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相公庄王姓由来.doc_第1页
章丘相公庄王姓由来.doc_第2页
章丘相公庄王姓由来.doc_第3页
章丘相公庄王姓由来.doc_第4页
章丘相公庄王姓由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道】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人没走,茶就凉,是世态炎凉。一杯茶, 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风土人情 【相公庄王】之一 姓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就是老王章丘通政使司副使(正四品)财富3活动币62 个声望11 点在线时间893 小时注册时间2010-7-19积分4456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电梯直达楼主发表于 2010-12-21 20:14:57|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分享到:0每个人都有姓名,姓名是代表每个人的符号。姓氏则是代表每个家族的符号。姓氏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字的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就有对姓的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子女的姓改为从父。 随着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统治者为便于治理国家,采用了赐封疆土的方法,并赐命受封者以疆土名称为氏。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不再区分,姓与氏都是姓。姓氏就成为代表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一直沿用至今。譬如笔者姓王,也可称为王氏;相公庄王姓家族,也可称为王氏家族。 相公庄王氏,历经六百年的繁衍发展,成为当今章丘王姓中最大一族,知名度相当高。作为相公庄王氏后裔,笔者搜集整理了一部分相公庄王氏家族及明代大移民有关的资料。由于本人据有的资料所限,难免有误,敬请相公庄王氏族人斧正。【相公庄王】之二 相公庄王氏始祖 寻根问祖,认祖归宗,传承族脉,是家族与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需。 有关相公庄王氏始祖,笔者曾听到过不少传说,但从未见过任何资料记载。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相公庄王氏原有的族谱已很难再寻。本人曾注册登录多个有关姓氏族谱的网站,全国最全的族谱目录中也找不到一册相公庄王氏族谱。幸好网上有一段关于相公庄王氏始祖的资料,文字不长,却非常珍贵: “太始祖,深。从冀洲枣强潞安府长治县秦家洼,迁到枣强县王家洼。中年遭急狱被泼到章丘相公庄,在章丘生下七子,跟随他老人家回枣强五子(真。立。能。伍。钊)老人途中生病去世。章丘留有两子,章丘王姓始祖,(士礼,士成)一世。” 但这段资料也有不准确之处。“太始祖,深。从冀洲枣强潞安府长治县秦家洼,迁到枣强县王家洼。”其中的地名是明清时期的地名,冀州枣强属于当今河北省,而潞安府长治县则属于当今山西省,所以,潞安府长治县秦家洼绝对不会属于冀州枣强。太始祖应该是由潞安府长治县秦家洼迁到冀州枣强县王家洼。此外,资料中还有两处笔误,“泼”应为 “拨”,“洲”应为“州”。 因此,上述相公庄王氏始祖的资料应修正如下: 太始祖,深。从潞安府长治县秦家洼,迁至冀州枣强县王家洼。中年遭急狱被拨到章丘相公庄。在章丘生下七子,跟随他老人家回枣强五子(真、立、能、伍、钊),老人途中生病去世。章丘留有两子(士礼、士成),即相公庄王氏始祖(一世)。 这段资料应该出自清代相公庄王氏族谱,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让相公庄王氏后裔不仅知道了自己的祖宗和老祖宗,而且知道了老祖宗的原籍,知道了老祖宗是如何经过两次迁移来到章丘的。这对于相公庄王氏后裔寻根问祖、编修族谱,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太始祖在从章丘回枣强的途中病逝,章丘留下两个儿子,也有的传说是留下三个儿子。但除了始祖士礼、士成,另外一个名字是什么?有没有后代?尚无任何资料来证实。