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三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优秀论文.pdf_第1页
2006年第三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优秀论文.pdf_第2页
2006年第三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优秀论文.pdf_第3页
2006年第三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优秀论文.pdf_第4页
2006年第三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优秀论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全全全国国国国第第第第三三三三届届届届研研研研究究究究生生生生数数数数学学学学建建建建模模模模竞竞竞竞赛赛赛赛 题 目 学生面试中教师安排的优化与算法 摘 要 本文探讨高校自主招生的专家面试阶段 对面试教师安排的优化问题 主 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针对问题一 采用组合数学中的填充设计方法 对没有两位以及三位面试 老师相同的约束条件分别给出 N M 应当满足的不等式 1 43 MM N 和 12 432 MMM N 4 针对问题二 本文结合问题一的结论以及对Y1Y 的分析 认为Y的要 求可以通过考虑Y Y 每两位老师共同面试的学生数量应尽量均衡而基本 满足 通过建立邻接矩阵 1 Y 4 123 Y 及 M N A 并令 TT BAAC A A 可以由矩阵BC 的元 素实现Y Y的量化 把 Y1 Y2 和 Y3 量化后作为优化目标 采用多目标规 划遗传算法搜索最优解 通过染色体的竞争择优 从而保留较高适应度的个体 使整个进化过程朝着更优解的方向进行 最终可以根据需要达到不同程度优化的 分配方案 对 N 379 M 24 的情形应用该算法给出了具体的面试老师分配方 案 以及对该方案进行了评价 12 Y 及 3 针对问题三 面试组由两文两理老师组成 在此假设下 此时问题一给出 的 N M 应当满足的不等式修改为 44 MM N 和 2 244 MMM N 对问题二结 合问题一的结论知 N 379 M 24 文科 理科老师各 12 名 的情形 能够做 到两个不同的 面试组 没有 3 个共同老师 并且实现了这一做法 本文最后讨论以上模型的优缺点 探讨考生与面试老师之间分配的均匀性和 面试公平性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区组设计 填充设计 多目标规划 遗传算法 参赛队号 10394003 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 由组委会填写 1 一 问题的提出 自 2003 年以来 教育部为深化高校录取制度改革 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在招 生中的自主权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 22 所高校实行了部分招生计划自主招生 2004 年 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数目进一步扩大到 28 所 选拔方式也进一步多样 化 06 年 4 月复旦大学通过 面试 录取新生 彻底摒弃了已实施多年的高考笔试 制度 由面试直接录取新生 这是对高校进一步扩大自主权改革的又一次全新探 索与尝试 当然 高校自主招生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不完善 对于面试的考生 在全面衡量该考生的高中学习成绩及综合表现后通过采用专家面试的方式 决定 录取与否 某高校在今年自主招生中 经过初选合格进入面试的考生有 N 人 拟聘请老师 M 人 每位学生要分别接受 4 位老师 简称该学生的 面试组 的 单独面试 面试时 各位老师独立地对考生提问并根据其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评 分 由于这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评价工作 老师的专业 提问内容 提问方式以 及评分习惯都会有较大差异 因此面试同一位考生的 面试组 的具体组成不同 会对录取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确保面试工作的公平性 提出以下要求 Y1 每位老师面试的学生数量应尽量均衡 Y2 面试不同考生的 面试组 成员不能完全相同 Y3 两个考生的 面试组 中有两位或三位老师相同的情形尽量的少 Y4 被任意两位老师面试的两个学生集合中出现相同学生的人数尽量的 少 在满足 Y1 Y4 的某些条件下 考虑 问题一 设考生数 N 已知 在满足 Y2 条件下 说明聘请老师数 M 至少分 别应为多大 才能做到任两位学生的 面试组 都没有两位以及三位面试老师相 同的情形 问题二 根据 Y1 Y4 的要求建立学生与面试老师之间合理的分配模型 并就 N 379 M 24 的情形给出具体的分配方案 每位老师面试哪些学生 及 该方案满足 Y1 Y4 这些要求的情况 问题三 如果面试老师中理科与文科的老师各占一半 