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学生公寓小区规划说明.doc_第1页
合肥大学生公寓小区规划说明.doc_第2页
合肥大学生公寓小区规划说明.doc_第3页
合肥大学生公寓小区规划说明.doc_第4页
合肥大学生公寓小区规划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合肥市城市概况一、 现状概况合肥市位于安徽省域中部,地处江淮之间。现辖三县四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和瑶海区。市域土地面积7266平方公里,人口448万,其中市区土地面积596平方公里,人口146万(户籍人口数);城市建成区面积14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52.9万人(含非农人口、暂住人口、近郊农业人口)。近年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412.4亿元, 较2001年提高13.1%。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10.5:49.3:40.2变为2002年的9.7:50.1:40.2, 表现为一次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在逐步提高。2001年,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由21位上升到18位。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11.05%。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4.77亿元,(其中市区158.55亿元);2001年我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总量的14.4%。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现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普通高校8所,2001年招生2.01万人, 在校学生5.89万人, 在校博士生、研究生6632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85所,在校学生8.03万人; 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不断取得科研和技术开发新成果,全市2001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9项,其中农业科技进步奖8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40项、达国内先进水平的10项。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1758件,授权专利519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道路已初步建成“二环九射”的城市道路框架;2001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8平方米; 城市供水方面, 已建成4座自来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85万立方米/日,人均生活用水量为311.8升/日; 合肥二电厂建成并投入运营, 大大提高了城乡供电保障能力; 城市环境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 先后建成了胜利广场、人民广场、和平广场、明珠广场、徽园;南淝河得到了综合整治;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城市燃气、公交、邮政、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开发区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到2001年,共完成30多平方公里的建设和土地出让,累计进区项目达到1000多个,完成总投资近300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近200亿元。此外,省市级开发区:龙岗工业区、桃花工业园区、双凤工业园区、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二、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概述根据省政府制定并颁布的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抓合肥、带全省”战略要求,市委、市政府及时制定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这就是:至2010年,全市GDP总量达1000亿元,占全省的15%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60%,城市常住人口达3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80平方公里左右。据此,市规划局于2002年组织编制了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12005年),并经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建设部和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期限是20012005年,确定合肥市仍然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到2005年,城市人口为200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近21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4.6平方米/人;城市结构布局采用“双核多中心”的结构形式:老城区仍为全市的商业、金融服务中心;同时在东区的花冲公园附近、北区在合瓦路中段,西南区在南七、新城区在明珠广场附近设立城市副中心,用以分解老城区的人流、物流,缓解老城区的交通和环境压力,方便各分区所在居民的生活;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及居住组团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第二章 区域经济分析一、 安徽与邻省经济发展对比 1安徽省经济总量处于周边7省的第6位;增长速度偏慢,从发展角度来看,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于第6位,增长速度位于第6位,仅高于江西省,低于第5位的湖北省42%;说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反之,也说明了发展潜力较大。3 .