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國際公法的理想與心得.doc_第1页
研讀國際公法的理想與心得.doc_第2页
研讀國際公法的理想與心得.doc_第3页
研讀國際公法的理想與心得.doc_第4页
研讀國際公法的理想與心得.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丘宏達教授談國際法與中國國際法學會研讀國際公法的理想個人在中學時喜好歷史與地理,但在選擇科系時,由於家父認為念法律比較有實用價值,如果唸歷史則只能教書,故後來進入臺灣大學法律系就讀。但在法律系唸書時,頭二年法律本科念得比較辛苦,反而花了許多時間在看政治學方面的書籍。到了三年級分組時須修讀彭明敏教授的國際公法,由於其內容包含了歷史、地理與法律,非常符合興趣;再加上當時呂光教授教英美法要念判例(先打字印刷再印交學生看),與只念條文不同,甚為有趣,更加深了我繼續鑽研國際法的決心。後來我寫的國際法教本也特別重視實例分析,並希望儘可能涵蓋有關我國的實例。當時大學畢業要寫畢業論文,所以我選擇條約法做論文,其實只是編譯當時的各家意見。該畢業論文後來又編印成條約新論,由海疆印刷廠印刷、三民書局經銷。為何該書稱為新論?因早在民國二十二年吳昆吾先生已出版了一冊條約論,另外曾在外交部任職的孫希中先生也有一冊論條約的書,但因其中無注解,所以未能參考。拙著條約新論第一部條約的性質,由東吳大學陳澤祥先生協助寫成;第二部條約程序的第三章批准,由陳澤祥先生寫述,其他各章由本人寫成,事實上,該書有相當的部分由我的同學張偉仁先生將資料譯成中文,然後由我編入該書,但張偉仁先生很客氣,他認為一本書不應列太多人的名,所以我只能在序文中致謝。此書承蒙葉公超先生題字作書的封面,並由當時聯合國副祕書長胡世澤、新聞局長沈錡作序。此書編寫期間,亦承蒙指導教授彭明敏博士悉心指導,提供許多資料,方能順利完成,後來彭教授教條約法時也採用此書,據說李鍾桂教授在政治大學也用此書教授條約法。該書寫得不甚理想,一直想修改再版,但後來因為要寫現代國際法一書,其中就有一章論條約,所以就沒有必要再寫一冊條約法的書。編寫現代國際法現代國際法由三民書局出版。該書第一章至第五章由本人寫述;另外各章由不同的專家、學者寫述,如王人傑教授、陳治世教授、楊國棟先生、陳長文律師、俞寬賜教授等;其中第九章及第十二章由劉滌宏先生協助完成,但因他當時涉及與中共人員來往問題,所以不能列名,僅能將稿費給他。現代國際法的特點是用橫排、把注解放在每頁下面、專章說明國際法的參考書,並由黃剛先生及楊國棟先生編列索引,另外還有拉丁名詞英譯表,以方便學生閱讀英文原著。這在當時實屬創舉,我認為以當時的時空環境,像劉先生這樣能接受此新觀念與新作法實屬不易,可見劉先生在經營事業中仍一直求新、求變,以求取進步。在現代國際法出版前,三民書局先出版拙編的現代國際法參考文件,其中第七章專列有關中國的重要國際法文件,編列了中國對日本、德國及義大利宣戰書,開羅宣言及當時有關臺灣歸還問題的討論,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及換文(附英文),美國臺海決議案(附英文)等。該書出版後反應良好,至民國七十年時,已第三次印刷。現代國際法參考文件一書承蒙外交部陳榮傑先生、林基正先生協助甚多。至民國七十二年,現代國際法一書出版已屆十年,劉先生一再要求本人加以增修訂,但一方面因為合寫書的諸位先生皆事務繁忙,另一方面則因為於民國七十年時,前中國國際法學會張理事長彝鼎教授,要求本人將原來由該會出版的英文刊物中國國際法年刊(The Annal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加以改組,充實內容及水準,以便向國內、國外發行,加強與國際法學界聯絡。改組後英文版的中國國際法及事務年報(Chines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Affairs)自民國七十一年發行第一卷,自此後每年定期出版,辦理此年刊費時甚多,所以對現代國際法一書的修訂工作,一直無法進行。只在民國七十三年將原來的現代國際法參考文件增刪後出版,改名為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民國八十五年,再次增修,並將書名改回原來的現代國際法參考文件。個人在馬里蘭大學法律學院的教職除了教學與研究外,還兼指導學生辦理出版馬里蘭國際法與貿易學報,及主編現代亞洲研究專刊。所幸自民國七十四年開始,聘請杜芝友女士為東亞法律研究計畫助理主任,並擔任專刊執行編輯,她同時也擔任中、英文版國際法年報的執行編輯;其後又聘請張素雲女士為上述三項刊物的副執行編輯。兩位編輯都很能幹,減少本人許多行政工作,因此本人於民國八十年開始籌劃寫作現代國際法一書。為了專心寫作,首先將課程集中在秋季講授,春季只教一門課,民國八十年至八十一年即完成了五章。原計畫在八十二年全年向學校請假專心寫書,但剛開始寫書不到二個月,應國內邀請返國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一職,因此寫書一事又告中輟。在國內服務期間,只有利用週末在辦公室寫作,並利用此段時間到中央圖書館查閱資料。在此一時期,承蒙祕書歐陽純麗女士週末前來幫忙整理文稿及代查資料,順利完成了三章。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底辭去公職,為儘快完成此書之寫作,再向馬里蘭大學情商減少授課時數,所以在同年三月至八月將餘下八章完成付印。現代國際法一書從開始撰寫到完稿前後歷時四年。本書的特點是儘可能在國際法闡述相關部分,找出中國的實例說明,並對與我國有關的部分作較詳盡的分析,實例多為本書之特色,亦是完成此書費時最巨的工作。本書出版期間,在美主要由張素雲女士協助校對,杜芝友女士則負責代為處理一些行政工作,使本人有時間對稿件再作核對;在國內則由陳純一教授及歐陽純麗女士擔任校對及一些行政事務。曾擔任遠見雜誌編務工作及替本人修改文稿多年的任孝琦女士,特別自國內來美協助校對及潤修文字的工作,使校稿工作得以早日完成,對以上幾位,本人表示深切的謝意!