并且要求每位学生 接受两位文科与两位理科老师的面试 并在此假设下分别回答问题一与问题二 问题四 讨论考生与面试老师之间分配的均匀性和面试公平性的关系 为了 保证面试的公平性 除了题目中提出的要求外 还有哪些重要因素需要考虑 试 给出新的分配方案或建议 二 模型分析与评价 问题一 聘请老师数 M 的下界 一 问题一重述 考生数已知 在满足 Y2 即面试不同考生的 面试组 成员不能完全相 同 条件下 分别考虑任意两位学生的 面试组 必须保证没有两位或者三位面 试老师相同的情形出现 聘请的老师数 M 至少应该多大 N 2 二 符号说明 v聘请老师的个数 N 面试学生的个数 X 聘请的老师构成的集合 1 Xv i B由X中的个老师组成的子集 称之为区组 其中b为区组数目 k 12 iiiik Bxxx 1 ij xv 1 1 ib jk j B 区组中形如 2 k iij k Bx x 个 个 1k j x 的子区组 i N 由 i x老师面试的学生个数 i j N 由 ij x x老师面试的学生个数 ij x x X中任意一对老师 ij x x 在区组中恰好同时出现的次数 ij x x 两个老师组成的二元集 i j 1 ij x xv ijk x xx 两个老师组成的三元集 i j k 1 ijk x xxv x 表示对实数x下取整 三 模型分析与求解 分别考虑任意两位学生的 面试组 保证没有两位或者三位相同面试老师的 情形 这等价于任意两位学生的 面试组 至多只有相同的一位老师 或者任意 两位学生的 面试组 至多只有相同的一位或者两位老师 我们的目标是在满足 以上所需条件下使得聘请的老师数尽可能的少 我们采用的策略是均衡不完全区 组设计 简称BIBD 称有限集X上的一些k元子集 1 i Bib 构成的族B为X上的一个区组设 计 记为 DX B X称为此设计的基集 而子集族B中的诸子集 1 i Bib 则称为此设计的区组 基集X中的元素个数Xv 称为设计的阶 称为区组容 量 或区组大小或区组长度 对 k xX B 中含有x的区组个数称为元素x的重复 数 记做r x 对 x y X 且xy B中包含二元子集 x y的区间个数称为 元素的相遇数 记作 x y 3 我们知道一个 v k BIBD要求任意一对点 x y恰好出现在 个区组 之中 这样的设计只在点数满足一定条件时才可能存在 也即 1 0 mod1 1 0 mod 1 vk v vk k 对于某些问题中需要考虑的点数v为任意取值的情形 则可以适当放宽点对 恰 好 出现在 个区组的条件 也即要求 至多 出现在 个区组中 称为填充设 计 Packing Design 对于任意两位学生的 面试组 保证没有两位相同面试老师的情形 必须要求任意一对老师 ij x x在区组 1 i Bib 中至多出现一次 且为了保证聘 请的老师数M尽可能的少 我们遵循的一个原则是让任意一对老师 ij x x在区 组 1 i Bi b中尽可能都出现一次 按BIBD策略 即 1 4 v M的填 充设计 k 我们先考虑更一般的情况 随意给定一面试老师 i xX X是M元素集 区组设计 X B 设 i x元素在区组中出现的次数为 i rr x 不妨假设这些区组 为 12 r B BB 形如 1 1 k i k Bx 个 个 1 k ri k Bx 个 个 其中 代表除了 i x的其他1v 个面试老师 且两两互不相同 由于任意一对老师 ij x xij 在区组 1 i Bib 中至多出现 次 用这 个面试老师填充1v 1 i B ir 中的圆圈 则 X中 i x以外的v个面试老 师出现在这r组中的次数为 1 1 v 则包含 i x元素的区组中至多出现的次数 即 由 i x老师面试的学生个数至多为 i N 1 1 v k 面试老师个数为v 即 i x有 种取法 考虑到每个区组重复计算次 因此vk 4 最大可能的填充数为 1 1 vv kk 特别地 问题一考虑 1 4 M的情况 即满足我们题目中所要求 的约束条件 则可得到任两位面试老师不重复的4元组的个数至多为 kv 1 43 MM 又因为每一个学生的面试有四个老师的参与 也即一个四元老师组对应着一 个学生 则 1 43 MM N 综上分析 在满足条件下 确保任两位学生的面试组都没有两位面试老 师相同 面试老师数 2Y M必须满足不等式 1 43 MM N 1 当学生数给定时 可得到NM的下界 对于任意两位学生的 面试组 保证没有三位相同面试老师的情形 必 须要求任意3位老师 ijk x xx在区组 1 i Bib 中至多出现一次 且为了保证 聘请的老师数M尽可能的少 我们遵循的一个原则是让任意3位老师 ijk x xx 在区组 1 i Bi b中尽可能都出现一次 按BIBD策略 即参数 k v 满足 1 4 M的填充设计 kv 同样我们先考虑更一般的情况 X是包含M个老师的M元集 区组设计 X B 随意先给定一面试老师 i xX 有1v 种取法 然后再确定另一面试老 师 j xX 有种取法 设2v ij x x两元素在区组中出现的次数为 不妨假设为 ij rr x x 12 r B BB 2 1 k ij k Bx x 个 个 5 2 k rij k Bx x 个 个 其中 代表除了 i j x x面试老师的其他v2 个 于任意一对老师在区组 面试老师 且两两互不相同 由 ijk x xxi j k互不相同 1 i Bib 中至多出现 次 用剩下的2v 个面试老师填充 1 i B ir 中的圆圈 则X中 ij x x以 外的2v 个老师出现在这r组中的次数为 2v 则包含 ij x x元素的区组中至 多出现的次数 即由 ij x x老师面试的学生个数 Ni j至多为 2 2 v k j xX 在确定 i xX 后 面试老师 j x则有种取法 1v 对于面试老师 1 ij k Bx x k 1个 个 rij k