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1引言3 1 1共聚合及其共聚物的概念由一种单体进行的聚合 称为均聚 产物称为均聚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共同参与的聚合反应 称为共聚合 产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单元 称为共聚物 本章讨论的共聚合仅限于连锁聚合反应 缩聚反应中通常也涉及两种单体的聚合 如涤纶树脂 尼龙等的聚合 但不属于本章所讨论的共聚反应的范畴 对共聚合反应的理论研究 主要限于二元共聚 已相当成熟 三元以上的共聚合 研究的重点是实际应用 理论处理十分复杂 本章主要讨论自由基共聚合 2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1 2共聚物的类型和命名3 1 2 1共聚物的类型根据共聚物中不同单体单元的排列方式 可构成不同类型的共聚物 以两元共聚物为例 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 无规共聚物两种单体单元M1 M2无规排列 且M1和M2的连续单元数较少 从1 几十不等 由自由基共聚得到的多为此类产物 如Vc VAc共聚物 3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2 交替共聚物两种单体单元M1 M2严格交替排列 实际上 这可看成无规共聚物的一种特例 如苯乙烯 马来酸酐共聚物是这类产物的代表 也可由自由基共聚得到 4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嵌段共聚物由较长的M1链段和较长的M2链段构成的大分子 每个链段的长度为几百个单体单元以上 由一段M1链段与一段M2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 称为AB型嵌段共聚物 如苯乙烯 丁二烯 SB 嵌段共聚物 由两段M1链段与一段M2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 称为ABA型嵌段共聚物 如苯乙烯 丁二烯 苯乙烯 SBS 嵌段共聚物 由n段M1链段与n段M2链段交替构成的嵌段共聚物 称为 AB n型嵌段共聚物 5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4 接枝共聚物主链由M1单元构成 支链由M2单元构成 如ABS树脂 SB为主链 A为支链 亦可AB为主链 S为支链 嵌段和接枝共聚物均不能通过本章讨论的共聚反应制得 另行讨论 6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1 2 2共聚物的命名 1 将两种或多种单体名称之间用短划线相连 并在前面冠以 聚 字 如聚苯乙烯 马来酸酐 2 将两种或多种单体名称之间用短划线相连 然后再后面加上 共聚物 如苯乙烯 马来酸酐共聚物 3 需要指出是无规 嵌段 接枝等共聚物时 则在 共聚物 前加上文字说明 如丁二烯 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在英文名称中 常以在单体名称间嵌入 co alt b g 等符号 分别表示无规 交替 嵌段 接枝 如苯乙烯 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polystyrene b butadiene 7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4 在无规共聚物的名称中 前一单体为主单体 后一单体为次单体 嵌段共聚物中 前后单体代表单体聚合的顺序 接枝共聚物中 前一单体为主单体 后一单体为次单体 8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1 3研究共聚合的意义 1 改性均聚物数量有限 共聚后 可改变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能 扩大应用范围 是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改性方法 举例 乙烯和丙烯都是塑料 将乙烯和丙烯共聚合 得到的是乙丙橡胶 聚苯乙烯是一种脆性材料 将其与丙烯腈共聚 可得到优良的抗冲性 耐热性 耐油性和耐化学腐蚀性的材料 将丁二烯与苯乙烯无规共聚 可得到丁苯橡胶 而进行嵌段共聚 则得到SBS热塑性弹性体 9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2 增加聚合物品种某些单体不能均聚 但能与其他单体共聚 从而增加了聚合物的品种 例如马来酸酐是1 2取代单体 不能均聚 但与苯乙烯或醋酸乙烯能很好共聚 是优良的织物处理剂和悬浮聚合分散剂 1 2 二苯乙烯也不能均聚 但能与马来酸酐共聚 产物严格交替 3 理论研究共聚合反应可用于研究单体 自由基 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活性 了解单体活性与聚合物结构之间的关系 