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之文学理论导论.doc_第1页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之文学理论导论.doc_第2页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之文学理论导论.doc_第3页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之文学理论导论.doc_第4页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之文学理论导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之文学理论导论第一课一理论与方法论的区别:可以这么说,方法论就是对理论的运用。但是倘若认为理论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直接被应用则是不对的。理论有时候仅仅是一种纯粹推测性的东西;是对某事物的一种假说,并不一定需要知道这种事物的确切本质。就像其他人回复列西达斯(Lycidas,弥尔顿的一首诗),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所用的方法那样,我们将对托尼的拖车(Tony the Tow Truck)进行回复,以便对应用理论提出一些问题。二我们将尽可能仔细地对文学进行定义如果某种事物导致了文学,那么在其背后一定会有某种权威性,因而我们会问“什么是作者?”同样,如果文学具有某种影响,它一定会对某人产生某种影响,我们则会问“什么是读者?”文学理论与这些问题有关,而将这些问题组织起来则构成了我们教学纲要的主要内容。我们将学到如下内容:文学在某种程度上由语言产生,某种程度上由人类心理产生,或者在某种程度上由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原因促成。最后,关于文学理论,人们还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我们充分阐释完文本之后,是如何做出结论的;对于我们正在阅读的文本,我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吗?阅读经验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与文本面对面地交流?倘若我们使用了种种方法之后,文本与我们的距离仍然相隔甚远,我们如何面对它?想当然地以为,一切事物都源自一个基本观点,但却没有想到,基本观点之间存在某种共性:它们会共享空间,能像自助餐一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随意搭配,这些将是我们在这门课里偶尔会做的事情。三文学理论与批评历史的关系?文学批评想当然地认为所是的东西,在文学理论里面是没有的。文学理论与价值判断的问题无关,也与伴随而来到的评价问题无关。文学理论将这些想当然的东西看做是经验的感觉,或者读者的感觉。文学理论关注的是这样一些问题:描述,分析和怀疑。四文学理论里有什么新内容?文学理论是对事物基础的怀疑,大多数情况下,是对文学理论自己本身所做之事的怀疑。为什么在20世纪,对阐释的可能性会有如此大的怀疑?人类历史的概览:怀疑主义起源于现代性(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不要和现代主义弄混淆,是20世纪初期的一种现象,但是现代思想的历史通常起源于笛卡尔,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这一代人。笛卡尔在其沉思录里提出了一些关于我们如何认识事物的问题,其中一个关于怀疑的问题是,“也许我不是疯了?”(might I not be crazy?)康德说过:“我们无法认识物自身。”1807年,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里说,“我们具有不愉快的意识,而它则导致了一种疏远,使得我们远离那些让我们认识的事物。上述人物的观点归纳到一点则是,意识不仅仅与世界疏远,也同自己本身疏远。在马克思看来,两种形式的信仰对商品价值的信仰与对上帝的信仰是一样的。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历史和经济因素能够决定我们的思考内容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意识”。尼采认为,意识的不真实性在于语言自身的本质。弗洛伊德对意识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口误意识的错误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受潜意识的影响。21世纪居于核心地位的则是达尔文思想。越来越强调认知科学,从社会-生物学角度研究文学以及阐释程式,这些都源于达尔文思想。下节课内容提要:1亨利詹姆斯1903年的大使,契诃夫(Chekhov)1904年的樱桃园(The Cherry Orchard),托尼的拖车2简要描述小孩子所看的书是怎么样的?3探讨“什么是作者?”第二课一自主性与历史决定论如果按照这些作家的说法,如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等,意识是由隐藏的力量控制或决定的,那么我们如何相信意识的自主性。历史决定论的问题同文学理论的问题一样重要。20世纪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具备自主性这样一种思想的来源是什么?自主性是指我们行动时有一种完整感,而不是像个木偶一样被外力驱使着行动。在契诃夫的樱桃园,有一个有趣的但并非主角的角色,是一个名叫Yepihodov的管家。他所说的话能代表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第一页底部,他说,“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我看了许多巨著,但还没有决定我未来的方向以及我想要追求的东西,以便能适当地讲话。”注意这里他对能适当讲话的执着追求。他对书籍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觉得自己陷入了那些书本的模式里了也即人的思想是由语言决定的。