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4 年第5 3 卷第1 期 数学通报 3 国外数学归纳法教学研究综述 王科1 2汪晓勤1 1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2 0 0 2 4 1 2 佐治亚大学数学教育系3 0 6 0 2 数学通报 近期刊登关于数学归纳法教学设 计的文章 在上海引发了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学归 纳法教学的热烈讨论 这些讨论也引发了笔者对 国外的相关文献的搜索 并对其加以分析梳理 期 望能对国内数学归纳法教学及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和帮助 众所周知 推理和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 程 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 式 1 而对于数学归纳法 简称M I 是一种重要的 演绎推理证明方法 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其 有明确的要求 了解M I 原理 能用其证明一些简 单的数学命题 美国数学教师协会 N C T M 2 0 0 0 中 也要求学生学习M I 的方法 并应用其 证明一些特殊类型的题目 2 庞加莱 H P o i n c a r e 1 8 5 4 1 9 1 2 曾说过 M I 中推理的本质特征就是 把无穷的三段论纳 入唯一的公式中 3 然而学生在学习应用M I 时 会遇到各种困难 即使学生具有应用M I 的技 巧 也常常不能真正理解M I 中推理的本质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也会碰到一些问题 为此 国外很多 教育研究者对M I 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 M I 的本质 M I 教材内容 学生学习的困难与错 误及其原因分析 学生证明图式的演化 教学策略 五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 以资国内数学归 纳法教学和研究之参考 1 数学归纳法的本质 对M I 本质的理解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只 有分析和理解了M I 本质 才能恰当地提取教材 内容 对其进行再创造 作出适合学情的教学 设计 E r n e s t 1 9 8 4 从概念和行为技能两个方面对 M I 进行分析 在M I 概念的分析中 需涉及的数 学知识相当广泛 其中有两个概念群 界定自然 数性质和函数 递推和自然数的有序性 在行为 技能分析中 他以代数恒等式证明为例 将证明分 解为三种行为技能 完成基础步骤技能 完成 递推步骤技能 以正确的格式陈述M I 的技能 此外 还需培养学生一些辅助技能 如代数替换 代数操作 恒等式证明以及蕴涵表述的技能 4 M I 概念分析为设计其教学顺序提供了参考 而M I 行为操作技能分析则为M I 教学方法的选 取指引了方向 然而在深刻理解M I 的本质之后 仍需要对M I 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 再创造 2 数学归纳法的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资源 在教学设计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适合学情的教材具有预防 学生犯错及帮助解决学习困难的功能 因此 对教 材的分析无疑显得特别重要 H a r e l 2 0 0 1 的研究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他对一些使用过的教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到 教材中M I 的问题主要是显性递推问题 不等式 问题和整除性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很少需要学生 理解M I 原理去解决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机械地 应用M I 的两个步骤即可 所以学生常常误认为 M I 证明不过是一个程序式的表述而已 H a r e l 还指出了标准教材编写的若干缺点 标准教材中引入M I 原理太突然 学生并不知 道M I 是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 是源于 先前基本经验的抽象提升 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 接受M I 程序性的步骤 那么会导致学生形成权 威证明图式和非定量符号证明图式的思维模式 教材中问题的类型和顺序不当 首先 问题没有 依据M I 历史发展来设置 其次 问题中没有可引 导学生关注过程模式一般化的隐性递推问题 而 隐形递推问题是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思维方式由结 果模式一般化向过程模式一般化的转变 5 万方数据 4 数学通报2 0 1 4 年第5 3 卷第1 期 对于如何分析研究教材 E r n e s t 1 9 8 4 的研 究可以给出一些参考 他曾对教材中的数学归纳 法内容进行了分析 4 从页数 例题数 习题数 题 目类型 数学归纳法的格式 反例 数学归纳法原 理类比解释 原理说明 证明的概念 蕴涵关系以 及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的区别 这几个维度进行 研究 3 学习困难与错误及其原因分析 学生在M I 的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和错 误 我们参照A