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者摄影行为及对旅游地形象的表征研究以凤凰古城旅游者为例阳 梨赵玉燕(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本文基于对凤凰古城游客进行的有关摄影行为的问卷调研,在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大众旅游者的摄影行为特征,并归纳出旅游者摄影行为主要受所在团体、社会当前审美及消费文化特征、吸引物 和知识信息四类因素的影响。此后根据这些结论,对旅游目的地如何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摄影环境、巩固与提高 旅游地形象提出了具体建议。关键词:旅游者; 摄影行为; 旅游地形象; 图像表征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1)03-0061-06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与不断发展,摄影成为一种新的记录与表达方式,并迅速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结合。现代社会里的旅游场域里,照相机被形象 地称为“现代社会里旅游者重要的身份标志”(identity badge)。游客的摄影行为成为旅游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成为现代旅游者最重要、最 常见的消费行为。旅游承载着因地域与文化上的差 异而引发的对美的诉求,同时是一个需要证明与回忆 的过程,照相机正为人们提供了这种方便,旅游时拍 摄到的图片成为旅游体验交流的“最佳共通语言”。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一方面受社会话语 建构的旅游地形象旅游宣传手册信息或他人的 摄影图片的影响,一方面通过摄影这一行为来完成 自己对旅游地形象的认知和修正性建构,照片的使 用与分享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地形象的传播。 因而对旅游者摄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对 旅游地形象的建构、维护与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并 且对旅游地形象的定位与巩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厄里的“旅游凝视”理论考察了作为一种生产系统的旅游与作为旅游者实践的摄影之间的关系, 无疑是当代社会中关于旅游的范式理论之一。厄里 在专著中将“旅游凝视”概念发展为一种新的理解 旅游的方式,探寻旅游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现象如何 通过游客的凝视被生产与再生产。旅游者的凝视因 而也被描述成一种特殊的“观看方式”,即游客对其 所“遭遇”的旅游地“世界”的观看,同时这种凝 视又通过旅游产业建构的关于旅游地的幻象而有所 调节。受视觉表征载体如旅游广告、电视直播、 电影、手册、旅游杂志、明信片等的影响,旅游者 前往旅游目的地最基本的动机便是去“凝视”那里 的风光、建筑、人物和其它能够表现地方特色的东 西,并期待去“寻找”那些他们在视觉媒介上已经 看到过的景象,再用相机将他们看到的“本已经看 到过”的景象拍摄下来。这种摄影图像持续的再生 产与再循环,使得社会中的旅游凝视成为“永恒”。 因此对于厄里而言,旅游本质上是视觉上的“消费 地方” 。摄影在促进旅游凝视再生产中的作用在厄里的旅游凝视中有较多讨论,厄里在著作中阐述:一、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摄影与旅游凝视紧密交织在一起。摄影图像1. 旅游凝视理论将我们可能凝视的对目的地的期待和幻想组织起收稿日期:2011-03-16作者简介:阳梨(1988-)女,汉族,湖南隆回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旅游社会学;赵玉燕(1973-) 女,汉族,湖南隆回人,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民俗,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宗教社会学。61三峡论坛2011 年第 3 期,总第 238 期统”理论。国内关于旅游与摄影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 践应用方面,如曹小曙分析摄影与城市旅游的关系;高玉启探讨如何通过旅游摄影的方式来更好地表 达陕北文化,即在摄影与旅游的关系之中引入文化 这一元素,使得旅游与摄影的内涵更加丰富;何羿、 余乐则突破传统的关于摄影与旅游关系的思维,尝 试将摄影作为旅游目的,探讨将摄影旅游作为一种 新兴旅游产品的可能。此外,刘丹萍等从不同角度 对西方学界关于旅游摄影行为的研究进行述评,主 要体现在旅游凝视理论的提出与发展、旅游者的摄 影动机、旅游地原住居民对待摄影的态度等方面。 戴光全、陈欣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旅游者摄影的照片 进行分析,从而对旅游者摄影行为的心理特征、摄 影者对拍摄对象和阅读者的态度进行研究。(2)视觉表征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 学界讨论了视觉表征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中的作用。“表征”(representation)一词是修辞学、符 号学和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指制造符号,以 代表被表征对象的意义的社会化过程,以及这一 过程的产物,其方式可以是讲话、写作、摄影、 广告、印刷、录像、电影、磁带等!。地方是图 像表征的结果,摄影师是旅游地形象建立的关键 人物,旅游营销图片使旅游需求与体验“标准 化”,旅游营销文本日益重视“舞台真实性”场 景。学者们认同地方在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营销之 前都必须先进行相关的建构,使其具备对旅游者产 生吸引力的独特品质,不管这些品质是真实的还是 出于想象。Britton指出,从长期来说,旅游目的地形 象必须紧密符合地方的实际特征,否则旅游者将不 会满意,因而不会推荐给他人或来此地进行重游。 尽管如此,旅游市场研究者也认识到这种一致性并 不需要完全精确。实际上,在旅游地具备必要的切 实品质的基础上融入奇异、天堂与梦想等色彩时, 旅游地营销的效果最理想。此外,Garrod通过卡方 检验的方式对旅游者拍摄的图片与旅游地明信片进 行对比,得出旅游者摄影图像的确可以巩固旅游地 形象,证实了厄里关于“封闭的视觉表征系统”的 理论#。