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五代科举制度简述于北山【专题名称】中国古代史【专 题 号】K2【复印期号】1983年07期【原文出处】淮阴师专学报1983年02期第33-39页一、科举制度的渊源和演变1二、隋、唐五代科举的种类和重点2(一)“州都”和“中正”2(二)学馆生徒、乡贡明经、进士2(三)制科贤良方正、极言直谏,4三、科举在当时的作用及其流弊5(一)削弱了高门士族的垄断,扩大了招揽人材的门路。5(二)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要求。6(三)以功名利禄吸收知识分子,削减反抗自己的潜势力。6五代士人的入仕方式大抵有四,曰科举,曰征辟,曰萌荫,曰流外入仕,(针对进士的地位)(宋)郑樵“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通志中华书局,1987,439页。(进士出身)一、科举制度的渊源和演变科举制度,是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政权所采取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科”是考试的科目(就是门类),“举”是指地方上的选拔或推荐。从当前能见到的古代文献资料来看,科举起源很早,周礼、礼记中都有记载。在周代,地方官选拔“贤能”之士输送到中央王朝,是他们应尽的职责。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举行二次“大比”,考察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这就是后代“贤良方正科”的雏型。礼记王制:乡论“秀士”。又有所谓“俊士”“造士”、“进士”等名称。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当然,这些记载,并不能肯定秦代以前已经有完整的科举制度存在。因为那时社会性质,奴隶制和封建制属于交错状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平衡,贵族专权普遍存在,全国形势未能统一,广开渠道以登进人材还不可能形成普遍要求和固定制度。但后代的进士、贡士和有关科举的一些名称,在古代文献里却已明显地出现了。西汉初年,全国重归统一,形势起了很大变化,统治者已注意及此。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曾下诏说:“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其科目也逐渐完备,有所谓“博K23759.JPG弟子”、“明经”“明法”、“学童”、“秀才”、“廉吏”、“贤良方正”、“孝廉”等等。又有所谓“特科”(即唐代“制科”),是国家感到需要何种人材,即令公、卿、郡国举奏,有“茂才异等”、“孝悌力田”等。对荐举到朝廷的人,还需要考试,名为对策、射策。其优异者即授官职,如晁错、公孙弘、董仲舒、肖望之等,都是此中出身的。还有由“上书言事”直接得官的。总之,为了广开才路,野无遗贤,朝廷设了很多渠道,都是和大汉帝国统一政权的需要相适应的。后汉大体沿袭前汉。不过前汉重“举贤良”,后汉重“举孝廉”,仍由州县选拔,只是按人口比例选送,再由朝廷考试,方法更严密些。但到末叶,也必然地出现一些弊病。桓、灵、献帝之世,就有谣谚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这种制度,已随汉末政权的削弱、瓦解而徒存形式了。到魏、晋、南北朝,选举制度有了很大的变革。虽然举秀才、察孝廉制度并未完全废除,然大体总依曹魏“九品官人”之法。九品官人法,是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的高低,向朝廷推荐。把人物分成“上上”、“上中”直到“下下”九品。这种制度,表面看来是要比专靠地方官选拔人材来得普遍而准确,实则建立了一种高门士族和贵族集团合流的政治制度,其结果,必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对魏、晋、南北朝士族门第观念和阀阅势力的形成,对当时,对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二、隋、唐五代科举的种类和重点(一)“州都”和“中正”隋文帝杨坚,建立起统一大帝国以后,随着形势的稳定和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典章制度的沿革兴废,自然成为当时的政治课题。前面提到,魏、晋、南北朝推行的九品官人法,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评选人材,向朝廷推荐。