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江汉奏鸣曲》终审稿.doc_第1页
纪录片《江汉奏鸣曲》终审稿.doc_第2页
纪录片《江汉奏鸣曲》终审稿.doc_第3页
纪录片《江汉奏鸣曲》终审稿.doc_第4页
纪录片《江汉奏鸣曲》终审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汉奏鸣曲10月30日终审稿本集编导:刘军伦 解说:5秒这不是京剧行当的扮相,然而却是一样的浓墨重彩。19秒戏锣一开,嗓门一亮,纯属自娱自乐的民间表演,在这里却从来不乏观众聚集。【现场同期声唱戏】:解说:39秒这种只有武汉老一辈人才能听懂的戏曲叫楚剧,原本在戏园子里已无法传承下去,可在武昌桥头却异常活跃,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舞台。每天的清晨和傍晚,人们都会自发地来这里听戏娱乐,这边楚剧唱的地动山摇,那边纳凉的人群却可以丝毫不受影响。武汉人就有这样的定力,能够在吵杂与喧闹中不受影响,自得其乐!(字幕:武汉户部巷)解说:70秒千年古城的一天从这条混杂着油炸煎烤的吱吱声和此起彼伏地吆喝声的小巷里开始了。经过一夜安睡的武汉人,他们的嗅觉、味觉甚至听觉都在这样的氛围中被唤醒。热干面是武汉人最钟爱的早点,这种面条干巴紧凑,不带水份,就像武汉人的乡音和性格一样,劲道十足。更奇怪的是,许多老人端上热干面就走向长江大桥,仿佛是只有在大桥下,才能吃出热干面的真正味道。屈指算来,这座大桥陪伴武汉人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几乎每个武汉人的生活都能和这座大桥连在一起。司机:王经理,现在要您马上过去。王德桥:好,走。和许多武汉人一样,家住汉阳的王德桥每天都要经过这座大桥去武昌上班。【 L-hdv7号带 08:46:32现场同期声 武汉市民王德桥在车上】:王德桥:每当我经过这个桥的时候,我对这个桥有特别的一种感情,我的工作、我的家庭,对于这座桥来说,有着特别的一种缘分。解说:22秒52年前,万里长江第一桥在武汉建成通车,王德桥刚好出生在大桥通车后的11月份,所以他的名字里就自然而然地有了一个“桥”字。不仅如此,王德桥的全家都和大桥有着扯不断的渊缘。【 L-hdv7号带 08:36:48现场同期声 武汉市民王德桥】: 王德桥:这个照片就是我父亲和我母亲的照片,我父亲曾经参加过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通车的那一年,生下了我,这个是我哥在大桥局工作,这个是我的弟弟也在大桥局工作,所以我们一家与大桥有缘。我本人呢,也是在大桥工作了30几年解说:11秒在武汉,与大桥有缘又何止是王德桥一家!众多武汉人一提起大桥,都会由衷地感到自豪。L30号带00:30:14采访汪国梅(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总经理 汪国梅汪国梅:武汉对桥有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我想不是其他任何城市是可以替代的,为什么?因为毕竟长江大桥第一座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在武汉诞生的。【L22号带 18:40:34采访武汉民俗专家 学者 何祚欢:】何祚欢:一座大桥的诞生啊,牵动了武汉多少人多少人他心里头的一份感情(3)百万市民看大桥解说: 1957年10月15日,是一个被武汉人乃至中国人铭记的日子,武汉长江大桥在这一天正式通车了,成千上万的武汉市民争先恐后地来到大桥上,亲眼目睹通车典礼的盛况。万人空巷看大桥,摄影师任发德抓拍到这一动人的场景,作为凝固的历史瞬间永远珍藏。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跨跃长江的大桥,它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在长江上架桥的梦想,结束了中国人乘船渡江的历史。万人空巷看大桥之后,武汉人切实感觉到的是这座大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实惠.解说:武汉自古被称为“江城”,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的一条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态势,两江汇流加上大大小小的众多湖泊,天上人间,武汉的水景美不胜收。 【L22号带 18:40:34采访武汉民俗专家 学者 何祚欢:】它实际上从地形地貌来说呢,武汉又是一个湖城,武昌也好,汉口也好,汉阳也好,三镇,到处都是湖【L26盘 采访湖北美术院老院长陈立言】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也是这个很多的湖,这个现在还有十七个湖,【L22号带 18:40:34采访武汉民俗专家 学者 何祚欢:】要看汉口汉阳的湖泊啊,这最好坐飞机看,你在飞机上往下一看,就好像是有谁摔破了一块玻璃,那波光粼粼处,就是武汉的湖泊湖和湖之间,它就不好相通了,所以桥就多解说:水多必然桥多,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武汉的桥越修越多,越修越快。1995年,在武汉长江一桥通车38年后,武汉长江二桥建成通车了。它的特点是改变了武汉三镇一线牵的交通格局,使被长江、汉水分割开的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首次拥有了28公里长的交通内环线。