己的家,將天地看成父母,所有的人們如同兄弟姊妹,萬物如同伙伴,亦即民胞物與的情懷。而朱熹設置社倉來救濟貧困無依的民眾,也就是落實民胞物與的一種表現。】2. 從資料二、三中,顯示朱熹創設社倉的原因,可能是因他目睹怎樣的社會現象?【參考答案:朱熹看到當時社會上存在糧食不足的問題,因此他希望富者能捐出多餘的糧食來濟助貧窮的人。這可能是當時遇到天災,糧食生產不足;也可能是宋代存在的小農經濟的問題。但農業經濟的主題可以不討論。】3. 就社倉之外,當時的知識份子還從事哪些社會救濟?【參考答案:義田、義莊等】備註:當初選定這三段文字的理由,在於張載的西銘與大學的絜矩之道為宋明理學的重要根基;黃榦是朱熹的弟子也是女婿,透過他對朱熹設置社倉的觀察。這兩段資料讓學生閱讀,希望學生能透過這些文字找到兩者的關係。至於第三則當代學者的研究,則是驗證性的文字,並且可補充宋代小農經濟的問題。二、義田、義莊資料一:節錄自錢公輔(北宋仁宗神宗)義田記譯文:范文正公,蘇州人。他還沒有富貴顯達時,有意救助族人,但當他擔任陝西招討使和參知政事時,才有俸祿和賞賜的收入,購買了靠近外城而常年豐收的良田一千畝,名為義田,用來贍養救濟一群族裡的人。使他們每天有飯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兒、娶媳婦、結婚、喪葬,都有補助。選擇族中年長而賢明的人,掌管資金的調配,適時收付財物。每人每天給一升米,每年給一匹絹。族裡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義田每年可收入稻穀八百斛;拿義田的收入,供給那些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餘,使用不盡。凡曾經出仕而暫時解職在家、等待新職的人,也給予救濟;已經出仕為官的人,就停止供給。這就是義田的大概情形。文正公去世以後,他的子孫經營他的事業,繼承他的遺志,就像他在世的時候一樣。文正公雖然官位很高,俸祿優厚,然而卻貧窮終其一生。去世的時候,竟然沒有衣物殯殮,子孫也沒有錢來為他辦理喪事,只以周濟窮人和養活族人的高義遺留給子孫罷了。資料二:當代學者對義學的研究:自宋熙寧年間蘇州范氏家族以義莊為基礎,設立義學後,提供了以固定田產作為義學經濟基礎的觀念,不僅義莊、義學並設的方式為以後一些家族所取法,即使只設義學而不設義莊,也可以用固定數量的田產來支持,義學的經營因此可以比較穩定。而義學含有推廣教化與以富資貧兩方面的理想,兩者經由富家的財力而結合,使得教化能普及更多的民眾。【梁庚堯,宋代的義學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年】資料三:當代學者研究宋元時期義莊的部分資料:宋元時期,四明士族之間密切的交往、同學、共事乃至婚姻關係,使彼此間建立了綿密的人際網絡。因此只要有人從中推動,極易由家族與個人間的參與,進而形成集體力量,一齊投入地方公共事務的活動。換言之,個人間的人際網絡成為一個鄉里社會活動的實現基礎。這種集體行善的活動,在四明主要士族的推動下,於紹熙元年(1190)在當地正式出現了超脫家族而具有社會意義的公益組織鄉曲義莊。為了將地方家族間的關懷變成制度化的組織,常態、持久的推動集體活動,於是史浩等人著手建設此一組織。史浩揭示設置鄉曲義莊的宗旨: 義田之設,專以勸廉恥。蓋賢大夫從官者,居官之日少,退閒之日多,清節自持,不肯貪污以取富,沽敗名以自卑。為士者,生事素薄,食指愈眾,專意學業,不善營生,介潔自持,不肯為屠沽之計、擎攫之態者,使各知有義田在身後,不至晚年憂家計之蕭條、男女之失所,遂至折節汨喪修潔。故以此為勸,使其終為賢者。從史浩提出鄉曲義莊的理念,到沈煥、汪大猷等士人呼籲、推動,於是擬定鄉曲義莊的規章,以及完成制度的運作,前後凡十餘年。【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台北:東大,2006年)】問題:1. 根據資料一和資料三,范仲淹設置義莊與四明士人設置鄉曲義莊,兩者服務的對象有何明顯的差別?【參考答案:范仲淹主要是幫助族人,但四明士人則是幫助該地區的人們。顯示早期的義莊是血緣性的組織,但後來的士人將其擴大到地區性的組織,當然可以救助的對象也擴大。】2. 