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来看,发达省份的二、三次产业都远远高于第一产业,江苏、浙江都在54倍之间;湖北、山东在43倍之间,而安徽仅在2倍以内,说明二、三次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加快二、三次产业的发展是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安徽与邻省经济发展对比(2001年)省份GDP(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安徽省3290.11754.161415.241120.718.61142.88.4江苏省9514.61088.354913.693512.5610.22869.010.2浙江省6700.00690.003440.002570.0010.52555.511.2江西省2173.84506.00784.84883.008.8736.38.3湖北省4662.28692.172313.661656.459.11975.210.4山东省9438.311359.494654.513424.3110.12834.911.4河南省5645.021234.002662.331748.699.11979.810.8 二、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经济发展对比1合肥市经济总量处于第7位,发展速度最快,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差距有进一步缩小的发展趋势,但差距仍然是非常明显的,合肥要在郑、汉、宁之间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中心,尚有较长的发展时期。 2地方财政收入高于郑州和南昌市,处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位于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2032元)排26个省会城市的第25位,仅高于西宁市,说明三农问题在我市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3同省域经济一样,合肥的二、三次产业相对第一产业与其它省会城市存在明显的差距,南昌市二、三次产业与一产的比值分别为:4.83和4.31;南京市最高分别为9.48和9.15;而我市分别为:4.63和3.91,说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主要经济对比(2001年)城市名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GDP增速%地方财政收 入(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 入(元)合肥市一产二产三产12.527.69164.66817363.438.09176.4149南京市115411.2112.6465.8884858.8557.6538.1济南市106712.159.61397.59565100440.9526.3南昌市485.612.121.30160.8620647.9231.2206.5杭州市156812.2104.3458.810896111798.5658.5武汉市134812.086.16685730385.0595.0668.0郑州市822.110.721.98386.5726643.7401.9376.5合 计6808.1平均11.83433.642719平均8129484.493200.713122.9 三、合肥市与其他省辖市经济发展对比1合肥市经济总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确立,但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1.05% (武汉为28.9%), 这说明合肥市首位度还不高,经济中心的地位还不稳定,尤其是马、芜、铜地区,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与合肥的竞争已经展开,该地区的发展对合肥形成了比较大的压力。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马鞍山市排第二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位于12位。总之,合肥与周边省会相比,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省内又不具有绝对优势,但合肥又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合肥应当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在进一步巩固省域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在更大区域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全省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单位:亿元城市名称国内生产总值 (现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比上年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实绩比上年增长%合肥市363.4412.538.09179.16146.19355.34164.6011.0芜湖市218.779.123.66114.6680.45194.1074.826.0蚌埠市171.658.040.5168.1862.9693.7076.077.5淮南市134.866.717.0663.8453.96106.4447.627.0淮北市107.388.117.5452.0837.7692.9934.747.9马鞍山市138.159.012.8581.8443.46155.4438.267.7铜陵市80.149.35.0544.9430.1594.7925.328.0安庆市264.145.362.07115.3286.75175.3595.547.8宣城市168.915.439.3963.8565.6780.7458.915.1六安市180.615.864.7857.2258.6178.6977.866.0池州市61.916.217.9521.5222.44163521.776.8黄山市88.299.019.4826.6642.1529.3730.488.5亳州市164.022.567.5639.7756.6938.6170.167.0阜阳市200.550.083.4349.1367.9969.88106.354.1滁州市265.404.164.88109.5690.96127.1369.195.5宿州市193.228.189.4541.8261.9542.1356.515.8巢湖市205.258.256.4579.6469.1673.6067.837.0全省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 续表 单位:亿元城市名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绩比上年增长%实绩比上年增长%实绩比上年增长%实绩比上年增长%合肥市142.548.949.2917.668176.720322.9芜湖市81.039.829.2912.660255.427513.5蚌埠市55.1720.323.8312.961598.620800.1淮南市34.421.214.454.948367.62139-2.1淮北市34.08-18.113.308.055885.222216.5马鞍山市34.7513.619.568.072434.927653.1铜陵市30.4121.08.817.661219.525263.7安庆市71.5711.225.17-1.358294.019136.0宣城市36.631.410.345.755848.423080.8六安市50.829.213.01-13.144614.816364.8池州市21.1222.54.695.452226.921785.1黄山市31.2924.17.508.360028.523344.2亳州市39.169.910.36-14.451787.819350.7阜阳市55.64-14.115.741.257694.31768-3.6滁州市51.175.116.05-6.159584.52114-5.6宿州市45.505.711.381.4464311.219246.8巢湖市69.737.211.748.652479.222094.3第三章 城市商业发展及网点建设现状一、 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商业网点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合肥市有各类商业网点数46537个,营业面积达357.9万平方米,万人拥有网点103.8个,全市人均营业面积0.79平方米,市区人均营业面积约2.4平方米,平均每个网点营业面积77平方米, 其中年营业额5000万元以上的批发市场26个,交易面积为87.95万平方米,平均每个批发市场交易面积3.38万平方米; 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店32个, 面积为40万平方米; 大型综合超市7个,营业面积为9.5万平方米; 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的餐饮店5个, 营业面积为4.99万平方米; 商业步行街两条, 营业面积为30.3万平方米。