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集体土地地籍调查作业技术指引定稿版.doc_第1页
广东省集体土地地籍调查作业技术指引定稿版.doc_第2页
广东省集体土地地籍调查作业技术指引定稿版.doc_第3页
广东省集体土地地籍调查作业技术指引定稿版.doc_第4页
广东省集体土地地籍调查作业技术指引定稿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集体土地地籍调查作业技术指引_定稿版 作者: 日期: 广州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地籍调查作业技术指引广州市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专项工作办公室二一二年五月前 言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实现既定工作目标,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集体土地地籍调查任务,广州市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专项工作办公室(下称市发证办,设在市国土房管局)以国家和省有关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土地调查的工作文件、技术规范及本市的工作方案为依据,组织编写了广州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地籍调查作业技术指引(下称本作业指引),以规范全市各地集体土地地籍调查的具体工作。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承担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地籍调查(下称农村地籍调查)任务的单位统一参照本作业指引作业,具体的技术方法和指标须同时遵从相关的技术文件,有关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以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文件要求为准。编者对本作业指引的重要修订将及时发布。目 录第1章 农村地籍调查11.1 农村地籍调查工作任务11.2 农村地籍调查基本要求21.3 农村地籍调查作业依据21.4 农村地籍调查成果4第2章 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区域52.1 地籍区和地籍子区52.1.1 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工作52.1.2 工作流程62.1.3 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72.1.4 地籍区、地籍子区界线划定72.1.5 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编码82.1.6 行政村范围核定资料的应用82.2 农村地籍调查作业区划分92.2.1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作业区92.2.2 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作业区102.3 宗地及宗地代码102.3.1. 宗地的划分102.3.2. 宗地代码122.3.3. 宗地编号14第3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163.1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163.2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作业163.2.1 资料搜集173.2.2 资料整理193.2.3 基础数据及工作底图213.2.4 界址线核查223.2.5 实地调查233.2.6 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入库及成果输出303.2.7 调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33附表: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属性数据入库格式.35第1章 农村地籍调查1.1 农村地籍调查工作任务地籍调查包括地籍测绘和土地权属调查,是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加快推进我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本次土地登记按总登记组织,采用地籍调查前置的工作模式。农村地籍调查的任务是,依据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土地调查的法律法规,全面查清全市范围内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为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广州市的行政区划设荔湾、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萝岗和南沙10个市辖区,以及从化、增城2个县级市。由于集体土地在各区、县级市均有分布,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在各区、县级市均须开展。我市农村地籍调查工作由市发证办统筹,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组织本辖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机构、镇(街)相关部门、集体经济组织和有测绘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共同完成。专业技术单位包括农村地籍调查作业单位、农村地籍调查作业监理单位和农村地籍调查入库数据质量控制与建库单位(以下简称作业单位、监理单位和建库单位)。1.2 农村地籍调查基本要求农村地籍调查的技术工作执行国家有关集体土地地籍调查的技术规范,并遵从省市土地管理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要求,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下称二次调查)成果和其他土地管理资料,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按统一的标准生产用于土地确权登记的数据。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与共享,将地籍调查和登记成果与其他相关信息整合,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地籍调查以宗地为基本单元。宗地是指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者空间,宗地分为独用宗地和共用宗地。根据我市集体土地登记的工作任务,农村地籍调查须区分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农村地籍调查的内容包括:土地权属人及相关信息、土地权属性质、土地座落(地址及四至)、界址认定、土地用途、土地面积、土地权属来源及实际使用情况等。