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doc_第1页
第一章 绪 论.doc_第2页
第一章 绪 论.doc_第3页
第一章 绪 论.doc_第4页
第一章 绪 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 论1.1 问题的提出1.1.1 选题背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三农问题”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之一。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使农民通过向城镇转移最终实现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最有效途径。一般认为,中国尚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不充分状态,有40%-47%的农业劳动力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但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使农村劳动力呈现出明显的兼业经营行为,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口城市化,因此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只有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离土离乡,转移到城镇中的二三产业,才能一方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促进总体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实现城镇反哺农村,从而有效地缓解我国的二元经济矛盾。然而,城镇地区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由于三次生育高峰形成的人口惯性,城镇同全国一样正处于劳动力供给最丰富的时期,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正在下降。劳动力供给过剩和就业需求不足使城镇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此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镇一直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模式,企业中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和就业体制的转变,这些隐性失业人口逐渐转变为公开失业人口,致使城镇出现了大量下岗人员,这进一步加剧了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矛盾。可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人口城市化进程会逐渐加快,乡城人口迁移将日益活跃,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城镇务工经商,而城镇内部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参与率高,每年就有数百万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安置,同时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又产生了大量下岗人员需要分流安置。因此,在城镇就业形势已经很严峻的情况下,城市化形成的人口乡城迁移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矛盾,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与此同时,城镇现有的就业形势也会对人口城市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如经济增长的就业创造能力直接影响到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水平、企业职工的下岗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乡城迁移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则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因此说,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两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重大问题,对未来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城镇就业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对人口城市背景下城镇劳动力供求关系进行理性的分析,对现有城镇就业形势下人口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对二者未来的协调与发展作出合理的设想,意义就显得尤为重大1.1.2 写作目的 本论文之所以选择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的关系研究,而不是单独研究人口城市化或城镇就业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方面,国内外学者一般只是对人口城市化或城镇就业进行单方面的研究,对于二者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较少,更没有完整、系统的综合分析,通过本论文的写作,可以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构建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关系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人口城市化与就业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两大现实问题,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未来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本论文的主旨是理清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二者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完全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还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协调关系,抑或存在某些矛盾,但绝非完全对立的关系。如果二者之间的矛盾可以调和,有没有这样一条均衡路径,既可以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又能缓解城镇就业压力,而这一均衡路径的实现又需要怎样的制度基础。因此,本文运用当代宏观经济理论,特别是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的主要原理,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考察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二者协调发展的均衡路径,并探讨解二者矛盾的发展策略。 。1.1.3 研究意义 本论文写作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为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水平之间建立了理论分析框架。以往的研究多数侧重人口城市化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忽视了城镇就业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本文借鉴并发展了哈里斯-托达罗的乡城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除了引入制度变量以外,还将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决策与城市化发展联系起来,构建了城镇就业水平对人口城市化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二者之间的理论 4银行统计资料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提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互促规律”;诺瑟姆(Ray.M.Northam,1979)通过对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轨迹的分析,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指出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推移,各国的城市化以拉伸的 S 型曲线发展,并将城市化进程划分为初期(30%以下)、中期(30%-70%)和后期(70%以上)三个阶段。 国内学者周一星(1982)指出在众多影响城市化水平的因素中,经济水平最为重要,并对 137 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对数曲线关系,建立了城市化率与人均 GDP 的对数回归模型,且对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预测,并指出各国的情况不同,预测的结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校正,这一成果在本质上发展了钱纳里关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理论,也进一步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张颖 (2003)对钱纳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进,一是对其研究指标体系中的人均 GDP 的货币价值量加以折算,二是在应用于不同国家时加入了国家人口数进行重新修正,并且通过对 1999 年世界各国发展指标进行统计,得出了城市化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本回归模型,计算出另一组城市化率与人均 GDP 的一般关系指标,对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水进行判断,这一成果与钱纳里学说一脉相承,都肯定了国家城市化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正相关关系,只是更改和引入了部分参考系数和变量,在本质上进一步论证了钱纳里的学说。谢文蕙、邓卫(1996)对诺瑟姆“S”型曲线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推导,运用这一数学模型,对全世界和部分国家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回归,验证了诺瑟姆“S”型曲线在各个国家城市化发展中普遍存在。