10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二元共聚物的组成与分布3 2 1共聚组成的特点两种单体进行共聚时 由于化学结构不同 反应活性存在差异 因此往往可观察到以下现象 1 两种单体各自都容易均聚 但不易共聚 如苯乙烯和醋酸乙烯都容易均聚 但不易共聚 2 一种单体不能均聚 但能与另一种单体共聚 如马来酸酐不能均聚 但能与苯乙烯共聚 两种单体都不能均聚 但能共聚 如1 2 二苯乙烯与马来酸酐都不能均聚 但能共聚 11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两种能互相共聚的单体 进入共聚物的速率可能不同 因此产物的组成与原料单体的组成并不相同 如Vc和VAc共聚时 起始配比中Vc含量为85 而起始共聚物中的Vc含量达到91 表明Vc的活性较大 容易进入共聚物 上述现象的存在 使得共聚过程中先后生成的共聚物的组成并不一致 有些体系后期甚至有均聚物产生 因此存在共聚物的组成分布问题 本节讨论瞬时组成 平均组成和组成分布等 12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 2共聚物的组成方程自由基共聚合反应的基元反应与均聚相同 也可分为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三个阶段 二元共聚涉及两种单体 因此有两种链引发 四种链增长和三种链转移 在上述反应机理的描述中 实际上已经引入了两个假定 假定一 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 假定二 链自由基的活性只取决于末端单体单元的结构 与前末端单元的结构无关 如果没有假定二 链增长反应就不止四个 而是八个甚至更多 13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返回 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 14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在推导共聚组成方程时 还需引入三个假定 假定三 聚合反应是不可逆的 无解聚反应 假定四 共聚物的聚合度很大 单体主要消耗在链增长反应过程中 而消耗在链引发中的单体数可忽略不计 Rp Ri 假定五 聚合过程为稳态反应 即体系中总自由基浓度及两种自由基浓度都保持不变 15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根据假定四 单体M1和M2的消耗速率分别为 链增长过程中消耗的单体都进入了共聚物中 因此某一瞬间单体消耗之比 就等于两种单体的聚合速率之比 也就是某一瞬间共聚物中两种单体单元数量之比 3 1 3 2 3 3 16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根据假定五 有因为自由基总浓度不变 即 3 4 3 5 3 6 3 7 17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因此从式 3 5 和式 3 5 可得到以下关系式 代入式 3 3 中 并整理 得到 3 8 3 9 3 10 18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令k11 k12 r1 k22 k21 r2 则 式中r1和r2称为竞聚率 表征两种单体的相对活性 式 3 11 即为共聚组成方程 反映了两种原料单体的浓度与瞬间形成的共聚物组成间关系 也可用摩尔分数来表达共聚方程 令f1代表某一瞬间单体M1占单体混合物的摩尔分数 f2代表M2占单体混合物的摩尔分数 F1代表同一瞬间单元M1在共聚物中的摩尔分数 F2代表单元M2在共聚物中的摩尔分数 3 11 19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12 3 13 将式 3 11 3 12 3 13 合并并整理 可得到以摩尔分数表示的共聚物组成方程 3 14 20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式 3 11 和 3 14 是等同的 前者一般用于科学研究中 后者用于工程技术方面 它们还可变换成以质量分数表达的形式 用W1和W2表示某一瞬间原料混合物中单体M1和M2的质量分数 m1和m2为M1和M2的相对分子质量 则有 其中 3 15 21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令 代表某一瞬间所形成的共聚物中M1单元的质量分数 将上式与式 3 15 合并 可得用聚合物中M1单元质量分数表示的共聚组成方程 3 16 3 17 22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 3共聚物组成曲线3 2 3 1竞聚率的意义竞聚率是单体自身增长 均聚 和交叉增长 共聚 的速率常数的比值 因此 r1 0 表示k11 0 活性端基只能加上一种单体 不能自聚 r1 1 表示k11 k22 活性端基加上两种单体的难易程度相同 r1 