隋代初期犹沿其制,后来废止,改为荐举,设立“州都”(从改变名称说,和隋代避“忠”字讳有关)。规定每州岁贡三人,开的科目有“志行修谨”、“清平干济”等。但实际做来,也有不少流弊:一是负责甄拔的人自己不免主观和不公平;二是这种抽象标准很难具体掌握。因此,有人就批评中正“蔽善抑才”,并且常常引起纠纷和控诉。到炀帝时,就不能不加以改革了。唐代初期,不设州都,依北周、北齐旧制,每州仍置“大中正”一人,掌知州内人物,品量望第,以本州门望高者领之,无品秩。但这个制度,未久即废。(二)学馆生徒、乡贡明经、进士隋、唐两代,自京都到地方州、县,都有“学”;又有门下省的弘文馆和东宫的崇文馆,其中学生都称“生徒”。隋初广设学校,杨坚曾下诏书说:“朕抚临天下,思弘德教,延集学徒,崇建庠序,开进仕之路,佇贤隽之人。”对从京都到州、县的学校,朝廷认为“徒有名录,空度岁时”,于是下诏解散。国子学唯留学生七十人,其它如太学、四门学也都废除。炀帝杨广虽然荒淫无道,却很重视文化,和他父亲不同。所以一做皇帝,就下诏恢复学校。史家记载说:“炀帝即位,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注:隋书儒林传序。)这些学生卒业后,通过考试或考核,都加登用。至于地方推荐选拔人材,是由州、县先考,再保荐到尚书省应试。这已是为后世的举人、进士导夫先路了。唐代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唐代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注:新唐书选举志。)学校凡六,都属于国子监。K23760.JPG此外,地方学:京都,都督府(大、中、下),州(上、中、下)县,也都有学生,最多者八十人(京都),最少二十人(下等县)。此外,又有门下省的弘文馆(30人),东宫的崇文馆(20人),专收皇帝、皇太后、皇后的亲属及宰相高级官员的子弟。学校的课程一律是儒家经典(律、书、算三科以专业为本,但也有必修的经典课)。太宗时,经文有定本,经义有定程。考试分“读”和“讲”两项。读用“帖经”的办法:博士(教师)掩蔽经书前后两边,中间只留一行,又用纸帖一行中的三个字,使学生读出被帖的三个字。“讲”是要求生徒通晓经义,博士提问若干条,生徒按条作出书面答复。乡贡是在家自学的人,学业有成,自向州县报告求举(称“投牒”)。经考试及格,贡到尚书省,受吏部考试,后改为礼部。无论是学、馆生徒和地方乡贡,都有资格参加尚书省吏部以及后来的礼部考试,简称叫“省试”,这是朝廷取士的主要渠道。科目虽有十数,但其中以应明经、进士者为多,而尤以进士一科最为当时士人所艳羡。考唐初科举最重者为秀才科,试“方略策”。这种文章徒托空言不行,要真正有些济世安邦切于时用的见解,士人多有意回避,不敢或不愿应考,高宗永徽二年(651)遂停之。通典:“初,秀才科最高。贞观中,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由是废绝。自是,士族所趋向,惟明经、进士二科而已。”这是谈明经、进士之前所应说明的。明经、进士,武德及贞观初期,止试策论。高宗调露二年(680),二科并加帖经。其后又加老子、孝经,使兼通之。(老子策,明经试二条,进士三条。)厥后课试内容,屡有变动,大抵不外帖经、经义、时务策等项。通典:“明经所试,一经问十义,得六者为通。问通而后试策,凡三条。三试皆通者为第。”明经,隋代所置。唐代臣僚由此出身的也不少。进士科亦隋炀帝所置,那时进士只试对策,不试诗赋,看来仍是两汉对策取士的老路。杨绾曾说:“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武则天时,左补阙薛登上书谓:“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唐摭言:“进士,隋大业中所置也。”“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新唐书选举志也说:“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方其取以词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遂使时君笃意,以为莫此之尚。”至于唐代士林风气,重进士而轻明经及制科,唐、宋公私记载中,也数见不鲜。(注:隋唐嘉话(中):“吾(初唐宰相薛元超自谓笔者)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王、卢、郑、李、崔笔者);不得修国史。”封氏闻见记卷三:“御史张瓌兄弟八人,其七人皆进士出身,一人制科及第。亲故集会,兄弟连榻,令制科者别坐,谓之杂色,以为笑乐。”又据资治通鉴(精装本4册817页)记载,僖宗朝宰相崔彦昭,与兵部侍郎王凝为中表。凝、彦昭同举进士,凝先及第,戏彦昭说:“君不若举明经。”彦昭怒,遂为深仇。及彦昭为相,其母谓侍婢曰:“为我多作袜履,王侍郎母子必将窜逐,吾当与妹偕行。”