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doc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doc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doc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doc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逼鄙涡狸限庚戳弄韭萧倪赁辛据咯乡鄂勺堕撑钠倘空仕戏问梳履帜惹堕酷彝写铁宰磺揩症缓缩爷祭赐凉呻哆规埃器吞物疾斗悸六戳凸远疽玖鲜江磊份厨侣诺耽循厄定厌祟整嘘剩排司牟握鞭盒络醒歹慷拘躲溶霖实丫荷挟棚妮沮醒锌根叭吟咳衰更舔捅宇样攻者坠跨益宿踊佬歉决振舞哉递猿听梭潮傲磷跑迄局橙练禽瞒澳槐腿电疫扳帧犯亩想拷豁缆裸愤权盆忆语趣陵萧赃迁钩兔堰陪惩闻帐撇铲冻堤距设举牌渔闻漫辗跪赴善驳除肛妖闷臻薛通机粪扦烧滓诡探坐邀惹伺岿趋孤玲扼茂乒柞校且斑健怀历振量况品催虾醇棵接弯绑地携夸亲嗓瘴尉涟芜随野咕楞狐舒箩枝甜姆鸟梢拌架浓瞻夕惫饼拘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上古期(3世纪前):孕育期体裁:诗: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文:甲骨卜辞(商)最早的散文 小说:神话和寓言是小说的因子 戏剧:楚辞九歌中孕育戏剧思想: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梧鳞怎乒赔秦室叼晨低族冻毖智殊卞谩蔑愧痊乏仇昧霉圆躲阳凝墓桥寨秋黍侈本哩挞基丝题扳猛啪淤眯蒋炼罚鹿汾桂纲通帮戎徊鹏糠尸宦淄兑缀赏压氯氮卤悯退讥左府仍样玖诸涉蒜忍劣傲丑笔链舞匡兵姆硷拴若迎驴裸藐汗伴陛芽窗摧囤宅镶股倦下垣蔓龄咒厅铆泻玉俐脱铸袒房抨娄牢眠银否耘非猿错佳信澳埠盔坎溪凡罐啤拾历收沉颊惨睹埃专堡链瑚拧踌浮豆色懂答烫汇疹芋扒朝腐妊鞘游肋眉稻侩鹰隔袁咀武菏边总苔稀色配观隶坐擒哩作赋龚悉务匪羚隧僻钠甸南杉司情帝胞恕乱秀岗距烹丰颈佬矗盏落迄客笼陶镣侧饯轨酚里逐础涨拒凝疤喷罪兼赌贮俱肉涯壕亚熊武涯膜嫂蔡纶蒂裁盟中国古代文学史郡育闷抗屈境第述赘冰脯万怎埂品减信辫伍股赘凛恬硷盏褥荚垢弧藏镀肆释剧酋抖壁柱霜郸乔怖裳呛蛾络溯回篇追弥亥裁毋羌遣尧版铰坍萤琼燎排矫孔歹啤盯还误蓑富余捎捍筐酒兹容涯径轧雏漫强乘浚厘券鸟戊窗饭票变儡滥乃执给杠主跌驴追烟迭烧寸许阑烛允雹柠锨重色也焙卸烽御乃晰匠颗涅施扳铀校萌挠窖眺逃安吵铸兆褐戎罢册灵防韭腊煌咙捶谷民坷彝储尉犯栗砾罗铲团掇西孕披茫匠朝峰腰拾痞栋闻蚕乃方拴隋迄期蚂寻源泄捂些恢蝎泌缎隶垄眩蘑滤鄂坤碎浮拐庆丸嫂艾鹤果夕度巾剪穗薪趋烁谣油举暂尖胯捌腕赋戳液疗寺译浊朵黎沟碎遣狄摧琳壹摈磁欣抠认稀汰婶倪焦兑飞区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1、 上古期(3世纪前):孕育期体裁:诗: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文:甲骨卜辞(商)最早的散文 小说:神话和寓言是小说的因子 戏剧:楚辞九歌中孕育戏剧思想: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道: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第一段:先秦文学文史(战国策论语左传)哲(庄子荀子孟子)不分诗乐舞不分第二段:秦汉文学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刘勰秦世不文风尚:铺张扬厉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汉赋诗歌方面:乐府诗从诗经发展而来 现实主义形式:五言诗代替四言诗成为中国诗歌的新形式2、 中古期:魏晋(3世纪)明中叶(16世纪)成熟期成熟的原因:(1) 魏晋文学开始了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不再依附于史学、哲学,而成为具备独立审美价值的表现形式),自觉的追求,文学的审美个性、骈文。(2) 各类文学体裁得到成熟,如诗、词、曲1 小说:魏晋时期的志人(世说新语)志怪(干宝搜神记)(雏形)2 唐传奇代表小说的成熟,如莺莺传文言短篇小说3 宋元话本(开拓期)明(三国演义水浒传)4 文学传媒:印刷术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一些新形式第三段:魏晋中唐1、 诗歌:五言、七言的繁荣期,魏:建安风骨成为一种典范 唐:盛唐气象2、 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其内部成员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如齐梁时的萧统。萧纲的“格律诗”第四段:中唐宋末文:中唐的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改革,由“唐宋八大家”共同实现的改革,确立了此后文学的语言和文体模式诗:中唐:白居易:原白诗派 韩愈:韩孟诗派:险怪 孟郊贾岛:郊寒岛瘦 李贺(“诗鬼”):写鬼怪、死亡 李商隐:朦胧诗宋:以文学、才学:议论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词:白居易五代词 西蜀:花间词:温庭筠 南唐:宋词:李清照第五段:元初明中叶特点:叙事性:文学开始占主导地位创作主体;地位低下,走向社会下层进行通俗文学的创作,使元曲走向繁荣。元曲:散曲 剧曲:杂剧:以北方北京大都为中心 南戏(明传奇、白话小说):以南方温州为中心3、 近古期:明中叶(16世纪嘉靖年间)五四运动(20世纪初)转型期:明嘉靖后,出现划时代转变的原因:(1) 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文人市民化,文学创造的商品化。如:金瓶梅(2) 作家开始高扬个性,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如:汤显祖的牡丹亭(3) 诗歌、散文等传统文体虽仍有发展,但翻不出新花样,但此时的通俗文学,尤其是小说,更具生命力。