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吴彤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观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观点、总看法。本篇立足点: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子系统。探讨内容:科学技术系统的性质、体系结构、内在发展动力、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关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第一章 科学技术系统科学技术是人类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两类实践活动,并且构成社会大系统的重要子系统。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结构一 科学、技术的性质(一) 科学的性质学者对科学的定义五花八门:有组织的知识,就是科学;科学是“无知”的地志学(the topography of ignorance)。科学是目的在于借重对基本知识的探求,以发现世界的秩序的活动;科学是一种积累的、可验证的和可传达的知识。 P。 Pau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in science and policy, Issues Lecture in Government and Science, edited by P。 Paul, I。 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1969。英国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等人认为,科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不同意义。对科学有若干种解释,而每种解释反映科学的某一特征。科学本身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所以不可能给科学下一个永世不变的定义。我们目前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科学: 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可检验的、可传达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和知识体系。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中不断通过检验而纠错。科学的知识也是可传达的,而不是象某些宗教和迷信信仰中的“知识”与现象,只能去体验。科学不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单元,也不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单元的堆砌,而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单元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复杂知识体系。科学家也不只是知识的发明或发现者,他还是知识的归纳 关于知识特别是科学是归纳的,还是通过假说-试错而增长进步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仅仅是科学技术内部过程,还是与社会相关的社会学意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的科学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例如逻辑实证主义(卡尔纳普等)认为知识是归纳而累积的进步,证伪主义(波普尔)认为知识是通过试错法而进步的,而历史主义(如库恩)则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家的社会化以及外部社会活动有关。有兴趣可进一步参见有关这些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哲学著作。、抽象和综合人。只有当知识以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条理化、系统化了,并不断解决其中的矛盾,才能被称为科学。 2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实验及其检验。虽然猜测和假说在自然科学中也被普遍采用,但这个方法必须辅以实证的检验,未被证实的假说只能是假说。而宗教和其它非科学的主要方法与科学之不同,就在于它们不要研究者之外的其它检验,以内省和冥想为特征。 3科学是一项通过认识客观世界而形成的社会活动和事业。科学是社会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业以形成了科学内部的社会分层。科学的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是科学贡献。发现及发现的重要性,构成了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不同等级。作为社会活动的科学,其内部充满了竞争和合作,是一个有活力的机体。由于科学社会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即对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的发现,所以科学竞争与合作有比较正当的比较标准,科学社会活动相应地也比较公正、平等和合理。综上所述,科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事求是精神。说一个人有科学精神,无外乎是说他办事符合对象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合乎逻辑的方法和规则。(二)技术的性质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tecuh,即技能、技艺、能力,是社会活动的工具和技能系统。 苏G瓦尔科夫:技术,原载苏联哲学百科全书第4卷,技术与技术哲学知识出版社1987,15。 是各类工具的发展、制造及其有意识的运用,是根据对自然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并有意识地运用它设计和使用各种复杂工具和器械的过程。 德弗塞尔:技术,引自技术与技术哲学知识出版社,1987,23。 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技术有三个层次的含义。1个体的技术:技术、技艺、技巧和技能。技术首先指个体所具有的某种天赋的技艺和能力,甚至巫术这种非理性的东西也是一种技术,技术还指经过后天学习而掌握的经验秘诀。在中国古代有某种技艺或技巧的人,被称为能人。在中国古代正统史学中是被记载在方伎传或术艺传中的。 吴彤:“中国古代正统史观中的科技”,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中国古代,有一种对技术的错误观点,即常常把技术看成为“奇技、淫巧”。统治者特别害怕从事技术的研究者利用“理性的技术或非理性的巫术”危害社会秩序,所以对有技术者常常严加防范,或规范入礼,或明令禁止。 2作为生产力的技术体系。在生产力体系中,技术是有目的的各种工具、工艺流程和规则的体系。 3作为科学技术体系中的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中,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是科学与社会的中介或“跨界线”部分。 沈小峰、吴彤、曾国屏著: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社会需要首先或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通过转化为技术目的或手段的需要而传递给科学的,科学也不可能直接地、完全地吸收社会需要,换言之,社会需要的绝大多数无法直接传递给科学。