1 表示活性端基有利于加上同种单体 r1 1 表示活性端基更有利于加上异种单体 r1 表示活性端基只能加上同种单体 不能共聚 23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 3 2理想共聚 r1r2 1 当r1r2 1时 式 3 3 可简化成上式表明 共聚物中两种单元的摩尔比是原料中两种单体摩尔比的r1倍 其曲线图形如图3 1所示 公式和图形类似于理想气体 因此得名 典型例子 60 下丁二烯 苯乙烯体系 r1 1 39 r2 0 78 r1r2 1 0842 偏二氯乙烯 氯乙烯体系 r1 3 2 r2 0 3 r1r2 0 96 3 18 24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极端的情况 r1 r2 1 即两种自由基进行均聚和共聚的几率相同 因此 不论单体组成和转化率如何 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完全相同 共聚物组成曲线为一对角线 因此称为理想恒比共聚 典型例子 四氟乙烯 三氟氯乙烯体系 甲基丙烯酸甲酯 偏二氯乙烯体系 离子型共聚一般具有理想共聚的特征 3 19 3 20 或 25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图3 1理想共聚组成曲线 曲线上数字为r1 26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 3 3r1 1 r2 1的非理想共聚在这种情况下 两种链自由基都有利于与单体M1反应 因此F1总是大于f1 共聚曲线如图3 1中曲线2 反过来 r1 1 r2 1的情况是类似的 只是曲线处于对角线下方 如图3 2中曲线1 该类例子很多 如丁二烯 苯乙烯体系 r1 1 35 r2 0 58 50 氯乙烯 醋酸乙烯酯体系 r1 1 68 r2 0 23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甲酯体系 r1 1 91 r2 0 5 27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苯乙烯 醋酸乙烯酯体系也属此类 r1 55 r2 0 01 但因r1 1 r2 1 故实际上聚合前期得到的聚合物中主要是苯乙烯单元 而后期的聚合物中主要是醋酸乙烯酯单元 产物几乎是两种均聚物的混合物 图3 2非理想共聚组成曲线氯乙烯 醋酸乙烯酯体系苯乙烯 醋酸乙烯酯体系 28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 3 4r1 1 r2 1的有恒比点共聚这种情况表示两种链自由基与异种单体共聚的倾向大于均聚 其组成曲线于对角线有一交点 如图3 3所示 在交点处 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相同 即F1 f1 该点称为共聚恒比点 将F1 f1关系代入 3 11 或 3 14 可得出恒比点的条件 当r1 r2时 F1 1 2 交点在对角线中间 而r1 r2时 交点不在对角线中间 或 3 21 3 22 29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r1 r2的例子 丙烯腈 丙烯酸甲酯 r1 0 83 r2 0 84 甲基丙烯腈 甲基丙烯酸甲酯 r1 0 65 r2 0 67 r1 r2的例子 苯乙烯 丙烯腈 r1 0 41 r2 0 04 丁二烯 丙烯腈 r1 0 3 r2 0 02 等 图3 3有恒比点共聚组成曲线 30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 3 5交替共聚 r1 r2 0 如前所述 r1 1 r2 1表示两种链自由基都倾向于与异种单体共聚 若r1和r2比 1 小得越多 或者说越接近于0 则共聚倾向越大 曲线越趋于水平 见图3 4 极限的情况是r1 r2 0 将这一条件代入3 11 得 这是无论单体的组成如何 产物中两种单体单元严格交替 严格交替共聚物的例子不多 1 2 二苯乙烯 马来酸酐体系 马来酸酐 醋酸 2 氯烯丙基酯等属此类 或 31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更普遍的情况是r1 0 r2 0 这时式 3 11 可转变为 当体系中M2过量很多 M2 M1 则 因此只有在M2过量很多的情况下才能得到交替共聚物 当M2消耗完后 聚合反应即告结束 苯乙烯 马来酸酐体系在60 时的共聚属于此类 r1 0 01 r2 0 3 23 32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图3 4交替共聚组成曲线 曲线上数字为r1 r2 33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 3 6r1 1 r2 1的 嵌段共聚 在这种情况下 两种链自由基都有利于与同种单体反应 因此理论上可形成嵌段共聚物 链段的长度取决于r1 r2的数值大小 实践发现 一般情况下M1和M2的链段都不长 因此用这种方法难以得到有价值的嵌段共聚物 r1 1 r2 