近年来,我市的商业及网点建设迅速发展,对促进城市建设,繁荣经济,加强流通,满足消费者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77亿元(其中,市区为158.55亿元), 同比增长12.3%, 完成商业增加值46.8亿元, 同比增长15%, 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1.3%; 占第三产业GDP的28.2%; 商业税收稳步提高,成为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商业从业人员达32.6万人,占劳动者总数的10.2%,仅次于制造业。但从整个第三产业来看:2000年,三产从业人员为66.9万, 高于二产的61.3万人。二、 城市商业业态和所有制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商业经营方式也日益丰富起来,一些新型的商业业态在城市迅速发展,过去的百货零售业一统天下的经营格局被打破,代之以的是大型超市、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在商海竞逐。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给传统的百货业以强大的冲击和压力,迫使百货业主不断地向现代商业经营方式、商业业态发展与渗透,以寻求企业生机;另一方面新兴商业业态的不断涌现也极大地推动了流通领域的发展,为搞活市场、促进生产与消费、繁荣经济、方便人们的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国有商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商业资本已通过拍卖、兼并、股份制改革、民营控股等形式,逐步从中小劣势企业退出,加上国内外大型商业企业(如北京华联、上海联华、台湾好又多、大润发、马来西亚百盛、法国家乐福等)纷纷登陆合肥市场,我市非公有制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内、外资共融,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商业格局。三、 现有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我市商业网点的分布随着城市建设重点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80年代,合肥城市建设以旧城改造为主,且多集中在老城区内并以长江路和金寨路沿线开发为主,因此,商业网点也多集中在老城区内,尤其是四牌楼、三孝口地区更为集中,并以长江路、金寨路沿线展开,这时期,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在老城区内的高度集中。到了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合肥市城市建设的重点由旧城改造转向新区开发,我市先后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站综合试验区,商业网点随着城市新区的建设逐渐向城市外围延伸、扩散。尤其是新站综合试验区,由于地理位置好,交通便捷,又处于城市对外交通的窗口地区,商业网点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此外,原有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南七、安医附院、三里庵、西七里塘、周谷堆等地的商业网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总体来看,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更趋向合理性,但老城区内商业网点无论是从发展规模还是水平,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城市的三级商业网点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肥市市区大型商业网点现状分布一览表类别单 位网点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营业面积备 注个%m2%m2%m2%百货类合肥市市区32100230294100.0568554100.0397988其中老城区175310108143.927282448.0北 区/东 区882510421621440037.7西南区7222499710.98133014.3/新城区/工业品市场类合肥市市区32100284378100.01244080100/营业面积1000m2其中老城区39.41749406.214618011.8/北 区/东 区2062.5108475728.197220078.1/西南区928.1158408155.712570010.1/新城区/农贸市场类合肥市市区70100592896100.0453561100.0/其中老城区68.6276504.7188164.1/北 区71014355724.26695414.8/东 区1825.713885523.413957430.8/西南区355027683446.721621747.7/新城区45.760001.0120002.6/超市类合肥市市区710095000营业面积5000m2其中老城区114.311000北 区114.38000东 区114.316000西南区451.160000新城区/四、商业的科技含量日趋提高 当前,科技在城市商业经营中的含量不断提高,大型商场和绝大多数超市都实现了PLS/MIS条形码,各种信用卡支付手段也广泛应用于商务领域,长江批发市场、百货大楼、周谷堆批发市场也都应用了电子商务。1999年由安徽新长江网络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通的“中国商务王牌网”,反映出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而且,市百货大楼、商之都、乐普生商厦、合肥百盛和周谷堆批发市场等都建立了网站,使企业整体形象得到了提升,竞争能力得到了加强,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五、我市商业在全省及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近年来,我市商业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2002年合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412.4亿元, 较2001年增长13.1%。