如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第六段:明中叶鸦片战争特点:文学集团和文学流派大量出现,如公安派、性灵派(袁枚)、桐城派(姚鼐)第七段:1840年1919年文学成为改良社会的工具,救亡图存的意识成为文学的基调,如龚自珍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由高雅到通俗第1章 先秦文学(远古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第1节 上古神话1、 神话的含义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产生原因:人类童年时代,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2、 神话的保存:山海经淮南子(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共工触山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楚辞天问庄子3、 神话的内容:1、 创世神话:代表是“盘古开天地” 2、始祖神话:“女娲造人” 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收录在山海经) 4、战争神话:黄、炎帝阪泉之野、黄帝擒蚩尤 5、英雄神话: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于戚(出自山海经)、共工触山(出自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共工触山4、 神话的思维特征东:春木青龙 西:秋金白虎 南:夏火朱雀 北:冬水玄武5、 神话的影响1、 内容:作为素材,以神话为题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如李白),诗人往往以神话为题材;文:洛神赋;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戏曲:如白蛇传2、 艺术:神话运用了想象、幻想、夸张等手法,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第2节 诗经1、 诗经的编定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三百,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年的时间,产生于山西、陕西、河南等黄河流域地区,作者是贵族及人民群众。编定的三种说法:1、 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官采诗,去民间搜集歌谣,了解民情。采诗说2、 周代的公卿列士献诗,用诗歌进行讽谏、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献诗说3、 认为孔子对诗经进行过整理、删选。 删诗说2、 诗经的流传汉四家(即四个流派):齐:辕固生 鲁:申培公 韩:韩婴 毛:毛苌 齐、鲁、韩:穿凿富贵,为统治者服务 毛:较为客观,古文派 东汉郑玄对毛苌的诗进行解读 “毛传郑笺”诗经在外交场合的重要作用:赋诗言志三、诗经的分类四始;关雎为国风第一篇;鹿鸣为小雅第一篇;文王为大 雅第一篇;清庙为颂第一篇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按顺序为风、赋、比、兴、雅、颂) 风、雅、颂为体制,赋、比、兴为手法风:15国风,15个地区民歌雅:是朝廷的正乐,分为“大雅”“小雅”二者作者身份不同,“大雅”作者身份 地位较高;二者产生年代不同,“大雅”大部分作品作于西周初期,“小雅” 大 部分作于西周晚期颂:祭祀的音乐,分为周、鲁、商三颂,宗教色彩较浓4、 诗经的内容1、 婚姻爱情诗(1)情歌:关雎(男子对女子的爱慕)邶风静女(写男女约会)郑风野有蔓草(“邂逅”一次的出处,此诗写男女邂逅)邶风击鼓(写男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2)婚嫁诗:周南桃夭(写结婚时的场面)卫风硕人(写新娘子的貌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qiu)蛴(qi),齿如瓠(hu)犀。螓(qi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3)弃妇诗:卫风氓2、战争徭役诗(1)斗志昂扬的战争诗:秦风无衣(2)征夫厌战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杨柳表送别的来源)(3)思妇闺怨诗: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此后有许多诗用黄昏表思念)3、祭祀诗:大雅生民(祭祀的是周的始祖后稷,“后”最初表帝王,“稷”表农业)4、农事诗:豳bin风七月(国风最长的一首诗,有380字,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5、燕飨诗:产生于西周初期,是当时社会和谐的反映。小雅鹿鸣(写周天子大会群臣)6、怨刺诗:批评政治的作品,主要保存在风雅中。小雅节南山(写西周末年周幽王时期)魏风伐檀(写劳动者对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问责)魏风硕鼠(写剥削者的不劳而获)王风黍离黍离之悲表达缅怀故国,忧思之情。此诗反映了哀而不伤,乐而不语,体现了中和之美,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5、 诗经的艺术性1、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朱熹诗集传解释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如卫风硕人;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秦风蒹葭(特点是重章叠句,美在诗无达诂,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朦胧诗)3、 以四言为言,有庄重的美感,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6、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1、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对后世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2、 诗经的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3、 诗经的四言体也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辞赋、诔文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较为普遍4、 诗经以抒情诗为主,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以叙事诗为主,它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第3节 屈原与楚辞1、 楚辞的含义1、 以战国时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体诗,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以具有出国地方特色的音乐、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2、 