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2002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doc_第1页
制订2002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doc_第2页
制订2002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doc_第3页
制订2002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doc_第4页
制订2002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制订2002级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为了全面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妥善处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发展规模、我校实际办学条件与社会人才需求、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与形成我校办学特色的关系,经广泛征求意见,特制订本意见,希各教学单位在制订2002级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时遵照执行。一制订2002级各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意吸取近几年来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成果,并尽可能将其固化到教学计划中;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二十一世纪高质量人才为主,专科教育以培养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安排各专业教学计划,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制订2002级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4号文件)的精神,我校各院、系及各专业在制订2002级各专业教学计划时主要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 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同步提高的原则;2. 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尽可能拓宽专业面向,专科教育以加强针对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增强适应性,遵循各自的教学规律和的原则;3. 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努力营造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的原则;4. 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5. 课程体系的总体优化原则;6. 坚持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主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原则。三制(修)订2002级各专业教学计划的程序1. 注意制订教学计划的程序各学科、专业要在调查研究、听取有关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意见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格式等方面的要求和规定,借鉴兄弟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制订出本专业2002级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必须在经系(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讨论研究通过、系(院)主任签字后报教务处审核、经主管教学校长签字批准后方能组织实施。2. 同步考虑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我校相应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向,满足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扩大专业面向,增加适应能力”的总体要求,各本科专业可在制订主修专业教学计划的同时,充分考虑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在以本专业为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同步制订出相近专业以辅修本专业时的教学计划(控制在25学分左右),以供相近专业学生选择辅修。3. 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的程序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一经批准执行,就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也需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地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在对批准执行后的教学计划作局部调整时,各系(院)应至少提前一学期写出书面报告,经教务处审核批准后方能执行;凡涉及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大面积修订、课程停开、开设课程跨学年变动、教学计划总学时累计变动在30学时及以上等问题时,应按新制订教学计划的程序办理。四、2002级各专业教学计划应包含的基本内容各专业制订的2002级教学计划必须包含下述基本内容:1. 有关本教学计划的说明(1500字左右)1.1. 业务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1.2.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1.3. 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1.4. 主修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各类课程的总学分数和学时数及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主要课程的名称、基本要求和相关课程配置等的简要说明等;1.5. 主修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学分: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名称、配置、学分、教学方式和基本要求等;1.6. 辅修专业课程设置的简要说明;1.7. 主修专业的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的说明。2. 主修专业在标准学制下的教学进程3. 教学计划有关数据统计3.1. 主修专业学期总学时、学分、考核课程门数和周学时统计表3.2. 主、辅修专业课程学时、学分分配情况统计表4. 