本書內容及注解複雜,並使用西方教科書的方式排印,將每頁注解放在該頁底部,以方便讀者查閱。但是這種排印方式,頗為費事,承蒙三民書局編輯部安排,該書的索引則由張素雲女士與陳純一教授負責編列。本書原來計畫有十八章,但寫到第十六章印出來已近一千頁,所以暫時省略國際環境保護法與國際法上武力的使用與中立法等兩章,待將來再版時再加入。內人謝元元女士及已逝世的家父母(丘漢平先生及楊敏儂女士)一向認為,學術工作對社會較有長遠的貢獻,因此一再策勵寫作此書不宜中途而廢,多所支持與鼓舞,該書得以順利出版,內人、先父母之功實不可沒。本人現已改任馬里蘭大學名譽教授(Professor Emeritus),專任東亞法律研究計畫主任,目前正積極增寫國際環境保護法與國際法上武力的使用與中立法等兩章,並修訂、加強部分章節,希望不久之後,新版的現代國際法及增修後的現代國際法參考文件即可呈獻給讀者。負責編輯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中英文版一九六四年中國國際法學會創辦英文刊物The Annale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中國國際法學會年報),由張彝鼎先生主編,其後由梁鋆立先生擔任主編,但不幸在一九七九年仙逝。在一九八一年初,張先生與我接洽主辦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的事,並改名為Chines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Affairs,因國際法與國際事務有密切關係,許多與外交有關的文章及文件均可放在一起,張先生與外交部接洽的結果,外交部同意由中國國際法學會辦理此事,主編與編輯由張先生委託他認為適合的人辦理。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美不幸終止邦交,而美國於一九七九年制定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of 1979),與我國維持實質關係,雙方可以訂協定,但不能訂條約。但美國與我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oordination Council to North American Affairs)與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ate of Taiwan)訂的協定,均未列在美國的官方條約及協定案中,所以我將此種協定均刊在Chines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Affairs中,以方便國人及美方人士參考(美國各大學法學院及若干律師事務所均有訂閱),美方人士包括官員,也認為這樣對他們也很方便,我國與其他國家訂的條約也列在內。年報由本人負責寄我國駐外單位參考,使當地國人士知道我國在國際事務方面仍很活躍,中共企圖孤立找國的政策,並未得逞。年報由我任總編輯,因我在美國出版過二十三本英文書及發表過一百五十篇論文;其後由於教學與工作過忙,所以聘二位副總編輯協助,一位是陳純一博士(現任文化大學教授兼教務長),另一位是杜芝友女士,後者兼執行編輯,並專任馬里蘭大學法律學院東亞法律研究計劃副主任,本人則依舊擔任主編。民國七十一年(一九八二)出版英文版第一卷,平裝本,約三百頁。出版後為各方歡迎,認為有助於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及增進國際人士對我國之瞭解,因此自第二卷起改出精裝本,(稍後並補印第一卷精裝本三百本),內容亦日益豐富;自第九期起,每卷均厚達六百頁以上。目前已按年出版至第十八卷,並曾出版第一至十卷索引(Cumulative Index),第十九卷則正在編輯中。而中文版部份則是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起,由張理事長聘請本人同時擔任中文版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總編輯,並由理事朱建民先生洽妥商務印書館代為出版、發行。第一卷出版平裝及精裝本,自第二卷起只出精裝本,目前已出版第十三卷。年報改版初期因經費有限,只能聘請兼職人員,後因事務繁雜,經張理事長同意,聘請兩位國內大學畢業,在美有碩士學位者為專職人員,負責處理編輯、發行及編譯等事務。目前是杜芝友和李郁凡二位女士負責。與國際法學會(ILA)的關係與參與我政府在大陸就參加國際法學會(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但不是用中國國際法學會的名義,而是用其他名義。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八日政府遷台後,中國國際法學會(Chinese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以中國(台灣)(China (Taiwan))名義加入國際法學會。目前的名稱是Chinese (Taiwan) Branch.在我接任理事長之前,我國雖然參加國際法學會,但很少出席各委員會的會議。在我任內,不僅力爭外交部條約司需派員參加各委員會的會議,同時推動國內相關學者也要一起去,並在會議中發言,回來再向外交部報告。其中有價值的報告則刊在中國國際事務年報的中文版。此外,由中國國際法學會與外交部人員合組團體到各國拜訪及聯絡當地國際法學者,當時並與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配合,訪問了許多國家。找國與ILA已建立良好關係,特別是執委會主席史琳勳爵(Lord Slynn),已來中華民國訪問數次。我在理事長任內舉辦過二次國際法學會的大規模會議:一次是一九九五年的國際法學會第一屆亞太區域會議;另一次是一九九八年的國際法學會第六十八屆世界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