再看詹姆斯的大使里的富有魅力的角色史瑞得(Lambert Strether),他是这样一类人,无法忘记自由仅是一种幻觉,是为了让自己从所关注的事中脱离出来而已。二作者权威性的丧失由此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话题,也即作者权威的丧失,用罗兰巴特的话来说,就是“作者已死”,用福柯的话来说则是“什么是作者?”一些评论家认为,一位作家的所有作品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没有了权威的作家名字同时还代表了某一文学领域类别。上节课忘了要讲的内容: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话语”(discourse),“文本场”(textual field)或者“散漫性”(discursivity)这些词,而不是“文学”这个字眼。形成关于某个文本本质的知识,我们不需要诉求于作者的权威。作者是一个信号,福柯称之为“功能”。但这并不是说作者不存在。是的,巴特曾经说过“作者已死”,但并不是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这个层面上的意义。而是说首先,我们如何知道作者在那儿,其次,决定文本意义的时候下个星期会谈到是否要尝试着去诉求于作者的权威。福柯认为,我们在寻找文本意义的来源时,不应再诉求于作者的权威。三为作者辩护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Preface to Shakespeare)里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对作者的权威致以尊敬。“当然,考虑作品本身是很好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提醒自己注意我们自身的价值。作品不是由机器产生的,而是由人的天资创作的,如此能让我们对自身能力给与高度评价。”下节课内容提要:阐释学,阐释学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阐释的本质?文本则是伽达默尔(Hans-Georg伽达默尔),海德格尔,赫希(E.D. 赫希)的作品选段。第三课一阐释学的历史阐释学首先起源于宗教,特别是来自于基督教的传统,开始关注阐释的艺术和本质。在西方世界里,阐释学的由来与新教改革有关:a)意义变得非常重要,b)弄清楚意义变得很困难。几乎大多数的18世纪的文学里还没有出现阐释艺术。看一看那些18世纪作家的文本,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们对意义并不给予重视,将之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以亚历山大蒲伯和塞缪尔约翰逊为例,在他们思考文学时,比如为什么文学很重要以及文学的本质是什么,但是却并不考虑阐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阐释对于文学而言毫无价值;如果你想阐释文本,不会有任何收获。在18世纪后,紧接着出现了浪漫主义。在西方文化里,将教育从宗教中分离是启蒙时期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在18世纪里,关于浪漫主义很重要的一点是,正如加拿大教育家、文学批评家弗莱(Northrop Frye)所称为的“世俗经文。”换句话说,文学的意义变得更加困难,是因为其主观性,并且不再包含那些产生文学重要性的普遍价值观念。为什么文学变得越来越重要,是因为文学开始部分地扮演着宗教的角色。随着世俗经文的普遍化,文学被认为是一种特别重要,同时又难以理解的东西,这样很自然的阐释学便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神学者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致力于建立阐释学的准则,将之尽可能多地运用到经文的研究中,并且建立了一种传统,即将文学作为阐释学的核心。紧接着施莱尔马赫便是处于世纪之交的狄尔泰(Wilhelm Dilthey),海德格尔1927年的存在于时间以及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二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观点什么是阐释循环呢?是一种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学习阐释学的学生来说(伽达默尔的学生除外),也是一种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即致力于明白作者意图被理解的关系。今天所选的赫希的引文就属于这一类:文本是一种包含着作者意义的媒介。而对伽达默尔而言,情况则有一点不同了。阐释循环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读者与文本的关系,但其有多种方法。最通常的方法是看作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拿到一个文本,首先读到一个短语或者句子,这只是文本的一部分,但是我立即就可以通过这个部分来假设全部。我接着继续阅读下去,部分读的越多,对整体的观点也会发生改变。这种来回反复的阐释就构成了一个阐释循环。其次,还可以被看作是现在于过去的关系。正如伽达默尔认为的,阐释学并不只与历史视域有关,同时与文化、社会和个人视域有关。伽达默尔反对其他人对于阐释学的一个看法在于,他们认为阐释是有方法的,而这种方法被伽达默尔批评为历史主义。他认为历史主义是这样一种观点:你可以将自己的偏见放在一边,也即你完全可以排除掉自己的主观性,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他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你无法排除掉这些偏见,你所能做的只是直面另一种视域,在它和自己的视域之间找到沟通的桥梁,也即共同点。有一点得承认,伽达默尔的观点事实上是一种保守主义的观点。因为按照他看来,除非我们自己的视域能与我们所阅读的文本有足够多,足够大的共同点,否则我们是无法有效地结合不同视域的。