1共聚的组成曲线也有恒比点 但曲线形状与r1 1 r2 1时的共聚组成曲线相反 这类共聚的例子很少 苯乙烯 异戊二烯体系 r1 1 38 r2 2 05 34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 4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3 2 4 1转化率对共聚物组成的影响当两种单体共聚时 由于单体和自由基活性的不同 竟聚率不同 除了恒比共聚和在恒比点时的共聚外 共聚物组成不可能等于单体组成 两者都随转化率的变化而变化 在r1 1 r2 1的情况 瞬时组成如图3 5中曲线1所示 设起始单体组成为f10 则对应的瞬时共聚物组成为F10 显然 F10 f10 这就使得残留的单体组成f1逐步递减 导致共聚物组成F1也逐步递减 结果 M1先消耗尽 最终产品可能出现部分M2的均聚物 35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在r1 1 r2 1的情况 共聚曲线如图3 5中曲线2所示 当起始单体组成f10低于恒比点组成时 共聚组成曲线处于对角线的上方 因此共聚物组成的变化与r1 1 r2 1的情况 也是随转化率的上升 f1和F1都递减 当起始单体组成f10大于恒比点组成时 共聚组成曲线处于对角线的下方 形成的共聚物组成F1将小于单体组成f1 结果随转化率上升 f1和F1都递增 当起始单体组成f10等于恒比点组成时 共聚物组成等于单体组成 不随转化率上升而变化 36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图3 5共聚物瞬时组成的变化1 r1 1 r2 1 2 r1 1 r2 1 返回 37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 4 2共聚物组成 转化率曲线设某二元共聚体系中有M1和M2两种单体 总浓度为 M M1的摩尔分数为f1 形成的共聚物中M1的比例大于原料中的比例 即F1 f1 当有dM摩尔的单体进行了共聚 相应生成的共聚物也为dM摩尔 共聚物中含有F1dM的M1单体 这时 单体组成由f1变成f1 df1 而残余的单体量变为 M dM f1 df1 根据物料平衡运算可得如下关系 3 24 38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整理 并略去dMdf1双重无穷小量 得到 令转化率C为已共聚的单体 M0 M 占起始单体量M0的分率 即 积分得 3 25 3 26 3 27 3 28 39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将式 3 28 代入 3 26 得 将式 3 14 与 3 29 合并并积分 即可得到f1与转化率的关系 3 29 3 30 其中 40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根据式 3 30 可从f1求得转化率C 并从 3 14 求得F1 从而可建立起F1 C关系 上述关系只适合于低转化率 5 10 转化率较高时偏差较大 应采用图解积分或数值积分的方法 根据转化率数值可求得共聚物平均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 式 3 13 3 30 和 3 31 在指导聚合物生产过程中十分有用 3 31 41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 4 3控制共聚物组成的方法 1 补加活泼单体由于共聚时活性较大的单体先消耗 因此在聚合过程中陆续补加活性较大的单体 以保持体系中单体组成基本恒定 补加方法可以是连续补加和分段补加 2 控制转化率由图3 6可见 在不同f1值时 转化率较低时 F1变化都不大 因此控制较低的转化率 可制备组成基本恒定的共聚物 如欲制备苯乙烯含量为52 由图中可见 当单体组成为f1 0 4 控制转化率为60 以下即可得到组成恒定的共聚物 42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图3 6苯乙烯 反丁烯二酸二乙酯共聚物瞬时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 r1 0 30 r2 0 07f10值 1 0 202 0 403 0 504 0 605 0 806 0 57 43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控制转化率 补加单体法如果将控制转化率和补加单体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则效果更好 先将起始组成为f10的原料单体聚合至一定转化率 然后补加部分单体 使单体组成恢复至f10 在进行聚合 到一定转化率时在补加单体 如此反复进行 直至活性较小的单体全部消耗完 即可得到组成始终为F1的共聚物 基本原则 低转化率 恒定单体组成 44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 5共聚物链段的序列分布无规共聚物除了具有分子量多分散性外 