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全南生态建设评价体系.doc_第1页
江西全南生态建设评价体系.doc_第2页
江西全南生态建设评价体系.doc_第3页
江西全南生态建设评价体系.doc_第4页
江西全南生态建设评价体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全南县总体规划(2008-2030) 生态建设评价体系 专题报告江西省全南县总体规划(20082030)生态建设评价体系专题报告江西省全南县人民政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年8月正文目录第一章建立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的背景与意义- 2 -1.1 建立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的背景- 2 -1.2建立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的意义- 2 -1.3 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目的- 2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第二章全南县生态建设现状概述及影响因素- 3 -2.1生态环境现状概述- 3 -2.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4 -第三章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的确立- 6 -3.1生态评价体系概述及原则- 6 -3.2 层次的确立与因子的选取- 6 -3.3 计算方法的确定与简述- 8 -第四章全南县生态建设评价- 10 -4.1 选用各级指标,确定指标体系- 10 -4.2生态建设评价体系计算结果- 12 -4.3 对全南县生态建设的评价- 13 -4.4全南县生态建设的建议- 14 -第五章结语- 16 -第一章 建立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的背景与意义1.1 建立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的背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明确提出了人类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并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在城市发展的生态建设意识,结合了各方面的共同作用结果。先后制订并颁布了多部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纲要文件。建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已成为当今城市和地区建设的重要趋势。1.2建立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的意义全南县地处赣粤边境,近年来随着赣粤经济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作为连接赣粤的重要通道,全南县具有极大的区位发展优势。为进一步加强自身资源及区位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而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良好的投资环境。生态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因此建立一套适合全南县发展目标的具体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直观地表达当前全南县的生态问题,一方面可方便决策者和群众了解全南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情况,另一方面可监测生态建设不同方面的动向,反映成绩与缺陷,便于找出存在的不足,以利于今后全南县生态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1.3 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目的全南县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本专题研究充分考察全南县目前的各项建设情况,建立适合全南县的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建设进行指标化、量化的评价,可充分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对生态建设评价的干扰。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评价体系紧密关联全南县各项建设数据,并参考了当前先进的城市和地区的相应评价经验。相关指标的筛选,利用了相关统计学的方法;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了变异系数法和AHP法;并采用了综合加权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计算与评价。评价体系技术路线图如下江西省全南县生态建设评价体系技术路线图现场调研,获取相关资料现状资料整理、分析国内外先进城市、地区评价案例分析先关生态建设评价文献、专著学习初步建立评价体系,确立相关指标统计学方法结合全南县基础数据情况筛选相关指标,确立评价体系对指标体系进行计算提出全南县生态建设的建议计算结果分析,评价全南县生态建设现状第二章 全南县生态建设现状概述及影响因素本次研究将全南县的现状资料汇总并将其归分为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类别,并以这三个方面对全南县建设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展开讨论与研究。经济、社会、环境是生态指标体系中关联紧密的三个子系统,唯有三者并行考虑,才能实现全南县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以下对全南县建设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现状情况进行概述:2.1生态环境现状概述2.1.1 经济生态环境2.1.1.1 概述全南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以稀土、钨矿等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及丝绸等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的主导作用,初步形成了以制衣、铸钢、矿产品加工、电子机械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对全南县经济迅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1.1.2 地区生产总值(GDP)在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南县经济近年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全南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在1995年以来,持续增长,2007年,全南县GDP达到18.3305亿元。