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偏见应该当做先入之见来理解。三赫希的阐释学观点赫希在阐述学准则上的观点与伽达默尔的极度不容。赫希谈论的是意义,尽可能地得到正确的意义,但是却并没有谈到真实性。而伽达默尔谈到了真实性。赫希认为重要的东西是意义;伽达默尔也认为重要的是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是他俩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是不可避免的,他要强调在我的阐释中,总是会有我的存在。而赫希认为,在阐释中没有我,这样就能精确、客观地得到意义。但是请注意在他的观点中,真实性没有得到支持。下节课内容提要:形式主义的不同种类,美国新批评第四课一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观点在这里的注解上,伽达默尔所表达的观点,我们是无法同意的。如果你要表达的某种观点与我自己的完全不同,那么我就无法理解,不论你的观点是否含有反讽意。我们以政治竞选为例,我们的竞选对手是绝对挖苦与讽刺我们观点的,我们完全能理解其讽刺意。同样,竞选对手也能明白我们对他观点的讽刺意。在理解这些讽刺意时,并不显得困难。我并不认为理解讽刺意是以我们之间在某点上能达成一致为基础的。伽达默尔的假设是为了能够理解,必须有一个达成一致的基础。在他的文章里曾经说过,为了认识到我们存在于某事物中,仅仅靠我们自己的历史视域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还得“突然停住”(pulled up short),也即重新返回那个例子。他甚至认为,如果我们没有进行这种“突然停住”的活动,我们的阅读则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想当然的以为我们所阅读的文本完全在我们的视域之内,并不努力去理解有些什么不同,伽达默尔承认这一点,但是却并没有强调它。因为他认为需要被突然停住差距并不是一个大问题,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很容易跨越的差距。对他而言,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差距,我的视域与文本视域之间的差距,只是一个小问题。但是对于伊瑟尔来说,这则是一个大问题,原因在于他所提出的“读者的行为”。二赫希的阐释学观点我要谈论赫希的一个观点“意思是意识的事,与文字无关”(meaning is an affair of consciousness and not of words),即意义不在文本中。意义是作者的意图,这就是我们在阅读时要达成的目标。赫希是威姆萨特(Wimsatt)的学生,他是意图谬论的作者。赫希正与老师相反,在其第一本重要的著作解释的有效性(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中,他认为我们能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寻找意图,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三对赫希有利的观点直觉上看来,我们难以赞同赫希的观点。但是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在某些实践中,我们的确是在诉求于作者的意图。举个例子来说,在考试前,老师会说,“不要重复你学到的那些作者所说的话。而是希望你们能理解这些作者。”你得要向老师证明,你理解了作者,能够通过其他的词来表达那些作者的意思。老师要的是解释,解释的其中一种形式就是改写。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你能用其他的文字改写,这种其他的文字就是一种诉求于意图的形式。四伽达默尔和赫希观点的不同之处赫希所说的正是伽达默尔遗漏的地方,即认识到本文的意义(meaning)和文本的含义(significance)之间的区别。文本的意义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而文本的含义则是对我们而言的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文本的意义,使之对我们有含义。伽达默尔不认为我们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我们不知道因为这与视域的融合有关,我的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也不能确定意义在哪里中断,含义在哪里开始,因此,将它们两者分开是我们在阐释循环过程中无法完成的。这是伽达默尔的立场,也是所有反对赫希的人所持有的立场。五伊瑟尔的阐释学观点沃尔夫冈伊瑟尔关注的是读者行为(德语Akt des Lesers)。这也是他的一本书的名字,传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更直接的是,来自于波兰思想家罗曼英加登的观点。伊瑟尔对读者经验的关注成为了一个思想学派,60和70年代在康斯坦茨大学建立起来,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称为“接受历史”或者“接受美学”的讲座。康斯坦茨学派的影响接着波及到美国,并且产生了许多分支,特别是对一位批评家的早期作品产生了影响,我们在之后的课程了会讲到的,斯坦利费什(Stanley 费什)。在与文本世界的沟通方式上,伊瑟尔的观点比起赫希来,更接近于伽达默尔的。我们可以说伊瑟尔是对伽达默尔观点的重构,也即重构视域的融合。伊瑟尔认为意义的空间是实在的。既不在文本里,也不在读者身上,而是在文本和读者之间反复来回的协商所产生的结果。这是在不同视域之间的阐释的结果。他同样也赞同伽达默尔的一个假设,对意义的解释不可能完全是客观的。这自然会让我们关注到“差距”的问题,以及差距在阅读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问题。差距是一个深渊,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就像插头与插座接点之间的关系。在读者的视域和文本的视域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同,需要你去“突然停住”那些让你感到惊奇的东西。伊瑟尔将他全部的关注点集中在惊奇的要素上。