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38卷第3期,May, 2008,Vo.l 38,No. 3Journal ofNort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Sciences Edition)收稿日期:2007-03-10;修回日期: 2007-12-11作者简介:陈晴晔(1957),女,浙江杭州人,广东商学院教授,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经济研究】按要素分配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陈晴晔(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摘要:为了澄清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对生产要素及其内容的划分、生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等问题的阐述,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企业层次和个人收入分配层次有机结合起来。结论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分配制度,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关键词: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中图分类号:F120.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8)03-0101-03一、生产要素的划分及其内涵阐明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首先必须对生产要素进行科学的划分,并明确其内涵,这是讨论对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前提。所谓生产要素可以概括成是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源和条件。马克思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方式作为研究对象,他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成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从劳动过程角度,把劳动过程的生产要素划分为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如果从劳动过程的结果来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表现为生产劳动。这样可把生产要素归结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两大类,即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2)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马克思将劳动过程的生产要素具体划分为: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以及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这些要素依次是劳动、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生产资料和土地。(3)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的角度,马克思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三大类。西方经济学从效用价值论出发,认为产品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创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要素同时就是价值创造要素。因此,西方经济学只需要从产品生产过程对生产要素进行划分。萨伊(Say)将生产要素划分为资本、劳动和土地。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股份公司的出现,产生了职业经理人,萨伊以后的西方经济学家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组织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从以上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对生产要素的划分来看,有两个方面是基本一致的:一是二者都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土地和劳动;二是马克思将生产要素分为五个方面,同西方经济学的划分也很接近。但是马克思经济学对生产要素的划分同西方经济学对生产要素的划分仍有重大区别:生产要素划分反映的生产关系是不同的。西方经济学把生产过程仅看成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的物质技术关系,是单纯的生产力要素。马克思不仅将生产过程看作是投入和产出的物质技术关系的劳动过程,而且将生产过程看成是价值形成和价101值增值过程,因而,生产要素不单纯是生产力要素,并且反映一定的现实经济关系。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生产要素划分理论不仅揭示了生产过程的技术特点,而且揭示了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马克思对生产要素的划分虽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从劳动过程、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角度来划分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对生产要素的划分方法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对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划分的依据,我们以马克思的划分方法为依据,结合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考虑到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要素所包含的内涵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将现阶段生产要素分为以下几大类: (1)劳动与劳动力。劳动是一种基本生产要素,付出劳动就要得到收入。劳动包括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和分配,是以劳动力作为商品为前提的,出卖劳动力就应得到工资收入。(2)资金和资本。资金包括: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和购买债券、劳动者个人购买各类企业的股票,城乡劳动者集资办企业的投入等,这些资金的投入都应获得收入,也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但这种分配不具有剥削性质。资本是作为剥削手段而投入生产过程的要素,它包括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所投入的资产。(3)经营管理。(4)知识。它至少包括科学知识、技术、诀窍、专利、软件等。知识投入生产过程后极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社会财富,它理应参与收入的分配。(5)信息和网络。(6)无形资产。包括形象和品牌等。以上仅对生产要素做粗略的划分,不可能囊括所有生产要素,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要素所涵盖的范围还会不断扩大。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做具体分析。二、按生产要素分配要解决认识问题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上的重大突破,是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然而,它是一项新事物,在实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来自思想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的阻力和困难,人们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还不一致,主要反映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按资分配所产生的剥削收入问题,如何认识现阶段剥削收入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我国当前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第一,应该承认我国现阶段私有制经济中依靠资本所获得的剥削收入具有双重的历史功能。一方面,我们应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审视剥削收入。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表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其中私有经济又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到私有制中的剥削收入会导致社会分配中的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的稳定。对此,正确的态度首先是不怕,其次是清醒,最后是引导。总之在现阶段,剥削收入的存在客观上是利大于弊。第二,凡是在国家允许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剥削收入,都是合理收入,应当从法律和制度上给予保护。对于保障私有财产,利用私人资本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生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首先要弄清楚三个相关问题: (1)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与商品价值创造的关系。