v i t a l L i b e s k i n d 1 9 7 8 的分类 将学生学习M I 的困难分为概念上的困难 数学 上的困难和技术上的困难三类 6 3 1 概念上的困难 A v i t a l L i b e s k i n d 1 9 7 8 研究发现 学生 不理解 由P 惫 推出P k 1 的含义 经常会有 这样的疑问 如果不知道P 足 是否成立的情况 下 怎么去推导P 五 1 的正确性呢 学生已经 习惯于这样的事实 对于夕一q 不管P 是否正确 只需说明若P 对 则q 也对 6 E r n e s t 1 9 8 4 的研 究表明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递推步骤是在一个含 有咒的等式两边加上一些项 从而得到一个用咒 1 代替咒的类似的等式 因此 学生常常把M I 理解成从一个单个例子中得到一般性结论的技术 性操作 并认为M I 证明是 一个机械的程序式的 表述 学生不理解从P 1 跳跃到P 愚 推出P 忌 1 且认为基础步骤不是必要的 常在证明中漏 掉这一步 4 H a r e l 2 0 0 1 对2 5 名师范生的教学 实验表明 虽然学生有能力套用例子模式 但实际 上并没有真正理解M I 的内在关系 并且在应用 M I 证明时 学生的错误往往发生在递推步骤中的 应用假设 5 D u b i n s k y 1 9 8 9 通过对8 名大学生 的访谈发现 有些学生并未意识到 若没有第一步 的证明 则第二步的证明往往是错误的 7 A v i t a l 8 LL i b e s k i n d 1 9 7 8 B a k e r 1 9 9 6 和D i c k e r s o n 2 0 0 6 研究发现 学生常常对递推步骤的正确性 心存疑虑 6 赞同 当我应用M I 的时候 我不相 信它是对的 这样的观点 8 甚至包括有些大学生 和师范生也不理解M I 的基础步骤和递推步骤的 关系 即通过假言推理得出一个无限集命题的 真理 引 3 2 数学上的困难 A v i t a l L i b e s k i n d 1 9 7 8 研究发现 一些学 生误认为基础步骤总是始于咒一1 对于复杂的问 题 他们几乎不能正确运用M I 原理 数学上的困 难通常发生在M I 的两个步骤中 例如 不等式2 z 2 对咒一1 成立 但对n 一2 3 4 不成立 6 于是 学生可能在完成第一步后 马上利用第二步 进行归纳推理 第二步本身就属于数学上的困难 当所证明 的命题涉及自然数子集时 学生通常意识不到 递 推步骤有时并非 从P k 到P k 1 而是 P 走 到P k 2 若竹为偶数 则在递推步骤 应先假设P 忌 成立 再证明P 忌 2 成立 如命 题 1 取何值时 3 7 一2 能被8 整除 6 3 3 技术上的困难 技术上的困难往往使学生不能按M I 的两个 步骤来证明命题 B a k e r 1 9 9 6 通过对1 3 名大学 生和4 0 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 一些学生 包括大 学生 未能正确使用符号 不会进行基本的代 数操作 明 A v i t a l L i b e s k i n d 1 9 7 8 和E r n e s t 1 9 8 4 研究表明 有些学生在用愚 1 替换是的代 数操作时 出现了很多问题 6 1 也有学生在递推步 骤中 用愚 1 代替竹时有困难 4 C h o w 2 0 0 3 对 3 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发现大多数学生 在应用M I 证明导数和数列问题时会遇到 困难u 0 3 4 其他错误与困难的分类 除了上述分类之外 E r n e s t 1 9 8 4 还给出了 学生的一些错误类型 将M I 与归纳法混为一 谈 将M I 理解为 假设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然 后再去证明它 不理解逻辑量词 认为M I 的基础步是不必要的 认为M 1 只是解决有限 项数列求和问题 4 B r o w n 2 0 0 3 在对6 名学生 进行2 0 次教学之后 发现学生有六类困难 理 解基础步骤的作用 识别递推步骤 解释归纳 假设的作用 调整基础步骤和归纳假设 确定 M I 需要表述的内容 确定M I 的适用范围 1 1 B a k e r 1 9 9 6 的研究则总结了学生学习M I 的困 难的九种特征 数学知识的储备 概念理解 令人信服的证据 日常生活中的推理 元认 知监控 启发式 对材料本身的理解 程序 性知识 情感因素 8 3 5 学习困难与错误的原因分析 很多文献都对学生学习M I 的困难和出现错 万方数据 2 0 1 4 年第5 3 卷第1 期数学通报 5 误的原因作了分析 如A v i t a l L i b e s k i n d 1 9 7 8 C h o wM i n gK o n g 2 0 0 3 D u b i n s k y 1 9 8 9 D i c k e r s o n 2 0 0 6 和F i s c h b e i n E n g e l 1 9 8 9 这些原因大致可分成四类 无论是在概 念上 程序上或技术上的困难都是由于缺乏数学 知识造成的 6 1 叩 不完全形式化的数学问题背 景和不完备的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不能建构有意 义的M I 证明的最基本因素 而忽视对M I 概念的 理解也是一个原因 7 1 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可能 导致学生学习M I 的困难 如在教学中 教师直接 让学生证明问题 而不是让学生先探索 再猜想 最后用M I 去证明 6 M I 证明的第二个步骤本 身就是理解的难点 即归纳假设不是作为被证明 的事实 而是作为假设 是推理过程的初始状态 这常常会导致学生产生以下误解 归纳假设的成 立是有保证的 归纳假设的成立是不能证明的 归 纳假设的理由不充分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成 立 1 引 以往学习中的负面经验 使他们误以为 M I 证明的基础步骤总是正确的 所以只需关注 