如果作品不让你感到惊奇,它则是不值得你去阅读的,它也没有任何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惊奇出现,阅读过程只会让你哈欠连天,那何必还要劳神去读它呢?但倘若惊奇太大了,就会导致读者过度紧张,会将这本书失望的丢掉。因此差距的距离应该处在令人感到乏味和感到过度紧张的两个极端之间。创新,即改变的准则,对期待违反的准则决定了文学文本的价值。伊瑟尔认为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区别在于:阅读非小说,我们不需要被惊奇;但是在读小说时,为了进入阐释循环里,我们就需要惊奇的要素。“陌生化”,即一种期待或者感觉需要被违反的张力,有结构的张力就是伊瑟尔所认为的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兴奋。在伊瑟尔看来,读者得费一番功夫,如果文本没有给人一种虚构的感觉,倘若就像日常生活一样的话,就不会产生对期待的违反了,这个差距就还不够大。托尼的拖车这一文本就是关于期待如何被违背的例子。六伊瑟尔与伽达默尔的观点不同之处在“阅读”和“阐释”之间有一个区别。就像赫希提出的,意义和含义之间的区别一样。伊瑟尔并没有作出很多区分,这在他的观点里并不太重要。而另一个区别则很重要,他强调创新是决定选择和阅读阐释策略的价值准则。创新也是伊瑟尔所关注作品的一个特点,这与伽达默尔所关注的保守的,传统的作品是不同的。伊瑟尔对于差距的理解是肯定读者的想象力,比起伽达默尔提倡的犹豫、保守的策略来,这是一个更勇敢的阅读过程。伊瑟尔所有关于文学的概念都以小说为基础,这也是伊瑟尔和伽达默尔之间较为明显的一个不同点。伽达默尔是一位历史学家,其注重的文本与哲学,社会思想有关的文本,当然也有文学作品;而伊瑟尔仅只关注小说,如何阅读小说,如何理解小说以及如何决定小说的意义。他后期开始思索小说的人类学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小说,为什么会存在一个持续的跨历史的现象,人们会讲故事给不同时代的人听,为什么我们认为有必要讲故事?第五课一形式主义1.1 柏拉图柏拉图在理想国(Republic)里表明,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那是因为诗人是糟糕的模仿者。他们尽可能糟糕的模仿实在性。他们与实在性的理想形式隔着三层。苏格拉底将他们称为说谎者。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是范畴的错误,因为诗人并不模仿实在性,事物就是它们自身。诗人模仿的是事物应该所是的样子。换句话说,诗人要做的事情是组织或者将形式与实在性的无序联系起来,如此这样做,是建构实在性,而与真实世界毫无关系也就是说,诗人并没有提到现实世界里的什么东西,而是将真实世界里的事物理想化,如此,经过理想化的事物并不是实在性了。这就是形式主义的起源,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对形式思考的始祖。1.2 锡德尼(Sidney)锡德尼写过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为诗辩护。尽管锡德尼是柏拉图的狂热追随者,但在这篇文章里却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诗人处于神性和其他种类的话语之间,这些话语在传统上与诗歌就是对立的,如:科学、哲学和历史。锡德尼认为,柏拉图是错误的。诗人不是说谎者因为他们并没有谈论一些可校验或可伪造的事情。诗歌是种转变,不是表现事物是什么,而是表现事物应该所是的样子,诗歌改变实在性。因此,这种观点是再次为文学是一种形式的观点辩护,认为形式与真实的混乱无序有关。锡德尼将诗歌置于神性和其他科学之间,也即诗歌并不是至高的事物,因为他认为人会死去,出于他虔诚的宗教观点,毫无疑问,他将诗歌排在神性后面。康德也是这么认为的。康德认为,我的主观愿望决定了我的态度,决定了我对事物的态度,无论它是令人愉悦的,或是好的。事物并不因我而存在,它为自己存在。我的喜欢或者讨厌来自于判断力,而不是理解力(感官能力)。判断力是一种理性能力(我们的认知或者道德能力)。1.3 康德康德在目的性(purposive)和针对性(purposeful)之间做了一个区分。针对性是对象的实用目的,它能做什么?它能为我做什么?它在世界里如何运行?它与我的生命有什么关系?而目的性是指它自己满足自己的方式。它有其自身的目的,是一种形式。它表现为自给自足(self-sufficiency)。这便是康德的著名区分,什么是目的性,美学对象的组织;什么是针对性,是任何对象相对于我们,相对于与世界的组织。但是一个美学对象却可以是针对性的,也即我们可以将之看作是针对性的。比如,我看见一个裸露的身体,被艺术历史学家称为裸体。我并不接受这仅仅是一个裸体,我可以想要之,可以指责之,也可以表示惊奇,这就不再是美学的了。1.4 王尔德奥斯卡王尔德在其著作陶林葛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的序言里表示,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我们并不对一切事物感兴趣,仅仅因为我们乐于对事物采取某种看法;但是有些事物,我们却并没有这种兴趣,但能承认它的自给自足以及价值,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艺术可能的方式,同时也是我们的能力不感兴趣的方式,是承认自由的存在:我是自由的,事物是自由的,脱离于它能对我的有用性,这也是对艺术的观点,同时也是人类判断力的看法,这一点在人类思想史上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形式主义传统的支撑。这与19世纪的美学运动认为形式是为了价值的缘故的观点是相抵触的。二新批评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是新批评派的首批成员或创建者。同样,巴特的著作和他的同时代人波利特(Poulet)、让斯塔罗宾斯基(Jean Starobinski)以及其他人的作品构成了法国的新批评(法语La Nouvelle Critique)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Beardsley)的意图的谬论(The Intentional Fallacy)。可以说威姆萨特和伽达默尔之间有共同点,因为伽达默尔没有过于谈论作者,他感兴趣的是他所称的意义,主题(德语die Sache)。