调查内容应按地籍调查表等规定的格式记录;调查作业结果应体现实地、图件与数据一致;数据必须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用调查结果建立的地籍数据库要适应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业务需求。1.3 农村地籍调查作业依据1.1.1.1.2.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18号,2008年2月7日);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2007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发2001359号);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国土资厅发201157号);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1993);关于确定土地权属问题的若干意见(1989 国土籍字第73号,国家土地管理局1989年7月5日);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7号,2003年1月3日);广东省农村土地登记规则(粤国土资(地籍)字200273号, 2002年4月8日);广东省城镇地籍调查测量实施细则(广东省国土厅,1999年);广东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粤国土资地籍发 2011191号, 2011年9月26日);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方案(穗国房字2011895号,2011年9月7日);广州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业技术指引(广州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10月);广州市土地基础数据库技术规范(下称土地数据规范)。1.4 农村地籍调查成果数据成果,即将农村地籍调查过程和结果以数据形式存储的成果。图件成果,农村地籍调查数据成果的可视化形式,包括用计算机显示和输出的区域地籍图、标准分幅地籍图和宗地图。文字成果,反映农村地籍调查工作过程和调查成果情况的各类文本,包括农村地籍调查的工作文件,作业单位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质量报告,以及有关农村地籍调查的专题报告等。数据库成果,在计算机中存储的数字地籍数据及其管理软件的集合。地籍数据库是广州市土地基础数据库的核心,集体土地地籍数据库是其组成部分,按统一的技术要求建立和管理。第2章 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区域1.2.2.1 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的划分是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把现有城镇和农村编码体系中的“街道、乡、镇和街道办”的概念整合为地籍区,“街坊、行政村、居委会”的概念整合为地籍子区,保持编码的稳定性,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及其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采取典型地物与行政区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符合实际,简便易行且方便与现行编码方法衔接。2.1.1 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工作广州市各区、县级市的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工作由市局组织并负责县级成果市级备案、汇总和市级成果上报。市局测绘管理处负责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工作的技术指导,协助各区分局、县级市国土房管局和市房地产测绘院完成全市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及标图建库的工作任务。各区分局、县级市国土房管局负责本辖区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标图建库和县级成果上报。市房地产测绘院负责对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的县级成果进行质量检查,统一处理图形接边问题,负责全市数据入库、资料汇总,负责形成我市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的地籍区、地籍子区市级成果。2.1.2 工作流程各区分局、县级市国土房管局依据广东省宗地编码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和备案办法(试行)(粤国土资地籍发201238号)的要求,提出本辖区的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方案,同时组织技术力量将方案中的界线标绘到“一张图”数据库上。各区、县级市地籍区、地籍子区的标图建库结果先汇交市房地产测绘院进行质量检查和接边处理,再根据反馈的数据形成县级成果和上报资料,按文件规定向市局报备。市房地产测绘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测绘管理处指导下对各区分局、县级市国土房管局汇交的地籍区、地籍子区标图建库成果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和问题反馈。统一处理县级行政区之间的数据接边问题,生成符合全市“一张图”数据库技术要求,无缝拼接、不重、不漏的地籍区、地籍子区数字成果,向各区分局、县级市国土房管局分发。各区分局、县级市国土房管局依照“粤国土资地籍发201238号”文件的要求制作本辖区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的上报资料,按规定程序上报市局备案。市房地产测绘院对各区分局、县级市国土房管局上报的资料进行汇总,结合全市“一张图”的地籍区、地籍子区数字成果制作我市上报省厅的市级成果资料,由市局按规定程序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2.1.3 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各区、县级市应以本辖区各街道办事处或建制镇政府的行政区域为基础,结合主干道、路、河沟等明显线性地物划分地籍区,还要将地籍区划分为若干个地籍子区。农村中划分地籍子区要尽量保持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权属范围的完整性,城镇建成区中划分地籍子区应以地籍管理工作的需要为主,适当兼顾其他社会管理工作的需求。辖区内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区域也要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以便按宗地统一编码规则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编码,但有关街道办事处不参与本次集体土地调查的具体工作。