还具有组成的多分散性 在同一个大分子中 M1和M2连中单元的排列是不规则的 存在链段分布问题 更进一步说 不同大分子之间的链段分布也是不同的 例如 有一理想共聚体系 r1 5 r2 0 2 r1r2 1 当 M1 M2 1时 d M1 d M2 5 但这并不表示共聚物完全是由5个M1单元组成的链段 5M1段 和1个M2单元组成的链段 1M2段 交替构成 只是表示在共聚物中M1单元数和M2单元数的相对比例为5 1而已 实际上 1M1段 2M1段 3M1段 4M1段 xM1段都可能存在 按一定几率排列 45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1M1段 2M1段 3M1段 xM1段也称为1M1序列 2M1序列 3M1序列 xM1序列 共聚物各种序列的比例就是序列分布 共聚物的链段序列分布类似于高分子的分子量分布 因此可用类似的方法导出 链自由基M1 与单体M1和M2的加成是一对竞争反应 46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形成M1M1 和M1M2 的几率分别定义为 同理 形成M2M2 和M2M1 的几率分别定义为 3 32 3 33 3 34 3 35 47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若要形成xM1序列 则必须在M2M1 上连续加上 x 1 个M1但愿 即 可见 xM1序列是由 x 1 次M1 与M1的反应和1次M1 与M2的反应构成的 所以形成xM1序列的几率为 3 36 48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同理 形成xM2序列的几率为 上两式中代表xM1和xM2序列的数量 代表M1序列和M2序列的总数 式 3 36 和 3 37 称为数量连段序列分布函数 形式上与分子量数量分布函数极为相像 3 37 49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xM1序列的数均长度也可参照数均聚合度的关系式求得 由式 3 38 3 39 可求得上述r1 5 r2 0 2 M1 M2 1的例子中 3 38 3 39 50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从式 3 36 和 3 38 可求出xM1序列中的M1单元占M1单元总数的比例 该式与聚合度质量分布函数相似 从该式可以计算 在上述例子中 1M1序列中M1单元占M1总单元数的2 78 2M1序列占4 6 5M1序列和6M1序列的比例最大 各占6 67 见教材p82表3 2 3 40 51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2 6共聚组成方程的偏差推导共聚组成方程时 有两个重要的假定 前末端单元对自由基活性没有影响 增长反应不可逆 前末端问题部分单体前末端对自由基活性有影响 如苯乙烯 反丁烯二腈体系 苯乙烯 丙烯腈体系等 当存在前末端效应时 聚合过程有八个增长反应 四个竞聚率 解聚问题部分单体的聚合上限温度较低 解聚不可忽略 如有 苯乙烯参与的共聚 52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3多元共聚多元共聚是指三种及其以上单体的共聚 多元共聚在工业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腈纶的制备常采用丙烯腈 丙烯酸甲酯 衣糠酸三元共聚 其中丙烯酸甲酯提高产物的加工性 第三单体衣糠酸可改善产物的染色性 乙烯 丙烯共聚物是一种热塑性弹性体 力学性能不够好 加入少量第三单体 如甲叉将冰片烯 乙叉将冰片烯 双环戊二烯等参与共聚 产物变为可硫化的三元乙丙橡胶 力学性能大大提高 扩大了应用范围 53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氯乙烯 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常用作涂料和粘合剂等 用马来酸酐作为第三单体共聚 可提高其对基材的粘结性 甲基 丙烯酸酯 苯乙烯 甲基 丙烯酸等原材进行的多元共聚产物 在建筑涂料 粘合剂 纺织助剂等方面均有广泛用途 其中不乏四元以至更多单体的乳液共聚 以调节产物的性能 甲基 丙烯酸的作用是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对基层的粘结性 ABS 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 是兼有无规共聚和接枝共聚的三元共聚产物 不同的组合可导致不同的性能 因此有多种品种 54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三元共聚涉及三种引发反应 九种增长反应和六种终止反应 存在六个竞聚率 组成方程推导十分复杂 采用不同的假定可得到不同的组成方程 参见教材p85 87 四元及其以上的共聚体系更为复杂 一般不作动力学理论研究 主要限于工业应用 常见的多元共聚以两种单体为主 确定主要性能 其他单体则主要用于特殊改性 