他关注读者如何通过文本的揭示获得意义。因此诗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个独立的对象,有着自给自足的意义。如果意义不是自给自足的,我们就不会判断这首诗是成功的。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意义的实现,而无需诉求作者的意图。三诗(poem)与诗歌(poetry)的区别如约翰邓恩所说,诗是一个微观宇宙。通过诗的例子,认识到文学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事物应该所是;事物应该所是有组织的形式,有自己的连贯性,且具有自给自足性。这就是为什么诗,抒情诗是新批评所看重的文学话语形式。而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新批评对诗歌是不感兴趣的下节课内容:济慈1935年的诗天青石(Lapis Lazuli),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的论文以及新批评的其他方面内容第六课一关于威姆萨特的意图谬误第11个注脚的解释威姆萨特在意图谬误的第11个注脚说道,在一首诗作成之后,构成其的字词的历史与诗的整体结构有关,不能由于考虑到意图而被忽略。以济慈1935年的诗作天青石(天青石是一种蓝宝石)为例,是这样开始的,“我听到一个歇斯底里的女人们说/ 她们讨厌调色板和提琴弓/ 诗人总是很快乐的(gay快乐,现在有同性恋的意思)。”我们应该谈论一些重要的事情,特别是政治和社会秩序。但是,济慈持与这种观点相反的态度,认为艺术仍然是重要的,因此他很讨厌那些不想谈论音乐、绘画的人,他们也不想谈论那些总是“快乐”(gay)的诗人。不用说,济慈并不会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改变,“快乐”一词的新意义会与他的诗联系起来。济慈只是从尼采的书里借来的一个词froehlich(德语),译成英语就是“快乐”。但是从某个角度来看,也很难否认,现代意思的介入没有给予诗的本质某种连贯性,一种额外的、复杂的连贯性。再看另一个例子,托尼的拖车,在第二行写道,“我住在一个涂着黄色墙漆的小车库里”。“黄色”的本意,正如布鲁克斯所说的,就是车库被刷成某种颜色;而言外之意,显然是作者没有意识到的,则是这是一篇献给站不稳的婴儿的作品言外之意是指责其胆小,也可能是为了指责亚洲人。可能托尼就是亚洲人。这些与文本无关,我们可以审问作者的内心活动。这些即是关于威姆萨特的第11个注脚的暗含意的例子。二20世纪30年代的学术背景艾略特在英国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里提出了一些对新批评深有影响的观点。他认为诗歌应该调和各种迥然不同的经验。同样,詹姆斯乔伊斯也有同样的关于艺术作品的独立统一性的观点。兰色姆主要考虑着两件事:第一,过时了的哲学。它认为文学文本应该坚持其在被创作时代的意义。第二,一种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方法的建成,“欣赏教学法”(appreciative teaching)开始流行。下节课要谈到的俄国形式主义,他们要寻求的是某种严峻的、科学的基础、或者某种规则,因此他们的批评事业愈加仔细、系统。布鲁克斯贡献的术语是反语、悖论。燕卜荪(Empson)提出了歧义。艾伦泰特(Allen Tate)则提出紧张文学文本里的对立就是紧张;冲突的暂时悬置也是紧张。不管怎样,本意和言外之意之间的紧张就是反语达成的某种的效果。三理查德理查德(I. A. Richards)在到剑桥大学的英语系之前,实际上是一位心理学家,接受的是的巴甫洛夫(Pavlovian)(俄国心理学家、诺贝尔获得者)学说的思想。对于理查德而言,阅读与经验有关大脑思考的方式受所读文本的影响。正确或者错误的表达是科学实践的核心。关于理查德的另一方面是,正因为他如此注重科学,实际上他的观点与前面课上提到过的锡德尼、康德、柯勒律治、王尔德以及威姆萨特的观点是不同的。他反对这样的想法:艺术是独立自主的。理查德对于“科学表达”和“情绪表达”的区分,也就是一边是正确或错误的表达;一边是情绪的表达。之后,他变换了词汇,用“表达”表示科学,“伪表达”表示诗歌。他将小说也称为“伪表达”。事实上,理查德与柏拉图的观点一脉相承,认为诗歌在说谎。在诗歌思想里有某种潜在的原始主义,认为诗歌退回到了某些早期的思想。他就是这么看待“小说”或者“伪表达”的。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它呢?在理查德看来,因为它满足了我们的内心需求,而科学是无法满足的。换句话说,我们充满着杂乱的欲望,一些欲望寻求真理,还有一些欲望与真理无关,而是一些需要想象实现的需求。实现是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需求能将我们分开。文学是一种我们能调和冲突和对立需求的东西。换句话说,诗歌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以前宗教所做之事。这就是诗歌的角色,它产生我们的愿望、欲望与真理无关在其复杂、混乱的形式下,将欲望综合,表现成心理的平静。这有一点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悲剧引起的)感情净化。四燕卜荪与理查德观点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理查德的学生燕卜荪,在转到英语专业之前,是数学系的学生。他关于批评理论的巨著歧义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是20世纪最另人惊奇的著作。他认为是歧义的复杂模式控制着全篇文本,而不是气氛。只要你愿意表明气氛如何以及为什么是本质,来自于大脑思维的复杂性这是理查德与燕卜荪之间的联系;诗歌表明一种调和,正像叙述者试图调和他与远离自己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样。但同时,燕卜荪和理查德之间也有差别。首先,燕卜荪并不关注读者经验。而理查德可以说是具体化了伊瑟尔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 斯坦利费什(Stanley 费什)等人的思想他们对读者反应感兴趣。燕卜荪对作者意图非常感兴趣。