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定涉及宗地编号等土地管理工作,划定后应尽量保持稳定。除大规模城市建设等原因导致原界线完全失去定位基础,需由土地管理部门依法依规调整地籍区、地籍子区外,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成果。2.1.4 地籍区、地籍子区界线划定地籍区、地籍子区界线划定要在认真研究和复核二次调查中的“街区、街坊”划分成果基础上进行。先将二次调查成果数据(街区、街坊层)套合在具现势性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参考民政部门提供的行政区域勘界资料或街道办事处辖区划分资料,结合铁路、公路、河流等明显线性地物的位置对“街区、街坊”界线走向作适当调整,最终在“一张图”数据库上实现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地籍区、地籍子区属于土地管理区域,与其他社会管理区域既相关又有自的己鲜明的特点,地籍区、地籍子区界线应尽量选择有利管理、便于标绘、位置稳定的地物为依托。在城镇中划分地籍区、地籍子区,要利用二次调查的1:500地形地籍图,沿合适的地物如铁路、公路、河流、宽阔的街道等线性地物划界。通过建筑群的界线不应穿越建筑物、大院、住宅小区等有明确边界的宗地,避免不必要的分宗。2.1.5 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编码在一个行政区内,地籍区、地籍子区从西至东,从北至南,从001号开始编码。2.1.6 行政村范围核定资料的应用“行政村界”(村界)是上世纪8090年代土地详查工作中,主要以行政村之间的边界为调查对象,利用1:10000比例尺的工作底图,经由土地管理部门在农村组织各村委会派代表实地指界,签定土地权属界线核定书等程序形成的。在实际工作中,行政村界除了沿农用地的地块或乡间地形、地物走以外,也进入了国有土地之中,如以国有铁路、公路和河流的“中心线”为界等,造成以行政村命名的村界范围内包含国有土地的现象。此外,行政村之间也存在“飞地”现象。二次调查及本次农村地籍调查中,全市采用1:2000比例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作工作底图,原来的村界可作为划分地籍子区参考。以此为基础,将行政村范围内的土地与其他土地管理资料进行叠加分析,经实地调查逐宗核实,最终划定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界址线才是真正的土地权属界线。土地确权后的真实情况应该是:在同一个地籍区或地籍子区内分布着多个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之间既毗邻又互相分割。2.2 农村地籍调查作业区划分农村地籍调查任务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各区、县级市要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按任务性质在地籍区、地籍子区内划分两类作业区,即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作业区和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作业区。第1章1.1122.12.2.1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作业区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作业区指地籍区、地籍子区内有集体经济组织,需调查和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区域。一般情况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作业区与二次调查的农村土地调查区相仿,各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宗地界址线多在农用地之间,或在农用地与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调查和划分,属于本集体的村庄建设用地多包含在以农用地为主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之中。城市或建制镇建成区中的“城中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作业区即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作业区的外围。全部土地均为建设用地的“城中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可与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一并进行。2.2.2 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作业区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作业区指城市、建制镇建成区和村庄建筑群中,需调查和确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的区域。2.3 宗地及宗地代码1.2.2.1.2.2.2.3.2.3.1. 宗地的划分农村地籍调查以宗地为基本单元。宗地是指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者空间。根据我市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工作任务,农村地籍调查须划分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由同一农民集体所有权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划分为一宗地。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主要按村集体(行政村或经济联社)、村内集体(村民小组或经济社)两种类型划分,少数地籍区内可能有村以上集体的宗地,但主张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必须依法在农业部门登记。同一地籍区、地籍子区内,村集体、村内集体的宗地互相毗邻但不应重叠;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总数及总面积应为村集体宗地与村内集体宗地之和。农村地区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以非建设用地为主,也含有本集体的村庄建设用地; 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里的“城中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以建设用地为主,也可能有少量、零星的非建设用地。在两种地区中划分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应采用适当的基础图件和技术方法:前者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采用调绘技术作业;后者要辅以大比例尺(1:500)地籍地形图,采用调绘技术或解析法测绘技术作业,调查中要将国有土地建设用地(如国有土地上的建筑物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等)从连片集体土地中分离出来。