根據資料一,范仲淹設置義莊的目的是什麼?【參考答案:范仲淹與母親身受貧窮無依不得不改嫁,受欺之酷,故而將心比心,希望救助族人,這是親親而仁民的想法,基於情感和義務。所以,其目的是:團結宗族,濟助貧苦。】3. 根據資料二,范仲淹設置義莊後,在地方教育上有何明顯的改變?【參考答案:義田、義莊為賑濟族人,還設立義學還培養族裡的子弟。像范仲淹任官前,他曾在寺院裡苦讀,這即是斷虀畫粥的典故。(范仲淹少時家境貧苦,在長白山僧舍讀書,每天以二升粟煮粥,過夜凝結後,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食二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後來經由義莊而設立義學後,取代了士人在寺院唸書的功能。】4. 從資料三中,史浩揭示設置義莊的宗旨,請思考當時四明士人設置鄉曲義莊的目地有哪些?【參考答案:由於義莊的設置,讓為官者可以致力本業,不會受到利益的引誘,也不必擔心退閒之後的生計問題,而清廉從政。換言之,設置義莊可以支持士人遵守廉恥觀念。】三、鄉約【資料補充】鄉約的起源,可從鄉與約兩個方面加以考察。從鄉來說,周制以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以約而言,周制比有長,使之相保;閭有胥,使之相受;族有師,使之相葬;黨有正,使之相救;州有長,使之相周;鄉有大夫,使之相賓。至於後世,舉凡民居互相告誡,以教化條例加以約束,均可稱為約。自宋以後,由於理學的盛行,鄉約的實施十分風行。最為著名的則有宋代陝西藍田的呂氏鄉約,事實上已成為後世地方士紳推行鄉約的楷模。明初,在全國鄉村普遍實行里甲制度。此外,明太祖相當注重民間的教化,即位之初制訂御制大誥,頒佈天下學校,廣布教化,其詞: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到明代中葉以後,這一套官方的鄉村教化體系漸趨敗壞,甚至形同虛設。於是,一些地方官員或鄉紳為了改善鄉里風俗,轉而行鄉約之制,如丘浚、王陽明等均提出或實行比較完善的鄉約制。鄉約之制,由於實行之人與地區的不同,會有所差異,但其中心主旨、內容大體相同。鄉約的內容,大致有以下四項:一為德業相勸,讓同約之人各自進行,互相勸勉;二為過失相規,同約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規戒;三為禮俗相交,在約內行諸如尊幼輩行、造請拜揖、慶吊贈送等禮俗;四為患難相助,同約之人若有水火、盜賊、疾病、死喪、孤弱、誣枉、貧乏等事,須互相救恤。【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頁156158。】四、地方教育與文化社群 宋元之際,四明地區樓氏家族結合當地富人、士族,積極推動地方教育,以及鄉飲酒禮等文化社群活動,以落實儒家的精神。(一)教育學風樓氏在教育子弟的同時,也推動鄉里教育,使樓氏的興起與四明新興的科舉社會相結合,有利於鄉里人際網絡的建立。樓氏既重視家族子弟的教育,又在鄉里作育英才,顯示樓氏家族崛起之後,透過教育,締造儒學傳家的家風,並且藉著教職教育鄉人,提昇四明的文化。這種參與地方教育的方式,不僅提高樓氏家族在四明的社會地位,也使樓家可以與四明地區的著名家族,建立了廣泛而長遠的人際網絡。(二)文化社群鄉飲酒禮四明耆老在推動詩社之類的集會的同時,也推行一項以尊老、序齒(年紀小者向長者敬禮)及象徵團結、建立集體意識的鄉飲酒禮。鄉飲酒禮是周代鄉學中舉行酒會的禮節,秦漢以來,曾長期為士大夫所沿用。古人在習射前,社祭、臘祭後,乃至在鄉校中都舉行鄉飲酒禮。這個典禮的重點在尚齒,具有辨明尊卑、長幼,以及加強內部團結的作用。隋唐以來,鄉飲酒禮的儀式反而以行於科舉及學校為多,具有教化的作用。宋朝時,禮部奏請遍下郡國施行,其頒佈的儀制,標示尊卑之別,確定鄉里耆老在儀式中的角色。其後宋廷規定各地在舉辦科考之年,同時舉行鄉飲酒禮,也就是三年一次,但也允許每年都舉行。不過,由於鄉飲酒禮的禮制相當繁雜,許多地方都難以為繼,只有明州依賴當地耆老仍然舉行。在耆老的領導下,當地士人不僅熱烈參與典禮,甚至出錢出力。南宋時,明州士人對儀制、儀式的研究與推動,不僅使其成為全國性的規範,更凝聚明州士人的向心力,創造出較具特色的文化風氣。