2001年的总量位于全省17个省辖市的首位, 占省辖城市GDP总量的19.59%。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4.77亿元, 较2001年增长12.37%。2001年的总量位于全省的首位,占省辖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81%,是第二位城市的3.15倍。2002年全市完成商业增加值为46.8亿元,同比增长15%, 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1.3%; 占第三产业GDP的28.2%; 2002年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45元。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达288.11亿元,位于省辖市首位,2001年占省辖城市总量的20.35%。由此可见,我市城市商业无论是在本市还是在全省范围内,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都是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处于首要位置。 六、现有商业及网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市商业在加强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在保障供给、繁荣市场、促进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业及网点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型的商业业态不断涌现,商业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商业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商业通过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而进一步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标准来衡量我市的商业及网点建设,尚有较大差距和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肥市商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总量不够大 上海市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4551.15亿元, 第三产业达到了50.6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22.27亿元; 而合肥市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48.27亿元(市区为125.27亿元); 仅占上海市的8.6%。2001年宁波市市区(192km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5亿元, 而我市市区也只有140亿元(148 km2); 绝对数相差便有55亿元, 若再从城市建成区单位用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比较也有差距: 宁波是1.02亿元/平方公里; 合肥是0.94亿元/平方公里。再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41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是39.8亿元; 第二产业是206.7亿元; 第三产业为165.9亿元, 三次产业的比为:9.7:50.1:40.2, 这就说明合肥仍处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时代, 第三产业仍处于次要地位。如从商业增加值来看,2002年仅为46.8亿元,不足第三产业的1/3。这种发展水平与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要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2 商业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商业网点分布还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我市的商业体系尚处于不完善之中,城市三级商业网点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商业网点分布还不尽合理,合肥市作为区域性商业中心城市的地位亦未真正形成。在四牌楼一带虽然集中了一些大商场和大量的中小商店,但这些商店在经营业态、商品类别、档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导致同业竞争激烈。同时由于布点随意,缺乏规划和引导,致使小门面过多,餐饮和百货相互交织,从而作为城市商业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应有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城市新区和外围由于普遍缺少综合性的商业网点,如总体规划中的四个城市副中心均没有或没有完全实施,新区和老城外围的居民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不便的问题,如北区的居民要购买耐用消费品则必须到老城区内才能满足消费需求。3党政机关与商业中心交织加剧了老城区的交通压力在老城区特别是规划的市级商业中心内,省、市、区党政机关过多集中,其吸引的车流、人流,加剧了繁忙的商业中心交通压力,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机关的工作效率。 4农贸市场骑路经营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随着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我市陆续搬迁了桐城路、南陵路、滁州路、淠河路、白水坝等骑路农贸市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也为创建文明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这方面由于城市缺少必要的建设资金,加之历史欠帐较多,还有较多的骑路市场没有搬迁到合适的位置,它们仍然占据着城市道路和街巷,阻塞交通甚至阻塞消防通道。而且,市场搬迁的困难还越来越大,存在着合理服务半径与无地选址建设的尖锐矛盾,例如,郎溪路市场、五河路市场、六安路市场、九华山路市场、绩溪路市场、义仓巷市场、泗州路市场、大窑湾市场等占路市场。