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化、起無始 原夫渾淪之未判,神靈之未植,而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窮其根本,莫測其津涯,而有大聖人稟之而生於其間。故謂之無始者,即太上也。太上生乎無始,起乎無因,為萬道之先,元炁之祖也。無光無象,無色無聲,無宗無緒,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故稱大道焉。 夫道,自然之妙本也。於微妙之中而生空洞者,真一也。真一者,不有不無也。從此一炁而生,三合成德,共生真老也。自真老而生下三炁,三合成德,共生太上也。自太上乃生前三炁,三合成德,共生老君也。老君乃大道之身,元炁之祖,天地之根也。鴻洞無邊,合之為自然,離之為道德。故眾聖所共尊,今古不能泯也已。第二化、運自然 老君者,元炁之根,造化真宗,體任自然。自然者,道也。強為之容即老君。以虛無為道,靈元為性,清空寥廓,晃朗太玄,含孕于空洞寥落之外,莽蕩玄虛之中,寂寞無裏,不可稱量。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茲而生。八表窮窿,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挺于空洞,浮游幽虛。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卓然獨立,大而無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所謂混元,由茲而始矣。 第三化、現真身 老君乃無生之至精,兆形之至靈也。於太空之中,結炁凝真。強為之容:體大無邊,相好眾備。上無所攀,下無所躡。或在雲華之上,身如金色,面放五光,自然化出神王力士、青龍白獸、;獅子麒麟,列于前後;或作千葉蓮花,光明如日,頭建七曜之冠,身披九色離羅之帔, 頂負圓光,手捧五明,巍巍勝相,難可形容。然上善之士,澄心盡慮,注想真容,則隨機感格,祈無不應。故能周遍三界,救度無窮。且大道處於無形,則非凡所見,無非信念感通,通則非在一端。或示妙體仙姿,爰及肉身,隨感精麄,應已則隱。洞有洞無,遍及一切。或現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或顯真身猶如虛空,圓滿清靜,不生不滅。若於此相未能明審,須憑圖像,係錄其心,寫此真形,鑄以紫金坭木銅彩,稱力所為。殿堂帳座,幡花燈燭,隨心供養,功德其等。若能洞觀非身之身,非相之相,則圖像真形,理亦無二。是以敬相隨心,應感靈通,獲諸福報,端在誠心。果能念念增進,自然成道。所謂“人能念道,道亦念人”,此之謂也。 第四化、秉教法 夫道不可無師資,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天尊生億劫之前,為炁之祖,所以道君為天尊之弟子也。二聖既立,即老君嗣焉。而曰“老”,處長之稱;“君”者,君宗之號。以老君先億劫而生,後億劫而長,天天宗奉,帝帝師承,故賜以“太上老君”之號。三聖相承,千古垂則。且道君、老君,皆具至聖之德,動息合道,豈假師承耶?蓋以聖傳聖,理自玄同。然起教之端,必資授受,為今昔之筌蹄,人天之鴻范也。 第四化、秉教法 夫道不可無師資,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天尊生億劫之前,為炁之祖,所以道君為天尊之弟子也。二聖既立,即老君嗣焉。而曰“老”,處長之稱;“君”者,君宗之號。以老君先億劫而生,後億劫而長,天天宗奉,帝帝師承,故賜以“太上老君”之號。三聖相承,千古垂則。且道君、老君,皆具至聖之德,動息合道,豈假師承耶?蓋以聖傳聖,理自玄同。然起教之端,必資授受,為今昔之筌蹄,人天之鴻范也。 第六化、登位統 老君以大聖之功,化導無始,位育靈根,奚有品位名稱者哉?然上有元始之尊,次有道君之聖。老君次道君之位,演化立功。既以陶熔三炁,運行萬天,周布眾法。元功克著,乃登極道之果,繼三真之位,嗣太上之任,為法王之尊也。所以上總群聖,中理眾真,下轄九天。在太微鉤陳六星中,號曰天皇大帝曜魄寶,以故乘三使六把九樞機,統攝萬類出處各件;秉持仙籙,主領神人、真人、仙人、聖人、賢人。但見百千億天王,拜手于前,懇求歲時施布。賞校善惡之事,遊行萬方,以洪道化。而一老君、常在太清太極宮也。 第七化、歷劫運 老君生於無始,起乎無因,獨立於冥涬之前,周行于開闢之後。經歷劫運,甚為久遠。劫運者,天地成壞之名,陰陽窮盡之數。陽盡即生陰,故為大水;陰盡即生陽,故為大火。陽極於九,故雲陽九;陰極於六,故雲陰六(又作“百六”)。小則三十日為一交,十二交為一度,三千三百度為小劫,九千九百度為大劫,九九八十一萬年為劫終也。以夫陽極於九,陰極於六,凡陰陽之數,極於九、六者,則三界蕩然。此時天炁窮于太陰,地炁極於太陽。陽極為孛,陰極為否。陽極則其精化為水,陰極則其精化為火。先焚以大火,次漂以大水。上至九天之下,下至九地之內,金玉化消,毫末無遺。然後,元炁複合,謂之“混沌”。混沌剖判,再分天地,一起一伏,周而還始。老君行化,經歷此劫不知其數。故經有云:“上世始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辛”是也。風俗通曰:“十千曰萬,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經,十經曰垓,十垓曰載”。“載”者,謂地不能載也。 第八化、造天地 老君乃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立乎不疾之途,遊于逍遙之墟,禦空洞以昇降,乘陰陽以陶埏。