连片村庄用地由两个及以上农民集体共有的,应利用土地分类调查成果进行分宗,村庄外的非建设用地图斑与村庄建设用地图斑分别划分宗地。非建设用地宗地一般由一个集体所有;村庄建设用地则根据实际情况由两个及以上农民集体(含村级集体)共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要在二次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内,利用二次调查城镇村庄1:500地籍图划分,逐宗地、逐幢房屋进行地籍调查。有权属争议的按下列要求划分宗地:争议土地的界址明确,但权属有争议的,将争议土地单独设宗(各方可通过协商将宗地界址线定性为工作界,将本宗地登记为共有土地)。界址线有争议的,划定争议界线,以争议界线代替界址线设宗(界线性质为争议界)。2.3.2. 宗地代码国家要求在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按照“双码运行、逐步并轨”的工作方式推行全国宗地统一编码。根据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 ,宗地代码共19位,按“县级行政区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类型宗地号”5个层次编制(图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宗地号 土地权属类型 地籍子区 地籍区 县级行政区 图1. 宗地代码结构第一层次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为6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第二层次为地籍区,代码为3位,用001999表示。第三层次为地籍子区,代码为3位,用001999表示。第四层次为土地权属类型,代码为2位,其中,第一位表示土地所有权代码,用G、J、Z表示:“G”表示国家土地所有权;“J”表示集体土地所有权;“Z”表示土地所有权争议。第二位表示宗地特征码,用A、B、S、X、C、D、E、F、W、Y表示:“A”表示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B”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表);“S”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上);“X”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下);“C”表示宅基地使用权宗地;“D”表示土地承包经营权宗地;“E”表示林地使用权宗地;“F”表示草原使用权宗地;“W”表示使用权未确定或有争议的土地;“Y”表示其他使用权宗地,用于宗地特征扩展。第五层次为宗地号,代码为5位,在相应的宗地特征码后顺序编码(其中前2位全市统一编码为“12”,按本次土地总登记年份末2位取值,以后按土地登记的年份续编)。2.3.3. 宗地编号预编宗地号和宗地代码广州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执行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与全国宗地统一编码保持一致。为顺利开展工作,在农村地籍调查中的宗地编号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由外业作业单位对本标段调查范围中的全部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进行预编宗地号;第二阶段再由各区、县级市根据调查作业进度组织作业单位依据本辖区上报备案的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成果编制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代码(其他宗地暂不编号)。各区、县级市也可根据本辖区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和农村地籍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各作业单位直接按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统编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代码。采用分阶段编号工作模式的,可由各作业单位在农村地籍调查过程中对本标段作业区内全部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进行宗地号预编。 预编宗地号数据格式与宗地代码相仿,可为各作业单位根据地籍调查对象的隶属关系自行编号提供方便。预编宗地号数据格式:县级行政区代码(6位)+土地所属街/镇代码(3位)+土地所属村/社区代码(3位)+土地所有权类型(1位) +宗地特征码(1位)+土地登记年份代码(2位,集体土地所有权总登记年份统一用“12”)+宗地序号(3位)。w 县级行政区代码见附表B.1;w 土地所属街/镇代码/村/社区代码指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所隶属的行政区或管理区代码,由各区、县级市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统一采用统计部门的行政区划编码(没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社区代码不必引用);w 土地所有权类型见附表B.2;w 宗地特征码见附表B.3;w 宗地序号由各作业单位自编,但必须保证同一行政村内全部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编号的唯一性。预编宗地号与宗地代码的数据处理广州市土地基础数据库内预编宗地号和宗地代码分列。预编宗地号和宗地代码的关联由各区、县级市在统编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代码工作中建立,根据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理顺宗地序号。建库单位对各区、县级市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成果及农村地籍调查入库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后确立宗地代码。土地登记成果数据交换(公开查询)或土地登记成果输出件上应直接采用宗地编码规则(试行)中的宗地代码。