陈彦光、周一星(2005)借助 Logistic 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城市系统指数模型的特征尺度修正和完善了Northam 曲线,并将城市化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 19.04%时为初期阶段;在 19.04%与 50%之间为加速阶段;50%与 80.96%之间为减速阶段;80.96%以上为后期阶段。上述这些理论成果是对钱纳里学说和诺瑟姆曲线的延伸和验证,进一步说明了两者是城市化现象中普遍存在的规律,也被我国学术界大量引用(陈秉钊2001;仇保兴,2002;汪光熹,2003)。 在人口城市化动因与障碍方面,国外经济学者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收入(Banerjee,1991;Decressin,1995)、效用(Carrington,1996;Borjas,2001;Spilimbergo,2002)和利润(Spilimbergo,1999)对人口城乡迁移的影响,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分析了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的关系或变迁(Ben-Porath,1980;Daveri,1999;Obstfeld,1998)对农村劳动力迁移产生的影响,并认为现代工业的出现是农村劳 5国内经济学者高国力(1995)、朱农(2005)探讨了城乡收入差距、农村相对贫困、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以及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赵耀辉(1999)、都阳(2001)、史清华(2005)分析了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年龄、性别等个人特征对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郭克莎(2002)通过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国际比较分析,认为城市化率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度较低,而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相关度较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偏低制约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朱力(2002)、吴兴陆(2005)等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了文化背景、社会习惯等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蔡昉(2001)则研究了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分成农村劳动力迁出农村和转移者在城市定居两个阶段,并分别考察了我国的传统发展战略以及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两个过程的影响。 1.2.2 就业问题相关研究 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方面,国外学者奥肯(Okun,1962)根据美国 1947-1960年 55 个季度的统计资料对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进行了简单的方程回归,得出了用以说明失业率与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奥肯定律:当实际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水平(4%)时,失业率每增加 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损失 3%。目前国外学者对于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很弱,因为二者均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斯莫尼蒂(Smonetti,2000)使用美国、意大利、日本、法国 1965-1993 年的数据分析了增长与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并没有一致的联系,经济增长并没有引起失业,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缓解了失业压力;莱亚德、尼克尔和杰克曼(Layard,Nickell,Jackman,1991)认为除非存在一种内部力量,否则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变并不改变真实工资,因此也不会改变就业;索罗利亚-I-阿马特(Sorolla-I-Amat,2000)利用标准 OLG 模型对具有非竞争劳动市场经济中的增长与失业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只有很弱的关系,因为它们受许多外生变量的影响。增长对失业肯定存在影响,但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取决于各国具体情况:OECD(1995)对 19 世纪以来经济增长与就业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增长伴随着高就业,增长对就业的正面影响是主要的,负面影响可以忽略;皮亚琴蒂尼和皮尼(Piacentini,Pini,2000)则认为如果在失业率的测量中考虑就业时间,经济增长的同时,总就业率是下降的;泽尔格(Zalger,2002)认为经济 6增长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必然引起部门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结构性失业,他使用固定微观平行数据方法对英国的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国内经济学者近年来对于中国城镇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主要观点有厉以宁(2001)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城镇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趋于下降;胡鞍钢(2002)则以劳动力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为基础预测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认为经济增长就业弹性地提高对缓解失业压力有重要作用;刘勇军(2004)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变动的非一致性,并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的原因如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及有效就业增长等;庄腾飞(2006)认为“奥肯定律”失效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仅是在中国出现高失业与高增长的并存现象;蔡昉(2007)通过考察“奥肯定律”的作用机理和使用条件分析了其在中国失灵的主要原因如经济周期的波动、政策调整及失业率统计等,并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就业增长,这取决于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 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中,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Colin Clark,1940)通过整理、分析若干国家时间序列资料,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库兹涅茨(1960)在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基础上,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对就业结构这种变动规律进行了验证,认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随产值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而就业比例则大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则不断上升。钱纳里、赛尔奎因(H.B.Chenery and M.Syrquin,1975)沿用了将横截面和时间序列分析结合起来的经济计量方法,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理论检验和扩展,提出了“就业结构转换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农业产出和劳动力就业向工业转换的基本规律是同步的,但是发展中国家产出结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转换。 国内学者厉以宁(2001)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了各种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以及外来农民工对城市就业的影响;王孟欣、王俊雷(2003)、邬爱其和贾生华(2003)、于忠珍、盛永安(2003)、李仲生(2003)、吴宏洛,王来法(2004)等人通过统计与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着双重偏差,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夏杰长(2005)通过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 3关系进行了鲜明的阐述,这既丰富了城市化与就业的相关理论,也为二者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 本论文写作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于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目标进行了合理设想。