国内学者对视觉表征与旅游地形象方面的关注 主要体现在对摄影功能及摄影节事的研究。孙永亮来。当我们离开时我们便通过图像回忆我们凝视过的景物。我们会部分地选择对哪些东西进行拍摄。 摄影图像的获取部分地构成了我们作为旅游的体 验。我们关于旅游地的记忆也主要通过向别人展示 摄影图像和围绕图像所形成的文字而建立起来。这 样旅游凝视也就深刻地卷入摄影图像的快速流通之 中。”这揭示出厄里关于摄影与旅游在理论与实践的 双重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观点。之后,厄里继续陈 述这种关系,并提出八条洞见:摄影在某种意义 上是对所拍摄物体的窃用;摄影只是一种转录现 实的手段;照片只是摄影师个人积极操纵的结果, 因为他们在拍照过程中会选择、编排和调整要拍摄 的事物;照片的影响力来自它微缩真实的能力;如同每个人都可成为摄影师一样,每个人也都可 以成为业余符号学家;照片带来了所有人类体验 形式的大众化,摄影术成为后现代化过程的一部分;摄影表达了什么才是旅行;旅游中隐含着一个 解释学的怪圈。厄里最后指出,人们捕捉那些他们 已在宣传手册或电视节目中看到过的图像,然后在 旅行结束时拿出其照片宣称他们到此一游,通过这 种方式来达到他们旅游体验的“顶点”。厄里关于现 代旅游的理论因而也在最基本的含义上将摄影含入 其中,即摄影是旅游凝视循环再生产的中心动力, 离开了摄影,现代旅游将不复存在。前期学者的研 究因此围绕旅游与摄影关系以及视觉表征与旅游目 的地形象之间的关系展开。2. 文献回顾(1)旅游与摄影关系的研究 旅游与摄影的关系这一议题长久地受到西方学者的青睐,二者在很多方面紧密相连的关系也已得 到广泛认可。Markwell 认为:“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刻 板印象通过照相机、镜头、三脚架和其他摄影器材 有所淡化,但其同时也使得现代休闲旅行和摄影之 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不可分”;同时,Haldrup 和 Larsen 指出:“照相已成为旅游体验的一种标志,外 出旅行不带相机或返回家中时没有快照记忆似乎是 不可想象的”。Steve Garlick 则通过对拍摄旅游地 原住居民的行为和那些不能被拍摄的事物的研究, 探讨旅游摄影作为艺术的可能性。Garrod 基于厄里 的旅游凝视理论,通过对旅游者拍摄的图片与旅游 产业生产出来的明信片进行的对比分析,得出二者 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证实了厄里的“封闭的表征系62旅游者摄影行为及对旅游地形象的表征研究通过探讨旅游中的摄影表现形式及其功效,特别指出“照片具有从抽象到具体的宣传效果,旅游者自 身的宣传,更能使他人及亲属感到可靠可信,真实 感强,容易激发他人的旅游欲望”$。段冰在其旅游 摄影功能研究中提出“旅游摄影的产物是图像,而 图像的传播功能在旅游中突出地表现在旅游形象的 建立上”%。此外,刘丹萍结合实证研究探讨旅游者 参与摄影节事活动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积极作用。 曹杨也从摄影节事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平遥国际 摄影大展,认为摄影图像在促进旅游地形象传播中 具有积极作用&。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 旅游与摄影、视觉表征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等议题已 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现有的文献多集中在对摄影的 功能和摄影节事的研究方面,有关旅游者的摄影分 析也是通过图片为分析主体,直接对旅游者摄影行 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对旅游体验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对旅游地形象传播的作用,再通过对旅游者摄影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 对旅游开发商在旅游者摄影行为的间接引导方面提 出建议,进而实现对旅游地形象的建构与维护。表1样本特征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在综合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大众旅游者及专业摄影师都较为喜欢 的旅游地湘西凤凰古城作为案例进行问卷调研。凤 凰古城集美丽的自然山水、独特的民族风俗以及浪 漫古朴的小城风情为一体,客观上为旅游者提供了 较全面的摄影素材,这将使我们对不同旅游者摄影 对象偏好差异的分析更加科学。相关文献资料也表 明,“凤凰古城确实是一个值得摄影人用镜头去细细 品味的地方”*。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0年3月15日至3月21日, 问卷主要发放地点为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万寿塔景 区、跳岩景区及古城墙景区等地,期间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92%,剔出21份无效问 卷后,问卷有效率为90.87%,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 性。此外,在获取研究资料的过程中也运用到了文 献法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文章对收集的209份有效问卷作了如下方面的 分析:被调查者人口学特征分析(性别、年龄、职业、 文化程度、月收入等,样本特征表格: 见表1),旅 游者摄影行为特征分析(动机、态度、对象选择、 消费倾向、图片使用方式),旅游者旅游体验满意 度及摄影行为的相关性分析,以了解旅游者摄影行三、分析与结论1. 旅游者摄影行为特征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旅游者摄影行为主要体现出了 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旅游者摄影行为具有普遍性。在问及旅游 者外出是否一般会带相机时,81.82%的被访游客表 示会带相机,13.40%的游客表示“不一定”,仅有4.78%的游客表示不会带相机出游。