元代四明士人程端禮在慶元鄉飲小錄序中就說:鄉飲酒禮漢晉唐咸知舉行於郡縣,蓋以道德齊禮,莫重於斯。廢墜之久。在宋淳化間,四明獨能行之,朝廷取布之天下。紹興以後,賢守相濟,繼訂禮益精,且立恒產,以供經費,風俗之美,文獻之盛,遂甲他郡。【黃寬重,千絲萬縷樓氏家族的婚姻圈與鄉曲義莊的推動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台北:東大,2006年)】問題:1. 樓氏家族曾透過哪些活動以推動或落實儒家精神?【參考答案:教育家族子弟,或是地區的人才;進行鄉飲酒禮等活動。鄉飲酒禮強調尊老敬長,藉以推動長幼有序的社會風氣。】五、婦女的貞節觀念【資料補充】宋朝宣揚寡婦守節的名言,除了程頤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外,並不多見。家訓之類的著作中,只有司馬光大談從一而終的道理。但是並沒有堅持寡婦應當守節。至於當時寡婦再嫁的原因,有唐代遺風、戰亂的影響、婦女在經濟上能夠獨立等。例如: 崔氏初歸大名孫君,君諱廣。及孫君卒,夫人孤居,益貧。攜二稚兒入京師依姨氏。久之,姨又卒。夫人撫二兒泣曰:吾不忍兒之無以毓也。及再歸于高密趙君。二兒及得成立。長曰勉,遂中進士第。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婦女的再嫁與改嫁(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年),頁177。此外,宋朝至明清時代,寡婦守節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觀察:宋朝時,當女兒的婚姻不美滿或女婿死亡時,本生父母(或祖父母)可以替女兒安排再婚,或讓女兒回家安居,也就是歸宗。歸宗的寡婦,尤其是年輕無子的寡婦,通常會被安排再婚;據宋刑統規定,即使寡婦要守節,本生父母也可以強迫她再婚。在明清時代,婦女孝順的對象變成公婆。當丈夫死亡時,寡婦要守節,一般她應該留在夫家守節。在清代,只要寡婦想守節,法律禁止任何人強迫她再婚。另就財產來看,結婚婦女的財產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從本家帶來的財產,包括嫁妝和繼承的份額(女承分);另一類是她在夫家所獲得的財產,包括丈夫自夫家繼承的份額(男承分)和夫妻自己賺來的財產。在宋代,出嫁婦女可以繼承本家的部分財產。一旦婦女決定改嫁,除了男承分之外,她可以帶走所有其他的財產,出嫁婦女的財產一直存在,不會因為結婚而受損。在明清時代,除非本家已無親屬,女承分完全被排除。當丈夫死亡而寡婦決定再嫁時,所有財產都要留在夫家不能帶走。但只要寡婦留在夫家養育子女,她就可以暫時保有嫁妝以及在夫家所得到的全部財產,等待子女成年來繼承財產。在子女權方面,宋代的寡婦擁有子女權,若該寡婦無子並決定留在夫家,她有完全的立嗣權,為已故的丈夫延續香火。到了明清時代,寡婦不能隨便為亡夫立嗣,必須與亡夫的家族商議,到後來甚至交由族長來立嗣。寡婦如果決定再嫁,她必須將子女留在夫家,除非夫家同意她帶走,子女權屬於夫家,不屬於母親。以上現象的改變,說明在宋代的婚姻制度下,已婚婦女的人身權、財產權和子女權並沒有完全轉移到夫家;婦女和婦女的本生父母在必要時仍可以行使這些權利。在明清的婚姻制度下,這些權利幾乎轉移到夫家;除非留在夫家,否則婦女不能享有這些權利,這使當時寡婦守節的風氣盛行。加上明清朝廷努力提倡寡婦守節,其旌表對象包括節婦(已婚的寡婦)、貞女(許聘而未婚的寡婦),但對於烈婦、烈女(夫死而自殺殉節的寡婦或許聘未婚寡婦)的態度較為消極,有時旌表,有時禁止。大體上,政府鼓勵守節盡孝,而反對寡婦自殺。此時期除政府鼓勵外,宋儒所發動的宗法復古運動更形成全面性的影響。寡婦守節不只是一種道德的說服,更是一種道德的壓力。反映道德壓力的一個指標,是再嫁寡婦在社會上受到歧視,例如族譜除名、不許入拜宗祠、出入不走正門,晚上成婚等等。另一個指標則是旌表人數的增多,這使得寡婦被要求守節的道德壓力越大。這樣的道德壓力無疑地迫使身處可守可不守節的寡婦選擇守節,甚至邊際效應擴大到訂婚婦女雖未過門,也因未婚夫失蹤或死亡而選擇守節。【資料與問題】據學者研究,宋代婦女的貞節觀念並未普及。