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课程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空调课程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空调课程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空调课程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空调课程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章 原始资料31.主要设计参数31.1室外气象参数31.2室内设计参数4第二章 空调负荷计算41.夏季冷负荷计算41.1太阳辐射得热通过玻璃窗引起的冷负荷41.2温差传热通过玻璃引起的逐时冷负荷41.3外墙及屋面冷负荷51.4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51.5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51.6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52冬季热负荷的计算93.房间散湿量104.新风量计算105.新风负荷计算10第三章 空调系统方案的确定和风量的计算111.空调系统方案的确定11 1.1现代办公楼的常用空调方式及方案比较11 1.2 系统选择12 1.3新风系统122.确定送风状态点12第四章 空调设备的选择131.风机盘管的选择141.1风机盘管选型方案确定141.2风机盘管的选型14 1.3风机盘管的布置152.新风机组的选择计算15第五章 风管及水管水力计算151.计算方法152.风管管径的确定计算16 3.气流组织16 3.1对室内气流分布的要求与评价17 3.2送风口和回风口17 3.3散流器的选择17 3.4新风送风口选择计算19 3.5风机盘管回风口选择计算194.风管管路的水力计算195.风管的布置及附件236.空调水系统24 6.1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原则24 6.2空调冷冻水系统的确定24 6.3水系统水力计算246.3.1冷冻水系统的水力计算246.3.2每层水环路水力计算266.3.3阀门及补偿器276.3.4冷凝水系统的水力计算28结 论28参考文献29前言“空调工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也是专业课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做设计的过程,通过查阅各种规范和资料,使我们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将使我们对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理解掌握,同时还将培养我们的信息获取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且我们要应用一些办公软件,像word、excel,熟练应用这些软件将对于我们更快、更好编辑说明书和进行大量的数据计算处理有很大帮助,并且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我们也将用到这些东西;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应用CAD,鸿业,天正暖通等专业设计软件,这些软件为我们提高画图的效率和进行一些修改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性,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制图基础。 通过设计,我们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我们对此类问题会有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的宝贵的经验第一章 原始资料1.主要设计参数1.1室外气象参数由简明空调设计手册得天津地区主要空调设计参数如下:地理位置台站位置海拔天津北纬391031.2m夏季大气压(KPa)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室外平均风速(m/s)100.28733.926.91.7冬季大气压(KPa)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室外平均风速(m/s)102.960-9.4732.11.2室内设计参数 夏季办公室温度() 26会议室温度 () 26厕所温度() 26 冬季办公室温度() 20会议室温度 () 20厕所温度 () 20第二章 空调负荷计算1.