分配对象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因此要素参与生产过程是其参与分配的前提,生产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创造中发挥了作用,但生产要素(劳动力除外)并不是形成价值的源泉,某种要素是否形成价值同价值分配也无必然联系,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把收入来源等同于价值来源是马克思早就批判过的“三位一体公式”;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而要素参与分配并非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现象,不能把要素是否创造价值作为参与分配的依据。(2)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与所有制的关系。如上所述,要素参与分配并非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创造中发挥了作用,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只能是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对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认同的,马克思更是强调所有制对分配的决定作用。他指出:“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一定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1在这里,生产条件的一定社会性质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性质,这点决定了参与分配的形式。(3)要素参与分配同市场经济的关系。我国有不少学者将按要素分配视为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只要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对生产要素占有上的不平等,就必然要求按要素分配,102借以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市场经济只是按要素分配的特殊形式。如果说按要素分配与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关系,也只是反映在下述两方面:一是在市场经济中,要素参与分配要采取价值形式,收入分配表现为要素价格;二是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量的确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要素对商品价值的贡献大小同商品市场价格相联系。在弄清以上三个问题之后,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应把握以下三个要点:第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是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的方式。第二,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量的决定取决于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作的贡献,但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创造是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种要素究竟在商品生产中作出了多大的贡献,这个量难以确定,美国经济学克拉克(Clark)提出用各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来确定各种要素贡献大小的方法是不科学的3。第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采取价值形式,并通过市场价格来实现。四、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如何结合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必须把分配制度与分配形式区别开来。分配制度由所有制决定,表明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存在本质区别。分配形式要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分配形式没有区别。这种分配形式的共同性和分配制度的差异性是由市场经济的共性和所有制关系的差异性决定的。研究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要从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两个层面上展开,具体来说有三种基本途径:(1)从全社会来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公有制为主体的企业和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分配是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相当一部分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两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全社会范围内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融为一体。(2)从企业层次来看,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股份制企业中实现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第二,把按劳分配与科学技术参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第三,把按劳分配与经营管理职能参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第四,把按劳分配同按知识、信息、专利、软件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3)从个人收入来看,不仅是按劳分配,还包括劳动者投资购买股票所取得的收入,劳动者投资入股所分得的红利,劳动者通过储蓄存款所获得的利息,劳动者以个人技术、专利折入价股参加收入分配等。以上各种收入都不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有相当部分属于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亦即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来源是多元的,这些都是合法的收入,都应予以保护。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29.2叶祥松.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J.经济学家,2004, (2): 59-60.责任编辑卫玲Some prime issues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productive factorsCHEN Qing-ye(School ofEconomyTrade and Statistic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BusinessStudies,Guangzhou510320, China)Abstract:To clarify some prime issues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productive factors, the definition and content ofdistribution were illustrated according to productive factors, and the problem ofhow productive factorsparticipate inincome distributionwas analyzed. The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t the currently stage ofsocialistmarketeconomy inChina, the combination of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work an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productive factors can be per-formed in thewhole society, corporation and individual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ombinationofdistribu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数字化办公设备资产抵债转让合同
- 2025年生态园林工程环保劳务派遣合作协议
- 2025年度跨境电子商务资金周转借款协议模板
- 商务礼品代理行纪协议
- 2025年度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质量监督合同
- 2025年度有机蓝莓产地直供采购合作协议
- 2025年度高新技术园区专属办公空间租赁及研发配套设施合作合同
- 理化检验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度纺织厂专用棉籽采购合同标准化范本
- 2025款智能电动车型车身媒体租赁服务合同
- 2025年西藏自治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师招聘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试卷(模拟试题)
-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解读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裸眼3D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检修安全监护管理制度
- 产科工作管理制度
- 初中历史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附答案)
- 中医烧伤课件
- 2025-2030中国水下混凝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GB/T 30134-2025冷库管理规范
- 2025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知识测试卷:心理咨询心理学理论体系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