主修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流程图5. 主、辅修专业课程安排总表6. 主、辅修专业计划内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7. 审阅签字项五2002级本科各专业的标准学制下的教学进程我校本科层次的标准学制为四年、专科分为三年制和两年制两种类型。我校2002级各专业均执行一学年两标准学期制,每标准学期均按二十周安排。各专业具体执行的教学进程参照表一编制,各标准学制下的各专业在组织教学时实际执行的总周数和由全校统一安排的入学、毕业教育等环节的时间安排参照表二确定。表一:本科标准学制教学进程表学年学期教 学 进 程每学期周数学期周数分配集中教学考试机动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第5周第6周第7周第8周第9周第10周第11周第12周第13周第14周第15周第16周第17周第18周第19周第20周一年级1D2016111102D201811000二年级3D2018110004D201811000三年级5D2018110006D201811000四年级7D2018110008201702001周 数 统 计16014179111图例: 入学或毕业教育; 军事训练; 理论教学; 机动时间;D 集中考试; # 课程设计; 集中实习(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注:新生入学教育等时间安排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确定,初步安排占用两周时间。各类专科专业可根据其培养层次对应的标准学制年限,在上表确定的首尾标准学期安排不变的前提下,减少中间学期。表二:各培养层次在对应标准学制下的周数统计学 制学生在校(总周数)集中教学(周 数)军事训练(周 数)入学教育(周 数)毕业教育(周 数)考 试(周 数)机 动(周 数)四年制本科1601411.50.5179三年制专科1201051.50.5157两年制专科80701.50.5135六、2002级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总学分的控制原则1、学分计算标准(参见表三) 表三:学分的计算标准序号计 算 项 目计 算 标 准有关说明1理论教学(含未单独开设的实验课)1618学时计1学分主要基础课及主干课程取低限。2单独开设的实验课1620学时计1学分主要基础课及主干课程取低限。3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调查、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1周计1学分4公共体育课(含选项)3032学时计1学分5纳入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计划的文化素质类选修课1830学时计1学分本科4学分,专科分别为3或2学分6在第二课堂安排的作为学生其他素质教育的暑期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2周(10天)计1学分由建制班辅导员计算7“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和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等每学年计1学分由建制班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计算2、各人才培养层次的各专业总学时、总学分的控制为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的总趋势,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各标准学制在教学进程中实际执行的总周数,按经、管、文、理、工、法、艺、体等不同学科类别的教学特征,各人才培养层次的各专业进入教学计划的理论教学控制总学时(含未单独列课的课内实验、计算机类课程的课内上机等)和进入教学计划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控制总周数、控制总学分按表四确定。表四:各人才培养层次的各专业总学时、总学分的控制培养层次学科类别标准学制总周数标准学制的教辅时间小计理 论 教 学实践教学其它素质教育学分学生毕业最低控制学分总周数总学时学 分总周数学分必修限选任选小计四年制本科文、法类16019126260010136.57.5145151511171经、管类艺、体类理科类1232585100.5367.5144181811173工科类108250097357139333311183三年制专科文、法类12015972100703512117888133经、管类艺、体类理科类92200066.533.51111113138132工科类8019006331.510.510525258138两年制专科文、法类8011651560522698755596经、管类艺、体类理科类621500502588388595工科类58145049248811212597注:教学辅助时间小计指学生入学教育周、毕业教育周、集中考试周和机动周等的总和。理论教学总学时理论教学总周数周学时最高限。各学科理论教学周周学时最高限的确定:经、管、文、法、艺术、体育类专业除理论教学、课堂讲授外,应根据各专业课程和学习阶段的不同指定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书籍,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弥补课程安排和理论教学的不足,故理论教学周学时数控制在20.6学时以下;理学类专业重在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关键,故实践性教学相对较少,考虑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和理论总学时降低的大趋势,故将该类专业的理论教学周学时数控制在21学时以下;工学类各专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多,考虑到工学类课程实际安排的可能性,故将理论教学周学时数控制在23学时以下。理论教学的总学分数按总学时除以18计算。各专业进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分为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三类。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并取得学分的课程,其中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限制性选修课(简称限选课)是指根据专业学科要求、体现专业技术发展和社会需要所开设的、反映专门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一个专业可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组,本专业学生必须选择其一修读并取得学分;任意选修课(简称任选课)是指为扩展学生视野、体现不同学科交叉和渗透所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含其它素质教育类课程,但暂不记入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的学分大致按本科72.50.5、各类专科按631的比例分配。其中的必修学分包含“两课”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各专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将学分(对应各类课程的学时)控制在该比例左右。