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归纳原理与最小数原理相互关系破解.pdf_第1页
数学归纳原理与最小数原理相互关系破解.pdf_第2页
数学归纳原理与最小数原理相互关系破解.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数学杂志2 0 0 9年第 3期 嚣 16 霓 毛 愿 数学归纳原理与最小数原理相互关 系破 解 北京 1 0 1中学 1 0 0 0 9 1 王树茗 0 绪 言 数学归纳原理是数学归纳法的根据 它断言 任 何有关 自然数的命题 如果对于 0真 而且每当对于 某个 自然数 真 都有对于作为其随从 的自然数 k 也真 那么对于所有 自然数都真 最小数原理断言 如果某个 由自然数组成 的集 合不空 那么它必含有一个最小的数 关于这两个原理 的相互关 系迄今盛行等价说 即认为两者可以相互推出 此说 的源起可追 溯到上 一 世纪 四十年代 出版 指原著 下 同 的 1 利用最 小数原理 证 明 数学归纳原理 这在事实上认可了 等价说 因为前此十年 以上出版的 2 业 已权威地 证明了由数学归纳原理 可以推 出最小数原理 对等 价说第一个予 以确认 的是前苏联 于 1 9 5 0年出版的 3 该书在叙述了雷 同于 1 中的推理之后指 出 容易看到 最小数原理又可作为数学归纳原理 的推论而得到 因此 这两个命题是等价 的 此说 由于随后 3 的多种译本陆续 出版而传播至我国和 东欧并反馈到西方 1 9 6 3年 我国一本与 3 同名的 书问世 其中 自 然数的性质 一节对等价说的叙述 看上去颇为系统完整 作为基础的是 P e a n o 算术 公理体系的五条公理 即 1 1是 自然数 按 P e a n o 最初提法如此 后来已将 1 换成 0 可参看 4 2 每个 自然数都有一个确定的随从 3 1非任何 自然 数的随从 4 若两个 自然数的随从相等 则这两个 自然数相等 5 即作为数学归纳原理形式之一的 归纳公理 紧跟 着这些公 理展开 的是 已经 出现 在 1 和 3 中的 由最小数原理推 出数学归纳原理 以及新补充的 由数学归纳原理推出最小数原理 此书的这一特色 它 的多次重印和再版 最近一 次 作为 数学小丛书 中的一册再版于 2 0 0 2年 都极 大地促进了等价说在 国内的广泛流行与深入人心 唯其如此 曾经多次有人提出 数学归纳法教学应先 介绍最小数原理 即在它的基础上来讲授 在近期 的 课改讨论 中 还有人借题发挥 强调最小数原理 是 保证数学归纳法成立的基本性质 然而 反对等价说的声音也一直存在 在国内 表达最突出的是最近十几年来流传很广的 5 见 其中附录一 以及此书两作者之一所写的 6 前者 指出 由最小 数原理到数学 归纳原理的推导 有在 前提 中已包含 了结论 的毛病 后者则进一步断言 事实上这两个原 理是不等价 的 给出的所有这类 证明 都 是错误 的 在 国外 这种声音 出现得更 早 1 9 5 4年发表 的 7 指出 等价说所依 据的不是 P e a n o 公理的前四条 7 将其记作 P 而是该 四 条有所加强的情形 记作 P 这些意见都是有份量 的 尤其是 7 的意见 已经接近于得 出正确的结果 断定这两个原理孰强孰弱 当然 不能仅 限于 猜想 还必须 同时给出相应的证明 然而这样的结 果始终没有得出 所 有意见也就没有引起人们足够 的注意 本文拟就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请求指 正 在讨论中假定读者具有数理逻辑 的最初步知识 为 了行文简便 数学归纳原理和最小数原理将分别记作 i n d和 m i n 英文 i n d u c t i o n和 m i n i mu m的缩写 1 讨论的基础与实质 在自然数算术公理体系中迄今唯一得到公认的 P e a n o 体 系可依现代观点重述如下 参阅 8 元词共五个 即表示 自然数集合的 N 此后 凡无特别说明处 字母 b c z 都指 N中的任一 个体 即任一 自然数 作 为特定 自然数专名 的 0 和 1 作 为 特 定 二 元 运 算 专 用 符 号 的 和 对于 和 Y执行这两种运算的结果分别写作 Y与 Y 读作 与 Y的和 与 与 Y的积 公理共七条 公 理 1 V 1 0 公 理 2 V Y 1 Y 1 Y 公 理 3 V X 0 公理 4 V Y Y 1 Y 1 公 理 5 V 0 0 公理 6 V Y Y 1 Y 1 公理 7 