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课堂材料及习题.doc_第1页
第一章 课堂材料及习题.doc_第2页
第一章 课堂材料及习题.doc_第3页
第一章 课堂材料及习题.doc_第4页
第一章 课堂材料及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研究1-1:我国国际收支调节实践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和国内经济、金融体制,特别是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而变化的,呈现收支总量和国际储备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国际收支管理政策方面,自建国以来,也一直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外汇平衡方针。实行外汇的计划管理,把贸易外汇收支和非贸易外汇收支都纳入计划管理,统一编制全国性的外汇收支计划,执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方针。 我国也一直采取扩大外汇收入和控制外汇支出的做法。通过外贸政策、汇率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信贷货币政策来刺激国内企业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同时,根据“量入为出”的原则,控制外汇支出。另外,对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收支实施严格控制。 随着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持续积累,“宽进严出”的外汇收支管理政策已开始发生较大的转变。例如,进入2005年8月,在一周之内连发4个放松外汇交易监控的文件,这在历史上也不多见 它们是: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8-8);2.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境内居民个人经常项目下因私购汇限额及简化相关手续的通知(2005-8-3);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8-2);4.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放宽境内机构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8-2)。其主要背景是,进入2004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过猛,在2004年较上年猛增2000多亿美元的基础上,2005年前二季度又比2004年年底增加了1000多亿美元,迫使当局提出要以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推动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收支管理新思路。 最新的具体举措包括:一是便利和规范贸易活动。二是进一步疏通资金合理有序流出渠道。三是积极培育发展外汇市场。四是加强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资银行的外债管理,控制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过快增长的势头。五是积极优化国际储备结构。资料来源:姚明龙编著:国际金融理论与中国实践,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9页。此外,第19-22页还有辅助读物1:“我国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政策调整”,可供参考阅读。专栏1-1国际贸易中制成品的价格弹性估计 (出口需求对实际汇率的弹性)*(进口需求对实际汇率的弹性)国家冲击短期长期冲击短期长期奥地利0.390.711.370.030.360.80比利时0.180.591.550.70英国a0.310.600.750.72加拿大0.080.400.710.720.721.14丹麦0.821.131.130.550.930.60法国0.200.481.250.490.77德国1.410.570.770.97意大利0.560.640.940.940.94日本0.591.011.610.160.720.97荷兰0.240.490.890.711.221.22挪威0.400.741.490.01071瑞典0.270.731.590.94瑞士0.280.420.730.250.250.25美国0.180.481.671.061.06a. 表示数据欠缺。资料来源:该数据摘自Jacques R. Artus and Maleolm D.Knight.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Exchange Rates of Industrial Countries. Occasional Paper 29. 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July 1984,Table 4. 转引自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海闻、蔡荣、郭海秋等译:国际经济学(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页。说明:在表中,“冲击”弹性衡量的是汇率变动之后前六个月内贸易流量对它的反应;“短期”弹性适用于一年的调整时间;而“长期”适用于一个假设的无限期调整期内。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冲击弹性系数太小,因此进口和出口价格冲击弹性之和小于1,无法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这一结果证实了J曲线效应(下面即将讲到)的存在,即实际贸易收支在货币贬值之后首先会发生恶化。但是,表上所列的多数国家在短期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在长期则差不多所有的国家都满足这一条件。所以,这一有关价格弹性的经验估计与本章有关贬值的结论一致,即除了在很短时期内,实际贬值一般能够改善贸易收支,而实际升值则会使贸易收支恶化。专栏1-2: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以两个国家、两种贸易商品为模型基础推导出来的,并以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为前提条件。这实际上意味着相关国家存在着大量闲置的劳动力、生产设备和其他自然资源,所以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基本稳定,不会受贬值而引起的贸易商品流量增减的影响。这样的假设条件在理论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是基本符合实际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资本流动加快,通货膨胀频繁,这样的条件下,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可适用性就大大削弱了。为弥补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缺陷,罗宾逊(1947)和梅茨勒(1948)分别进行了研究,放弃了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假定,重新假定贬值前出口价格约等于进口价格,从而得出下列公式: (5.3)其中,和分别表示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和进口需求价格弹性,和分别为出口供给价格弹性和进口供给价格弹性。由于毕肯戴克(1920)在更早些时候做过类似的研究,因此,公式(5.3)又被称为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Bickerdike-Robinson-Metzler Condition)该公式的具体推导过程请参阅何璋:国际金融(第二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206-207页。显然,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的可适用性要广得多,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不过是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中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和趋于无穷大时的一个特例。专栏1-3 传递效应前面我们分析了货币贬值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时,经过一段时滞后能够改善贸易收支。这种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进口需求量下降引起的,而进口需求量的下降则又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造成的。经济学家称这种货币贬值引起的进口商品和劳务的国内价格上涨效应为传递效应(Pass-through Effect)。