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生涯.doc_第1页
我的高中生涯.doc_第2页
我的高中生涯.doc_第3页
我的高中生涯.doc_第4页
我的高中生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我的高中生涯 高中三年,是我思想由浅薄走向深刻的旅途,是我心中各种责任感逐步加强的阶段,是我人生成熟的重要一步。这是轻盈跃动的三年,也是刻骨铭心的三年。那些晶莹着喜悦泪光的欢乐,那些伴随着无奈笑容的苦痛,那一段段埋藏在心底的心路历程,都将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 而此刻,回首我一路前行的履迹,我对所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报以深深的感激,是他们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三年来,每当我颠蹶困顿之时,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抛开无谓的怨怼和疑虑,走出迷茫,回归正确的航向。他们默默地为我做着一次又一次的付出而不计回报。在这梦想成真的时刻,我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恩之情,是他们让我成为了现在的人,而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为让这一切成功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永远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集体 。如果说我的高考算作一种成功的话,那也不是我个人的成功,而是我所置身的一个个团队的成功,其中最主要的团队当然就是我所处的中学。而这成功绝非像表面的鲜花和荣耀那么简单,它是一种顽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的附属产物。(或者通俗一点套用李阳的话说,锤炼出坚韧的品质,顺便考高分)我不会感谢定州中学给了我成功,因为成功不属于我,而属于定州中学。但我却要深深的感激母校给以的我的美好精神品质,是它将成功的神秘面纱撕开,让梦想变得不再虚幻。 关于高中学习,我很早就察觉出而且越来越强烈的感到:学习是为了人自身综合实力和素质的提升。换句话说,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人生的升华。这不是自私,而是更深刻的无私。因为正如韩寒所说,如果确定自己不是一个反人类反社会的人,那么,为自己实际上也是为别人。这就将个体的价值实现与更阔的社会理想找到了一个良好的结合点,也给我的学习觅得了一个除应付考试这种乏味的归宿(曾让我一度很痛苦)之外的一些美丽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不断提升自我时得到的成就感和不时访的宏大责任感是我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力量,推动着我在刻苦学习的荆棘之路上始终不渝的走下去。 之前我也曾接触到一些清华北大学子抑或是各地状元对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介绍,但总是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那些方法经验搬过来用时也多不太顺手。后来我经过有意识的思考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有学好的诉求(当然目的是为了自我的提升而非虚名浮利,是为了提高自身实力因为无论考好考坏,高兴也好忧伤也罢,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唯有你的实力伴随着你永不褪色),那么一个人便会主动去找各种方法来帮助自己学好,这样寻得的方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亲切最好用的,才是一针见血的。我坚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正如神秘岛中那些英勇的移民终竟会找到一切生活必需品一样。因为就像尼摩船长给他们的赠言所说的那样“凡寻求的,就得找。寻找的,就寻见”。 在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我的理综选择题成绩仍不是十分理想。我在多次惨痛失利后痛定思痛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把我做过的所有理综卷(约有四十套)整理在一起,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集中看选择题,看到底,对每道错题做出细致的分析,同时对选择题的出题模式形成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这之后我的理综选择题成绩有了很大提升,有几次练习甚至达到了不对答案也能预感自己全对的境界。这时再回头看那些高考成功人士的学习经验,真是觉得与我心有戚戚焉,这大概是思考的力量吧。 但上文所说的这种分析不仅是分析出题方式和解题思路,还有更重要的是对解题心理的剖析。比如在一道物理选择题旁我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像这样情形比较复杂的题往往有两个主要的方向即1.复杂的思维推演;2.