分佈清濁,開闢乾坤,懸三光、育群品,天地得之以分判,日月因之以運行。四時得之以代謝,五行得之以相生。 故于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萬炁之初,運真元始之三炁而為天,上為三清三境,即始炁為玉清境,真炁為上清境,元炁為太清境是也。又以三清之炁,各生三炁,合成九炁,而為九天: 一、鬱單無量天。二、上上禪善無量壽天。三、梵監須延天。四、寂然兜術天。五、波羅尼密不驕樂天。六、洞玄化應聲天。七、靈化梵輔天。八、高虛清明天。九、無想無結無愛天。此九天各生三炁,每炁為一天,合二十七天。通此九天,為三十六天。則三界四民,上極三清,是其數也。初下六天,為欲界天。六根俱染,是名欲界。龍蹺經云:“凡人口業凈,修十善功以上,得生欲界天”。 一、太皇黃曾天(人修十善功,凡一根凈者,得生此天)。二、太明玉完天(人修二十善功,二根凈者,得生此天)。三、清明河童天(人修四十善功,三根凈者,得生此天)。四、玄胎平育天(人修六十善功,四根凈者,得生此天)。五、元明文舉天(人修八十善功,五根凈者,得生此天)。六、上明七曜摩夷天(人修一百善功,六根凈者,得生此天)。 以上欲界天。有形有欲,觸物染著,交接陰陽,人民胎生,故為欲界。太真科曰:“初二天,果尚粗,猶以身交為欲。次二天,以手執為欲。第五天,以口說為欲。第六天,以眼視為欲”。今緣六欲,感此六天。一根麄凈,上進一天。六欲總凈,超出欲界,上登色界。次十八天,為色界: 一、虛無天(人六根雖凈,尚拘色塵,乃升此天)。二、太極天(人一麄塵凈,升此天)。三、赤明天(人二麄塵凈,乃升此天)。四、恭華天(三麄塵凈,升此天)。五、曜明天(人四麄塵凈,升此天)。六、皇笳天(五粗塵凈,升此天)。七、虛明天(人六粗塵凈,尚有細塵,升此天)。八、端靖天(人一細塵凈,升此天)。九、元明天(人二細塵凈,升此天)。十、極搖天(人三細塵凈,升此天)。十一、元載天(為色界天,四細塵凈,升此天)。十二、太安天(人五細塵凈,升此天)。十三、極風天(人細塵雖凈,尚余輕塵染,升此天)。十四、始皇天(人一輕塵染凈,升此天)。十五、太皇天(以色塵漸除,故云色究竟。二輕塵染凈,升此天)。十六、無思天(又無始,三輕塵染凈,升此天)。十七、上揲阮樂天(人四輕塵染凈,升此天)。十八、無極曇誓天(人五輕塵染凈,升此天)。次四天為無色界天: 一、霄度天(人輕塵染雖凈,尚餘結習,升此天)。二、元洞天(人色塵都忘,但有心識,升此天)。三、妙成天(人心識兩忘,炁觀漸妙,升此天)。四、禁上天是也(人結習漸忘,炁觀轉妙,升此天)。 以上二十八天,名為三界。劫運所及,陰陽所陶。炁有窮極,人有壽數。初第一太皇黃曾天,人壽九百萬歲。一天加一倍。凡二十八天,年壽之數,極于一千二百七萬九千七百七十五萬五千二百萬歲。下至日月所交,四千四百四萬四千四百四十四億炁。一炁三千里也。 此上又四天,為種民天或種人天: 一、常融天(人結習頓忘,漸入神觀,升此天)。二、玉隆天(人結習頓忘,神觀轉妙,升此天)。三、梵度天(人清凈無染,證不空果,升此天)。四、賈奕天(人洞入道妙,證無上玄覺,升此天)。 此四天超出三界,日月之光所不及,其天人皆以身光相照,故不生不滅。年壽之數,無淪壞之期。雖大劫之交,災所不至。而下諸天諸地,隨劫淪滅,劫運再開,混沌復判。則此天之人,承太上所初下化,比人間垂法立教,一如此劫之初,三皇繼理矣。 又上三天,為三清境。包羅諸天,極高無上,玄都玉京鎮其顛。三尊所處,萬聖朝軒。為極道之域,變化之根也。 又三十六帝,詳具洞玄經中,茲不贅述。 第九化、誕玄靈 老君嘗以上和元年歲庚寅九月三日甲子,化生於鬱單北玄玉國天,罡靈鏡山、李谷之間、上玄靈母、九玄之房。初,母之始孕,夢玄雲日月纏其形,六炁之電動其神,遂有妊。既誕之辰,有三日始出,乃以谷為氏族,用曜景為名,一名弘,字子光;一名玄水,字山淵。 漢太史帝紀表曰:“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徃徃言黃帝堯舜之處,風教故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第十化、變真文 老君當龍漢元年,分身於中央大福堂國,出真文赤書,以化其民,皆得長生。南極赤明之國,出火煉真文。號曰洞陽之庭,有流火之池。人煉其形,皆成金色。上置南昌之宮,下立朱陵之館,以主生成。 東極碧落之天,浮黎之國,書真文于空青之林,文成紫字。其林風聲成音,鳥食其葉,身生文章,人得其羽,即能飛行。其民長生,安樂無為。 西極衛羅世界,西那玉國,出真文于浮羅之獄,以度國人。玉池自生,金精流映。人挹其水,身生金光,與天相畢。 北方鬱單之野,書真文于洞靈之府,以度兆民。其寒池靈津,自然流澳,人得飲之,無有終極。以上諸種真文,俱載度人經中。 真文者,五方真炁之精,凝結成文。其字方廣丈余,八角垂芒,或為雲葉之形,或成飛走之狀。迨黃帝時,天真皇人譯成正音,今載道藏中。 第十一化、垂經教 老君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為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 赤明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靈寶君,化為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 上皇元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為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 三洞者:一、洞真 洞,言通也。