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饮食养生思想.doc_第1页
论佛教饮食养生思想.doc_第2页
论佛教饮食养生思想.doc_第3页
论佛教饮食养生思想.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论文论 文 题 目 论佛教的饮食养生思想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任 课 教 师 完 成 时 间 论佛教的饮食养生思想摘要: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节,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饮食的适度,并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饮食养生方法和经验,我觉得其中佛教的饮食养生思想犹为显著。关键字:饮食 养生 佛教一 饮食养生定义 养生是一个超越民族、超越时代、超越制度、超越性别、超越年龄的问题,历来是人类关注的话题,近年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宗教心理学问题最早则是古希腊哲学家在他们论述灵魂的著作中提出来的,1898年斯塔贝克的宗教心理学是宗教心理学的第一部专著,此后该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理论家和研究成果。让现代养生学和宗教心理学对话,从交叉研究的视角审视宗教心理养生功能,当会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迪,笔者不揣谫陋,拟就此谈谈个人看法。饮食对于一切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饮食,故汉书谓“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的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因而成为各种养生术关注的一大焦点。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饮食与人的健康、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以生存、安定。佛教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将食分为以下几种:1段食:以色、香、味、触等为体,分段而饮食的。2触食:又称乐食。以精神的感触器官,接触外界之境,产生喜乐作用,而不觉饥饿。如棋迷下棋时,下到入迷,不吃饭亦不觉饥饿。3思食:又称意念食。人们通过求生的顽强意志力可以维持生命。4识食:识是精神的主体。识的活动,能缔造众生未来的高低层次的生命载体。因此,识称为食。5念食:修行人忆念出世间善法,恒常不忘,能养育增长一切善根。6法喜食:修行人闻法欢喜,能增长道业,养育法身慧命。7禅悦食:修行人得禅定力,禅悦充满,能滋养修道品级。8願食:修行人发大誓願,常修万行,普度众生,长养无上菩提道种。9解脱食:修行人解脱种种惑业,不受生死逼迫,得大自在。以上段、触、思、识四食,为世间食。又,段食仅限于欲界众生,其余的触、思、识三食则通于三界。再者,由于凡圣迷悟不同,因此,对上述四食也有区别。欲界凡夫以不净住食;色界、无色界众生以净不净住食;声闻、缘觉以清净住食。诸佛菩萨以示现住食。念、法喜、禅悦、願、解脱五食为出世间食,它们能养育法身慧命。单就满足生理需求的段食来说,佛教也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常可听见“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身安则道隆”等说法。佛教在饮食问题上同样奉行中道哲学,既不自苦,也不纵食无度。二佛教有关饮食的养生经验 (1)素食养生。我国汉族地区僧人从梁武帝时代开始,即全面实行素食,以米、豆、杂粮为主食,佐以蔬菜、瓜果,不沾荤腥。据医学研究证明:人起源于灵长类动物,无论是牙齿还是肠胃结构,都宜以素食为主。现代文明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或过度发胖等均与饮食高脂、高糖、高盐食品有关,而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不易伤脾胃,的确是一类有益健康、长寿的理想食品。许多僧人神清气爽,健康、长寿,少有上述现代文明病,即与他们长期吃素、不嗜烟酒有关。 (2)节食益寿。佛教为了有利于修行,特别要求僧人要节制饮食,并制定有过午不食戒。科学研究表明,限食有助延长寿命。世界四大长寿地区人均热量的摄取仅1200大卡,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动物实验证明:限食的小白鼠要比随意进食的同类延长寿命三分之一。粗茶淡饭,吃七八分饱,有助清洁谷道、净化血液、减毒减肥、轻身健体。所以古人有“若要长生,肠中常清”的经验之谈;唐代百丈禅师作丛林二十要则也强调:“疾病以减食为良药”;古人据此还研究出一套“辟谷”术,即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断食来祛病益智的方法。据医学测定表明,肉食者血液酸化,骨质疏松症和肾功能减退者发生率极高,在僧侣中上述疾患者较少发生,这与他们吃素和节食有关。过度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最终导致慢性自身中毒和衰老。 (3)戒断烟酒,倡导喝茶。烟酒都有使人上瘾的特性。吸烟对人的健康几乎可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有损个人的容貌形象,而且还污染环境,影响他人;若吸食鸦片等毒品,更是耗财夺命,为世界各国法律所严禁。饮酒过量,危害更多,不仅会造成酒精中毒,引发各种疾病,而且能使人乱性丧智,行为失控,从而给自己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佛经中列举酒的危害多达36种,因此它被列为佛教徒应当遵守的五大戒之一。当然若为治病,佛教也允许少量饮用。至于烟和鸦片等毒品,在佛教创立之时尚未出现,因而未被纳入戒律之中,但根据佛教酒戒之精神,绝大多数佛教徒都能远离烟和鸦片等毒品。多数佛教徒不仅没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而且还有喝茶的好传统。