Bx x 1个 个 k 不妨设形如的元集记做区组 1 k j x 1k 1 i Bir 的子区组 1 j Bjr 1k 1 j Bx 1k rj Bx 其中 1 j Bjr 的元素是取自区组 1 i Bir 的后1k 个元素 因此对于区组 1 i Bir 的子区组 1 j Bjr 最大可能的填充数为 1 2 12 vv kk i x有 种取法 因此最大可能的填充数为 v而 1 2 12 vvv kkk 6 特别地 问题一考虑 1 4 v M的情况 即满足我们题目中所要 求的约束条件 则可得到任三位面试老师不重复的4元组的个数至多为 k 12 432 MMM 同样地 每一个学生的面试有四个老师的参与 也即一个4元组对应着一个 学生 即 12 432 MMM N 综合分析 在满足条件下 确保任两位学生的面试组都没有三位面试老 师相同 面试老师数 2Y M必须满足不等式 12 432 MMM N 2 当学生数给定时 可得到NM的下界 问题二 约束条件下学生与面试老师之间分配模型 一 问题二重述 问题二要求我们满足四个约束条件 Y1 Y4 下 建立学生与面试老师之间 的分配模型 并就N 379 M 24的情形给出具体的分配方案 每位老师面试哪 些学生 及该方案满足Y1 Y4这些要求的情况 Y1 每位老师面试的学生数量应尽量均衡 Y2 面试不同考生的 面试组 成员不能完全相同 Y3 两个考生的 面试组 中有两位或三位老师相同的情形尽量的少 Y4 被任意两位老师面试的两个学生集合中出现相同学生的人数尽量的 少 二 模型分析 根据问题二的阐述 可以清晰地知道学生与面试老师之间必然要建立一对四 的面试关系 也即在学生与面试老师之间有着多种分配关系 在此 我们寻求的 是一种更加合理的分配关系 使得这种分配关系满足或者说越逼近于我们目标 以为例 若要任两位学生的 面试组 中都没有两位老师相 24 379MN 同 则由问题一的不等式 1 可得学生数至多为 24 23 42 43 而实际上 所以肯定出现两个考生的 面试组 中有两位老师相同的情形 我们 的优化目标是所有两位老师重复出现的次数总量尽可能的少 379N 7 如果要任意两位考生的面试老师组中都没有三位老师相同 则由问题一的 不等式 2 可知学生数至多可为 24 23 22 504 432 而实际考生数 因此理论上可以做到面试老师组中都没有三位老师相同的情形 但通常在实际安 排中难以做到 因此让三位老师相同的情形尽量少依然是个优化目标 379N 进一步分析可知道 实现两位老师重复出现的次数总是尽可能少的通常 采用的策略是任两位老师重复出现的次数尽量均衡 而三位老师每重复出现一 次 则对两位老师重复出现的次数总是增加3 因此两位老师重复出现的次数 总量尽可能少的情形通常也是发生在三位老师重复出现的次数总量较小的情形 对于条件Y4 老师面试的学生集合中出现相同的学生 就是老师出 现的同一面试组 因此老师面试学生集合中出现相同的学生人数就是老师i j 重复出现在 面试组 中的重复数 要做到任意两位老师面世相同学生人数尽量 少 仍然是使得任意两位老师重复出现的次数尽量均衡 i j i i j j 综上所述 我们的优化策略为以下三个目标 123 Y Y Y 其中 任意两位老师重复出现在一个面试组中的重复数尽可能均衡 3 Y 三 模型求解 为了使得我们的分配方案更加合理 找到满足这些目标的最佳设计方案 我 们采取的策略是 目标规划遗传算法 借助遗传算法实施来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 Multi 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使整个过程朝着更优解的方向进行 1 遗传编码设计 本文将面试不同考生的 面试组 4个成员做为一个基因片段 基因片段的 异同与基因片段中数字的排列无关 例如 两个基因片段1 2 3 4 与 1 3 2 4 在 本文认为是一样的 基因片段中的单个基因为面试老师的序号 从而按照学生 序列构造由面试老师序号组成的染色体 2 初始种群的产生 由于题目Y2条件对每个学生遇到的面试老师做了限制 面试不同考生的 面 试组 成员不能完全相同 染色体的构成也因此有了最低的限制条件 因此不 能采用随机产生染色体的方法来建立初始种群 所以本文先通过贪婪算法搜索出 几个仅符合Y2条件的染色体 构造出初始种群 8 3 交叉算子 传统遗传算法中的交叉运算是对单独的基因进行交叉 但由于在本题中染色 的特征是由 面试组 中的4个成员构成的基因片段 所以本文在交叉运算中实 行对基因片段的交叉而不是单独基因的交叉 同时根据Y2的要求 染色体A中要交叉的基因片段在不能与染色体B中 任何基因片段相同 染色体B中要交叉的基因片段在不能与染色体A中任何基 因片段相同 本文采用多点交叉的策略 本文中采用动态的交叉概率控制交叉操作的使 用频率 c P 4 变异算子 本文采用基本位变异 Simple Mutation 的方式来实现变异运算 以变异概 率指定一位或者某几位基因座上的值座变异运算 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m P 1 对染色体上的每一个基因座 以变异概率指定它为变异基因 2 对每一个变异基因 随机产生 1 M 中的数值 从而产生新的基因片 段 该基因片段不能与该染色体中其它的基因片段相同 基因片段中 的基因不能重复 5 适应度函数F 9 通过一个染色体中的基因序列 即一分配方案 可建立如下邻接矩阵 ij M N Aa 1 0 ij i a otherwise 第 个老师与第j个学生有面试关系 1 1iMjN 令 TT ijij M MN BAAbCA Ac N 1 N ijikjk k ba 其中a 1 M ijkikj k