相反,科学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作用,也必须通过技术进行。技术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即受自然规律和社会条件制约。(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不仅是科学的幸事,也是技术的幸事。但是即便科学与技术在当代已经结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在性质和作用上还是有许多质的差别。1两者的区别: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而技术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科学的目的是认识客观世界,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可能,而技术的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即把可能变成现实。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必须面对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它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它以发现对象的“庐山真面貌”为最高目标。而技术为人的目的服务,仍遵守事物运动的法则和规律,技术创造物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目的。技术创造的东西是自然世界没有的,而科学则在于发现存在的真谛。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科学中的创造,是发现了新的事物、新的属性或新的运动,不是创造自然没有的对象物。技术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为人的需要而对现存自然物的改造,或以现存物为基础,创造新对象。2两者的联系:技术与科学是辩证的统一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包含着科学。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是科学与社会的中介或“跨界线”部分。技术为科学研究提供物质保障。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3科学技术研究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 科学研究即不断反复探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研究与开发,是为了增加知识量,知识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探索,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用途所从事的系统创造性工作”。所谓基础研究,就是没有特定(商业)实用目的,而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所谓应用研究,就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所谓开发研究,就是利用基础、应用研究成果和现有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以生产产品或完成工程任务而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如果以电学与电讯研究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三种研究的区别和关系。发现现象,进而发现原理和提出理论,是基础研究;制成模型,并制成发生装置,是应用研究;而制成机器,建立工厂,进行试验并获得成功,则是开发研究。在基础研究中,关键是学术带头人的水平;在应用研究中,不仅有时间限制,而且选题和组织工作起更重要的作用;在开发研究中,目标具体明确,计划极强,时间控制严格,组织和集体的作用更大。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科学作为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是科学家队伍和科学共同体的形成。社会分工:19世纪下半叶以前,科学家人数不多;19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家人数急剧增加,1896年估计50000人,1970年世界科学家人数300万人,而1997年仅仅中国R&D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有84万人;1997年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总人数为138万人。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作为社会群体的一般抽象存在形式。内涵:特殊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1 体制目标:如培根所言,以增进知识为己任,用知识造福人类。2 行为规范(精神气质,默顿范畴):所谓公有性即科学发现的成果应该公开,科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科学是一个信息交流系统,个别发现如未融汇到这个交流系统中,那它就不会对科学有激励和促进作用。所谓独创性即: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一项研究如果没有为科学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就没有任何意义。它鼓励科学家的创造性,而强烈地指责剽窃行为。它保证科学研究不是重复,而是创造和发展。这是因为在科学研究的竞争上,只有第一,而无第二。科学总是把发现的桂冠戴在第一个发现者的头上。所谓普遍性即:一项研究成果能否得到承认,与提出成果人的社会地位、种族、国籍、宗教信仰、阶级无关。科学没有国界,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不能因某项发现的提出者是宗教徒,就因此抹杀了该项科学成就。所谓无私利性即:科学以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为己任,科学必须是公众的科学,而不是少数人的科学。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仅在次要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所谓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指: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受严格的检验,包括逻辑和经验的检验。科学家必须具有怀疑精神,无论知识来源于何处,在它成为确证的知识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仔细和科学的检验。3科学共同体结构分层由社会承认的不同而形成的无形的等级体系。主要通过成就获得名望的承认表现出来。科学家的成就大小,反映了对科学共同体的贡献大小,因而在科学家共同体中获得的承认和地位不同。与行政系统以承认职位权威不同。“承认是科学王国的最高通货。”4以奖励系统作为内部的基本运行机制,与行为规范机制交互作用。谋求“成果-承认”,争取发现的优先权,是科学发展的社会动力。