【相公庄王】之三 相公庄王氏辈分 当今社会,两个字的名字盛行,同名的人呈越来越多之势,给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延续辈分,既是家族健康繁衍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公庄王氏辈分,由于缺少准确的文字记述,口传的版本不少,且都自称是权威版本。本人根据各种版本加以整理,记述如下。 相公庄王氏世系辈分 太始祖 (单字名) 一世 士 二世 得 三世 (单字名) 四世 (单字名) 五世 (单字名) 六世 (双字名,辈字不详) 七世 (双字名,辈字不详) 八世 (双字名,辈字不详) 九世 春 十世 家 十一世 之 十二世 世 十三世 文 十四世 祖 十五世 其 十六世 宇 十七世 守 十八世 传 十九世 教 (鸿 宪 庆) 二十世 化 (德 育 俊 维) 二十一世 永 二十二世 绍 二十三世 善 二十四世 成 二十五世 元 (原) 二十六世 佑 (右) 二十七世 嘉 (家) 二十八世 余 二十九世 兆 (延) 三十世 宜 (一) 三十一世 昌 (长) 三十二世 贞 (征 祯) 相公庄王氏辈分,争议较大的是二十五世至三十二世。本人认为: 1、二十五世、二十六世、三十世、三十一世所列辈字为同音字,争议难免。 2、二十七世所列辈字尽管为同音字,但“家”与十世相同,这是辈分规则所不允许的。若十世辈字无误,则二十七世辈字应该为“嘉”。 3、二十九世所列辈字完全不同,争议最大。 4、三十二世所列辈字章丘话读音相同,但“贞、祯”标准音读zhen。从而引争议。 上述争议如何解决?本人建议:(1)由相公庄王氏族人共同努力来鉴正统一。(2)在无法统一的情况下,停止争议,就如十九世、二十世的辈分,尽管辈字不同,但都是相公庄王。年龄偏大,血压偏高,酒量偏小。嘻嘻,请我也不去。使用道具 举报就是老王章丘通政使司副使(正四品)财富3活动币62 个声望11 点在线时间893 小时注册时间2010-7-19积分4456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7#发表于 2010-12-21 21:28:46|只看该作者【相公庄王】之四 相公庄王氏立族年代 由相公庄王氏始祖资料记载,可知始祖是士礼、士成俩兄弟,也可知太始祖的祖籍和两次迁移的地点。但相公庄王氏何年代立族?太始祖两次迁移于何年代?却没有记载。没有年代的族谱资料是不完整的,应该加以完善。 在无准确资料可查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当今最小辈分,按世系向前推算立族年代。按照通行的算法,家族繁衍大约以2425年为一代计算。相公庄王氏家族,自始祖士礼、士成(一世),至今已繁衍到二十五世元(原)字辈。由此可推算出,两位始祖出生至今至少600年。由今向前推600年,应该是1410年左右,也就是明朝永乐8年左右。所以可以说,相公庄王氏立族于公元1410年(明朝永乐8年)左右。 由此,便可以大体推算出相公庄王氏太始祖两次迁移的年代。 始祖士礼、士成等兄弟七人,是太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到章丘相公庄之后所生。太始祖回枣强时带走五个留下他俩,说明他俩在七个兄弟中应该排行在前。这就是说,太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到章丘相公庄时,较始祖士礼、士成出生略早几年,大约在1405年左右,也就是明朝永乐初年。 太始祖中年迁到章丘,这之前在枣强生活了多少年,无资料可查。但可以肯定,他老人家是在祖籍山西长治县出生,随父母迁到河北枣强,至中年才到章丘相公庄的。由此便可以知道,他老人家在枣强大约生活了2030年的时间。老人家是1405年左右离开枣强的,向前推2030年,便可知太始祖由山西迁到枣强大约在13751385年,也就是明朝洪武8年18年。 明确了相公王氏立族年代与太始祖两次迁移的年代,则可以将始祖资料进一步完善如下: 太始祖,深。明洪武年间由潞安府长治县秦家洼,迁至冀州枣强县王家洼。中年(明永乐初年)遭急狱被拨到章丘相公庄。在章丘生下七子,跟随他老人家回枣强五子(真、立、能、伍、钊),老人途中生病去世。章丘留有两子(士礼、士成),即相公庄王氏始祖(一世)。年龄偏大,血压偏高,酒量偏小。嘻嘻,请我也不去。使用道具 举报闫记旧军眼镜财富11活动币5087 个声望18 点在线时间8244 小时注册时间2008-12-30积分38462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8#发表于 2010-12-21 21:29:16|只看该作者年龄偏大 慢点发配镜热线:83210873业 务QQ:853465921 地址:明水山泉路百脉泉大酒店向东200米路南 (计生服务站对门)使用道具 举报就是老王章丘通政使司副使(正四品)财富3活动币62 个声望11 点在线时间893 小时注册时间2010-7-19积分4456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9#发表于 2010-12-21 21:31:23|只看该作者【相公庄王】之五 相公庄王氏当今寻根之路 当今相公庄王氏后裔,除集中在相公庄本身者外,遍布各地,意欲寻根问祖的愿望非常热切。