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王惠民.doc_第1页
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王惠民.doc_第2页
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王惠民.doc_第3页
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王惠民.doc_第4页
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王惠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关心和重视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学校教育是搞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出多人才、出好人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只有认真搞好学校教育工作,抓好每一位学生,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学困生转化工作。“学困生有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学困生,另一类是非智力型学困生。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性格)较差的学生”。对于我们农村小学来说,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农村,绝大多数学生家里的书寥寥无几,小时候很少看书,接触了解的人和事,仅限于身边的一点点,直到走进小学校门的那一天,才听老师讲,外面还有更精彩的世界,才知道读书可以知道很多从未听说过的事。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学困生人数之多就不难想像了。对于广大农村教师如何搞好教育质量之言,可以这样说,搞好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就搞好了素质教育。我作为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如何对他们实施教育转化,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了,为此,我在学困生的现状、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做了调查了解,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透视,大胆的探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一、学困生的现状及特点(一)基础较差,恶性循环学困生”学习有困难,成绩一般不好,他们在小学低段就在学习方式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力等方面落后于他人,导致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慢于中等及以上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正常授课速度,这样一来,问题被一天天的积压而得不到解决,渐渐的成了问题学生,他们连小学低段的基础知识都掌握不了,何谈以后的学习呀,正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不牢固,怎样建高楼啊,怎样搞得好学习啊,如此这般恶性循环,以后的成绩就可想而知了。(二)自卑心强,缺乏自信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学校、老师、同学的表扬,得不到应得的关心与帮助,得到更多的是指责、批评,在生活圈子中,接受到更多的是带有歧视的眼光,致使他们应有的那份自信丧失殆尽了,增强的是自卑心理,“信心”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而他们已无信心可言,就只会是混天过日。(三)学习目标不明,缺少学习动力部分学生自认为是“最差学生”,自认为将一事无成、一切都不如其他同学,没有了自信心的他们对自己学习目的不明确,加之现在的社会,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打工挣钱成了一种时尚,不读书出去也能找到工作挣到钱,有些打工者挣的钱还远远多于单位工作人员;读了大学也不分配,这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学生中影响较大,原本学习就有困难的这部分学生于是更不想读书了,对自己已没有更多更高的期望,不会给自己定出学习的目标、人生的目标。这类学生在学生总数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甚至一些原本读书还可以的学生成绩也好,但受到这种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也不去勤奋学习了。逐渐滑入学困生之列。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一)家庭教育方面“一位哲人曾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两个第一有力地说明了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家庭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家庭从物质上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家庭教育是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关键,家长的期望、爱护、教养态度等家庭教育因素对儿童性格的雏型的形成致关重要。家庭是学生的避风港,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溺爱“天下父母谁都不会一辈子跟着孩子,别为他们设置娇生惯养的陷阱”。爱子乃人之天性,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孩子感受到爱的情感时,就会得到精神上满足,从而产生向上的动力。爱又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但是爱不得法,对孩子过分溺爱, 孩子的一切需求,家长都竭力予以满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长此以往,使孩子变得孤傲、冷漠、自私或者怯懦。孩子成人之后不能吃苦,意志薄弱,经不起任何挫折,独立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紧张,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2、暴力家长对孩子的暴力大多是在溺爱之后、失望之余的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家长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这种情况在文化层次不高和单亲家庭中比较多见。有些父母性情粗暴,当孩子成绩不好,行为不对时,不是帮助孩子查找原因,而是以自己的心情、好恶作为是非标准,采取打骂的“暴力教育”方式,从拳打脚踢开始,发展到棒棍相加。有些家长把夫妻矛盾酿制的不良情绪反复发泄到孩子身上,使孩子身心受到摧残。3、托管-留守儿童的无奈留守儿童-打工热的新产物,当今农村教育的一个顽瘤。很多打工的家长,特别是一些去远方打工的家长,苦于挣钱与家庭教育不能两全,而采取托管的方法,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或爷爷奶奶,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也同时托付给了别人。这种行为给孩子造成了早期教育的心理缺憾。致使多数留守儿童成了“学困生”的代名词。 4、言行不一家长教育孩子的言行不一,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非标准、做事原则讲得头头是道,可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另有一套,说归说,做归做。例如:一边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一些家长整天忙碌于搓麻将、赚钱、享乐,却反过来教育子女要安心读书,博览群书。