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分类号: 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及贸易模式关联机制探析 作者姓名:范昌子学科专业:国际贸易学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指导教师: 王国安教授 提交日期: 二零零七年壹月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及贸易模式关联机制探析摘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商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等的综合反映。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看,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增长主要取决于自身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而我国比较优势的状况及其变化深刻地反映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上。因此,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可以作为判断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发展趋势、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依据。从实践来看,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当今工业化国家的贸易结构问题时早已大为失色,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些颇为相似的经济体系之间进行的大量贸易表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等已成为当代贸易格局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在区域内、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常规的比较利益,这己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地,对于近年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我们用比较优势原则已经无法完全、合理的进行解释并预测这种变化的趋势。而现今,如何更好地分析并预测今后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方向,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必须正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成长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进一步考察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逐年提高,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种类有限,中国的贸易利益主要来自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基本附和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及产业发展的状况;同时,对外贸易模式正逐步向产业内贸易发展,但具有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征。关键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业结构,贸易模式A STUDY ON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ABSTRACT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is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a countrys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its condi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ommodities, and also, its status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Looking back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from it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o its entry into the WTO, we can see that the long-term growth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depended main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ts ow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the demand from the world market. The condition and change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were deeply reflected on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its foreign trade.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thorough analysis of and research on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can serve as a basis for the judgment of the long-term developing tendency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ave many disadvantages in explaining the trade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he trade among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Japan indicates that scale economy, imperfect competiti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etc. have become the dominant factors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trade. Especially in the intra-region trade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it is the fact that the function of scale economy has exceeded tha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imilarly, owing to the change of Chinas trade structure in last several years, we cannot draw out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this change, nor can we exactly predict the tendency of this change by using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However, how to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adjust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trade structure so as to have a better development in foreign trade is the problem we face and have to study.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and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as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and explores the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t concludes that Chinas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basically complies with the feature of Chinas factor endowment and the condi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tra-industry trad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Chinas trade pattern, but the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s the main trade pattern.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s commodity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has been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the export share of capital-intensive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commodities has increased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enhanced, but the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remain a high proportion and the benefits from foreign trade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e export of labor-intensive product. Based on these facts, the paper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commodity structur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KEYWORDS: China, Foreign trade, Commodity composi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Pattern of trade目录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意义 -2-第二节产业结构、贸易模式与商品结构的关系说明 -3-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及创新点 -4-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4-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5-第二章文献综述: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 -7-第一节传统贸易理论关于对外贸易结构的论述 -7-一、古典贸易理论 -7-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8-第二节新贸易理论关于对外贸易结构的论述 -10-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10-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0-第三节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2-第四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概念的界定 -14-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14-二、国际贸易统计商品分类 -15-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19-第一节中国商品贸易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19-第二节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24-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 -24-二、促使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迅速改善的因素 -28-第三节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29-第四节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32-一、国际竞争力的含义与指标 -32-二、中国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33-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 -36-第一节产业发展与贸易结构成长的理论说明 -36-一、雷布津斯基定理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36-二、产业升级与贸易结构成长 -38-第二节资本品进口与中国的产业发展 -40-一、资本品的含意 -40-二、中国资本品进口的现状 -40-三、资本品进口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41-四、资本品进口的局限性 -42-第三节中国贸易结构成长与产业发展的动态模式 -42-一、产业发展的动态模式 -43-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 -45-第五章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贸易模式取向 -49-第一节贸易模式的划分与发展变化 -49-一、贸易模式的划分 -49-二、贸易模式的发展变化 -49-第二节比较优势与中国的贸易模式 -50-一、静态比较优势与中国的贸易模式 -51-二、动态比较优势与中国的贸易模式 -53-第三节产业内贸易与中国的贸易模式 -55-一、产业内贸易的含义和评价指标 -55-二、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58-三、产业内贸易指标对于中国的局限性 -62-第四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分工类型 -63-第六章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策略选择 -66-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66-二、比较优势理论在目前中国的不适应性 -68-三、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策略选择:从比较优势导向到竞争优势导向 -69-参考文献 -71-后记 -73-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初步实现了从封闭型模式向开放型模式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已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中国的对外贸易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3位,2005年对外贸易额达14221.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同比增长28.4%,进口6601.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顺差1018.8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2)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工业制品在进出口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3)贸易对象遍及全球,已经达到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对外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国际贸易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或给本国经济的发展创造多大机会的问题,国际经济学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令人信服的看法。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条件下,试图尽可能多地利用国际贸易可能给予的机会来发展和促进本国经济。在这方面确有一些成功例子。众所周知,战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起飞和成功,国际贸易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国际贸易的机会来发展本国经济时,却不时地面临出口的波动、贸易条件恶化以及国际债务危机等困难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地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阻碍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这些成功、失败、面临困境的差异中,除受制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各国在参加国际贸易并以此来发展本国经济时所做出的选择,即对贸易结构形式的选择和为本国贸易结构成长所做出的政策选择上的差异。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广泛和频繁,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对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并有效地利用这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和机会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更为重要的是,首先要确定在多大的程度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即选择什么样的贸易结构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并利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和机会发展本国经济的问题;其次是面临如何逐步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过渡的问题,如何逐步实现贸易的跨越式发展的问题,这不仅仅是重大的现实选择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上必须进一步探索并给予明确回答的问题。二、研究意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尤其是对外贸易结构优化问题,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一个国家应当出口什么产品,向哪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又应当进口何种产品,从哪些国家和地区进口,以增进本国的福利,促进本国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情况,如何运用贸易结构理论,指导对外贸易实践,使对外贸易能够起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的“助推器”作用,已成为我国贸易理论界愈益关注的问题。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商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等的综合反映。从中国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看,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增长主要取决于自身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而我国比较优势的状况及其变化深刻地反映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上。从实践来看,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当今工业化国家的贸易结构问题时早已大为失色,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些颇为相似的经济体系之间进行的大量贸易表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等已成为当代贸易格局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在区域内、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常规的比较利益,这己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地,对于近年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我们用比较优势理论已经无法完全、合理的进行解释并预测这种变化的趋势。而现今,如何更好地分析并预测今后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方向,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必须正视和研究的问题。第二节产业结构、贸易模式与商品结构的关系说明分工模式决定了贸易模式,而分工方式的选择又取决于一国现有的产业状况。产业结构、贸易模式与商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可划分为三种情况,即产业结构与商品结构之间、贸易模式与商品结构之间、产业结构与贸易模式之间等三种关系。我们可以用图示来说明三者间的关系,如图1-1。产业结构贸易模式商品结构图1-1产业结构、贸易模式与商品结构的关系产业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从商品结构和产业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被描述为:商品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带动产业成长,产业成长可以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产业水平决定了贸易水平,产业发展有利于商品结构的改善,商品结构的改善可以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很显然,尽管这两种不同方向的描述方法都充分肯定了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间互动作用的存在,但也隐含了不同的侧重。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生产决定流通的理论,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对流通的决定作用是根本的,流通对生产的作用是派生的。因此,要发展贸易就必须壮大产业基础,要不断地培植和发展自己的产业优势。在贸易模式与商品结构关系上,现有国际贸易研究成果已充分证明了分工是第一位的,贸易是第二位的,分工决定贸易。两者对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结构的改善起着共同的推动作用。贸易模式对商品结构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有什么样的贸易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商品结构与之对应。在贸易模式上,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分工的出口产业。这种分工模式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大多是产业间贸易。二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分工的出口产业。这种贸易模式大多数与产业内贸易相对应。在贸易模式与产业关系上,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选择主要受产业特征和利益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它对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传统贸易理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应该具有比较优势。