夏季冷负荷计算详细计算方法、过程及计算依据如下:根据高层民用建筑空调设计,对下列各项得热量进行计算。1.1太阳辐射得热通过玻璃窗引起的冷负荷太阳辐射得热通过玻璃窗引起的逐时冷负荷按下式计算: CL1=CaCsCnFcDjmaxCcl (2-1)式中 CL1 太阳辐射得热通过玻璃窗引起的逐时冷负荷,W;Ca 窗有效面积系数,由空调工程附录9查取;Cs 窗玻璃遮挡系数,由空调工程附录17查取;Cn 窗内遮阳系数,由空调工程附录18查取;Fc 外窗面积,m2;Djmax 最大太阳辐射得热因素,W,由空调工程附录16查取;Ccl 外窗冷负荷系数,由空调工程附录20附录23查取。需要注意:Ccl值按南北区的划分不同。划分标准为:建筑在北纬2730以南的地区为南区,以北的地区为北区。1.2温差传热通过玻璃引起的逐时冷负荷温差传热通过玻璃引起的逐时冷负荷按下式计算: CL2=kcKcFc (t1+td-tns) (2-2)式中 CL2 温差传热通过玻璃引起的逐时冷负荷,W;kc 外窗传热系数修正值,由空调工程附录12查取;Kc 外窗夏季传热系数,W/(m2);t1 外窗冷负荷计算温度,由空调工程附录13查取;td 外传冷负荷计算温度低点修正值,由空调工程附录15查取;tns 夏季室内设计温度,。1.3外墙及屋面冷负荷温差传热通过外墙或屋面引起的逐时冷负荷为: CL3=KqFq (t2+td-tns) (2-3)式中 CL3 温差传热通过外墙或屋面引起的逐时冷负荷,W;Kq 外墙或屋面夏季传热系数,W/(m2);Fq 外墙或屋面面积,m2;t2 外墙或屋面冷负荷计算温度,由空调工程附录7附录8查取;td 外墙或屋面冷负荷计算温度地点修正值,由由空调工程附录15查取;1.4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按单位使用面积计算, CL5= n1n2NC-T W (2-4)式中 CL5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W; n1镇流器消耗功率系数。当明装荧光灯的镇流器装在空调房间内时,取n1=1.2;当暗装荧光灯镇流器装设在顶棚内时,可取n1=1.0; n2灯罩隔热系数,当荧光灯上部穿有小孔,可利用自然通风散热于顶棚内时,取n2=0.5-0.6;而荧光灯罩无通风孔时,则视顶棚内通风情况,取n2=0.6-0.8;N 照明灯具所需功率,W;T开灯时刻,h; -T从开灯时刻到计算时刻的时间,h;C-T-T 时间照明散热的冷负荷系数。照明设备容量及照明灯形式:办公室:200W/ m2,荧光灯;会议室:200W/ m2,荧光灯。1.5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本办公楼设备散热为一套办公设备散热,包括主机,显示器,打印机,传真机各一台。 空调区办公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为: qs=Fqf W (2-5)式中 T空调区面积m2; qf 办公设备单位面积平均散热指标W/m2 由空调工程表3-13查取;1.6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人体散热引起的冷负荷为: CL7=nnq1X-T (2-6)式中 CL7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W; n室内总人数;n 群集系数q1 不同室温和劳动性质时成年男子散热量,W;T 人员进入空调房间的时刻,h;-T人员进入房间时到计算时刻的时间,h;X-T-T时间人体显热散热量的冷负荷系数; 各层房间编号对应名称见下表:以二层3号办公室为例,冷负荷计算结果如下:北外窗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时间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CLQ0.540.650.750.810.830.830.790.710.600.610.68Dj,max116Ccs0.43CaFw2.420.75=3.6CL96.97116.72134.68145.45149.04149.04141.36127.49107.74109.54112.11北外窗瞬时传热冷负荷时间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twi26.927.929.029.930.831.531.932.232.232.031.6td0twi+td26.927.929.029.930.831.531.932.232.232.031.6tNx26t0.91.93.03.94.85.55.96.26.26.05.6CwKw1.203.12=3.744Fw2.42=4.8CL16.1734.1553.9170.0986.2698.84106.03111.42111.42107.83100.64北外墙冷负荷时间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twi32.332.131.831.631.431.331.231.231.331.431.6td-0.2k0.97k1.0tw129.3930.9430.6530.4630.2630.1730.0730.0730.1730.2630.46tNx26t3.394.944.654.464.264.174.074.074.174.264.46K0.9F9.24CL28.1941.0838.6737.0935.4334.6833.85 