太始祖王深的移民经历, 只是记载于清代族谱,其中的地名也是明清时期地名。这些地名当今叫什么、在哪里?是必须搞清楚的。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 明清时期的冀州,位于当今河北省东南部,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明代,冀州属北直隶(京师)真定府,下辖南宫、新河、枣强、武邑等四县。清代,冀州属直隶省,下辖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等五县。明清时期的枣强县,今属衡水市。 明清时期的潞安府,位于当今山西省东南部,府治所在长治县(今长治市),下辖长治、长子、屯留、襄垣、黎城、潞城、平顺、壶关等八县。明清时期的长治县,既是潞安府所在地,又是今长治市所在地。如今的长治县,是1962年设置的,县域范围只是明清时期长治县的南半部分,而且县机关一直在长治市区内,1971年才由长治市区迁出来。 明清时期的村庄,当今仍否存在,文字资料难以查到。笔者利用百度地图和谷歌地图搜索,却有了喜人的收获。当今河北省枣强县确有王家洼这个村,位于恩察镇,距镇驻地很近。但搜遍山西省长治县的所有村庄,却找不到秦家洼。是村庄不存在了,还是村名有误 ?难以确定。笔者忽然想到,秦家洼会不会因为区划变动不属于长治县了。果然,就在长治县北部边境之外不远,发现了一个秦家庄,继续扩大范围搜索,再没有秦家洼这个村名。笔者认为,秦家洼与王家洼分属两省,不可能这么巧都叫“洼”,应该属于讹传或笔误,秦家洼应为秦家庄。秦家庄今属长治市城区延安南路街道办事处,而长治市城区是明清时期长治县的一部分,所以,秦家庄无疑是明清时期长治县的村庄。 既如此,相公庄王氏始祖资料则应该修正完善如下: 太始祖,深。明洪武年间由潞安府长治县(今山西省长治市城区)秦家庄,迁至冀州枣强县(今河北省枣强县)王家洼。中年(明永乐初年)遭急狱被拨到章丘相公庄。在章丘生下七子,跟随他老人家回枣强五子(真、立、能、伍、钊),老人途中生病去世。章丘留有两子(士礼、士成),即相公庄王氏始祖(一世)。 当今相公庄王氏后裔寻根问祖,应该到山东章丘相公庄,也应该到河北枣强恩察镇王家洼,还应该到山西长治市城区延安南路街道办事处秦家庄。年龄偏大,血压偏高,酒量偏小。嘻嘻,请我也不去。使用道具 举报就是老王章丘通政使司副使(正四品)财富3活动币62 个声望11 点在线时间893 小时注册时间2010-7-19积分4456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10#发表于 2010-12-21 21:34:16|只看该作者下面引用由U闫记旧军眼镜/U发表的内容:年龄偏大 慢点发【相公庄王】之六 相公庄王氏繁衍与分布 相公庄王氏,历经六百年繁衍,可谓根深叶茂,家族兴旺。 自始祖士礼、士成起,相公庄王分为东西两支。经过几百年的繁衍,东西两支又形成了难以计数的分支,又加上相当一部分人口外迁,很难形成系统完整的族谱记载。所以,要搞清楚相公庄王的繁衍分支和人口规模,确实是件难事。尽管如此,相公庄王氏家族兴旺,人口众多,是章丘的望族,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相公庄王氏家族的繁衍进程中,作为移民后裔,再迁徙者为数众多。择地而居,选择更有利于生存、繁衍和发展之地而栖息,应该是相公庄王氏后裔再迁徙的主要意愿和动力。 据笔者了解,在章丘境内,除了相公庄本身外,相公镇的睦里村、魏家村,明水街道的吕家村、张家村、秀水村、贺套村的王姓,都是相公庄王。文祖镇的几个村、官庄镇(阎家峪)的几个村的王姓,属于相公庄王的也很多。章丘中北部的王姓,有的也属于相公庄王。粗略估计,相公庄王目前在章丘范围内的人口应在万人以上。 不仅在章丘境内,相公庄王氏后裔迁徙至章丘之外的人口规模也相当大。本人曾在网上见到,有东北、内蒙、西北以及我省德州、莱芜等地的相公庄王姓网友,发帖寻根问祖。由此可见相公庄王分布之广,章丘范围之外的相公庄王氏后裔也为数不少。 笔者是相公庄王氏十八世,祖辈(十三世)清朝道光年间由相公庄迁出。据祖父讲,本家属于西支。西支的老墓田在相公庄西头,祖父曾跟着他的老人到老墓田去上坟。这个老墓田后来成了大场院、开会的广场,再后来建成了学校,现在的情况不太清楚了。 目前相公庄王氏人口分布广泛,辈分则相差很多。就相公庄本村来看,“守”字辈的还有,但“成”字辈已经有子孙了,前后相差十来辈。从相公庄迁到外地的王姓,大多都比相公庄本村王姓的辈分大。