5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优势积累效应表现为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面一旦取得重要成绩,具备一定优势后,就有了更多机会去获得成果、承认和荣誉桂冠,发表更多论文被引证,获得评价他人成果权利以至压制他人的机会。而“小人物”则相对受到冷落。马太效应是科学非平衡发展的例证,有助于科学成果出现和科学权威产生,并通过他们提高科学共同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同样有消极影响。二. 科学的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科学家抽象存在的形式是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具体存在的形式是科学家的各种社会组织。(二) 内外两种形式:社会内在形式:学派。社会外在形式:学会、国家的和民间的科研组织和机构等形态。1学派:是科学家社会共同活动的重要形式。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科学家组成,保持密切的学术思想交流和科学研究的合作,并且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作为学派的带头人或领袖。具有内聚性、整体性、传统性和排他性。(内在组织形式) 2无形学院:自由联合的、重在学术思想沟通的科学家松散联合体。常常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集会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内在组织形式) 3学会:学会是科学共同体诸种形式中最广泛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它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团体。科学家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 当代众多学会不断已经覆盖了各国的科学家,而且已经走向国际性联合。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是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的科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 4科研组织系统:国家或民间的科研机构,是组织最制度化的科学家社会组织形式。具体有:国家:各级科学院、研究院、研究所;民间:企业的科研机构;社会自由的民间研究机构。超国家的由国际合作兴办的科学研究中心,是一种新的科学社会组织形式。大型的科学技术服务机构:实验中心、测试中心、数据中心。一般,国家科研组织侧重于基础研究、综合应用研究,地方、企业侧重于应用和开发研究,大学一般比较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 科学管理和决策问题: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建制大型化,提出科学研究的有效管理问题以及优化决策问题。科技领导体制:一般实行行政领导和学术领导相互结合并以学术领导为核心的制度。 三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有:经济支持系统;信息支持系统;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教育支持系统。(一)经济支持系统:历史上采取恩主制(个体恩主:即依赖贵族、资本家;联合恩主:慈善机构和基金会;支持);现代以恩主和国家支持联合为主。现代正在发展国家联合支持系统。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必要环节和必要物质能量。中国R&D:1996年支出额39。9亿美元,占GDP经费支出额0。6%;R&D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由1989年的0。7%已经下降为0。6%。R&D经费额相当于同期美国R&D经费支出额的1/42、日本的1/38。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1999)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二)信息支持系统:主要指面向全社会的图书资料系统和情报机构;它的进步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它的进步与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同步;目前更新速度和发展最迅速因特网。(三)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是科学这种特殊精神生产的特殊劳动工具,它同图书资料一起构成科学劳动资料。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开始独立发展。(四)教育支持系统,又称为科学研究的社会人才储备和支持系统。功能:1。 系统整理科学遗产,对知识进行再创造;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2科学劳动者的生产、再生产; 3通过全民教育,提高民众科学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技术能力。 (五)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总能力:科学的社会组织系统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结合,形成现实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总能力。四科学技术结构(一) 现代科学的结构 是一个演化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结构。它有以下特点:第一, 从单纯的基础研究扩展到应用研究。第二, 基础科学按树型不断发展,而且科学生长出了边缘、交叉、横断学科,形成了网络结构。第三, 基础科学正在形成新的门类。(二) 现代技术结构现代技术也逐渐形成为整体性的门类和体系。产生了资源技术、制造技术、传输技术、能源技术、建设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它们在现代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自然科学发展模式一 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 1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矛盾,反映了认识论的一般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这是最基本的矛盾。它的非线性发展的基本因素还有问题。即理论问题实践,构成科学认识系统演化的内部基本矛盾。 2理论内部矛盾;3 学科之间的矛盾;4 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矛盾;5 学术观点之间的矛盾;6 学派之间的矛盾。前四个属于认识范畴;第五个属于认识-社会范畴;第六属于社会范畴。二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在科学内部主要矛盾推动下,科学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形式:时间上(纵向):渐进与飞跃;渐进形式:即科学进化,积累式进步,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飞跃形式:科学革命;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原有理论的突破,科学新的综合,新理论体系的建立等。空间上(横向):分化与综合。