这种分工理论向人们展示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现有优势,通过国际交换实现国别价值增值和短期总量收益最大化,进而促进产业发展。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尤其是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以临界产业临界产业是指与国外同一产业相比,本国产业的比较劣势很弱的产业。周振华,“不同开放战略的出口产业选择”,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参与国际分工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国内的结构瓶颈,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而且有利于强化结构转换能力,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很明显,这种出口产业的选择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对差别化产品的需求弹性改善贸易条件,提高社会福利和促进产业发展。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及创新点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一)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我国对外商品结构成长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进一步考察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提出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对策建议。(二)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框架本文的写作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等;第二章,有关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研究综述,分别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为依据,分析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第四章 讨论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第五章,从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入手,考察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 第六章,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提出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政策措施。绪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贸易模式取向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理论综述概念界定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策略选择图1-2 本文内容框架图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一)主要研究方法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的分析强调了如下几点:1、尽可能地用较为详细的贸易资料。为了做到这一点,本文使用了联合国提供的贸易统计资料,而且选用了其中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BEC)及其它有关的分类方法。2、尽可能地做到统计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结合,避免实证分析的随意性和过于简单的统计说明。(二)主要创新点与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进出口商品进行了系统分类,从而可以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第二、运用产业发展与贸易商品结构成长的“四阶段理论”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第三、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入手,分别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及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考察了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三)主要不足点笔者虽然力图探讨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业发展、贸易模式三者间的关系,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但仍然有一些后续工作或不足之处需要改进。首先,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中,并没有区分进出口企业的性质。也就是说,在分析中无法区别我国民族企业与外国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商品情况,从而无法确切反映我国民族企业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真实情况。其次,虽然讨论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没有对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再者,本文并没有讨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以及整体国民经济安全的影响。第二章文献综述: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第一节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论述一、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国际贸易结构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由来已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开创了自由贸易理论,以绝对成本优势或比较成本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基础,论证了自由贸易会给参加国际贸易的各方都带来利益,从而增加世界经济福利。他们认为各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差异是各国家生产各种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理论只考虑单一生产要素即劳动而忽略了诸如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这是不现实的。后来,赫克歇尔和俄林从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出发,将由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决定的比较成本的差异推广为由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决定的比较成本差异,并证明了在劳动生产率上没有多大差距的国家之间仍可以发生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可能性。由于这一理论考虑多种生产要素,而且提出了既能说明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又能说明要素价格变化和收入分配变动的原理,这就使得对要素禀赋比率与生产结构以及贸易结构之间关系的分析成为可能,给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动态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框架。尽管 “里昂惕夫反论”对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质疑,并引发了国际经济学界的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一争论的确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但它们从未否定或抛弃由李嘉图首先提出并由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了的比较成本原理。劳动生产率差异论和生产要素禀赋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别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因而两种理论的理论渊源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没有改变价格差决定各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差异的基本观点。因此我们将劳动生产率差异论和生产要素禀赋论统称为比较优势理论,从而构成古典贸易理论的内容。古典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通常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缺乏资本和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比较优势的商品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结构上是相当成功的,并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但它们终究存在着局限性。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相对优势理论,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其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的特征。但处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自然资源通过技术进步可以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人力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这表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二、新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多以静态分析和短期分析为特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难以准确地解释当今国际贸易发展中的诸多商品结构问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贸易的动态化研究,形成了国际贸易的动态理论。然而,国际贸易的动态理论并没有改变古典贸易理论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是建立在比较成本差别基础上的商品价格差异;二是国际贸易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下的。因此,我们把二战后出现的国际贸易动态理论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这种理论以技术差距论和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为代表。(一)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说又称技术间隔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格鲁伯和弗农等人进一步论证的关于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理论。根据格鲁伯和弗农对有关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出口科研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差距说是完全可以与赫俄原理相衔接的。