ca a 矩阵 B C相应元素的涵义如下 ijij b c 1 ii biM 第i号老师面试学生数 ij bij 第i号老师和第j号老师同组重复数 1 ii ciN 第 号学生的 面试组 老师个数 恒为4 i ij cij 第i号学生和第j号学生 面试组 相同老师的个数 则条件可以用矩阵 123 Y Y Y B C的元素来进行描述 1 Y1 每位老师面试的学生数量应尽量均衡 1 ii biM 的方差 1 f 尽量小 即 2 2 1 111 1114 MMM iiiiii iii N fbbb MMMM 尽量小 其中 表示遗传的迭代 次数 2 Y2 面试不同考生的 面试组 成员不能完全相同 即第i号学生和 第j号学生 面试组 相同老师的个数小于等于3 4 ij cij 3 任意两位老师重复出现在一个面试组中的重复数尽可能均衡 3 Y 10 2 2 2 16 ij ij MM N fb CC 2 的值尽可能小 则适应度函数可描述为 F 12 12 12 11 ff Fww ff 其中 为相应的权系数 可根据对 1 w 2 w 13 Y Y 三个要求条件的重视程度赋予 不同大小的数值 总和为1保持不变 1 w 2 w 6 选择算子 本文采用竞争择优的选择方法 从而保留后代中较高适应度的个体 使整个 进化过程朝着更优解的方向进行 7 控制参数 1 交叉概率 c P 在进化过程中 始终控制着在遗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交叉算子 较大 的 可以使各代充分相交 个体结构被破坏的可能性也越大 不能有效保护好 的基因模式 较低的 可以保持一个连续的解空间 但是进化的速度慢 c P c P c P 2 变异概率 m P 本文中较大的可以产生较多的新基因片段 增加了群体的多样性 但也 有可能破坏掉很多好的模式 太小则容易陷入局部极值 使解过早收敛产生 早熟 问题 m P m P 3 控制方法 为了保证遗传算法的全局收敛性 就要维持解群体中个体的多样性 避免有 效基因的丢失 另一方面 为了加快收敛速度 就要使解群体较快地向最优状 态转移 这又会减少群体多样性 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因此 本文将进化过程划 分为突和渐进两个阶段 由于在一开始采用贪婪法产生的种群有着很大的相似 性 所以要将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设置为较大的数值 本文中将和的 初始数值设置为0 6与0 3 通过较频繁的变异和交叉产生新的基因片段和染色 体 扩大解的搜索空间避免陷入局部极值 之后随着进化的过程逐渐调小与 的值 使其加快收敛速度 c P m P c P m P c P m P 11 8 流程描述 具体程序见附录一 9 实验结果及评价 1 从B矩阵 T AA 观察分析 下面给出1 5 10 15 20 25 30代中较高适应度的染色体对应的B 矩阵 见附录二 图形 水平坐标为老师序号 垂直坐标为学生数目 12 13 14 15 从以上进化过程看出 矩阵的对角元即各位老师面试的学生数目趋于均 衡 矩阵的非对角元即不同老师面试的共同学生数目也趋于均衡 从而说明我们 设置的等价限制条件是有效的 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 2 从C矩阵观察 并结合问题一的结论分析说明 将M 24代入下式得 学生数N 379满足不等式 112 42504 43432 MMMMM N 所以无法满足每两位学生的 面试组 中共同老师不超过1 但可以满足共 同老师数不超过2 从下面给出的遗传算法中1至30代染色体对应的C矩阵 中0 1 2 3 从左至右 出现的次数及所占的比例中 可看出3出 现的频率逐代降低并趋近于0 也就是说是已经逼近最优解 T A A 5678 3 95 60928 42 42 65572 45 65 11084 7 72 12738 8 87 67674 47 11 54598 38 01 8252 5 74 21176 14 74 68538 47 71 46924 32 67 6624 4 61 24778 17 25 71458 49 75 41650 29 00 5376 3 74 29630 20 63 72238 50 29 37012 25 77 4382 3 05 33534 23 35 72196 50 26 33778 23 52 3754 2 61 39496 27 50 70496 49 08 30048 20 92 3222 2 24 40446 28 16 70300 48 94 29416 20 48 3100 2 16 45450 31 64 69412 48 32 25848 17 99 2552 1 78 16 49800 34 67 67656 47 10 23580 16 42 2226 1 55 53350 37 14 66462 46 27 21494 14 96 1956 1 36 55516 38 65 65722 45 75 20260 14 10 1764 1 23 57646 40 13 65098 45 32 18918 13 17 1600 1 11 58640 40 82 64582 44 96 18496 12 88 1544 1 07 59638 41 52 64224 44 71 17974 12 51 1426 0 99 60474 42 10 63708 44 35 17730 12 34 1350 0 94 61186 42 60 63460 44 18 17264 12 02 1352 0 94 62220 43 32 63040 