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有两个特点:第一, 纵向分化。由于世界研究的不可穷尽性,科学技术研究在它的三个研究方向(微观、宏观和宇观)上都在不断深入发展。而这种深入发展的形式和结果,就是学科沿纵向产生分化,即产生新的学科。第二,横向分化。在同一层次上产生不同的各个学科,产生新的学科,这就是学科的横向分化。我们拿物理学的二级学科凝聚态物理学来说,它的进一步发展便在三级学科上横向分化出:金属物理学;晶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电解质物理学;准晶态物理学;表面物理学;发光物理学;凝聚态磁学,等等。科学的横向分化不仅存在,而且对科学的复杂性演化有重要意义。科学的横向分化是系统自组织演化在同一层次不断增加复杂性的表现。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特征。 综合化趋势有如下特点: 第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学科通过共生而产生新的学科,即“边缘学科”的综合化。如物理学化学,产生物理化学;如生物学化学,产生生物化学;等等。边缘学科的出现往往消除了原有学科间划分的严格界限,加强了学科的融合。 第二、几门学科由于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了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对象的学科群体,或从而抽象出来一种新的更为概括更为抽象的学科。这种综合产生的学科往往具有横断学科的特征。例如系统论就是典型的横断学科。横断学科抛开具体的形式和内容,从“横”的方面把握不同对象的属性、运动和演化中共同的规律性特征。 第三,通过各学科在内容、方法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综合形成新的学科。环境科学技术就是由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地理与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汇集而成的新型学科。科学的综合化通常表现为这样一些方式,即通过两种以上学科的交叉、学科方法的移植和多层级综合而综合。 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克服两种文化分化缺陷。在历史上,存在着两种文化的深刻差异,处于两种文化之中的科技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过去都倾向于扩大这种差别。正如斯诺所揶揄的,“他们趁着人们不注意把自己看作独一无二的知识分子。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非科学家倾向于认为科学家粗鲁,自吹自擂。非科学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科学家抱有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处境。而科学家则认为,文学知识分子都缺乏远见,特别不关心自己的同胞,深层意义上的反知识(anti-intellectual),热衷于把艺术和思想局限在存在的瞬间。” C。P。斯诺:两种文化,三联书店,1994年,3-5。 事实上,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误解,科学不象非科学家想象的那样,不是文化的一种,更不是浅薄的文化。它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而且也是人类学意义上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科学家有着相当一致或共同的态度、行为标准和模式,共同的方法和设想。人文知识也不象一些科学家想象的那样,那里也同样关注社会和科学的进步,只不过在传统文化中,的确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非科学成分,有时可能转化为反科学的气氛。现代科学正在关注社会,关注人文现象,而人文社会科学也注意到在技术与纯粹科学中有忽视社会和人的特征,它愿意参与把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培养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素质还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不是“专业机器”的伟大历史任务与过程中。正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技术最终融合为一个体系一样,两种文化最终也将融合为统一的文化,而不是分裂的文化。 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在现代,各国政府出于政治、经济发展和其他方面的考虑,都在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把科学技术从科学家手中的业余游戏变成了社会需要和社会运转的一部分。同样,科学家要研究宇观问题、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有哪一个重要问题,不需要大量资金、设备和仪器的投入呢?现代社会没有科学家式的贵族,科学家又要从哪里获得经费呢?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实力的加大,需要科学技术的力量。正是这种纽带把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的越来越紧密了。 三关于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一般模式的评述(一) 科学发展一般模式科学发展模式是关于科学发展规律、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的概括和描述。它回答的主要问题:科学怎样发展?科学发展的一般形式?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因和机制。一个成功的科学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合理解释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能从本质上深入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性。1 归纳主义的或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代表人物近代:培根,现代:维也纳学派。科学知识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因此,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线性的进步过程。观察事实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逻辑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经验证据所证实,那么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越强。2 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代表人物波普尔: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波普尔提出了一个科学发展的证伪进步模式:P1TTEEP2。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不断证伪旧理论的过程。通过理论证伪,保留了经验证明的地位。合理思想:科学发展是一个动力学过程;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和起点;强调大胆猜测的试错法。缺陷:否认了科学发展的积累性;忽视了科学检验的确定性方面。