5居住区及社区商业网点配套不够、标准不高近年来,我市房地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很多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陆续兴建起来,这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城市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指出,由于这些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缺少必要的商业配套设施、或是商业配套设施的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不够,或多或少都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例如我市曾引以为荣的琥珀山庄居住小区,规划中分设南北两个菜市,由于没有形成合理规模和服务半径过大,导致蔬菜品种少、菜价高,最后菜市不能维持生存,现分别被一家超市和一个汽车修理厂所取代,该小区居民买菜南要到蜀山菜市场,北要到亳州路菜市,居民生活十分不便;再如可苑小区,原规划没有安排菜市场用地,居民生活相当不便,后物业管理部门根据居民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解决部分职工再就业,在住宅楼山墙之间辟一小型菜市场,其规模很小,菜价很高,同时也占用了小区内的消防通道,影响了小区的消防安全,也给创建文明小区增加新的障碍,该小区其它商业服务设施几乎没有配套,仅有的几家小买部也是自发形成,多为临时建筑或违法搭盖,这个问题在其它居住小区也同样存在着。6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忽视对城市商业气氛的营造,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商业的辐射能力。上世纪90年代,我市分别完成了绿都商城、淮河路整体改造工程,市级商业中心区的面貌得到了一定改观。但由于绿都商城和步行街规划建设中,单纯考虑通过提高建设密度和容积率增加建筑面积以获得短期经济利益,即没有站在城市发展历史进程和城市景观全局的立场和角度,精心营造传统商业和文化气氛,求得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和永久魅力;又没有站在消费者人本的角度,追求购物环境优美闲舒、购物行程便利通畅。商业气氛的缺乏和人文传统的丢失导致曾经很长时间淮河路商业步行街和直至今日绿都商场大部分商铺的的人气不旺和经营萧条。而我们返观宁波的天一购物广场,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仅17万平方米,广场中心拥有亚洲最大的水幕电影,人们美誉之谓“园林休闲式购物中心”。而同期开发的我省芜湖市的“中山路商业步行街”也因其空阔错致、滨湖畅通成为该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和吸引外地客人购物的魅力所在。此外,不分道路性质普遍沿路开店;大中型商业网点的停车场等设施配套不足;将沿街住宅非法改成商业网点等现象,在我市还较为常见。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产品的多少,人口的多少和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多少。产品越多可向市场提供的商品便越多;人口越多,消费需求便越多;可支配收入越多,人们的购买能力越强。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国内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相比较弱,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商业的发展。2长期以来,我市在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工作方面,一是缺乏对城市三级商业网点体系的科学和理性认识,不能明确提出针对性强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措施;二是权责不清,不能明确商业网点规划管理的职能部门,导致商业网点规划对现实商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指导性不强。3商业网点建设资金渠道狭隘,资金总量较小,没有充分发挥全社会建设商业网点的积极性和资金实力,运用市场化操作推动社会资金投入城市三级商业网点体系建设。1999年以前主要单纯靠行政性征收商业网点资金来建设群众生活必备的农贸市场等业态。4由于职能主体的不明确,同时规划的执行缺乏强制性措施,导致在居住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各部门放任开发商追求经营利润,原来规划中的必备商业业态用地被开发它用,或所配套面积较小,满足不了建成后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导致新的居住区出现新的骑路市场。第四章 城市商业发展及网点建设规划一、 城市商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1总体思路:依据合肥市千亿规划纲要和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城市商贸流通业,为实现合肥市千亿元规划目标;推动合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合肥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商业基础。近期按照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1-2005年的要求,从合肥市经济发展和商业网点建设的实际出发,合理控制总量,突出发展重点,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统一开放、外向度高、竞争有序的城市商业网点体系。2发展目标到2005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商业体系,将合肥市建设成为安徽省的商品集散中心,初步实现商业现代化。2010年,将合肥建设成为商贸流通业具有跨省域影响力的商业中心城市之一,三级商业中心体系更加完善,加快推进商业现代化进程。2010年,全市GDP1000亿元,第三产业GDP433亿元,预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002年为12.3%);2005年达到261亿元,2010年达到450亿元。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实现商品流转额年均增长9.6%,2005年达到610亿元,2010年达到1000亿元;商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 2005年达到66亿元,2010年达到15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5%。营业面积:参照同类城市的标准,并根据合肥市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2005年合肥市城区商业及市场营业面积总量控制宜在500万平方米以内;2010年宜控制在600-700万平方米之间。确定合肥市人均拥有商业营业面积为1.0至1.2平方米。3规划目标 依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按照城市结构和用地布局的要求,并结合现有商业网点的实际分布情况,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三级商业中心,建立城市商业网点框架体系,引导城市商业网点建设趋向分布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竞争有序、便民利民方向发展;同时对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和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重点商业设施进行选址定点控制,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二、 规划期限 商业网点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致。