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库下载 免费文档下载/本文档下载自文库下载网,内容可能不完整,您可以点击以下网址继续阅读或下载:/doc/bf20fe19c5da50e2524d7f7b.html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破坏性创新2006年第8期文章编号:科技管理研究 2006No18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1000-7695(2006)08-0175-04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孙启贵,邓 欣,徐 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安徽合肥 230026)摘要:破坏性创新理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本文在梳理该理论形成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进一步明晰了破坏性创新的基本概念,构建了破坏性创新的基本模型,进而提出破坏性创新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破坏性创新;概念界定;模型构建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版,即引起强烈反响,福布斯杂志曾评价道:这是一本/自我感觉良好的企业领袖看了都胆战心惊015的书。克里斯滕森也因此跻身于技术创新管理大师之列。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找到破解/亚力山大难题0的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破坏性创新理论框架,而破坏性创新也因此成为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新范式。表1简要总结了近十多年来国外在破坏性创新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1 引言哈佛大学商学院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M1Christensen)为主要代表的创新专家,在破解/在位公司追求新增长的努力为什么会导致失败0这一著名的/亚力山大难题0时,通过对磁盘驱动器工业的案例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理论。1997年,克里斯滕森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创新者的窘境。该书一出表1 国外学者在破坏性创新理论与应用方面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简介学者ClaytonM1ChristensenR1S1RosenbloomJosephL1BowerClaytonM1ChristensenClaytonM1ChristensenClaytonM1ChristensenClaytonM1Christens/doc/bf20fe19c5da50e2524d7f7b.htmlenMichaelOverdorfClaytonM1ChristensenMichaelE1RaynorClaytonM1ChristensenScottD.Anthony,ErikA.Roth关注下一次7(2004)创新者的解决方案5(2003)#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应用#如何识别和评估破坏性创新机会#深入探讨诱人利润守恒定律创新者的窘境3(1997)创新与一般管理者4(1999)迎接破坏性变革的挑战6(2000)代表作(年代)解释进攻者的优势:技术范式、组织动力及价值网络1主要贡献#提出价值网络概念#提出能力破坏性创新概念#定义破坏性技术与延续性技术#构建破坏性创新理论基本框架#提出破坏性创新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何制定破坏性创新战略#如何创造应对破坏性变革的能力(1995)破坏性技术:逐浪之道2(1995)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重视对破坏性创新的研究并试图探索引申和拓展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新途径。主要工作包括:(1)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破坏性创新理论(吴贵生、谢伟11,1997;严鸿和等12,1997;陈劲等14,2002;谢庆华13,2003;孙兆刚16,2003;扬晓非15;2004);(2)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作参考,研究中国问题(赵明剑、司春林20,21,2003,2004);(3)对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扩展研究(赵明、司春林18,2002;赵明剑、司春林19,2003;桑辉、卢家业22,2004)。基于前述研究者的工作,综合国内外文献,在梳理破坏性创新理论形成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本文着重从概念界定和模式建构的视角对/破坏性创新理论0进行分析和总结,探索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寻求可资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技术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新思路。收稿日期:2005-12-27://doc/bf20fe19c5da50e2524d7f7b.html();1762 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孙启贵等: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性创新,其后又会出现下一轮新的破坏性创新。在技术创新不断演进过程中,随着已定型公司和新加入公司的更替,破坏性创新与延续性创新也不断更替。对一家公司具有破坏性的创新可能对另一家公司具有延续性的影响。如互联网销售对戴尔的电话直销模式而言是延续性创新,而对康柏、惠普和IBM的销售渠道来说则是破坏性的。(2)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区别与联系。需要强调的是,破坏性创新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概念。从表2所列出的基本创新分类可见,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23(radicalinnovation)是最易混淆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渗透和重叠的关系,在技术层面上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许是由于翻译的缘故,使得这两个概念难以严格区分。其实,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不难发现,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依然存在重要的区别24。1)分类的标准不同。