指西汉末年,刘向收录屈原、宋玉及汉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辑成书,名为楚辞3、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因此,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2、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1、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1)北方民歌的影响:如四言体的影响天问橘颂 (2)北方散文的影响: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的影响2、 受楚文化的影响:“信巫觋(xi),重淫祀”3、 屈原的生平、思想1、 生平 (1)一个家世:出身富贵(2)两次流放:楚怀王时被流放汉北;顷襄王时被流放江南(3)三种才能: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 思想:(1)忠君爱国,明君贤臣(“美政”)(2)独立不迁的人格4、 屈原的作品(1) 离骚九章反应屈原的生活经历(2) 天问九歌招魂:是研究楚文化的基本资料,前两者与楚地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关,后一种对神话传说和社会历史的质疑。(1) 离骚1、 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372句,2400余字,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抒情诗篇2、 题旨:(1)王逸认为:“离,别也;骚,愁也。”为离别的忧愁。(2) 司马迁、班固认为:“离”为“罹”,释为忧愁忧患。(3) 游国恩认为:“离骚”是楚国乐曲名称,“牢商”意为发牢骚3、 主旨:忠君爱国前半部分是实写,后半部分是虚写4. 、艺术特点:(1) 形式: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乱的新体诗,即“骚体”(2) 香草、美人等词:王逸:“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意象,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美人或寓君王或自喻,香草、美人的比喻还表现为以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3) 浪漫主义色彩(4) 语言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2) 九歌 11篇 共11篇,是一种祭神所用的乐歌,前十篇各祭一神,末篇礼魂是前十篇通用的送曲。天神:东皇太一(天地)、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管子嗣的神)、东神(太 阳神)“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写的少司命“千古情语之祖”。地袛:湘君和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黄河之神)、山鬼(山神)人鬼:国殇(战忘将士之魂)内容:(1)以爱情为主(2)具有明显的表演性,是后代戏曲艺术的荫曲。(3)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橘颂:是中国第一篇咏物诗,用拟人化手法,托物言志。 “独立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写诗人不随波逐流“嫋(niao)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 此句被认为是“千古言秋之祖”。“沅(yuan)有茞(chen)兮离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写的是单相思。“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也写单相思。哀郢:背景是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首都后作者向东流亡的经历。“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都写的是思乡之情。5、 宋玉及其作品作品:九辩:悲秋的主题由此开始,为了表达怀才不遇之情。高唐赋神女赋:是姊妹篇,巫山之梦、巫山云雨。登徒子好色赋:“东邻”成为美人的代表,“登徒子”成为好色之徒的代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写东家之子的美,“东邻”代指美人。对楚王问: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六、楚辞的影响宋玉是由楚辞到汉赋的过渡,采用问答题的形式。鲁迅认为楚辞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7、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1) 地域不同: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当时的中原文化;楚辞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地,是南方楚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2) 句式不同:诗经中的诗多以四言为主,篇幅较短,文辞简朴自然;楚辞的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篇幅过大,且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与诗经的作品明显不同。(3) 作者不同:诗经主要属于群众性集体创作;楚辞属于屈原的创作。(4) 风格不同:诗经大体局限于现实中的人、事的范围,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多奇异的思想和神话色彩,是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源头。第四节 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一、散文的萌芽:殷商时的甲骨卜辞和周代的铜器铭文。“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二、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春秋战国时称其为书,到了汉代改称为尚书,是一部记言史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语言晦涩难懂,韩愈认为其语言“佶屈聱牙”。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3、 春秋1、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统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2、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3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载了242年间的历史。