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史角度谈三棱锥体积公式的证明.pdf_第1页
从数学史角度谈三棱锥体积公式的证明.pdf_第2页
从数学史角度谈三棱锥体积公式的证明.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数学史角度谈三棱锥体积公式的证明 程 汉 波 杨 春 波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430079 众所周知 棱锥的体积公式为 V 1 3 Sh 它的 背后隐藏着一段优美的探索历程和深刻的数学思想 方法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著作5几何原本6 中研究过它 祖日恒原理的发现为其证明提供了新思 路 近代法国数学家勒让德也曾对它产生兴趣 微积 分工具的逐渐成熟使其证明变得简捷且更具一般 性 本文从数学史的角度出发 首先给出伴随着数学 发展历程所产生的三棱锥体积公式的若干证明 然 后利用其中的思维方法论证棱锥 圆锥和球面棱锥 的体积公式 1 三棱锥体积公式的若干证明 在三棱锥 Ac ABC 中 设底面 vABC 的面积为 S 底面上的高为 h 则三棱锥的体积 V 1 3 Sh 1 1 穷竭法 穷竭法的产生归功于欧多克斯比例理论的推 广 欧几里得首先利用穷竭法的思想推导出了三棱 锥的体积公式 参见5几何原本6卷 命题 3 和命题 4 他把三棱锥剖分成两个小的三棱锥和两个棱柱 具体的作法及证明如下 图 1 证明 如图 1 在三 棱锥 Ac ABC 中 连接各 边相应的中点 将原三棱 锥分为两个小三棱柱与两 个小三棱锥 有 VDEF GIC SvGIC hF 1 4 S 1 2 h 1 8 Sh VDGH EIB 1 2 SGHBIhD 1 2 1 2 S 1 2 h 1 8 Sh 所以两个柱体的体积和为 V1 1 8 Sh 1 8 Sh 1 4 Sh 再对两个小三棱锥进行同样的分割 得到四个 小三棱柱的体积和 V2 2 1 4 SvAHGhD 2 1 4 1 4 S 1 2 h 1 42 Sh 如此对小三棱锥不断地剖分 当分割次数足够 多时 可用所有三棱柱的体积之和近似原三棱锥的 体积 于是 V 1 4 1 42 1 43 1 4n Sh 1 4 1 1 4 Sh 1 3 Sh 证毕 穷竭法原理代表了西方数学对于无穷小的态 度 阿基米德在求球的体积与表面积以及抛物线弓 形面积的过程中 将穷竭法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将其发展到了充分成熟的地步 1 2 剖分法 大约在 1800 年 勒让德利用 将三棱柱分割为 三个三棱锥的剖分 其中两两具有相等的底面积和 高0的结果 并结合 祖日恒原理0 幂势既同 则 积不容异0给出了三棱锥的体积等于同底同高三棱 柱体积的 1 3 的另一个证明 在给出剖分法之前 我们 先介绍一个引理 引理 等底面积等高的两个棱锥的体积相等 证明 设有任意两个棱锥 它们的底面积均为 S 高均为 h 体积分别为 V1 V2 把这两个棱锥的 底面放在同一个平面 A上 由于它们的高相等 故 它们的顶点必同在一个与 A平行的平面上 记为 B 则它们夹在两平行平面 A与 B之间 用平行于 A的 59 课外园地 数学通讯 2012 年第 6 期 下半月 任意平面去截这两个锥体 设截面面积分别为 S1 S2 截面和顶点的距离是 h1 则易知 S1 S S2 S h1 h 2 所以 S 1 S2 由祖日恒原理知 V1 V2 证毕 下面给出剖分法证明三棱锥体积公式的过程 证明 如图 2 以 vABC 为底面 A Ac为侧棱作 三棱柱 ABC AcBcCc 连接 AcC BcC 将三棱柱分割 为三个小三棱锥 其体积分别为 V1 V2 V3 对于 三棱锥 C AcAB 和 C AcBBc 有 Sv AcAB SvAcBBc 又由于它们有公共顶点 C 故其高也相等 所以由引 理知 V1 V2 同理可知 V2 V3 则 V1 V2 V3 V V1 1 3 Sh 证毕 图 2 在中国传统数学中 计算几何体体积的 阳马 术0也有剖分法的思想 1 3 微分法 在求球的体积时 我们用平行于球的底面的平 面 把球切成一层层近似于圆柱形状的 薄圆片0 再 用小圆柱体的体积近似代替 薄圆片0的体积 它们 的和就是球的体积的近似值 对于棱锥的体积 是否 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呢 于是便有了微分法 过程 如下 证明 把三棱锥 Ac ABC 的高 n 等分 在三棱 锥中作出 n 1 个内接三棱柱 设由下往上第 k 个 棱柱的底面积为 Sk 体积为 Vk 则 Sk S h k n h h 2 故 Sk n k n 2S 所以 V k Sk h n n k 2 n3 Sh 这些三棱柱的体积和为 V n 6 n 1 k 1 Vk 6 n 1 k 1 n k 2 n3 Sh n n 1 2n 1 6n3 Sh 于是 V lim n y V n lim n y n n 1 2n 1 6n3 Sh 1 3 Sh 证毕 微分法的基本思想概括说来就是 分割 近似求 和 取极限0 