基于这一点,本规划期限确定为: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10年。本规划以近期为主。三、 规划范围(一) 空间范围 重点是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12005年)所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210平方公里,城市市区及郊县近城地区是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规划考虑的另一个层次范围。(二) 商业范围 依据安徽省城市商贸市场布局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省建设厅建规2002262号)文件精神,并根据合肥市商务局的要求,本次规划的业务范围是除城市旅游、饮服网点外的商业体系、商业街、农贸市场、物流园区及专业市场、超市及大型专业店五类。(三) 规模范围1 超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2 大型购物中心: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以上;3 大型专业店: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4 专业市场: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5 农贸市场:二环内的骑路市场。四、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经贸贸易200178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厅贸易200244号;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关于印发安徽省城市商贸市场布局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安徽省建设厅建规2001262号;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合肥市千亿规划纲要;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12005年);合肥市商业网点市场建设规划(19962010年)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商业网点布局指导意见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商业网点规划实施意见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地方标准商业分级设置规范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地方标准零售业态设置规范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城区现有市场调研报告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特色商业街调研报告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调研报告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五、 规划原则 1依据城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商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目标应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求得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合理、进一步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稳步发展,商业业态的发展也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相适应,根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2000美元时,是连锁超市诞生的时期;人均GDP达到20004000美元是便利店、时尚专卖店、专业店大量产生的时代;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上,则高级时尚品牌专卖店、奢侈品、艺术品专卖流行。商业网点布局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力求做到商业网点的布局与城市结构布局相协调;与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相一致;商业网点的数量、规模、业态类型要与城市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2商业网点规划要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相结合商业网点规划应充分考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同业竞争状况。对于商业竞争不够充分的地区应适当增加网点,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商业竞争相对充分的地区,新增大型商业网点应当采取慎重的态度;对于同业竞争十分激烈,经营难以维持的地区,新增大型商业网点应当进行严格控制。3商业网点规划同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结合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务必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而商业的发展特别是连锁零售业的发展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4商业网点规划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在商业网点建设中,应当注重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经营与专业经营相结合,根据不同商业区域的特点,确定不同业态类型的商业规模和数量。当前,要注意控制大型百货商场、商品批发市场的盲目发展,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和技术、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连锁超市等新型商业组织形式。在商业网点规划布局中,应当综合工业企业的改制、转产、开发进行统筹考虑,使商业网点规划能为经济结构调整做好服务。 5商业网点规划要与城市环境整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相结合商业网点的建设必须符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不具备卫生、环境和交通通畅要求的网点不应允许开业,要切实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6商业网点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利民便民原则,要通过商业网点规划,促进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和便利的生活环境。7坚持商业布局层次性的原则商业布局层次性,是从现代系统论出发的规划思路。