即 i n d P 0 八 V k P k 一 P 1 一 Vx P P 表示任一个有关 的命题 与前一节提及的五条公理相 比较 这里缺少开 端的两条 原因是它们的内容已经含在此前对于元 词的说明中 这里又多出来后面四条 则是由于将原 先隐含在 加法 和 乘法 定义中的一些假设明文 地列成 了公理 正 因为那些假设成了公理 而 l 3 黩 1 窘 冀 嚣 7 中学数学杂志2 0 0 9年第 3期 1是那些假设中的一条 随从 不再是元词 由于要讨论 小 于 关 系 P e a n o体 系 还需补充以下两个定义 定义 1 Y 渎作 小 于Y 表示 j 0八 Y 定义 2 Y 读作 小于或等于 Y 表示 v V y P e a n o 公理组既然含有 i n d 对于 i n d 和mi n 双方 即非不偏不倚 因此 关于 i n d与 mi n相互关 系的讨 论不应 以该公理组 而应以其中的公理 1 6 作为基 础 讨论的实质则是要对以下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1 由 公理 l 6 定义 1 2 i n d 即P e a n o 体系 可否推出 ra i n 2 由 公理 1 6 定 义1 2 mi n 可否推出 i n d 如果对两者的回答都是肯定 的 则 i n d 与 mi 13 等 价 如果对 1 肯定而对 2 否定 则 i n d强于 m i n 如果对 1 否定而对 2 肯定 则 i n d 弱于 ra i n 如果 对两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则 i n d与 m i n互相独立 2 由 公理 1 6 定义 2 i n d 可推出 ra i n 这一推理过程实际是 P e a n o体 系的一 个片断 可由以下六个定理严格而简练地构成 定 理 1 V 0 证 对 施行归纳 1 由公理 3 0 0 0 2 假设 0 则先后引用公理 4及本假 设 得 0 1 0 l k 1 可见 V 0 证毕 定理 2 V Y 1 Y Y 1 证 对 Y施行归纳 i 由公理 3 x 1 0 1 0 十1 2 假设 1 k 1 9 1 4 先后弓 I 用公理 4 及本假设 并再次引用公理 4 得 1 1 i 1 l 十l j 1 f 1 1 呵见 V Y 1 y 1 证 毕 定理 3 V 0 3 Y J 证 以 表示 0一 y Y 1 I f 盯 对 施行归纳 1 0 即0 0 一 j Y 1 0 此命题由 于前件似 真 2 假设 k 真 以 表示 k 则 u 1 k 1 因而 3 l 1 1 即 k l 0一 Y Y 1 1 此命题由于后件真而真 1 4 可见 V 真 即 V 0 一 j Y Y 1 证毕 定理 4 V 0 证 若 0 则由定理 1 及定义 1 0 若 0 则 0 因而 Vx 0 V 0 再引用定义 2 V 0 征毕 定理 5 V y y 1 y 证 先假设 y而求证 1 y 因为 y 所以由定义 l 有 0 使 d Y 而由于 H 0 依定理 3又有 使 I 1 于是 Y 戈 1 1 1 先后引用了公理 4及定理 2 从 而 1 Y 若 0 则由公理3 1 若 d 0 则由 定义 1 l Y 因此 1 再考虑到假设条件 Y 即得 V Y Y 1 Y 证毕 定理 6即 m i n j A 一 Y A Vz z A一 y A表示任一个 由自然数组成的 集合 证 用反证法 假设有 A使 鲑A 真而 j Y y A八 Vz z A 不真 意即 假设 有 使得不但有 自然数 在A中 而且没有这样 的自 然数 Y 它既在 A中又符合条件 V A一 Y 令 M Y l Vz z A 9 由 二 述假设 没有既在 4中又在 中的 自然数 故 4 n M 0 由定理4 无论 z 怎样取值 z A一 0 z 恒真 因而 Vz z A一 0 z 真 故 0 任取 k M 又任取0 A 则由 的定义知k 再 由A n M 0 知 k 口 故 k 6 又由定理 5 十1 8 考虑到 0所表示的 A中数的任意性即得 V A i 1 z 真 因而 k 1 因为 0 M V M 1 M 所 以 V M 即 N c 而 c 故 A c M 又假 设 j A 真 即 l 故 l4 n 此结果 与前述 L4 n M 0 相矛盾 证毕 3 由 公理 l 6 定义 l 2 m i n 不可能推出i n d 确立关于 不可能推出 的命题通常倚靠凭借 解释的证 明方法 其要领是 所谓由某个公理体系 前件假的条件命题真 