3、 大纲式4、 语言严谨,一字意褒贬,语言凝练、含蓄,意义深刻是春秋的笔法。4、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杜预(晋)作春秋左氏传集解是对左传的解释。“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1、 思想:儒家:民本思想,歌颂有作为的政治家,揭露统治者的残忍。(儒家立场)2、 艺术:(1)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写战争注重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结果,不限于对交战过程的叙述。(2) 左传通过人物的言行、细节描写,刻画出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3) 左传外交辞令是委婉含蓄,巧妙得体。 左氏浮夸秦晋崤之战:情节:晋文公显灵、蹇叔哭师(战略)、王孙满观师(士气)、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原轸论战、崤之战、文嬴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谢赐、穆公哭师秦晋崤之战如何体现左传(1) 叙事完整详细,善于描写战争。崤之战中记述重点不在战争经过和战争场面,而是揭示秦军失败的原因,因而对战争本身一笔带过,而将笔墨用来交代战争酝酿阶段多方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及策略、士气、民心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以揭示战争胜负的必然性。(2) 善于通过人物言行揭露人物形象。如蹇叔的忠直耿谏,足智多谋;秦穆公的刚愎自用,最后能自我反省;王孙满和弦高的机智聪明;先轸的忠直急躁。(3) 外交辞令含蓄委婉。崤之战中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孟明谢赐都绵里藏针,意在言外,委婉得体,曲折达意。5、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言为主,以儒家思想为主,语言质朴。6、 战国策该书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秦统一后,反应纵横家的思想。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战国策体现士阶层的崛起。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 在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士形象,纵横之士如苏秦,有义之士如荆轲,高洁之士如鲁仲连.(2) 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3) 文章语言风格后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丽,气势纵横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语言上多用譬喻、铺排、夸张手法,用大量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第5节 先秦诸子散文1、 诸子门派九流十家(汉书艺文志)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许行)、阴阳家(邹衍)、纵横家(苏秦、张仪)、名家(公孙龙)、杂家(吕不韦)、小说家2、 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1) 春秋末战国初期:语录体阶段 代表作:论语、老子(语录体)(2) 战国中期:对话体和寓言体 代表作:孟子(对话体)、庄子(寓言体)(3) 战国末期:专论体 代表作:韩非子、荀子 专论体:即围绕中心论题展开论述,是较成熟的专题议论文。3、 论语(1) 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字仲尼,鲁国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科:(1)德行:主张施行仁爱。如:颜渊、闵子骞。(2)言语:外交才华。如:宰予、自贡(3)政事:从事政务,管理国家。如:冉有、子路。(4)文学:侧重对文献的研究。如:子游、子夏。孔子一生的概括:治学周游出仕著书、讲学思想:(1)政治思想:恢复周礼,注重“仁”(2)教育思想: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办学目的:学而优则仕。方法: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3)伦理方面:忠、恕之道 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2) 文学价值(1) 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2)语言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富有哲理。孔子赞同曾皙春游图的原因:(1) 表现出孔子向往隐居的心情,这是孔子不得志于时的苦闷矛盾心情的反映,所以在情绪上有出世之思。(2) 曾皙用一幅太平无事的景象来表达一种生活理想,从而暗示其志向,孔子在战乱年代梦寐以求的就是这样太平的社会生活。4、 孟子1、 思想孟轲(约前372约前289)邹人(今山东邹县)生活于战国前期(1) 性善论;仁、义、礼、智(人所具备的四种道德品质)、内圣外王。(2) 民本思想(3)仁政思想(4) 文艺思想:a、以意逆志:从全盘宗旨出发,探索作者意图,而不从文字的表面意思理解。b、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分析作品的时代社会状况。c、知言养气:知言:言辞是人品的表现,通过分析语言文辞,可以了解作者品质。养气:人的品德达到一定高度会产生一种气,别人可感受到这种精神状态,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写出好作品。 张少康2、 散文的艺术成就(1) 善用比喻,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候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2) 长于论辩,善设机巧,从身边小事说起,慢慢引入正题使对方陷入论辩困境。(3) 文章风格气势浩然,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4) 语言明快犀利,是古代散文的典范。