茶有生津止渴、解酒去腻、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还能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基本上可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它虽然早在我国的周朝即已出现,但真正被作为饮料开始大量饮用,还是在魏晋以后,由于僧人的提倡而风行起来。许多禅寺“农禅并重”,种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叶精品,在民众中享有盛誉。茶早已成为我国老百姓家中的必备饮料,目前也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饮料。所以我们奉劝世人不吸烟,少饮酒,多喝茶。 (4)讲究卫生,实行分餐。佛教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即规定:僧人饮水要过滤,避免食入不洁之微生物;饭前要念诵经咒,心怀感恩之情;集体吃饭实行分餐制,并须遵守必要的规矩,如不许浪费、喧哗、打逗等;饭后除了为施主祈福以外,须咀嚼柳枝用以洁牙,还要散步经行。其中不乏科学、合理的养生之道,值得我们借鉴。 或许有人要问,既然提倡不吃肉,那么人体的蛋白质和脂肪如何补充?岂不是会营养不良?诚然在物质实证主义此论必然,但若结合进精神因素,这种疑问就不成立了。缘于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我们身体所缺乏的营养可以由意念转化补充。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好比只知道鼻子可以呼吸不明白皮肤也会呼吸一样。没有动物脂肪蛋白质难道我们就会营养不良?其实不然,是我们的意念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场”即必须摄取动物蛋白和脂肪,否则我们就会如何如何营养不良。照这种观点推理,食草动物肯定都会营养不良。实际上呢?兔子和偶蹄类动物牛、羊、马、猪、象等只要草料充足总会膘肥体壮。难不成我们还不如食草动物?当然会有人用所谓“现代科学证据”证明食草动物体内具备某种代谢酶而人类不具备等所以食草动物可以消化草料中的某某成分而人类不能。或许研究结论确实如此,但难不成人体只需要消化那种成分?人类食肉的习惯并非为了简单补充蛋白质和脂肪而是轮回六道中畜生道时捕猎与被捕猎的习性使然,是无休止的杀与被杀的“恶性循环”。“病从口入”,言外之意很多疾病是吃出来的。这就说明吃的东西要么有问题,吃的方式要么有问题。五谷杂粮其实不是杂粮乃是蕴含天地精华灵气之产物,在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地方种出来的庄稼比一个贫瘠甚至盐碱地种出来的庄稼肯定要品质优良,前者对于人体的健康必然有益,后者对于人体的健康未必有益。为什么我们总言“地灵人杰”同时也会有“穷山恶水出刁民”之说?大概就是环境的综合作用。撇开其他因素,单就“地灵人杰”处多数粮食丰作,“穷山恶水”处庄稼则很少丰作。丰作处的五谷蕴含天地之灵气健康的精神信息,欠作处的五谷则可能蕴含天地之恶气消极的精神信息。同样的人吃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食物,其健康和行为必然表现有很大差异。三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养生首先指的是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谓食补,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同时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国,利用调整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周代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在周代的宫廷里已配有专门从事皇家饮食的“食医”,即专门进行饮食调养的医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食经,是一部系统论述食物养生功能的经典。唐代名医孙思邈对饮食养生作了重大贡献,他尤其擅长治疗老年病,著有惫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有很大篇幅是论述饮食养生的。他认为,老年人疾病的治疗,首先要注重饮食。因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而药性烈,犹若御兵,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最易收养生之效益。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平衡且充足,并且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营养平衡,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忍饥挨饿,也不宜暴饮暴食,不可偏嗜某种食物,也不可偏废某种食物。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不吃不洁、有毒食物。并应根据自身的身体况禁忌某些食物,这样才有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饮食养生长寿的目的。饮食养生是通过吃来进行的。应用日常食品,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生理病理需要进行调理养生,不但能充饥,更能补充营养,有益健康,祛病延年,是一种乐于被人们接受的重要养生手段。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说:“颐气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就是说养生长寿奥妙在于调整饮食,充分强调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四饮食养生的原则及建议结合佛教的饮食养生思想,我归结出以下几点饮食养生理念:1. 饮食有节,利身益寿。2. 进食有时,三餐有别。3. 合理搭配,不可偏嗜。4. 食宜清淡,避免过咸。5.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参考文献:1印度佛教医学概说J,陈明,宗教学研究;2000年01期。2.我国儒佛道三教饮食养生的融会,王明辉,王风雷,湖南中医杂志,1998-06。3论孙思邈的饮食养生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