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病例报告工作指南合稿(印刷版XX0523).doc_第1页
性病病例报告工作指南合稿(印刷版XX0523).doc_第2页
性病病例报告工作指南合稿(印刷版XX0523).doc_第3页
性病病例报告工作指南合稿(印刷版XX0523).doc_第4页
性病病例报告工作指南合稿(印刷版XX052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性病病例报告工作指南合稿(印刷版XX0523) 1第一部分报告病种、标准与规定 一、报告病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全国性病监测方案(试行)(xx年),性病疫情报告病种为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 二、报告病例标准性病报告病例必须同时符合以下要求 1、为最新诊断的性病病例例,即首诊病例,第一次诊断的病例;亦即在本病程内到该医疗机构就诊前,从未诊断过。 2、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最新性病诊断标准。 开展性病病例报告应注意如下事项性病病例必须做出诊断后才能报告;性病病例的诊断必须由具有性病诊断能力的医生进行诊断;责任报告人(首诊医生)如果不具有性病诊断能力,必须进行转诊或会诊,通过转诊或会诊明确诊断后,按规定要求与程序进行报告;对于既往已报告的复诊病例、复发病例、随访复查病例不报告,不符合诊断标准或尚未明确诊断的性病病例不报告。 三、诊断标准要点与报告要求(一)梅毒2根据卫生部卫生行业标准梅毒诊断标准(WS273xx)诊断与报告,分为一期、二期、三期、隐性和胎传梅毒。 其中一期、二期、三期和隐性梅毒为后天梅毒,胎传梅毒(又称先天梅毒)为经母亲传播的梅毒。 执业医生对梅毒病例进行诊断时,不应笼统诊断为“梅毒”,应分期分类诊断;在进行门诊日志登记时,不应笼统登记为“梅毒”,应分期分类登记,即诊断和登记为一期、二期、三期、隐性或胎传梅毒。 后天梅毒分期分类诊断的划分是依据病期和临床表现特征,其分期方法与梅毒血清检测结果无关。 梅毒血清检测结果为诊断的支持依据。 胎传梅毒可出现类似二期、三期和隐性梅毒的表现,但不进行分期诊断。 各医疗机构应开展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有条件者应开展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脑脊液检查、组织病理检查。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包括RPR、TRUST、USR、VDRL等;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包括TPPA、TPHA、ELISA、FTA-ABS、免疫印迹法(WB)、化学发光法、快速免疫层析法等。 1、一期梅毒一期梅毒诊断条件A病史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 B临床表现特征硬下疳。 C实验室检测C1.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阳性。 C2.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 如感染梅毒螺旋3体的时间不足,仍未产生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抗体,该试验可阴性,应于1-3月后复查。 C3.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 如感染梅毒螺旋体的时间不足,仍未产生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抗体,该试验可阴性,应于1-3月后复查。 一期梅毒诊断与报告病例分类 (1)确诊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符合诊断条件ABC1C2C3。 或?符合诊断条件BC1。 或?符合诊断条件BC2C3。 或?符合诊断条件BC3。 (2)疑似病例?符合诊断条件ABC2,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符合诊断条件ABC2,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阴性。 ?符合诊断条件BC2,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一期梅毒诊断的关键点一期梅毒的诊断必须有硬下疳的表现。 如果无硬下疳的表现,不能诊断为一期梅毒。 一期梅毒诊断与报告注意事项 (1)一期梅毒诊断与报告的病例中,病例分类只有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没有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病例。 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只能选择实验室诊断病例和4疑似病例中之一,不能选择两者,也不能选择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 传染病报告卡上的实验室诊断病例就是梅毒诊断标准中的确诊病例。 (2)在传染病报告卡上填报一期梅毒时,应在“乙类传染病”栏目中的“淋病、梅毒(期、期、期、胎传、)隐性)”,“期”前面的“”中打“”。 (3)如果就诊病例生殖器部位有溃疡表现(疑似硬下疳),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阴性,此时,需要再次进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或在不同试验室进行检测,以防技术性假阴性;或进行随访复诊,间隔一定时间(如1周4周)后再次检测。 如果多次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阴性,或间隔一定时间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检测结果仍为阴性,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可排除梅毒感染。 关于一期梅毒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应进行报告 (1)发病(出现硬下疳)后,就诊于本医疗机构首次被诊断的。 (2)发病(出现硬下疳)后,自行买药治疗或就诊于其它医疗机构但未被诊断,而首次在本医疗机构被诊断的。 (3)既往有梅毒病史,经规范治疗治愈者,本次就诊时明确有新的性接触史而再次感染,出现硬下疳的表现,在本医疗机构被诊断的。 (4)被诊断为生殖器部位外的一期梅毒,如口腔部位硬下疳、肛周硬下疳、乳房部位硬下疳等。 (5)发生在宫颈部位硬下疳的女性一期梅毒。 (6)有硬下疳的临床表现,但未开展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或5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结果阴性,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由阴性转阳性的。 关于一期梅毒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的病例不应报告 (1)发病后(出现硬下疳),在本医疗机构就诊前,已到其它医疗机构就诊并被诊断为一期梅毒。 但对于患者到不报告性病疫情的医疗单位如私人诊所、民营医疗机构就诊应除外。 (2)已被诊断为一期梅毒,经过治疗后,进行复诊与随访检测的。 (3)一期梅毒跨年度复诊与随访检测的。 (4)无硬下疳临床表现者,不应诊断和报告为一期梅毒。 2、二期梅毒二期梅毒诊断条件A病史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或输血史。 B临床表现特征病期在2年以内。 出现多形性皮损,如暗红斑、斑疹、斑丘疹、脱屑性斑丘疹、丘疹等;外阴及肛周扁平湿疣、湿丘疹;口腔黏膜斑,虫蚀样脱发等。 可出现骨关节、眼、内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等。 C实验室检测C1.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扁平湿疣、湿丘疹、黏膜斑等皮损取材检查)阳性。 C2.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 C3.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 二期梅毒诊断与报告病例分类 (1)确诊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符合诊断条件ABC1C2C3。 或6?符合诊断条件BC1。 或?符合诊断条件BC2C3。 或?符合诊断条件ABC3。 (2)疑似病例?符合诊断条件ABC2,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无条件开展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符合诊断条件ABC2,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阴性。 二期梅毒诊断的关键点出现多形性皮损的表现,病期在2年以内。 如果无皮损或相关的表现,不能诊断为二期梅毒。 二期梅毒诊断与报告注意事项 (1)二期梅毒诊断与报告的病例中,病例分类只有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没有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病例。 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只能选择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中之一,不能选择两者,也不能选择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 传染病报告卡上的实验室诊断病例就是梅毒诊断标准中的确诊病例。 (2)在传染病报告卡上填报二期梅毒时,应在“乙类传染病”栏目中的“淋病、梅毒(期、期、期、胎传、)隐性)”,“期”前面的“”中打“”。 不能在“梅毒”后面、“期”前面的“”中打“”。 否则会将二期梅毒错误地填报成一期梅毒。 (3)如果就诊病例出现类似二期梅毒皮损表现,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阴性,可排除7梅毒感染。 或者,为防止技术性假阴性,再次进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或在不同试验室进行检测,如果两次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均为阴性,则排除梅毒感染。 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对于二期梅毒,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一般均为阳性。 (4)如果就诊病例出现类似二期梅毒皮损表现,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阴性,此时,需要再次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对血清进行稀释后检测,以防技术性假阴性和排除前带现象。 (5)如果就诊病例出现类似二期梅毒皮损表现,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TP-ELISA检测结果为阳性,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RPR或TRUST检测结果为阴性,经血清稀释后再次检测仍为阴性。 此时,必须使用TPPA进行复检,如果TPPA检测为阴性,则可认为TP-ELISA检测为假阳性,可排除梅毒感染。 (6)经过母亲传播的梅毒,出现二期梅毒的皮损表现,不应诊断为二期梅毒,应诊断为胎传梅毒,按胎传梅毒病例报告。 关于二期梅毒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应进行报告 (1)发病(出现二期梅毒皮损)后,就诊于本医疗机构首次被诊断的。 (2)发病(出现二期梅毒皮损)后,自行买药治疗或就诊于其它医疗机构但未被诊断,而首次在本医疗机构被诊断的。 (3)既往有梅毒病史,经过长效青霉素规范治疗,且通过足够时间随访后判为治愈者,本次就诊时明确有新的性接触史而再次感染,出现二期梅毒皮损表现,在本医疗机构被诊断的。 8 (4)既往有生殖器部位溃疡(硬下疳)病史,但未被诊断为一期梅毒,经病情发展后出现皮损被诊断为二期梅毒的。 (5)既往被诊断为一期梅毒,经过治疗,但治疗不恰当,而出现二期梅毒皮损,诊断为二期梅毒的。 关于二期梅毒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的病例不应报告 (1)发病后(出现二期梅毒皮损),在本医疗机构就诊前,已到其它医疗机构就诊并被诊断为二期梅毒。 但对于患者到不报告性病疫情的医疗单位如私人诊所、民营医疗机构就诊应除外。 (2)被诊断为二期梅毒,经过治疗后,进行复诊与随访检测的。 (3)被诊断为二期梅毒,经过治疗,但治疗不规范,导致血清复发,再次出现二期梅毒皮损者。 (4)二期梅毒跨年度复诊与随访血清检测的。 (5)无多形性皮损或相关临床表现者,不应诊断和报告为二期梅毒。 3、三期梅毒三期梅毒诊断条件A病史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 B临床表现特征B1.病期在2年以上。 B2.晚期良性梅毒皮肤黏膜损害,如结节性梅毒疹、树胶肿,上腭、鼻中隔穿孔等损害;骨、眼损害,其它内脏损害。 B3.神经梅毒表现。 B4.心血管梅毒表现。 C.实验室检测9C1.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 C2.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 C3.脑脊液检查白细胞10106L,蛋白量500mgL,VDRL试验阳性(或RPR/TRUST试验阳性),或FTA-ABS试验阳性(或TPPA试验阳性)。 C4.组织病理检查有三期梅毒的组织病理改变。 三期梅毒诊断与报告病例分类 (1)确诊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符合诊断条件AB1B2B3B4C1C2C3C4。 或?符合诊断条件B1B2C1C2。 或?符合诊断条件B1B3C1C2。 或?符合诊断条件B1B4C1C2。 或?符合诊断条件B1B2C2C3C4;或B1B3C2C3C4;或B1B4C2C3C4。 或?符合诊断条件AB1B2C2;或AB1B3C2;或AB1B4C2。 无条件开展脑脊液检查。 或?符合诊断条件B1B2C4。 (2)疑似病例?符合诊断条件AB1B2B3B4C1。 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无条件开展脑脊液检查,无条件开展组织病理检查。 或?符合诊断条件AB1B2C1。 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无条件开展脑脊液检查,无条件开展组织病理检查。 或10?符合诊断条件AB1B3C1。 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无条件开展脑脊液检查,无条件开展组织病理检查。 或?符合诊断条件AB1B4C1。 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无条件开展脑脊液检查,无条件开展组织病理检查。 或?符合诊断条件B1B2C1;或B1B3C1;或B1B4C1。 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无条件开展脑脊液检查,无条件开展组织病理检查。 三期梅毒诊断的关键点三期梅毒的诊断必须有晚期良性梅毒的临床表现,或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或心血管梅毒的临床表现,且病期必须在2年以上。 如果无上述临床表现,不能诊断为三期梅毒。 病期在2年以内,不能诊断为三期梅毒。 三期梅毒诊断与报告注意事项 (1)三期梅毒诊断与报告的病例中,病例分类只有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没有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病例。 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只能选择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中之一,不能选择两者,也不能选择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 传染病报告卡上的实验室诊断病例就是梅毒诊断标准中的确诊病例。 (2)在传染病报告卡上填报三期梅毒时,应在“乙类传染病”栏目中的“淋病、梅毒(期、期、期、胎传、)隐性)”,“期”前面的“”中打“”。 不能在“梅毒”后面、“期”前面的“”中打“”。 否则会将三期梅毒错误11地填报成一期梅毒。 (3)如果感染梅毒的病期在2年以上,但无任何临床表现,无条件做脑脊液检查,不能诊断为三期梅毒。 此时,宜诊断为隐性梅毒。 按隐性梅毒报告。 (4)如果感染梅毒的病期在2年以上,但无任何临床表现,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脑脊液检查阳性,被诊断神经梅毒的,此时可诊断为三期梅毒。 按三期梅毒报告。 (5)经过母亲传播的梅毒,出现三期梅毒的皮损表现,不应诊断为三期梅毒,应诊断为胎传梅毒,按胎传梅毒病例报告。 关于三期梅毒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应进行报告 (1)发病后(出现三期梅毒的症状与体征),就诊于本医疗机构首次被诊断的。 (2)发病后(出现三期梅毒的症状与体征),就诊于其它医疗机构但未被诊断,而首次在本医疗机构被诊断的。 (3)发病后(出现三期梅毒的症状与体征),就诊于其它医疗机构,但诊断错误,而首次在本医疗机构被正确诊断的。 (4)既往被诊断为一期梅毒,经过治疗,但治疗不恰当,而出现三期梅毒的临床表现,病期在2年以上,诊断为三期梅毒的。 (5)既往被诊断为二期梅毒,经过治疗,但治疗不恰当,而出现三期梅毒的临床表现,病期在2年以上,诊断为三期梅毒的。 (6)既往有生殖器部位溃疡(硬下疳)病史,但未被诊断为一期梅毒,经病情发展后出现三期梅毒表现,病期在2年以上,被诊断为三期梅毒的。 (7)既往有疑似二期梅毒皮损病史,但未被诊断为二期梅毒,经病情发展后出现三期梅毒的临床表现,病期在2年以上,被诊12断为三期梅毒的。 关于三期梅毒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的病例不应报告 (1)发病后(出现三期梅毒的症状与体征),在本医疗机构就诊前,已到其它医疗机构就诊并被诊断为三期梅毒。 (2)被诊断为三期梅毒,经过治疗后,进行复诊与随访检测的。 (3)三期梅毒跨年度复诊与随访检测的。 4、隐性梅毒隐性梅毒诊断条件A病史A1.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 A2.