目前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城市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应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不宜过快,应放慢步伐转而去发展农村经济,因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会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地迁往城镇,增加城镇本来就很沉重的就业压力,这既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到底是应该加快还是放慢是未来经济发展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本论文通过对人口城市化发展阶段的确定、城市化滞后性分析和未来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对中国目前人口城市化的水平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同时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和目标进行了合理的设想并得出结论,中国城市化相对于经济发展稍显滞后,未来应积极稳妥地推进人口城市化,既不能盲目赶超,搞“城市化大跃进”,也不能只考虑城市化的负面影响,阻碍城市化的发展。可见,对城市化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城市化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合理的设定可以为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避免决策上的失误,使城市化沿着健康的轨迹不断推进。 其次,通过论文的写作可以为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推进人口城市化和扩大就业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就业出现了自然增长劳动力、乡城迁移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三碰头的困难局面,因此,解决失业问题,协调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是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需要有科学的规划作指导。本论文在对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均衡路径和策略,这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了指导作用,政策制定者可以据此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调整。总之,本论文可以为政府未来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人口城市化相关研究 在城市化发展规律方面,国外学者霍利斯钱纳里(H.Chenery,1975)根据世界 7系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城镇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劳动就业效应;程红莉(2006)通过测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偏差对就业水平的影响。 此外,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城镇就业问题还做了以下研究:胡鞍钢(1998)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历史时期,过去单一的依靠国有、集体单位等传统正规部门吸纳劳动力的就业模式明显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大、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我国就业模式必须向“非正规化”转变,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将成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就业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袁志刚(2002)以就业与失业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征、失业类型及治理对策;蔡昉(2002)以就业体制转轨为背景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就业量及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杨宜勇(2002)以下岗职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职工下岗产生的影响以及促进下岗再就业的相应对策;顾建平(2003)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率的估算论证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必要性。 1.2.3 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关系研究 国外经济学者从人口迁移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化描述为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在各种因素下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并探讨了这种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城镇就业之间的关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刘易斯的劳动力与两部门结构发展模型、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模型和哈里斯-托达罗的乡城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 刘易斯(Lewis,1954)主张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则有赖于农业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人口乡城迁移是一种劳动力平衡机制,它能使劳动力由过剩部门向不足部门转移,最终实现两部门工资或收入的均等。拉尼斯和费景汉(Rains 和 Fei,1961)则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农业平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发展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并指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的增长等。托达罗(Todaro,1969)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这一矛盾的现象出发,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和就业不足问题,力图根据城乡收入差别和城镇工作的可得性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与劳动力乡城流动同时增长的现象。他认为农村劳动力不断迁往城市,会造成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一方面会增加城市就业的压力,不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因此,他不强调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相反他更倾向于如何限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以放慢乡城人口迁移的步伐,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 8题。W.Corden 与 R.Findlay(1975)认为即使城乡工资差距会使城市就业水平受到高工资的制约,但乡城迁移者仍然会到城市中找寻工作,说明了城市高失业率、迁移与城市成长的关系。G.Fields(1975)抛开工资调整机制,通过研究发展中国家城市劳动市场,认为城市失业率要比 H-T 模型预测的低,主要是由于以下四个额外因素:农村的潜在迁移者不需要亲自到城市寻找工作,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提高找到工作的概率;虽然在非正式部门从事兼职工作者比全力投入找工作的失业者获得工作的可能性小,但是这些兼职者还是存在找到正式部门工作的可能;受到良好教育的职工将有比较大的机会被雇佣;劳动力流动是在多期架构下进行,不同迁移者对风险的规避程度不同。此外,G.Fields 还提出了降低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率的三个“政策变量”,包括城市与农村劳动流动机制的建立、对劳动力的“过度教育”和有效影响劳动力就业部门的相关政策。Javier Ortega(2000)则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人多地少,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由于企业可以向迁移者支付较低的工资,有较多迁移者时企业就会多提供就业岗位,当没有迁移者时就会减少工作岗位。 国内一些经济学者从二元经济结构出发,在以上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的城市化与就业问题。周天勇(2001)认为托达罗通过限制人口乡城流动来解决城市化与城镇就业之间矛盾的政策主张不但不能解决两者的矛盾,反而会阻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引导其向城镇合理流动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何景熙(2002)认为托达罗关于劳动力迁移决策的城市就业概率预期假设不符合经验事实,农村劳动力迁移是一种理性经济行为,他们基本上是根据城市就业概率作出迁移决策的,由此他提出了“开源断流”模型,主张消除制度障碍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遏制农村劳动力过快增长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就业压力。朱农(2005)则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的地域流动(迁移)和职业流动(从事非农职业)的关系,认为职业流动比地域流动更容易实现,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初期多数表现为就地职业转移,但乡镇企业由于运营效率低下和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结果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模式逐渐转变成地域流动,人口城市化成为目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此外,丁金宏(1995)分析了外来人口就业及其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认为农村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朱镜德(1999)、李建民(2002)从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角度论证了农村流动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中受到的歧视;杨宜勇(2005)通过对人口城市化与就业发展的动态分析阐述了人口城市化对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积极意义,并指出人口城市化滞后与就业不足的主要障碍。 