在科学技术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 这 也是定积分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 1 4 积分法 微积分问世于十七世纪 它能以快捷方式得到 使用穷竭法得到的结果 还给出了去发现这些结果 的一般方法 它的诞生为三棱锥体积公式的证明提 供了新的强有力的工具 证明 用平行于三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三棱 锥 设其与三棱锥顶点的距离为 x 所得截面面积显 然为 x 的函数 记为 S x x I 0 h 易知S x S x h 2 则 S x x 2 h2 S 于是 V Q h 0 S x dx Q h 0 x 2 h2 Sdx 1 3 Sh 证毕 积分法的关键是要建立截面面积函数 是求立 体图形体积的一般方法 2 证法的启示 三棱锥体积公式的若干证法中蕴含着丰富深刻 的数学思想 利用这些思想和方法除了可以解决上 面提到的问题外 还可以发现与证明下面棱锥 圆锥 和球面棱锥的体积公式 2 1 n 棱锥和圆锥的体积公式 对于一个底面积为 S 高为 h 的 n n 3 棱 锥 可将其底面分为 n 2 个三角形 则得到 n 2 个三棱锥 设它们的底面积分别为 S1 S2 S3 Sn 2 则这个 n 棱锥的体积为 V 6 n 2 k 1 Vk 6 n 2 k 1 1 3 Skh 1 3 h 6 n 2 k 1 Sk 1 3 Sh 对于一个底面积为 S 高为 h 的圆锥 我们可 以用底面圆的内接 n 边形去逼近底面 也即用 n 棱 锥去逼近圆锥 则其体积公式同样具有上述形式 V 1 3 Sh 2 2 球面棱锥的体积公式 在半径为 R 的球面上 球面凸 n 边形 A1A2 An n 3 的内角 弧度数 分别为 NA1 NA2 60 数学通讯 2012 年第 6 期 下半月 课外园地 NAn 记其面积为 Sn 连接球心 O 与 A1 A2 An得到球面n 棱锥O A1A2 An 现将球面凸 n 边 形进行充分地分割 则每个球面棱锥可以近似地看 作一般的棱锥 于是球面 n 棱锥 O A1A2 An的体 积为 V 6 1 3 SiR 1 3 R6Si 1 3 SnR 1 3 R 3 NA1 NA2 NAn n 2 P 3 结语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曾说过 如果我们想要预见 数学的未来 适当的途径就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 和现状0 从三棱锥体积公式的历史中 我们看到了 最纯粹的逻辑思维活动以及最高级的智能活动的美 学表现 我们看到了简单的数学公式背后往往蕴含 了深刻的数学思想与曲折的数学发展历程 这启示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妨从数学史的角度审视一下 所教授的内容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勇于追本溯 源 善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 因为从中发掘出的 质朴的数学思维方法可以把我们带回到自然的 生 动的 活泼的思考之中 参考文献 1 欧几里得 燕晓东编译 几何原本 M 北京 人民日 报出版社 2009 2 John Stillwell 袁向东 冯绪宁译 数学及其历史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上册 第三版 M 北 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 徐学文 郭思培 基础教育选修课程选讲 M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2011 收稿日期 2012 03 22 测 字 与 数 学 陈 荣 杨 飞 重庆南开中学 400030 重庆市教育科学 十 二五0规划课题 数学与生活0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2011 KG 046 测字又称破字 相字或拆字 人们普遍认为它与 看相 算命 占梦一样 都是骗人的迷信 我们坚信测 字绝对不是科学 它不是以实验为基础 也不是以公 理 定理为基础 不具备科学的前提和特点 严格说 测字是一种方术 是汉文化所特有的一种社会风俗 文化现象 中国古人对测字颇有研究 清朝周亮工的 5字触6和程省的5测字秘牒6都是测字研究中的名 著 5四库全数总目提要6中还提到一些没有流传下 来的测字著作 可见测字在古代是一种盛行的文化 现象 我们在此不探讨它的缺陷和欺骗性 仅从数学 角度认识古人测字的思维模式 用数学眼光探究测 字的方法和技巧 1 测字中的加法求和原理 数学运算中最常见的是求和运算 如数的求和 代数式求和等 即 A1 A2 A3 An M 在 古代的测字中常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