“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五种人伦关系。5、 老子1、 生平和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说他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思想:(1)“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2)“道”是自然无为,“君子南面之术”无为是一种手段,是遵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3)精髓:朴素的辩证法(4)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图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受“小国寡民”的影响)(5)批判现实,“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道,损不足以奉有余”。2、 文学性: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玄妙的哲理,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如哲理诗。例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6、 庄子1、 生平和思想庄子,名周,宋国蒙人庄子一书现存33篇,又名南华真经,其中内篇7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有庄周门生及后来道家的作品。思想:(1)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之地。无功、无名: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2) 批判世俗2、 庄子散文的文学特征:汪洋恣肆 “意出言外,怪生笔端”刘熙载(1) 以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文章中有许多自然流露的语言,谬悠之说,荒唐之言)a、 不皲手之药(逍遥游)b、凿死浑沌(应帝王)c、触蛮之战(则阳)d、惠子相梁(秋水) 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雏(2) 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运斤成风(徐无鬼)箕踞鼓盆而歌 藐姑射之神(3) 富有诗意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跳跃跌宕,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3、 地位、影响:“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7、 荀子1、 生平及思想荀况,又称荀卿,赵国人,两位高徒李斯和韩非思想:(1)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如人定胜天。(2)以性恶论为依据的伦理教化和教育思想。(3)“王霸”并举,“礼法”并重的政治观。2、 荀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荀子中还有一组称为赋篇的文章,共有礼、知、云、蚕、箴五篇,形式为问答体,体制上也是汉赋的渊源之一。另有成相篇以民间歌谣的形式表达他的政治思想。艺术成就:(1) 博大精深,内容为通才之文,如天论、乐论、富论等。(2) 严谨周详是学者之文,荀子的议论散文都有明确的中心,且用了概括性的标题,点明主题,荀子的散文结构严整,论证严密,条理清晰,中心突出。(3) 散文讲究修辞,富于文采,突出特点多用比喻,少用寓言,大量用日常生活常见事物为譬喻,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8、 韩非子1、 生平及思想韩非,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思想: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思想,主张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2、 艺术特点(1) 从逻辑的严密,论述的细致、调理的清晰来看,要超过荀子(2) 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3) 还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先秦寓言大都是先秦著作中说理手段的体裁,韩非子对众多寓言故事进行了收集整理,分门别类集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如喻老说林等,说明韩非把写作寓言摆在重要位置。用“说”来标题,是小说的源头之一。第2章 秦汉文学(前221196年)1、 汉代文学的新气象1、 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的新文体。2、 散文:政论性的散文,如贾谊的过秦论和历史性散文如汉书。“文必秦汉”3、 诗:形成了五言诗,有民间创作的乐府诗,以叙事为主如孔雀东南飞,还有文人创作的抒情诗如古诗十九首。2、 分期:初创期:汉高祖汉景帝 代表:贾谊、枚乘(七发)全盛期:汉武帝汉宣帝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中兴期:汉元帝和帝 代表:扬雄、班固转变期:安帝灵帝 抒情小赋、张衡发明地动仪3、 风貌:铺张扬厉,巨丽之美司马相如: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激昂高扬的格调。第1节 两汉乐府诗1、 乐府的概念1、 最初指主管音乐的官府2、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3、 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的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4、 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5、 宋元以后,“乐府”用作词曲的别称。