43 89 16766 11 67 1236 0 86 63110 43 94 62440 43 47 16448 11 45 1264 0 88 63252 44 03 62520 43 53 16264 11 32 1226 0 85 64336 44 79 62090 43 23 15694 10 93 1142 0 80 65050 45 29 61478 42 80 15688 10 92 1046 0 73 64954 45 22 61888 43 09 15348 10 68 1072 0 75 65348 45 49 61606 42 89 15248 10 62 1060 0 74 65532 45 62 61516 42 83 15092 10 51 1122 0 78 65604 45 67 61534 42 84 15060 10 48 1064 0 74 65808 45 81 61278 42 66 15124 10 53 1052 0 73 65668 45 72 61444 42 78 15116 10 52 1034 0 72 65864 45 85 61226 42 62 15116 10 52 1056 0 74 65874 45 86 61248 42 64 15170 10 56 970 0 68 具体分配方案 每位老师面试哪些学生 见附录三 问题三 文理约束下聘请老师 M 的下界 一 问题三重述 在满足问题一的基础上 增加一个约束 即在所有的面试老师中 理科与文 科的老师各占一半 且每位学生都接受两位文科与两位理科老师的面试 在这种 情形下 聘请的老师数M M为偶数 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二 模型分析与求解 学生数已知 在满足 即面试不同考生的 面试组 成员不能完全相 同 及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接受两文 两理老师面试条件下 考虑任意两位学生的 面试组 保证没有两位或者三位相同面试老师的情形 这等价于任意两位学生 的 面试组 至多只有一位 一位或者两位 老师相同 有可能是文科老师也有 可能是理科老师 我们的目标是在满足以上所需条件下使得聘请的老师数尽可 能的少 我们采用的主体思想依旧是问题一的 均衡不完全区组设计 简称 BIBD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N2Y 对于任意两位学生的 面试组 保证没有两位相同面试老师的情形 必须要求任意一对老师 ij x x在区组 1 i Bib 中至多出现一次 先取定老师 i x 共有M种取法 不妨设 i x为理科老师 并设 i x元素在区组中出现的次数为 17 i rr x 令这些区组为 12 r B BB 1 4 i Bx 理 4 ri Bx 理 其中 代表所需的三个面试老师 则组成一个4元面试组还需三个面试 老师 且这三位面试老师必须用除了 i x的两文一理来填充 由题中假设知 面试 老师中文科理科老师各占一半 则一共可以分成 4 M 组 在取定 i x后 理科老 师还剩1 2 M 1 2 M 个 一共可以分成组 则包含理科老师 i x的区组至多出现的 次数为 2 min 424 MMM i x理科老师面试的学生个数至多为 i N即由 4 M 的取法数为 2 M 则可得到任两位面试老师不重复的4元组的个数至多为 i x由于 44 MM 因此 确保任意两位学生的面试组都没有两位面试老师相同 面试老师数M 必须满足不等式 44 MM N 3 考虑对于任意两位学生的 面试组 没有三位面试老师相同的情形 符号说明 不妨先任意取定理科老师x y 则要组成一个4元 面试组 还需两位文科 老师的参与 由于文科老师数为 2 M 将 2 M 个文科老师中按 二元素对 进行划 分 并且 二元素对 之间元素要求两两不同 则有 4 M 对 接下来 将老y 18 师换成另一位理科老师z 即取定的老师变成x z 同样的 可以找另一种文科 老师的组合方式 4 M 组 这个过程继续下去 直到取完所有的理科老师 则包含面试老师x且至多只有两位老师相同的 面试组 数为 1 42 MM 又x可以是理科老师 总数为 2 M 中的任何一个 过滤掉重复的情况 则 满足至多两位老师相同的 面试组 个数最多为 1 2 M 44 MM 综合分析 在满足条件下 确保任两位学生的面试组都没有三位面试老 师相同 面试老师数 2Y M必须满足不等式 1 442 MMM N 4 下面给出面试老师数12M 的计算例子 12面试老师总数M 文科理科老师各占一半 1 2 6代表6位理科 老师 a b f代表6位文科老师 不妨设任意取定的理科老师x 1 则在含老 师x 即1 的 面试组 中 满足至多只有两位面试老师相同的 面试组 有 2 12 2 15C组 用其它理科老师更换x 即1 则可得到另外30组 事实上 在 下述表格中 将文科老师对固定 如 a b 可将理科老师对 1 2 换成 3 4 5 6 在这一过程中 面试组 数量增加到原来的三倍 因此满足至多两位老师相同 的 面试组 有 2 C12 2 453 组 具体安排列表如下 ab cd 12 ef ac af be bc 13 df 23 de ad ae ab bf bd cd 14 ce 24 cf 34 ef ae ac ad af bd be bf bc 15 cf df ce de 25 35 45 af ad ae ac ab 16 bc 26 bf 36 ed 46 be 56 cd 19 de ce cf df ef 表一 其中 12ab 代表某一个面试组 由于区组数45达到不等式 4 上界的最优解 可见不等式是紧的 从表一中不难看出 