既往无梅毒诊断与治疗史。 B临床表现特征无任何临床症状与体征。 C.实验室检测C1.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 C2.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 C3.脑脊液检查无异常。 但通常情况下,医疗机构不开展此项检测。 隐性梅毒诊断与报告病例分类 (1)确诊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符合诊断条件A1A2BC1C2C3。 或?符合诊断条件A2BC1C2C3。 或?符合诊断条件A2BC1C2。 无条件做脑脊液检查。 (2)疑似病例13?符合诊断条件A1A2BC1。 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无条件做脑脊液检查。 ?符合诊断条件A2BC1。 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无条件做脑脊液检查。 隐性梅毒诊断的关键点无任何临床表现,既往无梅毒诊断与治疗史,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阳性。 隐性梅毒诊断与报告注意事项 (1)隐性梅毒诊断与报告的病例中,病例分类只有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没有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病例。 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只能选择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中之一,不能选择两者,也不能选择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 传染病报告卡上的实验室诊断病例就是梅毒诊断标准中的确诊病例。 (2)在传染病报告卡上填报隐性梅毒时,应在“乙类传染病”栏目中的“淋病、梅毒(期、期、期、胎传、)隐性)”,“隐性”前面的“”中打“”。 不能在“梅毒”后面、“期”前面的“”中打“”。 否则会将隐性梅毒错误地填报成一期梅毒。 (3)隐性梅毒的诊断必须依据病史(性接触史、既往梅毒诊断与治疗史)、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三者进行综合判断。 不能仅依据梅毒血清检测结果阳性就报告为隐性梅毒。 (4)当一个就诊者梅毒血清检测结果阳性时,必须对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性接触史、既往梅毒诊断14与治疗史),然后再做出是否为隐性梅毒的诊断。 (5)为当一个就诊者梅毒血清检测阳性时,不能认为RPR或TRUST滴度高就是梅毒,而滴度低就不是梅毒。 不能以滴度高低作为判断是否为梅毒的标准。 (6)隐性梅毒的诊断,以诊断的现时时间进行判断。 如果一个就诊者过去有过疑似一期或二期梅毒的症状与体征,但在本次就诊时,经详细检查未发现任何症状与体征,不能诊断为一期或二期梅毒,而是按隐性梅毒进行诊断。 (7)隐性梅毒病例没有发病日期。 在填写发病日期时,填写标本采集日期。 (8)如果就诊病例无任何临床表现,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TP-ELISA检测结果为阳性,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RPR或TRUST检测结果为阴性,经血清稀释后再次检测仍为阴性。 此时,必须使用TPPA进行复检,如果TPPA检测为阴性,则可认为TP-ELISA检测为假阳性,可排除梅毒感染。 (9)经过母亲传播的梅毒,患儿无任何梅毒症状和体征,不应诊断为隐性梅毒,应诊断为胎传梅毒,按胎传梅毒病例报告。 关于隐性梅毒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应进行报告 (1)首次就诊于医疗机构的性病就诊者,在进行梅毒血清检测时,发现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RPR或TRUST检测结果为阳性,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TP-ELISA或TPPA检测结果也为阳性,经检查未发现有任何梅毒症状与体征,经询问病史既往无梅毒诊断与治疗史。 应报告为确诊病例。 (2)首次就诊于医疗机构的性病就诊者,在进行梅毒血清检测时,发现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TP-ELISA阳性,非梅毒螺15旋体抗原血清试验RPR或TRUST检测结果为阴性,经TPPA复核检测结果仍为阳性,经检查未发现有任何梅毒症状与体征,经询问病史有性接触史或配偶有梅毒病史,且既往无梅毒诊断与治疗史。 应报告为确诊病例。 (3)医疗机构的入住院病人、术前检查病人、孕产妇、婚检人群、其它相关检查等发现的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TP-ELISA)阳性者,经过转诊或会诊,做进一步检查,RPR或TRUST检测结果为阳性,TPPA检测结果也为阳性,经检查未发现有任何梅毒症状与体征,经询问病史有性接触史或配偶有梅毒病史(或性接触史不清楚,或配偶梅毒病史不清楚),且既往无梅毒诊断与治疗史。 应报告为确诊病例。 (4)医疗机构的入住院病人、术前检查病人、孕产妇、婚检人群、其它相关检查等发现的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TP-ELISA)阳性者,经过转诊或会诊,做进一步检查,RPR或TRUST检测结果为阴性,TPPA检测结果仍为阳性,经检查未发现有任何梅毒症状与体征,经询问病史有性接触史或配偶有梅毒病史(或性接触史不清楚,或配偶梅毒病史不清楚),且既往无梅毒诊断与治疗史。 应报告为确诊病例。 关于隐性梅毒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的病例不应报告 (1)既往有梅毒诊断与治疗史,本次检查发现梅毒血清检测结果阳性。 (2)医疗机构不具有梅毒诊断能力的医生,如非皮肤性病科室(如内科、外科、儿科、骨科、心血管科、神经科、眼科、肿瘤科等等)的医生,当其不具备梅毒诊断能力时,对入住院病人、术前检查病人、孕产妇、婚检人群、其它相关检查等发现的梅毒16血清试验阳性者(如TP-ELISA阳性),不应直接进行梅毒诊断与报告。 