2006年人均GDP已达8645元,突破1000美元(比照当年汇率),按照国际经验,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将开始加快。2.1.1.3 县域的经济空间分布全南县县域经济空间可划分为县城和所辖乡镇几个部分。县城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各乡镇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特点发展特色经济产业。1中心产业行政区包括城厢镇和金龙镇:作为组成县城的两个城镇,未来的产业发展的中心与重点必然在县城的这两个镇,是全县的经济中心。而同时作为县域的政治中心,该区发挥的领导作用也将对全县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综合更多的城市职能,提升县城的吸引力,增强对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头作用,是该区域未来的职能。2西部农林服务区包括南迳镇和中寨乡:两乡镇较为靠近县城,且交通条件在各乡镇中相对较好,并且农业与林业是乡镇内重要的产业基础。南迳同时是全南南部的中心镇,拥有温泉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接县城的辐射影响,提高村镇品质,成为县域西南部具有较高品质的服务中心是该区未来的职能。3南部矿产特色区包括大吉山镇:作为全南重要的矿产资源城镇,在全县确定以矿产采掘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大吉山镇的矿产资源是镇域乃至县域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所在。提升矿产业的发展特色对于全南县的县域吸引力培养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所以大吉山镇的重要职能是主导产业上加强与县城的经济产业合作,共同推进全南产业发展。4西北工贸升级区包括龙源坝镇:龙源坝镇是县域中北部的重要城镇,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同时已经发展起以针织为重点的工业基础,显示出了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也成为全县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龙源坝镇加强产业的升级转换,创造条件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5北部农产延伸区包括陂头镇、龙下乡、社迳乡:该区中拥有北县重要的社会经济中心陂头镇,以果林、蚕桑和养殖等为主的一产发展基础较好,另外两个乡镇也具有一定的农业基础,特别是林产资源丰富,但总体交通水平落后,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未来该区的职能是以农林产业为依托,加快工业基础的培育,并支持竹木加工业作为县域的支柱产业的发展。2.1.2 社会生态环境全南县社会生态环境,由于多种原因,社会保障、居民医疗资源享有量、城镇化水平等,目前都处于较低水平。规划期内的建设力度需加大。2.1.3 环境生态环境2.1.3.1 自然区位全南位于江西省南端,地理座标北纬2430-2510,东经11410。东与龙南交界、南邻广东翁源、西接广东始兴、北连广东南雄,东北与信丰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地处赣州南部,全南约 60% 的边界与广东接壤,北傍105国道、京九铁路,南邻106国道、京广铁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至赣州182公里,至广州272公里,至深圳400公里。是赣州市乃至江西省接受珠三角经济辐射的最前沿阵地。2.1.3.2 地形地貌全南位于南岭东段边缘,属九连山支脉盘亘地带。地形地貌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中间隆起形成两条峡谷分成南部桃江和北部黄田江两条水系,在江口汇合北流纳入贡水。县内千米以上高山有4座,最高为西南粤赣边境的饭池嶂,海拔1145米,次为雪峰山,海拔高1113.7米,最低时东北部江口公社水东大队长尾州农田,海拔高180米。按赣南地貌等级划分为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岗地平原五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多占82.86%,平原水域只占17.64%。2.1.3.3 自然资源全南为江西省重点林业县,拥有高达73.2%的森林覆盖率。全南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2.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2.2.1 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根据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研究专家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并对全南县经济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可将全南县的经济发展归属于经济发展的要素推动阶段。(四阶段的经济发展研究详见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全南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对全南县经济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从要素推动阶段的积累吸引力方面加以概括:2.2.1.1 人力资本地区内从业人员的素质,是提升该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就全南而言,提升本地人力资本的质量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将极大的影响全南县的经济生态环境。2.2.1.2 区位对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区位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全南县目前交通条件尚不完善,优化交通体系(如大广高速公路接入)将极大的提升地区区位优势,进而对全南经济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2.2.1.3 地区金融资本资金的筹集对于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多元化地区建设资金来源(如组织地区公司上市等)将会是全南县经济发展的另一条途径。2.2.1.4 旅游资源全南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旅游资源仍未达到一定的开发强度。