33.8534.6835.4337.09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时间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CLQ0.630.900.910.930.930.940.950.950.950.960.96n11.2n21.0N200CL151.2216218.4223.2223.2225.6228228228230.4230.4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时间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CLQ0.530.530.620.690.740.770.800.830.850.870.89qs60.5n20.9CLs57.7257.7267.5275.1480.5983.8587.1290.3992.5794.7496.92q173.3CL1131.94合计189.66189.66199.40207.08212.53215.79219.06222.33224.51226.68228.56办公设备散热冷负荷时间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X-T0.60.60.680.70.770.810.830.850.870.900.36Q463.32CL277.92277.92315.06338.22356.76375.29384.56393.82403.09416.99166.80第二层: 3号房间各分项逐时冷负荷汇总表时间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屋顶负荷 0外墙负荷28.1941.0838.6737.0935.4334.6833.85 33.8534.6835.4337.09窗传热负荷16.1734.1553.9170.0986.2698.84106.03111.42111.42107.83100.64窗日射负荷96.97116.72134.68145.45149.04149.04141.36127.49107.74109.54112.11人员负荷189.66189.66199.46207.08212.53215.79219.06222.33224.51226.68228.56灯光负荷151.2216218.4223.2223.2225.6228228228230.4230.4设备负荷277.92277.92315.06338.22356.76375.29384.56393.82403.19416.99166.80总计760.11875.53960.181021.131063.221099.241112.861116.911109.541126.87875.6可知:二层3号办公室在17:00的冷负荷最大,最大值为1126.87W。与二层三号办公室各项逐时冷负荷叠加计算方法相同,其它各层房间结果汇总见附录2冬季热负荷的计算建筑物采暖设计的热负荷在中央空调设备选型手册中明确规定可根据建筑采暖面积热负荷指标概算法确定。若已知建筑物的面积指标qF值,则建筑物的采暖热负荷的概算值为: Q=FqF (2-7)式中 F建筑面积,m2 qF 面积热指标,办公室为5881W/ m2,本设计取70W/ m23.房间散湿量房间的散湿主要是设备与人员散湿。相对于人员散湿,设备的散湿量相对较小故在此只计算人员散湿即可。仅以一层人体湿负荷为例,湿负荷计算公式: W=n1n2g (2-8)式中:g成年男子的小时散湿量g/h ,查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表3-14得 g=109 g/h;n1室内全部人数 ; n2为群集系数,查暖通空调表2-12得=0.93。 W=n1n2g=36*0.93*109=3649.3g/h=1.014g/s4.新风量计算新风量主要作用满足下面三个条件:1)满足卫生要求;2)补充局部排风量;3)保证空调房间内的“正压”要求。在实际工程中,对于大多数场合,按GB.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得gw每人每小时新风量为30m3/h。 (2-9) =36*30=1080m3/h 式中:Gw新风量,m3/h; n人数;gw每人每小时新风量,m3/h。 5.新风负荷计算 Qc.o=Mo(hohR) KW =0.345*(7.562)=8.0KW (2-11)式中 Qc.o夏季新风冷负荷,KW;Mo新风量,kg/s;ho室外空气的焓值,kJ/kg;hR室内空气的焓值,kJ/kg。 