对他而言,阐释过程中,在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来回往复地移动是极其自然的。但最大的不同在于,燕卜荪是新批评的先驱在于他很少关注整个文本。他对诗的统一性并不感兴趣,仅仅关注于与暗含义、可能性有关的“局部效应”(local effect)。关于燕卜荪的另一个方面,使他与其他人极度不同的地方,是他认为诗歌不能够调和冲突的需求。他认为文学并没有使对立统一起来,或者将需求调和起来,而是暴露出对立、需求的复杂性。五形式主义受到的批评布鲁克斯同时代的一个人叫做贝特森(F. W. Bateson),他认为诗充满了复杂性,但是谁说它们被调和了?它们只是自相矛盾地(oxymoronically)处在那儿,完全没有调和自己。形式主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受到质疑的。解构主义批评道,“瞧!你不能将一根彩带系在某事物上,说:看,它是统一的。当彩带松开的时候,事物也分开了。” 在20世纪的后40至50年里,新批评主义受到的另一方面的批评是,它关于自给自足的看法,关于诗是自由的、独立于世界的看法。下节课内容:俄国形式主义(先于新批评主义的一种思想运动),伊瑟尔的文本第七课一形式主义与新批评、伊瑟尔的区别雅各布森著有语言学与诗学,早期是文学语言研究学社(OPOJAZ)的一员;随后由于各种原因,他去往捷克的布拉格,加入了一个语言学的社交圈,这是结构主义的最初起源。阐释学致力于发现意义。而俄国形式主义在这一方面与之大不相同,他们所感兴趣的是一种被称为“文学性”的东西。换句话说,倘若阐释学研究交际与理解的可行性,俄国形式主义研究的则是言语交际中的某一特别的一方面“文学性”,事实上这恰是与交际与理解的过程有关的。谁曾读过新批评和伊瑟尔的人已经注意到,这些人也对文学性所包含的阻滞我们顺利阅读的技巧和策略感兴趣。形式主义所称的“文学性”或“诗化语言”,新批评也是如此命名的,阻滞我们顺利阅读。但是形式主义特别的关注点还在于,文学被组合在一起的方式。新批评和伊瑟尔对形式的粗糙化(roughening)感兴趣,之所以如此是为了阐释学的目的。它们阻滞我们阅读,但也是为了丰富文本的意义。因此,可以说,他们仍然投身于阐释学方面。形式主义相对而言对于意义的问题,对于阐释的问题不那么感兴趣。他们所感兴趣的是“科学”、是结构。换句话说,文本被组合在一起的方式。以托尼的拖车(Tony the Tow Truck)为例,文本之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t”这个音的三次重复。在读完这个文本后,我们发现,“Tony the Tow Truck”和“Neato, Speedy, Bumpy”是相对的。换句话说,在文本的不同层次上,出现了“三”。恰如艾肯鲍姆(Eikhenbaum)引用欧西普布里克的名言(Osip Brik,俄国形式主义潮流中的重要人物)所说的“诗中的反复类似于民间传说的同意反复。” 二托洛茨基对形式主义的批评与艾肯鲍姆的辩护列夫托洛茨基的文学和革命中特别批评了形式主义。他称对形式的关注是一种唯美主义。但是艾肯鲍姆却否定了这一点。托洛茨基批评的那些唯美主义的形式可以被理解为是自我关注的、对历史和阶级斗争不感兴趣。但是艾肯鲍姆没有理会托洛茨基的挑衅,只是辩护形式主义存在的权利以及他们所做之事的完整性。明显的“敌人”,如艾肯鲍姆所说,是像波捷布尼亚(Potebnya)的学者,为象征主义的前提而辩护。就象征主义来说,他们的思想来源于被声音和语言增强的无意识;这样语言就成为了意象和思想的附属,即语音仅是一种容器,盛放着象征的思想。三形式主义的关注点现在我们已经揭示了托尼的拖车的形式、结构,但是还没有发现或揭示它的意义。你们可以看到在评论这类文本时,注意力已经从意义转到了结构上。接下来关注的是分类学即对部分之间、对文学文本的不同部分的理解,这即是说“策略”(devices)彼此并没有关联这一点对于分类的强调正是形式主义所宣称的他们所做的事情是科学的原因。在艾肯鲍姆的一篇论文里,你会看到“为了科学而努力”的表达。在他看来,让大众杂志的文学里也充满着最缜密的思想,这是要努力实现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得到某种方法,能够理解人们所谈论的事物的方法。在“为科学而努力”的背后,有两大关键人物。第一个无疑是马克思反对的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它最终导致了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此时俄国形式主义运动正处于高潮时期。其次是达尔文科学:为了生存而努力、为了支配权而努力。因此在文学里,从文学进化的方向来看,正如蒂尼亚诺夫(Jurij Tynjanov)在他的论文里所说的:文学历史本身是一连串的改变,文学文本的一些方面或者策略为了支配其他的策略而努力。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特别关注自动化(automatization or automism)的意义。他说通过文学性的各种模式达成的表面粗糙就是使自动认知陌生化(defamiliarize);让我们突然看见语言的本质,以及看到世界本身通过语言策略(将我们眼前的遮盖物撕开)而更新。因此陌生化针对的是这样的背景雅各布森称之为的灰色一致性(gray uniformity),这一词在他的论文浪费诗人的时代(The Generation that Squandered its Poets)被称为 “byt”。它表示生活里的灰色,乏味与平凡。俄国形式主义感兴趣的新奇(newness)是指陌生化的明显的或粗糙的形式。在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区别。形式主义的基本区分是双重性:诗化和实用的语言,情节和故事,节奏与韵律之间的区别。3.1诗化和实用的语言的区别诗化和实用的语言:形式主义看来,内容是功能实用的语言,我们使用实用的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是诗化语言的一个功能。雅各布森在语言学和诗学里说,诗化功能是支配;但并不是说实用语言不在场或者实用语言没有自己的功能。谈论到诗化和实用的语言,顺便提一下俄国形式主义的起源。如艾肯鲍姆解释的,他们1914年出版的第一本杂志研究诗化的声音,声音并不从属于意义。形式主义者和索绪尔都非常反对声音是拟声的,因为这种恰与符号学想法一致,认为声音从属于意义。俄国形式主义的早期著作都是为了建立这样的观点:声音不从属于任何东西,它是一种独立的策略,尽管它与其他策略相关,但并不为了解释任何事物为存在。