全称命题无法证实但是通过一个反例可以证伪,而单称存在命题无法证伪,同样存在问题。3 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代表人物库恩:196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强调历史主义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信念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前科学阶段(无范式)常规科学阶段(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与旧范式斗争,并且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合理思想:有渐进也有革命;常规与科学革命交替发生。一定程度反映了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缺陷:只承认知识相对性,不同范式没有对错。4 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指一系列科学理论,其中包括硬核: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包括基本假设和基本理论,是坚韧的,不容反驳的和否定的。保护带:是纲领的可反驳的外围弹性部分,包括辅助性假设和个别经验事实等集合。启发法:又分正面启发法(丰富辅助假设,保护硬核)和反面启发法(禁止指向硬核)。模式:科学研究纲领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退化阶段科学研究进化纲领取代科学研究退化纲领新科学研究纲领进化阶段 第四节 技术的发展模式一 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一)基本矛盾: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1技术目的:技术上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对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系统的功能的设定。技术目的的设定取决于:社会需要;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条件的可能性。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定或往往设定比现存各种技术目的更高的技术目的,这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如寻求更高劳动生产率、自动化程度等。2技术手段:即为实现社会需要的原有的技术体系结构和功能。(二)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运动:1矛盾运动:技术手段一旦成为一个现实社会的技术,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满足发展着的社会需要。技术目的的更高设定,又要求技术手段更先进,才能满足新设定的技术目的。因此,在技术目的和手段之间就必然存在、产生和演化各种矛盾,从而构成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2技术发展的中心环节是新技术目的的设定。它受到现有科学技术条件和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地理等条件的制约。3社会需要和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内在因素和根本动力:技术目的的设定不是自组织的过程,它强烈地受到经济和其他社会需要以及科学演化的影响,引起原有生产和其他社会实践不能适应,从而引起新的技术目的的设定。4技术矛盾运动的解决方式: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这种矛盾运动通过发明创造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组织管理方式,也包括对原有技术的重组和改造来加以解决。5技术手段的相对独立性:一般地,技术目的是矛盾的主动的方面,但是技术手段发展也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技术本身的发展也会产生新的技术目的,和新生产、社会需要。二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渐进和飞跃也是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一) 技术发展的渐进形式1 渐进形式:指技术原理基本不变情况的局部技术改良。技术革新。 2具体形式:技术发明新颖设计、新工艺、新方法;技术改造技术体系中局部技术和方法的改造;技术综合利用已有技术,依据新技术目的加以重组,使技术系统实现新的功能;技术转移把一种技术移植到另一个技术领域中。(二) 技术发展的跃变形式技术跃变:技术原理发展所引起的技术的创新。技术革命。技术渐进与技术跃变是相互依赖的、相互影响的。三技术发展的横向扩张和跃升模式 (一)技术横向扩张:技术的梯度递进和转移模式,不同国家、地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因而技术发展一定也具有不平衡性。客观上存在“技术梯度”(区域技术梯度,城乡技术梯度、国家间技术梯度)。技术梯度的转移是从技术水平高向技术水平低的方向流动,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技术的扩张。 (二)技术跃升模式:某种国家或地区在较短时间走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较长时间才走完的技术发展道路。条件:技术引进和消化能力如何。跃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综合因素在起作用。技术跃升上也包括技术改造以适应本国和本地区。 本部分参考和进一步阅读的书目:1英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2年。2美J加斯顿(顾昕等译):科学的社会运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3德赖莫泽克(朱章才、孟祥林译):科学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4Gerald Holton,The Scientific Imagination:Case Stud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美IB科恩(杨爱华等译):科学革命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6荷兰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东方出版社,1995年。7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知识出版社,1987年。8R。K。 Merton,“The Sociology of Science: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第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首先,科学技术推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具体表现为:1 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20年资料统计表明,科学技术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达到60%左右。