不同层次的商业网点有不同的经营组合和服务对象,这在总体上适应了社会多层次、不同空间领域消费活动的需要。8商业网点规划要充分结合城市的招商引资情况统一考虑,要为招商引资做好服务。六、 规划布局(一) 商业网点体系布局规划商业体系规划由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居住区级商业中心构成,它是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主要框架,对城市商业网点建设起着重要的引导、控制作用。1市级商业中心规划布置于老城区及其东侧,以长江路为轴,呈带状分布,东西以明光路和环城路为界;南北以红星路、安庆路和寿春路为界的较大区域里,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与总体规划确定的市级商业金融服务中心相一致;其功能是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的综合性的优质服务,商业业态以购物中心、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等为主;商品品种齐全,能够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足购好的需求;另一方面它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文化娱乐、金融、邮政、信息、旅游等方面的服务。今后,市级商业中心应注重在综合性、优质服务方面进一步提高,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对中小商店进行整合改造,以提高服务品质来提高综合效益。市级商业中心向外延伸,可有效解决老城区容量过大的问题,对于缓解老城的交通、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市级商业中心的建设将以三孝口、四牌楼和工人文化宫为重点,尤其是工人文化宫地区应重点控制,这里滨水又处于老城外,环境、交通都优于老城,应重点规划和建设以便更好地体现合肥城市特色。2区级商业中心是城市中一个区域内的商业中心,我市确定其服务人口约20万人。其主要功能是就近为区域内居民提供商业服务,对分流市级商业中心的部分职能,缓解老城区交通、环境压力,推动商业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级商业中心规划宜控制在0.5平方公里左右,商业建筑面积宜在10万平方米以上,商业门类、品种较为齐全,商业设施比较先进、购物环境较好;商业业态以大中型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为主。根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商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规划共布置8个区级商业中心,一类是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副中心地区,有5个中心:东区区级商业中心(花冲公园附近);北区区级商业中心(公交四保场附近);西南区区级商业中心(南七里站附近);西区区级商业中心(井岗镇附近);大学城区级商业中心;另一类是根据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城市功能需要增设的3个中心:政务文化新区区级商业中心;东南区区级商业中心(葛大店附近);新站区级商业中心。3居住区级(社区)商业中心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居住区的常住人口,服务人口约5万人,以经营中低档的日常消费品为主。商业业态以小型超市、便利店、菜场、餐饮店为主体,同时配有一定规模的服务网点,其经营规模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执行。用地面积每千人60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千人700910平方米;营业面积不低于2万平方米。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主要根据现有商业网点的发展水平和近期规划的居住用地布局情况而定,规划共有25处,其分布如下:庐阳区:共有4处:亳州路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现有亳州商城、庐阳区社区服务中心、钢铁大楼、亳州路菜市等为基础,逐步进行更新改造,适当发展专业、专卖店、餐饮等业态,使之在规模和服务品质上能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双岗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现有商业设施为基础,适度扩大规模、提高服务品质。规划将五河路骑路菜市场迁至遣送站附近,荣事达大道以西一部分居民买菜分流到白水坝菜市。杏林小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阜阳北路菜场为中心,结合合瓦路两侧的改造,周边再发展一定规模的超市,日用百货等商业服务设施。四里河路东侧,森林城地区可结合大杨镇的开发建设,配套建设一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其它地区可由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予以覆盖。瑶海区:共有6处: 七里塘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七里塘镇、张洼路东侧,随着新站综合试验区的发展逐步配套建设。三里街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临淮路两侧,可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建立。铜陵路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东侧,狄港路与铜陵路之间。站塘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旌德路北端,服务于长江东路以北、二环以外居民。钢北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耐火材料厂附近,服务于长江东路以南、二环以外、淮南路以北居民。化工厂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郎溪路南端东侧,服务于合裕路沿线的居民。包河区:共有7处:周谷堆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周谷堆批发市场为依托,逐渐沿淝河路向南扩展,适度增加为本地居民服务的商业业态和服务功能。九华山路居住区级商业中心。迁移马路菜市,修通九华山路,使之成为一条居住区级的商业街。卫岗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卫岗菜市、合家福卫岗连锁超市为依托,逐步健全功能。曙光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现有曙光商厦为依托,迁建改造现有金寨路菜市场(位于传染病院北侧),开通绩溪路,建成一条商业街。姚公庙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金寨路东侧,祁门路两侧,主要服务于金寨路东侧一带的居民。黄山公园东侧,可结合本地区的开发配套建设一居住区商业中心。马鞍山南路居住区商业中心。可依托现有合家福超市,逐步完善配套建设,健全服务功能,满足这一地区居民迅速增加的需要。蜀山区:共有8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