事实上,其存在是阻滞我们理解文本。它是重复的,阻滞的。文本结构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被理解为具有一个功能。以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的一句“西班牙的雨主要下在平原上”(The rain in Spain falls mainly on the plain.)为例,“-ain”音的押韵。情节的重复加强了声音的重复。作品里重复的功能使得主角变成了一位女士。因此,我们若不是形式主义者,我们会假设这个记忆术的策略是为了交际的目的,是在谈论西班牙的天气。3.2情节和故事的区别情节和故事的区别:主题自身变成一种支配策略,它在你的脑海里暗示出一种建构它的方法,但是建构它的方法却不是支配,建构的方法取决于你自己。任何策略都可以在文学历史的发展中的某个特定时刻成为支配事物。换句话说,文学的各种方面,被称为“文学性”的方面都可以成为支配事物。下节课内容:俄国形式主义遭到的批评,索绪尔第八课一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诗学”可以被看作是符号语言学下面的一个次级领域,但是符号语言学本身并不是一种文学理论。今天我们将学到的内容与文学毫无关系,但是我们的任务是在这些与文学没有直接联系的文本中找出文学方面的含义来。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索绪尔和符号语言学的一些规则对于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符号语言学进化成了“结构主义”。接着,结构主义又将其术语,关注点,思想体系转赠给了解构主义、拉康的心理分析、法国的马克思主义、以及种族、殖民化和性别理论中来。什么是符号学(semiology)?它是关于现存的、约定俗成的交际系统的研究。所有这些系统被我们称作语言。我们彼此谈话时所使用的词汇就属于其中一种。其他的系统有聋哑人交谈所使用的手语、旗语、路上的信号灯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交际模式,其可理解性使得我们能与周围的世界交流。关于这些系统的本质,索绪尔认为,语言并不是说话者的一种功能。我在言语中使用语言,使用的是一种严格来说并不属于我的东西。它是约定俗成的即是说它属于包括我们所有人在内的公共领域。语言是符号(signs)的系统。我在思考什么事物,而对这种事物的概念与一个声音形象联系起来。索绪尔认为,在概念和声音形象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他将概念称作“所指”(signified),声音形象称作“能指”(signifier)。二符号的任意性与差异性但是索绪尔的创新点,以及相对于把符号学看作科学而言非常重要的看法有两点:是他对符号的看法。其一是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其二是我们认识一种符号的方式与认识另一种符号的方式是不同的。符号既是任意性的又是不同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文学理论”和其他观点的影响下,认识到感知能力的本质。如果符号是任意又不同的既是说,没有自然的符号,以牛(英cow)为例,在德语里是ochs,法语里是boeuf,事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但是在交际序列中,我得将不同的符号区别开来。如何做到呢?通过使用不是其他符号的这个符号。符号与自然世界的联系并不是通过任何自然的手段,符号与符号之间的联系也不是通过自然的方法。我不知道交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我是主动的positively),但我被动的知道语言单位。我知道这个符号恰是因为它不是其他的符号。即便是同音词或者看起来一样的符号也是如此,因为每一个符号都有自己的价值,并且仅仅当它出现在某一语境中时才是可被理解的。索绪尔说:“语言是一个独立词汇的系统,每一个词汇的价值仅仅来自于在一个图表中与其他符号能够同时存在的关系。换句话说,词汇的价值无法由自己的语境决定。除非它与其他的词汇不同,才能被我所理解。举例说明,马路上的信号灯有三种,红黄绿。每一种都与其他的不同。对于红灯,我们有两种思考方式。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知识是积极的,自然而然地说“红”在交通灯中意味着停。但如果从符号系统的角度来看,红灯就是既不是绿灯,也不是黄灯。在中国的文革时期,江青就不会同意红灯表示“停”,因为它是进步的颜色。也还有其他的时候,红灯既不表示“停”,也不表示“走”。在每一个新系统里,你可以看到它都具有了新的意义。我们是如何看待周围事物作为一个符号系统的组织结构的。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认为我们是自然而然地认识事物。但是这一观点对于符号学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使我们认为我们认识事物是主动的无需思考。索绪尔反驳道:“如果我们不知道某事物不是它所不是的时事物,则无法认识它。认为我们认识事物就表示我们能主动地认识它们是一个误区。我们认识事物但也是通过否定(negation)其他的事物,而被动地(negatively)认识它们。三我们如何认识事物?今天所谈论的是我们如何认识事物。符号学的观点是:我们认识事物是因为它们的约定俗成的本质。也即是说,因为它们是存在于一个系统内。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如果我们不承认符号存在于一个系统内,就无法认识它。所以符号系统的可理解性就在于它们的约定俗成性。我们不能将自己的个人意愿强加于约定俗成的系统上,期待它会有所变化。仅有一个例外,某些时候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威望等能够改变我们谈论事物的方式。比如非洲裔民权领袖杰克森(Jesse Jackson)试图说服我们使用非洲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这个笨拙又多音节的词,但是他做到了。下节课内容:共时性、历时性第九课一共时性和历时性索绪尔对历时性与共时性之间的划分,不仅对符号学,而且对之后的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都很重要。