早期的分类是以特征为基础的,着眼于现象层次,只能解释特征与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新分类是以环境为基础的,能够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的因破坏性创新创新分类研究是创新理论构建的基础工作,表2列出了按不同的标准划分的基本创新分类。近年来,以克里斯滕森为主要代表的创新研究团队,以创新的环境(context)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分类:延续性创新(sus-taininginnovation)与破坏性创新9(disruptiveinnovation),如表3所示。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对破坏性创新,国内存在不同的译法,sustaining又译为持续性,disruptive又译为突破性或分裂性。本文沿用司春林26先生的译法。表2 创新的基本分类表17,28,29按内容按重要性按生产要素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中性(neutral)型模仿创新按技术来源自/doc/bf20fe19c5da50e2524d7f7b.html主创新产品创新渐进性创新工艺创新突破性创新服务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组织创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表3 以环境为基础的创新分类表比较范围技术延续性创新果关系原理。2)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同。突破性创新主要用于分析整个经济系统的演进规律,而破坏性创新则主要用于分析单个企业失败或成功的原因,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增长。3)研究的核心视角和维度不同30。突破性创新的核心视角和维度是技术,主要是指基于科学发现原理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如引起经济长波的技术性突破)而言的;而破坏性创新的核心视角是市场细分和价值体系,并不一定伴随技术突破(breakthrough),主要是指将破坏性商业模式与现有技术进行组合,它以经济效益作为评价尺度,能引起新企业成长和已定型企业衰败。具体而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就属于突破性创新,这一技术催生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而早期的PC机(相对于大型机和专业计算机)就是破坏性创新,它并没有实现技术性突破,但是却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导致了公司的更替。成熟、容易识别、延续现有开始不成熟、难以识别、破产品性能的改进且速度慢坏或重新规定性能轨道,发展速度快主流用户群、高端、规模大、全新的用户群、低端、规模容易预测小、难以预测性能好、结构复杂、价格昂性能差、结构简单、价格低贵、使用麻烦廉、使用方便不确定、模糊破坏小低低适应另一新的价值网络进攻者市场产品价值和用途确定、清楚能力投资成本获利率竞争基础优势策略提高大高高适应现存的价值网络在位者听取营销人员和主流用户意依据技术人员意见,成立独见,改进技术以适应已知市立组织,寻找需要该技术属场性的新用户或新市场所谓破坏性创新是指通过推出一种新型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其产品往往比主流市场已定型产品的性能要差,一般比较便宜、更加简单,功能新颖、便于使用,这/doc/bf20fe19c5da50e2524d7f7b.html些都是新用户喜欢的特性,所以全新的市场能够开拓出来,此类创新对已经形成市场份额的在位企业具有破坏性。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征:(1)破坏性创新具有相对性。从技术、市场和组织方面来看,破坏是相对于现有的主流技术、主流客户和已定型公司而言的,一旦破坏性创新产品的性能超越了现有延续性创新产品性能,破坏性创新就可以形成明确的性能改进轨道,进而也就演变为延续图1 创新分类之间的关系破坏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包含和交叉关系25,26可用图1来表示。图1表明,突破性创新包含了部分延续性创新和部分破坏性创新,或是说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分别与突破性创新有交叉和重叠的部分;同样,破坏性创新包含了部分突破性创新和部分渐进性创新,或是说突孙启贵等: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分别与破坏性创新有交叉和重叠的部分。177的价值网络可以沿着第三个坐标轴,在与原来的图表不同的距离处出现。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破坏:3 破坏性创新模型构建311 破坏性创新的二维模型克里斯滕森在创新者的窘境3,8一书中通过研究磁盘驱动器工业,构建了破坏性创新模型的基本框架)二维模型,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他进一步研究了其它不同的行业如机械挖掘机、钢铁、零售、摩托车、会计软件、动力控制、糖尿病护理以及计算机行业。结果证实了该理论具有广泛适应性。图3 破坏创新的三维模型1)新市场破坏(new-marketdisruption)新市场破坏是指在第三个坐标轴上产生新价值网络,与/非消费0进行竞争性的破坏,如PC、索尼的第一台电池晶体管袖珍式无线电收音机、佳能的台式复印机。新市场破坏者面临的挑战就是创造一个新的价值网络,其中必图2 破坏性创新的二维模型事实上,图2确定了三个关键的/doc/bf20fe19c5da50e2524d7f7b.html破坏要素:第一,每个市场上都存在一个顾客可以利用或吸收的改进率,以虚线表示。围绕这一中位线存在一个消费者分布。第二,每个市场上都存在完全不同的改进轨迹,这些改进是在创新者引入新型和改进型产品时提供的。以倾斜得更为陡峭的实线表示,一般情况下,技术进步的速度几乎总是超过消费者对性能需求的速度。第三,延续性创新总是以挑剔的高端产品消费者为目标,而破坏性创新往往以现有市场的非消费者为目标,通过/破坏0重新定义这一轨迹。312 破坏性创新的三维模型5,10在困境与出路一书中,克里斯坦森和雷纳(MichaelE1Rayno)进一步审视了破坏性创新二维模型,通过在破坏性创新的二维图表中增加了代表新的用户和新的消费环境的第三个轴,进而可以描述两种不同类型的破坏,由此将破坏性创新的二维模型扩展为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图3中除产品性能和时间以外的第三个维度代表了新的价值网络(valuenetwork)。所谓价值网络是指一种环境,企业在此环境内确定自己的成本结构和经营流程。此概念是由克里斯坦森首先提出并且得到了罗森布鲁姆(R1S1Rosenbloom)的确认(1995),其后又在创新者的窘境的第二章/价值网络与创新动机0中作了进一步阐释和分析。在许多方面,价值网络与著名的/纳什均衡0,模式法。不同须克服的是非消费而不是市场在位者。2)低端破坏(low-enddisruption)低端破坏是植根于原初的价值网络或主流的价值网络而进行的破坏,如折扣商店对百货商店,日本汽车、韩国汽车进入北美市场等。它们采取的是低成本商业模式,并没有创造新市场,主要是通过破坏原有汽车市场获得发展空间。新市场破坏和低端破坏尽管存在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给市场现存者带来了同样令人烦恼的困境。/新市场破坏导致市场现存者忽略进攻者的攻击,低端破坏鼓励市场现存者逃避攻击010。现实中,许多破坏具有混合性,是新市场破坏和低端破坏的结合。://doc/bf20fe19c5da50e2524d7f7b.htmlr313 破坏是一个过程将破坏只看成是一个事件则是肤浅的理解,应当将破坏看成一个过程。破坏是始终发挥作用的力量)即是说一个时期的破坏者将会成为被破坏者。