还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宽严失度,高兴时孩子犯再大的错误也能原谅,不高兴时对孩子的一点小错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时间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一段时间又事无巨细、棍棒相加,搞得孩子无所适从。严重地制约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5、自私教育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灌输一些诸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毒攻毒”、“以恶扬恶”甚至“缺德、损德”的“自我保护”之道。这类家长为了狭隘自私的自我利益保护,对待他人疾苦、弱势群体所持的“漠然不关心态”和“虚伪冷漠状”,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有些家长在碰到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指责他人过多,检讨自己不够。甚至为了一点小纠纷带着自己的孩子对其他孩子大打出手。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孩子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唯我独尊、明哲保身和野蛮堕落欲望的培植、发展和放纵,是对孩子错误的推波助澜,也是造成孩子人格矮化和理想缺失、道德沦丧的根源。(二)学校教育方面1、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要求不一致。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教育不论是教育体制还是管理模式,以及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有了较大的差距,传统教育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带有统一性的特点和家长制的作风,产生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师生关系的发展,都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现时或潜在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2、教育工作者方法不当。不少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尝试素质教育中学困生如何转化的问题,往往是费时费劳神都收效甚微,我发现在如何对待学困生这一问题上存在以下这些问题:(1)打时间战。某些教师为了提高困难生的学习成绩,只在时间上下功夫,过重的作业,采取中午留,放学留,作业布置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等等。这是一种费时间、体力、拼精力的做法,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损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渐渐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2)缺乏耐心和责任心。某些教师认为困难生太难转化,因而歧视困难生,轻则责怪、厌弃,有意无意地嘲笑;重则以粗暴的言行将学生赶出教室,哄回家去,造成困难生自尊心受到伤害,破罐子破摔,“我不如人”的心理。长此以往,困难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帮助,也就逐步丧失学习的毅力和动力,这样教师不但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反而会制造一批批学习的叛逆者。“对学生来说,那些自由职业者越早离开教育事业越好,因为他们没有责任心,缺乏责任心必然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对于学困生来说,如果没遇到这种缺乏责任心的教师,则是他不幸中的万幸。 (3)妄臆定性。许多教师只要一提到学困生,常会给其定性,哎,这个学生这么差,没救了?不要管他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所谓“学困生”,并不是没有能力的“笨孩子”,而是一批潜能未被开发的学生。困难生不是先天注定的,之所以落于他人之后,也是由于诸多复杂的困素造成的,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之处,这是作为教育者应该永远坚信的。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关爱之心去发现,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4)拒绝施“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有些教师只将师爱奉献给优秀学生,对困难生讨厌万分,这势必加大困难生同教师间的距离,产生人为的疏远,更无益于学生的发展,这种“爱”完全与“师爱”背道而驰。而对困难生,粗暴草率,简单消极的教育法是不足取的,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应积极而非消极,主动而非被动,发展而非静止的探索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三)社会环境方面学校教育不是真空教育,它不仅受到多方面的干扰,而且也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和不断深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经济消费的狂潮,把一个五彩斑澜的社会呈现在尚未成熟的少男少女面前,让他们无所适从,不会选择的去适应社会。社会的进步,难免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并在潜移默化地毒害着少年。如:电子游戏厅、联机网络游戏、恐怖、色情、暴力影像以及不健康的言情小说和社会上暴露出来的一些不道德事件等,提供了产生“学困生”的温床。(四)从学生自身方面看1、学习态度方面“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在种种原因的诱导下,致使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被调查的学困生中,有的学生厌学,有的学生对考试存在侥幸心理,寄望于作假;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课,不认真作笔记,不按时完成作业,当然更谈不上课前预习了,不懂又不问,久而久之就成了“学困生”。2、情感方面从情感角度分析,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学困生”希望老师“对待他们也能倾注爱心”,因此,有90%以上的“学困生”得到老师表扬后表示“要好好学习”,这些都说明了“学困生”渴望表扬、渴望尊重、渴望得到老师关爱的心理需求。然而学困生一般思维特别,不那么听老师的话,他们的心思没有用在学习上,从而成绩差,也正是因为成绩差,使得他们有很多优秀的方面老师们不能发现,不能扬其长处,使学生最终可能放弃学业。3、意志方面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调查表明:“学困生”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难点的增多,心理基础逐渐崩溃。丧失了迎难而上、奋力追赶的决心和勇气,在意志上要培养他们持之以恒,不要破罐子破摔。三、落实灵活多样的转化措施 学困生的转化是当今教育界的一大难题,不少教育工作者都为此负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探索,至今仍没有一个通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要说到落实具体的转化措施,那肯定地说,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应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为了把问题具体化,这里我只从学生方面和教师方面谈谈是如何落实转化措施的。