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材料.doc_第1页
语文复习材料.doc_第2页
语文复习材料.doc_第3页
语文复习材料.doc_第4页
语文复习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西北25公里处余姚市河姆渡镇。1973年发现。遗址面积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4米,由相互叠压的4个文化层组成。经两期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7000余件,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历史。遗址的第四文化层里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产工具骨耜,证明长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遗址出土的成排的木桩、板、柱等木构建筑残件,分布井然有序,部分凿有榫卯,为干栏式建筑遗存,是人类建筑技术上的奇迹。出土的工艺品有小猪、小狗、木碗、骨匕、象牙饰件等,用彩绘、刻画、捏塑、编结等手法制成。遗址出土了6支木桨,说明宁波的先民们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了水上活动。遗址还出土大量骨器、木器、陶器和少量的石器以及亚洲象、犀牛、四不像、猕猴、梅花鹿等动物的遗骨。继河姆渡遗址之后,市域内又发现了八字桥、辰蛟、董家跳、淄山、童家岙、茗山、塔山等属河姆渡文化的遗址30余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天童禅寺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东南27公里处鄞县东吴镇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原址在今称之为古天童的东谷,开山祖师为义兴。唐重建时名太白精舍,唐至德三年(758)因东谷地狭谷浅,徙建于太白峰下即今址。乾元二年(759),因传祖师义兴在修行诵经时,感动玉帝派童子下凡入侍,又因太白山有玲珑岩,唐肃宗赐名天童玲珑寺。宋景德四年(1007)敕赐为天童景德禅寺,南宋嘉定年间列为天下五山之第三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赐名天童禅寺。几经兴衰,现寺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严谨,气势轩昂,中轴线上有伏虎亭、古山门、内外万工池、七浮图、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先贤堂、罗汉堂等,两侧为配殿、禅堂、钟鼓楼、僧房、客房等,总计999间,占地面积7.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全国少见。天童寺在海内外负有盛名,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天童寺和太白山现辟为天童寺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内,青松夹道,爽气扑面,抬头可见翠岗之上古塔挺秀,此为进山入寺的第一门户小白岭,岭上有五佛镇蟒塔、铁蛇关、揖让亭等胜迹。过小白岭,渐入佳境。太白山主峰高653.3米,重峦叠嶂,怪石嶙峋,潭深溪长,松茂竹密,与千年古刹天童寺构成了深径回松、清关喷雪、东谷秋红、南山晓翠、平台铺月、凤岗修竹等10大胜景。旖旎的山水风光,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游览抒怀,王安石游览天童时有诗:村村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描绘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今天太白山的山林和生态环境还保持着原始风貌,并作为国家森林公园予以保护。阿育王寺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东20公里处鄞县五乡镇宝幢阿育王山西麓。西晋太康三年(282)始建。相传阿育王寺的开山祖师慧达为求贮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塔,行至会稽之?山,在今古育王地祀祷,忽闻地下有钟磬之声,有舍利宝塔自地下涌出,遂建庐守护。因原址狭隘,后又另择宝地即今址建造殿宇。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赐额阿育王寺,而其坐山也以阿育王名。历1700多年来,几经兴衰,现存寺院由山门、钟楼、天王殿、大殿、舍利殿、法堂及僧房、斋堂、偏殿等以及元代的东西二塔、新建的仿楼阁式塔等建筑组成,占地12.