应通过转诊或会诊,即转诊到皮肤性病科或皮肤性病防治专业机构,或由皮肤性病专业医生进行会诊,做进一步检查,按照国家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后,再决定是否需要报告。 如为转诊,由接转诊医生诊断后报告;如为会诊,会诊诊断后,由原诊疗医生报告。 (3)血站或血液中心对献血人员进行梅毒血清检测时所发现的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因不具备诊断能力,不进行病例报告,应转介到性病诊治专业机构就诊,明确诊断后,由首诊医生报告。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咨询检测门诊、美沙酮治疗门诊或预防体检门诊所发现的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因不具备诊断能力,不进行病例报告,应转介到性病诊治专业机构就诊,明确诊断后,由首诊医生报告。 (5)检验检疫机构所发现的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因不具备诊断能力,不进行病例报告,应转介到性病诊治专业机构就诊,明确诊断后,由首诊医生报告。 (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的哨点监测时所发现的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因不具备诊断能力,不进行病例报告,应转介到性病诊治专业机构就诊,明确诊断后,由首诊医生报告。 (7)既往梅毒治疗者,在进行复诊与随访检测时,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 (8)既往梅毒治疗者,跨年度复诊与随访检测时,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 5、胎传梅毒胎传梅毒诊断条件17A病史生母为梅毒患者。 B.临床表现特征B1.有症状的早期胎传梅毒2岁以内发病,类似于二期梅毒表现。 B2.有症状的晚期胎传梅毒2岁以后发病,类似于三期梅毒表现。 B3.无症状的胎传梅毒无症状,无体征。 C.实验室检测C1.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阳性。 C2.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抗体滴度等于或高于母亲4倍及以上。 但低于该值并不排除胎传梅毒。 应取婴儿血进行检测,而不是脐带血。 C3.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 应取婴儿血进行检测,而不是脐带血。 C4.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19S-IgM抗体检测阳性。 应取婴儿血进行检测,而不是脐带血。 胎传梅毒诊断与报告病例分类 (1)确诊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符合诊断条件AB1C1C2C3。 ?符合诊断条件AB1C1。 ?符合诊断条件AB1C2C3。 ?符合诊断条件AB1C4。 ?符合诊断条件AB1C2C4。 ?符合诊断条件AB2C1C2C3。 ?符合诊断条件AB2C1。 18?符合诊断条件AB2C2C3。 ?符合诊断条件AB3C2C3。 ?符合诊断条件AB3C4。 ?符合诊断条件AB3C2C4。 (2)疑似病例?符合诊断条件AB1C2。 但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符合诊断条件AB2C2。 但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符合诊断条件AB3C2。 但无条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胎传梅毒诊断与报告注意事项 (1)胎传梅毒诊断与报告的病例中,病例分类只有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没有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病例。 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只能选择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中之一,不能选择两者,也不能选择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 传染病报告卡上的实验室诊断病例就是梅毒诊断标准中的确诊病例。 (2)在传染病报告卡上填报胎传梅毒时,应在“乙类传染病”栏目中的“淋病、梅毒(期、期、期、胎传、)隐性)”,“胎传”前面的“”中打“”。 不能在“梅毒”后面、“期”前面的“”中打“”。 否则会将胎传梅毒错误地填报成一期梅毒。 (3)胎传梅毒的诊断须结合生母梅毒感染情况、治疗情况、梅毒血清检测结果,婴儿的临床表现与梅毒血清检测结果,进行19综合判断。 为了明确诊断,常需要进行随访,随访检测时间为出生后0月、3月、6月、12月、18月。 (4)胎传梅毒不分期分类,凡通过母亲妊娠传播的儿童梅毒,均诊断和报告为胎传梅毒。 对于有症状的胎传梅毒,不能报告为二期、三期梅毒;对于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的胎传梅毒,不能报告为隐性梅毒。 (5)胎传梅毒必须明确诊断(包括确诊病例与疑似病例)后才能报告。 如果新生儿梅毒患病状况当时不能得到明确,则需要进行随访,直至18个月。 一般地,于母亲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抗体在出生6个月后逐渐消失,如果在出生后18个月患儿梅毒特异性抗体仍阳性,则可确诊为胎传梅毒。 (6)对于梅毒检测阳性的孕妇,所生新生儿必须接受梅毒血清检测,如果新生儿梅毒血清检测阳性,应根据诊断标准对其进行诊断,对于当时尚不能满足诊断条件或不足以排除诊断者,应进行随访。 如果新生儿梅毒血清检测结果阴性,也不能排除梅毒,必须随访3个月以上,如果随访梅毒血清检测结果仍为阴性,则可排除梅毒;如果梅毒血清发生阳转,则可诊断为胎传梅毒。 (7)不具备胎传梅毒诊断能力的产科医生在遇到可疑胎传梅毒患儿时,应进行转诊或会诊。 (8)不具备胎传梅毒诊断能力的儿科医生在遇到可疑胎传梅毒患儿时,应进行转诊或会诊。 