雖然,宋朝政府也表揚節婦,但顯然遠不如明清兩代積極。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婦女的再嫁與改嫁(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年)。明代以來受到國家政策(旌別的表揚)、士人名教與社會意識的影響,貞節觀念漸趨嚴格化。對於不同時代客觀存在的貞節烈女,各有不同的意義與詮釋。以下列舉明代對貞節烈女的看法、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臺大文學院,1998年),頁301。歸有光所記寡母含辛茹苦撫養孩子、晚進學者的研究,以及未過門女子守節的故事,來討論相關的問題:資料一:高攀龍:婦之貞,其性然也。猶之乎水之寒,火之熱,非人為使之也。然禀受萬有不齊,故其貞静非得之天者,必待教習撿柙;待教習撿押,去天成者倍蓰矣。(貞潔的女子出於天性,由於每個人的天賦不一,多數人還是要經由教養和約束才能達到,然而終究與天性如此者大有不同。所以前面那段話主要是形容天性貞節的少數女子。)李貞母墓誌銘資料二:張母太安人之寡居也,其子秋官尚書郎甫七歲。家甚貧,不能自存。太安人辟苧以為食。旦遣就傅,夜則躬自督誦,母子共燈火,熒熒徹曉。太安人苧獨精,售輒倍價。太安人亦自喜為之,常辟苧,無晝夜寒暑。以一女子持門戶,備歷百艱。如是者幾年,秋官舉進士,為主事。幾年,有太安人之誥。又幾年,致仕歸養于家。又幾年,為嘉靖二十年,太安人年八十矣,於是膺命秩,又得其子之侍養,甘脆之珍、華綺之飾無弗致者,鄉里以為榮,而太安人敝衣厲食,辟苧自若也。秋官有小過,詬責之如年少時。(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十四張母太安人壽序)【譯文:張母守寡時,兒子(秋官)才七歲。因為家境貧寒,張母以高明的紡紗手藝維持生計。白天送孩子跟著老師讀書,晚上則一邊自己紡紗,一邊督促孩子唸書,母子共用微弱的燈火,通宵達旦。張母以一女子辛苦持家,將孩子養大,而他也以紡紗為樂趣。秋官高中進士後,歷任要職,張母也獲得朝廷褒獎。秋官後來退休奉養母親。嘉靖二十年,張母八十歲時,獲得安人的命秩。(安人是六品的命婦稱號。)張母卻不改粗茶淡飯、紡紗度日的生活,兒子稍有過失的時候,他也依然像小時候那樣不假辭色的責罵。】 資料三:高彥頤指出中國婦女史的新視野五四史觀認為女性受壓迫是中國父權社會最突出之處。這一假設邏輯地引導人們去企盼這些女性一有機會便會反抗或逃走。在尋找反抗的跡象失敗時,便會提到,面對儒家傳統,婦女是沉默的。(本書)通過將女性視作主角,而觀察其于體系內的演練以促進其利益時,我看到的是婦女利用有限然而具體的資源,在日常生活當中苦心經營自在的生存空間。因此衍生的婦女史所反映的不是徹底的反抗或沉默,而是充滿爭執和通融。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資料四:以下為18世紀的例子:(一)盧氏,南坪人,自幼許字月嶺林中。未婚而中販洋吧國不返。母欲奪而嫁之。氏不從,奔往夫家,依姑守節。姑臥病在床十有餘載,氏衣不解帶,侍養至老不衰。其夫在吧寄兒回家,氏教督至於成立,娶婦生孫。從未見夫面,孝節備至,為鄉里所敬服云。乾隆四十年旌。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的問題新史學,10卷2期,1999年,頁73,引自漳州府志。 (二)南安鄭允桓未婚妻郭氏,名宜娘。晉江郭宗觀女。桓往安南不能歸,付書遣嫁。宜娘曰:夫縱不返,氏終為鄭家婦。遂入門,躬績養老姑。桓竟歿安南。允子歸,宜娘撫之。現年六十四,蓋生平不識夫而終婦道焉。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的問題新史學,10卷2期,1999年,頁73,引自泉州府志。問題:1. 根據資料一,顯示明代士人對婦女的貞節觀念有怎樣的看法?【參考答案:基本的人性質素,會隨著每個人社會身份的不同,構成相異的道德範疇。就子而言是孝,就臣而言是忠,就婦而言則是貞。就理學的角度來看,就是理一分殊。貞潔的女子出於天性,由於每個人的天賦不一,多數人還是要經由教養和約束才能達到。