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阿育王寺不但风光秀丽,殿宇巍峨,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南宋理宗时将其列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诏定为天下禅宗五山第五。宋高宗、宋孝宗、清乾隆帝等曾御书匾额,唐代高僧鉴真在东渡日本时曾卓锡在此。另外,寺内还藏有许多文物,有唐代书法家范的所书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张九成撰写的妙喜泉铭碑,唐贯休十六尊者像石刻以及钦锡龙藏经等。寺附近有佛迹亭、极目亭、仙人岩、月现岩、七佛潭等胜景。梁祝古迹遗址 宁波市鄞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南8公里处鄞县高桥镇。遗址由梁山伯庙、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组成。相传梁山伯为晋代人,曾任?县令,有政绩,晋安帝时追封为义忠王,建义忠王庙,后称梁山伯庙。梁祝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流传甚广。梁祝故事最早见于梁元帝金缕子一书,宋代的四明乾道图经有详细记载。墓地内曾有大量的晋墓砖出土,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梁祝故事传说,但遗留有墓与庙的仅鄞县一处,现已辟为梁祝文化公园。上林湖青瓷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西北60公里处慈溪市桥头镇境内。越窑是中国著名的瓷窑之一,主要分布于绍兴的曹娥江两岸和宁波地区,而上林湖窑址则为越窑的中心产地。上林湖坐落在栲栳山下,四面环山,湖形狭长,岸线曲折,长达20公里的湖岸上分布着东汉、三国、唐、五代至北宋的120余座青瓷窑址。上林湖青瓷胎质细腻,釉色晶莹。唐陆龟蒙在秘色越瓷诗中赞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青翠如玉的秘色瓷不但成了奉给皇上的贡品,自唐以后还由明州远销高丽、日本以及阿拉伯诸国,成为中国古代外销商品中的大宗商品,形成了海上的瓷器之路。上林湖的高峰期为晚唐,其主要产品有壶、罐、碗、盘、盏、托、盒、杯、唾盂、水注、香炉、砚等,并烧造出珍贵的秘色瓷。瓷器的纹饰,以花草、鱼龟等为题材,采用刻、画、镂、堆塑等手法,技巧娴熟。北宋后期,越窑生产衰落。保国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市区北部江北区洪塘镇安山村灵山山腰。相传创建于东汉,原名灵山寺。唐会昌五年(845)灭法,寺毁;广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国寺。现建筑群由山门、经幢、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及钟鼓楼、斋房、僧房、偏殿等组成。主体建筑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距今已有980余年,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大殿的平面进深大于面阔,前槽安装有3个镂空藻井,斗拱古朴粗壮,为七铺作单拱双杪双下昂偷心造。柱子的设计,别具一格,以小拼大四段合的做法为全国现存木构建筑中的孤例,斗的做法也各不一样,海棠斗、靴角斗等在现存的木构中也极为罕见。大殿的外观原为三开间单檐歇山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增建了下檐,现为重檐歇山式。保国寺大殿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前人题赞山岙藏得古招提,宫殿岿然结构奇。寺内还藏有珍贵的唐代经幢两座。寺四周层峦耸翠,流水潺潺,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是宁波市内著名的旅游胜地。天封塔 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内海曙区大沙泥街。是古代宁波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年间(695696),故名。后汉乾NB039三年(950)建天封塔院。南宋建炎初毁于兵火,绍兴十四年(1144)重建,以后元、明、清历代均曾修葺。清嘉庆三年(1798)十二月修塔时,因塔灯失火,烧毁了塔的斗拱、平座、扶拦、楼梯等木结构,仅存砖塔身,1989年重修。现天封塔高51.5米,平面六角形,七明七暗,共14层,有飞檐、平座、栏杆等,朱栏青瓦,飞檐翼角,呈宋代砖木结构楼阁式古塔风貌。