謂通玄達妙,靈秘不雜也 。二、洞玄 玄者,通天立地,功用不滯 。三、洞神 召制鬼神,其功不測 。此三法,皆能通凡入聖,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四輔:一、太清 以太一為宗,輔洞神 。二、太平 以三一為宗,輔洞玄 。三、太玄 以重玄為宗,輔洞真 。四、正一 以真一為宗,正以治邪,一以統萬。宗道德、崇三洞,遍陳三乘也 。 七部 部者,別其義內以相從也 :一、洞神。二、洞玄。三、洞真。四、太清。五、太平。六、太玄。七、正一部。十二部:一、本文 本,始也,根也。文,分也,理也。謂理於萬事,又能表全至理也。二、神符 神用無方,利益眾生,信若符契 。三、玉訣 玉,名無染。訣,語不疑。謂決定了知,更無疑染 。四、靈圖 靈,妙也。圖,度也 。五、譜錄 謂緒記聖人,以為教法 。 六、戒律 戒,解也,界也,止也。律,率也,直也,懷也 。七、威儀 毅嶷可畏,軌式所宜 。八、方法 謂修行治身,有方所節度也 。九、眾術 眾,多也。術,道也。謂趣至極之初道也 。十、記傳 記,誌也。傳,傳也。謂記誌本業,傳示後人也 。十一、讚頌 讚以表事,頌以歌德 。十二、表奏 表,明也。奏,湊也。表心事上共湊大道也 。開合為三十六部尊經,上應三清三十六,中應三界三十六帝,下應九壘三十六土皇,內通人身三十六宮。故人頭有九宮,心有九孔,臍有九神,形有九戶,凡三十六所。外合三十六音也 第十二化、撰靈篇 老君於中皇元年歲壬戌三月一日,老君於玉天瓊房,推較本元,撰集靈篇,以為寶經三萬卷、符圖七千章、玉訣九千篇,以授東海方諸宮青童大君,使傳後學玉名合真之人。大君既受寶經,位登上相,金華玉女,紫晨玉童,各三千人,俱侍衛焉。末學之子,欲受經及修行,皆宜先奏金簡于青宮,投玉札于上清。典錄玉司,常陰察人精粗,其有勤苦,乃得授玄焉。 第十三化、為帝師 老君在天皇時,號通玄天師 一號玄中大法師 乃講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曰閼逢、曰旃蒙、曰柔兆、曰疆圉、曰著雍、曰屠維、曰上章、曰重光、曰玄黓、曰昭陽。十二支:曰困敦、曰赤舊若、曰攝提格、曰單閼、曰執徐、曰大荒落、曰敦(爿坐)、曰協洽、曰涒灘、曰作噩、曰掩茂、曰大淵獻。以定歲時之所在。在地皇時,號有古大貞。爰定三辰,是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 又人皇時,號堅固先生。分九區居方所,五行四微,世欲生死之業于是而起人乃任性混樸,茹毛飲血,男女無別。夏則巢居,冬則穴處。洞玄經云:“天地渾如雞子,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聖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運變,天數極深,地數極厚,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于一,立於三,成于五,盛于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云云。 第十四化、置陶冶老君于天漢元年 即上天年號 下降,與燧人為師,號惟用子。觀星辰、正七宿,分歲為春、夏、秋、冬四時;別五木以改火,教民烹飪,以代生冷;作結繩之政,陶冶為器。日中之市,興交易之道,人情以遂。亳州太清宮碑云:“二聖既理,四表生光。我太上老君,博施濟眾,與人皇為師。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脈;一萬五千之策,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離胎于水木;六丙六辛之將,出孕于風火。一百五十六代,四萬五千餘年,始稱通玄天師,再號金闕帝君,三名盤古先生”云云。第十五化、讚元陽 老君在伏羲時,號鬱華子,說元陽經,教畫八卦、造書契,使天下義理必歸之文字,文字必歸六書。作甲歷,歲起甲寅,干支相配 即六十甲子 。歲紀不差,年月不亂,晝夜是紀,東西南北而方不惑。始制嫁娶,以正人倫。定禮樂,以敘尊卑。造衣裳,以明貴踐。作宮室,以代巢穴。為舟車,以濟不通。造弧矢,以威不順。服牛乘馬,引重致遠。宇內以治,政化大洽。 六書:一、象形 如日、月 。二、假借 令“長”一字兩用 。三、指事 “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各指其事而言也 。四、會意 武、信:止戈、人言。會合其意也 。 五、轉注 左右相轉以為言也,如“考”、“老”等字 。六、諧聲 “江”、“河”以“水”為偏旁, 以“工”、“可”聲諧也 。依類象形之謂文,形聲相益之謂字,著于竹策之謂書。 第十五化、讚元陽 老君在伏羲時,號鬱華子,說元陽經,教畫八卦、造書契,使天下義理必歸之文字,文字必歸六書。作甲歷,歲起甲寅,干支相配 即六十甲子 。歲紀不差,年月不亂,晝夜是紀,東西南北而方不惑。始制嫁娶,以正人倫。定禮樂,以敘尊卑。造衣裳,以明貴踐。作宮室,以代巢穴。為舟車,以濟不通。造弧矢,以威不順。服牛乘馬,引重致遠。宇內以治,政化大洽。 六書:一、象形 如日、月 。二、假借 令“長”一字兩用 。三、指事 “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各指其事而言也 。四、會意 武、信:止戈、人言。會合其意也 。 五、轉注 左右相轉以為言也,如“考”、“老”等字 。六、諧聲 “江”、“河”以“水”為偏旁, 以“工”、“可”聲諧也 。