和 后件真 的条件命题真 分别是这 一 步及下一步 的根据 其来历 都见关于 若 则 逻辑联结词之 一 的真值表 后件真 的条件命题真 还将在定理 6证 明的个别步 骤中发挥关键作用 能否推出某个命题 P纯属形式方面的问题 与各个 公理以及 P的内容毫不相干 因此 可把 中各个元 词都不拘原意地给以解释 唯一要求是不使原有命 题变得无意义 如果 由 可 以推出 P 则永远不会 出现 中公理都真而 P却不真的情况 而只要该情 况一旦出现 就表明不可能 由 推出P 详释见 9 对 于 P e a n o算 术 的 元 词 作 这 样 的 解 释 N 自然数集合 由无穷数列 0 1 1 1 2 2 吉 3 3 寺 n n 1 中的一切项组成 0 和 1 都按在普通数学 中的原意 两个 自然数 的相加 和相乘 分 别依照普通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和乘法法则 不过作 一 点补充 即 相乘结果中所出现的加数 一律当作 0 在这种解释之下 公理 l 5都不难验证其真 公 理 6也能通过检验以下四种情形而确知其真 和 b 都表示普通意义的自然数 1 n b 1 b a 2 b 1 0 6 b 口 告 6 6 b 3 b 1 1 6 詈 0 0 b rz n 6 詈 0 4 n b 1 1 0 6 詈 妻 b 1 0 一 口 6 一 口 n 6 号 6 1 争 此外 由于 保持在普通数学中的原意 定义 1 又是普通数学中固有的 故 也保持原意 从而易 见 对于上述解释下的 自然数 m i n真 然而 设 p x 表示 指不超过 的最大整数 则尽管 P O 和 V P 一P 1 都易证其真 但却由于 对于非整数的 自然数 例如 1 1 P 不真而 不能断定 Vx P 之真 因此 由 公理 1 6 定义 1 2 mi n 不能推出 i n d 证毕 4 结语与附白 综括 以上两节结论 i n d与 mi n的关 系是且只能 是i n d强于mi n 读过上 一节 的朋友想必急于知道 前述那些文 献所一致给出的由 mi n推及 i n d的过程究竟错在何 处 那一过程大都写得异常简略 含混 因而其 中的 错误十分难以发觉 现将它稍加明细化如下 假设 in d不成立 即有关于自然数的命题虽然 它对于0 真 若它对于 真则它对于k 1 也真 但是它并非对于所有 自然数都真 由m i n 使该命题 不真 的自然数中必有最小数 可设该数为 m 由于该 命题对于 m不真而由假设 它对于0 真 所以m 0 从而 m一1 为一 自然数 因m一1 m 故该命题对 于 m一1 真 于是 该命题对于 m 一1真而对于 m不 真 与前面所假设的 相矛盾 推毕 这个推理引用 了 若一 自然数非 0 则必有一 自 然数较它少 1 亦即 V 0一 j Y Y 1 然而 这个命题尽管根据 公理 1 6 定义 1 2 i n d 可证 而且就是本文第 2 节中的定理 3 但是 根据 公理 1 6 定义 1 2 m i n 却不能证 理 由 是 沿用上一节对各个元词 的解释 则公理 1 6和 1 n i n 都真而这个命题假 作为 自然数 的 既 二 不是 0 又不能 由某一 自然数 加 1而得 由此看 出 那些文献在由mi n 推 出i n d 时暗中引用了需要 由 i n d推 出的命题 类似 晴节还有 留供读者探索 参 考文献 1 R 柯朗 H 罗宾斯 数学是什么 M 长沙 湖南教育 出版 社 1 9 8 5 p p 2 5 2 6 2 艾 兰道 分析基础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 5 8 p p 1 2 一 l 3 3 F I C 索明斯基 数学归纳法 最新译文载丁石孙主 编之 9 3 纳 递推 无字证明 坐标 复数 M 北京大 学 出版社 1 9 9 5 P P 3 6 3 7 4 宋文坚 西方形式逻辑史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 9 9 1 P 3 0 2 5 潘承洞 潘承彪 初等数论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2 P 4 8 5 6 潘承彪 关于数学9 3 纳原理的一点注记 同 2 所载 书 即 9 l一9 2 7 B H 摩洛希 关于 自然数算术中归纳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