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中华大典》 的编纂与现实意义.doc_第1页
浅谈《 中华大典》 的编纂与现实意义.doc_第2页
浅谈《 中华大典》 的编纂与现实意义.doc_第3页
浅谈《 中华大典》 的编纂与现实意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华大典的编纂与现实意义马智娟 徐丽馨(浙江丽水学院图书馆,浙江 32300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 710055)摘要 中华大典是中国古代典籍的百科全书,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本文简单介绍了该工具书的编纂出版情况,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其现实意义,在肯定中华大典出版成果的同时,提醒人们古典文化事业人才缺失的事实,和提出一些可行的补救措施。关键词 中华大典 编纂 意义分类号 G236On the Codification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A Branch of Great Dictionary of Chinese Culture Ma Zhi-juan(Library, Lishui University, Zhejiang 323000,China)XU Li-xin(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Abstract A Branch of Great Dictionary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Chinese books, the largest cultural project of publicatio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his tool book and explore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rom four aspects. While affirming the achievement of publishing A Branch of Great Dictionary of Chinese Culture,it reminds people of the lack of classical culture talents and puts forth some feasible remedies.Keywords A Branch of Great Dictionary of Chinese Culture compilation significance中华大典,即“中国古代典籍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按照现代学科分类方法进行编纂的巨型类书,它将上至秦汉,下至辛亥革命的各种古籍文献进行梳理汇编,以现代科学方法命名,同时在体例结构上吸收我国古代类书编排的优点,总体规划为24个典,100多个分典,预计节录经典古籍2万余种,约8亿字,规模是永乐大典的2倍多,古今图书集成的4倍多,超过中国所有古代类书字数的总和,其内容包罗百科,涵盖了诸子百家、佛道诸教以及志书等优秀文献资料,是后代学者方便可信的资料库,国学专家潘承祥先生更高度评价中华大典“乃华夏泱泱国学之大观也”。1 中华大典编纂由来与出版情况1988年,在海内外300余名学者、专家的倡议下,中华大典于1989年开始试典,1992年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成书并出版的有23册,约5200万字,预计在2010年全部完成。中华大典是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近期还被筛选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2 编纂中华大典的意义21 中华大典的编纂出版是当今中国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我国前朝各代都十分重视类书的编纂,如唐朝的艺文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明清时代的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大型类书的编纂需要三个条件:一要积累大量的文化典籍和丰富的资料。建国初期,中央政府就致力于收集各种形式的藏书,一些仁人志士也把家藏的古籍捐给政府保管,同时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对永乐大典、西夏文献等大型古籍进行修复,并整理和出版古籍,古籍保护体系已基本形成,现今我们已收集和保存了大量的古籍,便于中华大典辑录汇集资料。二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部门相互协作。大型类书的编纂需要一个国家作为后盾,提供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自1992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中华大典的编纂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共有六位政治局常委、两位政治局委员和两位国务院委员作了题词和批示,并给予指导,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还发布了关于中华大典使用全国各藏书单位图书数据的通知,就全国各图书馆及藏书单位提供藏书等具体问题作了详尽规定,以解决资料普查工作遇到的困难;我国的经济改革已实现总体小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政府先提供了18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后又于2006年落实财政拨款2亿元,解决了编纂中华大典的资金问题;教育、出版和图书馆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也保证了中华大典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三要一批能够胜任整理文化典籍、编纂类书的专家和学者。编典是一项周期很长且纷繁复杂的文化工程,编纂人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尤其要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还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国家已培养出一批古籍整理人才队伍,他们不辞辛劳,不计名利,为中华大典的编纂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22 中华大典的编纂出版有利于推动当代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科学工作者、专家学者,一本好的工具书无异于一柄宝剑利器,帮助他们解答疑难困惑。例如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技史第一卷导论中就明确的表示古今图书集成这本工具书对他的重要性。