关于胎传梅毒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的病例应进行报告 (1)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出现早期梅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即使其RPR或TRUST滴度未达到生母滴度的4倍,TPPA检测阳性,可确诊为胎传梅毒,按确诊病例报告。 20 (2)患儿2岁以后,出现晚期梅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即使其RPR或TRUST滴度未达到生母滴度的4倍,TPPA检测阳性,可确诊为胎传梅毒,按确诊病例报告。 (3)如果生母感染梅毒,其所生婴儿无任何临床表现,其RPR或TRUST滴度未达到生母滴度的4倍,经18个月随访检测TPPA阳性,可确诊为胎传梅毒,按确诊病例报告。 (4)对于已明确生母妊娠时感染早期梅毒且未进行治疗,其产后梅毒血清检测,RPR或TRUST阳性,滴度很高(18);检查其所生婴儿无临床表现,RPR或TRUST阳性,滴度也很高(18),但未达到生母滴度的4倍,TPPA检测阳性,应进行病例报告,报告为确诊病例。 (5)对于在分娩前生母梅毒血清抗体检测阳性,未经过治疗,其所生新生儿梅毒血清检测结果阴性,此时,尚不能排除新生儿梅毒感染,应进行随访,1月、3月、6月对婴儿再次进行梅毒血清检测,如果出现阳转,可确诊为胎传梅毒,按确诊病例报告。 (6)如果生母感染梅毒,其所生婴儿无任何临床表现,TPPA阳性,RPR或TRUST滴度未达到生母滴度4倍,经过3个月随访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可确诊为胎传梅毒,按确诊病例报告。 (7)生母梅毒血清检测,TPPA阳性(或TP-ELISA阳性),RPR或TRUST阳性,但滴度很低,在14以内,生母既往无梅毒诊断与治疗史;其所生新生儿梅毒血清检测TPPA阳性(或TP-ELISA阳性),RPR或TRUST阳性,但滴度很低,在14以内,新生儿无任何症状与体征。 不应立即进行病例报告,应对新生儿进行随访。 婴儿随访3-6个月后,梅毒血清检测RPR或TRUST滴度上升4倍及以上,可确诊为胎传梅毒,按确诊病例报21告。 关于胎传梅毒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的病例不应报告 (1)已在其它医疗机构明确诊断的胎传梅毒,到本医疗机构就诊被诊断的。 但对于到不报告性病疫情的医疗单位如私人诊所、民营医疗机构就诊者应除外。 (2)已明确诊断的胎传梅毒,在治疗后,进行复诊与随访检测的。 (3)已明确诊断的胎传梅毒,在治疗后,跨年度复诊与随访检测的。 (4)对于生母在妊娠前感染梅毒,且在妊娠前已经过规范治疗,经充分时间(如2年)随访复查,其RPR或TRUST已转阴,仅TPPA阳性,判为治愈;其所生婴儿无任何临床表现,但婴儿检测TPPA阳性(或TP-ELISA阳性),RPR或TRUST阴性,不应进行病例报告。 (5)生母有既往梅毒规范治疗史,生产后梅毒血清检测TPPA阳性,RPR或TRUST阳性,但滴度很低,在14以内;其所生新生儿梅毒血清检测TPPA阳性,RPR或TRUST阳性,但滴度很低,在14以内。 婴儿随访半年后,梅毒血清检测结果转阴,不应进行病例报告。 (6)生母梅毒血清检测,TPPA阳性(或TP-ELISA阳性),RPR或TRUST阳性,但滴度很低,在14以内,生母既往无梅毒诊断与治疗史;其所生新生儿梅毒血清检测TPPA阳性(或TP-ELISA阳性),RPR或TRUST阳性,但滴度很低,在14以内,新生儿无任何症状与体征。 不应立即进行病例报告,应对新生儿进行随访。 婴儿随访半年后,梅毒血清检测结果转阴,不22应进行病例报告。 (二)淋病淋病的诊断与报告根据卫生部卫生行业标准淋病诊断标准(WS268xx)进行。 医疗机构应常规开展淋球菌革兰染色涂片和淋球菌分离培养,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淋球菌核酸检测。 淋球菌血清抗体检测和快速法检测不能用于淋病诊断。 淋病诊断条件病史?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 ?新生儿的母亲有淋病史。 临床表现尿道脓性分泌物;女性宫颈粘液脓性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肛交者直肠粘液脓性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新生儿眼结膜脓性分泌物;其它部位淋病感染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测?男性尿道(或眼结膜)分泌物涂片阳性,即查到多形核白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 ?淋球菌培养阳性。 ?淋球菌核酸检测阳性。 淋病诊断与报告病例分类 (1)确诊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符合诊断条件男性淋病(淋菌性尿道炎)中的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中的尿道脓性分泌物中任一项。 ?符合诊断条件淋菌性直肠炎中的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中的直肠粘液脓性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23中淋球菌培养阳性或淋球菌核酸检测阳性。 ?符合诊断条件咽部淋球菌感染中的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中咽部淋球菌培养阳性或淋球菌核酸检测阳性。 ?符合诊断条件女性淋病(淋菌性宫颈炎)中的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中的宫颈粘液脓性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中宫颈淋球菌培养阳性或淋球菌核酸检测阳性。 ?符合诊断条件新儿生淋菌性眼结膜炎中新生儿的母亲有淋病史中的新生儿眼结膜脓性分泌物中任一项。 ?符合诊断条件其它部位淋病中的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中的其它部位淋病感染临床表现中淋球菌培养阳性或淋球菌核酸检测阳性。 (2)疑似病例?符合诊断条件中任一项中任一项,无条件开展实验室检测者。 淋病诊断与报告注意事项 (1)淋病诊断与报告的病例中,病例分类只有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没有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病例。 