旅游产业的合理开发,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2.2.2 社会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社会生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其中,诸多因素均会对社会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城镇生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公共文化教育的参与,才能不断建设生态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的持续发展,结合全南县社会现状发展特点,对全南县社会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总结如下:2.2.2.1 人口规模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各种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和人均占有量,所以应该根据城镇增长方式来掌握城镇人口增长模式,从而准确预测城镇人口发展规模。2.2.2.2 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居民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并为城镇整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2.2.2.3 通信传播覆盖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通信传播的普及,务求“家家有电话,家家有电视”。2.2.2.4 社会教育制度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要建设文明生态县,就必须重视教育,这里的教育包括义务教育,也包括道德教育、文明卫生教育等。2.2.2.5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城镇多个社会要素的综合,其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城镇生态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程度。2.2.3 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全南县在“十五”期间,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开始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引进了部分传统粗放型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态势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综合分析,对全南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2.2.3.1 粗放型工业的发展。粗放型工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对县域生态环境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破坏。2.2.3.2 矿业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全南矿产资源丰富,县域范围内有一定数量的矿产开采单位。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水土流失和河流、农田污染情况严重。2.2.3.3 固体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全南县现无无害化处理垃圾的垃圾处理机制,垃圾均直接堆放在简易的垃圾填埋场内,对生态环境存在直接和潜在的威胁。2.2.3.4 中心城区水污染。中心城区现无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水体,严重污染水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第三章 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的确立3.1生态评价体系概述及原则3.1.1 生态建设评价体系概述全南县可视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每个子系统的多个因子都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有序地表现为一个指标(变量),根据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指标体系的方法学,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并按其各自特征进行组合,就构成了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而能够整体反映出生态建设的基本状况并应用于实际评价。3.1.2 生态建设评价体系原则根据生态系统的特点和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在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从以下原则:3.1.2.1 科学性原则指标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客观地反映生态城市的本质特征,应对生态城市自身的复杂性,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质量水平;3.1.2.2综合性原则指标要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必须能够全面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有足够的涵盖面,才能体现出生态城市的现实状况暴露现实问题,从而全方位地、准确地为生态城市建设提出建议;3.1.2.3 可靠性原则所选指标应是客观存在而不是主观臆造的。指标的物理意义必须明确,测定方法标准和统计方法规范,切实反应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目标的可实现性;3.1.2.4 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应符合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可比性,尽量采用适应该城市的指标系统及因子,选择可比性强的相对量标准值;3.1.2.5 可查性原则指标体系所需的信息必须是可得的,并且指标概念明确,计算方法合适、简便、可行;3.1.2.6 一致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该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一致性,以确定生态城市的在建设阶段上的实际定位。