第3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1.2.3.1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是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最重要的环节,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为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提供了客观事实的依据,更是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确权和登记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应以二次调查的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二次调查后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和遥感影像也应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工作应依据各地农民集体对土地登记的具体需求开展,在不同的地区分别调查并划分村集体(行政村或经济联社)、村内集体(村民小组或经济社)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3.2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作业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在农村地区已普遍进行过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和登记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工作要根据已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成果,利用二次调查、变更调查、最新遥感影像和相关资料,对应登记但未登记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展开调查,为土地登记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对已登记但土地权属界线(宗地界址线)有变化或有争议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进行核查和变更调查,为土地变更登记或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提供技术支持。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作业要体现内外业生产和建库一体化的技术路线。3.2.1 资料搜集1 农村地区二次调查数据库农村地区二次调查数据库是我市二次调查农村土地调查的主要成果,包括二次调查应用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2010年9月上交国家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数字化成果及相关的属性数据,以及土地调查数据建库与管理系统。农村地区二次调查数据库由各区分局、县级市国土房管局负责提供。2 集体土地权属数据集体土地权属数据指我市各区、县级市2004年以来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工作中形成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或 “核定书”,下同)、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土地权属图等权属资料及其数字化成果。集体土地权属数据由各区分局、县级市国土房管局负责提供。3 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我市2010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以2009年末土地利用数据(即二次调查上交国家入库数据)为基准,参照 2010年遥感监测结果在实地调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更新了我市县、市两级二次调查数据库。2011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也利用2011年的遥感影像,在2010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工作须充分利用二次调查以来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由各区分局、县级市国土房管局负责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资料指各区、县级市中的国有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资料,以及各区、县级市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以来,原集体土地宗地被依法征用、征收并进行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的资料(不含城镇建设用地区内国有土地上拆迁重建项目的土地及房产登记资料)。1 已登记的国有土地,应以批准的用地范围作为依据从原集体土地宗地中划分出来。2 坐落在连片集体土地中的国有土地房地产权登记资料也应通过房地产登记档案查册等方式获取,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资料的补充,其占地面积应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中扣除。实地调查结束前未查册的,可由集体经济组织签署具结书,承诺土地登记后如发现宗地内有其它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或其他集体土地)的,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资料由土地所在区、县级市国土房管局负责提供。荔湾、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黄埔区(下称中心城区)的国有土地登记资料应通过市局相关部门的复核。征地红线数据指有土地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或政府部门历年依法发出批准征用(征收)集体土地所有权并已结案的用地批文及附图的数字化成果(不涉及土地所有权转移仅改变使用性质的个案除外)。土地权属调查中,征地红线数据是确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权属来源的关键信息,应以已结案的用地批文范围作为依据从原集体土地宗地中划分出来。征地红线数据由土地所在区、县级市国土房管局负责提供,资料不全的可请市局有关单位协助,中心城区征地资料应通过市局相关部门的复核。其他资料包括历年土地监察及卫片执法、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考核、林权登记等在土地权属调查中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由各区分局、县级市国土房管局根据资料来源情况向各有关方面搜集。3.2.2 资料整理农村地区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需直接调用的空间资料(图形数据)属非数据形式的要先数字化。凡未按局信息化建设要求整合到“一张图”数据库上的,应进行数据整理。集体土地权属数据整理各区、县级市将本辖区集体土地权属数据汇交市发证办。市发证办组织数据建库单位依据数据规范对集体土地权属数据的地理数学基础、数据格式及图形属性关系等信息进行初步检查。检查出来的问题如属集体土地权属数据基础图件之间或数据规范版本之间差异引起,可用批处理方式解决的,由数据建库单位统一进行技术处理;如属图形、属性数据本身的问题,在实地调查作业过程中据实修正。