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按每周1学分计算。其它素质教育学分包括: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学分(本科4学分、三年制专科3学分、两年制专科2学分)、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等的学分(本科3学分、三年制专科2学分、两年制专科1学分)、“形势政策”课程和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实践的学分(本科4学分、三年制专科3学分、两年制专科2学分)。学生毕业最低控制学分:指在标准学制内,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获得的最低学分控制数。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理论教学、集中实践教学、文化素质和第二课堂开展的其它素质教育活动应获得的最低学分数。七、2002级各专业教学计划中部分公共基础课的控制原则根据“遵循教学规律、德智体全面发展、整体优化、因材施教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鉴于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教学基本条件等因素,要求各系(院)、教研室和课程组从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的大局出发,服从专业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主动适应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水平和效率,尽快达到“内容新、水平高、学时少、效果好”课程教学标准,使我校培养出的各类专业人才的质量有较大提高。1有关“两课”课程的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含邓小平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是高等学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根据邓小平同志“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示精神,“两课”教育要通过深化改革、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提高教学水平,注重教学效果。借鉴有关大学在“两课”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各专业在制订2002级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按表五的规定安排好“两课”的各教学环节,组织好“两课”的教学,保证“两课”教学的质量。表五:“两课”课程的教学安排序号课 程 名 称四 年 制 本 科三年制专科两年制专科开课学期经.管.文.法.艺.体类理、工类各专业各专业四年本科三年专科两年专科总学时学分讲课实践与讨论总学时学分讲课实践与讨论总学时学分讲课实践与讨论总学时学分讲课实践与讨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6336183633618362.53614362361222邓小平理论概论363.53634363.5363436336243633628543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223243223282续表五:“两课”课程的教学安排序号课 程 名 称四 年 制 本 科三年制专科两年制专科开课学期经.管.文.法.艺.体类理、工类各专业各专业四年本科三年专科两年专科总学时学分讲课实践与讨论总学时学分讲课实践与讨论总学时学分讲课实践与讨论总学时学分讲课实践与讨论4毛泽东思想概论363361836236362364335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301.530666思想道德修养323321932332193223283223281117法律基础301.5304301.5304281.528-281.528433形势与政策707050301-71-51-3统 计 数 椐23221.523217320215202153168111681001328.513266注:.经济学专业不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法学专业可以不单独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要求纳入本专业的有关课程中协调安排。.“两课”的实践性教学方式为: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堂讲授内容的需要提出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辅助性或提高性内容要求后,第一种方式是由任课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第二种方式是由导师协助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按学院的统一安排观看有关电教资料、第三种方式是组织学生阅读参考书籍和参加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等,最后由任课教师给出实践环节合格否的考核结论,作为对应环节的学分的组成部分。其中的第一种方式适用于课内实践教学,第二种方式适用于课内或课外实践教学,第三种方式适用于课外实践教学。.考虑到“两课”中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情况,借鉴其它高校的经验,该课程每学期的教学内容由学校安排35个专题讲座完成。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严格考勤,学生在听讲座后应写出认识和体会,任课教师批改后给出学生合格否的考核结论,作为学生相应环节的学分评分依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分纳入“素质教育环节”的学分一起计算。.“两课”课程按课内学时进入教学计划控制总学时,“两课”中的课外实践教学按计划排定且核定的实际完成的学时数计入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并按“重庆工商大学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计算课时酬金。.为保证“两课”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负责“两课”教学组织的教学单位要严格其任课教师的资格审查,有关程序和办法按我校有关规定执行。2“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安排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文件精神,我校各学制、专业2002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均按表六执行。