各层夏季总的新风冷负荷统计见下表2-15 表2-15 新风负荷汇总表楼层一层二层三层新风负荷(KW)17.608.808.8第三章 空调系统方案的确定和风量的计算1.空调系统方案的确定 1.1现代办公楼的常用空调方式及方案比较对于中小型或平面形状呈长条形或房间进深较小的办公楼建筑,通常可不分内区和外区。一般用全空气低速单风管系统或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调方式,也可用分散式的水源热泵系统或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机系统。从经济性和适用性两方面比较,见下表。表3-1 三种系统方案比较表全空气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分散式系统经济性 节能与经济性1可以根据室外气象参数的变化和室内负荷变化实现全年多工况节能运行调节2充分利用室外新风减少与避免冷热抵消,减少冷冻机运行时间3对热湿负荷变化不一致或室内参数不同的多房间不经济4部分房间停止工作不需空调时整个空调系统仍需运行不经济1灵活性大、节能效果好,可根据各室负荷情况自我调节2盘管冬夏兼用3内避容易结垢,降低传热效率4无法实现全年多工况节能运行1不能按室外气象参数的变化和室内负荷变化实现全年多工况节能运行调节,过渡季节不能用全新风2灵活性大,各空调房间可根据需要停开3加热大多采用热泵方式,经济性好造价除制冷机、锅炉设备外空气处理机和风管造价均较高介于两者之间仅设备造价,单元式空调器价格合理,故造价较低使用寿命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较长使用寿命较短适用性1建筑空间大,可布置风管2室内温湿度、洁净度控制要求严格的生产车间3空调容量很大的大空间公共建筑,如商场、影剧院、体育馆等1室内温湿度控制要求一般的场合2多层或高层建筑而层高较低的场合,如旅馆和一般标准的办公楼1空调房间布置分散2空调使用时间要求灵活3无法设置集中式冷热源 1.2 系统选择建筑以办公室为主,另有几个会议室,考虑到各方面要求及层高的限制,选用了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调方式。其中新风与风机盘管送风各自独立送入各空调区,与之相比的新风经过回风箱处理的方案,减少了风机盘管中风机的风量,减少了噪声,又节省了室内的面积、节能、易于选择安装。当风机盘管不运行时新风继续送风,不经过回风口,增加了室内空气品质。 1.3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形式采用分楼层水平式,每层设置新风系统,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新风处理方式不一样,对室内空气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对于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空气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1)新风处理到室内空气焓值,新风机组不承担室内冷负荷;(2)新风处理到低于室内空气的含湿量值,新风机组承担部分室内冷负荷;(3)新风处理到室内空气焓值,不承担室内冷负荷。风机盘管机组处于湿工况运行,卫生条件差。新风与回风混合后进入风机盘管处理,风机盘管的负荷和风量较低,因此机型较大。通过比较,和该设计的特点,决定选择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焓线,不承担室内冷负荷方案。在每层设置一新风处理机组,负担新风负荷,新风管道不同风机盘管混合,新风口单独送风。2.确定送风状态点以二层3号办公室为例进行计算:夏季:tw=33.9 kJ/kg冷负荷 Q=1126.87W 湿负荷:M=0.056g/s 采用将新风处理到室内空气焓值的方案,空气处理过程如图。图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焓湿图(夏季)1.计算热湿比在h-d图上根据室内及相对湿度确定N点, kJ/kg,g/s, 由h-d图查的hox=50.89kJ/kg dox=14.55kJ/kgkg/skg/s2.确定M状态点 kj/kg连接L、O两点并延长与iM相交得M点。3.系统的冷量 KW第四章 空调设备的选择空调设备的选择主要包括末端设备、空调机组、改善空气品质设备及空调节能与热回收设备,在选择设备之前必须先进行计算,根据具体安装位置选择合适的设备,最后进行校核计算。1.