2 促进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日益精美的生活产品,提高了消费水准,更新了消费结构,改善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条件,扩展了人类生活空间,扩大了交往方式,丰富了生活内容,增进了健康,延长了人类寿命。从而为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了日益广泛的可能性,有力地推动了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3 推进了人类劳动条件的改善,使得人类越来越摆脱直接的生产过程,从各种繁重的、重复的以及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改变生产的技术基础,社会发展条件以及劳动性质和内涵,三大差别日益缩小。 其次,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具体表现为:1 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都在认识能力和延长人类的大脑与感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人类认识的深度和领域不断扩展和开拓。2 推动了观念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3 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整个人类的精神生活的现代化。 第三,科学技术促进着社会结构的变革1 促进着经济结构的更新2 促进着生产关系的变革3 促进着上层建筑的变革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分述如下:(一)科学的社会精神文化功能 1科学理性 从认识论上看,理性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个高级阶段,是标志人的认识能力的认识论范畴。理性认识是以抽象、分析以及概念为手段的一种认识,它高于感性,源于感性。它借助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这里的科学理性,一方面指以理性为特征的认识是科学的精神之一,另一方面则是相对于其他认识方式来说的,即科学是以不迷信权威、只以事实和建筑在对事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之上的认识为基本特征。 2科学的自由和民主精神科学研究天生是自由的。在科学上,从原则上看,没有不能探索的禁区,科学要求自己的探索者具有大无畏的自由精神。反过来说,只有具有自由精神的科学家才是合格的科学家。16世纪- 17世纪为真理而献身的象布鲁诺那样的科学家,以及象伽利略那样勇于追求的探索者,都是科学自由精神的代表。科学也是民主的。科学的民主精神主要体现在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中,虽然解决科学问题,不能依据同意哪种科学观点的科学家多寡而按照大多数意见办事,因为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科学家在讨论科学中的各种问题和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时,从来不能以势压人,从来都是民主地讨论问题,争论问题,至于问题的解决则交付给实验和研究对象的实际检验与逻辑检验方面。科学对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所作的贡献也是其它事物无可比拟的。例如,无线电的发现和无线电广播、电视的发明,就大大地扩大了人民的知情权。爱因斯坦就曾指出:“首先使真正民主成为可能的是科学家,他们不仅减轻了我们的日常劳动,而且也造出了最美好的艺术上和思想上的作品,而对这种成果的享受,一直到最近以前都只有特权阶级才有可能,但现在大家却都接近于得到它们了”。 爱因斯坦:“无线电的社会意义”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59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科学的批判功能科学天生也是批判的革命的。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精神就要求科学家对已知和未知采取批判态度,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这对科学和一切事物均都如此。科学的批判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和以事实为准绳基础上的批判。科学的批判是合理性的质疑,是理性法庭的审判,是哲学意义上的扬弃。科学的批判也是逻辑和经验的检验。科学的批判,不仅指向外部事物和对象,而且也指向其自身。科学常常通过对自己的逻辑检验和实验检验,以及在自洽性和真理性方面的批判,使自身得以净化、进化和革命。科学通过自己的科学理性,改善了人们的世界观、历史观、知行观、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因此大大地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革和进步。(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功能在传统上,人们首先认识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各个独立要素的作用。然后在20世纪的中后期才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并且认识到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本身,是衡量生产力的度量器与序参量。在17世纪初,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指出了技术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人们生活的改善,生产的发展,直接因素不是哲学,而是技术,是“机械技术上的发明”。他最早指出,技术是生产力要素,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是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的开创者。马克思在谈到资本的发展时,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他说:“固定资本底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页。 马克思还相当重要地区分了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和劳动的社会力。他指出,“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第190页。 这种生产力来源于分工,如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的分工。所以,对于资本家而言,他实际上利用的,“是整个社会分工制度的优点”。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7页。 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将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将引起生产的各个部门变革的连锁反应。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起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目前可以从以下若干方面认识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体现在生产力各个独立要素之上的附加与乘数作用。