(一)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我们转化学困生注重因材实施,弘扬个性,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指导正确的方向,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而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应注重因材施教,学有所获,从培养建设传承文化的人才这一长远目标看,是颇值得我们深思的。孔夫子当年弟子三千,贤才也只有七十二人。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施教一个班,一个年级,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都成绩突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学生学有所悟,会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教学就是成功的。我们教育学生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要适宜自身发展的途径,为自己终生幸福奠基,同时必须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要用一种眼光去看待人,不要用一个模式、一种标准去衡量人、要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潜能,张飞喜欢舞刀弄斧;诸葛亮乐意饱读诗书。对于困难生我们的教育应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只要给学生补充认识的一定条件,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学会规定的课程的。” (二)教育思想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主动精神,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切教育措施得以生效的前提。倘若在教育中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始终是一种强制性的填鸭式的教育,学生的学习也就始终是一种被动的、无奈的学习,夸美纽斯曾言:“教育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无论我们培养的方向怎样,无论学习的兴趣如何,都只有让学生自己明确目标,并主动为之奋斗,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正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其次,不要说发掘学生的资质和潜能需要他们的参与意识,就是从目前我们正进行的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从长远看也需要他们主动参与,方才是持久的、有效的。否则,即使学生投入时间或精力也只是短暂的。再者,只要我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意识,就不仅会使他产生一股巨大的动力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同时也会产生一种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的意识,以用于随时检查督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股动力,这种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在的动力”,它是保证这些“学困生”持久发展的最永恒的动力。可以说,没有主体的参与,就没有“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特别需要心理和情感呵护,学困生的缘由也是不相同,十分复杂的。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生所处年龄阶段,认识水平及思想状况都还不够成熟,还处于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缺乏稳定性。故转化措施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才能有针对性的转化,才能适应各种变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三)具体转化措施1、采取情感倾斜,走过弱势心灵亲其师,信其道,要真正走进弱势心灵,必须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来对待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的教育,结不出健康的果子,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素质教育下的办学理念时时提醒着我: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脱下有色眼镜自然而然把弱势群体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语教育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就会驶向成功的港湾。2、“点燃理想之灯,唤起自信之心”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不可否认,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潮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他们可怜的一点自尊、自信在这种冷漠、孤寂、无爱的环境中早已荡然无存,学习无兴趣,人生无目标,公然对抗教师的消极行为也时常发生,这要求教育者在批评引导的同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灵魂的搏斗,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让即将熄灭的自信之灯重新点燃。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3、运用激励机制,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由于学困生过去是经常失败、屡遭挫折的,他们大多存在着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只用批评指责的办法,他们是难以做到心服口服的,讽刺挖苦,责难体罚,是征服不了学生的,有时会造成反抗,使师生积怨越来越深。而老师真诚的爱,经常性的鼓励,对于一向生活在暗淡无光环境中的弱势群体犹为需求,能使他们产生心理愉悦,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一次,学校颁发文明班级奖,我并没有让班长代表班级上台领奖,而是让一个学困生林某代表班级上台领奖。他感到很惊讶,自言自语地说:老师,怎么让我上台去领奖呢?我笑着对他说:你怎么不行呢?你是班级的一员,班级取得成绩,也有你的一份功劳吧!听了我的话,林某同学高兴地上台领奖。从此,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对班级的工作非常热心。我就让他发挥特长,负责班级的饮水机、投影仪等维护,受到了师生的好评。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又有了反复。上课随意讲话,不完成作业。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谈天,肯定了他的成绩,并严肃地指出他存在的毛病,告戒他做一件好事容易,但贵在坚持做好事,只有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我的批评教育下,他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并认真改正,不久,又重新获得同学们的信任,他也真的变的好起来了。他的母亲高兴地对我说:陈老师,太感谢您了,我的孩子有希望了。实践证明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温柔胜于强力,成功的背后是激励,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是一种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