风机盘管的选择 1.1风机盘管选型方案确定风机盘管可按风量或冷量两个性能指标来选型见表:表4-1 风机盘管选型方案比较表选型方法优点缺点按风量选确保风量,保证室内的空气湿度不会过高,适用于人员多或者其他散湿量大的场合在选风机盘管机型时会取偏大的冷量的机型,需对盘管加调节阀控制,设备投资偏大按冷量选在保证冷量的条件下,节省设备投资,适合人员少或者其他散湿量小的场合无法保证风量影响室内除湿,如散湿量过大,会使人有闷热的感觉由于所设计建筑物人员少且其他散湿量小,在保证冷量的条件下,为了节省设备投资,主要按冷量选择风机盘管,并同时用风量校核 1.2风机盘管的选型以二层三号办公室为例,风机盘管送风量为:G风=177.58 m3/h G风= G风/0.75 =177.58/0.75=236.77 m3/h (4-1) Q=(1+1+2)Q /0.75 =(1+20%+50%)*1126.87/0.75=2554.24w (4-2)1考虑积灰对风机盘管影响的附加率,冬夏两季使用时,取20%;2考虑风机盘管间歇使用的附加率,取5%;0.75考虑风机盘管在中档风量下运行。所以G风=236.77/0.75=315.69m3/h,Q=2554.24W。则根据Q及G风选风机盘管型号,当风量和冷量不匹配时,选型时按冷量优先,故本室选择风机盘管一台,其型号为FP-5, 名义风量5003/h,名义冷量2.8kw。风机盘管选择重庆家庭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风盘,具体参数见表4-2所示。表4-2 风机盘管性能参数表盘管型号FP-5FP-51Fp-68额定风量(m3/h)500510680额定供冷量(w)280027003600额定供热量(w)420040505400 冷水供回水温度(OC)7OC12 OC 热水供回水温度(OC)60OC50 OC水阻(Kpa)30 1.3风机盘管的布置风机盘管的布置与空调房间的使用性质和建筑形式有关,本建筑除了办公室及会议室采用侧送风口送风外,一楼大厅因没有二级吊顶,空间比较大,一律采用散流器送风,本建筑的气流分布形式均为上送上回的形式。风机盘管机组空调系统的新风供给方式采用由独立新风系统供给室内新风,经处理过的新风从进风总风管通过支管送入各个房间,这样可以做到节能。单独设置的新风机组,可随室外空气状态参数的变化进行调节,保证了室内空气参数的稳定,房间新风全年都可以得到保证。风机盘管机组的供水系统采用水平异程式系统,可以节省管材,方便布置,此外过渡季节应尽量利用室外新风,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2.新风机组的选择计算对于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每层都应设置一个新风机组,本次新风机组的选择主要根据风量及新风负荷。以一层新风机组为例,此机组供应新风,所需新风送风量为M=10803/h,所以房间的新风负荷为Q= M(ho-hR)=8.8kW 。考虑1.15的冷量富余度,即冷量Q=8.81.15=10.12kW,并且考虑5%的漏风系数,即风量G=1.051080=1134m3 /h。另外新风机组余压需克服最不利管路的阻力,使新风送到最不利点。选取空调机组型号为BFD2一台,风量200 m/h,制冷量Q11700W,噪音57Db(A),风机形式为双进气,前风叶片离心式风机,数量为4台,长1720mm,宽268mm,高344mm。第五章 风管及水管水力计算1.计算方法系统和设备布置、风管材料、各送排风点的位置和风量均已确定的基础上进行,采用假定流速法,其计算和方法如下:1.、绘制通风或空调系统轴测图,对各管段进行编号;2、确定合理的空气流速;3、根据各风管的风量和选择的流速确定个管段的断面尺寸,计算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4、并联管路的阻力平衡;5、计算系统的总阻力。风机的选取由下列两个参数决定: Pf=KpP (5-1)Lf=KpL (5-2)式中 Pf风机的风压,Pa;Lf风机的风量,m/h;Kp风机附加系数,一般的送排风系统Kp=1.15,除尘系统Kp=1.20;Kl风量附加系数,一般的送排风系统Kl=1.1,除尘系统Kl=1.15;P系统的总阻力,Pa; L系统的总风量,m/h。2.风管管径的确定计算根据办公室内允许噪声的要求,干管流速控制在56.5m/s,支管管道流速控制在34.5m/s,机组的进风口管径按产品样本定制风管。出风口管径根据机组能够处理的额定风量确定,进入每个房间的风管管径由房间所需要的新风量来确定,本设计的风管采用矩形风管,管径的尺寸一律采用国标。现以计算新风机组出口处的风管管径为例进行说明 二层机组出口主风管,取风速5m/s,所需风量1134m3/h,则风管的截面积为: 由中央空调设备选型手册表4.13查得,可采用250250的矩形风管。则实际风速为5.04m/s。其它风管的风阻均采用此方法。3.气流组织气流组织又称空气分布,也就是设计者要组织空气合理的流动。大多数空调与通风系统都需要向房间或被控制区送入和排出空气,不同形状的房间、不同的送风口和回风口形式和布置、不同大小的送风量都影响室内空气的流速分布、温湿度分布和污染物浓度分布。室内气流速度、温湿度都是人体热舒适的要素,而污染物浓度是空气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想使房间内人群的活动区域成为一个温湿度适宜,空气品质优良的环境,不仅要有合理的系统形式及对空气的处理方案,而且要有合适的空气分布。