摄影,这个曾经 一度只属于少数艺术家“把玩”的高雅活动已成为63性别男:10047.85%女:10952.15%年龄15-24 岁:86 41.55%25-44 岁:99 47.83%45-64 岁:21 10.14%65 岁:1 0.48%文化 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136.31% 高中及中专:5426.21% 大专: 6029.13% 本科及本科以上: 7938.35%职业学生:51 24.64%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31 14.98% 企业职员:4320.77% 个体职业者:3014.49%工人: 6 2.90% 农民:8 3.86% 军人: 4 1.93%离退休、待业、下岗:7 3.38% 其他:27 13.04%月收入2000 元以下:100 48.08%2001-3000 元:42 20.19%3001-4000 元:29 13.94%4001-5000 元:19 9.13%5001 元以上:18 8.65%摄影爱 好程度专业摄影师:20.97% 摄影业余爱好者:58 28.02% 普通旅游者:147 71.01%三峡论坛2011 年第 3 期,总第 238 期当代中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娱乐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摄影已成为大众旅游消费 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摄影行为具有普遍性。其二,旅游者摄影动机多元,但仍以“影像纪 念”和“自我表达”为主。在对游客摄影动机的调 查中,38.94%的游客表示其摄影是为了“影像记忆, 作为留念”,29.81%的游客将摄影作为“一种自我表 达与记录的方式”,选择摄影动机是出于“对美的追 寻”的游客占17.79%,摄影是出于“对他人及异地 生活风情的好奇”的游客占总样本群体的12.02%,1.44%的游客是出于其他动机而进行摄影行为的。 其三,摄影的消费主义倾向不明显,大众旅游者对摄影器材的选取并没有太大的偏好。在问及“您 是否认为摄影器材是旅游者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时,75.60%的游客持否定的意见,选择“是”的游 客仅有51人,占总样本的24.40%。在强调审美的沙 龙摄影风潮中,相当一部分摄影人将“颗粒”、“质 感”、“清晰度”等作为评价摄影作品的主要依据, 并认为这些“硬指标”和自己所用的器材的优劣有 着重要的联系。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对摄 影器材的重视并没有上升到这种程度。这一方面说 明在大众游客中,摄影的消费主义倾向还不是很明 显,游客并没有以所持有的摄影器材的优劣来作为 一个摄影人的身份标志;另一方面也说明凤凰古城 的摄影发烧友规模还不是很大,游客群体以大众旅 游者为主。此外,旅游者对待摄影的态度较为缓和,绝大 多数受访旅游者在认为“摄影是旅游者的一项固有 权利”的同时表明,他们在摄影过程中也会考虑到 自我摄影行为对当地旅游者的影响。在拍摄以当地 人为摄影对象的图片中,48.06%的游客会考虑当地 人的态度,31.55%的游客表示“看情况”而定,另 有20.39%表示对此不予考虑。而调查结果也显示, 在游客印象中,当地人在对待游客摄影的事件上一 般采取“配合”和“无所谓”的态度,其比例分别 占到55.12%和36.10%,只有极少数游客采取回避态 度,所占比重为8.29%,而选择“反抗”的仅一人, 占0.49%。这表明,旅游者在摄影时通常会考虑到自 己行为对旅游地及当地居民所产生的影响,而当地 居民对旅游者的摄影行为也一般会采取配合的态 度,这无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摄影人被摄影人 关系,增强旅游者摄影体验的愉悦感。642. 旅游者摄影行为与目的地形象表征的关系柯达公司有句广告宣传语对摄影大众化现象总 结得恰如其分:“很少有旅游者不带着照相机的,这 似乎是基本需要”。在上述旅游者摄影行为普遍性 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旅游者都会选择携 带相机出行。且在旅游对象的选择方面,调查数据 显示,美丽的自然风光是凤凰游客最喜欢的摄影内 容。44.23%的游客选择他们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喜欢 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为摄影对象,其次为“独特 的民俗场景”及“自我留影”,所占比重分别为 26.44% 和 21.63%。从游客摄影图片的分享途径来看,大部分游客 选择通过网络上传的方式,其中 38.16%的游客喜欢 通过“个人博客”来与亲朋分享,24.64%的游客选 择采用“电子相册”的方式,17.87%的游客一般通 过“视频上传”的方式。此外,选择通过“实体影 集”的途径来进行图片分享的占 14.98%;也有 4.35% 的游客选择通过其他方式分享其旅行中的摄影图 片。由此可以得出,随着英特网的发展,网络已成 为游客进行图片分享与发布的主要平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随着摄影行为在大众旅游 者中的不断普及,旅游者选择摄影对象的过程及对 摄影图片进行多元分享的过程实质就构成了旅游地 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过程,并将在传播领域影响着潜 在旅游者,进而证实了厄里旅游凝视理论中的“循 环表征系统”。此外,调查结果显示,95.22%的游客 表示旅游中拍到好的照片会增强其旅游体验的愉悦 感,而 61.24%的游客并不会因为没有拍到好的照片 而减少旅游体验的满意度,仅有 38.76%的旅游者认 为在这种情况下其愉悦感会降低。由此可知,了解 旅游者旅行过程中的摄影动机与需求并采取策略满 足其摄影需求将具有重要意义。3. 关于旅游者摄影行为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影响旅游者摄影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问卷中采 用了量表的方式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该量表 是以国内外关于影响因素的文献为基础,再综合旅 游者的摄影行为特征而设计成的。本文首先采用 KMO 检验法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法对 17 个指标的合 适性进行检验,KMO 值在 0-1 之间,大于 0.7 时因 子分析的效果较好,KMO 值越接近 1,表明变量间 的共同因子越多,原有变量越适合做因子分析(。通 过计算得到本研究的 KMO 值为 0.856,Bartlett 球形旅游者摄影行为及对旅游地形象的表征研究检验为 907.763,可见这 17 个指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 2)度反映了其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故可命名为“社会审美及消费文化特征”。第四个因子主要反映了 旅游信息关注度、图片信息对决策的影响程度等方 面,考察了信息对旅游者决策的影响,综合其特征 可命名为“知识和信息”。