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来自于博粹堂中医馆慢性胃炎能治好吗慢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从而发生持续性慢性炎症性改变。其发病原因与免疫因素或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紊乱及胆汁反流有关。急性胃炎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胃炎,根据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肥厚性胃炎3型,其中以浅表性胃炎为多见。浅表性胃炎可转变成萎缩性胃炎或与萎缩性胃炎并存。本病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据统计,青年人发病率为20%,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52%-80%。其萎缩性改变、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性增生等病理改变可以恶变,有人称为癌前病变,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一般都不典型,病程缓慢,常反复发作,除胃部不适或疼痛外,各类型的慢性胃炎临床表观有所不同。浅表性胃炎一般表现为饭后上腹部不适,有饱闷及压迫感,嗳气后自觉舒服,有时有恶心、呕吐、泛酸及一时性胃痛,无明显体征;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上腹疼痛以及贫血、消瘦、疲倦和腹泻等全身虚弱症状;肥厚性胃炎顽固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食物和碱性药物能使疼痛缓解,但疼痛无节律性,部分患者可有上腹部及左上腹轻度压痛,亦有表现为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博粹堂毛顺麟指出,中医学无慢性胃炎之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纳呆、吞酸、嘈杂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不节和脾胃虚弱,情志所伤和外邪侵袭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而发为胃痛。初病在气,久痛人络,脉络受损,气血失和而致瘀血作痛:病久不愈,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脾胃素虚,又过食生冷,克伐中阳,转为脾胃虚寒之证。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停疗后复发率高,尤其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病因复杂,病情顽固,目前尚无促进其病理改善的药物,萎缩病变形成后便很难逆转,而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明显优于西药,且能使萎缩的胃捻膜逆转。毛顺麟说,夏季三伏天高热,阳气旺盛,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内服,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疾病的治疗及转归十分有利。一、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法1: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2:取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用天灸膏l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矶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炮,逐渐干瘪结痂。水泡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3:取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计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上。固定3-4小时后取下。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l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l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健牌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4:取膈俞、脾俞、内关、中脘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炷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膈俞、脾俞、内关、中脘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此方法具有健脾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穴缸贴敷法5:取膈俞、脾俞、中脘、丰隆、公孙穴。用冬病夏治膏l方。取白芥子3份,元胡l份,甘遂l份,细辛1份,肉挂适量,生姜适量。取前4味药物烘干,共研细粉,过100目筛储瓶备用。再取肉桂适量研为细粉,过120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将肉桂粉少许均匀地撒于药膏之上,贴敷于膈俞、脾俞、中脘、丰隆、公孙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第l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增贴l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化痰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6:取脾俞、足三里、中脘、阴陵泉穴。用冬病夏治膏2方。取白芥子20克,元胡18克,细辛18克,甘遂20克,麻黄20克,麝香(或冰片)少许,生姜适量。将上述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漫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计拌和药面(药E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并制作成直径1.1厘米、厚约0.3厘米的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脾俞、足三里、中脘、阴陵泉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此方法具有温阳通脉、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7:取中脘、心俞、脾俞、丰隆穴。用冬病夏治膏3方。取白芥子18克,甘遂18克,元胡10克,细辛10克,半夏8克,生姜适量。取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所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中脘、心俞、脾俞、丰隆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l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此方法具有理气痰饮、健脾祛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8:取脾俞、中脘、内关、足三里穴。用冬病夏治膏4方。取白芥子15克,甘遂6克,元胡15克,细辛6克,五味子5克,葱白30克,黄芪100克,蜂蜜适量。将前5味药物烘干,共研为细末,储瓶备用。再将黄芪100克、葱白30克加水200毫升煎取20毫升药液,兑入药粉和适量蜂蜜,共同调成膏状,并制成药膏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摊涂于5厘米x5厘米贴纸中心,贴敷于脾俞、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上。取适量药膏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l次,连续贴2-3个,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6-8小时,儿童相应缩。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通脉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9:取脾俞、膈俞、肾俞、内关穴。用冬病夏治膏5方。取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巴豆20克,轻粉10克,冰片2克,炼蜜50克。