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唐雎不辱使命.doc_第1页
22唐雎不辱使命.doc_第2页
22唐雎不辱使命.doc_第3页
22唐雎不辱使命.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唐雎不辱使命一、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君说:“我要(或想或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即句中加重语气的助词,可译为一定要、恐怕、大概)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终身(或始终)守护着它,不敢(随便同别人)交换!”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或于是)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和魏国,可是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呀。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充(或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着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或只)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秦王大怒(即盛怒的样子),对唐雎说:“先生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或从来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使百万人的尸体倒伏下来,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青色(或灰白色)的大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伏下来,血流五步远,天下人都将穿上丧服,今天就是这样啊。”(于是)拔出宝剑站了起来。秦王(顿时)变了脸色屈服了,直身而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或懂得)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二、书后研讨与练习(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妄想用欺骗手段吞并安陵。(注意:“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是欺骗。)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秦王先以大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且秦灭韩亡魏”骄横之气力压唐雎,实行暗吓;后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恫吓唐雎。针对前者,唐雎不动声色,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予以委婉回绝,从容应对;而对于后者,唐雎以“士必怒,伏尸二人”针锋相对,慷慨陈词,力敌秦王,不辱使命。3唐雎的使命是什么?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1)挫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阴谋。2)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4、文章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在针锋相对中,秦王态度有何变化?由“怒”到“谢”。5、文章末段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秦王,虚写唐雎。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实写秦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纸老虎形象,并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由于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在前面文段已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详略更加得当。(3分)解析:回答此类题,可以采用“分总”的思路考虑。分:为什么实写秦王:塑造了秦王的反面形象,用以衬托唐雎的正面形象。为什么结尾不直接写唐雎:唐雎的形象前文已表现得非常充分,再写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总:从塑造人物形象和详略得当两个方面归纳这样结尾的好处。6、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本文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申,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唐雎是一个具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胆有识(或智勇双全)性格的谋臣。秦王是一个具有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性格的形象。秦王是非正义者,对比中衬托了唐雎正义者形象。【注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1)通过对话(语言描写),突出人物性格。2)通过衬托对比,刻画人物形象。】7、本文主题是什么?(主题归纳方法之一:揭示人物形象的性格或精神以及对时代的影响)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8、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诸葛亮劝谏方式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直言相谏。不同点:前者口语犀利,针锋相对;后者使用书面语,书面劝谏。(二)书后题: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1也: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 “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2、哉: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或只)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2)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呀!) “哉”表示感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3、乎: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读书人三天不见,就应重新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他,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4、矣1)与臣而将四矣(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2)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三)书后题: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要(或想或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终身(或始终)守护着它,不敢(随便同别人)交换!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四)书后题: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你请教老师,查找有关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在班上讲讲他们的故事。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而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如唐雎),有寄食人下的食客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xuan1声)客孟尝君、毛遂自荐、烛之武退秦师等。三、(中考)内容理解1阅读文章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请简要分析。 秦王易地并非真心,意在吞并:秦王“使人谓”,并以“寡人”自称(只有对下,才可自称寡人),可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2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轻寡人与?3简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4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5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启示:略。(提示:第二问可自选角度,如可从名袋文蓖,吾之有据,言之有力等方面去谈) 探究:“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悦”,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说出不肯易地的原因“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话,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探究:“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探究:“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四、中考字词句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且秦灭韩亡魏”一句中“且”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B且壮士不死即已(况且)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和)D存者且偷生(苟且)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夫:此庸夫之怒也 夫战,勇气也 B素:天下缟素 可以调素琴 C色:秦王色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徒:亦免冠徒跣 徒属皆曰:“敬受命。A项,名词,人语气词;B项,白色的不加修饰的:D项,光着(脚)下属。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