(字幕 武汉评书说大桥)【L34号带 00:09:06采访武汉民俗专家 学者 何祚欢:】武汉人盼了38年才盼到了长江二桥的通车,这个长江公路桥的通车啊,给武汉人心里的那种渴望,可以说是个很好的释放。想当年长江大桥通车的时候武汉市万人空巷看大桥,长江二桥通车的时候,那不用这个词来形容了,那可以说是百万市民踩大桥。解说:武汉长江二桥的设计充满动感和时尚,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斜拉桥。摄影师:美女,我们现在以后面的那个桥为背景来给你拍两张。在年轻人眼里,它是武汉时尚的标志,在这里,许多结婚的新人,都愿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与这座大桥融合在一起。【L13号带 00:16:40采访武汉婚纱影楼摄影师 :】摄影师:好,来看这边,灯光师准备。笑起来,一二三 ok拍摄的这个长江大桥的感觉,它这个远远的像一个竖琴,演奏者你们未来的音乐。 解说:在武汉长江二桥下,长年活跃着这么一支游泳队,他们每天都来到桥边,大桥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L13号带 00:59:53采访武汉江岸区游泳队队员 :】记者:你们在这游了多长时间了队员们:有几年了,好多年了,有十年了。记者:十年时间啦队员们:嗯,十年了记者:一直选择在二桥底下游么?队员们:对,在这美丽的长江二桥!队长:这是我们江汉冬泳队队服,我们对长江二桥投入了特别深的情感,所以说我们这队服都是以长江二桥为背景。(5)因桥而变解说:2000年9月8日,武汉第三座长江大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奇怪的现象产生了,别说万人空巷看大桥,就是踩桥、叫桥的人都没有几个。【 L20号带 00:04:51原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 赵煜澄】武汉这个报纸上登了,武汉人不再为这个大桥而激动,改革开放以后,那个建桥速度更快了,大家都不激动了,也不激动了,无所谓了,反正修一个桥么更好了。【L34号带 18:42:06采访武汉民俗专家 学者 何祚欢:】何祚欢: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武汉居然没有一个人再叫大桥了,想想也不奇怪了,因为造桥对武汉人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了,不是像当年那样盼了又盼呐,做起来那么难呐。现在好像跟搭积木一样的,一搭就过去了,一搭就通车了,解说:弹指间的不知不觉中,建桥通车这样的大事对于武汉市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不再稀奇了。一座座跨越江汉的桥梁,改变了武汉这座千年古城的城市发展节奏,也改变了武汉人的生活。彭彩云是武汉江夏区的一个普通村民,2001年,在她家门前建起了军山长江大桥。自打大桥修好后,彭彩云就同丈夫把家从下面搬到了现在的这个位置,每天早晨一睁眼,彭彩云就能看见眼前这座大桥。L24盘 采访武汉江夏区村民彭彩云彭彩云:每次我们家的亲戚来的时候,我就讲给人家,我们这里有座大桥,就像城市一样的,晚上也不用害怕了,因为有灯照的我们家蛮亮蛮亮,就像有夜灯一样的,就像城市一样,生活蛮幸福,住在这里。解说:每天早晨一睁眼,彭彩云就会看见眼前这座大桥,自从建成了这座桥,和彭彩云一样生活在大桥附近的居民,突出的感觉是生活空间大了许多,骑上摩托车一眨眼就到了对岸,以前逢年过节才走动的亲戚现在可以经常来串门了,这使这些一辈子都生活在江边的人们感到十分满意。这里是武汉三镇的中心龙王庙,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江就在此处交汇。由于汉水入江处河道很窄,致使这里水流湍急,一到汛期,防洪就成了这里的重中之重。200多年来,龙王庙一直香火旺盛,因为人们总是相信“大水不冲龙王庙”。 随着人流的聚集,再加上河湖纵横,水上交通便利,早在明代万历年间,龙王庙附近就成为了商贾的集散之地,有名的汉正街在这里逐渐形成。历史上的汉正街不仅使自己成为武汉三镇的商业精华之所在,也使武汉成为华夏九省通衢之重镇。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汉正街还延续着商业的繁华,是武汉市民日常购物最爱去的地方。 武汉市民李宁:在我的记忆中,汉正街永远是一个熙熙攘攘的地方,小时候家里置办年货, 总是进得去汉正街,却出不来,因为人太多了解说: 然而,随着武汉被一座座大桥联通,三镇百姓生活交往便利快捷之后,汉正街却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环境幽静的龙王庙公园里,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休闲散步,这个被暗喻为生意人“源头”的地方,如今已没有了九州通衢的胜景。在汉正街拉长的背影里,人们看到的是现今武汉城市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白沙洲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和汉江长丰大桥为武汉连通了城市交通的中环线,而军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和蔡甸汉江大桥,又为武汉划定了全长188公里的大外环。武汉原本隔江相望的三个小镇,被这些环线连结为一个整体。如今, 人们已经不再一定要到汉正街买东西,长江二桥附近的解放大道成了南来北往的人们购物休闲的好去处。