有关专家曾专门对此类问题论证,认为经济条件好则结婚早、繁衍快,繁衍快的则辈分小;经济条件差则结婚晚、繁衍慢,繁衍慢的则辈分大。笔者以为很有道理。但不管现居何处,不管辈大辈小,同为相公庄王氏后裔,都为本族的健康繁衍壮大而自豪!年龄偏大,血压偏高,酒量偏小。嘻嘻,请我也不去。使用道具 举报就是老王章丘通政使司副使(正四品)财富3活动币62 个声望11 点在线时间893 小时注册时间2010-7-19积分4456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12#发表于 2010-12-21 21:44:58|只看该作者【相公庄王】之七 相公庄王氏族谱编修 族谱是民族传统文化之一。追溯姓氏渊源,考问生命起点,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是我中华民族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具体体现。族谱不仅是家族人口的繁衍史,而且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史。它有利于促进家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有利于家族健康繁衍,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族谱在历史上分为官修与私修。官修族谱见于正史,始于秦汉,盛行于晋唐。至唐末五代十国之乱,“衣冠旧族多离乡而去,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旧的谱牒多已丧失不传。可以说,绝大多数族谱在五代时期遭到断层,成为传承延续的空白。至宋朝,新的家族又需要修谱,但由官修变成了私修。由于靖康之乱,宋元易代,私修宋谱所剩无几。至明清时期,私修族谱逐步盛行,而大多数为清代所修。以王氏族谱为例,当今全国馆藏唐代以前的老谱及宋谱一部也没有,明谱约50部,其余约700部都是清代及以后纂修的。 在山东,清代及以后纂修的的族谱中,属于明代移民后裔私修的所占比例很大。移民之初,环境艰苦,人们为生存奔波,顾不上其他。创修家谱,一般都是在定居山东数代之后,生活稳定,人口增多,才开始有人询问:我从哪里来?我的家人在哪里?修谱成为时尚。有相当数量的家谱都是从明朝初年记起的,尊始迁祖为“太始祖”,再往前便没法考了。相公庄王氏最早的族谱,应该就是清代私修的这样的族谱。但由于百年来社会动荡、历史变化,相公庄王氏族谱不仅全国馆藏无存,后裔能保留下来的也寥寥无几。 盛世修谱。当人们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族谱毁之多,修谱更无可能。当人们处于太平盛世之中,修谱遂成为社会时尚。当今,相公庄王氏后裔遍布各地,要修编一部截止目前、包括所有分支和人口的族谱,不是没有可能,但难度非常大。笔者认为,以村为单位修编相公庄王氏分支族谱,从始迁祖开始续编,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适当时机,将所有村的王氏分支族谱与相公庄本村的王氏族谱合编在一起,便是一部完整的相公庄王氏族谱。据说相公庄本村已经重修了王氏族谱,这实在是所有相公庄王氏族人的幸事!可以说功德无量 ! 修编家谱,既要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它的消极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一是切勿男尊女卑,族谱中一定要体现男女平等;二是既要通过修谱促进家族团结,更要促进社会和谐,坚决反对利用宗族势力干扰基层政权与社会稳定。年龄偏大,血压偏高,酒量偏小。嘻嘻,请我也不去。使用道具 举报就是老王章丘通政使司副使(正四品)财富3活动币62 个声望11 点在线时间893 小时注册时间2010-7-19积分4456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13#发表于 2010-12-21 21:51:17|只看该作者【相公庄王】之八 明代大移民与相公庄王 相公庄王氏后裔和许多章丘人可能都听老辈人说过,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迁来的,也有的说是从河北枣强迁来的。这就涉及到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明代大移民。 元末明初,中原及山东一带连年战争,水灾泛滥,瘟疫流行,许多地方土地荒芜,成为无人区。明朝建立后,为恢复经济,朝廷决定从山西和河北北部,向中原及山东一带移民。据资料记载,明朝洪武(13681399)年间,山东接纳移民达200多万,其中来自山西的移民184万,来自河北枣强的移民35万,分布在全省87个县。