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货币贬值没有传递给进口国内商品和劳务的国内价格,则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类似地,如果升值不能使进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下降,则升值对减少贸易收支盈余的作用也不会很理想。因此,理解进而掌握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的变化有多少被传递给国内价格对于衡量政策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国外很多关于汇率变化的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传递的程度是因国,因时,甚至是因产业而异的。在美国,美元贬值的传递效应估计大约为6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商品的美元价格当美元贬值时仅会涨价60%,而剩下的40%都被出口者的利润所吸收了(参看Goldberg和Knetter,1996年) 参见美多米尼克萨尔瓦多著:国际经济学(第8版),朱宝宪、吴洪、俞露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0页。汇率变化可能不会被传递或者只被部分传递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国外的生产商为了保持其在本国的市场份额,宁可牺牲利润,改变其出口售价以抵消汇率变化的影响 关于传递效应的分析,还可参见美约瑟夫P丹尼尔斯、戴维D范户斯著: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中文本,第2版),李月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出口商传递汇率波动影响吗?”。这样,如果一国货币贬值10%,则其国内进口商品和劳务的本币价格的增长就可能会小于10%。案例研究1-2:人民币升值会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吗?弹性分析论研究的另一问题,是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所谓贸易条件,是指一定数量的出口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相对数量,通常以一国出口商品物价指数与该国进口商品物价指数之比来表示,即Px/Pm 。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要么都以本币表示,要么都以外币表示。如果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水平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水平下降,就意味着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即以一定数量的出口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相对减少。反之,则表示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一般来说,贬值或使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不变,或使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贬值改善一国贸易条件的例子是非常罕见的。中国从2005年7月2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宣布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即当日起小幅升值2%。此后半年多来,人民币一直处于一个缓慢升值的通道中。那么,人民币升值会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吗?据估算,1978年1994年,中国人民币名义汇率贬值了550,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出现通货膨胀与汇率贬值的恶性循环,这种依靠贬值增加出口的战略必将恶化贸易条件,即出口价格指数越来越低,而进口价格指数越来越高,国民财富外流,国际经济学上称为“外贸贫困增长”。1993年2000年中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了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2。2003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4.7,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9.7,贸易条件指数为95.4,低于上年的98.8。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与人民币汇率低估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关。据宋国清(2003)计算,人民币汇率升值5,贸易条件将得到改善,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世界资源和国民福利增加 转引自杨帆:中国经济加速国际化的信号,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7月25日,综合版。 可事实是,从2005年1月到11月,中国的贸易条件降低了15;而且,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后,贸易条件下降的趋势并未缓解 详细内容可参考许思涛:从贸易条件恶化看人民币升值压力,财经,2006年第1期,总第150期,2006年1月9日出版,第88页。对此,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原油、铁矿石等原材料需求过热造成的进口价格攀升、下游企业利润受压的窘境。但如果原材料价格大涨是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会在依赖原材料进口的国家或地区看到类似现象。然而,亚洲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反而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当然,日本在十年衰退后,经济复苏加快,公司利润上升,日经指数大幅反弹,这些都是促使其贸易条件改善的因素。但值得指出的是, 在美国利率与国际利率差距加大的影响下, 日元在2005年对美元轻微贬值。这无疑增加了日本的进口成本,但日本的贸易条件却明显改善。或许日本是个特例。日本已把很多制造业转到海外,因此高油价对其贸易条件的损害已非往日那么明显。出于上述考虑,许思涛(2006)计算了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条件在2005年的变化。结果显示,连内部需求极为不振的中国台湾和菲律宾也未出现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中国在全年贸易顺差翻了三倍的情况下贸易条件反而在恶化呢?人民币的升值(2005年人民币对欧洲货币及日元的升值在10以上)从理论上应该降低进口价格,为什么却未能减缓贸易条件的恶化呢?根据许思涛(2006)的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在国内竞争加剧、产出过剩的大环境下,被迫在海外市场大甩卖,这种情况在汽车、手机和钢铁等行业尤为明显。正是这种大甩卖,造成了中国在人民币温和升值的环境下贸易条件却显著恶化。专栏1-4 吸收法模型的一个应用:对经济扩张和萎缩的解释 吸收分析法的模型非常简单清晰,但它对于解释经济扩张和经济萎缩时期经常账户余额和货币价值的变化是非常有用的工具。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预测,一个国家经济扩张时会进口更多的商品和劳务,从而经常账户余额减少,货币贬值;或一个国家经济紧缩时将减少商品和劳务的进口,从而经常账户余额增加,货币升值。通过下面的分析,你会发现实际情况可能并非总是如此。 假设一国的经常账户最初是平衡的。现在假设该国出现经济扩张。则该国的实际收入增加,并带来实际支出或吸收的增加,即Y和A都增加。考虑公式(5.4),这时经常账户的余额B是增加还是减少并不确定。这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吸收这两个因素哪个因素增加得更多,如果实际收入增加得更多,则经常账户盈余;如果吸收增加得更多,则经常账户赤字;如果二者等额增加,则经常账户仍保持平衡。相似地,如果现在该国出现经济萎缩,则实际收入和吸收都会下降,经常账户余额B的增减则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吸收这二者的相对大小。 我们还可以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来解释经济扩张或萎缩过程中货币价值的变化。考虑经常账户余额B=Y-A=X-M,假设经济出现扩张。如果实际收入的增长快于吸收的增长,则出口相对于进口增长,本国货币趋于升值;如果吸收的增长快于实际收入的增长,则进口相对于出口增长,本国货币趋于贬值;二者等额增长时,对货币价值没有影响。经济萎缩时的分析也是类似的。在线应用1货币贬值后,一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