科学在发展,文献亦是,这几百年来,既有大量出土文献,也有人们对已有文献的校勘、标点和整理成果,旧有类书已不能满足今天研究和检索的需要,利用新成果编成的中华大典是一部更为全面和完备的百科全书,它从前人积累的文献古籍中,选取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整部、整篇或整段原始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对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资料,在辑录中兼收并蓄,力求做到客观、完整和全面,其中不论社会科学典还是自然科学典,都以积累丰厚的史料为基础,力求提供完整的资料或资料线索,为学术界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提供最可信赖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如已出版的文学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被誉为“迄今为止有关隋唐五代文学资料最全、最精的一部”,是已出版的各种书“都不能代替的”;医药卫生典被认为“史料丰富,网罗充实”,“征引之富,钩索之勤,前所未有”,“堪称一部全面、系统、科学的分类整理和汇编总结的新型医学类书”;还有正在编纂的农业水利典分典林业典,将按类别系统整理我国林业历史古籍,能反映出我国林业的发展过程,此典的编纂完成,将把我国林业史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一步。中华大典是中国古代文献集成的宏大巨著,它将充分发挥古代文献的作用,适应我国学术研究和各项建设的需要。23 中华大典的编纂出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利用和传承意义重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没有中断过,能够创造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文化,古代编纂的1600多种类书起着重要作用,但经过十年“文革”的摧残,文化已经形成断层,尤其现在中国可以说西学盛行,语言学习方面更是外语热而国语冷,大学生语文水平下降、博士生语文水平堪忧已是高校教师们共同的感觉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滑坡,曾是“经典”的文化典籍被搁置一旁,能看懂古文利用古籍的人越来越少,古籍正面临着“打入冷宫”的遭遇。要改变古籍无人问津的这种情况,需要一部与现代学科相近、人们易于接受便于使用的工具书,中华大典应运而生,它是多名专家、学术带头人结合当今人们对知识新的分类,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进行的一次最全面的整理,解决了现代人查找阅读古籍所遇到的分类问题和无标点问题,尤其在这个年青人不重视传统文化、能写一篇优美的英文却写不出一篇没有语法错误的中文的时代,中华大典可以说是架在现代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一架桥梁,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先人智慧的大门,在提供查阅古籍便利的同时,唤醒他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24 中华大典的编纂过程对今人存在的警示意义及应对措施(1)警示意义中华大典是时代的需要,是惠泽后人的工程,是重大的学术成果在这许多光环后面,还有令人深思让人警醒的一面古典文化事业人才缺失现象严重。中华大典的编纂任务紧迫,刻不容缓,必须加快进程,争取早日完成,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如果还不尽快出版,可能就无法出版,中华大典这项巨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主要是由一批离、退休老年专家学者负责完成的,这些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很多已是80多岁的老人,如再拖延时日,许多能胜任编纂工作的专家极可能有心无力,无法完成编纂任务。中华大典编委会主任任继愈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编典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才不好找,很多学者对当前的研究成果比较清楚,对古书的材料不太熟悉,而总编必须贯通古今,要找到合适的人才,需花费很多心力;编委会副主任、自然科学史方面的专家席泽宗先生,在介绍中华大典自然科学类典籍编纂情况时,也表示编纂队伍组建困难,能看繁体字和研究文献的人太少,相关人才难找,而越到以后这种困难会越多。我们传统文化事业人才缺失现象过于严重,能担任主编、总编之职的多是耄耋之年的学者,若不采取补救措施任此趋势发展古籍文化事业将面临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的局面。(2)应对措施首先要提高现有古籍人才的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整理古籍是一项枯燥且周期长的工程,工作要求高,难度大,工作条件差,不易出成果,是难坐的“冷板凳”,尤其是面临着职称压力的年轻人,往往等到成果出来时,职称评奖等对他们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承担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分典编纂工作的朱祖延教授,在他工作的古籍所里,已经出现了主力队伍“断层”现象,三十年间三位他着力栽培的接班人相继身罹绝症,英年早逝。要想给祖国的古典文化事业留住人才,必须重视和关心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古籍人才,尤其是自然科技、民族古籍等紧缺的学科。在组建中华大典编纂队伍时,相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典,自然科学类“找人”更难,自然科学类与传统分类法差异太大,再加上现代科学研究重点的转移和从事文献学研究人太少等原因,使得这类大典编纂人才短缺,可加强古典文献学知识的学习,如版本学、目录学、训诂学、音韵学等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民族古籍方面要注重语言人才的培养,像认识老满文的人寥寥无几,而回鹘文、西夏文、吐火罗文、契丹文等文字更无人认识。第三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可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适当增加语文课本中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等。第四要提倡阅读,呼吁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多读一些古典的东西。在学风浮燥的现代社会,踏踏实实看书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政府可通过媒体等多种手段加强宣传,如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尤其是那些成为千古绝唱的诗词文章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参考文献:1孙萍. 漫话古代类书. 图书馆学刊,2004(03)2麻晓东. 中华大典:惠泽后人的文化工程. 科学时报,2006年.7月.13日第B02版3龙新民答记者问. 中华大典力争再用5年完成出书 光明日报,2006年6月22日001版4马国仓 顺应时代盛世修典 秉承传统弘扬文化 中国新闻出版社 2006年6月1日5张承宇 关于古籍整理的一些问题访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 光明日报 2003年09月11日6彭伟 中华大典已启动二十三个典的编纂出版工作 央视国际网 /society/20070307/104014.shtml7中国政府网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谈古籍保护 央视国际网/china/20070302/101931.shtml8吴珺 中华大典工程回眸访著名学者任继愈 人民日报新闻网/199902/13/newfiles/wzb_990213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