破坏力量发生作用,在某些行业可能需要数十年,而在另一些行业可能只需要几年时间。例如,世界汽车业已经经历了几轮大规模的破坏性增长浪潮,第一轮是由美国的福特的T型车推动的,第二轮是由日本的丰田、尼桑及本田所创造的,第三轮是由韩国的现代、起亚等发动的。也许第四轮破坏性浪潮正在兴起,这对于充满希望的中国汽车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充分利用并发挥战略性的破坏创新机制,可能是中国汽车业走向世界的一条可选之路。就磁盘驱动器工业的演变和变革而言,技术进化沿着14英寸8英寸5125英寸315英寸,驱动器的轨迹而发展,技术创新的速度是惊人的,每隔几年的时间就经历一次重大的破坏性变革,;178孙启贵等: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2004110克莱顿#克里斯滕森,迈克尔#雷纳1困境与出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7(4)12严鸿和1分裂性技术的识别和商业化J.科学管理研究,1997(6)13谢庆华1分裂性技术J.企业管理,(5).15扬晓非1突破性革新的布道者J.企业管理,2003(4)117李正风,曾国屏1中国创新系统研究M.烟台:山东教育出版社,科技导报,199912002(12)118赵明,司春林1突破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与实物期权J.19赵明剑,司春林1突破性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发展的制度主导战略J.科技导报,2003(6)120赵明剑,司春林1通过突破性技术实现我国企业技术跨越J.科学管理研究,2003(6)121/doc/bf20fe19c5da50e2524d7f7b.html赵明剑,司春林1突破性技术创新对实现技术跨越的作用研究J.科技导报,2004(2)122桑辉,卢家业1如何构建分裂性技术企业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OrganizationalDynamics,and2004(3)12004(3)12004(6)116孙兆刚1论科技创新中的分裂性技术J.中国科技论坛,2003(1)1200214陈劲1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J.科技管理研究,2004111吴贵生,谢伟1破坏性创新与组织响应J.科学学研究,宏观上,破坏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4 结语破坏性创新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项技术创新理论,它所产生的背景虽然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企业竞争和创新实践,但是该理论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以及政策制定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破坏性创新理论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角。也为我们全面揭示技术创新内在机制,使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正因为如此,破坏性创新理论成为近年来创新研究的重要进展,甚至构成了创新研究领域的新/范式0。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看,破坏性创新也是企业成长的新策略。它不仅是衍生技术创新的新方向,而且是产生市场需求的新渠道。格兰仕微波炉就是成功运用破坏性战略的典型范例,它不仅仅是低端市场的破坏者,更重要的是新市场破坏者。从宏观的高度看,破坏性创新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战略和政策选择,因为当代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是许多破坏性创新产生和发展的相当理想的最初市场。因此,对破坏性创新的研究,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更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当广泛关注的实践问题。参考文献:1ChristensenCM,RSRosenbloom1ExplainingtheA/doc/bf20fe19c5da50e2524d7f7b.htmlttackersAd-vantage:TechnologicalParadigms,theValueNetworkJ.ResearchPolicy,1995,24(2)12BowerJL,CMChristensen1DisruptiveTechnologies:CatchingtheWaveJ.HarvardBusinessReview,5313ChristensenClaytonM1TheInnovatorsDilemma:WhenNewTech-nologiesCauseGreatFirmstoFailM.Boston,Mass1: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714ChristensenClaytonM1InnovationandtheGeneralManagerM.Homewood,Ill1:RichardDIrwin,199915ChristensenClaytonM,MichaelE1Raynor1TheInnovatorsSolu-tion:CreatingandSustainingSuccessfulGrowthM.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316ChristensenClaytonM,MichaelOverdorf1MeetingtheChallengeofDisruptiveChange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0,66-7617ChristensenCM,ScottDAnthony,ErikARoth1SeeingWhatsNext:UsingtheTheoriesofInnovati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莆田市某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
- 单元考点必刷卷 (一)(含答案)我上学啦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 高升专考试题及答案
- 校园体育文化特征主要包括
- 批判现实主义绘画课件
- 93阅兵精神主题班会学习阅兵精神争做时代少年
- 2025年多媒体电脑超声诊断仪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保育师考试面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入学拼音考试题目及答案
- 慢性乙肝肝炎课件
- 离职交接事项协议书范本
- 2025-2026学年陕旅版(三起)(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
- 【高考真题】海南省2025年高考真题物理(含答案)
- 体育教师自我介绍课件
- 局工作秘密管理暂行办法
- 银行员工职业操守课件
- 初中开学第一课心理健康课
- 艺康servsafe培训课件
- TDT1067-2021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
- 加气站投诉处理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