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等档案资料未数字化的,由各区、县级市组织作业单位采用扫描或数字摄影等方式处理,并依据数据规范的要求整理入库。国有土地登记数据整理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资料由各区、县级市组织技术力量整理。采用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称西安坐标系)施测的图形数据可直接应用。采用广州城建独立坐标系施测的图形数据由市发证办统一组织坐标转换的技术处理。采用其它坐标系统施测但与西安坐标系有明确转换关系的图形数据,界址线清晰或宗地图附有坐标表的,图形数据应转换到西安坐标系。 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资料的属性数据应按数据规范整理入库。用地红线数据整理用地红线数据应依据数据规范要求,由市发证办或各区、县级市组织技术力量整理(图形数据的坐标系统技术处理同上)。其他资料的数据整理其他资料上的图形与农村地籍调查应用的影像数据不要求配准,经目测对照和缩放,目标图形大小相称、位置接近的即可将相关数据整理入库,供农村地籍调查作业参考。3.2.3 基础数据及工作底图基础数据的整合和分发市发证办组织数据建库单位将经过整理的集体土地权属图形数据、国有土地登记图形数据和用地红线图形数据套合到二次调查及变更调查的图形数据上,统一生成包含影像数据、矢量数据、属性数据等多层信息的农村地籍调查基础数据,经市局测绘管理部门复核后向各区、县级市分发。工作底图的编制和输出农村地籍调查基础数据由各区、县级市根据调查区划分情况向承担农村地籍调查作业任务的单位提供,作业单位利用基础数据按调查作业的实际需要编制并输出工作底图。工作底图可采用3种模板,分别选择1:2000标准分幅、1:10000标准分幅或自定义幅面输出。3.2.4 界址线核查界址线核查指对工作底图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界址线(下称界址线)走向与二次调查及变更调查遥感影像进行全面跟踪、比较和核对,查找界线和地物的差异,以便进一步调查:界址线与遥感影像地物特征基本重合,或界址线在二次调查以来遥感影像上的位置略有偏移但仍可识别的,核查中视为无实质性变化,界址线可以继续使用。界址线与遥感影像的地物特征明显分离,或界址线相关地物在二次调查以来遥感影像上已无法判读的,须在图上标注界址线疑似发生了变化的起止点。国有土地登记图形数据或征地红线图形数据压盖界址线的,或在遥感影像上发现新增地物压盖界址线的,须在图上标注界址线变化范围,同时记录相关的土地权属信息。国有土地登记数据应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的依据;新增地物压盖界址线和用地红线图形数据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属性的影响应在补充调查过程中进一步核实。、核查过程中有关单位提出的界址线变化,如要求更改界址线走向或发现宗地内嵌套有其他土地所有权宗地等情况,须在图上标注疑似变化范围,同时记录变化信息的来源,以便进一步调查。有关土地权属变化的空间信息(点线位置或图形)未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无法直接在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底图上标注的,须实地调查标注上图。3.2.5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的基本要求实地调查即在界址线核查基础上在实地划分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调查工作,包括界址线调绘、数据入库等。实地调查应遵从作业依据中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广东省农村土地登记规则和广州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业技术指引等文件中的技术要求。调查作业成果应满足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需要。实地调查工作实地调查工作的实施方案由各区、县级市根据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政策要求并结合本辖区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镇(街)负责组织村集体和村内集体开展工作,完成土地权属界线划定任务。行政村之间的土地由各村委会协调并安排相关集体经济组织派员指界;村内各集体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签界工作由村委会统一组织。作业单位全程参与调查并提供图件输出、界址线调绘、数据录入等技术服务。除对核查阶段发现的界址线变化情况进行变更调查以获取正确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外,实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按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具体需求,在行政村之间和行政村内部开展调查,划分村集体、村内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宗地。需划分村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地籍区或地籍子区,“村界”在多数情况下即两个村相邻经济社之间的界址线。实地调查工作可按村外围到村内部的顺序对集体土地权属界线进行调查,先完成行政村之间相邻集体的界址线调绘,再完成各村内部的界址线调绘;也可以从村内向村外逐宗地调查。指界规则指界是相邻宗地权利人在权属调查中对宗地权属界址进行实地指认,并经地籍调查人员予以确定的过程。农村地籍调查的指界工作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区(县级市)统一组织和协调,各街(镇)政府部门负责将具体任务层层落实到村和村内集体。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指界人由各集体经济组织委派;国有农、林、水利(含有堤防的河道、河涌)、交通设施等有明确使用者的国有土地需用指界方式划分权属界线的,指界人由用地单位或相关职能部门委派;其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众多难以逐一指界,一般不采用指界方式划界而依据有效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确定权利人的用地范围。凡经人民法院判决、仲裁机构仲裁、人民政府批准、已登记发证有明确界线的,或原来签署了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等已经明确过土地权属界线且宗地权属界线未依法发生变化的,不再重新调查、指界,由作业单位直接根据土地权属来源资料将权属界线和属性标图入库后输出地籍调查表和土地登记申请书,各方权利人要求复核的应在复核后在表内签章(字)以示负责。经复核界线存在错误或界线调整的,有关各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应共同指界,重新达成协议。资料手续不完善的,应补办手续。土地未确权登记或尚未明确土地权属界线的宗地,由本宗地土地权利人及相邻宗地土地权利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对土地权属边界进行指认,并据此确定土地权属界线。