朴素的基本事实。如本题,对应的“1”就是对线圈不同入场速度对应的不同情况的讨论和加速度的渐变情况分析 。“2”则是像入场时线圈速度不为零这类现象。复杂的思维推演是建立在朴素的基本事实之上的。你往往是对后者弃之如敝屣,一味的追求复杂的思维活动。切勿像这样走极端!另外这里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我按上文说的做的话,好像进取心有些受挫。我现在认为这种感觉是假的,发现了一点失之偏颇就进取心受挫?这正是你意志薄弱的体现。保持高昂的斗志!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理由,牵着朴素的基本事实的手研究复杂的思维推演,你会感到无比的踏实。”就像这样,我不断矫正着自己的做题思维方式,完善着我的做题心态,以求达到一种自然驾驭,从容应对的境界。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方法,对于大家来说则是“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了。知道一种方法对和体会到一种方法对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后者才是真正的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才算是最有意义的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和寻求。 我是中国现行高中教育体制培养出的一名高中生。在置身其中的时候,对它出批判实在是成心不让自己过安稳日子(起码我个人当时是这种感觉)。不过我现在早已跳出这个体制了,如果我的措辞有些太严厉的话,那也只是因为我真心地希望帮助这个体系和其中的人。事实如此,我不得不如此说尔。 我曾隐约感到,中学教育体制中有很多本末倒置的东西,他们巧妙的伪装甚至一度让我信服其正确性。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我所在的学校在大课间时会组织跑操,学校要求在跑操开始前的几分钟必须拿着资料背诵。在这种硬性规定下,操场上似乎萦绕着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个人都在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但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位学长,他当时笑着回答说:“天天强调手不释卷,你怎么着也得带本书呀。”其实老师们做的不应是硬性要求,而是激起同学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感到时间的宝贵。诚如是,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自然而然地去利用这段时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强迫同学们去做那些“末”的事情。 电子技术时代和钢筋水泥城堡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似乎总是期盼着自然,但又总是与自然有一层隔膜。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在感到其不可逆转的消融时总会在骨子里留下一点感伤。表现在涉世不深的少年身上却又多少有些玩深沉的感觉。就像似火的热情戴上了一层冷漠的面具。青春真正到来之时,也就是这面具被消融之刻。切勿像麦尔维尔笔下的亚哈船长一样不停的驱赶自己,催逼着自己,使我不顾一切的去做那些按我本来心意不想做的事情!应像青年托尔斯泰一样决绝地抛弃那些假惺惺的、软弱无力的感伤!套用奥巴马的一句演讲词:Victory belongs to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但就目前而言,中学生心灵少有宁静的归依,于是经常在思维的空白之中躁动与不安,通常在这时,他们会竭尽全力向空白之中涂抹一些色彩。但很可惜,乘虚而入的却总是网络游戏、玄幻、鬼吹灯一类的东西。如果说我们总可以将一个事件解释为由一个更早的事件所引起的话,那么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直面高中生自我意识的衰退。许多中学正不自觉地进行一场素质逆淘汰。逐渐把学生中自我意识强烈的,追求自我独立的,“不专注学业”的思潮淘汰掉。方式很简单,无非是借以强权(它可以威权来逃避一切自下而上的批判声音)的高压抑悒,和升学压力这一撒手锏式的武器。当然,最厉害的还是这句话“这不都是为你好吗?”(当然,我们并不质疑老师们的真诚,有一些甚至足以让我们感动。然而只要爱的给予者未将其对象视为有独立思想的生命,爱越深,往往伤害越深)。有些事双方都没有错,因为事情远不像黑白两色如此单纯。但到最后往往是师长成了无私高尚正确的化身,而学生却不知不觉地归入了错误一列,只有低头认错的份。有时候这种对黑白之间灰色地带的运用真令我叹服。可悲啊,学生的命运什么时候成了任由他人摆布的工具?为什么有时候监护者之间的对话更像是对被监护者的缺席审判?如果你让一个学生体悟到自己的命运并不受自己支配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颠覆间接支配自己的社会契约,那他或许还会对自己的不系之舟状态安之若素。可有多少中学生能看透这一点?耶稣面对着将他钉上十字架的士兵说:“主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什么。”他经受住了多么残酷的罪恶,但他并没有叛离这个世界。