取M 12 N 45的情况 每一位文理科老师都恰好面 试 4 45 15 12 个学生 实现了老师面试学生数的均衡 同理 当老师数M 24时 也可根据此法排列 将M 24代入式子 1 442 MMM N 得到N的上界 396 此时每一位老师恰好面试66个学生 而问题二中 学生数量为379 满足不等式 sup N 361396 44442 MMMMM N 所以不可能做到两个不同学生的 面试组 中相同老师数均不超过1 但理 论上可以满足相同老师数均不超过2 按照上述编排方法 对于M 24 N 396的情况 具体分配方案如下 程序见 附录四 问题三中要求的M 24 N 379的情况只要从下列数据中随机删除396 379 17组四元组即可 下列数据前两个数字对为理科老师对 后面的6对字母对为可以与其搭配 的文科老师对 2 10 a i b j c g d h e k f l 1 2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2 11 a l b k c f d e g j h i 1 3 a c b d e g f h i k j l 2 12 a k b l c e d f g i h j 1 4 a d b c e h f g i l j k 1 5 a e b f c i d j g k h l 3 4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1 6 a f b e c j d i g l h k 3 5 a k b l c e d f g i h j 1 7 a g b h c k d l e i f j 3 6 a l b k c f d e g j h i 1 8 a h b g c l d k e j f i 3 7 a i b j c g d h e k f l 1 9 a i b j c g d h e k f l 3 8 a j b i c h d g e l f k 1 10 a j b i c h d g e l f k 3 9 a e b f c i d j g k h l 1 11 a k b l c e d f g i h j 3 10 a f b e c j d i g l h k 1 12 a l b k c f d e g j h i 3 11 a g b h c k d l e i f j 3 12 a h b g c l d k e j f i 2 3 a d b c e h f g i l j k 2 4 a c b d e g f h i k j l 4 5 a l b k c f d e g j h i 2 5 a f b e c j d i g l h k 4 6 a k b l c e d f g i h j 2 6 a e b f c i d j g k h l 4 7 a j b i c h d g e l f k 2 7 a h b g c l d k e j f i 4 8 a i b j c g d h e k f l 2 8 a g b h c k d l e i f j 4 9 a f b e c j d i g l h k 2 9 a j b i c h d g e l f k 20 4 10 a e b f c i d j g k h l 4 11 a h b g c l d k e j f i 4 12 a g b h c k d l e i f j 5 6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5 7 a c b d e g f h i k j l 5 8 a d b c e h f g i l j k 5 9 a g b h c k d l e i f j 5 10 a h b g c l d k e j f i 5 11 a i b j c g d h e k f l 5 12 a j b i c h d g e l f k 6 7 a d b c e h f g i l j k 6 8 a c b d e g f h i k j l 6 9 a h b g c l d k e j f i 6 10 a g b h c k d l e i f j 6 11 a j b i c h d g e l f k 6 12 a i b j c g d h e k f l 7 8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7 9 a k b l c e d f g i h j 7 10 a l b k c f d e g j h i 7 11 a e b f c i d j g k h l 7 12 a f b e c j d i g l h k 8 9 a l b k c f d e g j h i 8 10 a k b l c e d f g i h j 8 11 a f b e c j d i g l h k 8 12 a e b f c i d j g k h l 9 10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9 11 a c b d e g f h i k j l 9 12 a d b c e h f g i l j k 10 11 a d b c e h f g i l j k 10 12 a c b d e g f h i k j l 11 12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由于区组数396达到不等式 4 上界的最优解 可见不等式是紧的 从表一中不难看出 取M 24 N 396的情况 每一位文理科老师都恰好面试 