河北枣强西连秦晋,东临齐鲁,既是从山西和河北北部向山东移民的必经之地,又是移民接纳地。相公庄王氏太始祖王深,正是在洪武大移民中,由山西长治县迁到枣强落户的。 洪武大移民的完成,标志着一个和平、繁荣时代的来临。但是在华北,这样的一个时代并没有随着洪武移民的结束而到来,却陷入了又一轮战争的蹂躏。这就是明初历史上最悲惨的事件 “ 靖难之役”。它摧毁了华北地区洪武大移民的大部分成果,重造了一大批新的无人区,战后不得不进行新一轮的移民运动,这就是明朝永乐(14031425)年间的大移民。“靖难之役”中,灾难最重的是黄河以北的德州、滨州西部和济南府东北部及东部一带,是永乐大移民主要的迁入地。移民来自山西和河北枣强,在济南府东北部及东部一带,以枣强籍移民居多。相公庄王氏太始祖王深,正是在永乐大移民中,由河北枣强迁到相公庄的,这在移民史上叫做二次移民。所以,相公庄王氏祖辈口传,老祖宗是从河北枣强迁来相公庄的。 明代洪武大移民,存在争议的是河北枣强为移民输出地。笔者倾向于,在洪武大移民中,由于河北枣强一带也是元末明初战乱中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枣强既然是移民接纳地,不可能同时又大量迁出本地人口。枣强在接纳移民的同时,应该是山西和河北北部移民的集散地或者说中转站。这就是说,洪武年间山东接纳的35万枣强移民中,枣强本地人不会太多,大多应是中转的山西和河北北部的移民。至于永乐大移民,山东接纳的枣强移民中,则包括枣强本地人和山西落户枣强的二次移民。 所以,明代迁到章丘包括相公庄一带的移民,大多数应是山西人,真正土生土长的土著枣强人,为数不会太多。可以说章丘多数明代移民后裔的根在山西。年龄偏大,血压偏高,酒量偏小。嘻嘻,请我也不去。使用道具 举报就是老王章丘通政使司副使(正四品)财富3活动币62 个声望11 点在线时间893 小时注册时间2010-7-19积分4456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14#发表于 2010-12-21 21:53:39|只看该作者【相公庄王】之九 明代大移民的有关传说 明代大移民,不仅史实确凿,而且还有许多传说故事。笔者从小时候起,就听老人们讲过不少,加上后来见过一些文字资料,印象更加深刻。 胡大海御箭射雁。胡大海是河南一乞丐,体壮如牛却游手好闲,为乡亲们所不齿,即使有残羹剩饭也不施舍。有一次他到某家讨饭,老妇为羞辱他,将一张油饼为孙子擦腚后,扔狗吞食,并喝狗将其咬出门外。胡大海深感耻辱,遂暗暗立誓,有朝一日发迹后,定来雪恨复仇。后来,胡大海投到朱元璋麾下,因战功卓著,成了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朱元璋于南京君临天下,大赏功臣。胡大海拒金银财宝、田宅、奴仆而不受,当朝奏明复仇事。朱洪武知胡乃杀人魔王,踌躇再三,只恩准胡“杀一箭之地”。胡率兵至河南境内,恰有一雁当空飞来,胡心中暗喜,弯弓发箭,箭着雁尾,雁带箭南飞,飞过河南,又掉头飞向山东,胡统兵随雁杀去,直杀得豫鲁两省血流成河,尸积如山。朱元璋知道时,已经晚了,只好下令从山西移民。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曾因为屡屡打不下山西,便迁怒于山西人,发誓将来得了天下,非把山西人迁到异地他乡不可。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流传最广。洪洞县城北不远有个广济寺,明代办理移民的官署就设在这里。广济寺外有一棵大槐树,据说各地移民都要在大槐树下集中,登记造册,发给川资、凭照,督促他们上路。移民拖儿带女,故土难离,忍不住频频回首,渐行渐远,大槐树成为最后留在记忆中的故乡的标志。于是世代相传,移民后裔都知道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明代山西移民中,洪洞县最多,但其他府县的移民也很多,是不可能都集中到洪洞大槐树下的。但大槐树是移民官署的象征,说到山西移民,自然就和它联系到了一起。 “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瓣。”明代山移民中,自愿离开故乡去开辟新家园的寥寥无几,据说多数移民是被官府欺骗,反绑双手强制迁徙的。反绑双手步行从山西到达山东后,背抄手遂成了习惯,并成了子孙后代的习惯。小拇指甲是两瓣,是说小拇脚趾甲盖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瓣指甲。据说这是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在每个移民的小拇脚指甲上砍一刀作记号。所以,是不是山西移民的后裔,只要看看小拇脚趾甲是不是两瓣的就知道了。 “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