依類象形之謂文,形聲相益之謂字,著于竹策之謂書。 第十七化、始器物 老君在祝融時,下降衡山,號廣壽子,以人皇內經、靈寶五千文授于祝融。融觀斯經,則知金玉七寶之所在。範土為石,冶金為鐵。乃造刀斧鉛鑿等,以利益眾生,便不損手爪之用。祝融氏以道治天下,六千餘歲上升。 尚書洪范篇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黃帝內經與此稍異。 第十八化、居空洞 老君在黃帝時號廣成子,隱于空峒。黃帝徃見問之,廣成子曰:“汝所問者,物之質也。奚足以及至道?”黃帝退,捐天下,齋心除形,閒居三月,復徃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曰:“吾聞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蹙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神將必清。勿勞汝形,勿搖而精,少思寡欲,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神將守形,形乃長存。謹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于杳冥之門矣,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謹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修身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也。”黃帝聞之,乃嘆曰:“吾于廣成子之謂天也!”因授以自然經、陰符經等。 前漢書藝文志云:“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趙宋歐陽文忠公崇文總目敘云:“道家者流,本清虛,去健羨,泊然自守,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雖聖人南面而治,不可易也。或不究其本,棄去仁義,而歸之自然。以因循為用,則儒者病之”。 “神將必清”本作“必靜必清”,“勿搖而精”,“而”讀“爾”字。 第十九化、傳經蘊 老君在少皞時,降于崆峒,號隨應子,說莊敬經,以教順時行令。當顓頊時,降于衡山,號赤精子,說微言經,教以忠順之道。復於帝嚳時,降江濱,號錄圖子,說黃庭經,教以清和之道。又命九天真人,三天真皇,執九光之節、景雲之符,下牧德臺 臺在湄水 。授帝嚳以九天真靈、三天寶符,上以奉天,使二儀無遺;下以告地,使河海不洩;中以鑒人,使年命無墜。乃祭天于北河之壇,藏符鍾山之峰,後為玄宮真人。是時,老君傳道與赤松、被衣、王倪、齧訣。 第二十化、說道德 老君在堯帝時,降姑射山 “射”讀“亦” ,號務成子,說玄德經,教以謙遜之道。在帝舜時,降于河陽,號尹壽子,談道德經,教以無為之道。內以修身,外以治國,靜以養生,虛以應物。不眩聰察,不役智能。其用在乎尚寬和、務儉樸而已。蓋善用之者,雖一邑一郡一國,至於天下,皆可以致清靜焉。本傳讚云: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第二十一化、資寶文 老君在夏禹時,降于商山,號真形子,教以勤儉之道,授九疇書。又命宛委山之神玄夷使者,授以玉書、靈寶五符、治水真文。初,禹治水,隨山濬川,老君遣雲華夫人徃,陰相之。時,禹駐巫山之下,大風卒至巖谷,振臂損力,不可制。忽遇雲華夫人,禹拜之。夫人即敕侍女,傳禹策召鬼神之書。因命其神:一、狂章,二、虞餘,三、黃麾,四、大翳,五、庚辰,六、童律,七、巨靈等神助禹,斬石疏波,決塞導阨,與民除害。凡人力不能制者,皆彼為之,如戮防風于會稽、鏁淮渦之神無支祗于龜山,皆其力也。禹後入陽明洞天,為紫庭真人,藏真文于包山之墟。越絕書云:“禹上茅山大會計,更名曰會稽。”吳錄云:“本名苗山,一名覆釜。禹會諸侯計功,改曰會稽。”括地誌云:“石箐山,一名玉笥山,秀樂洞天,一名宛委 即會稽一峰也,云在會禾縣東南十八里 。”吳越春秋云:禹按黃帝中經九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赤帝左闕之填,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琢其文。禹乃東巡,登宛委之山,發石得金簡玉字,以泉之脉。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見底,謂之禹穴云。又,吳王闔閭十二年正月登包山玉室,得素書一卷,凡百七十四字而還。闔閭不識其書,使使問仲尼,云:“赤鳥啣書,以授于王。”仲尼曰:“吾昔遊于西海之上,聞童謠曰:吳王出遊觀震湖,龍威丈人山隱居。北上包山入靈墟,乃觀洞庭竊禹書。天地大文不可抒,此文長傳百六初。強取出之喪國廬。丘按謠言,乃龍威丈人洞中得之。赤鳥所啣,非丘所知也。”吳王懼,復歸其書於山。 第二十二化、遺盤銘 老君在商時,降于潛山,號錫則子,說長生經,教以恭愛之道。繼居碣石山,作通玄經以傳大彭,謂道德在無為也。湯聞之,駕往迎,至彼見一道童,問真行子所在,答曰:“師他適,吾當代往。”湯見童子,意甚忽。問其姓氏,曰:“威子伯也。王欲寧心志,須以丹藥浴其身,則五內之火自息。”王如法行之,頓覺安泰。童亦就浴於湯,浴畢,飄然而去。王視盤中水,澄清澈底,下有九大字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旁有四小字曰:“錫則子書”。湯乃刻銘于盤,以自警惕。“錫則”,疑是道童別名。更遣使至碣石,務期得見真行。