4 396 66 24 个学生 实现了老师面试学生数的均衡 问题四 模型进一步讨论 为保证面试更趋于公平性 在保证面试不同考生的面试组成员不能完全相同 情况下 学生数与面试老师数NM之间在满足以下关系 1 43 MM N 在这种情况下 可确保任两位学生的面试组都没有两位面试老师相同的情 形 即任两位学生的面试组至多只有一位相同的面试老师 12 432 MMM N 在这种情况下 可确保任两位学生的面试组都没有三位面试老师相同的情 形 即任两位学生的面试组至多只有两位相同的面试老师 11 43432 MMMMM N 2 在这种情况下 无法满足两位学生的面试组都没有两位面试老师相同的情 2 形 但可以保证两位学生的面试组都没有三位面试老师相同的情形 为了保证面试的公平性 除了以上提出的几点要求外 建议考虑 面试组 男女教师的组合 不同的 面试组 招收学生的喜好不同 老师一般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 理 想人选 的模式 并以此评价学生 面试之前可以增加一项调查表 调查学生的文理偏好及特长 可适当的调整 面试组 的文理科老师的比例 决定录取与否的各因素中 考生哪个条件占多大权重 应进一步规范化和制 度化 参考文献 1 卢开澄 卢华明 组合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7 2 吉庆兵 一类部分均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构造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1 9 NO 3 3 M H Alsuwaiyel 算法设计技巧与分析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8 4 耿素云 屈婉玲 离散数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6 5 周明 孙树栋 遗传算法原理及应用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9 6 6 Michalewicz Z 演化程序 遗传算法和数据编码的结合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2000 2 附录 附录 附录一 Program GA2 APPTYPE CONSOLE uses SysUtils const N 379 M 24 OddFlag true 是否分文理 type StudentChoice record choice array 1 4 of SmallInt end Students record Stu array 1 N of StudentChoice Tea array 1 M 1 N of Byte ATAMatr array 1 n 1 n of Word Y1 Y3 Y4 Integer end var pop array 1 2 of Students temp pop array 1 2 of Students Pop children array 1 2 of Students answer array 1 m 1 m of SmallInt DNAcount GenCount Goal Integer procedure MakeAdjMat AB BYTE 建立临接矩阵 var i j Integer begin for i 1 to m do for j 1 to n do temp pop AB Tea i j 0 for i 1 to n do for j 1 to 4 do temp pop AB Tea temp pop AB Stu i choice j i 1 end 3 procedure ATA AB Byte 建立 AT A 矩阵 var i j k Integer begin for i 1 to n do for j 1 to n do temp pop AB ATAMatr i j 0 for i 1 to n do for j 1 to n do begin for k 1 to m do temp pop AB ATAMatr i j temp pop AB ATAMatr i j temp pop AB Tea k i temp pop AB Tea k j end end function Fit Y1 AB Byte Integer 方差 var i j aver t count Integer teacher array 1 M of Integer begin count 0 aver Round 4 N M for i 1 to m do teacher i 0 for i 1 to m do for j 1 to n do if temp pop AB Tea i j 1 then Inc teacher i for i 1 to m do begin t ABS teacher i aver count count t end Result count end function Fit Y3 AB Byte Integer var i j count Integer begin count 0 for i 1 to n do for j i 1 to n do count count Abs temp pop AB ATAMatr i j 1 4 Result count end function Fit Y4 AB Byte Integer 两个老师的学生集合中出现相同学生的人数 