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人物 再现生活.doc_第1页
还原人物 再现生活.doc_第2页
还原人物 再现生活.doc_第3页
还原人物 再现生活.doc_第4页
还原人物 再现生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现代小说的解读与教学策略探索 小说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既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又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因此,中学语文中的小说教学就不仅是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如何选用适当的设计来实现小说课堂的有效教学,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笔者就中学小说文本中人物与生活的角度,来探讨在新课标下小说教学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一、小说的人物是社会生活中的人物折射。叙事总是与人有关的,小说总是要写人的活动、思想与情感的。尽管有的小说写的对象是某类动物或妖魔鬼怪,这样的小说叙述对象仍然是拟人化的,仍然可以视为某种特殊类型的小说主人公。小说中的人物并非真人,其生命是一种艺术生命,只存在于文学特殊的艺术空间之中。作者往往是创造了一个关于真实的人的幻觉,这种人物的生命是作者用文字赋予的,作者通过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认识。或许小说中的人物是有其原型的,但原型不能于小说中的人物相等同。象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就不能看成是鲁迅本人,这是作者讲故事的一种技巧,营造出一种仿佛亲身经历的氛围。 所以,这些小说的人物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二、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塑造是小说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技艺。作家往往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一种是通过直接描写的办法写出这个人物的外貌特点甚至是心理特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在小说开头介绍鲁镇的咸亨酒店时的第一句话中就表述出来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一个落魄的穷书生形象用极少的语言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取名字这样的事情在小说创作中也是很有讲究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有帮助。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名字正蕴含着他生活和性格的某种特点,阿 Q 的无名与无姓其实是他在未庄这个世界上一种存在状态的反映。言谈举止是塑造人物形象很有力的技巧,通过精心选择的字词句表达出来,以表现出这个人物内在的性格。“窃书不算偷”、“多乎哉?不多也”这两句话几乎就是孔乙己的代表,表现出的是这落魄穷书生的略显可笑的心理和他对“之乎者也”的近乎本能的迷恋。孔乙己形象活生生的再现封建文人深受科举毒害,迂腐没落,可悲可愤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社会背景,帮助学生从描写方法入手进行人物分析。 三、人物情节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事件,一个事件往往是小说中基本的一个叙述单位。小说就由这些叙述单位构成完整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安排人物的活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就由八个事件构成。小说中的一系列事件就构成情节。关于小说的情节,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一种含义是情节指对一系列事件的艺术性安排,它关涉到小说叙事中的艺术技巧。相同的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排,孔乙己中的八个事件都是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来编排的,真正要描写的主人公却是孔乙己。另一种含义是情节也可以理解是按照艺术家选择的特定的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英国作家福斯特曾对“故事”与“情节”作了这样的比较:“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是情节。两者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两个事件之间是没有逻辑的,而后者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了“伤心而死”这一特定的带有情感评价的逻辑。可见小说的情节前后关联,人物的命运是在故事情节不断推进中展开,人物的命运与情节息息相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情节与任务命运的关系。 四、链接小说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的编排方式基本上有两种:或按内容散见于各专题性的单元中,或按文体构建完整的小说单元。教材有不同的编排目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这些都会影响具体课文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但是作为小说这一固定的文体,在教学上应该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连接小说和生活的联系。 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遭遇和命运,心理和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而这个人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都是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达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那小说又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呢?是借助于情节和描写。我们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各种描写的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而认识了小说中的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认识了生活中的一类人;读懂了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就是看懂了社会的一个侧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各版本的教材编写者在小说单元的概说中纷纷通过文字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种理念:小说教学应该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寻生活的本质。 第一,从社会历史视角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 。 因为文学在本源上就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 它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 , 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的情貌和精神。文学作品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 , 作品中反映的政治、经济、伦理、心理等都属于社会的范畴 , 都在社会历史的审视范围之内。一种视角就是一种感受和分析作品意蕴的方法 , 同时也是一种规范和局限。因此不能满足于一种视角、一种方法的运用 , 而应该多侧面 , 多纬度地分析出作品的更丰富的意蕴来。现代解释学、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 ,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由三种地位应该是完全相同的文学活动的主体或对象作者、文本、读者构成的对话体系。 第二, 除了社会历史视角 ,教学中还可以从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等等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把握。比如从文化视角看孔乙己 , 这个人物就不仅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意蕴 , 而且表现了对整个封建文化的批判意蕴。不仅批判了旧文化 , 而且具有新文化的启蒙意义。茅盾说“鲁迅写此文时 , 文化上的反动势力极为猖狂 , 但鲁迅不取那时当权有势的文化反动派作为典型 , 这又表现了鲁迅对于当时反动派的蔑视预知其必无前途 , 并为他们的前途勾画出一张嘴脸 , 即孔乙己”。叶圣陶作为一个教育改革家 , 他以其职业的敏感认识到这篇小说抨击旧式教育的意蕴。他说 , 孔乙己是在“表现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失意和姿态”。而作者鲁迅则以其人道主义启蒙思想家的特有内涵从中见出了呼唤人间温暖的意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人的凉薄”。 中学教材中的百合花 , 如果变换一下观照作品的角度,也可以领略到另一种意蕴。在百合花特有的描绘人生的氛围中,随着“借被”冲突的巧妙淡化,随着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如姐弟般的相知,除了军民关系,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还感到这是人生两个相近的阶段在靠拢和衔接。“借被”成了一个契机,而纯净、挚爱、憧憬、甜美是它们共同的特点,不妨将之合称为人生的早期阶段。小说后半部分面对小通讯员的死,新媳妇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惊愕、悲痛、压抑、悔疚、愤恨这一系列有层次的情绪发展背后,我们看见了新媳妇的心理历程。在小说最后,新媳妇一反常态,近似粗暴地“劈手夺过被子”给小通讯员盖上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正是经过这一层层的变化发展,新媳妇不再是那个尽咬着嘴唇笑的沉浸在爱情之中的美神了。战争给了她磨难, 她在磨难中成长了,进入了人生的成熟阶段。小说就这样,通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性格相近的人物的互补,使我们感到人生的成长,人从竹林走向爱情,走向战火,在愈来愈不轻松的生活中,在欢笑和眼泪、希望和憾悔、挚爱和忿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