使至碣石,山洞已是空空。 第二十三化、降聖跡 商二十四王祖甲三祀,乙丑歲,老君自太清仙境分神化炁,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下降于亳州東國 劉向書作陳國 苦縣瀨鄉 史記作厲鄉 曲仁里,渦水之陰,靈飛李氏之家。是時,尹母晝寢,夢天開數丈,眾仙捧日而出,良久,視日漸小,從天而墜,光燦奪目,大如彈丸,母受而咽之。覺,懷有娠。由是容顏益少,神炁安閒。所居之室,六炁和平,冬無凝寒,夏無祁暑。祥光照舍,眾惡不侵。不覺八十一年,至商二十九王帝乙十一祀,歲庚辰,二月建寅十五日卯時,因從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號老子。是時,陽景垂輝,祥雲蔭庭,萬鶴翔空。有九龍薦水,以浴聖姿。龍出之池,因成九井。下地即行九步,步生蓮花,謂曰:“吾于多劫之前,降生於西那玉國李谷之間。”故指以示人,非今時始此姓也。名耳,字伯陽,謚曰聃。聃,說文云:“耳漫無輪。”謂能博古通今,故謚號曰“聃”也。 右據古史考係本史、通鑑及記傳諸書,則老子當生武丁卅四年,頗與竹書紀年、正龜歷相合。宜為邈遠,今乃重加考覈。據墨子、呂氏春秋、文子、說苑、高士傳及外紀等,老子實生於商末,帝乙十一祀,歲庚辰,二月十五日。讀者鑒焉。 第二十四化、隱柱下 商紂王二十四年丁卯,正月十有二日,丙申。老子化炁分身,乘飛颷之輪,降于岐山之陽,號燮邑子,說赤精經,教以仁信之道。西伯聞之,召為守藏史。武王克商踐祚,遷為柱下史,易號育成子,作璇璣經,以教于王。在成王時,號經成子,說廣化經,又以道授周公旦。 史記樂毅傳云:樂臣公 一作巨公 好黃帝、老子之學,“其本師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族子樂毅。樂毅教蓋公,蓋公教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第二十五化、棄周爵 徃昔,老君化身號靜老天尊,行教于東華山九合玄臺,說法度人。以道授東極始老國 青童內文云:始老國在東海之外,一名清和國 王。其王妃、王子、大臣五千人,同修其道,俱得地仙。乃建習仙宮,習靈、七正二館,令學仙者居之。二百年中,國內白日上升者,三千餘人。其王升為妙梵天主,後因逸興致咎,謫下人間,為罽賓國王。老子不忍違其前願,思欲化之。遂于周成王三十年丁卯歲辭職,退居亳州舊宅,隱于園中。第二十六化、刻木羊 老子於康王五年戊寅,自號古先生,出遊西極、大秦等國。路經積石,步上雪山。見一人獨自採樵,老子佯作踴(足朋)不能上。樵者惻然動念,謂曰:“憐公衰邁,願負過危險。”老子心感之。過嶺,憩石上。問其姓氏,答曰:“葛由也。居前山坳中,樵以為食。”老子云:“蜀中綏山,有桃食,皆實。至彼可勿謀食。但綏山高峻,非步履可登。”乃以樵斧斫松枝,斲成一木羊,教由吸氣使行之法,乘能陟險,不少蹉跌。由大喜,拜謝。老子別之西行,步履而去。 由歸家,辭鄰里,探知綏山在峨峰西南。一日,由前驅木羊入城。蜀中富豪貴士,見之大驚。或有追至山下者,仰止不能上,呼號接引。由擲桃數枚,爭食之,味極甘美。有不能還家者,結茅于山下,立葛祠以祀。常皆見之,但不能上山會晤。有諺云:“食綏山一桃,雖不得仙,亦足以豪。” 第二十七化、臨罽賓 老子自雪山別了葛由,前來罽賓行化,開度國人。暫止於近郊之皮山,隨機闡教。時王出獵山間,見五色光炁騰躍貫日,王怪而尋之。突遇老子,問曰:“汝是何人?”老子曰:“吾乃修道之士。”王曰:“不聞有道耶!”答曰:“道者,元炁之祖,虛無自然。乃天地之靈根,萬物之本始。在天為眾聖所尊,在地為國王之師。蓋天上天下,惟道為尊。有情無情,惟一無二。王宜宣奉焉。”亳州太清宮碑銘云:“樓觀發軌,函關挂(車慧)。罽賓闡化,身毒布惠”。 第二十八化、化國王 罽賓國王與侍從七人,復至老子會所,前進問曰:“吾生邊境,未之聞道。今天幸神人使至西鄙,吾等願奉教旨,宜以何法?”老子曰:“今觀王之國土風俗,人懷悖戾,更相殺戮,日造惡業,自取沉淪。王欲生則全壽,死無殃考,宜奉浮屠之法:先去人我之心,止其烹殺。眾生蠢蠢,皆係生靈。王今好獵,殺害無度。且天道好生,甚惡殺傷。其罪至重,積冤于五道四生人道、魔道、地獄、餓鬼、畜生胎、卵、濕、化,種成惡業,緣對不休。累此大罪,死入地獄,神魂受苦。王欲改過自新,信奉浮屠。生則富貴康寧,死則魂魄不拘,善則超證天宮。王欲存安之道,不亦善乎?” 後漢書襄楷上書於桓帝云:臣聞老子西入夷域,始為浮屠之化。“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曰:此但革囊盛血耳。遂不盻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 故之,浮屠立教之初,煩陀王率先舍國,入山修行。又能堅志不破戒律,宜其終聞大道,而證佛果也。 第二十九化、集聖眾 胡王此時意甚迫切,乃與從眾再至山中,拱手問曰:“前戒法未達奇妙,更欲何法而可?”老子曰:“曩時,已令汝等即事,吾設中食化之。王之臣庶,舉國皆就,七日滿,散。尚復何為?”王曰:“往觀教諦,以審儀法。吾今亦備齋筵,願率從者,剋期皆來。”答曰:“諾。”老子知彼胡王堅強,心猶未服,便可假此機會,方便化之。於是,老子舉大法力,召集十天神王大聖、三界仙人,相續于路,月餘不絕。齋未及半,而王之倉庫將竭,乃生悔心,則神人之來,愈無止矣。 第三十化、演金光 國王召群胡謀曰:“老子從眾,何乃果多耶?吾今施捨供養,本祈益國,今乃傾我倉庫,良非鄰國奸計,遣來暗害?不然,即是妖邪鬼魅,若不早圖,恐彌損國。急宜焚之,以靖國殃!”少頃,群胡積薪外郊,煙亘焚天。即驅老子入內,將兵圍繞。老子赴火,則體貌怡然,隨烟出沒,身更精明,為說金光明經以化之。