将前4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将药末兑人轻粉和冰片共研,再加炼蜜调成软膏状,药膏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软膏摊置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脾俞、膈俞、肾俞、内关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l次,或膈2天贴敷l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10:取膈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用冬病夏治膏6方。取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各药等量烘干研末,过100目筛,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摊敷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膈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l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二、热敷熏洗法热敷法1:用热敷膏治疗。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药膏直径1.2厘米、厚约0.3厘米),贴敷于患者大椎、踊俞、脾俞、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为佳,每天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共贴3个疗程,一般连续贴治3年。此方法具有温经活血、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热敷法2:用热敷散治疗。取麦麸皮1500克,食醋250克。将麦麸皮1500克在铁锅内炒糊后,再加食醋250克,速搅拌均匀后,装入自制布袋内,然后放置在胃脘痛部位,布袋上加热水袋热敷,用被子盖好保暖。此方法具有祛风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热敷法3:用“姜葱软膏”治疗。取生姜120克,葱子120克,川乌18克,麻黄18克,北细辛18克,白芷18克,羌活24克,肉桂20克,后6味药共为细末,生姜、葱子共捣成茸,用酒水各半调匀,炒热分装两个布袋,轮番熨敷胃脘部,每次热敷1小时,以局部微微出汗为度,每天12次。此法具有温中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三、针灸治疗针刺法针刺法1:用老十针方。取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足三里(双)穴。中脘、下脘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内关穴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关,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发散;或向上斜刺1-2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腋胸等,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泻法。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酸胀麻电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补泻泣。气海、天枢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小腹或阴部传导。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针刺法2:用新十针方。取中脘、内关(双)、足三里(双)、天枢(双)、公孙(双)、气海血。中脘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内关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关穴,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发散;或向上斜刺1-2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腋胸等,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泻法。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感酸胀麻电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补泻法。气海、天枢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小腹或阴部传导。公孙穴直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使患者局部有沉胀痛感。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本方能加强脾的助运化功能,促进胃的腐熟水谷作用,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针刺法3:取足三里、内关、中脘、阴陵泉、脾俞穴。足三里穴针刺时左手按于穴位下方,右手持针略向上斜刺1.5-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关穴针刺时左手按于穴位远端,右手持针向肘关节方向斜刺0.5-1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中脘穴直刺1.5-2寸,施小幅度提插捻转泻法或刮针法,使患者感局部沉胀,胃有收缩感;阴陵泉穴直刺1.5-2寸,施提插捻转泻法,使患者感局部酸沉及触电感;脾俞穴向脊炷斜刺0.8-1.2寸,使患者感局部沉胀。可在背部脾俞、胃俞穴或腹部三脘处针刺加艾炷灸,结束后加拔火罐。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各型胃炎疼痛。针刺法4:主穴取中脘、胃俞、巨阙、足三里、公孙、内关穴;配穴取脾俞、丰隆、章门、期门、阳陵泉穴。实热证宜针刺为主,虚寒证则以灸法为主,针刺为辅。中脘穴直刺3寸,施呼吸捻转补泻法:公孙穴进针l寸,内关穴1.5寸,期门、章门穴针尖向正中线方向斜刺5分,勿刺入胸腔,捻入捻出。胃俞、脾俞穴针刺向脊椎方向,进针l寸,施捻转提插法。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方法具有理气止痛、健牌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二)电针法电针法1:取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中脘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足三里穴用5寸毫针直刺0.8-1.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三阴交1.5寸毫针向上斜刺,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关穴用1.5寸毫针向心斜刺0.5-0.8寸,行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沿前臂向胃部传导,中脘穴用2寸毫针直刺1.0-1.5寸发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疼痛,胃部有收缩感。各穴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每天l次,7次为l个疗程。此方炷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电针法2:取脾俞、胃俞、内关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脾俞、胃俞穴用1.5寸毫针向脊炷斜刺0.8-1.2寸,内关穴用1.5寸毫针向心斜刺0.5-0.8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沿前臂向胃部传导;各穴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患者能耐受为度,留20分钟,每天l次,7次为l个疗程,间隔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三、)艾灸法艾灸法1:取穴分2组,第1组为中脘、内关、梁门、气海、足三里穴,第2组为胃俞、脾俞、肾俞、公孙、内关穴。将艾条点燃,插入灸器之顶孔中,对准选定之穴位,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器身与皮肤垂直。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但患者能耐受为宜z;温度平和无效,太高会烫伤皮肤。对胸腹及四肢诸穴,可以嘱患者自行调节。