3.2 层次的确立与因子的选取全南县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总目标层为生态综合系数,反应的是全南县生态化的程度,是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次。子准则层是从复合生态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出发的,分别是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准则层是子准则层的子因子,包含子准则层的主要方面。指标层是对准则层的再分述,是具体化的因子。本次研究选取3个子准则层,10个准则层,33个指标层。构建了全南县生态建设评价体系。(见表一)表一:全南县生态建设评价体系总目标层子准则层准则层指标层单位ECI经济U1经济水平指标 V1人均财政收入 C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C2元人均GDP C3 元经济持续增长率 C4%经济结构指标 V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 C5%财政收入占GDP比例 C6%经济质量指标 V3万元GDP能耗 C7吨标准煤/万元经济进步指标 V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C8% 科技、教育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 C9 % 社会U2 社会保障指标 V5恩格尔系数C10 -登记失业率C11 % 社会保障覆盖率C12% 城镇化水平C13% 千人拥有病床数C14床位/千人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C15部/百人人均生活用电C16KW.h/C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C17% 万人拥有医生数C18人/万人社会结构指标 V6男性人口比例C19 %人口自然增长率C20人口密度C21人/社会公平指标 V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C22%环境U3环境资源 V8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包括梅子山公园)C23 平方米人均耕地面积C24 亩森林覆盖率C25 %环境质量 V9全县空气质量C26级别COD排放强度 C27千克/万元SO2排放强度 C28千克/万元环境管理 V1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C2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C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C3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C32%烟尘排放达标率C33%3.3 计算方法的确定与简述3.3.1 计算方法的确定根据已有的数据资料,当前较为常用的指标计算方法主要有: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优势分析法(理想点法)、综合加权法(层次分析法)、DSS评判法和向量排序法等诸多方法。根据调查分析所得的全南县基础数据情况,并对各种方法运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本评价体系采用综合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最为合适。综合加权法通过考虑各级指标与其相应重要程度(权重值)的关系处理,并利用逐级返算与评价的方法,能较为客观的对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反应,以便针对性的评价及建设意见。3.3.2 综合加权法(层次分析法)简述3.3.1.1 计算1 指标层(Qi)的计算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时: ;当指标数值越接近标准值越好时:;当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 其中,Qi为指标层计算结果,Cij为某指标层的现状值,Si为某指标层的标准值2 准则层(Vi)的计算 ; (i=1,2,3E);(Qi为某指标层数值,Wi为某指标层权重值,E为该准则层的项数);3 子准则层(Ui)的计算 ; (i = 1,2,3,K);(K为某子准则层内准则层的数量,Vi为某准则层数值,Wi为某准则层的权重);4 生态综合指数(总目标层) ; (i = 1,2,3,R);(R为子准则层的数量,Ui为某子准则层数值,Wi为某子准则层的权重)5 权重值Wi的确定(1) 定义在数学上,为了显示若干量数在总量中所具有的重要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比例系数,这就是加权。加权的指派系数就是权数,又称权重、权值。 权数分为两种,即自重权数与加重权数。自重权数:以权数作为指标的分值(或分数),或者以权数直接作为等级的分值。 加重权数:在各指标的已知分值(即自重权数)前面设立的权数。权重系数是表示某一指标项在指标项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它表示在其它指标项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指标项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权重系数的大小与目标的重要程度有关。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每个指标项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各指标项的权重系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规定。(2) 权重值计算方法 AHP法通过访问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根据实践中的经验,对相关指标项重要性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这些指标项的权重系数的大小。 变异系数法 对于数据资料比较丰富的,可采用指标参考法(变异系数法):假设共有M个比较对象,评价指标为N个,每个评价指标值用向量表示,记作 Xn = (xi1,xi2,xi3 xiN),i = 1,2,3,4, , M, 得出原始的评价矩阵;1标准化处理各指标Ci(无量纲化)运用公式:Pij = Cij - Cij / Ci 其中Pij为相应指标Cij偏离标准值的情况,Ci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j为年份。2. 分别求出不同指标评价值的平均值 Pi和标准差 A ; ; (i = 1,2,3,M),(j = 1,2,3,N),N为选取指标的年数; 3. 求出各指标的变异系数 Bi = Ai / Pi ;(i = 1,2,3, N);N为选取指标的年数;4. 