游客可拾级而上,凭栏远眺。天封塔院建筑毁于清后期,现尚存天王殿。鼓楼 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海曙楼,是宁波城市建立的标志。位于宁波城内中山西路公园路口。唐长庆元年(821),明州的州治从今鄞县的鄞江镇迁至今宁波市区,并在今公园路一带建筑了明州城,鼓楼即为明州城的南城门。唐末在今老城区的环城马路一带增筑了罗城,则以公园路的老城为子城,成为州官衙门的所在地。五代时,鼓楼称望海军楼(门),宋时称奉国军楼(门),置有刻漏,鄞县令王安石登楼并撰有新刻漏铭。元初被毁仅存残阙,至治元年(1321)重建,名明远楼。明万历十三年(1585)再次重建,并更名为海曙楼。现存建筑系清咸丰五年(1855)重建。城高8米,城门宽5米,楼为五开间,三重檐歇山顶,飞檐翼角,气势雄伟。1930年后在鼓楼上置大时钟和警钟。天一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区西南部月湖景区的芙蓉洲上。为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建于15611566年之间。范钦一生爱好藏书,致仕后在宅第的东侧建造了藏书楼,取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名为天一阁,寓意以水制火,以期藏书永存。清乾隆皇帝在修四库全书后,命杭州织造寅著来天一阁丈量书楼、书橱的营制尺寸,并据此而建造了文渊、文源、文溯、文津等北方四阁和文汇、文宗、文澜等南方三阁,以置放四库全书,天一阁遂名闻天下。现天一阁为重檐硬山式,观音兜山墙,楼上一大通间,楼下6间,有藏书30万卷。阁前为天一池、九狮一象假山,阁后有后期迁建的尊经阁和明州碑林。近几年,天一阁又扩建了东园,建造了书画馆,迁建了清代藏书楼抱经楼和水北阁,以及数幢古建筑,掘池垒山,植木栽竹,一座占地2.4万平方米的南国书城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古老的明州城。咏宁波市名胜古迹奉化溪口蒋氏故居风光如画溪口镇,地灵人杰甲甬城。中山题词蒋母墓,稀世墨宝世所珍。八年抗战肩重任,北伐统一历艰辛。 千秋功过谁评说,攻讦(jie)褒贬付后人。招宝山海防遗址依山傍海设海防, 城名威远固金汤。地形险要设炮位, 居高临下控海疆。沙场血战抗英法, 可歌可泣史流芳。游人登览寻遗迹, 缅怀先烈激情扬。天一阁藏书楼五百春秋传至今, 丰功伟绩数范钦。楼台亭阁留文运, 假山池榭古风存。经史子集浩如海, 藏书万卷价连城。传承文化千秋颂, 造福人民惠子孙。梁祝文化园(原梁山伯庙) 梁祝爱情千古恨, 神州唯有此庙存。同窗数载同床卧, 不知伊是女儿身。在生不得为连理, 死后化蝶系传闻。爱情贞烈喻妇孺, 千秋佳话誉环瀛。东钱湖岳王庙 唯有疾风知劲草, 每逢国难出忠臣。 精忠报国千秋颂, 敌忾同仇百战身。 还我河山兴大宋, 壮怀激烈气吞金。 风波亭上含冤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东钱湖小普陀重峦叠嶂拥钱湖, 水天一色似画图。烟波浩淼望无际, 霞光万道旭日初。禅宫梵宇霞屿岛, 海天佛国耀明珠。 晨钟暮鼓清幽静, 世外桃园是也无。杜白二湖区 如果说上林湖是以其清秀的风光和旅游资源丰富而著称,那么杜湖、白洋湖则以其钟毓神秀和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而闻名。慈溪人对杜白二湖情有独钟,称为三北大地两颗熠熠闪辉的明珠。 杜湖与白洋湖,其实相距仅200米之遥,杜湖在东,白洋湖在西,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姊妹湖”。如果沿着白洋湖往西而行,就会发现原来上林湖同杜白两湖相距也不过隔了几道山峦,真是湖光灵气,遥相呼应。 杜湖:作为慈溪市的第一大湖,它的面积有3700多亩,初来乍到的游客一定不相信有这么大。如果有兴去游一番,那原来的看法就会大大改观。其实,杜湖跟杭州西湖一样,也分里湖与外湖两个部分,只是因为两湖中间有条5公里长堤相隔才会产生杜湖并不大的错觉,可是,如果放眼远眺,依然浑然一体。沿着湖堤西行,湖的南边是连绵的群山,北边是十里长堤,树木葱茏,山峰掩映,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但遇到阴霾密布的天气,则一扫平常的美丽景致,那阴阴的山风,滚滚浊浪,令人不寒而栗。湖堤北面高田村,有座砖木结构的晚清建筑;湖南面的解家村有定水寺遗址,是唐初名臣、书法家虞世南的故居;南宋越国公袁韶也安葬于此,实在为杜湖添色不少。 杜湖的西面便是形成于两汉期间的白洋湖,与杜湖不同的是,其面积才1700亩,但三面环山,狭长回迂,如果把杜湖比作大家闺秀,那么白洋湖倒象位落落大方的农家姑娘,清秀而恬静,令人赏心悦目,不忍离去。 白洋湖:其实白洋湖的诱人之处,主要还在于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遗迹;湖西山麓规模宏大的革命烈士陵园,埋葬着中共慈溪县委组织部长郑侠虎、宁绍台农协特派员沈邦祺及沈一飞等近百名烈士。