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近代时期,科学技术主要是作为一种非独立要素作用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三要素上。对劳动者而言,科学技术使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提高,从而间接地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劳动资料而言,马克思说过,衡量一个时代或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而在于它拿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的进步就是科学技术本身的进步使然。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资料如生产工具,使生产工具进化和革命,标志一个时代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怎么生产,劳动工具是时代的标志,而科学技术是劳动工具的内涵或内核。而科学技术作用在劳动对象上,则使人类对劳动对象的认识不断加深和范围扩大,从地表到地壳深处,从宏观到微观,从青铜铁器到100号以上的元素,人类每借助科学技术认识一个新的物质或能量的劳动对象,或者加深或者扩大认识的范围,都使人类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即生产力不知提高了多少个数量级。在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成为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另一方面,它在传统生产力中的作用也大大加强了。2科学管理的协同效应。 管理是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管理的科学化,使得人力、物力和资源的分配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协同效应,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3劳动产品中的科学技术含量。最能说明劳动产品中的科学技术含量的,莫过于技术商品。在技术商品的生产要素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密集。技术商品的生产者不再是一般意义的普通劳动者,特别不是体力劳动者(当然,任何产品都必须经过类似“体力”的运作和改造过程,但是这可以完全由现代化机器来代替)。所以,技术商品的生产,主要不是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和技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以及研究集体的智力构成。在技术商品生产中的劳动资料,也与传统劳动资料不同,除了一般物质资料外,技术商品还包含信息类劳动资料。在技术商品中,如包含专利信息等图书情报资料也是技术商品生产的重要劳动资料。这样,在一个具体的技术商品的生产中,不仅包含着当时的劳动者的劳动,而且还有过去时代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劳动。这就使得技术商品的社会性大大高于普通产品的社会性。技术商品的劳动对象也不同于一般劳动对象。技术商品生产的劳动对象分为:研究客体与社会上积累的知识。在研究开发过程中,任何研究客体都不是用来进行加工而变成预定实物商品的原料,而是用来进行实验以获得实验结果的信息源。信息在生产中既是劳动资料也是劳动对象。作为劳动对象的信息,它包括:生产过程的特性参数;技术难题;关键技术;新产品的设计任务书等等。4 新技术作为新兴产业直接生产力功能。高新技术是当代新兴产业的主力军。在这种生产中,科学技术本身不再是非独立的生产力要素了,而就是生产力本身了。在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占主要份额的支柱性产业。从这点上看,说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是第一生产力是第一要素,是以发展的观点研究生产力演化和科学技术演化的自然结果。 参见吴彤、沈小峰、郭治安:“科学技术:生产力系统的序参量”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6期,1-8页。(三)科学技术变革社会关系的功能1推动历史的火车头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马克思提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7页。 恩格斯提出“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气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十八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撼动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小工业创造了资产阶级,大工业创造了无产阶级”。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00页。 20世纪更加证明了这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 生产和经济体制的变革 每次科技革命或科技发展都对社会生产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产生了持续的作用。当然,这种变革始终是在相互作用中进行和完成的。科技发明对一个社会生产部门首先产生了作用,接着开始扩展到其它部门,自动化的发展,也必然使传统管理越来越不胜任,体制的变革也就应运而生了。专利制度与科技发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如此形成的。3 政治体制的变革 科技发展对政治体制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变革作用。正是科学技术使得社会各阶级的一切旧关系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变革,它把农奴变成了自由民,把小土地占有者变成了工业工人。科学技术还摧毁了旧有的封建手工业行会。所以如果说,正是蒸气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使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在现代,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正在使整个人类社会变成一个具有崭新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新世界。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一 社会诸因素对科学技发展的影响(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 社会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推动力。经济需要不断向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课题;经济和生产发展中积累的经验知识是科学技术认识的重要源泉。