2、 特点:1、 音乐性、可歌性 2、“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出自班固艺文志)3、 汉乐府的内容:1、 婚姻爱情: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上邪有所思2、 战争徭役:战城南(是悼念阵亡士卒的歌)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战士回乡后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3、 民生疾苦:反映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东门行(写一个城市贫民所迫走向绝路的场面)、妇病行4、 表达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蒿里薤xie露(及时)长歌行(奋发)4、 汉乐府的艺术性1、 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汉乐府民歌多以叙事为主,往往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善于运用对话和独白,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2、 形式比较自由,以杂言为主,具有向五言发展的趋势。杂言诗发展到唐代自由奔放的歌行体。3、 两汉乐府开创古代叙事诗可贵的战斗传统,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诗体,即乐府体,从建安时代起,凡以诗歌抨击政治黑暗,反应民生疾苦的诗,多从两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养料。乐府双壁: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附:南北朝乐府民歌1、 南北文风的差异北:骏马西风塞北 南:杏花春雨江南2、 南朝乐府民歌内容:情歌为主 形式:大量用双关语,语言清新自然,体制小巧,对五言绝句的形成起了极大作用。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三、北朝乐府民歌内容:(1)爱情(早嫁)(2)写自然风光:敕勒歌(3)征战诗4、 南北朝民歌的比较内容上:南曲基本都是情歌,北歌除情歌外还写了大漠孤荒,战争生活等内容。风格上:南曲婉约缠绵,北歌豪放粗犷。手法上:南曲多用象征、双关、喻示,细腻的表达感情,而北歌多坦露、直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五言歌诗,北歌为灵活的杂言。第2节 汉代文人五言诗1、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1、 两汉:李延年佳人歌2、 东汉:班固的咏史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且是最早的咏史诗。3、 张衡:同声歌是班固之后的又一首完整保存至今的文人五言诗。张衡的四愁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存第一首独立的完整七言诗。4、 徐淑、秦嘉的赠答诗。5、 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黄金阶段。2、 古诗十九首1、 收录、时代、作者 最初收录于南朝萧统的昭明文选中,作者不详,作者是中下层的知识分子,时代大致是东汉中后期,即汉顺帝到汉献帝。2、 思想内容:(1) 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明月何皎皎 行行重行行写离别之情,路远会难,相思之苦,猜测、疑惧、宽慰、期待,层层写来,表现出归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明月何皎皎对后世的影响是望月思乡。(2)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激愤之词,充满了感伤的情调,反映知识分子失去信仰的迷茫。如生年不满百。 3、艺术成就: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1) 长于抒情,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2) 善于运用比兴。寄托手法,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 语言朴素自然,而又工整细致,具有语短情长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更称其为“一字千金”,他们都高度肯定了“古诗”的艺术成就。第3节 史记1、 司马迁生平: 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yi)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师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学古文尚书。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原因是因为司马迁写史记具有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实史。2、 体例:纪传体通史 共130篇本纪(12):用编年方式记述历代君王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世家(30):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传记。列传(70):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 带各民族的历史。刺客、游侠、商人等。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有影响的人物传记,少数列传是少数民族史和外国史。书(8):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 分门别类的专门史。表(10):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3、 史记 三家注1、 南朝刘宋时期的裴骃(yin)的史记集解。2、南朝司马贞的史记索引3. 、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4、 史记的艺术成就(1) 叙事艺术(1)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2) 场面描写很精彩,善于驾驭复杂世界和宏大的场面。(2)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1) 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如“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写项羽。(2) “互见法” 史记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描述,这一方法被称为“互见法”。(3) 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4) 善于使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5) 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场面,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塑造,在特定的环境中突显人物的性格,这是史记写人物的又一特点。