begin Result pop AB Y4 end procedure Init 总群初始化 var i j k Integer F TextFile begin AssignFile F in txt Reset F DNAcount 0 GenCount 0 read F Goal for i 1 to 2 do begin for j 1 to N do for k 1 to 4 do begin read F temp pop i Stu j choice k end MakeAdjMat i ATA i temp pop i Y1 Fit Y1 i temp pop i Y3 Fit Y3 i temp pop i Y4 Fit Y4 i pop i temp pop i end CloseFile F end function Compare a b StudentChoice Boolean var i j count Integer flag Boolean begin count 0 flag true 5 for i 1 to 4 do for j 1 to 4 do if a choice i b choice j then Inc count if count 4 then flag False Result flag end function CheckCross p Integer Boolean 判定交叉运算合法性 var a b StudentChoice i Integer flag Boolean begin flag True a temp pop 1 stu p b temp pop 2 stu p for i 1 to n do if i p then begin if not Compare a temp pop 2 stu i then flag False if not Compare b temp pop 1 stu i then flag False if flag False then Break end Result flag end function CheckMutant AB Byte p Integer Boolean 判定变异运算合法性 var i Integer flag Boolean begin flag true for i 1 to N do if i p then begin flag Compare temp pop AB stu i temp pop AB stu p if not flag then Break end Result flag end function CheckRandom num Integer Boolean 随机触发 var t Integer flag Boolean 6 begin flag true Randomize t Random 100 1 if t num then flag False Result flag end function Probability ProType Byte Boolean 概率调整 const CrossAver 40 Mutant 10 var pro Integer flag Boolean begin flag True if GenCount in 1 20 then begin if ProType 0 then flag CheckRandom 60 else flag CheckRandom 40 end if GenCount in 21 40 then begin if ProType 0 then flag CheckRandom 40 else flag CheckRandom 30 end if GenCount 40 then begin if ProType 0 then flag CheckRandom 30 else flag CheckRandom 10 end Result flag end procedure Cross 交叉运算 var i Integer t StudentChoice begin 7 for i 1 to N do begin if Probability 0 then if CheckCross i then begin t temp pop 1 stu i temp pop 1 Stu i temp pop 2 Stu i temp pop 2 Stu i t end end end procedure Mutant 变异运算 var i j position value t Integer begin for j 1 to 2 do for i 1 to N do if Probability 1 then begin position Random 4 1 value 0 while value 0 or value temp pop j Stu i choice 1 or value temp pop j Stu i choice 2 or value temp pop j Stu i choice 3 or value temp pop j Stu i choice 4 do begin value Random m 1 if OddFlag then if temp pop j Stu i choice position mod 2 0 and value mod 20 or temp pop j Stu i choice position mod 20 and value mod 2 0 then Dec value e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