55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4竞聚率的测定和影响因素3 4 1竞聚率的测定略3 4 1影响竞聚率的因素3 4 1温度的影响竞聚率由两个速率常数构成 因此也可用Arrhenius方程来讨论温度对其的影响 根据定义 3 41 56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对式 3 41 求对数并求导 可得 若r1 1 表示k11 k12 即E11 E12 式 3 41 右边为正值 温度上升 r1也上升 趋于1 若r1 1 表示k11 k12 即E11 E12 式 3 41 右边为负值 温度上升 r1下降 也趋于1 总的结果 温度上升 r1r21 共聚反应向理想共聚方向发展 3 41 57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由于各种烯类单体的增长活化能相差不大 21 34kJ mol E11 E12数值很小 因此温度对竞聚率的影响度不大 3 4 2压力的影响在化学反应中 增加压力与提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方向是一致的 因此在共聚反应中 升高压力 共聚反应也向理想共聚方向发展 但压力对竞聚率的影响作用也不大 例如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腈在0 1NPa 10MPa 100MPa压力下共聚 r1r2值分别为0 16 0 54 0 91 58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4 3溶剂的影响溶剂对自由基共聚的竞聚率一般没有影响 近年来发现溶剂的极性对竞聚率略有影响 但尚无规律 在离子型聚合中 溶剂将影响聚合离子对的松紧程度 因此对聚合速率和竞聚率有较大影响 3 4 4影响竞聚率的其他因素酸类单体在不同的介质中共聚时 由于离解度不同而使竞聚率会有变化 某些盐类也会影响某些单体的竞聚率 但规律性不强 原因也不甚明了 59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5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3 5 1单体和自由基活性的概念单体或自由基与其它各种自由基或单体反应的能力 称为单体或自由基的活性 均聚反应的速率常数不能用于比较单体或自由基的活性 例如苯乙烯均聚的kp 145L mol 1 s 1 而醋酸乙烯酯的kp 2300L mol 1 s 1 但这并不表示醋酸乙烯酯及其单体的活性大于苯乙烯 因为均聚过程中 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都只与自身的自由基进行共聚 因此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 事实上 苯乙烯的活性大于醋酸乙烯酯 而它们的自由基的活性正好相反 60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两种单体或两种自由基的活性只有与同种自由基或单体反应才能比较 竞聚率可以用以判别单体或自由基的相对活性 3 5 2单体的相对活性竞聚率的倒数1 r1 k12 k11 代表某一自由基与其它单体反应和与自身单体反应的速率常数之比 因此可用于比较两种单体的活性 例如 教材p91表3 7中各列数据为不同单体对同种自由基反应的相对活性 各列数据自上而下依次递减 表明单体自上而下活性减小 规律基本相同 61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5 3自由基的相对活性直接采用r12数据 可同时比较单体和自由基的相对活性 教材p92表3 8为各种单体与各种自由基反应的r12值 从表中可见 各列数据自上而下依次递减 各行数据从左到右逐步递增 表明单体自上而下活性减小 自由基从左到右活性增加 不难看出 苯乙烯的活性为醋酸乙烯酯活性的50 100倍 而醋酸乙烯酯自由基的活性则是苯乙烯自由基的100 1000倍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醋酸乙烯酯的聚合速率远远大于苯乙烯 62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5 4影响单体和自由基活性的因素不同烯类单体之间的差别在于取代基的不同 取代基的影响无非为共轭效应 极性效应和位阻效应三方面 3 5 4 1共轭效应对单体和自由基活性的影响共轭效应使得乙烯基单体中双键上的电子云分散 双键容易打开 因此使活性增大 共轭效应越强烈 活性越大 苯乙烯中的苯环与双键有强烈的共轭作用 因此活泼性较大 而醋酸乙烯酯中乙酰氧基上的未共用电子对与双键之间只有微弱的共轭作用 因此单体活性较小 63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形成自由基后 共轭效应同样使自由基的电子云分散 自由基稳定性增加 活性降低 共轭效应越强烈 自由基就越稳定 活性越低 故苯乙烯自由基活性小于醋酸乙烯酯自由基 稳定的单体与稳定的自由基不易共聚 