求得各指标的权重值Wi = (i = 1,2,3,N);(i = 1,2,3, N);N为选取指标的年数;5 求得权重值W = a*Wi + (1-a)* W(AHP) (0=a0.75优良Excellent二0.5-0.75较好Better三0.25-0.5一般General四0.25较差 Poor3.3.1.3 逐级分析1 指标层Qi各Qi(指标层)相互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2 准则层Vi各Vi(准则层)相互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3 子准则层Ui三个Ui(子准则层)相互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4总目标层ECI全南县生态建设整体评价。第四章 全南县生态建设评价4.1 选用各级指标,确定指标体系对调研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数据的类型设计评价体系框架。确定总目标层、子准则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对于隶属于各准则层的指标层的各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对各个指标的关联度与重要性进行判断,最终完成评价体系的建立(见表一),各级指标的权重值通过变异系数法及AHP法计算,所得结果见表三。表三:全南县生态建设评价体系计算权重值总目标层子准则层权重值准则层权重值指标层权重值标准值 统计值单位2004年2006年2007年ECI经济U10.3V10.30C10.2019004598041143元C20.194500254427103186元C3 0.13160006196834710385元C40.48157.6414.9316.1%V20.25C50.564031.731.8430.15%C60.44207.7114.9511.70%V30.20C71.000.90.970.940.9吨标准煤/万元V40.25C80.652.51.151.561.55% C9 0.3562.441.671.55% 社会 U20.3V50.45C10 0.184033.131.530%C11 0.101.21.33.03.5% C120.129041.1245.1764.15% C130.024528.5629.5429.82% C140.2392.72.62.57床位/千人C150.0540132629部/百人C160.0781.071.671.77KW.h/CC170.031009797.297.2% C180.20106.76.47.6人/万人V60.35C19 0.425051.251.651.3%C200.3367.215.216.9C210.25160123121123人/V70.20C221.000.80.465%环境U30.4V80.20C23 0.301224.05平方米C24 0.30120.7770.7650.75亩C25 0.407582.42% V90.35C260.252级2级2级2级级别C270.453.51.131.542.93千克/万元C280.304.52.052.38千克/万元 V10 0.45C290.158082.8777.95%C300.248082.8583.63%C310.219066.8378.08%C320.2090000%C330.2010094.6895.05%4.2生态建设评价体系计算结果利用已经确定的综合加权法,对指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总目标层进行计算。根据全南县2007年各指标的实际值,所得计算结果如下4.2.1指标层计算结果4.2.1.1经济指标层表四:经济指标层指标计算结果经济水平指标Q10.6016Q20.708Q30.6491Q40.9267经济结构指标Q50.7538Q60.585经济质量指标Q71经济进步指标Q80.62Q90.2584.2.1.2 社会指标层表五:经济指标层指标计算结果社会保障指标Q101Q11-0.9167Q120.7128Q130.6627Q140.2856Q150.725Q160.2213Q170.972Q180.76社会结构指标Q190.974Q20-0.8167Q211社会公平指标Q220.58134.2.1.3 自然指标层表六:自然指标层指标计算结果环境资源Q231Q240.0625Q251环境质量Q261Q271Q281环境管理Q290.974375Q301Q310.867555555Q320Q330.95054.2.2准则层计算结果表七:准则层计算结果经济V10.784V20.6795V31V40.4933社会V50.4857V60.3896V70.5813自然V80.7188V91V100.75844.2.3子准则层计算结果表八:子准则层计算结果名称U经济子准则层U1社会子准则层U2自然子准则层U3分值0.72840.47120.83504.2.4总目标层计算结果总目标层结果ECI0.72840.30.47120.30.83500.40.69394.3 对全南县生态建设的评价经过该评价体系对全南县筛选的各项指标的分析与定量计算,分别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子准则层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全南县生态建设现状评价值,该值反映全南县生态建设的水平。4.3.1全南县生态建设总目标层的评价从总体上看,全南县的生态建设水平处在较好发展阶段,经济、社会、自然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注重城镇系统的整体优化,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自然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为最终目标。4.3.2 全南县生态建设子准则层评价经计算可得,各子准则层分值如上表所示。按现有的子准则层评价标准,经济子准则层和环境子准则层均处于较好(Better)的状态,其中经济子准则层较接近优良(Excellent)水平。但社会子准则层分值则呈现较低水平,处于一般(General)阶段,各子准则层呈现不均衡构成。根据评价体系的计算过程可知,造成各子准则层不均匀构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社会子准则层内部各指标因子与标准值出现较大差距,或近年来指标实际值变化量较大。社会子准则层的不正常发展,又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正常状态,部分指标严重偏离标准值。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各项指标,可较大幅度提升社会子系统的分值,对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的总目标层的分值提高将有重要影响。4.3.3 全南县生态建设各准则层及指标层评价4.3.3.1 经济生态环境建设评价就经济水平而言,评价体系选取的全南县各项指标值,均处于逐年向标值靠近的阶段。整个经济水平总体评价得分较高,且各项指标距标准值的差距较小,在规划期内可达到或超越标准值的状态,实现经济水平的生态化发展。经济进步指标(准则层),目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得分仅为0.4933),主要体现在科技、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足,经济进步势头较差。4.3.3.2 社会生态环境建设评价1 准则层评价社会子准则层得分较低。在影响社会子准则层的3个准则层之中,社会保障准则层的低得分率,直接造成了子准则层的较低得分。这十分明显的说明了社会保障各重要指标的现状值远不能达到生态性的标准。规划期内社会生态系统建设的重点,应是通过各项措施,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完善。