集体土地与没有明确使用者的国有土地相邻(如无堤防的河道、河涌等),由集体土地指界人先指界、签字后根据依据有关法规和实地调查结果予以确认。土地有争议的应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调处,以达成有关土地权属界线的协议或划定工作界线。难以调处的,各方可要求单方指界并向土地管理部门提交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作业单位将各方指界结果按争议界上图。违约缺席指界的,如一方违约缺席,以另一方所指界线上图;如双方违约缺席,根据权源材料和实际使用状况上图。指界人认定界址后不签字的,按违约处理。调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方。违约方在规定日期内未提出异议或未提出重新指界的,按调查结果认定权属界线。界址线变更调查本次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在农村地区已普遍进行过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和登记的基础上进行。作业单位要对工作底图上已有的集体土地界址线(多为行政村之间的土地权属边界)进行变更调查。地籍调查作业人员参照工作底图上标注的界址线疑似变化情况,在实地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界址线进行补充调查。变更的界址线走向与地物线重合且可在遥感影像上辨认的,直接依据影像调绘界址线位置。变更的界址线与二次调查及变更调查地类图斑线明显分离,或界址线相关地物在二次调查以来遥感影像上无法判读的,应组织有关集体经济组织派员出席指界,先在遥感影像图或地形图上辨认界线走向,再到现场指认界址线具体位置并由作业人员将界址线标绘上图。以实测方式方能确定界址线位置的,作业单位要采用支持广州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GZCORS)的GPS定位技术施测界址线上的关键点如界址线端点(界址线与非宗地地物线的交点)、界址线节点(界址线之间的交点)和界址线主要拐点的坐标。集体土地被依法征用或征收的,应依据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资料或实际用地范围标注在工作底图上;如属 “批而未用”情况的,应将用地红线数据叠加到农村地籍调查基础数据(工作底图)上,必要时在实地进行“放线”,并将结果告知有关集体土地权利人。农民集体之间要求变更工作底图上原有宗地界址线的,应由相关集体经济组织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对整段或局部界址线重新指界的要求,由土地管理部门组织作业单位将农民集体之间宗地界址线的变更情况调绘上图。农村地籍调查过程中出现土地权属争议情况的,应按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的规定由相关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单位向土地管理部门提交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等资料,由土地管理部门组织作业单位依据收到的争议资料将各方对土地权属界线走向的具体主张调绘上图。变更的界址线与原界址线应完全对接,连成一段完整的界址线,为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提供正确的图形数据。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调查作业要点村集体和村内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调查方法一致,应遵从作业依据文件中关于地籍调查的各种政策性、技术性规定。村内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要在街(镇)政府部门和村委会协调下,组织相关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村内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调查一般在本行政村范内,村内各集体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签界工作由村委会统一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曾经签界且签界结果经相关村内集体经济组织核对无误的不用现场指界,由双方在原签界文件上加签或重新办理签界确认手续。以宗地为调查单元,本宗地代表与宗地周边各土地权属人的代表在实地分段共同指界并办理签界确认手续。在界址线走向清晰,双方意见一致的前提下,经协商也可采用一方指界双方互认的签界方法。为便于调查和管理而在宗地内进行分宗所形成的界址线不必现场指界。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相邻的,先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派代表出席指界并办理签界确认手续,再由土地管理部门通过公示或送达等程序将指界结果告知其他土地权利关系人,依法依规办理土地确权和土地登记。集体土地与河流(含河堤)、水库、水利设施、公路、铁路等国有土地相邻的,可先请水务、公路、铁路部门依据已有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将国有土地界线标绘在工作底图上,以便调查工作开展。已办理登记的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已征用征收结案的,各区分局、县级市国土房管局将登记或征用征收结果告知相关集体经济组织;未办理土地登记的,应以适当方式通知国有土地使用权人派员出席现场指界。相关单位缺席指界的,集体经济组织可要求单方指界。农村地籍调查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应提醒集体土地指界人,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界址线不得进入明显属于国有土地的地物中,如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不应以河流、公路、铁路“中心线”为界等。指界界线可在遥感影像上辨认的,依据影像调绘界址线;指界界线无法在影像上辨认的,要在指界时在现场设置界标物,并以此为依据采用支持GZCORS的GPS定位技术实测界址线上的端点(界址线与非宗地地物线的交点)、界址线节点(界址线之间的交点)或界址线主要拐点的坐标;也可使用同一坐标系统大比例尺(1:5001:2000)地形地籍图作现场指界的辅助用图,在图上采集宗地界址点后转绘于工作底图上,借此提高界址线定位精度。村集体的宗地与村内集体宗地相邻的,调查作业模式与村内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调查相同,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相关的村内集体经济组织均应派员签界。、宗地界址线的属性已定界:已确权发证宗地的界址线或已完成指界、签界手续的界址线;以及政府划定、调整、处理争议权属界线文件所附图件转绘的界线。工作界:农村地籍调查过程中指界人未能就土地权属界线的准确走向达成一致意见,但在有关单位协调下双方愿意以一定地形、地物为依托划分的管理线。