彦昭拜且泣,谢曰:“必不敢。”凝由是获免。)再谈谈进士科考试的安排和考试内容,以及有关的社会风气。每年一次的进士科考试,起初是由尚书省吏部负责,届时派出郎官(先由郎中,后改为员外郎),主持其事。包括出题、阅卷,决定取舍的全过程。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举人和考官之间闹了一场风波,朝廷以为郎官权轻,改派礼部侍郎。后来又专设了考试地点(原在尚书都省,后移礼部贡院)。考试内容是词赋、策论,而以辞章为重。礼部侍郎主试时,如其亲故有应试的,则移吏部考功司考试,谓之“考功别头试”。臣僚对此看法不一,故时加论罢或奏复。武则天载初元年(689)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但此是“于殿陛之间,行员外郎之事”,和后代省试之外复有殿试不同。武则天在位时还开了武科试,始于长安二年(702)。由兵部员外郎一人知贡举及杂事。唐代名将郭子仪即由“武举高等”出身。不过此科未引起当时注意。文人不屑为,也不能为,因而记载材料也较少。唐代统治者有意识地满足及第进士的虚荣欲望,允许并提倡一系列的集会活动。新科进士及第后除向皇帝谢恩外,还要集体拜谢主司。拜后赴朝集院,主要是筹集游览费用。接着有起居宴、闻喜宴、樱桃宴、月灯阁打球宴、牡丹宴、曲江亭宴、关宴。其中以曲江亭宴、关宴最盛大。关宴是最后一宴,号称“别离宴”。宴后,即群赴慈恩寺雁塔题名。白居易曾写诗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居易时年二十七,论年龄并不算小,比他年轻及第的有的是。举此一例,借以说明进士科盛极一时的虚荣风气在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反映。至于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均带有专门性质。这些专门人材,统治阶级虽也需要,但其仕进前途是有限制的,一般不过六品官。此外,陆续增添的还有“三传”、“三史”、“道举”等科。(三)制科贤良方正、极言直谏,制科也称制举,也称制举科。据史书记载:“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所谓制举者,其来远矣。自汉以来,天子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唐兴,世崇儒学,虽其时君贤愚好恶不同,而乐善求贤之意未始少怠。故自京师外至州县,有司常选之士,以时而举;而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其为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贤良方正、极言直谏,博通坟典、达于软化,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而天子巡狩、行幸、封禅泰山梁父,往往会见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礼甚优,而宏材伟论非常之人亦时出于其间,不为无得也。”(注:新唐书选举志。)文献通考:“唐制诏举人,不有常科,皆标目而搜扬之。试之曰,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据困学记闻唐制举之名,多至八十有六,至宰相者七十二人。策之书于史者,惟刘K23761.JPG一人而已。”封氏闻见记卷三制科:“国朝于常取人之外,又有制科,搜扬拔擢,名目甚众。则天广收才彦,起家或拜中书舍人、员外郎,次拾遗、补阙。玄宗御极,特加精选,下无滞才。然制举出身,名望虽高,犹居进士之下。”进士科考取,谓之“及第”;制科考取谓之“登科”。制科得中或得官后,仍可应试它科。但唐制,及第或登科之后,尚不授官(授官当时谓之“释褐”),即释褐亦不过得八九品官。吕东莱说:“唐进士登第者尚未释褐,或为人论荐,或再应皆中,或藩方辟举,然后释褐。”(注:王鸣盛十七史商椎卷八十一登第未即释褐条,以韩愈、李商隐为例,论述颇详。按:柳宗元登进士第后,又应宏词科,始授校书郎。韦辞少以两经及第,判入等,为校书郎。白居易登进士第,又以“拔萃”授官,均可证。)制科,正因其名称繁多而不固定,发展结果,不免杂滥可笑。如“志烈秋霜”科,“临难不苟、循节宁邦”科,“高蹈不仕”科等。曾有人指出:“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有人于昭应县(今陕西临潼)逢一书生,奔驰入京。问求何事,答曰,将应不求闻达科。此科亦岂可应耶?号欺聋俗,皆此类也。”(注:因话录卷四。)梁、唐、晋、汉、周五代(公元907-960年),在科举制度上基本沿袭隋、唐。