社会子准则层包含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社会结构3个准则。社会保障和社会结构两个准则发展能力定性评价为一般,在规划中应注意提高这两个准则的各项指标,而社会公平准则发展能力定性评价为较好。2 指标层评价(1) 现有医疗资源人均享有量低评价体系中“千人拥有病床数”和“万人拥有医生数”2个关键性医疗资源指标,实际值均与理想值相差甚远。充分说明了全南县人均医疗资源的享有量的不足。医疗资源是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现状的人均医疗资源不足,直接反映出了全南县医疗体制的建设不足。(2) 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保障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降低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的风险和损失,增加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社会安全感。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稳定与调节剂,其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和社会优抚。分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对遭遇疾病或失业的劳动者、对生活需要改善者以及对社会需要优待的群体提供生活保障或经济援助。其覆盖面越广、水平越高,人们的未来保障就越大,社会的稳定感和公平感越强。全南县社会保障覆盖率自2004的41.12上升到2007年的64.15%,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理想值为90%)。4.3.3.3 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评价1 准则层评价从整体上说,全南县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处于中等水平。在整个生态评价体系里,环境子准则层的得分处于较好(better)分数段中,但距离优良(excellent)仍有一定距离。部分指标控制力度不足,距离标准值差距较大。但大部分指标达标情况良好,控制其浮动幅度并严格监管,可以提升环境子准则层的整体分数,有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就准则层层面而论,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三个方面相互关联,互起作用,其中哪一方面出现问题,久而久之都会影响到另外两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影响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环境质量情况最佳,选取的三项指标均达标;环境资源准则层达标情况良好;环境管理完成情况较差,多项指标与标准值距离较大。由于环境管理准则层在环境子准则层中呈现的不均衡性,使得整个子准则层分数不高。因此,加强环境管理准则层中各指标的监控力度,积极向标准值靠近,提高环境子准则层的总体分数。2 关键指标层评价(1) 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由于现状全南县没有垃圾处理厂,所有的生活垃圾均由垃圾中转站收集并统一运往山沟进行简易填埋。因此对于全南县来说,生活垃圾并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就生态县而言,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大于或等于90%。全南县正在筹备建设的垃圾处理厂,该举措将使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这一标准值。(2)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经逐年有提高,但距离建设生态县的标准值90%仍有较大差距,07年全南县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仅达78.08%,而由于这一指标权重值较大,因此加紧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可以更快提高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水平。(3)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主要是因为其波动程度较大,标准值为80%,06年数据达标,但07年数据跌落到77.95%,使得此项指标权重值变大,整体得分偏低。(4) 人均耕地面积全南县耕地面积有限,加之逐年增长的人口,使得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而且远远达不到本次计算所选取的标准值。提高这项指标难度较大,规划期间需做到的是努力保护耕地,保护环境资源就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5) 烟尘排放达标率全南县目前没有对大气环境进行实时检测的能力,因此对烟尘排放达标率的控制力并不大。由于大气监测需要较大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因此此次规划能够做到的是控制工业废气的排放。4.4全南县生态建设的建议4.4.1 总体建设建议全南县生态环境的建设,应对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考虑,均衡三方面的建设。根据评价体系对各生态环境的评价,在大力进行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也应加大,并应相当重视社会生态环境的投入。4.4.2 经济生态建设4.4.2.1. 县域经济水平预测1 地区生产总值(GDP)总结以往全南的经济发展成就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全南的经济发展速度应保持12的增长率,期望在2020年末GDP总量达到55亿元人民币。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参照相关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末的期末值为25000元人民币。3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要关注其与GDP的比值。根据对全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的统计学研究,2020年末,全南财政收入应达到20,即超过11亿元人民币4.4.2.2. 县域经济结构优化规划期内,全南县需依托现有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4.4.2.3. 县域经济质量与经济进步控制规划期内,全南县应加大经济进步事业的投资。对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投入,及为提升县域生产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