与烈士陵园隔湖相望的,是近代著名的爱国侨商吴锦堂先生墓,坐北朝南,正南刻有吴公小传及自撰联:“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从中可以得见先生那一颗热爱故土的殷殷之心和高风亮节的情怀。 距吴锦堂墓的不远处,便是修复一新的千年古刹-金仙寺,它创建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几经毁葺,风貌依然。寺院山门正对着白洋湖,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痴痴地望着历经千年而依旧盈盈清碧的湖水。每当夕照西来,残阳如血,四野一片寂静,浑厚的钟声悠悠地传过来,带着千年铜锈,充塞着每一个角落。倦飞的鸟儿穿过湖面,穿过钟声,各归其巢。上林湖越窑遗址 中国瓷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国名的英文缩写China一词的原意就是瓷器,可见中国瓷文化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大约在东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原始青瓷”,至东汉时期完成了向青瓷的过渡,开创了人类生产瓷器的历史。而这个举世瞩目的演进,就是在上林湖窑区完成的。唐代,上林湖越窑青瓷生产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最精美的青瓷产地,且历经唐、五代、北宋六百余年,长盛不衰。 陈列室中精美绝伦的青瓷器,无论从造型、纹饰、釉色、胎质、品种、数量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全国各大窑系。历代文人常常将上林湖越窑莹碧润泽的色彩、如冰似玉的晶莹胎质、千姿百态的器皿造型、极富想象力的纹饰,作为入诗上画的题材争相吟咏。 展室墙上的地图告诉我们,上林湖生产的青瓷器,当时不仅上贡皇室,内销各地,还漂洋过海远销到亚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日本、朝鲜、印度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上林湖越窑青瓷器。它们被收藏在各国博物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五磊寺 慈溪境内有不少灵山古刹,其中当推五磊寺最为著名,她位于杜湖东侧,和金仙寺上下对应。一面是烟波浩淼的湖面,一面是高耸挺拔的山峦,浓重的佛教文化为这里的景点罩上了一层祥和的气氛,五磊寺有浙东第一古寺之称。 五磊寺名胜古迹较多,寺门前有一水池,取名“真明池”,碧水从东面的象眼冢汩汩流出,注入真明池后又经小渠流到月亮湖,常年不枯竭。 池水清洌甜爽。池旁有赤松五棵,作为五磊寺的香木,为后世传人所栽。离寺不远的山坡上,有参天古树数株,有些树龄难以估计,需几人才能合抱。寺内以樟树居多,枝叶繁茂,四季常青,与五磊寺的金黄建筑交相辉映。各种经幢阁楼美不胜收,殿堂亭榭尽浮佳气。历代的文人墨客为五磊寺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丽章佳句,五磊寺在杜湖边的石湫头设有下院,专供上下山者小憩。到20世纪30年代初,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法师曾在此驻足,创设“南山律学院”,后因分歧未果。但五磊寺还是因此成了宁波一带天台宗的发源地,可见影响之深远。铐栳山 又名仙居山,它以漫山翠盖,奇石瀑布而箸称。铐栳山上的植被,以松、竹、桐为主,在炎热的夏季步入这幽幽林道,只觉丝丝清凉。到了山顶,茶树万丛,清香阵阵袭来。 拷栳山有东西两逢,东峰高424米,西峰高357米,拷栳溪水随岭迂回流泻,两股源流在上方瀑布岭汇合,冲出涯口奔腾而下,一路上跳跃着银白色水花,遇峭壁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瀑布。西湾米筛潭瀑布最富有特色,在汛期,瀑布如烟如雾,瀑声如雷似鼓。 沿着陡坡上去,迎面凌空跨溪的石桥叫汀步桥,溪上溜滑的那个石梁叫泥鳅。站在这石桥上极目四周,都是佳景,南面为念步石阶,西面是岩山,北望西湾,一片葱笼。 站在这岗顶上,我们再看,东峰上有仙居寺遗址,西峰上有清波院遗迹。 它们都是魏晋遗迹。这里还有莫子纯读书处和宋代摩涯石刻等。虞氏旧宅 慈溪虞氏旧宅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虞氏旧宅位于慈溪市龙山镇山下村,系虞洽卿赴上海经商发迹后在家乡营造的私宅,通面阔59米,通进深94米,共由五进房屋组成。 前部分三进,建成于1919年,由照壁、台门、厅堂、第三进及厢房组成。正厅中原挂有“天叙堂”匾,取“叙天伦之乐”之意,后成为虞氏旧宅的代称。后部分由主楼、后楼两进西式建筑组成,建成于1929年,是整个建筑的主体和精华所在。 