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只能选择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中之一,不能选择两者,也不能选择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 传染病报告卡上的实验室诊断病例就是淋病诊断标准中的确诊病例。 (2)在传染病报告卡上填报淋病时,应在“乙类传染病”24栏目中的“淋病、梅毒(期、期、期、胎传、)隐性)”,“淋病”前面的“”中打“”。 (3)当一个病人同时患有淋病和梅毒时,应填写2张传染病报告卡分别报告淋病与梅毒,不能错误地认为在“淋病”前面的“”中打“”同时代表淋病与梅毒病例。 (4)对于无症状的淋球菌感染病例无发病日期,在填写报告卡中“发病日期”栏目时,填写标本采集日期代替。 (5)许多女性淋球菌感染常无症状,妇科医生接诊女性就诊者时,当发现宫颈有分泌物时,应进行淋球菌检测,或进行转诊,以防止漏诊。 关于淋病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的病例应进行报告 (1)发病后,就诊于本医疗机构首次被诊断的。 (2)发病后,曾自行买药治疗或就诊于其它医疗机构但未被诊断,而首次在本医疗机构被诊断的。 (3)既往有淋病病史,但已经规范治疗治愈者;后又再次感染,即明确有新性接触史造成再次感染被诊断的。 (4)被诊断为其它部位的淋病,如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淋菌性咽炎、淋菌性直肠炎、男性淋菌性附睾炎与睾丸炎、女性淋菌性盆腔炎、淋菌性脑膜炎、播散性淋病等。 (5)符合淋球菌实验室检测结果,但无临床表现被新诊断为淋球菌感染的。 关于淋病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的病例不应报告 (1)发病后,在其它医疗机构就诊已诊断为淋病,到本医疗机构就诊再次被诊断的。 但对于患者到不报告性病疫情的医疗单位如私人诊所、民营医疗机构就诊应除外。 25 (2)被诊断后按规范治疗要求,进行复诊与随访检测的; (3)跨年度复诊与随访检测的。 (4)使用不符合实验室检测要求的试验(如淋球菌血清抗体检测、纸片法快速检测等),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三)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由“非淋菌性尿道炎”调整而来,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性病监测方案(试行)(xx年)诊断与报告。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为“其它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印制传染病报告卡时,可将该病种印制在“其它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目中。 医疗机构应常规开展衣原体抗原检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衣原体核酸检测。 衣原体血清抗体检测不能用于本病的诊断。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断条件病史?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 ?新生儿母亲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史。 临床表现?有症状表现男性为尿道炎、附睾炎等;女性为宫颈炎、盆腔炎等;肛门直肠部位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新生儿眼结膜分泌物等。 ?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微不易引起患者察觉。 实验室检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阳性。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阳性。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细胞培养阳性。 26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断与报告病例分类 (1)确诊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符合诊断条件中的有症状表现中的任一项。 ?符合诊断条件中的有症状表现中的任一项。 (2)病原携带者(无症状感染者)?符合诊断条件中的无症状表现中的任一项。 ?符合诊断条件中的无症状表现中的任一项。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诊断与报告注意事项 (1)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断与报告的病例中,病例分类只有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病原携带者,没有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阳性检测病例。 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只能选择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病原携带者中之一,不能选择两者,也不能选择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阳性检测。 传染病报告卡上的实验室诊断病例就是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断标准中的确诊病例。 (2)对于有症状表现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诊断和报告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对于无症状表现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诊断和报告为病原携带者。 (3)在传染病报告卡上填报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时,应在“其它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目中填写“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或在印好的病名前选择。 (4)对于无症状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无发病日期,在填写报告卡中“发病日期”栏目时,填写标本采集日期代替。 (5)许多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常无症状,妇科医生接诊女性就诊者时,当发现宫颈有分泌物时,应进行生殖道沙眼衣27原体感染实验室检测,或进行转诊,以防止漏诊。 关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的病例应进行报告 (1)发病后,就诊于本医疗机构首次被诊断的。 (2)发病后,曾自行买药治疗或就诊于其它医疗机构但未被诊断,而首次在本医疗机构被诊断的。 (3)既往有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史,但已经规范治疗治愈者;后又再次感染,即明确有新性接触史造成再次感染被诊断的。 (4)被诊断为其它部位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如新生儿衣原体性眼结膜炎、衣原体(非L 1、L 2、L3型)直肠炎、男性衣原体性附睾炎与睾丸炎、女性衣原体性盆腔炎等。 (5)符合衣原体实验室检测结果,但无临床表现被新诊断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 关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的病例不应报告 (1)发病后,在其它医疗机构就诊已诊断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到本医疗机构就诊再次被诊断的。 但对于患者到不报告性病疫情的医疗单位如私人诊所、民营医疗机构就诊应除外。 (2)被诊断后按规范治疗要求,进行复诊与随访检测的; (3)跨年度复诊与随访检测的。 (4)使用不符合实验室检测要求的试验(如衣原体血清抗体检测等),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四)尖锐湿疣根据卫生部卫生行业标准尖锐湿疣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8(WS235-xx)诊断与报告。 尖锐湿疣为“其它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印制传染病报告卡时,可将该病种印制在“其它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目中。 尖锐湿疣的诊断条件病史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 临床表现生殖器或肛周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赘生物损害。 实验室检测?疣体取材组织病理检查阳性。 ?疣体取材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尖锐湿疣诊断的关键点生殖器或肛周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赘生物损害。 尖锐湿疣诊断与报告病例分类 (1)确诊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符合诊断条件中的任一项。 ?符合诊断条件中的任一项。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诊断条件,未进行实验室检查。 ?符合诊断条件,未进行实验室检查。 尖锐湿疣的诊断与报告注意事项 (1)尖锐湿疣诊断与报告的病例中,病例分类只有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没有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病例。 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只能选择实验室诊断和临床诊断中之一,不能选择两者,也不能选择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 传染病报告卡上的实验室诊断病例就是尖锐湿疣诊29断标准中的确诊病例。 (2)在传染病报告卡上填报尖锐湿疣病例时,应在“其它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目中填写“尖锐湿疣”,或在印好的病名前选择。 (3)尖锐湿疣的诊断与报告一定要有肉眼可见的生殖器或肛周部位赘生物损害临床表现。 (4)一个尖锐湿疣病人只报告一次。 (5)对于无症状的HPV感染不报告。 关于尖锐湿疣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的病例应进行报告 (1)发病后,就诊于本医疗机构首次被诊断的。 (2)发病后,曾就诊于其它医疗机构但未被诊断,而首次在本医疗机构被诊断的。 (3)发病后,自行去除疣体,未到医疗机构就诊;疣体复发后,到本医疗机构就诊首次被诊断的。 关于尖锐湿疣病例报告,有以下情形的病例不应进行报告 (1)发病后,曾就诊于其它医疗机构已被诊断,到本医疗机构就诊诊断的。 但对于患者到不报告性病疫情的医疗单位如私人诊所、民营医疗机构就诊应除外。 (2)既往患尖锐湿疣在医疗机构治疗后,年度内复发的病例。 (3)既往患尖锐湿疣在医疗机构治疗后,跨年度复发的病例。 (4)使用不符合实验室检测要求的试验(如HPV血清抗体检测等),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但患者无任何尖锐湿疣临床表现。 (5)患者无任何尖锐湿疣临床表现,使用HPV核酸检查阳性者。 (五)生殖器疱疹30根据卫生部卫生行业标准生殖器疱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236-xx)进行诊断和报告。 生殖器疱疹为“其它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印制传染病报告卡时,可将该病种印制在“其它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