技术差距理论将技术作为一种要素引入了国际贸易领域,强调了技术差距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一国若想改变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落后地位,便应重视技术革新。但是,发展中国家在科技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研究与开发又需耗费大量的资金,而技术革新带来的益处却又不能在短期内实现,静态的比较优势和动态的发展目标之间矛盾重重。如何取舍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问题,更是政府部门与国家整体的问题。(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许多产品先由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其他国家则需要进口。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原来需要进口的国家则转为出口,而原先出口的国家却转为进口。对此现象,他提出了产品变动周期学说予以解释。他认为,产品变动周期大致分为新产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差异,产品在分工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存在明显差别。在产品创新时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与开发费用,这一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性表现为技术密集型;在产品成熟时期,技术知识的投入减少,资本和管理要素投入增加,高级的熟练劳动投入越来越重要,这一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性表现为资本密集型;在产品标准化时期产品的技术趋于稳定,技术投入更是微乎其微,资本要素投入虽然仍很重要,但非熟练劳动投入大幅度增加,产品要素密集性也将随之改变。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由于要素密集性不同,产品所属类型不同、技术先进程度不同以及产品价格不同,因而“比较优势也就从一个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的国家转移到一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国家”。产品的出口国也随之转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工业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比较优势的不断转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过程。工业先进国的产业转移不仅促进了工业落后国的工业化,同时也导致了彼此之间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的变化。从产品要素的密集性来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的比例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从不同国家来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其比较优势将从某一国家转向另一国家。可见,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不仅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二节 新贸易理论关于对外贸易结构的论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中都假定市场结构是完全自由竞争的;然而,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界已经承认实践中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并将它作为贸易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这种贸易理论基本前提的变化,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即国际贸易理论进入了新贸易理论发展阶段。新贸易理论以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1991年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以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基本前提,因此也被纳入新贸易理论的范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理论能否作为一般的国际贸易理论,在认同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为代表。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贸易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国际贸易分工格局及贸易结构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及格雷、戴维斯、克鲁格曼、兰卡斯特等人。他们认为,当代国际贸易从产品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产业间贸易,即一国或地区出口和进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完全不同的产品。另一种是产业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或某些产品及其中间产品。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比较成本的差异是产业间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国家间的要素禀赋的差异愈大,产业间贸易量愈大。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对产业间贸易的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现象显然不能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因为传统贸易理论有两个重要假定:一是假定生产各种产品需要不同密度的生产要素,而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是不同的,因此,贸易结构、贸易流向和比较优势是由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来决定的;二是假定市场竞争是完全的,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企业,生产同样的产品,拥有相似的生产条件。而这些假定与现实相差甚远。产业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制约因素比较复杂。纵观西方经济学界对产业内贸易的种种理论说明,产品差异论、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论及需求偏好相似论较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几乎与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的同时,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论”。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三本书,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阐述了“竞争力问题”,向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他指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未必具有竞争优势。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他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从全球范围和长远角度考虑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竞争优势论为贸易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思考:改善贸易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先天因素资源禀赋固然重要,后天优势高级要素的决定作用却越来越明显。如何培育高级要素,如何使消费者变成挑剔的具有高品位的信息提供者,这不仅有历史的传统的因素,更依赖于综合国力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政府的作用便不可忽略。波特主张政府应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欲的作用。政府应当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为企业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的解释上还存在局限性:其一,在钻石理论模型中,波特将生产要素区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并认为初级生产要素丰富反而不能提高甚至会降低其国际竞争力,要求大力开发高级生产要素。这对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可能是正确的结论,但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基于相对成本的因素,若以高级生产要素开发和培育来和发达国家竞争可能难以发挥其比较优势,实证分析表明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大多数仍然是初级生产要素丰裕的产业。其二,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把政府作用视为一个辅助因素。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落后,一些产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政府来扶持。事实也表明,政府直接投资建立某些关键产业能够形成竞争优势。其三,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视体制因素为给定前提而没有予以关注,认为“看不见的手”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因而削弱了其对计划经济国家和正在体制转型中的国家的指导意义。因此,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虽然有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但有些结论并不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第三节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关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分析上,主要讨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相应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一些政策建议。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并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金哲松(2000)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较早实现了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初级商品出口比重的“逆转”,重化学制成品中机械、运输设备类制成品的出口比重有较大的提高。金哲松以生产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来界定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具有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特征。尽管如此,中国的人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在逐年上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贸易结构成长。