王廙頌曰:“無為有宗,虛為實源。老子清寂,寄意不言。遂為孔師,守一長存”。第三十化、演金光 國王召群胡謀曰:“老子從眾,何乃果多耶?吾今施捨供養,本祈益國,今乃傾我倉庫,良非鄰國奸計,遣來暗害?不然,即是妖邪鬼魅,若不早圖,恐彌損國。急宜焚之,以靖國殃!”少頃,群胡積薪外郊,煙亘焚天。即驅老子入內,將兵圍繞。老子赴火,則體貌怡然,隨烟出沒,身更精明,為說金光明經以化之。王廙頌曰:“無為有宗,虛為實源。老子清寂,寄意不言。遂為孔師,守一長存”。第三十一化、起青蓮 胡王見老子未便燒毀,更欲加害,乃以大鑊煮之。已三日三夜,而鑊湯之中,沸騰波流,湧出千葉蓮花。老子坐於蓮上,敷說蓮花寶經,以教胡王。謂曰:“是經功德,神力不可稱量。凡人誦持是經,能辟湯火之厄。汝宜奉行。” 隋書經籍志曰:“自黃帝而下,聖哲之士,所言道者,傳之其人,世無師說。漢時曹參始薦蓋公,能言黃老,文帝宗之。自是相傳,道學者眾矣。下士為之不推其本,茍以異俗為高,狂狷為尚,迂誕譎怪,而失其真”第三十二化、跨神龍 胡王已知老子不能烹煮,其怒益甚,遂令左右沉之深淵之中。忽然驚風怒濤,隨又湧一雲龍,光騰霄漢,老子跨于水上,為說國王行道經化之。 唐玄宗御製老君讚曰:“爰有上德,生而長年。白髮垂相,紫炁浮天。含光默默,永劫綿綿。萬教之祖 ,號曰玄元。東訓尼父,西化金仙。百王取法,累聖攸傳。函谷關右,經留五千。道非常道,玄之又玄!” 第三十三化、摧劍戟 胡王方詫異,恥其不能殺,乃告鄰邦曰:“我國有一老人,變化無常,投諸水火皆不能傷,恐別生異故,害及諸國。願速助兵,滅其禍患!”則旬日之間,胡兵四集,合圍老子,欲共誅之。俄而電光霹靂,矢石皆反中,戈矛摧落,鼓角無聲,胡兵一時奔潰。胡王失措,伏地叩頭,作禮于老子,悉心奉道。 文殊乃七佛之師,有頌曰:“家住緣岩下,庭蕪更不芟。仙書一兩卷,樹下讀喃喃。第三十四化、說浮屠 老子得胡王之歸順,欲堅其信心,乃語胡王曰:“汝兇惡日久,甚不足恤。欲滅汝國土,化為微塵,猶彈指耳,何足難哉!但吾好生,故赦汝等,或當一如吾戒,信奉浮屠之法,永世受福,常生人道。”王及群胡皆大歡喜。於是,老子說四十二章經,注慈惠光降,遍照國中。乃遣飛天神王率國人之生死怡心者,髡其鬚髮,褊袒合掌,衣赭衣,以作桑門,具儀漢書注云:桑門即沙門也。漢言息也,息,意去欲而歸于無為也,受持浮屠之教矣第三十五化、降外道 老子住薩羅國舍提婆城,其國男女信外道,能為魔事,亦祝須髮,烏衣跣足,說諸三昧,迷離觀法,人非人等,頓改形色,令人墮落,無有休息。老子憫之,悉令斷除外道有九十六種,載在大藏經尾字函中。舉大神通,現出神王獅子,掩斂魔法,覆伏于神光之中。復謂國王曰:“此等外道魔法,攖及男女,捨身命財寶,為害甚大。倘國王帝主傾心信向,迷誤政事,則生怠慢,矯誑百端,惑亂大道。王今于此尊奉浮屠,入茲不二法門,斷除邪障,而外道悉來稽首懇請。” 第三十六化、藏日月 老子至迦夷國,住于達隘。觀其人民風俗,王皆肆於圍獵,常以宰殺為務,不事王道,滅棄鬼神,良難化洽。老子乃以法喻:左手把日,右手摶月,握于兩腋之中,天地忽然晦昧。國人恐怖,目擊淩犯殺戮之咎,以致如斯,齊來稽首老子,老子則憫而化之。 按東漢西域傳云:天竺國,一名身讀乾毒。其國修浮圖道。和帝時,遣使貢獻,至桓帝延熹二年四月,頻從日南徼外來獻異物身毒二字,或作捐篤,或天竺,亦云乾竺,亦云犁靬。 第三十七化、撥山岳老子行化至條支國,其國王奉事外道魔師,廣行幻術,國人莫或異之。一日,其王語師曰:“國內有山礙道,妨人去處,壅遏源流,時患覆沒之災。央彼(去阝)之。”會老子至此,乃憩于大樹之下,觀師作術。王甚敬信,老子意其可化,乃乘間制之。山遂不動,再卻之亦然。遍召師眾,莫能為者。眾薦老子,然後王請除之。老子以九節杖揮而去之,如委土塊。水乃順流,地亦平正。由是,王與國人不復奉彼邪師,一心皈依受化,願為說法。 第三十八化、舍于闐 老子將至于闐(田)郊外,其王即率諸國人奉迎于南渠之山。營構精舍,延請老子居焉。王與近臣朝夕咨請,求其見聞。老子曰:“吾教汝依奉戒律,不得邪淫、飲酒、殺害,猶為捷徑。”王曰:“師言是矣。然則獨此齋戒者歟?抑或有餘教耶?”老子曰:“吾道廣大無邊,順俗通時,因機設教,盡入法門。若人不知罪福因果,即教以奉浮屠之法,制煉身心。如精勤不怠,內外清靜,心照圓明,罪既不生,福亦自長,歷劫之中,常得快樂。”胡王信服,敬禮受命。 西域傳云:“于闐國西五百里有毗摩寺,云是老子化佛之所”。 第三十九化、留神缽 老子告諸桑門曰:“吾有缽于茲,常盛法味,奉以修之,皆得清涼飽滿,令俾神氣爽和。留置于國,以喻將來。”于是,老子遣飛天大神為其守護,此缽名“多羅”,號“三滿多”,為契性之珍,清善者乃可受持。斯缽應化無窮,修諸功德輕達者患得之,雖得之,亦鮮能克厥終,惟有擲之而已。隋內史薛道衡撰祠庭碑銘云:“小茲五嶽,隘此九州。逝將高蹈,超然遠遊。青牛已駕,紫炁先浮。玄門洞啟,神化潛流。”第四十化、顯諸國 老子降伏外道,舉起神通,即放九色神光,遍照十方塵沙國界。光耀所極,無有遠近。得與來者,八十國土。國王、后妃及諸眷屬人等,覩茲光相,圍繞瞻仰,讚談作禮,願聽法音。老子曰:“吾欲汝等奉事浮屠,常須持齋,戒汝殺害之心。勤習慈悲,洗滌身心,以滅煩惱,皈依于大道。然戒法雖極膚淺,誠為入道之階,能以堅持不懈,則泰定從此起,智慧從此生也。汝等信受,則于未來世中,登諸快樂,當得無上正真徧知之道。汝自善惟護持,勿犯戒律。過中勿食,食已欲起。先作如是念:處世如虛空,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于彼。常稽首頂禮無上至尊,作如是念言,念已即滅,清淨專一,意不外馳,心景湛寂,物我雙泯,自然精進。”時會眾等,悉皆歡喜,頂禮信受。彼國外道,諦聽諸法,亦同為化之,咸歸信向。魏明帝製老君化胡經讚云:“為周柱史,經九百年。無極之際,言歸崑崙。