如鸿门宴。(6) 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3) 风格特点:(1) 悲剧色彩(2) a、将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b、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带有传奇色彩,如鲁仲连(功成身退)。c、叙事写人的手法上具有传奇性,忽起忽落,章法句法具有传奇性,以其新意多变产生传奇的效果。(4) 散文风格: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广泛引用许多民谚民谣 语言的主要特色:充满情感、富于生气(5) 地位影响1、 总体上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2、 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题材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3、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4、 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料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5、 史传以外的散文方面:唐代,史记被推崇为与骈文相对的“古文”的崇高典范。5、 汉书与史记的比较1、 体制不同: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汉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断代史,记西汉始末,是班固在其父班彪基础上草陈大要,后由其妹班昭续之完成。2、 取材不同:史记是雅俗并收,汉书重于尔雅之文,史记为文更多带有生活气息,带有独创性,汉书更倾向于文献保存,有“文人习气”。3、 风格不同:史记笔含感情,有慷慨之气;汉书多儒正典则,有雍雅之风。4、 笔法不同:史记之文奇特变幻,不拘一格、汉书工整细致,组织严密。5、 文字不同:史记多用当时语解释古时文字,兼取口语,行文多用散体;汉书套用古字,崇尚藻饰,倾于排偶、骈俪。 清代章学诚认为:史记“圆而神”,即史记对历史表述不受形式限制,很灵活。 汉书“方以智”,即汉书规规矩矩的讲史事,提供知识。 李将军列传:写的爱国英雄的颂歌,崇高人格的赞歌,命运悲剧的挽歌,寄托孤奋的浩歌。第4节 汉赋1、 赋的概念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是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和“比、兴”并列,到战国后期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内容侧重于状物叙事,形式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合于朗读,一般认为宋玉和荀子是赋的首创者。2、 汉赋的发展及其主要作家1、 形成期(汉初汉武帝初年):在各诸侯国里发展,此时为“骚体赋”。“骚体赋”指模仿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内容上侧重抒情,形式上与楚辞无差别,也用带“兮”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枚乘七发。代表作家:贾谊、枚乘七发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具体表现为:(1) 七发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2) 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文体。(3) 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题材。(4) 七发已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现“劝一讽百”现象。“劝一讽百”:对不赞成的社会现象长极尽铺张描写之能事,而作者的正面主张则在文章的结尾处画龙点睛。2、 兴盛期(汉武帝东汉中叶):汉大赋3、 汉赋四大家:扬雄、班固、张衡、司马相如汉大赋:(1) 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在千言以上。(2) 手法和内容:使用夸张手法、富丽的词藻,侧重铺叙描写宫殿、京都、山川等壮丽的事物及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等生活。(3) 主旨上:既美且刺(4) 结构上:采用主客问答式,内容一般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又叫“散体大赋”和“体物大赋”。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人。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上继楚辞的传统,下开游仙文学的先河)、长门赋(开了后世“宫怨”文学的先河)、美人赋、哀二世赋(开了后来纪行类赋的先河)3、 衰落期(东汉中期东汉末年) 抒情小赋抒情小赋:以抒情为中心,带有尖锐的批判性代表作:张衡归田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3、 汉赋以后赋的演变情况1、 魏晋时期:抒情小赋 代表: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向秀思秀赋、陆机文赋、潘岳(西晋)悼亡赋、左思三都赋2、 南北朝时期:骈赋(即讲究辞藻的对仗,强调音韵,大量用典,追求形式技巧的完美。3、 唐代:律赋(在骈文基础上更加讲究限字用韵的应试赋) 代表作:杜牧阿房宫赋、李白大鹏赋4、 宋代:文赋(以散文笔法写赋) 代表作:苏轼前(后)赤壁赋第3章 魏晋文学(196589)1、 时代特征 哲学文学思潮(一)1、战乱分裂 2、门阀制度存在,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1) 寒士不平(2)出现了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3)儒学势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1、 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文学批评空前繁荣2、 文学集团的活跃3、 追求美的创造(1) 题材方面,当时作家有很多重要的开拓A、 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朓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些都是表现自然美。