理、工学类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第三层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则应紧扣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进行合理配置,并保证表列的课内、课外上机总学时的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及计算机类课程上机学时安排:表六:“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开课时间及学时(学分)序号课 程 名 称四 年 制 本 科专 科开课学年理学、工学类各专业其它各专业三年制专科两年制专科总学时学分讲课课内上机课外上机总学时学分讲课课内上机课外上机1计算机文化基础463281812463281830参照本科第1、2项开设参照本科第1项开设12计算机软件基础66436301036218182023计算机硬件基础422.53481434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3622881854336182025其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各工科专业视人才培养目标选定开设3052各专业自定开课情况统计19011.5126941061368825470注:上表所列学时(学分)为保证对应课程教学要求的最低线,鼓励有关专业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特征增加对应课程的学时(学分)。理、工学各专业可将“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课程纳入其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起开出,但必须保证其学时、学分数总和不变。3有关部分公共课和基础课程设置的规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既是实现“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本科人才培养和“应用型、实践型”的专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又反映了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各专业和公共基础课所在教研室(或课程组)应在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各专业学科的理论体系、课程结构、课程的衔接与互补、相关学科知识面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协商、科学地确定相关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开设方式,选定表八对应的课程及学时档次进入专业教学计划,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公共基础课所在的系、部、教研室和课程组,应积极、主动地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学生因材施教,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支持相应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表八:部分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学分和开课时间序号课程名类序号课 程 名 称总学时学分课程主要内容或学期开课情况适 用 专 业开课时间1体育1大学体育(A)1284周学时2,每期行课16周,含考核四年制本科各专业142大学体育(B)963周学时2,每期行课16周,含考核三年制专科各专业1;2;33大学体育(C)642周学时2,每期行课16周,含考核二年制专科各专业1;2续表八:部分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学分和开课时间序号课程名类序号课 程 名 称总学时学分课程主要内容或学期开课情况适 用 专 业开课学期2高等数学1高等数学(A) 21012周学时6,一期行课16周,二期行课18周本科有关专业1;22高等数学(B) 17610一期行课16周(6/周),二期行课18周(5/周)本科理工学类部分专业1;23高等数学(C) 1388周学时4;一期行课16周,二期行课18周本.专科理工部分专业1;24高等数学(D) 1026周学时6,一期行课16.5周专科工学类部分专业13大学语文1大学语文(A)543本科经.管.艺.法类专业1;2;32大学语文(B)452.5专科经.管.艺.法类专业1;2;33大学语文(C)322其它非文类专业1;2;34工程数学1工程数学(A)1367.5线代(32). 积分变换(16).复函.数理统计本科电类.机电类专业252工程数学(B)1206.5线代.复函36.数理统计52本科工学类部分专业2;3;43工程数学(C)1026线代32.积分变换18.数理统计52理.工学类部分专业2;3;44工程数学(D)845线代32.数理统计52本、专科工学类部分专业2;35经济数学 1经济数学(A)25214本科统计学专业1;22经济数学(B)21612管理.会计.投资专业1;23经济数学(C)17510管理.会计等专科专业1;26大学物理1大学物理(A) 1448二学期行课78学时,三学期行课66学时本科理工学类部分专业2;32大学物理(B)1267二学期行课66学时,三学期行课60学时本科理工学类部分专业2;33大学物理(C) 1086二学期行课54学时,三学期行课54学时本科理工学类部分专业2;34大学物理(D) 905学期周学时5,行课18周.一学期内完成理工类本、专科个别专业27物理实验1大学物理实验(A)402可在一学期内完成,也可分两学期完成本科理工学类部分专业2;32大学物理实验(B)362可在一学期内完成,也可分两学期完成本科理工学类部分专业2;33大学物理实验(C)301.5在一学期内完成理工类本、专科个别专业28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含听力)(A)35020周学时5,行课两学年70周本科各专业142大学英语(含听力)(B)28016周学时4,行课两学年70周本科各专业143大学英语(含听力)(C)22415第一学期周学时5,其余周学时4,行课52周三年制专科各专业134大学英语(含听力)(D)15210第一学期周学时5,其余周学时4,行课34周两年制专科各专业129工程制图1工程制图(A)905工程制图,CAG初步(含上机10学时)非机类本科机电类专科1;22工程制图(B)724工程制图,CAG初步(含上机10学时)非机类本科机电类高职1;23工程制图(C)643.5工程制图初步, CAG初步(含上机6学时)非机类本、专科、高职2.4工程制图(D)483工程制图初步非机类专科、高职210电工学1电工电子技术(A)1267三学期62,含实验;四学期64,含实验本科理工学类部分专业342电工电子技术(B)724周学时5本科理工学类部分专业33电工电子技术(C)543周学时4专科理工学类部分专业311大学化学1大学化学(A)543周学时4,含实验12学时本科理工学类部分专业452大学化学(B)483周学时4,含实验12学时本科理工学类部分专业453大学化学(C)362周学时4,含实验8学时专科理工学类部分专业45注:.大学英语课程包含“听力”,其“听力”排入学期行课课表,也可单独成课。若单独成课,则该课程每学期记为1学分,周学时1(该学分包括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总学分以内)。第一学期行课16周,第二至第四学期各行课18周,每学期均要考核计算成绩和学分。.大学化学课程应根据工科各专业的需要,列为公共基础限选课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并计算学生的学分。