其原因,一是隋、唐两个朝代统治了三百多年,典章制度的规模,已粲然大备;五代统治者多半是唐朝的文武官吏,他们对先朝的制度已经熟知和习惯;再就是统治年代短暂,五个朝代递嬗相承,合计也不过五十来年,又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对科举、职官等没有迫切改变的需要,也缺乏改弦更张的客观条件。所以,基本上萧规曹随,一仍旧贯。五代,基本上保存了进士、五经、九经、明经、五科、童子等科(其中也有短时期的兴废)。进士科仍居首位。考试由礼部、翰林院、中书门下省负责。也有监试、复试制度。及第后的集会活动则远逊于唐代,只保存了少数如“闻喜宴”等。当然,象“曲江亭宴”、“雁塔题名”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五代建都,总未离开洛阳和开封,没有再回到长安去。五代进士名额,较唐代少得多,社会气氛也淡薄得多。这是由于社会混乱,战争频繁,生产停滞,交通阻隔,学校破坏。考试及第者,有时只三四个人,梁代报考“宏词”的只有一人,可见制科的凋零,后来索性取消。考试内容,诗赋、杂文、策论,时有更易,后唐并恢复了“帖经”。中进士后,也不授官。经过一段时间,就中书省陈状于都堂前,各试诗、赋、判文,“其中才艺灼然可取者,便与除官”(后唐天成五年敕)。后周时,进士原试诗、赋各一首,帖经二十帖,对义五道;后改为罢帖经、对义;别试杂文二首,试策一道。后来又恢复帖经、对义,并试杂文。后周显德间,新及第进士一十六人,结果只取四人,黜落一十二人。因处于乱世,士人不能安心读书,功名念头也较安定时朝淡薄得多,所以通才很少,诗文纰缪浅陋,不能中格。而且规定,“受赂”及“倩人述作文字”,许人告发,送本处色役,永不进仕。与此有关的试官及工作人员,也“量事科罚”。这一点,是比唐代严格的。唐亡以后,“制科”停罢,到后周才下了恢复制科的诏书:“爰从近代,久废此科。应天下诸色人中,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者,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诏。”办法是州府依每年贡举人式例,差官考试,解送尚书吏部,试策论三道,共三千字以上。来年十月集京都。登朝官亦许上表自举。不过统治年代太浅(共十年),来不及看到效果,政权就转移了。五代知贡举主要仍是由礼部负责。梁代曾一度派尚书左仆射知礼部贡举,但非常例。三、科举在当时的作用及其流弊(一)削弱了高门士族的垄断,扩大了招揽人材的门路。自魏文帝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法,州有大中正,郡有中正,执掌选拔人材的特权,从此形成垄断政权的士族制度。南朝如王谢两家将相辈出,而且自为婚姻。以武功起家的大官,想和王谢通婚,请皇帝帮忙,皇帝都感到为难。那时,除武功外,一般说来,“白屋”是不能出“公卿”的。但只要是名门、贵胄、大士族,他们不想出来做大官也不可能,所以谢安有“正恐不免”的风凉话。对此,范文澜同志有一段很好的概括:士族门第,大抵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悉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俗(如王谢子弟手执麈尾、蝇拂)、能谈论(儒、佛、玄)、有文章(诗赋)等各种因素构成的。既成以后,高门大姓在社会上保有一种特殊的威望,非士族或低级士族出身的富贵人,也会感到自卑,不敢和他们比门第。(注:中国通史简编三编1册101页)隋文帝用武力推翻了南朝最后一个王朝,南朝贵族和士族官僚集团成了俘虏。虽然大体上也优予录用,但无疑地动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降低了他们的特殊身份,打击了他们的跋扈气焰。并通过科举制度的确立,广开渠道,吸收南北中小地主士人参加统治集团,借此以削减高门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势力,扩大招选贤才的门路。当然,用科举选拔人材,也仍然是在中小地主阶级中兜圈子,真正的贫苦平民,世世代代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权利,仍是不在统治阶级眼里的。这是封建等级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贵族总是贵族,平民总是平民,不管他们其他的生活条件如何,这是一种与他们的个性不可分割的品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86页。)(二)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要求。西晋以后,隋唐以前,分崩离析的政治局面持续了将近三百年,特别是北方,五胡十六国战争频繁,饥馑荐臻,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在生产上造成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使用的人材,多以武功进身,他们来不及有计划地培养大批士人为自己服务。