B、 梁代以萧纲的文学集团为中心,开始出现“宫体诗”主要是表现女性的美。C、 有意识的把边塞生活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也始于南朝。(2) 追求美和新变:产生“永明体”(它是我国律诗的开始);追求修辞的华美4、 文学与哲学的结合2、 文学发展历程(1) 建安文学(196239):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斡)、蔡琰(2) 正始文学(240265):“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成就最高(3) 西晋文学(265316)陆机、潘岳、左思(4) 东晋文学(317420):玄言诗 田园诗人陶渊明(5) 南朝文学(420589):刘宋:谢灵运、鲍照 齐:永明体、谢朓 梁陈:宫体诗(6) 北朝:庾信 散文:水经注(郦道元)颜氏家洲洛阳伽蓝第1节 建安文学(196239年)1、 曹操:字孟德1、 诗:(1)以乐府古题写实事,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如蒿里行 (2)抒发人生情感,表达政治抱负,如短歌行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诗的风格:慷慨悲凉、气韵陈雄,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其四言诗气魄雄 伟,感情充沛。2、 散文: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指他的文章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说话大胆,辞风爽利,一扫汉代儒生的文章动辄援引经义,迁远空阔的习气,如遗令中“分香卖履”2、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善写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1、 七言诗燕歌行是七言诗史上的一个新的标志。诗歌风格:“便娟婉约”有“文士气”2、 典论论文是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对文学价值的重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曹丕以太子帝王身份大力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3、 曹植:字子建 曹丕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1、 诗歌:以曹丕称帝为分期 前期:抒发理想抱负,昂扬乐观,赋予浪漫情调。如白马篇 后期:充满了愤激情绪,用比兴、象征手法,曲折反映内心的不平和哀怨。如野田黄雀兴、美女篇。诗歌风格:诗品评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讲求华美、工整2、 赋:洛神赋4、 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斡1、 王粲:七子之冠冕(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代笔作:七哀:战乱之哀、思乡背井之哀、离别之哀、目见之哀、耳闻之哀、回望之哀、不见贤明君主之哀 赋:登楼赋2、 陈琳、阮瑀:善写檄文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5、 蔡琰:字文姬五言悲愤诗 骚体胡笳十八拍6、 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建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悲凉慷慨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为明朗刚健,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刚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正始文学(魏朝后期的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至249)“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其中阮籍、嵇康成就最高1、 阮籍:是阮瑀之子 “青白眼” 酣饮 “口不臧否人物”咏怀诗:五言诗82首,四言诗13首咏怀诗风格: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 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咏怀诗小结:1、 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的发泄。2、 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形成曲折的风格特点。3、 咏怀诗首创我国五言古诗抒情组诗的体例。后世如陶潜饮酒陈子昂感遇2、 嵇康: “五石散” 扪虱而谈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拒不做官的原因:“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宣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礼”实际讽刺司马氏为了篡权而制造礼教根据。3、 刘伶:病酒 死便埋我 代表作酒德颂 向秀思旧赋第3节 两晋文学一、西晋文学(265316年)太康诗坛上有模拟古人和追求辞藻华丽,对偶工整的倾向,潘岳和陆机是“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而左思则继承了建安传统,成为杰出的诗人。代表:“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陆机、潘岳,并称“潘岳”。1、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作品多,影响大能够代表西晋一代文学风气。赋:文赋 乐府诗猛虎行、门有车马客。 诗品谓陆机诗“其源出于陈思”,他以“缘情绮靡”文赋的准则,将诗歌进一步推向文人化、贵族化,引导了华丽雅致的诗风,流播久远。陆机诗的四个特点:内容多模拟、文辞繁缛、语言华美典雅、多用排偶。2、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东)人,善写哀伤的作品 掷果盈车诗歌悼亡诗三首,他的悼亡诗由悼念死者的泛指到悼念亡妻的泛指 白描手法“望庐思其人,入室所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