采访 李宁:像我们现在时尚的年轻人,所选择的地方反而多了,比如武广,武商,搜狗,以及沿江大道,等等,都已经成为了时尚年轻人的购物天堂.L26盘 采访湖北美术院老院长陈立言三桥修起来以后,我们有时候行车的时候,就从白沙洲那边赶过去,整个武汉的这个交通就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了。解说:在武汉逐渐融为一体之后,2003年底,湖北省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提出打造“武汉城市圈”的总体规划,目的是充分发挥武汉“居中”的区位优势,努力把武汉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最大的满足内需为主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市场中心。武汉城市圈的总体规划鼓舞人心,可聪明的武汉人落实它却真真正正地做到了从脚踏实地开始。武汉水多桥多,一座座新桥开通,人们又从叫桥、踩桥到走桥,有意无意之中,把自己从桥梁的使用者变成了桥梁的建造者。实际上,这个伟大的转变在上世纪50年代就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可真正意识到武汉人自己已经把“桥都”变成了“建桥之都”,还要从长江日报记者王南方说起。2006年3月,王南方写了一篇报道,对武汉首次使用了“中国建桥之都”的概念。【L33号带 00:20:45采访长江日报记者 王南方:】武汉还有什么能在全国打响的呢?武汉能够贡献给全国人民什么东西呢,我们在走访中发现有一个,但是这个优势呢,是大家都不为广泛关注的,不为人知的,它就是建桥。解说:在过去,武汉人跟外地人提起本地的经济品牌,最骄傲的是钢铁、汽车和烟草。至于桥梁,武汉人认为那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他们只用“桥梁”命名过一些消费品,但都不成气候,没有成为全国的品牌。女记者王南方的报道让武汉人蓦然回首,原来自己身边就有个庞大的桥梁产业,而且自己已经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加入了这个产业,武汉的这个产品不仅服务于全国,而且已经走向了世界。【L33号带 00:20:45采访长江日报社记者 王南方:】武汉呢,有一批建桥企业,它是中国建桥力量的主力军,同时呢,这个建桥的产业,它是产业链是很完整的,从勘测、设计到生产,到后期的维修服务,我们这样的企业都有,而且这些企业呢是一流的。【L29号带 00:14:01采访采访(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海怀):】从这个设计开始,科研,包括我们的这个施工总承包企业和我们的材料供应商,包括我们的钢结构产业,还有就是这个装备制造业,这个它整个链条就非常完整,可以说世界现在任何一座技术复杂的大桥,你把它放到武汉来,从设计开始到最后这个链条完全可以靠我们武汉企业的能力,完全可以把它完成,所以这个可能在其他城市它没有的一个优势。解说:从上世纪50年代调集全国建桥精英在武汉成立大桥局开始,武汉实际上就成了 “中国桥”的根本所在。半个世纪,枝繁叶茂,武汉众多的涉桥企业已经成长为中国造桥的主力军,武汉人在不经意间,为这座城市赢得了“建桥之都”的美誉。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总经理 汪国梅武汉完全可以打造建桥之都,而且这个产业链是非常闭合的。并且产业链的每根链条,都是很强的。解说:在与桥梁扯不断的缘分中,武汉人从桥的使用者和受益者逐渐变成了桥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现在的武汉,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桥产业链,每年带来的产值高达300多亿,足以与武汉的钢铁产业和汽车机械产业媲美。更令武汉人感到骄傲的是,目前全国六成以上的桥梁都打上了“武汉制造”的印记。字幕:武汉电视台新闻资料拉萨柳梧大桥被西藏人民称为武汉造,钢材是武钢的,钢结构是武船的,水泥是华新的,大桥主体工程由总部设在武汉的中港二航局中标承建,武汉人在这座全长1660米的特大型桥梁施工中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 L7号带00:23:43采访中铁大桥局总经理 刘自明杭州湾大桥,像前几年开通的东海大桥,像这个去年开通的苏通长江公路桥,包括现在长江中下游在建造的一些桥梁,大多数都出自武汉的企业之手,所以我们武汉人呢很自豪,我们说武汉叫建桥之都,因为这些桥很多桥由武汉的企业来建造、设计或者说来研究。解说:从1990年以来,总部设在武汉的中交二航局,在全国参与建造的特大型桥梁多达85座;武汉钢铁公司提供了全国80%以上的桥梁用钢;武船在全国桥梁钢结构的市场份额排名前三。 2004年,植根武汉的中铁大桥局跻身全球桥梁企业产值前十。凭借着造桥自身产业链的优势,武汉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桥梁产业基地,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建桥之都。 解说:桥,给了武汉太多的风情、内涵、动力和偏爱。一座座大桥强化了武汉,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京广、京九、武九、汉丹、沪汉蓉 5 条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