到了隋朝统一,才具备了这种客观条件。尤其到唐朝,凭借隋朝打下的基础,文物典章,有了三十多年的准备阶段,“唐因隋制”,成为必然趋势。而且在将近三百年的统治过程中,(虽然有安史之乱,但比较而言,时间很短)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创造累积了大量物质财富,社会生产力比较迅速地向前发展。文化领域出现了蓬蓬勃勃的新气象。而科举制度的逐步完整,人材辈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它是和大一统帝国的政治要求相适应的。(三)以功名利禄吸收知识分子,削减反抗自己的潜势力。唐代政权,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建立起来的。在这一点上,它和周隋政权的转移不一样。唐朝统治者李渊、李世民,在阶级斗争实践中,既看到人民力量的不可侮,也亲身感到社会上各种人材在斗争中的作用,所以在“剪灭群雄”之后,一方面“抚辑流亡”、“养生休息”,把广大劳动人民固定在家乡的生产岗位上,使他们“安居乐业”;一方面通过科举、制科这些渠道,把人材吸收到统治行列中来,尽量不把他们推到对立面去,以削减反抗自己的潜势力。所以李世民看到新进士缀行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武则天听读骆宾王为徐敬业起草的讨武氏檄,她却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就是惋惜人材为他人所用。此外,统治阶级要想缓和阶级矛盾,粉饰升平,也需要这些笔杆子。人们不难看到,唐代有名的中央和地方官吏,绝大多数都是科举出身。虽然不能说“野无遗贤”,基本上达到了他们“人尽其材”的想望。应该说,隋唐利用科举以加强统治力量的这套方案,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再谈谈科举制度的流弊:唐代统治者在科举方面不断提倡、满足士人的虚荣愿望,因而在社会上助长了奔竞、躁进之风。代宗宝应二年(763)六月,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认为“举人皆令投牒自应,如此,欲其返淳朴、崇廉让,何可得也!”于是有人建议恢复汉代“县令察孝廉”的制度。办法是“取行著乡闾、学知经术者,荐之于州刺史考试,升之于省。”而孝廉要通经义,废掉明经,进士科。经过朝臣讨论,虽然表面附和赞成,却因明经、进士行之已久,惮于改变,终于是一场空谈。除了“投牒自应”之外,科场中还有枪替、挟带、请托种种不良现象。枪替:唐代科场,不像明、清那样严峻。那时举子入场,倩人捉刀,虽不光采,却很常见(五代时才算犯法)。如晚唐有名的文学家温庭筠(飞卿)就以枪替出名,当时称之为“救人”。又如韩愈,由于通晓科场文章程式,上门请求指点的很多,包括打听题目和代请有司照顾。有的记载说:“韩愈引致后进。为求科第,多有投书请益者,时人谓之韩门弟子。愈后官高,不复为也。”那时的试题,举子确实可以打听到:“崔元翰为杨崖州所知,欲拜补阙,恳曰:愿得进士。由此独步场中,然亦不晓程式,故先求题目为地。崔敖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团营销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计算专项训练
- 监控运维维修合同范本
- 网合同补充协议书范本
- 衣柜定制定金合同范本
- 酒店做婚礼堂合同范本
- 物业报修货梯合同范本
- 美容院转租合同协议书
- 火车委托订车合同范本
- 礼炮烟花买卖合同范本
- (2025年标准)船员合同协议书
- 厂务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化工管路课件
-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数智素养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 (正式版)DB54∕T 0490-2025 《林长制工作规范》
- 健康管理发展历史
- 拆除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 浙江省自然基金结题报告范文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护理查房
- 学堂在线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座 章节测试答案
- 民间故事的数字化转译-洞察及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