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旅游者摄影行 为受“所在团体”、“吸引物”、“社会审美及消 费文化特征”及“知识和信息”等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旅游者在外出旅游过程中的摄影行 为呈现出摄影大众化、摄影动机多元化、摄影消费 主义倾向较低、摄影对象多样性、图片使用方式网 络化和视摄影为其固有权力但又会综合顾及自己行 为的影响的特征,同时旅游者摄影的图片进入传播 领域后将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起着重要的表征作用, 而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影响因素则主要体现在所在团 体、社会当前审美及消费文化特征、吸引物和知识 信息四个方面。此外,调查结果也表明,旅游者旅 游体验的满意度也与摄影行为存在相关关系,这间 接地构成了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感知的一部分,并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者对该地的传播。4. 主要结论及建议(1)旅游者摄影行为影响旅游地形象的构建与 传播。旅游地需结合地方特征,在打造精致的旅游 吸引物的基础上,确立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地形象; 同时,举办摄影节事活动对促进目的地形象的推广 与传播有着积极作用。(2)旅游者旅游体验满意度与摄影行为存在相 关关系。旅游者将摄影行为视为其在旅游过程中的 一种固有权力,他们有权力通过照相机的镜头去表 达、记录或是证明,他人无权干涉。随着摄影大众 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照相机成为旅游者手中“越来 越重要”的携带物品,他们必定期望通过这一媒介 去满足其某种欲求,当这种欲求越来越强烈时便会 直接影响到整个旅游体验的愉悦感和满意度,特别 是对摄影爱好程度较高的游客其影响更大。作为旅 游目的地,营造旅游者喜爱的摄影环境也成为其重 要的营销议题之一。(3)旅游者摄影行为影响因素中,知识和信息 的作用较明显,尤其是图片信息对其决策的影响程 度较大,因而旅游地应积极应用各种媒介载体,加 大图像宣传力度;此外,旅游地也可以针对旅游者 关于该目的地的摄影图片进行有组织的分享与发65表2 KMO and Bartletts Test本文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者摄 影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归为四个因子,其累计贡献 率为55.61%。在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分布表上,可以 得出四个因子在各变量上的主要载荷分布。(见表3)表3Rotated Component Matrix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以及各公因子所含变量的共性对因子进行命名。在旅游者摄影行为影响因 素进行的因子分析结果中,第一个因子在期待他人 喜欢自己拍的图片、重视亲朋的旅游推荐、同事旅 游归来时的展现行为、寻找与他人在摄影方面的认 同感等变量上的载荷较高,反映了旅游者周围的群 体对其摄影行为的影响,可命名为“所在团体”。 第二个因子主要集中在异地民族文化、文学作品、 独特景致、标志性景点、当地生活场景与摄影对象 方面,共同反映了旅游地吸引物对旅游者摄影行为 的影响,可命名为“旅游吸引物”。第三个因子则 主要包括当前流行的旅游线路、大众喜爱的景点、 公认的景致三个方面,从社会当前的潮流与时尚角Component1234201亲朋喜好.620202他人喜欢.823203图片.745.275204朋友推荐.515.326.374-.305205同事展示.525.230206流行线路.691207别人喜欢.744208公认.232.653.2712010关注信息.400.216.6322011信息影响.207.329.6772012好奇.467.432-.241.2982013文学.671.2682014独特.271.7162015标志性.662.3782016生活场景.438.6282017对象重于技术.248.506.200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856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Approx. Chi-Square907.763df120Sig.000三峡论坛2011 年第 3 期,总第 238 期布,或建立专门的信息发布平台,以专门用来对该旅游地图片进行交流,并将有助于该旅游地图片信 息的集中,一者满足了旅游者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 欲求,二者也可以方便潜在旅游者寻找信息。期,第 57-63 页。 John Urry(著)、杨慧等(译):游客凝视,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 页。 Markwell.K.W:Dimensions of Photography in a Nature-BasedTour,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1):131-55. Haldrup.M、J.Larsen:The Family Gaze,Tourist Studies,2003,3(1):23. Steve Garlick : Revealing the Unseen:Tourism , art and photography,Cutural studies,2002,16(2):289-305.# Brian Garrod: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ry and tourist photography,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7,68:293-305. 曹小曙:城市旅游的摄影透视,人文地理,2000年第 2 期。 高玉启:陕北文化旅游摄影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1998 年 12 月。 何羿、余乐:摄影旅游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 年第 23 期。 戴光全、陈欣:旅游者摄影心理初探基于旅游照 片的内容分析,旅游学刊,2009 年第 7 期。! 王宁、刘丹萍、马凌旅游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2 页。 Britton.R.A:The image of the Third World in TourismMarketing,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3):318-29.