形式主义认为,某个给定文本里面的功能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同时功能(syn-function),文本里一个功能与其他功能之间的关系;自动功能(auto-function),某种在文学历史里持续的或者重现的功能。在索绪尔的语言学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划分与这两种功能基本上是一样的。索绪尔认为,如果某事物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共时性的,即是说,它们是在那儿的东西,而不能是它们所非的东西;而倘若是共时性的,比如你学习的某种语言,其变化不仅是一定的也是必要的。以元音大突变为例,结构主义对语言的看法为,在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的时间段内,每一个元音的发音都发生了变化,这种突变是很有规律性的。而事实上这个突变过程是一个历时现象,就不能从规律性方面来看待了。这就是共时与历时之间的关系。二结构主义的最大贡献可能结构主义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对叙事学的影响。在后面的课程里会看到的彼得布鲁克斯(Peter Brooks),弗洛伊德,巴特的叙事结构分析(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还有托多罗夫,热奈特,德曼等等的思想和著作都对叙事学理论贡献颇大,而叙事学则直接受惠于结构主义思想。三形式主义和符号学的关系在形式主义里,我们学到了功能的概念,以及同时功能和自动功能的关系,它们之后变成了共时性和历时性。而在符号学里,学到了被动的知识(negative knowledge)的概念即是说,在施特劳斯对俄狄浦斯的神话的分析中,被动的知识就是没有正确的版本,没有原始的版本,没有主动的版本。我们已经学到我们认识的事物与我们认识的其他事物是不同的这是符号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同时对结构主义而言也很重要。结构主义致力于研究对象,及对象的本质。形式主义也研究对象,但是并不将对象分解。他们将对象看作如其所显示的那样,将对象分解是为了其各自的功能,显示出功能的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支配的,附属的等等关系。所有这些功能再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从施特劳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结构主义者们在做的事情。结构主义分析的对象来自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归类,而这些数据来自所有俄狄浦斯神话的可以得到的版本。结构主义的分解行为并不是为了看某事物是如何运作的,而是将分解出来的部分,重新组合起来,以便得到一个新的对象。他将功能分为四栏:过度评价的血缘关系(over-evaluation of blood relations),低估的血缘关系(under-evaluation of blood relations),以及对土生土长的否定(denial of autochthony),以及对土生土长的坚持 (persistence of autochthony)。但是你可以发现,施特劳斯遗漏了一点,他没有提到Jocasta(俄狄浦斯之母),她不在上述四栏之内。俄狄浦斯出生时是跛足,施特劳斯也没有提。四雅各布森的等价原则和诗意性功能(poetic function)原则雅各布森主要关注诗律,这是他的著作俄语诗律(Russian versification)的主要特点。这篇论文讲的是诗意性功能,形式主义者称之为文学性。诗意性功能将一个选择轴(axis of selection)里的等价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ce)投射到组合轴(axis of combination)里。那么什么是等价规则呢?在他的论文失语症里,将之称为“隐喻”。是一种符号之间的相似或者不同的方式。清楚一点说,就是同义词或者意义完全相对立的反义词的关系。根据等价原则,符号可以被理解为音位、词位和语法单位(tagmemes)。将这类符号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寻找诗意性功能的人要做的事情。诗意性功能就可以被理解为转喻(metonymic)。换句话说,如果我造一个句子,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词汇一个接着一个排列起来,这就是转喻。转喻是根据语法规则、句法规则或者逻辑规则,选择符号的过程。五雅各布森的六种功能划分“下雨了”(It is raining)这句话,如果我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我想说的则是“我在雨里唱歌”或者“我的心里在下雨。”。也即我在讲这句话是表达了某种情感。因此,这句话的意义被雅各布森称之为情感功能。一个小孩没有穿上外套就想跑出去,他的父母会说,“下雨了”,意味着“穿上你的外套”,这是能动功能(conative function)。雅各布森称之为“对听话者的规定”。假如我是一名天气播报员。我无需看着窗外,只要看着图表就可以自信地播报“下雨了。”每一个人都会认真看待我说的话。“下雨了”的所指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传达了某种信息。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是为了确定交谈是有效的,“测试其他人,你在听我说话吗?”下定义的功能则是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下雨了(It is raining.),it是什么?在其他语言里也有这种现象,德语Es regnet(下雨了)里的es,法语Il pleut(下雨了)里的il。“it”起着的语法和句法功能,对于语言学家而言,难以分析和解释。在雨中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