因此苯乙烯与醋酸乙烯酯不易共聚 3 5 4 2极性效应对单体和自由基活性的影响在表3 7和3 8中 某些单体有反常现象 如丙烯腈单体和自由基活性比正常顺序要大一些 这是由于极性效应引起的 64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推电子取代基使烯烃的双键带部分负电性 如烷基 烷氧基 苯基 乙烯基等 吸电子取代基则使双键带部分正电性 如氰基 羧基 酯基 酸酐基等 双键带负电性的单体与双键带正电性的单体易于共聚 并有交替共聚的倾向 参见教材p93表3 9 极性效应使单体和自由基活性增大的原因可能是单体间发生电荷转移或形成络合物 降低了反应活化能之故 详细机理尚不十分明了 苯乙烯 丁二烯含有推电子基团 而丙烯腈含有吸电子基团 因此苯乙烯 丁二烯与丙烯腈共聚时的反应速率特别大 65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5 4 3位阻效应对单体和自由基活性的影响前面已经讨论过 当单体中有1 2 双取代时 不易聚合 这是由于位阻效应引起的 但当1 2 取代单体与另一个单取代单体共聚时 则因位阻效应降低而有可能聚合 如1 2 二氯乙烯不能自聚 但能与苯乙烯 丙烯腈等单体共聚 1 2 二氯乙烯有顺式和反式两种异构体 反式的活性大于顺式 因为顺式体中两个氯处于双键同一侧 电性排斥 构型扭曲 位阻较大 而反式因两个氯处于双键两侧 无构型扭曲 位阻较小 66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3 6Q e概念竞聚率是共聚反应中的重要参数 可以通过试验测定 但工作量很大 前人已经总结了许多估算竞聚率的经验公式 其中以Alfrey Price的Q e公式最为有用 Q e公式将反应速率常数与共轭效应和极性效应联系起来 建立了以下关系 式中 P1和Q1分别为与自由基M1 和单体M2共轭效应有关的参数 e1和e2分别为自由基M1 和单体M2极性的度量 3 42 67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假定同一单体和自由基的e值相同 则可写出与式 3 42 相似的k11 k22 k21表达式 同时不难得到r1和r2的Q e公式 式 3 43 和 3 44 中有四个未知数 Q1 Q2 e1 e2 无法求解 因此规定苯乙烯的Q 1 0 e 0 8 由此可通过上两式求得其他单体的Q e值 3 43 3 44 68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Q值代表共轭效应的大小 亦即从单体转变为自由基的难易程度 共轭效应越大 单体越活泼 自由基越稳定 如丁二烯的Q 2 39 较大 容易转变成自由基 醋酸乙烯酯Q 0 026 很小 单体很稳定 e代表极性 取代基吸电子 e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震预警员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橱柜设计师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宠物医生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冲压工程师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高级中学高二化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商丘市城隍乡汤庄中学高二下化学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安徽省定远县张桥中学2025年化学高二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化学高二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福建省福州市屏东中学2025届高二下化学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中学2025届高一下化学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建设单位安全质量管理制度
-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 2024年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4年优居房产加盟业务保密协议3篇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003-国开机考复习资料
- 企业自然灾害安全应急预案
-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 老年急重症诊疗及护理
- 中小学家长会期中期末家长会253
- 驱动电机与电机控制器
- 医联体协议书(2024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