$ 孙永亮:关于旅游摄影及其重要功效,北京第二外 国语学院学报,1995 年第 6 期。% 段冰:浅谈旅游摄影及其功能,内江科技,2006 年第 7 期。& 曹杨:摄影节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有效手段以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例,社会科学家,2005 年第4 期。* 高松:镜头里的凤凰古城,影友漫谈,2009 年 第 3 期。( 薛薇: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年版,第 331 页。(责任编辑:王雪丽)四、结语旅游与摄影紧密相连的关系以及摄影图像在旅游地形象中所起的积极的图象表征作用使得旅游者 的摄影行为变得异常重要。调查结果显示,旅游者 的摄影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还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愉 悦度有关。本文旨在在厄里“封闭的图像表征系统” 理论即旅游产业应用的摄影图像会吸引旅游者 前往该地旅游并“凝视”那些图像中的内容,又通 过他们自己的旅游图片加强这种旅游地印象的基础 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旅游者摄影行为特征 及其影响因子,并提出旅游地一方面要维护旅游者 的摄影“权力”,并通过构建独特旅游地形象、打造 精品旅游景观等方式来改善旅游者的摄影环境;另 一方面也要注重旅游地形象的宣传,多元图像媒介 的运用、举办摄影节事以及建立游客图片交流平台。 旅游者在受社会话语所建构的旅游地形象影响的同 时,通过摄影这一行为来完成他们自己对旅游地形 象的理解和修正性建构,其摄影图片的使用在一定 程度上反作用于旅游地形象的传播,因而注重旅游 摄影行为将对旅游地形象的维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这也将为旅游地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开辟一条新 途径。注 释: 刘丹萍:旅游者、摄影(比赛)与目的地营销某旅游地案例定性分析,旅游学刊,2004 年第 466On Long-term Mechanism of Resettlers Stable and Prosperous Development in Yichang inPost-TGP Period. Duan Yuefang Zhou Liyun(39)Abstract: From a thorough survey of resettlements in Yiling District, Zigui County and Xingshan County, This paperanalyzes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resettlement in Yichang as well as the major problems related and proposes the outlook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resettlers stable and prosperous development.Keywords: TG resettlers;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long-term mechanismPractice of and Reflections on Post-HCP-Resettlement Aid Policies Liu Bingqing Liu Heping(44)Abstract: Financial aid to the resettlers in the post-HCP( hydroelectric construction project) period is one of the State Councils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esettlers living standar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the reservoir area. This article takes Mayang Miao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for example to make study on the practice and effect of post-HCP aid policies and proposes further improvement of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consolid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ed programs and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inancial aid funds.Keywords: resettlers; post-HCP aid policies; Mayang CountyQu Yuan and All Chinese Cultural Systems Zhang Weiquan(48)Abstract: As a great poe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Qu Yuan has made extraordinary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f Qu Yuans influence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ve culture, folk-custom culture and witchcraft culture.Keywords: Qu Yuan; archive culture; folk-custom culture; witchcraft cultur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ichangs Cultural Resources of Historical Figures Wang Xueli(54)Abstract: This article make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dvantages of historical figures and argues that theseresources should