金哲松还讨论了外资企业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三资企业不仅在推动电子通讯器械、电气器械、金属制品、运输用机械、金属制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部门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制造业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和贸易结构的成长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李荣林、张岩贵(2001)具体分析了我国贸易结构的现状,认为贸易增长主要是数量扩张型增长,出口商品的高附加值趋势有所表现;我国参与国际水平分工程度有所提高,与美日发达国家的贸易仍具有较强的垂直分工特征;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偏低。他们以初级产品和制成品来划分商品结构,并将经济增长区分为内涵增长型、中性增长型、外延增长型,实证分析了对贸易结构变化和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贸易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转型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张曙宵(2003)对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与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迅速改善的因素。张曙宵还就“要素禀赋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出口商品结构与国际分工模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目前中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已经为我国生产并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认为出口结构的优势不完全在于出口什么产品,关键看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看出口产品所包含的科技含量,这才真正反映了对外贸易的结构效应。王永齐(2004)将对外贸易商品分类为资本品、消费品和中间投入品,并给出了贸易结构的衡量指标,即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出口的相对数量作为贸易结构指数。王永齐对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因果关系的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贸易量上,而不是结构上,从而将会弱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王永齐认为,虽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贸易结构有所改善,但贸易结构的变化并没有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原因是中国现阶段实行的不断提高制成品出口比例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仍然停留在粗放型、数量型的增长上,未能真正实现刺激技术进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及附加值的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魏浩(2005)等将制成品按技术构成进行了分类,对19972004年我国制成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做了经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制成品仍然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中等科技含量和高科技含量制成品中已经有部分数量的产品呈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特征明显的电子类产品上,大部分的其他高科技制成品仍然不具有比较优势。孙伟、王艳(2006)对出口商品结构成长与产业升级的关联机制进行了探讨。魏浩(2000)、马征、李芬(2006)等人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入手,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认为:我国的贸易模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比重略低于产业间贸易比重,但呈现增加趋势。裴长洪(1998)、刘重力(2000)、李晋(2001)、张为付(2006)等人对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提出了政策建议。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相关研究中,我国学者基本认同当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符合我国目前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同时认为我国对外商品结构中存在矛盾与问题,需要采取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大部分学者并没有对商品进行详细分类,无法深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第四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概念的界定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概念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货物、服务在一国进出口中的比重。狭义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本身的结构比较,可分为对外货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通常所说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指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在本文中除另有说明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仅指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经济贸易百科全书第247页,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决定于一国产业结构,一国所处经济发阶段。工业发达国家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经济不发达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在进口方面则相反。这说明前者作为工业国,后者作为农业矿业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近年来,尽管工业国家农产品出口不断增加,非工业国家工业品出口不断增加,它们在国际分工、国际交换中所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资源比较优势、国际分工地位等。关注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考察其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1)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是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状况、产品竞争能力、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特点与方式的反映。在国际市场上,从总体上看,初级产品价格低于工业制成品价格;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价格低于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低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价格。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资源性出口国转向工业制成品出口国,由出口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为主的产品过渡到出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主的产品,进而实现以服务贸易出口为主,这一过程称为出口商品结构高级化。出口商品的高级化可以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使其在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获得结构优化带来的贸易利益,是许多国家谋求的出口发展方向。出口商品结构高级化必须以一国的产业结构提升为基础,也与一国国际竞争力相联系,因而,这一进程在各个国家的推进中,会受到资源禀赋、历史传统、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条件等形成的各种优势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路径选择。(2)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对外贸易流向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货物的去向和进口中各种类别货物的来源,对研究本国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相互联系的具体特点与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二、国际贸易统计商品分类国际贸易统计商品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品质标志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划分为不同组别的商品分类体系或商品分类目录,作为统计分类标准,据以收集和编制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研究分析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中国海关百科全书第14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20世纪初,国际上开始探索制定统一的统计商品分类目录,以提高各国对外贸易统计资料的可比性,便于对国际间商品贸易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比较分析及进行贸易谈判和关税谈判。1913年,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肉毒梭菌课件
- 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协议
- 石油专业课件培训内容
-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泉州实验中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政治试题
- 机械加工企业安全培训课件
- 心理政治测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普通高中联考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英语试卷(解析版)
- 2025至2030中国留学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液体扫描仪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七厘散市场深度调查及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2024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 新制度经济学课件
- 智能硬件简介演示
- 旅游景区旅游安全管理制度
- 药物发展简史
- 生猪屠宰厂员工培训方案
- 幼儿园分餐培训课件
- 仓库安全管理培训内容
- 医院感染质控员培训课件
- 沁园春 长沙综合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 第一次世界大战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