递推步骤的正确性即可 9 4 学生证明图式的演化 D u b i n s k y 1 9 8 9 曾提出M I 发生式分解 图 7 即描述学生在学习M I 过程中所建构的一 个特殊的图式 如图1 所示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刺 激与引导下沿分解图线路进行建构 证明方法函数逻辑必要 应用M l l 解决问题 圈1M I 发生式分解图 H a r e l 2 0 0 1 给出M I 证明图式的演化图 从 起始的经验推理证明模式 结果模式一般化 如 权威证明图式 非定量符号化证明图式 到转移推 理证明模式 过程模式一般化 5 I B r o w n 2 0 0 3 提出了学生应用M I 时的理解 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演化模型 学生对M I 的理解 过程分成三步 在前转移阶段 P r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ls t a g e 学生采用重复性的行动获得数据 在局部转移阶段 R e s t r i c t i v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l s t a g e 学生吸收了经验归纳证明图式以及一般 化的证明图式 在转移阶段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l s t a g e 引入M I 作为证明涉及无穷项命题的一种 方法 1 5 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施M I 教学 国外研究者做了 大量的实证研究 目的是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 策略 第一 教学准备 M a r g i t a 1 9 9 8 的研究表明 为使学生理解和应用M I 课前准备很重要 教师 一方面要在M I 教学之前 培养学生观察 对比 概括 归纳 猜想的能力 另一方面 要尽早通过例 题来说明不完全归纳所得结果可能是不正确的 需告知学生 有必要去证明归纳的结果 1 3 第二 教学活动设计 首先 A v i t a l H a n s e n 1 9 7 6 建议教学设计考虑以下方面 一个包含 M I 概念的有趣实验 培养猜想的能力 验证 猜想 应用M I 证明之 14 其次 D u b i n s k y 1 9 8 6 1 9 8 9 建议教学设计中应包含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的活动 15 认为有活动的教学可以更直接 地帮助学生理解证明图式的演化 7 再次 R o n D r e y f u s 2 0 0 4 建议教学设计过程为 通过解题 练习找出递推规律 举例说明归纳的结果有时 是错的 每一种猜想都必须加以证明 由此引出 M I 证明步骤 1 引 最后 A l l e n 2 0 0 1 建议避开传 统教学模式 并给出新的教学设计 其主要步骤 为 给定两个列表 让学生找出函数解析式 从表中找出递推公式 归纳证明两个函数解析 式 让学生解释两个归纳证明步骤 1 川 第三 问题顺序设计 首先 H a r e l 2 0 0 1 采 用D N R 系统 由二元性 必要性和反复推理三个 原理组成 通过设置不同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 题过程中形成M I 的思想 5 其次 B r o w n 2 0 0 3 根据三个不同的建构阶段 前转移阶段 局部转移 阶段和转移阶段 来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口 第四 反例教学 首先 C h o w 2 0 0 3 的研究表 明 一种错误的解释或证明可能会帮助学生更好 万方数据 6 数学通报2 0 1 4 年第5 3 卷第1 期 地理解主题 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避免犯类似的 错误 1 引 其次 A v i t a l L i b e s k i n d 1 9 7 8 的研 究提到 教学中使用反例可帮助学生学习M I 并 避免形成对M I 的误解 如所有女性的眼睛都同 色 所有自然数都是偶数等等 这些反例都可以说 明基础步骤的重要性 6 第五 类比教学 E r n e s t 1 9 8 4 的研究表明 在M I 教学中 原理解释常用类比有 传染病的 传播 登直升机求生梯 一步步地爬阶梯 一排传递信息的士兵 一列刚出发的火车 一 个公主进入一座所有房问都被锁住的皇宫 她只 有第一个房间的钥匙 而每个房间内有下一个房 间的钥匙 多米诺骨牌 4 然而R o n D r e y f u s 2 0 0 4 的研究表明 在基础步骤所使用的类比中 也存在一些错误 如 买电器时 先试用一下 下湖游泳时 先试一下水温 这些类比并不含自然 数的变量 同样 在推理步骤所使用的类比中 也 有一些错误 如 类比电动工具的工作 1 川 因此 教师在应用类比教学时 应详细解释用作类比的 情境和M I 之间的关系 6 结语 综上所述 国外关于M I 教学研究的主要特 点是 第一 研究范围广 涉及M I 本质分析 教材 的选取 错误归类及原因分析 学习M I 的思维过 程分析 教学策略分析 但是 基于数学史融人数 学教学 简称H P M 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H a r e l 2 0 0 1 的研究中提到基于D N R 系统的教学过程 中学生的M I 概念理解过程与M I 历史发展相似 但这项研究并没有继续下去 第二 以实证研究为 主 研究对象包括中学生 大学生 师范生 优点是 研究方法丰富 研究周期长 研究工作做得细致 不足之处是研究的样本空间往往很小 如D u b i n s k y 1 9 8 9 研究对象是8 名大学二年级学生 B r o w n 2 0 0 3 只有4 名研究对象 理论研究较多 即从实证研究中提升或抽象出理论 不注重教学 实践 