化被胡域,次受罽賓。後及天竺,於是遂遷。文垂後世,永乎不泯!” 第四十一化、遍天竺 老子先於蔥嶺降遣毒龍已後,南至烏萇,遍歷天竺諸國,號古先生。廣演法門,教化諸王、國人。其王歡喜,號稱古皇,迎老子于耆闍精舍,合掌恭敬作禮瞻仰。老子與王宣說浮屠,立桑門監審律度、懺悔儀法,與以奉行。 按裴松之三國志注言:“世稱老子西入流沙化胡成佛”。其經言,蓋為裴松之引注三國志起,始議化胡經八狀,附於後。 按唐志丙部載議化胡經狀一卷云:“萬歲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毀老子化胡經,秋官侍郎劉如璿等議狀,證其非偽。”此是也。第四十二化、開摩竭 老子入摩竭國,身作金色相,手和五明,以化其國王子,為說大乘法語。告諸國人,咸令信向。絕滅念想,破撇煩惱,剔剪無名業障,內外恬澈,則身心洒泰,志趣飄然。故廣開浮屠之教,名為清靜佛,令婆羅門等奉行。 後漢邊韶制老子祠庭碑云:“老子樂無名,守不德,危高官,安下位。其贊曰:惟于玄德,抱虛守清。樂居下位,勢祿弗營。浩然歷載,莫知其情。要以無為,大化周成。進退無常,錯綜其貞。以智為愚,冲而不盈。” 第四十三化、示勝相 老子于舍衛國,自化佛陀之身,坐于七寶玄臺,與諸聖眾從天而降,下逮王宮。仙人侍衛,放大光明,徧照塵剎國土。皆大震動,國王眾庶,繞佛道前,瞻仰身相,高廣百千丈,遍滿虛空,宣說無上妙法,告諸國王、會眾:“修習大乘正宗,頓悟圓明”。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云:“佛言:我於多劫之前,常為國王,為求法故,捐舍王位,奉事仙人。經於千載,仙人為說妙法蓮花經。我今具足六波羅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成正等正覺”云云。 第四十四化、試徐甲 老子以康王五年西去大秦,開化胡俗,至康王十八年還于西周之南亳舊居。初,以徐甲治葺其居,故未荒蕪。至周昭王十二年壬子歲,老子遂謂徐甲曰:“吾今又徃西海天竺諸國,結白凈梵王之善果。汝為吾禦,乃約日顧百錢,今計欠甲七百二十萬錢。俟諸國還時,當以安息之黃金頓償。”甲如其約。老子試之,乃令甲牧牛于野,以吉祥草化一美女,至牧牛之所,輒以言戲甲。彼惑之,欲留盤桓,以老子欲遠適流沙必不返,將誤我終年矣。遂廢約,矯詞詣有司,以訟老子。士師不知,即見老子,言甲告錢。老子召甲謂曰:“汝應死久矣,吾昔請汝,為吾官卑家貧,無有使役,故乙太玄生符與汝,所以至今日。汝何以訟吾而不忍也?”乃使甲張口響地,而太玄生符立出于地,丹書文字如新。甲成一枯骨矣。後請乃還之,聽其自去也。 第四十五化、度關尹 周大夫宓喜讀伏於昭王十二年之冬十月見東極有紫炁西邁,法應主京邑有聖人至焉。喜故求出為函谷令,以物色候之。至次年癸丑七月二十日甲子,果有老人皓首聃耳,乘青牛薄軬車欲度關。關吏孫景入,白曰:“有老翁至。”喜即朝服出迎,請曰:“聖人何之?”答曰:“吾居關東,田在關西,時徃取薪。何勞子問耶?”喜曰:“去冬,天理星西行過昴,今至秋,融風三至,東方有青氣,狀如龍蛇,此聖人之徵也。”老子辭不可得,乃曰:“子既知吾,吾亦知子有神通之見,當得度世。”喜曰:“聖人姓氏可得聞乎?”老子曰:“吾姓字渺渺,從劫至劫,非可悉計。今姓李,字伯陽,人皆號吾為老子。”喜即請為弟子。以道、德二篇授之。遂迎老子于石樓山故宅,求為講解。老子曰:“吾嘗西化胡靬,號古先生者,即余也。今將返神無名,吾逝矣。汝當記之:千日之後,可尋吾于蜀都之青羊肆。”言訖,聳身空中,坐于雲華之上,面放五明,洞照十方,冉冉而沒。喜見影竟,乃返。遂以老子所說敘而編之,合十卷,名曰西升經。乃屏絕人事,靜修三載,悉臻其妙。自作九篇,號關令子。至丁卯歲(另太一宗版本作乙卯歲),即徃訪青羊之肆。注:天理四星在北斗,昴乃二十八宿之一。穆王內傳云:“穆王聞尹喜得道遷迹,乃為修樓觀,置方士七人,以奉祠事。” 第四十六化、會青羊 老子以昭王十四年甲寅遐升(另太一宗版本為二十四年),至乙卯歲,復從太微分身,託生於蜀國太官李氏之家。乃先以青牛化生為羊,毛體華潔,色如青金,常在嬰兒之側,愛玩無歝。忽一日,失羊所在。兒啼不止,乃遣童於市尋覓得之。尹見而問焉,童子備言其故。喜默悟曰:“煩為我告太官之子:尹喜至矣。”童依其言入白,兒即振衣躍起,忽然高廣,涌出蓮花之座,老子化數丈白金之身,項有圓光,建七曜之冠,衣晨精之服,坐于蓮花之上。舉家皆詫怪,老子曰:“吾太微是宅,真一為身,太和降精,曜魄為人。何乃怪耶?”喜即稽首曰:“自奉秘要,粗有所得,息濟祖先,感受無量之慶。”老子曰:“吾所以留子者,以子初受經訣,未見成功,是以待子於此。今保形煉元,以造其妙,炁參太微,解形合真矣。”授喜玉冊金文,賜以“文始”之號,位無上真人。老子遂為太官聖母說元陽經,其家長幼二百餘口,即時拔宅。 按,本紀云:“青羊肆者,太上玄元天皇大帝第二次降生之所也”云。第四十七化、窺天垣 老子于昭王十八年戊午(另太一宗版本為二十八年),謂尹喜曰:“吾將與汝上朝玉晨,遊歷帝鄉。”作是語已,靈音八會,雲炁四合,冉冉升虛,遍歷九天。見諸天帝君,乘九靈之輿,蔭七元之蓋,建攝魔之節,各持香花,浮空而至,稽首拜迎老子。老子乃升上清,曰“闕丹城蕊珠宮”。乃命尹喜朝高上玉晨太上大道君。於是,道君賜喜環剛丹果,飲伏龍芝珠英玉醴,共十二事即上清十二事也。尹迺從老子下降于天水之啟靈山也。復渡流沙入胡域。胡人專于肆殺,老子乃作樗蒲即今骰子也教胡擲之。穆王四年甲申,始還中夏。 第四十八化、錫妙方 杜冲,字玄逸。閒居幽室,吟咏道德。常服炁,鍊神二十余載。感真人降其寢室,侍者二人,捧碧玉函,立於左右。冲拜道求哀,蒙授以九華丹經、光華經各一函,語冲曰:“老子與文始先生,於東海八渟山召大帝校集群仙。天下山川洞室仙真,無遠弗至。