或许这个例子举得有些过了,可我却想说,中学生不是神。许多在这个社会环境下自然而然的事情已不知不觉地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叛逆的种子。而社会价值导向却让人们把这一切视为合理。对呀,他们确实合理,黑格尔不也曾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吗?但谁还会记得这句话引出的下一结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有些人们要加速其灭亡,有的人们却要减缓其灭亡。但又有多少人明晰这两者的界限呢?我反感有些人批判中国教育是填鸭式教育,因为就我对高中生的了解而言,我们并不是一群雷同的、没有思考能力的鸭子。如果有这种迹象,那也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穿着同样的服装,接受检查的思想像割草机掠过的草坪一样整齐罢了。不过不要忘了,草的根系可是自由蔓延的,而又有几人曾关注这一点呢?在高中有些事看起来意义重大实则毫无意义,譬如直接将结论塞给学生以应付将至的考试,这样无异于揠苗助长;有些事看起来毫无意义但却意义重大,比如给学生一点时间泡图书馆,接触各式各样的书籍,这就好比养草时抛却对草的养护而转向对根系的关怀。孰重孰轻,只要对未来有一定的洞察力便可明晓。而只有后者,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护和关怀。许多老师只关注地上草的长势,只有少数老师留意根的走向。我的语文老师就是这少数中的一位,她经常让我们看一些扩展性的视频节目,比如探索发现、百家讲坛等等,或者是一些与课本联系紧密的电影如雷雨、边城。这在大城市孩子的眼中或许没有什么,但至于我们,那就是和过节一样的喜事儿了。每当看这些视频时,我的班主任就会坐卧不宁,认为我们浪费了大量时间。可事实上这些节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之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的觉解。做这些事儿的好处很多但却不会轻易被人发现。她经常用一节课的时间给我们说 “跑题”的话,但后来想想,正是这些话让我开始思考如何使自己更加快乐轻松地生活,而这种思考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她总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思考的老师,这也是我敬佩她的原因学生,既然还未褪去孩子气,那么玩耍也不过是天性罢了。玩玩没有什么,最重要的还是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一个人既要学会学,也要学会玩。少了那个也不行。学与玩的关系与工作和玩的关系不同。“所谓工作,无非是一个人不得不干的事;而所谓玩耍,就是一个人可以不干的事。”(汤姆索亚历险记)但学习就不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变成可以不做的事只要你对自己要学什么十分清楚的话。学与玩的关系十分微妙,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统一的。陈省身先生不也写过一幅字“数学很好玩”吗?学玩永远不分家,但我要说的不是表面意义上的学玩结合。事实上我在假期中(学校里就不用说了)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几乎已成铁打不动的习惯上午和晚上只是学习,下午只是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学玩是分家的。事实上“不分家”的含义是玩时要有学的深刻,学时要有玩的快乐。“玩”绝不意味着放纵和消遣,其实历史上好多名人的大境界都是“玩”出来的;学也不能落入郁郁寡欢的境地,在学中寻找乐趣,这会让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高中生的压力不正常地偏大。没有压力变着法儿的也要加上压力。其实只要对孩子的心理稍微有一点了解的话,就会明白孩子们早就为自己制定了适当的压力,师长们最需要做的其实是“希言自然”。再按学生的表面情况(年轻人总是笑的)施加压力,后果往往很不好。高三时,我也一度在过重的压力下痛苦迷茫,觉得为什么我要承受这些,他们本该属于我吗?我追问为什么,有时近乎抓狂的无声嘶吼。最终,我得到了一本赵孟頫小楷道德经,从中我学会了适应与淡定,领悟到了很多很多,明白了许多一直想不通的问题,意识到不是外界是我不快乐,而是我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是自己陷入忧郁。从那以后,我感到自己重拾了一种在恐惧和绝望面前奋起反抗的力量,思想上的解脱让我有能力以强硬的姿态面对压力。我在心里默念,我不能被压力压垮,我要把压力压垮!经过那一阵的调整,最终我逐渐恢复了平和,学会了与压力和挫折和谐共处,笑着看着时间的前进,看着自己一点点的进步,看着一切在我的情理之中向前发展一直发展到今天,我坐在电脑旁,品着一杯凉白开,平静的回忆我的旅程。现在再回想我的老师,虽然我有个人的情感,但我却无一例外地非常感谢他们。他们无论如何,都怀着一颗热忱的心,为着学生默默奉献。高三时老师晚自习坐班到十点只有可怜的5元加班费,即使是这样,他们也大多自愿来学校,没有一个人抱怨。对他们来说,看到学生们在专心备考,不断进步就是最大的欣慰了。我有时觉得他们真是伟大,发自内心的敬佩他们,同时也对自己对他们的误解深感愧疚。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