施灸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l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此方法具有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炎。艾灸法2:腹部取上脘、中脘、下脘、梁门穴;背腰部取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选大号温灸盒,点燃1-3段、长6-7厘米的艾条后放置于盒内的铁纱上面,对准穴位或施灸部位,盖好盖子施灸,每次可灸15-30分钟,同时针刺章门、足三里穴。若在施灸过程中,盒内温度过高,患者不能耐受时,应及时将盖子部分打开(热气向上,下面的温度即可下降)。若温度还高,可将盖子拿下。盖盖子时,注意不能全部盖严,要留有一定的缝隙,使空气流通,让艾条充分燃烧。施灸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l天开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此方法具有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牌胃虚寒型胃炎。艾灸法3:取穴分2组,第1组为中脘、梁门、气海、足三里穴,第2组为胃俞、脾俞、肾俞、公孙、内关穴。用白芥子饼灸。取白芥子研为细末,再药末用凉水和好,做成直径2.53.0厘米、厚0.3-0.4厘米的药饼,将药饼放在选好的穴位或部位上,将艾炷放在药饼上点燃施灸。灸足三里穴9壮,脾俞、胃俞穴各7壮,中腕穴7壮,梁门穴7壮。施灸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l次,7天为l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此方法具有温中和胃、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炎。艾灸法4:取中脘、梁门、脾俞、内关、足三里、关元穴。用隔姜灸法,灸脾俞穴时患者取俯卧位;灸足三里、关元、内关、梁门、中脘穴时患者取卧位。将鲜姜切成0.3-0.4厘米厚的姜片,上用针扎几个小孔,再将姜放在选好的穴位上,上面放置1.5厘米x2厘米艾炷,用线香点燃,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稍稍提起,或将艾炷立即去掉,再更换新艾炷继续灸之。施灸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穴灸3-9壮,换艾炷不换姜片。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此方法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牌胃虚寒型胃炎。(四、)四耳穴法耳穴法1:取耳穴牌脾、胃、口、皮质下、交感、神门。选取0.5寸短柄毫针针次。耳穴局部常规消毒,以左手固定耳部,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或图钉型皮内针(即揿针),耳穴局部常规消毒,用镊子持针柄,对准所选穴位,垂直刺入,令环状针柄平整地留于皮肤上,以胶布固定,留针2-3天,埋针期间,每天以拇指、食指按压埋针处2-3次,以加强针感,增强疗效。或取王不留行子,耳穴局部常规消毒,把王不留行子,置于8毫米x8毫米胶布中心,贴敷于所选治疗点上,用拇指、食指相对按压,揉捏至耳穴局部发热、红润、疼痛,留置3-5天,每天按压2-3次。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寒邪犯胃型胃炎。耳穴法2:取耳穴肝、胃、交感、艇中、脾。选取0.5寸短柄毫针针刺,耳穴局部常规消毒,以左手固定耳部,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或用镊子持皮内针对准所选穴位垂直刺人,以胶布固定,留针2-3天,埋针期间,每天以拇指、食指按压埋针处2-3次,以加强针感,增强疗效。或将中药王不留行子置于8毫米x8毫米胶布中心,贴敷于所选治疗点上,用拇指、食指相对按压,揉捏至耳穴局部发热、红润、疼痛,每天按压2-3次。此方法具有泻热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胃蕴热型胃炎。(五)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1: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10毫升,取脾俞、中脘、三焦俞、内关穴,局部常规消毒,刺入穴位,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人药液,每穴2.5毫升。隔天l次,每次注射一侧,下次注射另一侧,6次为1个疗程。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穴位注射法2: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旅10毫升,取脾俞、内关、公孙、足三里穴,局部常规消毒,刺入穴位,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液,每穴2.5毫升。隔天l次,每次注射一侧,下次注射另一侧,6次为1个疗程。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穴位注射法3: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10毫升,取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穴,局部常规消毒,刺入穴位,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液,每穴1.5毫升。隔天l次,每次注射一侧,下方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六)穴位埋线法取脾俞、胃俞、肝俞、中脘、足三里穴。在局部麻醉下,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1厘米,分离肌层,在深部寻找敏感点。出现感传现象时,施用特定的诱导手法,扩大基底面,视病情及体质埋入适当的肠线(羊肠线置75%酒精中漫泡l小时),并与切口成一定角度。埋毕,冲洗消毒,缝合l针,盖无菌纱布,7天拆线。勿损伤较粗血管和神经,6周内禁用抗炎止痛药。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四、中药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佛山市2025广东佛山市国防教育训练中心招聘事业单位人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雁宝能源露天煤矿采煤工程专项社会招聘3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辽宁能源控股集团所属抚矿集团招聘7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湖南长沙市望城经开区招商投资有限公司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卸货操作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合肥滨湖时光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安徽亳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国企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家机场招聘165名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产业振兴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亚电商市场洞察报告
-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分班考数学试卷
- 【语文】第二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 《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程》(赵国龙)764-1资源包-课件-项目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 堤溪沱江大桥特别重大坍塌事故工程伦理案例分析
- 【尿素生产中的热量衡算2400字】
- DL∕T 1684-2017 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状态检修导则
- 译林版初中单词表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34课随堂练习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5届高三数学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
- NB-T10324-2019光伏发电站高电压穿越检测技术规程
- 广州初中7-9单词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