常用评价指标:温度梯度:在舒适区范围内,按照ISO7730 标准,在工作区内的地面上方1.1m 和0.1m之间的温差不应大于3;美国ASHTAE55-92 标准建议1.8m 和0.1m 之间的温差不大于37。工作区风速:我国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要求,舒适性空调冬季室内风速不应大于0.2m/s,夏季不应大于0.3m/s。 3.1对室内气流分布的要求与评价大多数空调与通风系统都需向房间或被控制区域送入和排出空气,送风口的位置及型式,回风口的位置,房间几何形状及室内的各种扰动室都会影响室内空气的流速分布、温湿度分布和污染物浓度分布。室内气流速度、温湿度都是人体热舒适的要素,而污染物浓度是空气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要想使房间的人群活动区域(称工作区)成为一个温湿度适宜、空气品质优良的环境,不仅要有合理的系统形式及对空气的处理方案,而且还必须有合理的空气分布。空调房间气流组织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到空调房间的空调效果,而且也影响空调系统的能耗量。对气流分布的主要要求和常用的评价指标如下:在空调或通风房间内,送入与房间温度不同的空气,以及房间内有热源存在,在垂直方向通常有温度差异(温度梯度)。在舒适的范围内,按照ISO7730标准,在工作区内的地面上方1.1m和0.1m之间的温差不应大于3,美国ASHRAE5592标准建议1.8m和0.1m之间的温差不应大于3。工作区的风速也是影响热舒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温度较高的场所通常可以用提高风速来改善热舒适环境,但大风速是令人厌烦的。我国规范规定:舒适性空调冬季室内风速不应大于0.2m/s,夏季不应大于0.3m/s;工艺性空调冬季室内风速不应大于0.3m/s,夏季宜采用0.20.5m/s。 3.2送风口和回风口送风口以安装的位置分:有侧送风口、顶送风口、地面风口;按送出气流的流动状况分有扩散型风口、轴向型风口和孔板送风。扩散型风口有着较大的诱导室内空气的作用,送风温度衰减快,但射程较短;轴向型风口诱导室内气流作用小、速度衰减慢、射程远;孔板送风口是在平板上满布小孔的送风口,速度分布均匀,衰减快。本设计采用扩散型风口。房间内的回风口是一个汇流的流场,风速的衰减很快,它对房间的气流影响相对于送风口来说比较小,因此风口的形式也比较简单。按照送回风口布置和型式的不同,气流组织有以下五种:侧送侧回,上送下回,中送上下回,下送上回和上送上回。本设计采用上送上回的形式。本系统采用上送上回气流形式 3.3散流器的选择散流器射流的速度: (5-3)式中 K系数,多层锥面散流器为1.4,盘式锥面散流器取1.1;V 0散流器的出口风速,m/s;A散流器的有效流通面积,m2;X0平送射流原点与散流器中心的距离,多层锥面散流器取0.07m。室内平均风速: (5-4)式中 L散流器服务区边长,m;H房间净高,m;r射流射程与变长L之比,因此rL即为射程,射程为散流器中心到风速为0.5m/s处的距离,通常把射程控制在到房间(区域)边缘之75%。 散流器颈部风速: (5-5)式中 M散流器送风量,m2/s;A0散流器颈部面积,m2。以送风口为例,选具有代表性的房间进行计算。以三层3号办公室风机盘管为例进行计算:房间尺寸:309m5.75m,房间净高为3.6m,送风量为232.57m3/h。1、布置散流器9顶棚散流器下送,选用方形散流器1个,每个散流器承担3.9m5.75m的送风区域。2、初选散流器按暖通空调常用数据手册10,在要求较高的房间应取较低的送风速度,一般的取值范围为25m/s。按4m/s选择风口,选择颈部尺寸为160mm120mm方形散流器。颈部风速为3.36m/s方形散流器实际出口面积约为颈部面积的90%,即A=0.01728。则散流器出口风速v=3.36/0.9=3.73m/s。3、计算射程(射流末端速度0.5m/s)x=1.43.730.017281/2/0.50.07=1.30m4、计算室内平均风速v=0.3811.30/(3.93.9/4+5.755.75)1/2 =0.082m/s如果送冷风,则室内平均风速为0.098 m/s,送热风室内平均风速为0.068m/s,所选散流器符合要求,送风口一般按34m/s的风速,校核满足气流组织要求即可,送风口,新风口为方形散流器。其它风口选型方法相同,风口规格见图。 3.4新风送风口选择计算 新风口为方形散流器。其风口选型方法与送风口相同,风口规格见图。其他房间新风送风口的选择方式与上例方法相同,计算结果见图中标注。 3.5风机盘管回风口选择计算根据图集查得,风机盘管回风口风速不宜大于1 m/s,吸气风量由风机盘管型号的中档风量加新风风量,工程上还需考虑通过回风口维修风机盘管的作用。以三层301办公室为例计算:回风量为232.57m3/h计算得回风口面积:232.57/3600/1=0.065取回风口尺寸:300250一个,实际风速为0.86m/s其他房间风机盘管回风口的选择方式与上例方法相同,其选择结果详见施工图。