但因各人天性不同,有時教導、努力也無用,所以節義可貴。】2. 根據資料一三,顯示出哪一位文人或學者對婦女作為的觀點不同於其他兩者?【參考答案:高彥頤的觀點和歸有光接近,強調女性的自主選擇。高攀龍的立場則是理學的,對於道德有著極高的讚美,而這種讚美當然也容易成為道德壓力,強調婦女守貞的重要。】3. 根據資料二、四的故事,一則說明寡母含辛茹苦扶養孩子長大,另一則說明未出嫁到夫家的兩位女子受到鄉里人士的敬佩,還得到朝廷旌別的表揚。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故事,說明儒家與婦女間的關係如何?【參考答案:歸有光聽聞張母的故事,寫下這個故事來褒揚寡母守節並辛苦扶養孩子的美德。這則故事說明儒家影響婦女守節之外,更強調寡母教養孩子的重要,因為母子關係也是儒家重視的一個方面。另一則故事是盧氏與郭氏兩位女子,縱使未出嫁到夫家,但由於已有婚約,兩人謹守婦節、奉養翁姑,甚至扶養其夫的孩子成年。】 主要參考資料1. 尼微遜等著,儒家思想的實踐(臺北:臺灣商務,1980年)。2. 宋呂大臨等著,陳俊民點校,藍田呂氏遺著輯校(北京:中華,1993年)。3.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年)。第三章論士大夫家族的維持第五、六章論士族婦女,第十章講一個書香世家山陰陸氏。4.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5. 梁庚堯,南宋的社倉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台北:允晨,1997年)。6. 梁庚堯,宋代的義學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年。7. 陳支平,近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显示异常
- 理货人员考试题及答案
- 客房考试题目及答案
- 真空垂熔工岗位操作规程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重冶火法精炼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石脑油吸附分离装置操作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竞赛规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试题带答案详解
- 高炉原料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金属轧制考试题及答案
- 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守护幸福 从心开始课件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通识教程(微课版)》课件 【第09-10讲】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
- 扬州扬州市宝应县公安局招聘30名警务辅助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科技论文写作 第2版 课件 第1-5章 科技论文写作概述-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
- 部分退款协议书
- 旅行社地接合同协议书
- 曲臂高空作业车施工方案
- 病人陪护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农业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
- 2024年重庆万州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 果树中级工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