缺乏把相应的教学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 践中 第三 研究分析中重过程轻结果 如A v i t a L i b e s k i n d 9 7 8 关于学生学习M I 的错误分 类 是基于学生思维过程方面 即以过程导向分 类 把困难分为概念上的困难 数学上的困难和技 术上的困难 相反 国内研究者的错误分类是结果 导向的 常依据错误的表象来分类 如将错误分为 基础步骤错误和递推步骤错误两类 鉴于上述分析 未来国内M I 教学研究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吸收国外的研究结果进 行M I 教学实践研究 其次 以改进教材为目标 进行M I 国际教材比较研究 再次 揭示国内学生 心理发展 思维和理解方式演化的研究 第四 基 于H P M 视角下的M I 教学研究 第五 从教学实 践中提升或抽象出理论层次的研究 相应地 国外M I 教学的实证研究对我们国 内M I 的教学也有所启示 首先 关于M I 教学内 容的分析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心理发展 状况合理地编排M I 教材内容顺序 对教材内容 进行 再创造 了解学生在学习M I 过程中的思 维和理解方式 实施更加有效的M I 教学 其次 关于学生学习M I 的困难和错误的分析 教师可 以对比国内外教学实践中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错 误问题 并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 略 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更好地帮助学生学 习和理解M I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0 0 3 4 0 2 N C T M P r i n c i p l e sa n dS t a n d a r d sf o rS C h o o lM a t h e m a t i c s s R e s t o n N a t i o n a lC o u n c i lo fT e a c h e r so fM a t h e m a t i c s 2 0 0 0 3 4 5 3P o i n c a r e H S c i e n c ea n dH y p o t h e s i s M N e wY o r k L o n d o na n dN e w c a s t l e o n T y n e T h eW a l t e rS c o t tP u b l i s h i n g C O L T D 1 9 0 5 1 4 4E r n e s t P M a t h e m a t i c a li n d u c t i o n AP e d a g o g i c a lD i s c u s s i o n J E d u c a t i o n a lS t u d i e si nM a t h e m a t i c s 1 9 8 4 1 5 1 7 3 1 8 9 5H a r e l G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t h e m a t i c a lI n d u c t i o na saP r o o f S c h e m e AM o d e lf o rD N R b a s e dI n s t r u c t i o n J I nS C a m p b e l l R Z a s k i s E d s L e a r n i n ga n dT e a c h i n gN u m b e rT h e o r y J o u r n a lo fM a t h e m a t i c a lB e h a v i o r N e wJ e r s e y A b l e xP u b l i s h i n gC o r p o r a t i o n 2 0 0 1 1 8 5 2 1 2 6A v i t a l S L i b e s k i n d S M a t h e m a t i c a li n d u c t i o ni nt h e c l a s s r o o m D i d a c t i c a la n dm a t h e m a t i c a li s s u e s J E d u c a t i o n a lS t u d i e si nM a t h e m a t i c s 1 9 7 8 9 4 2 9 4 3 8 7 D u b i n s k y E T e a c h i n gM a t h e m a t i c a lI n d u c t i o nI I 口 J o u r n a lo fM a t h e m a t i c a lB e h a v i o r 1 9 8 9 8 2 8 5 3 0 4 8B a k e r J D S t u d e n t s D i f f i c u l t i e sw i t hP r o o fb yM a t h e m a t i c a li n d u c t i o n A P a p e rp r e s e n t e da tt h eA n n u a lM e e t i n go f t h eA m e r i c a n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s e a r c hA s s o c i a t i o n N e wY o r k N Y A p r i l8 1 2 1 9 9 6 9D i c k e r s o nD S A s p e c t so fP r e s e r v i c eT e a c h e r s U n d e r 万方数据 2 0 1 4 年第5 3 卷第1 期 数学通报 7 上接第2 页 前人关于相邻素数差的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