虞氏旧宅是近代建筑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 不同风格的建筑都呈左右对称结构,位于同一中轴线上,主体突出,过渡自然,具有很强的整体感。主楼融中国传统建筑和多种外来建筑风格于一体,于高墙深院内营造了一个相当精致和谐的环境,同时在外观上以灰墙青瓦,尽量与周围民居相协调,体现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对外来建筑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虞氏旧宅的建筑施工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 虞氏旧宅建筑无论石作、砖雕、木雕、梁架还是混凝土,都用料讲究,精工细作。特别是主楼的混凝土结构和装饰,70多年过去了,至今很少见到开裂、酥化、脱落现象,马赛克地面和墙面瓷砖至今完好如初,色彩鲜艳。混凝土檐口线条棱角分明,廊柱柱身、围墙上部等处的混凝土塑成的毛莨叶、卷草纹、垂幔等装饰工整饱满,其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虞氏旧宅的装饰艺术独具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虞氏旧宅随处可见各种类型的装饰,梁、枋、雀替、门楣、连楹、柱子、围墙、楼梯、墙头、地面上,触目皆是,或富丽堂皇,或精致秀丽,均具有相当的艺术特色。 虞氏旧宅是一座优秀的近代建筑,它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外来建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和谐地矗立于中国江南乡村的建筑环境中,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达蓬山 “巍巍达蓬,跨海之东,古留佛迹,今逢慧公。自来十载,若志潜踪。达摩面壁,仿佛宇风。乃辟石洞,乃肇大雄。梵音振起,海音聿通。指挥花落,入定云封。佛迹维异,师行维崇,余聆其铎,语语透宗。虎溪相过,敢附陶翁。”这摩崖石刻诗,气势磅礴,读来令人回肠荡胸。 达蓬山位于慈溪市田央乡境内,海拔422公尺,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9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第五次出巡。也许是前四次出巡没有到达蓬莱仙境的缘故,这第五次他便不再从沿海进发,而是“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最后来到达蓬山。相传在秦始皇没有到来之前, 达蓬山的原名叫香山,因山上多香草而得名。达蓬山的北面,亦即329国道线以北大片土地,当时还是潮汐涨落的海涂。秦始皇到了以后,就命方士徐福在山头巨石上设坛祈祷,这便是有名的“千人坛”。祭祀之后,秦始皇便命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 渡海东去,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所以,在延四明志中记载道:“大蓬山又名达蓬山,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两崖对峙如斗鸡石。秦始皇东游,欲自此入蓬莱仙界,故名。”剡源集亦载:“汶溪北引达蓬,士人相传秦始皇登此山,谓可以达蓬莱而东眺沧海,方士徐福之徒所谓跨溟蒙,泛烟涛,求仙药而不返者也。”后人在群峰中建秦渡庵,遗迹至今犹存,浓荫复盖,绿山围绕,殿、廓、池、碑,牵人情思。 秦渡庵北面不远,在逶迤山体前有一巨石屹立,石下有岩洞,洞口窄小,仅容一人扶岩下洞,洞内宽阔,四周峭壁削立,头顶一方青天,壁上藤蔓、树枝遮掩,阴凉爽身。石崖下部有一只硕大的天然脚印,据说是观音大士留下的,与普陀山的“观音跳”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谓佛迹洞。离洞不远处,还有一处摩崖石刻。除灵台和神龛造型外,两边分别刻有波涛汹涌的大海、船、人、马等。从图象上看,可能是以徐福出海为题材的。石刻前面的十几公尺处,有一袅袅冒气的小洞,这就是县志所载的“小休洞”。因洞中常年有白气逸出,故当地人俗称“冒气洞”。 关于达蓬山的一系列传说和记载,曾使不少学者慕名而来。特别是几位日本朋友,怀着对徐福的崇拜之情,来达蓬山寻览旧迹。据有关人士分析,真正造成历史误会的责任者应该是南宋的孝宗皇帝赵慎。这位赵匡胤的七世孙于1162年即位后,对靖康之耻耿耿于怀。他不满足于偏安一方的现状,决心恢复大宋江山,一上任就派张浚率几十万大军挥师北伐。然而,赵慎的勃勃雄心因用人的失误而付诸东流。1163年,张浚兵败符离,赵慎又被迫在和约上签字。这既耻又辱的结局几乎使他万念俱灰,与历史上任何一个郁郁不得志者一样,赵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