時有地司保舉子之勤勞,老子賜我付汝仙方也。”冲依法服之,甚得其驗。遂解脫釋結,保命凝真,攝群神,洞觀眾妙,祛策虎豹,役使百靈,通達冥顯,莫測其涯。穆王十九年己亥,老子遣上清元君下迎,授以書,為太極真人。 第四十九化、諭沖舉 昌州利山李脫,學長生之道。穆王時,來居蜀之金堂山龍橋峰下。合九華丹功成,去遊五岳洞天。或隱或顯,行于市朝,三徃三反,已八百餘年。蜀人歷代見之,因號“李八百”。故世亦稱此山為“三學山”。其妹真多,隨兄修道,居綿竹中。老子與玄古三師降此,授以飛升之道,故其山號“真多化”,即古“浮山治”也。寒山子語錄頌云:“埋頭蓬蒿下,晚日何冥冥?遮莫咬鐵口,無因讀老經。”又云:“寒山一倮蟲,身白而頭黑。手把兩卷經,一道而一德。” 第五十化、授真經 周厲王二十一年甲辰,洛陽宋倫,棲止樓觀,抱一沖和,不交人事,日誦道德二篇數遍,服黃精、白術二十餘年。一日,老子降其居,仙童六人,輔真執籙,乃告倫曰:“吾有中景之道,通真之經,生乎三元之始,出乎九玄之庭,五德合慶,六炁凝精,負真保遐,長生回齡。”並靈飛六甲、素奏丹符,以付於倫。倫乃修之,自然通真,常有童子六人,更迎侍之,出有入無,洞明萬里,試人之心。年九十餘,以景王時授書籙,入中岳仙去。 第五十一化、歎猶龍 周景王二十三年己卯,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賅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徃焉。”敬叔曰:“諾。”於是孔子與南宮敬叔見老聃。歸,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飛者,可以矰;遊者,可以綸;走者,可以網。至於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炁,養乎陰陽,吾不能測也。老子其猶龍乎!” 文心雕龍云:“伯陽識禮,而仲尼訪問,爰序道德,以冠百氏。然則鬻為文友,李實孔師。聖賢並世,經、子異流矣。” 第五十二化、教衛生 庚桑子曰(即亢倉子):“吾材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徃見老聃耶?”南榮趎(讀廚)乃嬴糧七日七夜,至老聃之所。老聃曰:“子何乃與人偕來之眾也?”趎懼然顧其後。老聃曰:“子不知吾所謂乎?”趎俛而慚,仰而嘆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老聃曰:“何謂也?”趎曰:“里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然病猶未病也。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老聃曰:“而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求諸己乎?能倏然乎?能兒子乎: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終日視而不瞚,偏不在外也;終日握而手不挽,共其德也。行不知其之,居不知其所為,與物逶迤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昌都地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泸州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精练)
- 吕梁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典型题)
- 乌鲁木齐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年广东省揭阳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知识)在线模拟题库及答案
- 黔西南州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广东省东莞市辅警招聘公安基础知识题库附含答案
- 绵阳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高校辅导员面试主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考试(建筑物料提升机安装拆卸工)仿真试题及答案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 组团儿上春晚《八戒返乡》小品台词
- 河津市兴耿福利煤化有限公司煤焦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湖北省荆州市《公共基础知识》国考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
- 腰椎退行性疾病课件
- 发酵罐染菌分析思路与纠正预防措施
- 幼儿园小班社会:《红绿灯》 课件
- ISO 31000-2018 风险管理标准-中文版
- 六年级班会 我的理想职业课件
- JJF1208-2008沥青针入度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PP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基本程序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