1.2.4 文献评述 10系。其次,对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方面探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2030 年以前)可否按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推进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多少才符合中国现实情况,由此决定每年将有多少农村劳动力由农村迁往城镇,这将对城镇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多大的影响,影响的程度有多大,产生的后果有哪些;另一方面,城镇就业形势对人口城市化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城镇就业水平对人口城市化具有推动还是制约作用,这种作用的强度有多大,此外,未来的就业结构优化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产生多大的促动作用,城市化的水平与速度实现什么目标才能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最后,探讨推进人口城市化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是否相矛盾,如果有矛盾是否完全对立不可调和,两者应怎样兼顾并协调发展,城市化与城镇就业均衡发展的路径有哪些,这种均衡状态的实现需要怎样的发展策略作支撑。 1.3.2 框架结构 本论文包括四部分,共八章内容。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提供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即序言部分叙述了论文的写作背景、研究基础、基本结构、方式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了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的理论基础,探讨了相关理论与模型的主要观点及政策含义,并对文中如何使用作了说明,以便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主要是提供分析的现实基础。首先系统分析了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现状,包括人口城市化发展阶段的确定、人口城市化滞后程度与原因的分析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等;其次对中国城镇就业状况进行了现实的考察,包括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的分析、登记及实际失业水平的分析、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关系的分析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分析。 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对人口城市化和城镇就业的关系进行理论和现实的研究,是全文的重点。第四章从实证角度探讨了人口城市化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在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下纳入了人口学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以未来人口城市化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采用队列要素法客观估算和预测了未来城镇劳动力供给水平,并结合基于经济增长的劳动力需求趋势,进行劳动力供求的均衡分析,探讨人口城市化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冲击。第五章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城镇就业水平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在理论方面,通过对托达罗模型的借鉴与发展系统论证了影响人口城市化的相关因素,尤其是探讨了城镇就业水平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与就业结构(就业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均作了详细的剖析与研究。既注重事实的归纳,又注重理论的演绎,在已有的关于人口城市化与就业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观察到的现实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通过这种对现实的分析检验已有的理论,最终实现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1.5 主要创新点及尚待研究问题 1.5.1 观点创新 以往研究一方面有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到 2030 年人口城市化达到 69%76%的水平,才能有效地缓解我国的二元经济矛盾,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人口增长的惯性、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等因素导致了中国严重的就业问题,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冲击城镇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加剧城镇就业矛盾,因此应放慢城市化的步伐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中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改变城乡分割经济状态的必然选择,但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便会有上千万人口迁往城镇,此外,城市化水平也并没有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盲目地加快城市化进程,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只有积极而又稳妥地促进人口城市化,推动现代化进程,才能实现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的协调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人口城市化具有长期性,而城镇的就业压力具有时期性,不能因为暂时的就业压力而改变长期的城市化目标,应立足于远期劳动力减少与近期就业压力缓解相协调,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以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等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积极稳健地推动人口城市化,度过暂时的转轨期,实现短期与长期的协调发展。 1.5.2 方法创新 以往的研究多数从经济学和人口学两个学科角度来分析人口城市化和就业问题,很少通过学科的交叉和思维的交叉来解决城市化和就业中的现实问题。本论文在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下纳入了经济计量学、人口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分析人口城市化现状时采用了钱纳里的国际标准模型;在探讨人口城市化转移与人口城市化的影响,在实证方面则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率、城镇失业率、产业结构等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尤其是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解释了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失业率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程度,此外还通过对未来就业结构的预测研究了就业结构的优化对城市化的促动作用。 第四部分为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是探讨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协调发展的均衡路径及实现策略。第六章借助于数量和现实分析确立了经济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劳动参与率以及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对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增长是推进人口城市化和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物质基础,具有决定性作用,降低劳动参与率和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控制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城市化对城镇就业冲击的主要手段,统一劳动力市场则是协调二者关系的制度基础。第七章对实现这些均衡路径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而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决策依据。 1.4 研究方法 首先,为了深刻剖析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的相互关系,本论文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对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以经济计量学和人口统计学为依据,利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在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城镇人口的预测过程中还采用了人口学中的 logistic 增长模型与队列要素法,实现了学科方法的交叉与灵活运用。 其次,实现了趋势分析与比较分析的结合。尽管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区别,但是发达国家成功的发展经验仍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