工作界可参与宗地构面。争议界:依据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等资料或土地争议调处部门认可的资料转绘而成用以表示争议范围的界线。争议界仅反映土地权属调查中遇到的争议情况,不参与任何宗地构面。未定界:调查发现土地权属有争议,但有关当事人未提供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仅由单方指界形成并要求调查人员调绘上图的界线。未定界两端应与已定界、工作界或无争议的其他界线(河流、铁路、公路、市政道路等)连接。其他:依据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已完成征用(收)集体土地的资料转绘而成,用以表示指定范围土地所有权已依法转移的情况。其他界线需“落地”的,应由土地管理部门告知相关的集体土地权利人及指界人。界址线性质随土地确权的情况变更,工作界、争议界、未定界和其他界线可在完善规定手续后在土地勘测定界或农村地籍调查过程中转化为已定界。符合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基本要求的宗地由已定界和工作界封闭。完全由工作界封闭的宗地,相关的集体土地权利人可申请登记“共有”土地所有权。3.2.6 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入库及成果输出农村地籍调查作业的图形数字化和属性数据录入必须符合广州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业技术指引、土地数据库规范和本作业指引的技术要求,入库数据必须接受数据监理,通过严格检查,确认数据质量符合要求后才能进入图表编辑、输出、签界确认和成果汇交的工作环节。、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属性数据要与地籍调查表相关栏目相匹配,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利人情况、土地权属性质、土地座落、宗地编码、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界址线情况、土地权属来源及调查附记等。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属性数据的格式要求详见附表A和附表B。农村地籍调查属性数据应使用计算机直接输出地籍调查表和土地登记申请书(样式见广州市农村集体土地登记范例)。地籍调查表作为土地权属调查签界工作用表,本宗地指界人和邻宗地的指界人都要在表内签字(相邻宗地同一界址线两侧的指界人须在两份地籍调查表中互签)。除指界人签字栏目外,表内所有文字(含固定格式文本)、图形和数字均应由已入库的数据导出。土地登记申请书中的权利人信息和土地情况也应从同一数据库导出,与地籍调查表的内容一致。过往土地权属调查工作中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曾签订土地权属界线核定书或协议书,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可直接引用原指界签字成果,由承担本次农村地籍调查的作业单位将权属资料入库,原已入库的要按本作业指引的技术要求进行数据整理。原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要作为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扫描、录入数据库。农村地籍调查作业中,要对已入库的图形数据逐宗编辑,生成并输出由线划图与影像图套合而成的宗地图一式两份,作为地籍调查表及土地所有权证的附图。宗地图输出件上,带编号的界址点隶属宗地。每宗地带编号的界址点应不少于4个(矢量化作业形成的界址线上,所有点均为界址点但不必全部编号)。宗地图编辑作业中,界址线端点(界址线在河流边线等非宗地地物线上的起止点)、界址线节点(界址线之间的交点),以及界址线上实测的界址点或有重要定位作用的少量拐点应该采集,在宗地内以界址线端点或节点为起点,从“1”开始顺时针编号。宗地图输出件必须附界址点坐标表(可另页输出),宗地图、界址点坐标表与地籍调查表相关栏目应匹配。为方便签界和公示,作业单位要在已入库的农村地籍调查宗地数据基础上编辑、生成并输出较大幅面的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宗地分布图即农村地籍图(成图比例尺可由作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或适当分幅),还要将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地籍调查数据成果汇总成宗地一览表,与本集体的宗地分布图配套。每个集体的土地所有权调查完成后,作业单位应将该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宗地的有指界人和调查人员签字的地籍调查表,以及相应的土地登记申请书输出件交相应的集体经济组织签章确认。经确认的农村地籍调查图形和属性数据应该固化,除权利人共同要求变更宗地界址线并重新签界,再由原作业单位对数据进行修改外,其他人不得对数据作任何改动。该集体的宗地分布图及宗地一览表须向土地管理部门汇交(可为集体经济组织制作副本)。经集体经济组织签章确认的地籍调查表原件应向土地管理部门汇交或由土地权利人签收以申请土地登记。各农民集体的宗地分布图及宗地一览表作为农村地籍调查结果,由土地登记机构依法公示。农村地籍调查工作中搜集、整理和产生的须以“影像态”归档的资料(例如,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人身份证明的广东省集体经济组织证明书、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代码证、证明权利人及其法定代表人身份的证照、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由集体经济组织法定代表人签发的指界委托书,以及经签章确认的地籍调查表等),应按规定格式和质量要求在作业过程中以扫描、数字摄影等方式采集入库和归档;其它应归档的纸质资料,也要依据本次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关于档案管理的规定分类整理、立卷和归档。3.2.7 调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关于“飞地”农民集体的土地,在实地会被其它权属主体的土地分隔(如国有交通用地、水域等),调查成果应反映土地权属的真实情况。不同所有权的集体土地,除权利人达成“共有”协议外,不得人为地组合在同一宗地内。除跨街镇以上行政区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可视作“飞地”外,同一地籍子区内不同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宗地之间属于相邻关系。除行政区界与宗地界址线相交需分宗形成“插花地”现象外,国有土地宗地之间不论权属人的隶属关系如何一律不作“飞地”定性。关于林地所有权农村地籍调查涉及林地的权属。农村地区已开展林地权属调查,由县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对林地林权进行登记并换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的,由林业部门或当事人提供林地林权登记资料及其附图,作为土地权属来源的依据在本次调查中予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