be well protected and developed for better utilization of them in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Yichang.Keywords: Yichang; cultural resources of historical figures; protection, developmentOn Hubei Tourism Industrys Natural Calamities Disposition . Huang Hua Kan Ruliang Hu Chunmei Feng Gengyun(58)Abstract: Frequent occurrence of natural calamities exert disastrous influence on sou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influence and suggests the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establishment of risk assessment system and pre-caution system as well as optimization of pre-caution means.Keywords: Hubei Province; tourism industry; natural calamities; crisisTourists Photographic Behaviour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A Case Study of FenghuangTourists Yang Li Zhao Yuyan(61)Abstract: Tourism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photographic activities, as John Urry illustrates in the “closed representation system” of self-enhancement,according to which the pictures produced by tourists can reflect and even promote the image of thedestination. On the basis of thorough analyses of the questionnaire data collected among the tourists in Fenghuang, Hunan Provinc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n tourists photographic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tourist groups, the current aesthetic viewpoints and consumptive values, attractions and information, and correspondingly,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service of better phot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upgraded image of the destination.Keywords: tourist; photographic behavior;destination image;characteristicsAnthropologic Research on The Leisure Llife Style Changes in Areas Inhabited by Many EthnicGroups Taking Miancheng Hui Town in Xiantao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hen Zaixin(67)Abstract: This text arranges the leisure life style of Hui ethnic group in Miancheng Hui town through 60 years history of the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re are considerable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综合购销合同书
- Unit 1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英语第一册朗文国际英语
- 粤教版信息技术选修二《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五章《5.1声音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 高二下册
- 棉花纺织厂原料采购合同
- 2023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3 天窗配套说课稿 新人教版
- Review 9 10 11 12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英语Level 2剑桥国际少儿英语(第二版)
- Lesson 33:Let's Go to the Zoo!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英语冀教版2012七年级上册-冀教版2012
- 关于清明祭祖的演讲稿
- 公司职员工作总结范例
- 阳泉市检察院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宣城万里纸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强度瓦楞包装用纸及5万吨纱管纸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贵州某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KK
- 推广普通话课件
- GB/T 16714-2007连续式粮食干燥机
- 五年级《欧洲民间故事》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派车单(标准样本)
- 少先队大队委申请表
- 浦东机场手册
- 柴油机负荷特性曲线比较课件
- 《认识液体》-完整版PPT
- 《跳长绳绕“8”字跳绳》教学设计-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