2 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3 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 社会政治的制度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可能性空间;2 社会政治在政策和体制上实际地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可能发展方向和道路;3 社会政治行为和形势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三)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 教育发展状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底;2 教育普及程度决定了科学技术成果在全社会的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程度;3 教育专门化程度决定了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深度。(四) 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 理论思维对研究方法的产生影响;2 哲学观念对科学技术基础产生元分析影响:观念、概念、语言和公理基础;3 理论思维对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开拓性思维影响。(五) 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 一定文化基质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 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影响:需要,行为,技术消化与吸收。二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需求的价值导向作用、功利作用、价值选择和调控作用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结合的若干重要问题一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若干问题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传统上一般划分为几个顺序连接的阶段:研究与发展(R&D,研究与开发),长入生产活动(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现在结合有非线性的复杂性的多种结合。二研究和发展(R&D)活动 (一)科技活动(STA)(UNESCO): 与所有有关科学技术领域,即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 1统计上包括: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第三阶段科技教育与培训;科技服务。90年代以来,国家创新系统与知识经济同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R&D(UNESCO)定义: 为增进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可见,确定R&D的决定因素是创造(CREATIVITY)和创新(INNOVATION)。 R&D:科研活动与实验发展; 科研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是获得于现象和可观察的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也是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试验发展:利用从研究和(或)实际经验获得的现有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3R&D投入的比较(90年代中): R&D投入总量的比较:发达国家:2。53;我国0。5;印度1。 R&D投向的比较: 企业高校科研部门其他 发达国家:7015105。我国:4040128。 R&D类型分布的比较 基础应用开发总体:发达国家152560。我国63559。高校:发达国家70255。 我国155035。 三技术创新 一个典型的融科技和经济为一体的概念。技术创新是一个把新设想转变成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和工艺的过程。或者更通俗地说,是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搞活经济,促使经济增长的过程。 新设想、新发明产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R&D是最主要的特征。 从设想变成产品的转化过程。其间仍有大量研发、发明创造活动。还包括工程设计、生产制造、金融、市场销售等。是科技与经济结合得以最大实现过程。 技术走向市场的过程。技术对经济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市场的调研,销售活动。 定义:一项新产品或新工艺由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 熊彼特的定义 他从生产函数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创新”是一种新的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 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技术创新的几个阶段 据市场需求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选择课题进行实验室研究,制出样品、样机等。此阶段成功率一般低于25。 开发研究。挑选产业化前景较明朗项目,集中解决变成生产技术的问题,如工艺、原料、环境、场所等,中试生产小批量产品,一定范围试销,并力求获可靠经济数据。“中试阶段”成功可能性2550。 产业化、商品化阶段。规模化生产前需市场调查,选购或制造设备,选厂房,训练工人,开拓市场,一般形成新生产线甚至新企业。此阶段一般成功率5070。本部分参考和进一步阅读的书目:1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卸货平台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度韩城矿业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8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第二批招聘高校毕业生调剂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东威海市乳山鑫蜜客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书记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长虹新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装调工等岗位3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人保财险嘉兴市分公司社会招聘3人(浙江)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机集团总部社会招聘1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地铁岗前安全培训课件
- 地铁基坑汛期安全培训课件
- 《构成设计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 项目初步验收汇报
- 2025年山东省济宁市电工等级低压电工作业(应急管理厅)真题(含答案)
- otc药品管理办法
- 康复医学科病历书写规范与质量控制
- 商用厨房设计汇报
- 战术搜索教学课件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测试卷及答案(含四题)
- Linux操作系统基础任务式教程(慕课版)课件 任务4 使用Linux操作系统中的硬盘
- 自控系统报警管理制度
- 口腔服务5S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