4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程的开设根据我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各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体现为对经济、管理、文学、法学、艺术和体育类学生开设自然科学类的选修课程,对理学、工学类学生开设人文、艺术类的选修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暂由教务处以学期为单位在全校统一安排,各专业可选择表九中推荐的部分课程列入2002级教学计划,供学生选修。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暂不计入各专业教学计划控制的总学时。学生选修的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经考核合格后获得学分的认定暂由教务处管理。经教务处认定后记入该生的“其它素质教育学分”。为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系要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对学生科研的要求。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学术竞赛活动等,以取得“科技创新学分”。经学校认定的学生获得的“科技创新学分”可替代“其它素质教育学分”。表九:文化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推荐目录学科类别序号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时学分序号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时学分自然科学类选修课1多媒体技术概论上期2019生物技术概论下期2012网络技术与通讯上期20110系统工程概论下期2013化学工程概论上期20111自然科学概论下期2014现代物理学概论上期20112经济数学概论下期2015机械工程概论上期20113数学建模下期2016运筹学概论上期20114环境科学概论下期2017食品营养卫生上期20115包装概论下期2018计算机维护上期20116工业技术基础下期201艺术类1书法艺术上期2016广告作品鉴赏下期2012美术作品欣赏上期2017摄影艺术下期2013审美修养上期2018绘画艺术下期2014影视艺术概论上期2019音乐欣赏下期2015色彩学基础上期20110音乐史下期201续表九:文化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推荐目录学科类别序号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时学分序号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时学分经济管理类选修课1期货与期权上期2019管理学下期2012社会经济调查上期20110会计学原理 下期2013国际贸易上期20111经营策划下期2014信息传播学上期20112西方经济学下期2015信息分析学上期20113电子商务基础下期2016商务谈判与技巧上期20114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下期2017财经应用文写作上期20115管理沟通下期2018行政管理学上期20116市场学下期201人文社科类选修课1中国文学名著欣赏上期20110科研论文写作下期2012当代散文欣赏上期20111公共关系学下期2013古典诗词欣赏上期20112人生科学概论下期2014社会学上期20113心理健康下期2015高级英语上期20114辩论逻辑下期2016宗教概论上期20115伦理学下期2017心理素质修养上期20116外国文学名著欣赏下期2018知识产权法上期20117基础法语下期2019基础日语上期20118中国文化概论下期201西方文化概论上期201中外兵法选读下期201现代交际礼仪上期201大众传播学下期201应用写作 上期201马克思主义领导学下期201八、2002级各专业教学计划制订、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选修课的设定对于教学计划中列出的限选课程门数和任选课程门数,要求分别达到学生应选修该类课程的总学分对应门数的120%和150%,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选课自由度。2、学生实际负荷限制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试行学分制后选课中可能出现的课程安排问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各系在制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负荷的控制标准为:、经济、管理学、文学、理学类等各专业每学期安排的理论教学周学时25学时,含“两课”的实践性教学、计算机课外上机在内的学生实际参加学习的周学时28学时;、工学类各专业每学期安排的理论教学周学时26学时,含“两课”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分组实验和计算机课外上机在内的学生实际参加学习的周学时30学时。3、教学计划中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不足时的处理根据我校各专业在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情况,在学校教务处批准的前提下,可允许部分本科专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减少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周数,并对应将其安排成理论教学周。由此产生的该专业的理论教学总学时数的增加量按下式计算:理论教学总学时增加数增加的理论教学周数(或实际减少的集中实践性教学周数)18学时90学时即:对因客观条件限制被迫减少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周数的本科专业,其增加的理论教学学时数均不得突破90学时的限制。4、实验(践)课比例的控制对于理、工学类的所有专业,未单独列课的课内实验和计算机类课程的课内上机总学时数应大于或等于教学计划总学时数的10%,以保证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5、课程代码的编制原则为了便于学校教学运行和学生学籍的计算机管理,各专业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对计划内的所有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必须按下述原则编制代码,并将其填入教学计划的对应栏内。(1)、课程代码由 数字组成。每位数字表示意义如下图所示:(2)、公共基础课的代码如附表一所示(3)、全校性选修课的代码如附表二所示本意见实施过程中有关条文的解释权归教务处。重庆工商大学教务处2002年5月27日附:重庆工商大学专业教学计划(样表)附:重庆工商大学专业教学计划(样表)重庆工商大学 专业( 科) 级教学计划( 年 月 日修订)一、有关本教学计划的说明1、 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2、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3、 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4、 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5、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学分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