4.风管管路的水力计算P=P1+P2 (5-6)式中P管路阻力,Pa; P1沿程阻力,Pa; P2局部阻力,Pa。Pl=RL (5-7)式中 L管长,m;R比摩阻,Pa/m。 (5-8)式中 f管道过流断面面积,m2; X湿周,m。 (5-9)式中 摩擦阻力系数; v管内风速,m/s;D风管直径,m;流体密度,kg/m3。 (5-10)式中 局部阻力系数; v同上式。以一层风管管路为例计算,见下图:水力计算见下表,参考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局部阻力损失的计算采取估算法,取沿程的3倍。 二层风管水力计算管段编号风量风管高风管宽当量直径风速比摩组长度沿程阻力局部阻力总阻力冷负荷干管GabDvRlP1P2PQ12371.680.160.120.145.382.565.2613.4540.3653.811800.8623873.980.200.20.206.072.233.908.7126.1434.854234.59341376.270.250.250.256.121.823.907.0821.2428.326668.32451878.570.320.320.325.100.983.903.8411.5215.369102.05562380.870.400.320.365.170.913.903.5510.6614.2111535.78672883.170.400.320.366.261.343.905.2115.6320.8313969.51783152.890.400.40.405.470.913.903.5410.6314.1715276.37893655.190.400.40.406.351.223.904.7614.2919.0517710.19102919.150.400.40.405.070.783.903.049.1112.1514143.8310113533.880.500.320.396.141.174.004.6814.0418.7217122.34支管0212269.720.160.120.143.901.351.121.514.536.031306.86313269.720.160.120.143.901.351.101.484.445.931306.86414269.720.160.120.143.901.351.081.454.345.791306.86515269.720.160.120.143.901.351.081.454.345.791306.86616269.720.160.120.143.901.351.041.404.205.601306.86717269.720.160.120.143.901.351.041.404.205.601306.86818269.720.160.120.143.901.351.001.354.045.391306.86919269.720.160.120.143.901.351.001.354.045.391306.861020341.680.20.120.153.951.261.001.263.795.061655.53221232.570.160.120.143.361.001.121.123.364.491126.87322232.570.160.120.143.361.001.101.103.304.461126.87423232.570.160.120.143.361.001.0751.083.234.311126.87524232.570.160.120.143.361.001.0751.083.234.311126.87625232.570.160.120.143.361.001.041.043.124.171126.87826232.570.160.120.143.361.001.001.003.004.011126.87927232.570.160.120.143.361.001.001.003.004.011126.871028273.050.160.120.143.951.381.001.384.145.521322.98下面举例说明管段阻力平衡计算:管段1-2的阻力为P1=53.81Pa,P2=6.03Pa。不需加阀门进行调节。管段1-2-3的阻力为P1=53.81+34.85=88.66Pa,P2=5.93Pa。不平衡率为=(88.66-5.93)/88.66=9315,所以3-13,3-22需加阀门进行调节。管段1-2-3-4的阻力为P1=88.66+28.32=116.98Pa;管段4-14的阻力P2=5.79Pa。不平衡率为=(116.98-5.79)/116.98=9515,4-14,4-23需加阀门进行调节。管段1-2-3-4-5的阻力为P1=116.98+15.36=132.34Pa;管段5-15的阻力为P2=5.79Pa。不平衡率为=(132.34-5.79)/132.34=9615,5-15,5-24需加阀门进行调节。管段1-2-3-4-5-6的阻力为P1=132.34+14.21=146.55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